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想透彻》这篇文章后,我深受启发。作者通过对生活中琐碎细节的观察和思考,揭示了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常常是表面的。他呼吁我们要以更深入的方式去思考问题,探究事物的本质,不要停留在表面的理解上。这篇文章让我意识到,只有通过透彻的思考,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
《想透彻》读后感(篇一)
本书适合作为哲普或者是对哲学概念有一定掌握的群体。但对于那些想借此系统学习哲学学科的朋友们,这本书的原著上就表现出了比较强的观点倾向性,很容易过早的给小白们留下特定哲学观点的印记。并且虽然作者努力将本书写得如口述般生动,但部分内容为了浅显化存在逻辑推进不够自然严谨的问题。
此外,翻译严重糟蹋了这本书。英文语法本来就不符合国人阅读习惯,作者不仅没能做到本土化,更是连基本的忠实原著都做不到,存在大量错译漏译,加大了读者的阅读障碍。作者甚至不忠实于自己的翻译,明明自己前脚将确认了一个专有名词的翻译,到了后面的章节却能把同样的单词翻译成另一个名词。
《想透彻》读后感(篇二)
本书适合作为哲普或者是对哲学概念有一定掌握的群体。但对于那些想借此系统学习哲学学科的朋友们,这本书的原著上就表现出了比较强的观点倾向性,很容易过早的给小白们留下特定哲学观点的印记。并且虽然作者努力将本书写得如口述般生动,但部分内容为了浅显化存在逻辑推进不够自然严谨的问题。
此外,翻译严重糟蹋了这本书。英文语法本来就不符合国人阅读习惯,作者不仅没能做到本土化,更是连基本的忠实原著都做不到,存在大量错译漏译,加大了读者的阅读障碍。作者甚至不忠实于自己的翻译,明明自己前脚将确认了一个专有名词的翻译,到了后面的章节却能把同样的单词翻译成另一个名词。
《想透彻》读后感(篇三)
虽然这本定位是哲学入门但是真的不适合入门读。翻译很差病句很多,很难get到作者在说啥。而且这本书章节之间存在递进关系,前面没理解后面可能更困难。还有就是作者回顾的不是通史,而是和话题相关的一些哲学观点。
简要列了下大纲。豆瓣的章节排版能力太差了就不细排了……
第一章 心灵
1.1 绪论
心灵主义者
问题 判断母亲有心灵的证据同样可以作用在机器人身上
现象学家 由内部观察 对有意识的精神生活的本质的反思
行为主义者
问题 即使行为一样,但是机器人没有心灵经验
认识论学家 对认识内涵和认识方式提出哲学问题的人
心灵哲学核心问题
什么是有心灵
他心问题: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别人有没有心灵
身心问题:如何解释心灵与身体的关系
1.2 勒内·笛卡尔:现代心灵哲学的开端
二元论:心灵与身体是两类东西
心灵可以完全独立而不依赖于身体
存在一个没有心灵的身体是可能的
心灵思考,物质事物不思考;物质事物占据空间,心灵不占据
认识论角度思考
身心二元论必须回答的问题:
心理活动如何引发物理活动
物理活动如何引发心理活动
笛卡尔问题: 大脑是沟通渠道-》违背占据空间论
如何解决:
身心交感说(笛卡尔):否定起因及作用必须存在于空间中
心身平行论:两者没有因果互动
提出心灵和物质的新本质区别
一元论:心灵和物质没有本质不同。行为主义
笛卡尔:信念是私人的-》人对自己的信念是确知无疑的。只有自己对自己的信念是确知无疑的。
问题:人怎样知悉其他心灵
思维是私人的
霍布斯:思想的标记
行为主义:完全公共化的(维特根斯坦)
维特根斯坦:私人语言的论证
1.3 私人语言论证
语言游戏
使用规则涉及正确性的判据
实指定义:某个词所指的对象来定义这个词
无限倒退论证
行为主义者解决他心问题,但是没有解决私人语言论证
行为主义者的问题:
不能解释无法说话生物的信念
完全公开化的问题:无法解释我们对自己了解得比对其他人的了解更清楚
1.4 电脑作为心灵的模型
功能主义:平衡点,身体之拥有心理,如同机器之拥有程序一样
玩具主义:功能主义理论的一种
特征:
外部世界的变化引发系统内部的变化
内部事件引发其他内部事件发生
内部事件引发尾部事件的变化
评价:最终还是会走向一元论
1.5 为什么会出现功能主义理论
功能主义对身心关系的回答: 身体是心理借以发挥功能的状态的承载者
1.6 功能主义的第一个问题
信念的定义是通过其他信念和欲望状态表达的,而这些其他状态也需要给出功能主义的定义-》循环定义
1.7 关于痛苦的简单功能主义理论
解决循环定义的方法:两个状态的相互作用
1.8 拉姆齐对第一个问题的解答
拉姆齐方法允许根据概念的原因、影响以及它的功能(本质上会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来对它进行定义,不要求了解其他内部状态
功能主义对行为主义的否定:心理状态不是对输入的回应倾向。拥有某种信念的人在受到刺激时的行为同样取决于其他内部状态。
1.9 功能主义的第二个问题
现象学和功能主义的争论:拥有内心生活的生物感知?意识
证实主义:证据是判定问题对错。
1.10 再论M
功能主义者认为的有意识的心理状态
我们必须拥有关于当下心理状态的二阶信念(我相信我认为xxx)
一些行为的发生不需要有意识
现象学:重点在有意识的感觉
反对意见:为什么把自己拥有信念、感觉这种内部状态视为理所当然
1.11 意识
1.12 物理学的疑难
哲学中,检查论证各方的共有假定很重要
身心关系的谜团源于心灵的特殊性质,物质的本质
1.13 结语
第二章 知识
2.1 绪论
2.2 柏拉图:知识是证成的真信念
泰阿泰德篇:
必须相信它
它必须是真的
对它的信念必须得到证成
2.3 笛卡尔的方式:证成要求确定
证据句
可废止证据
我思故我在:恶魔可以愚弄经验,但是意识到自身存在的证据是不可废止的
知识:
必须相信它
它必须是真的
必须持有之于这个信念的不可废止证据(称述为真的证据)
短板1:
对物理世界的信念要求非常高,对物理世界的怀疑主义
-》笛卡尔的解决方案:仁慈上帝,确保经验符合真实世界
演绎闭合原则
演绎证成原则
短板2:感官会欺骗人
笛卡尔强调理性主义(推理而非经验):
把物理世界推向了怀疑论
证成条件极端严格的后果:对生活的世界一无所知,知识的概念失去意义
2.4 洛克的方式:证成可以不那么确定
知识:
必须相信它
它必须是真的
必须有好的,但不必定是不可废止的证据
洛克支持并不从推理得知的东西
经验证据可废止
基础主义认识论:知识建立在所知道的更加基础的东西之上的
2.5 知识之基础
基础主义认识论(形式的经验主义):
a)我们需要找到某个信念的类别,其中的信念都是确切的知识;并且
b)一旦找到了这个类别,我们就可以通过说明某些其他信念得到了基础信念的适当支持,从而认为这些信念也具有知识的特殊地位。
每个基础主义认识论者都得回答两个主要的问题:
a)基础的本质:这些基础信念是什么?以及
b)证成的本质:这些基础信念怎样支持其他的派生信念?
笛卡尔:基础层级是我思
洛克:基础层级是直觉信念
可错论者
2.6 怀疑论之一:证实主义
每个陈述句都必须是可被证实的
-》所有句子都必须服从于经验证据
证实主义无助于解决怀疑主义
2.7 怀疑论之二:知识的因果理论
艾德蒙特 葛梯尔
a)你必须相信S
b)S必须为真,并且
c)你对S的信念以一种适当的方式被引发。
2.8 因果理论与传统证成的对比
差异1
内在论:哪些信念得到证成取决于信念持有者心灵内部的状态
外在论: 心灵外部的状态
差异2
不是基础主义,是客观的
2.9 认识论的自然化
2.10 结语
第三章 语言
3.1 绪论
3.2 语言学转向
语言是公共的
3.3 盒子里的甲虫
3.4 弗雷格的“意义”和“指称”
哲学语义学、语义理论
以句子为本:词的意思要在句子中才能理解
合成性观点、语义合成性:句子的意义是由它的组成部分的意义所合成的
命题:共有内容
3.5 谓词与开句
3.6 内涵问题
命题态度
3.7 真值条件与可能世界
可能世界语义学
3.8 分析-综合与必然-偶然
3.9 自然语言与逻辑形式
3.10 逻辑的应用:保真、或然性、博彩悖论
保真性:真前提,使用论证的有效形式,就会得到真结论
3.11 逻辑真理与逻辑性质
3.12 语言的规约
3.13 分析悖论
3.14 结语
第四章 科学
4.1 绪论
4.2 对科学的描述与规定
4.3 案例:孟德尔的遗传理论
4.4 理论和观察
4.5 理论的“公认观点”
理论性术语
观察性术语
逻辑性术语
实在论
4.6 解释的演绎-律则模型
4.7 理论的归约和工具论
工具论:预测,只相信可观察的事物,唯心主义,反直觉
4.8 理论负载性
意义转换假设
4.9 证成理论Ⅰ:归纳问题
4.10 古德曼的新归纳问题
4.11 证成理论Ⅱ:波普尔和证伪主义
4.12 证成理论Ⅲ:最佳解释推理
奥卡姆剃刀
解释力
4.13 定律和因果关系
反事实命题重要性:
阐明推广结论和定律之间区别的一个方法,就是说推广结论不支持反事实命题,但是定律支持。
所有因果关系命题都有反事实命题,
4.14 结语
第五章 道德
5.1 绪论
一阶道德问题
元伦理学:一阶道德观念的性质、结构和状态
5.2 事实与价值
休谟:道德问题不是事实问题。从实然不能推出应然。
两个重要问题
(1)道德判断的意义是什么-道德内容的问题
(2)什么证成它们-道德认识论
事实性信念-不指导行动
评判性信念-指导行动
5.3 实在主义与情绪主义
道德实在主义者: 道德命题的真值——也包括这个具体命题的外延——的确定方式,与事实性命题的确定方式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假言命令
质疑道德实在主义:道德判断不表达信念,而表达感觉、偏好和欲望,让人直接行动起来。-》情绪主义
实在主义(认知主义):道德信念可以为真,可以为假,所以道德信念可以成为知识
情绪主义(非认知主义):道德语境表达的是态度,没有对错之分,不可成为知识
5.4 直觉主义
实在主义不意味认知主义
直觉主义:人有感知道德品质的能力,我们用证据和理由来证明道德信念是正当的
自然主义谬误:从实然推应然
反对道德直觉论:
不解释道德感知是如何起作用的
无法解释道德判断所扮演的指导行动的角色
5.5 再论情绪主义
情绪主义可以面对上述2个问题
伴随道德相对主义(但不必然)
基本欲望:不依靠信念而存在的欲望
史蒂文森:道德判断和一般表达感受的区别,在于这种普遍的、希望所有人都与自己持同样态度的欲望
康德道德哲学的核心:
他们能指导行为
他们以一种极其特殊的方式普遍适用于所有理性的人(普遍化原则)
5.6 康德的可普遍化原则
当条件c成立时,你应当做a
推演要求:
我们要对人类生活做出实质性的假设
我们要将某些一个人可以愿意使其成为自然法则的准则,作为不合理些的东西而排除掉
5.7 应对相对主义
黄金法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8 规范主义与随附性
道德性质是随附于非道德性质的
5.9 功利主义的问题Ⅰ:对“效用”的定义
功利主义:
问题1:后果论,行为评价取决于行为结果,对立是道德绝对量
个人间效用比较
定义、测量效用?
5.10 功利主义的问题Ⅱ:后果论与绝对论
后果论没办法重视自主权(人被作为工具)
5.11 权利
消极权力
积极权力
5.12 自己与他人
5.13 结语
第六章 政治
6.1 绪论
国家是什么
什么样情形下,某个人或团体持有控制一个社会的正当性
6.2 霍布斯:逃离自然状态
自然法
公民社会
6.3 霍布斯的问题
霍布斯:审慎主义
契约不存在于公民与统治者之间
个体有义务接受多数人的决断
不能打破契约
统治者拥有绝对权力
国家之外不适用道德
预设:政治安排需要通过协议来决定
反驳:
生而为国家公民而不是选择
理性人不会接受这样的信约
为什么决定多数人一致
不能打破契约?
6.4 博弈论Ⅰ:双人零和博弈
6.5 博弈论Ⅱ:囚徒困境
6.6 审慎的底线
6.7 罗尔斯的《正义论》
罗尔斯认为,如果满足下面的两个条件,一个社会就是公正的—国家的权威也因而得到了证成:
第一原则:每个人对与其他人所拥有的最广泛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
第二原则: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 a)被合理地期望适合于每一个人的利益;并且 b)依系于地位和职务向所有人开放。
两个额外约束:
1.无知之幕
推出道德原则:平等
6.8 差异原则与不平等剩余
2.差异原则(不平等)
6.9 对罗尔斯的批判Ⅰ:论证结构问题
6.10 对罗尔斯的批判Ⅱ:为何要极大极小原则?
极大极小原则可能会让你免遭最差的结果,但是尤其是在存在稀缺性的条件下一它也可能会让你在无知之 幕揭开之后,降低你获得某种美好生活的机会
6.11 对罗尔斯的批判Ⅲ:两个原则的地位
为什么这两个原则可以用罗尔斯的方式推出来,就是将它们证成
6.12 反思的平衡
6.13 这两个原则是正确的吗?
罗尔斯的第三个原则:自由优先
6.14 诺齐克:从权利开始
保护性联盟-初级国家
6.15 资格理论
1.一个依照正义原则取得财产的人有资格保有其所取得之物。
2.一个依照正义原则取得财产的人有资格保有其来自其他具有保有资格的人所转让之物。
3.一个依照保有的矫正原则获取财产的人对其财产享有资格。
4.除非是凭借1、2、3的(反复的)使用,否则没有人对财产享有资格。
边际约束
6.16 伦理和政治
6.17 结语
第七章 法
7.1 绪论
自然法:
7.2“法”的定义Ⅰ:实证主义与自然法
一个合法政府不仅需要拥有强制执行规则的权力,而且它这样错的权威要来源于一个事实:至少部分规则是要以公共利益为目的的
7.3“法”的定义Ⅱ:法律体系和法律类型
从规则到法律要具备2个条件:
系统的组织
系统的执行
本体法
制度法
7.4 哈特:法律体系的要素
原生法则: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社会中所必须的规则
次级规则:
承认规则:如何去决定规则是不是法律
改变规则:
审判规则
执行规则
7.5 惩罚问题
7.6 证成处罚:威慑(边沁)
7.7 报复论:康德的反驳
尊重历史原则,惩罚只施加给做了应得惩罚的事情的人
7.8 威慑与报复的结合
7.9 再论威慑论
威慑前提
报复论将补偿看作惩罚体系的内部要件
震慑把补偿作为单独的问题看待
7.10 为什么需要进行定义?
实证主义法学:法是事实问题。不是价值问题。
自然法学:任何法律都是道德约束
尊重自主权
7.11 结语
第八章 形而上学
8.1 绪论
8.2 举例:数的存在
本体论
柏拉图主义
8.3 “上帝”作为一个专名(罗素)
亲知的知识:亲身见过、亲身了解的
描述的知识:没有直接感知
个体化描述
混淆:
不同人用“上帝”谈论不同对象
人们通过不同方式来知晓上帝,但人们不承认ta事实上只是同一对象
错误地打开一个关于上帝的文件,却没有与之对应的存在
8.4 必然存在
本体论论证:先验的
8.5 休谟:先验论证无法证明事实
8.6 康德:“存在”不是一个谓词
存在普遍化原则
8.7 后验论证
宇宙论论证: 世界第一推动者,后验的
问题:
就算成立,上帝也只是非常抽象的实体
得证明其论证的是同一存在
充足理由原则:凡事皆有原因
8.8 设计论论证
思考论证:
前提是否为真
论证是否符合逻辑
设计论论证的前提:自然是和谐的;智能设计者必然存在(和谐实现于被管理)
8.9 自然的和谐
和谐:万事万物互相适应
8.10 智能设计者必然存在
8.11 休谟的目的论论证:经验论论证
8.12 恶的问题与溯因推理
恶的问题:存在不会坐视苦难不管
8.13 结语
第九章 哲学
9.1 绪论
形式哲学 vs大众哲学(非形式)
9.2 传统思想
传统文化通过诉诸传统权威来证成信念
形式哲学侧重证据、论证,系统化
知识相对主义
9.3 与阿赞德人的争论
次级阐释:
9.4 读写能力的意义
没有文字,形成形式化的概念是非常困难的
渴望普遍性、抽象性,拒斥隐喻性的语言,认识世界观中的矛盾:引发形式哲学的出现
9.5 知识相对主义
概念框架
根据不同概念体系为真的不同理论可能是彼此不相容的
9.6 反对强相对主义的论证
不相容必然有一真一假
9.7 支持弱相对主义的论证
9.8 哲学与宗教
9.9 哲学与科学
科学研究经验问题,需要实证证据
形式哲学研究概念问题
9.10 自由意志与决定论
道德责任:人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决定论:
不相容论:自由意志和决定论不相容。人们没有自由意志
相容论:人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9.11 相容论和道德责任
9.12 哲学的特殊性质
用概念化、抽象的角度研究具体问题
依赖其他领域
9.13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