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电影新生代》一文介绍了法国电影新生代导演的兴起和影响。这些导演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主题吸引了观众的注意,为法国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意。他们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呈现出了多样化和富有深度的作品,展现出了法国电影的新面貌。
《法国电影新生代》读后感(篇一)
勒内·佩达尔(René Prédal)法国电影艺术研究专家,著名的先锋电影研究者,现为法国卡昂大学电影学名誉教授,出版过40多本关于电影的著作。
20世纪90年代以来,法国电影届涌现出许多年轻导演。他们的电影作品占据了法国电影的半壁江山。这些杰出导演中有大家耳熟能详的让-皮埃尔·热内、克莱尔•丹尼斯、吕克·贝松、奥利维耶•阿萨亚斯、阿尔诺•德斯普莱辛、雅克•奥迪亚等。作者用简洁清晰的语言,引领读者走进法国电影的光 影声色,展现出法国电影新生代的方方面面:主题、风格、声音以及制作系统。
《法国电影新生代》读后感(篇二)
在新华书店翻阅此书时 看到译者史烨婷的大名,不觉有些惊讶,因为在杭州上海的各种艺术影展或有关电影讲座里常常见到她的身影 ,可谓迷影同道,也知道她一直在大学浸淫法语教学,想不到她居然默默地耕耘两年出了成果。
而此书作者RENE PREDL 是法国大名鼎鼎的电影评论家,著作甚丰,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应该是他第一本被翻译成中文的书籍,而此前法国电影评论家巴赞(Andre Bazin) 让米特里(Jean Mitry),雅克奥蒙(Jacque Aumont),埃德加莫兰(Edgar Morin),等电影理论名著中文版均纷纷面世,此书的面世也算是填补了一块重要的空白。
作者Rene predl的书籍以专业度及博学著称,书中处处旁征博引各种电影,人名,专业术语,其翻译难度可想而知,会让很多译者知难而退,而细翻此书你会发觉书中所涉及到大量的影片名人名等译者均按照习惯一一译出,且为方便读者查阅还细心地在这些条目后增加其较为详细的注释和索引,光是这些就已是一本小册子的厚度了,译者为此花费的心力及意志可见一般。
而从翻译的文笔来看,译者相当尊重作者原文,使得法语原文里即有的拉丁语般的严谨和沉着精准的韵味,又有的希腊语那样的毫不掩饰的澎湃和咬文嚼字似的细腻讲究的文风得到了忠实的还原,开始或许不是很习惯这种风格可是久了会喜欢和体会到法语的那份优雅。
当然对一个迷影人来说阅读此书的最大乐趣来自与书中讲述的导演及谈及的电影,诸如电影手册派钟爱的克劳德米勒Claude Miller,阿萨亚斯(Olivier Assayas,布蕾娅(Catherine Breillat),布里索(Jean Claude Brisseau),德斯普里钦(ArnaudDesplech,塞德里克康(Cedric Kahn)等等这些导演,在此书中均会看到来自第一手对其剖析和解读,作为在这个网络时代的影迷,虽然大多涉猎过这些导演的作品,但往往不解其独有的精妙之处和导演本意,相信阅读后会带来一份深深的满足感。
感觉到了译者从一位迷影人到译者/电影学者身份的转变,不变的是其对电影热爱。考虑到本书的专业性,我认为此书还未得到影迷的应有的回应,向所有想在电影世界里继续深度探究其奥妙所在的人推荐此书。也期待译者对RENE PREDL其它著作的进一步开拓。
《法国电影新生代》读后感(篇三)
法国著名电影学者勒内•佩达尔写的《法国电影新生代》法文版出版于2008年,书中介绍了布莱松、戈达尔、侯麦、瓦尔达、阿伦•雷乃、夏布洛尔、泰西内、克劳德米勒、阿萨亚斯、卡拉克斯、布蕾娅、布里索、塞德里克康、萨维耶•博瓦、卡布蕾拉、夏侯、德帕蒂约、德斯普里钦、杜蒙、皮亚拉、德纳芙等200多位电影人的精彩,从电影流派、思潮、电影艺术、电影实验、电影与影评、电影创作团体、电影和电视、电影与学院派、新人文主义、电影与地域、电影与城市、新浪潮在90年代、《电影手册》《正片》等杂志与法国电影生态等等视角论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法国电影,对于法国电影的影迷来说,这是一部非常棒的佳作。
全书内容庞杂丰富,本文仅就自己比较熟悉的作品和导演,谈谈一些精彩的内容:
“无论如何,电影人是不会自己凭空诞生的。他们的创作紧密依靠着电影体系,新浪潮运动如果没有那些电影俱乐部事先为它培养出一批潜在观众,也就不会发生。……那些不把电影仅仅当娱乐的观众……我们因此发现了一些‘神秘’去处,在那里所有重要的电影人都会去,他们面对整个厅里专注的观众们,介绍自己的早期电影……这些影院里的相遇,对推广新生代电影来说必不可少,不仅是在经济层面上,在培养影迷热情方面也一样……每一个去那里看电影的人都是抱着‘有所发现’的想法……像电影节、电影聚会、放映日、放映周、作品回顾展、巡回展、电影短训班等;几天之内放映大批电影,采取竞赛形式或非竞赛形式,以时代、地点、国家、主题、全景式介绍……为标准来组织影片,但随后总安排有介绍、讨论、问答等环节,发放小册子、专业广告宣传品,有当地媒体介入,和教育、文化、社会机构的参与。总之,是一次集体性的接触,有电影、影评人和热爱电影的观众,气氛舒适,充满思考性。”(第41-43页),在2013年上海电影节和妖灵妖、magasa、木卫二、桃桃林林、大奇特、KTV、感恩而死等相聚时大家谈到上海电影节等电影节的佳作影展、北京上海南京杭州青岛沈阳等等全国各地影迷团体的许多活动的精彩,大家对电影持久的热情和投入;后窗放映、上海艺术院线联盟、杭州公共艺术影厅等艺术院线的试水;北京电影资料馆、上海电影博物馆等很多电影佳作的展映及相关俱乐部——也是在点点滴滴地汇聚大陆的迷影文化。
“在早期《电影手册》和《艺术》的影评人们拍摄的电影中,互相认识的电影人出现在彼此的片中,拍摄期间的沟通和合作就一直存在。……(举例德斯普里钦、罗尚、特里维迪克、费郎等通力合作)……这种学生合作拍摄习作被学校鼓励。而且,FEMIS(法国国家影像与高等职业学院)的学生看同样的电影,这些电影被同样的老师、研究员、影评人和专业电影人分析,所有作者电影的理论家和实践家都把电影的艺术标准放在技术、表演和商业标准之前。当然,FEMIS的学生学习这个行业技术方面的知识,但他们尤其是被激发着,去创作、表达、呈现他们的观点:这是一个培养艺术家的学校,而非单纯的职业学校。……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明日的天才导演,但职业道路是艰难的,尤其像这样一个基于反传统行业规则的职业。”(第54-56页)一位朋友曾在北京电影学院呆过一段时间,据他的观察总体氛围商业性比较强;书中的论述这对有志于做电影创作的影迷还是有所启发的。
“撇开所有艺术上的考虑,是体系拯救了法国电影,不然,法国电影就会和英国、意大利或德国电影处于同样境地。”(第30页)虽然没有完全看明白书中所说的法国电影体系如何(所以本文暂时没有多介绍),反观韩国的电影体系、大陆电影体系:虽然说带着镣铐是必然的,在困境中也可能出杰作,但从整体行业的发展来看,良好体系的建设还是必须的。
卖个关子:书中有十几页论述戈达尔的《电影史》等,非常非常精彩!!“《电影史》直接通过画面和剪辑去研究一个导演,这是至今无人超越的高峰”(第71页)“随着时间的推移,戈达尔的《电影史》越是显示出它的伟大,不仅仅因为在制作《电影史》的过程影响了其他影片的拍摄,同时也对之后的影片的场面调度产生了重大影响,还因为《电影史》带领我们重新审视30年来,他的所有的影片作为一个整体,相对于电影史、美术史、理论史以及思想史的位置。……”
“1998年法国出品的所有电影中,有40%是长片处女作,在148部法国发起制作的电影中,58部为处女作。自90年代以来,处女作在电影总数中所占比例超过三分之一。电影行业的人员更新率远远高于80年代。 这可能是法国最大的特别之处,因为没有任何其他国家能够每年推出如此多的新人导演。这些初试蹄声的作品中不乏‘作者电影’,也就是注重艺术追求和个人表达的作品,这要归功于法国的‘艺术-试验’院线和各种充满活力的电影杂志的成功,前者在普通观众中培养出一批数量可观的迷影人,后者的重要作用在1996、1997年一系列公共讨论中就已被新一代电影人提出。……”(第109页)作为迷影人和迷影工作者,读着《法国电影新生代》很亲切、时有启发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