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百年经典第23卷:伊丽莎白时期戏剧(卷Ⅱ)》通过对伊丽莎白时期戏剧的深入研究,展现了当时英国戏剧的繁荣与多样性。书中详细介绍了莎士比亚等重要剧作家的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文化以及政治背景对戏剧的影响。阅读本书,让人对伊丽莎白时期的戏剧创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哈佛百年经典第23卷:伊丽莎白时期戏剧(卷Ⅱ)读后感(一)
国内对伊丽莎白时期的文学基本上完全冷淡,除了莎士比亚渐渐多起来了,本·琼森在西方名气这么大,中国人完全可以出一套本·琼森全集,可惜的是,在国内竟然连他的一本书都没有,不论是他的十几部戏剧,还是他的诗集。搜索“本·琼森”的书,均是0.
这里能看到一本他的《炼金术士》,还算是稀有资源了。可惜竟然翻译得这么差,仿佛电脑翻译然后草草修改了事一般。
哈佛百年经典第23卷:伊丽莎白时期戏剧(卷Ⅱ)读后感(二)
作为戏剧的爱好者,对于这套哈佛百年经典丛书我真的是非常钟爱,第23卷是伊丽莎白时期戏剧的第二卷,主要收集了五个戏剧的剧本,还是那样地精彩,翻译得简洁而且顺畅,读来觉得轻松自在,给我们充分的想象空间去窥探久远时代的精彩生活以及他们的人文精神。
《鞋匠的节日》是托马斯•德克的作品,德克这个人我们还是非常陌生的,他生于伦敦,而这部戏剧是他的一个代表作,撇开作者陷入囹圄的生涯,在阅读这部戏剧的时候,我们仿佛回到了16世纪的伦敦生活去了,我钟爱其中品行端正的工作者,他们专注于工作,一丝不苟,这个故事是根据德隆尼《高尚的手艺》中鞋匠学徒西蒙•艾尔当市长的故事改编而成的,而且加入了穿插了爱情故事,其中西蒙•艾尔幽默搞笑的鲜明个性给这部戏剧增添了许多欢乐,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社会的人情世事。
本•琼森较为我们熟悉了,他的作品还是颇多的,而这部《炼金术士》是其代表作,既然是“术士”那肯定就是江湖骗子了,琼森对当时的社会里的骗子和骗局进行了揭穿和讽刺,而且融入了不少人生哲理,其实炼金梦一直在绵延中,围绕着金子的骗局一直还没停息过。而博蒙特和弗莱彻两人合手创作的《菲拉斯特》的故事主要是采用了一个充满欲望激情的爱情故事和一个平凡的爱情故事的对比,其中最可爱的还是假扮成贝拉丽欧的尤菲拉萨,她深爱着菲拉斯特,宁愿留在他的身边照顾他,纵使她的身份让他不能企及,“我知道我的出身配不上你,我只是希望拥有你。”多么真挚的爱情,留存在背后,默默地奉献着。
约翰•韦伯斯特的《玛尔菲公爵夫人》这部戏剧的主题跟复仇和宗教有关,玛尔菲公爵夫人年轻守寡,她的费迪南德和红衣主教兄弟两人要求她保持贞节,不能够再婚,并且雇佣了伯索那的骑士来暗中监视她的行动,但是最终她不顾威胁,为了自己的幸福私下和管家安东尼奥结婚,并且生下了三个孩子,最终被伯索那发现了,然后她的兄弟便下令处死了公爵夫人和她的两个幼子,而安东尼奥和长子侥幸逃脱。最终公爵夫人的死触动了伯索那的灵魂,导致了他的复仇,杀死了费迪南德和红衣主教,自己也负伤而死。整部戏剧描写了当时的宫廷生活场景以及教会统治下的争权夺势,觉得挺精彩的。最后一部戏剧是曼森格的《旧债新还》,刻画了吉勒斯•奥维里奇爵士这个高利贷者和敲诈勒索者的人物形象,而最终奥维里奇受到惩罚也是大快人心的,劳威尔正直健全的道德品行正是曼森格所寄托的。
戏剧的精彩不止在于舞台,它的精神撒播到我们的心间,促使我们的灵魂净化和生发出善的意志,这是它的最强大力量。
By当当特约评论员 江焕明
哈佛百年经典第23卷:伊丽莎白时期戏剧(卷Ⅱ)读后感(三)
戏剧由于舞台演出的需要,比小说更浓缩,矛盾冲突更为突出,故事情节更为集中,篇幅相对较短小。所以,我喜欢阅读剧本。
本卷选了伊丽莎白时期的代表戏剧五出。
《鞋匠的节日》作者托马斯•德克几乎每隔三年就会因债务问题而身陷囹圄,流传下来有关他的传记中,多数细节都与借钱、入狱、出狱有关,直至他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不知所终。但是,从剧本看,充满艰辛和困厄的生活并没有磨去他对生活的热爱。在那意大利公爵和红衣主教题材充斥剧坛的时候,德克却把目光投向了伦敦商人的生活图景。上层社会奢靡之风盛行,正是由于这些普通劳动者的专注工作,才推动着社会继续发展。
虽然剧中有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痛和亲人别离,也有有情人被世俗阻隔,但最终,经历艰难险阻考验和世俗的羁绊,离别的人因缘巧合地团聚,有情人也终成眷属。
从本剧中,我们可以看到手工商人们勤劳、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可以看到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作者讴歌了不为身份名利和锦衣玉食的生活所诱的纯洁爱情。也赞美了正义和人性的美。从中也可以看到西方法治文明的曙光。整出戏剧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就这样,伊丽莎白时期伦敦最活灵活现的生活图景却由这个生活糟糕透顶的人展现在今天的我们面前。
《炼金术士》作者本•琼森开创了英国新的讽刺戏剧学派。本剧对江湖术士的诈骗方式进行了揭露和讽刺。四百年后的今天,这些骗子和骗局依然有一定的市场。
《菲拉斯特》是博蒙特和弗莱彻的代表作,故事情节曲折复杂,扣人心弦,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女扮男装者的加入更是平添了许多波澜,可见作者们的精心布局。剧中有篡权、有阴谋、有自私、有荒淫,但虽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却都化险为夷,最终结局圆满。
韦伯斯特的悲剧《马尔菲公爵夫人》,全剧围绕两个哥哥欲置亲妹妹全家于死地展开剧情。王室的争权夺势用“道德”与“名声”的幌子杀死了马尔菲公爵夫人及其全家,从中可以看到亲情的冷漠及人性的残酷。丛书主编艾略特说本剧创作于1611年,而整容、果树嫁接技术已出现在剧中,可见西方科学发达之一斑。
《旧债新还》刻画了一个高利贷和敲诈者的人物形象,这一形象超越了传统的守财奴,为了达到攀附上层社会的目标,不惜金钱和一切代价。机关算尽,最终害了自己。正义的力量最终是要战胜邪恶的。
读伊丽莎白时期的戏剧,在欣赏曲折动人剧情故事的同时,能感受到当时盛世之下人们的情感和价值观,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同时,能够领略世界顶级戏剧家的语言艺术之美。
文字指瑕:
1.第 066页,倒数第五行“站壕兵”的“站”疑为“战”;
2.第125页,倒数第五行“取颈瓶”的“取”疑为“曲”;
3.第271页,第三行剧中人物为“红衣主教”,而在第四幕第四场起人物对白时一直称为“卡斯特族克”,应该在此“剧中人物”中注明;
另,此处注明红衣主教是费迪南德的“弟弟”,但第278页、281页皆称“哥哥”;而第347页、366页又称“弟弟”,不统一;
4.第324页,第八行“荫蔽”的“荫”当为“阴”;
5.第379页,倒数第六行“科蒙拉特•奥维里奇”,在剧中其他地方皆称为“吉勒斯•奥维里奇”;
6.第438页,第十一行“因为他是如此激动和大小声”,“小”疑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