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追寻幸福》读后感锦集

《追寻幸福》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7-13 04:30:21
《追寻幸福》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4-07-13 04:30:21   小编:

《追寻幸福》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在追逐幸福的过程中经历的挫折和成长。小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活的无常。通过主人公的坚持和努力,读者能感受到幸福的真谛并思考人生的意义。这部小说让人深思,令人感动。

追寻幸福读后感篇一

2/12近期非常忙碌。工作日被年底的真抓实干考核塞满,周末被研究生的课程塞满。 威尔·杜兰特的《追寻幸福》买到手两个月,还没读完;老师昨天又推荐了保罗·约翰逊的《知识分子》。他在推荐时写道:[这本书,如果真实的话,颠覆我的许多认识;甚至要警惕人文类知识分子]。 老师是昨日下午发来的消息,我十一点忙完工作才回复,今天上午完成课业在书城下单这本书。(忙碌也可一撇而见) 做小节《追寻幸福》(2.8)的读书笔记:桑塔亚纳提到[一切理想都源于自然,一些自然都超理想发展],爱不必为它的起源感到羞愧,欲望若没有积蓄到心甘情愿奉献的地步,就必须加以克制。 这本书的读书笔记其实不太好分享,因为它的整本是递进式推论,所以每一节都有大量乍听之下很有道理的论点,但下一章又会在上一章上递进,因此要善于运用历史思维、发展思维、辩证思维来思考。同时也建议年轻人读这本书时,要系统读完,再来思考辩驳,切勿断章取义。此外,书中很多观点是可以回答而今一些问题或者困惑的。

追寻幸福读后感篇二

威尔·杜兰特,一个因著作《世界文明史》闻名于世的学者。他的书与斯塔夫里阿诺斯那套《全球通史》一样,不买觉得亏了,买了吧又只能在家里吃灰。于是为了能有精力给这套书擦擦灰,我买了中信今年五月新出的这套书,这套书共有4本《哲学课》《哲学家》《生命的意义》《追寻幸福》,今天主要讲讲《追寻幸福》这本书。

2012年,央视的一段关于“幸福”的采访视频火遍全网,视频采访中通常只提问一个问题,偶尔采访人兴致来了,会多提问几个问题。核心问题就是问“你幸福吗?”,追问的时候就问“你最想要什么”、“有什么遗憾的事情吗?”。由于采访对象的年龄智识层面都不太一样,回答也是千奇百怪。中年已婚人士:“我很幸福啊,我每天老婆孩子热炕头,我还咋不幸福啊”;清华大学学生:“我不幸福,我们课堂作业实在是太多了,学霸大佬太多”;捡瓶子的奶奶说“我幸福啊,我每个月有国家发的补助300,低保有700,电费不花钱,我再捡点瓶子卖,我能每顿都有肉吃”。男性单身汪的回答往往就是“我最想要个女朋友,最遗憾的就是没在大学找个女朋友。”如此生动,真实的采访在此以前都是直接被剪辑掉的,尤其是大街上突然来个街访问“你幸福吗”,感觉就是有人发来一张传单,朋友“游泳健身了解一下”。央视作为国家最大的媒体机构,突然变的这么接地气,也是让许多老百姓为之震惊,震惊之余便是对于“幸福”这一词的思考。

杜兰特丛寻求幸福讲起,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各地人们追求幸福的历程。在埃及人那里,幸福是宏伟的帝业和壮丽的纪念碑;犹太人追求严格自律保证民族的长存;印度人苦苦追寻无果最后选择了无欲无求;希腊也在自我哲学追求中最后走上了和印度一样的道路;罗马人在多年征战之后,幸福成了沉溺于美色;直到哥伦布的出现,西欧国家的幸福观发生了巨大改变,英国人开始在君权中企盼幸福,德国人则是寄希望于科学,法国则是认为掌握精湛的技艺就是幸福。回顾历史之后,杜兰特回归幸福的本质,讨论起欲望、美和快乐。从伊壁鸠鲁认为“幸福是建立在快乐的基础上”作者进行了许多讨论,如人的生理快乐,快乐会让我们对那些产生生理满足感的部分持续不断的追求,如此仿佛我们就是在生理的快乐中追求幸福,最后杜兰特也没有一个自己明确的结论,我想这个是不可讨论的。追求幸福这一部分拢共就三十多页,是很让我奇怪的,人类或许关于追求幸福有过无数的讨论,我以为杜兰特会将自己的生平经历变成个人追求幸福的哲理故事,事实是这本书几乎全是浅层意义上的讨论。 全书九个部分,四十四章内容,无论是哪一张最后都没有个结论,而且推理思辨中内容不够丰富,明显是主题先行,内容靠编的感觉。几乎每个方面都有在提,但是内容上真的没什么营养,唯一的好处就是翻译,赵宴群翻译的语句是真的好,语言是十分流畅的,这种文章字句的整体感特别好,如果不是特别要求内容的,可以看看这里面的翻译,很吸引人。

追寻幸福读后感篇三

哲学虽然被康德成为“万学之学”,但是在普通人眼中,它仍然属于一门高冷的学科,充斥着深奥且枯燥难懂的理论,适合景仰,却无法让人们领略其魅力和智慧。

如何寻找到一本适合自己的入门类哲学读物非常重要,而美国百科全书式哲学家威尔·杜兰特的系列作品之一《追寻幸福》就是一部极具可读性却又不晦涩难懂的佳作。

威尔·杜兰特曾荣获1968年普利策非小说奖和1977年美国总统自由勋章等荣誉,在学术界享有盛誉。他终其一生寄希望于将深奥的哲学通俗化,从而为整个人类带来福祉。正如他人评论的那样:“威尔·杜兰特热情地致力于将哲学从学术的象牙塔里解放出来,让它进入更多普通人的生活。”

《追寻幸福》首先吸引到我的是其优美的文笔。

“我们人类社会就像一支支亘古不绝的行军队伍,前仆后继地攀登着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山势陡峭,怪石嶙峋,登山的路途非常艰险,很多人遭遇了滑坡,有些人甚至跌落山下……走到山腰的队伍屈指可数,到达山顶的更是寥寥无几,人们在迷雾中举起渴望的双手,希冀把握幸福。”

只此一段就将人的一生,人类的历史以及不断被追问的人生终极意义透彻地描摹出来。接着在他的生花妙笔下,威尔·杜兰特开始循序渐进地探讨幸福的表现形式,去何处寻找幸福,以及最振聋发聩地心灵拷问——幸福到底是什么。

这样的话题一不留神很容易被写成“心灵鸡汤”,但是威尔·杜兰特让我们见识到了大师宏大的写作视角。既然幸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历史阶段,甚至是个人经历中,都有着不同的涵义,那就不妨将自己的经历佐以哲学理论化为永恒的智慧,为新婚夫妇、父母以及那些寻求更实在的通往爱情之路的人提供参考。读者可以从这些未曾关注过的细节和过程中体会快乐,从而感受幸福。

而我则对他养育女儿埃塞尔的很多理论深感赞同,毕竟威尔·杜兰特的育儿观点在现在看来也毫不过时。

首先要有强健的身体,吃喝拉撒要健康有规律,难得的是他会为女儿准备一切合适的户外活动,甚至愿意为了女儿学习溜冰。

其次在孩子的性格和教养的问题上,他主张父母要以身作则,要用请求和建议的口吻对孩子提出意见,要平等地与孩子相处。父母如果以自己的权威来为来自设立各种规矩,势必会造成孩子的斗争和抵抗。

让孩子学好一种乐器,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威尔·杜兰特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埃塞尔的学习并没有来自父母的逼迫,而是在一个有准备的环境中自然而然生发出了兴趣。当她出现疲劳期的时候,父母也并没有催促和焦虑,反而是自己弹起了钢琴,随时欢迎女儿的加入。埃塞尔在父母的熏陶下,慢慢感受到了音乐的恩惠,自然就会主动克服困难,渐入佳境。

好的榜样力量无穷,而且这也正是促使我们进行自我再教育的动力,因为孩子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当然,即便如此我们也不一定能养育出一个毫无缺点的宝宝,所以父母也要最大限度地包容孩子。

健康、性格和智慧这一切都是为了我们能够把握生活,享受生活。威尔·杜兰特告诫大家要学会保护隐私;在增长兴趣和见识的过程中结交朋友;了解爱情的来龙去脉并在爱情中保持独立。

更重要的是要拓展自己的知识边界。“年轻时,我十分抗拒天文学、植物学和鸟类学这些沉闷的名字,觉得只要欣赏花、鸟和星星就够了,根本不需要知道他们的本质、关系和名称。现在我感觉我自己错了……如果我能对这些熠熠生辉的东西更熟悉些,知道它们所属的家族,就能更好地欣赏它们。因为熟悉的事物会让人潜意识里更快乐。”

只有更加熟悉自然,了解自然,面对它的可怕和美丽才会“宠辱不惊”,才能敏锐地感知天地使得心灵更加可爱和崇高。

威尔·杜兰特在书中谈到的问题,其实都是关于人类生存状态的重要问题,在我们这个时代看来仍然具有极强的参考性。幸福就是源自和谐生活的点滴快乐的汇聚,无论是两性的战争、孩子的养育、婚姻家庭、性格的培养以及社会的进步,都需要我们善于去发现。

当然,威尔·杜兰特毕竟是上个世纪的人,很多观点也会受到所处时代的影响,取其精华,就已经能照亮灰暗的世界,让我们的生命更加鲜活了。

追寻幸福读后感篇四

伏尔泰说,如果你想要与我交谈,那么请先给你的用语下一个定义。

这句话也被威尔·杜兰特引于著作《追寻幸福》一书当中。如果按照伏尔泰的说法,那杜兰特在论述“追寻幸福”这一话题之前,首先有必要给“幸福”下一个精确的定义,以免鸡同鸭讲。

然而我们看完整本书,似乎也不明白杜兰特所说的幸福到底意所何指。在本书中杜兰特论及了婚姻、两性、教育、性格等诸多话题,在论述中似乎逐渐偏离了本书的主题——追寻幸福。

正因如此,或许会有读者在看完之后觉得毫无所获,不知道杜兰特到底想表达什么。然而本书的话题虽然繁杂,可它们无不与幸福有关,归根结底,幸福本身就不会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包罗万象的面,杜兰特在本书中论述的婚姻、性格等话题点均被包含在幸福的“面”当中。

在本书结尾,杜兰特说,“幸福是一个难以捉摸的天使,一旦察觉就会被破坏,很少经得起检验。”

正因为幸福难以捉摸,因此我们才难以给它一个准确的定义。但同时我们又无法因为幸福难以捉摸而不去思考它。

人生一世,有谁不想得到幸福呢?要想得到幸福,就得孜孜以求。于是本书的主题被自然而然地引出——追寻幸福。

在《追寻幸福》一书中,杜兰特从自身经历出发,回答了诸多有关人类生存状态的重要问题,这些问题彼此间的联系或许并不紧密,杜兰特论述时也稍显松散,但书中包含的众多观点和金句依旧能让我们受益匪浅。

试看杜兰特对于婚姻制度的论述。

杜兰特认为,婚姻是父母和子女间的关系,目的在于保存和壮大种族,而不是为了使男女之间的欲望合法化。

在原始社会,人类的平均寿命非常短,因此没人思考个体性的问题,婚姻的主要目的在于生儿育女,繁衍种族。

然而进入现代社会,婚姻制度的重心已经悄然转移,生育不再是婚姻的唯一内容。这一趋势在我们当下表现得尤为明显,但早在数十年前,杜兰特就已经敏锐地指出了这一点。

在我们当下,对个体性问题的关注与日俱增,比起人类的延续和进化,现代人更渴望自由,渴望自身的幸福,因此杜兰特指出,“对婚姻的反抗已经成了当前一股不可抵挡的潮流。”

受到冲击的不单单是婚姻制度。在《追寻幸福》一书中,杜兰特指出我们处于一个“失控的年代”,我们整个的社会制度,生活和思维方式都处于剧烈的变动当中,旧秩序正在消亡,新秩序慢慢形成。在这一过程中,思想与道德、政治与艺术等领域出现了暂时性的混乱。

这一观点在杜兰特的另一本著作《哲学课》中也有体现,在该书中,杜兰特提出,“就像一只小船,解开系绳离开原来的港口,却没有找到下一个登岸的地方”。道德和不道德的含义恰如漂流的小船,在不同的港口中游离不定,我们当下的道德或许是曾经的不道德,而曾经的不道德,在潜移默化中,已被当下的我们所接受。

于是杜兰特坦言,“真理其实是随着年龄变化而波动的曲线,不道德却是别人的道德。”

除了婚姻制度,杜兰特在《追寻幸福》中还探讨了教育的话题。

在杜兰特看来,现代社会拥有无数的学校,我们的生活中却缺乏真正的文化。我们的学校就像标准化流水线一样生产着毕业生,我们的教育只是为了让个体适应环境。

杜兰特认为,这种机械而实用的教育培养出来的是碎片化的人,而不是完整的人。

在这种教育之下,我们从小被灌输的是谋求生计的本领,而不是如何追寻幸福。我们被教育要去应付生活,而不是享受生活、理解生活。

毫无疑问,这样的教育在杜兰特看来很难被称为正确。但在数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当代的教育依旧面临着上述困境。

但对于如何破解这一困境,如何确立真正完善的教育方式,杜兰特似乎没有给出答案(或许他本身也没有答案)。

但书中说了一句话,“我相信我们最终是通过阅读而不是高中和大学获得了通才教育。”由此可见,杜兰特认为自发的阅读要比被动的教育更能提高我们的教养和文化。

杜兰特强调阅读,但毫无疑问,杜兰特所指的阅读,还包括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没有思考的阅读很难达到杜兰特所说的目的。

但同时杜兰特又指出,“思考是一种工具,而不是目的,一旦无法付诸实践,它就会变成内心的疾病。”如果思考与现实生活脱节,那这样的思考同样有害。只有当伟大的思想照进伟大的实践当中,这样的生活才是最充实的,也是最幸福的。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