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我曾经梦过的女孩》是一篇让人感动的文章。作者通过细腻的文字描绘了一个曾经存在于他梦中的女孩,以及她带给他的美好记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女孩渐渐消失在现实中,作者只能默默地告别。这篇文章让人思考关于爱与失去的话题,引发人们对于珍惜眼前人的思考。
别了,我曾经梦过的女孩读后感篇一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在看到苏伦如歌如画的诗歌之时,我们不禁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因为他是用自己的心,用自己最真挚的感受去呼唤,呼出一篇篇精彩绝伦的诗章。只有当一个人真正地在生活,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人生中的苦与痛,悲与欢的时候,写出来的东西才可能让人笑,让人泣。
宝剑未出,已剑气凌人。一句“叹一声无情的教训,理想啊,你是多长的梦(《深思》)”,让我们看到诗人面对理想的无奈和孜孜追求。一句“只想有一天卷起波浪,使我能像鸿鹄般翱翔(《三亚寻梦》)”,让我们看到了诗人的凌云壮志,搏击长空的气概。然而,诗人也有自己柔情似水的一面,他是一个唯美主义者,对爱情也是。“爱情可以绚烂苍白单调的岁月,把那忧心的事儿在旋律中忘却(《我心依旧》)。”可以看出他对爱情芬芳的憧憬。“当青春的韶华一去永不回返, 却为我们从未爱过而伤感《爱与永恒》)。”这是一个有血有肉,一个渴望爱的温暖,一个渴望美好爱情的人才能积淀出来的情愫。
《别了,我曾经梦过的女孩》一书句句扣人心弦,字字感人肺腑,让我们一起徜徉在诗人谱写的乐章里,邂逅自己的往事,让心灵激出丝丝涟漪永远在我们的心头荡漾。苏伦的诗歌让我们在快到令人窒息的生活节奏里,感受到这流金岁月带给我们的记忆与美好,心里不觉冉冉升起一股莫名的感动。
在80后的写作者当中,已经很少有人愿意浪费自己的笔墨去抒发自己的理想、自己的爱情。他们更多的是用犀利的语言,尖酸的锋芒去讽刺、去批判那些他不爽的人与事。所以,苏伦是一个另类,他以自己独特的身姿在众人中焕发光芒。
别了,我曾经梦过的女孩读后感篇二
很早之前就看过苏伦的这本诗集,当时苏伦饶有兴趣地说道这是他十几岁时琐碎的笔札。他在课间的欢声里,在青春的笑语里,缄默地把蓬勃的深情咀嚼成细腻的诗行,那些情怀像浮在暮色里的烟雨,柔软又多情。聪慧的人写诗,温暖的人写情,想来十八九岁的人能写出这些清丽婉转的情诗,诗人该是早慧而温情。青春的情诗里,有风有雪,风起而云开,雪融而日暖,世间的相爱,都是不凡的情诗。
苏伦一直慨叹写诗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愿此本诗集,能以别样的诗意,让诗歌重回这寡淡的生活,填满荒芜的灵魂。心头无限意,生活无尽韵,皆是深长诗。拜读之后,尤喜欢苏伦的情诗,有如绝色佳人却不施粉黛,繁花瑰丽却饱含伤情,清水出天然芙蓉,婉转生楚楚风韵。
苏伦的《别了,我曾经梦过的女孩》似是一首没有谱曲的情歌,一千个人有一千种曲调,一唱三叹的都是那年轻时候心底深处的那一人那一面,是你是我年少时候一朝一夕的山一程水一程。“断桥边,夕阳下/远方的女孩在等待/等待我的悄然归临/我将踏上悠悠的归船/满怀心中的爱意/伴随着盈盈碧波/在静谧安宁的夜/流入她的梦境里”,这诗行里简练却悠长,落寞的别意悠然不尽,夜色如梦,告别无声,意在言外,足见苏伦的功底,值得天下有情人细细读之。诗歌贵在意,情诗贵在情。苏伦的情,是年少时“梦过的女孩”,是没有结局的诗。
年少时候的那些人,一颦一笑皆是绵绵情意,一言一语都是无边春色,可惜是情深终不寿,日后回忆起那张模糊的浪漫的笑脸,都如苏伦诗里言,“唯有梅花横斜在清水之上/在黄昏中散发着迷人的淡淡芳香”,只余暗香浮动,落入岁月清水中无处可寻。这是苏伦的诗,脉脉不得语。这是我们共有的情愫,此情可待成追忆。苏伦的这本诗集,都是丰富而隐晦的深情,情至深而成诗。
苏伦是少数能将婉丽和凝练糅为一体的80后诗人,诗体自成一派,一段一句如一朝一夕的风雨,风携梅香,雨入江海,有冷月浮萍的愁绪,有碧波归船的温情,哀而不伤,柔而不矫,真情流露的诗,才更入人心,更具风骨。诗人须有才情,有才之人多,有情惜情难得,唯有将心中的真情反反复复思量打磨,才足以称为诗,苏伦是早慧的诗人,他的诗,有少年意气风发的才情,有静水流深的温情。爱诗的人值得观之,于诗歌长河中去邂逅年少的绿荫,莫逆于心。
借苏伦的诗来结尾——
我渴望与你相遇
将幻想
化成平凡世界里的美丽
但愿这本诗集,能让你遇见年少的情怀,重遇诗意的桃花源。
别了,我曾经梦过的女孩读后感篇三
——《别了,我曾经梦过的女孩》后记
白话文发展至今,小说尚取得不小的成就,而诗歌方面较多人不以为然,徐志摩可说是唯一能普及大众的诗人,也是借助于《人间四月天》的功劳,中国人一向喜欢才子佳人的风流韵事,徐的经历以及与几位女性的感情纠葛,无疑成为后人谈话的焦点。
茅盾说过徐志摩是“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也是末代诗人。”开山是指新诗开始,他的成就最大,末代则代表像他这样率直,坦诚的诗人,只可能生活在古代,在现代是几乎绝迹的。徐的诗且不说成就是否与古代大诗人相比,他的诗到现在还较为流传,说明具有一定的艺术魄力。
改革之初,朦胧诗大兴,而人们对诗的热情在世纪末已大减,舒婷、顾城、北岛的诗已在人们的视野中远去,海子至今仍是人们谈话的焦点,这可能与他的死有莫大的关联。
新诗没有固定的格式,诗本来讲究简练,但现在写的诗,很多连流畅都说不过去,更不能奢谈诗的意境以及感情。古诗词本是极好的体裁,后人很难超越、更新,应另劈新径。现代诗源于欧美,而欧美的诗不少旋律严明,翻译过来,不仅内涵逊色,连韵律都失去了,学诗的人没有摹本,胡乱涂鸦却趾气高扬说是创新。
新月派诗中不少是精品,徐,闻提出的韵律讲究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值得大力推广。更应从西方浪漫主义诗歌中汲取营养,构建新诗的殿堂。
目前在市面上,汪国真、席慕容、余光中的诗较多人喜爱,是否能作为新诗的标准,现在不能断定,毕竟流行不等同于流传。
中国的小说毕竟有几百年在白话文的积累,内涵基本一致,换的只是形式,而新诗完全脱胎于欧美,新的格律不够搬用,要臻至成熟,毕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后人更应汲取精华,构建新的格律,切勿让新诗走入死胡同,埋葬了新诗的春天。
古有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我喜欢诗,源于古诗词的意趣神韵,以及欧美诗歌那种磅礴深情。
在我所有的诗作中,受柳永和拜伦的影响甚多,喜欢情景诗的布局,在景物的铺叙中引出情感,有时读起来又像是一首故事诗。我自认没有李白、苏东坡的旷世才情。《别了,我曾经梦过的女孩》也许无法媲美于徐志摩的《志摩的诗》和席慕蓉的《七里香》。
我不愿说自己是诗人,这些诗是斑斓青春里一些琐碎的笔札,写诗是我年少时一个不更世的梦。
这80篇诗章大多在那暮秋初冬之际悄然落成,共分3季,第一季为席慕蓉式的新诗,第二季为《再别康桥》体的格律诗,第三季为一些短诗以及旧诗词。为了方便读者的鉴赏,书中还摘录一些朋友与网友的评论。
自是红尘一俗客,如今纷落人世间。谨以此诗集献给一切爱诗的人们,以及献给天下有情人,但愿有情人终成眷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