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我的旅行方式读后感100字

我的旅行方式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1-22 09:15:13
我的旅行方式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11-22 09:15:13   小编:

《我的旅行方式》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对于旅行的独特见解和体验。作者认为旅行是一种心灵的放飞,是一种对生活的探索和发现。他喜欢自由行,喜欢随心所欲地去探索世界,而不受任何束缚。通过旅行,作者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无限可能。

《我的旅行方式》读后感(一)

当初选择买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是一本世界环游的攻略书。开始读起来,有点小失望,因为我无法记住作者去过的每一个地方,我只记得在那些文字里勾勒的每一种情绪和一个个并不完整的故事。以为这些文字只是纯粹的优美而已。读着读着,却渐渐有种着魔的吸力,让人无法释然。有几天因事外出,竟有种欲罢不能。每一篇章很短,但意味深长,出奇不已的词语搭配,往往有一种可慢慢咀嚼的味道,细细品味才惊觉,原来中国文字如此博大精深,大部分新创的句子描绘中,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造词遣句的深厚功底。虽然每一个文字里,好像都读到一种互不关联,但又好像串连在一起,开始时找不到半点儿的感动,但在角落里细细回味时,又觉得戳中泪点。究竟是怎样一种情愫?在文字里能找到的答案,是不会失望的!

《我的旅行方式》读后感(二)

实在是相见恨晚的作家,从前竟是从来不知道的。对于旅行的描写细致入微,真真是写出了一个旅行者处处感知深情却怎么也描述不出的心境。我想,旅行的美妙在于与自我认知、经验、知识结构的不断勾连和延伸联想;也在于在远离日常的漫游里,那些点醒自我认知的瞬间。你会在陌生的新鲜情境中,抽离日常生活,获得有如旁观者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个世界。而后,用这新的体悟回归自己的生活,得到面对生存新的感知。你也会在自然神奇瑰丽的怀抱之中,忽然间语竭辞穷,又在百般回转时,吟出一句早已消弭在记忆深处的诗句,然后惊愕于自己的诗兴昂然,随即赞叹古人的深邃先知。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这是我在登黄山时,面对飘渺如仙境般的景色,脑中突然冒出的诗句。古代文学课上怎么背都背不下来的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却在此情此景下,从我的记忆深处流溢出来。或许,这一句诗,我早已背会,只是城市里烦乱的思绪打乱了诗句的节奏,它无法自在地流淌,它被割裂在头脑的沟壑中,隐匿不见。回归自然,思绪畅快,音节飞舞,美丽的诗句重新找到它们的位置,当你还傻乎乎不知所以时,它们早已自在地流淌在同频率的山谷里……

这是旅行的奇妙发现。

或许,我们有太多平日里忽视掉的美好与意义,会在旅行的偶然经历中,重新获得。

《我的旅行方式》就是这样的旅行方式。这本书会带领你带上心灵,带上听觉、嗅觉和味觉,带上你过往的一切所得,去发现一个一直在那里,你却从未觉知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有一个真实的你,遇见时,你不必惊讶,她/他是真实真诚纯粹的你,哪怕你从不曾相识……

《我的旅行方式》读后感(三)

市面上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了大批游记类书籍,我买过也看过,但大部分,不喜欢。我是老旧的读者,攻略也好、美图也罢,如果只是信息的堆砌,我只把它作为快消文化,习惯网络打发。而一本书,能让我捧在手上,虔诚的、愿意一字一句去读的,最好是有厚度的、是活的,是作者阅历和经历的留痕。

陈丹燕的文字,我愿意捧在手中读。五十来岁的女人,一年中大半时间在世界各地旅行并写文,偏偏还有美满的家庭,这简直就是一个神话。看一个女人的状态,二十岁之后,她的脸就是最好的自白,幸福与否,满足与否,统统都在脸上。幸福的人都有柔顺的面部线条,眉宇舒展,眼神平和,与皱纹无关,与素颜无碍。而文字与谈吐是另一张脸,即使再想隐瞒都瞒不掉的事实往往在字里行间不经意的透露。所以,安妮宝贝的文字充满不安定,而当她成为庆山有了孩子之后,文字没有当年的凌烈逼人,却开始从容平稳。早年的师太文字灵气但棱角分明,年老的师太仍然笔耕不辍,但家庭幸福反而不再擅长她惯写的职场白骨精。

陈丹燕的文字惯来小资,但年岁渐长,文字中的锐气和矫情也少了,她写维也纳的雕像“铜人一动不动地站在乌云下,可笑地张开双臂,面对维也纳著名的巴洛克式教堂,面对天棚上满满当当云端的天堂。他可真是个钻进牛角尖就不肯出来的人啊,即使已经如此尴尬了,也还是不妥协,简直就破罐子破摔了。千回百转,还是不甘心。因为他这样不机灵,这样不懂得迂回,打动了我。”她说要像在显微镜下注视一枚单细胞那样全神贯注地观察世界,看到这样的笔尖片段,我仿佛可以看到她凝视那尊塑像的模样:安静而慈悲。

她在肯辛顿公园散步,忆起曾翻译《潘彼得》的故事,说“'温迪有时穿上在永无岛上穿过的衣服去找潘彼得。她总晚上去,怕潘彼得看出来衣服已经短了。温迪知道他讨厌长大的孩子。'这也是我翻译过的句子,这样的遗憾倒更像是我的现状。但年龄渐长,我已深知本分与心愿天生就是冲突的。我也深知人又对年长的自卑。那就是巴利所写的,温迪衣不蔽体的尴尬。我不可再穿年轻时代的衣服也是如此。”只有当我们长大到不再读彼得潘的故事时,才会被这样的细节触动,长大,的确是不可再穿年轻时代的衣服了,多贴切。

一本书,不同的年龄读,有不同的感悟。一个作者,也许你曾很喜欢,但你们在不同的空间以不同的步伐成长,最后也许成为了陌生人。如果此刻,你读一本书,喜欢并感动,那是因为在文字背后你们曾隐秘的擦肩而过。

《我的旅行方式》读后感(四)

“陈丹燕旅行汇”出到第四本,不论文本品质还是装帧设计都保持着一如既往的高水准。文字清朗,配图雅致,统一的整体风格之外,于细节处不同单本各有巧思。那是编辑与设计看似漫不经心实则一丝不苟的协同努力:标题级变着法儿地寻求简洁与大气的最佳配比,色泽从明快的蓝绿过渡到素雅的橘粉,合着单本主题的变换,或彼此呼应,或宣示差异。整套书是最寻常的平装版,但出版方的匠心使之简单却不平淡,读完搁在书架里一字排开,随便瞅一眼也很舒服。

如果说阅读是体验世界的一种手段,旅行类随笔则直奔主题地呈现着作者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旅行方式。如果是坐商务舱,住星级酒店,钱包足够为一路上的随心所欲买单,那就不妨脱掉冲锋衣,美美在路上,用金钱交换时间和舒适,享受独属于你的“VIP假期”。优雅地跟世界说hi,世界也会回馈你高贵的精彩。

抢特价机票,找青年旅店,做沙发客,也是不错的。辛苦是辛苦一点,但跟寻常百姓的生活贴得更近。逛市集、下厨房,在异国他乡的某个清晨或晚上,自己动手做一餐,把见过没见过的食材拾掇成理想的样子,舌尖颤微微地伸过去,味蕾上绽放的是惊喜、失望,或是熟悉,不论哪一种邂逅都有滋有味。

旅行的目的,无非是跟现下的生活隔开一段距离,到别人的世界透一口气。只要量力而行,不管以什么姿态出发,都有各种新奇在前方等着你。以喜欢的方式在陌生的角落晃荡,赤脚踩在别人的生活里,心像骄傲的骑士飞扬在马背上,然后带着满满的收获和快乐回家。也许会有遗憾,但那些美好的照片和回忆,让些许微尘显得没那么可憎。

我的旅行经验不多,但体验不少,只因常搭旅行作者的“顺风车”神游。磨稿子的时候听他们讲经历,审稿子的时候看他们写故事。做策划,精读是工作必需,一遍遍地打磨提升,才能去粗取精,淬炼出可堪回味的佳品。好的选题,就像一架望远镜。借助它们,脚不离地便能日行千里,就着咖啡,翻开书页,即刻启程。

《我的旅行哲学》,是我读到的陈丹燕老师的第一部作品。一年前它作为“陈丹燕旅行汇”系列的首发本问世之时,旅行书市场已然萧瑟,而它常规的开本、以黑白棋盘照片为底的封面设计,单看品相便姿态高冷,丝毫没有讨好读者的企图心,甚至有点反其道而行:人家晒美图、拼攻略和名家推荐,我却走的文艺路线,书名是小小的,色调是淡淡的,广告语、内容提要等统统从醒目位置拿掉,连噱头十足的莫言推荐也只能委屈地在腰封上跟其他文案挤作一团,连“吆喝”都是那么不疾不徐。

但读完全书,就能明白出版方如此作为的底气所在:文字洗练,细腻温婉,意境高远,作家出身的陈丹燕,一提笔就把路人甲的絮叨游记甩开好几条街。优雅的文笔是作者充沛情怀的凝结,本身已值得咂摸回味,与之呼应,用力过猛的设计倒容易散发出不相为谋的市井之气,搞不清自己的位置。对于可纳入“旅行文学”序列的作品,低调的外形,反倒能衬出书的贵气,不追逐,不逢迎,只等有缘人惺惺相惜。

陈丹燕是中国作家中第一个走出国门的背包客,二十余年来边走边写,东张西望。她的文字,有种岁月静好的从容之美。以作家的敏感捕捉旅途中或动或静的瞬间,用女性的细腻记录下她对世界的观感,一片枯叶、一尊塑像,一张借宿的小床、一间喧闹的咖啡馆,再普通的一处景象,都有那么多故事可讲;再平凡的一副画面,都有那么多心曲可诉,让人不禁感叹,要拥有多么柔软而不老的灵魂,才能让这个弱不禁风的女子,将在所难免的烦扰忘怀,用海绵般开阔饱满的心态,将孤身上路的寂寞与清苦酿成诗?

虽然“间隔年”、“背包客”在国外早就不是新鲜的字眼,但国内旅行书市场被几位80后作者引爆、年轻人开始对“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津津乐道,也就是最近几年的事。媒体热议、出版跟风,快手快脚的运作让一些选题泥沙俱下,内容的同质化让业已问世的作品良莠不齐。

用最少的预算看最多的风景,在不同的国度留下浅浅的脚印,精力旺盛的年轻人,其行走与书写或多或少有种“很多事要做,很多话要说”的急切,一不留神便成为异域风情的复刻机,眼还没看清,心还没苏醒,就先“咔嚓”一下向世界宣告自己的抵达。

而人到中年,生命体验变得宽厚,不再介怀数量的多寡,看过的景致,只要心中还有念想和牵挂,就值得一而再再而三地奔赴它。在遥远的城市熟悉的咖啡馆里懒懒地消磨一个下午,内心感受未必不如背包在名胜中穿梭丰富。比如,透过同一扇窗往外看,二十年前街角游乐场里笑声如云雀的小女孩已经长大,正带着她的小女孩重复自己童年的娱乐。时光荏苒,一切都变了,又像什么都没变。

年轻人的青涩,是因为生活的序幕刚刚拉开,扑闪着想象的翅膀眺望迷茫的前方,身心都是悬空的,难免有些言不由衷,或言过其实。中年人的淡然,则得益于来时路上的风雨,往事如诗,甘与苦都是那么踏实,适与不适都是日子。

喜欢旅行的人,大概很难适应原地踏步的生活。体会过在两个世界穿梭的快乐,从脚趾到发丝都在唱歌,出走一段再回来,就显得与周围的环境有些格格不入。旅行的次数多了,眼睛是亮的,心是向上的。“微距的观察总有一天会将细节的各种记忆涓滴成河,使世界汇聚成有意义的整体。”如此冗长的章题,是一个作家的小任性。

旅行是一种生活方式,行走的美学,大概能让人比较容易跟现实和解。

旅行亦是一种处世哲学,只要敞开心,擦亮眼,其实也无须舟车劳顿地赶往别处——走出家门就是另一个世界,感知当下即得安宁。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