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名人传读后感精选

名人传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0-06 23:05:37
名人传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10-06 23:05:37   小编:

读完《名人传》,我深刻感受到名人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勤奋和毅力的结晶。名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从不退缩,而是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我努力奋斗,坚信只要不放弃,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名人传读后感第一篇

首先傅氏的翻译文笔非常不错,可称得上信达雅;但是书本的具体内容,贝多芬传是最精彩的,米开朗琪罗传也还不错,但是托尔斯泰传真的又臭又长,难以卒读,对于普通人来说,太艰深晦涩了,面向大众的人物传记人生的历程陈述以及评价其实才是最重要的,以小窥大得着人生智慧,太多艺术作品内容的摘抄和陈述与其说是人物传记,毋宁言是作品史的梳理

名人传读后感第二篇

音乐,艺术,文学,作者从三个历史巨人的生平中汲取了足够的素材和丰富营养,从而造就了《约翰.克里斯朵夫》这样一本像生命宣言似的伟大文学著作,在痛苦,彷徨,挣扎时,予人温暖与力量。或许当罗曼罗兰在困顿时,他会不断聆听贝多芬的经典曲目,去佛罗伦萨汲取米开朗基罗的艺术力量,去诵读托尔斯泰经久传世的著作,正如我在困顿时心中总有约翰的身影,用痛苦换取欢乐,用爱充盈自己以及身边的人。

名人传读后感第三篇

书中对名人不是无限推崇夸耀其成就,而是根据其人生经历,深入其精神内心的描写。

苦难有很多种,有肢体的残疾、有性格的懦弱、有精神的失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劫要渡,大艺术家们因其追求的更多,也因此会更受折磨。

不管怎么说,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的不屈还是打动了我,在跑步喘得像狗的时候,我会想到他。

名人传读后感第四篇

首先,名人也是人跟我们大伙一样,是有着优缺点的,就像米开朗琪罗:虽然他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巨大的、无可替代的。但是他处理人际交往中却显得优柔寡断犹豫不决。

其次,我个人认为,罗曼·罗兰笔下的这三位“名人”其实可以算做是一种英雄人物。他们为了社会或理想不断地努力,做出贡献。给人们留下了物质传承和精神榜样。

最后,名人的精神我们可以学习,但名人的理念我们不一定要完全遵从。像托尔斯泰希望能和平地改革掉旧社会的观念是有一定局限性的。罗曼·罗兰写这些名人主要是为了传承他们的精神,使人们以这些名人为榜样,学习他们的精华。

名人传读后感第五篇

内容角度、广度蕴示着作者甄意,将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分别是1770年、1475年、1828年生的“名人”,由1866年生的作者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将“名人”们心魂的力述现,以启意的真知引示着“名人”们的力,启意着,使得启意蕴于颗颗字思中。“名人”,引着心性希际遇,际遇示得“名人”未系名,“名人”系着悯境,悯境的种种、悯境的如何、悯境……是其内心的力,内心的坚定、信仰,面对悯境,以毅力、坚定、勇敢的精神,展现出的智慧,真、善、美的品性,在探索、发现、进阶文明,前进并闪耀着光,走过种种悯境,系着坚定的心力面对悯境,这心力便是“名人之魂”,引得肃然起敬。 见贤思学,此“名人”昭示着面对悯境坚定的心,是以此心力探探索前进精神的群像,是布于周遭的每一处这般精神写照,“名人”亦为“贤”。

名人传读后感第六篇

本书里写的三位历史上的名人。让我们因着他们的故事,对生命有了更多的体会。书中写到的第一位是音乐家贝多芬,他一生的命运艰难坎坷,自从26岁开始,他的听力开始受损,直到听力完全受损他也在坚持创作。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聋了的情况下他咬着木棒听琴键的声音。"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就像他那不停与命运抗争的自己的人生。也许我们人生路上会遇到许多困难挫折但如是像贝多芬一样,也能乐观顽强的生活下去。书中第二位是艺术家米开朗琪罗。即使家人不支持他的艺术之路他也依然坚持艺术创作,做了许多雕塑作品。教皇让他去教堂顶作画,四年时间让他的眼睛受伤。他一生似乎都在不停的为别人干活,长时间的工作给他带来病痛。他大量作品受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成为时代的象征。终其一生都在为艺术而奋斗。书中第三位是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他本身出身贵族但却见识了战争残酷的他提倡和平,同时他重视劳动者的价值和成功,认为劳动是光荣的,放弃自己优渥生活从事劳动。他不仅是个伟大的作家也是个伟大的思想家,他也让我知道永远不要放弃思考,坚持平等,爱和善良。

名人传读后感第七篇

大概是初高中的时候买的吧,一直没有看,前段时间书荒了,翻了出来,趁这几天把它看完了。贝多芬传从头至尾都是喜欢的,欣赏他那种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为梦想而肆要扼住命运的喉咙,过程的艰辛苦楚常人难以想象,但是他坚持下来了,用音乐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也改变了他人的人生。米开朗琪罗是不喜欢的,他性格怯懦、耳根子软、做事缺少原则,会因恐惧害怕趋炎附势、苟且偷生,但他又是博爱的,自己生活清贫,却愿意把大量的金钱拿给家族和其他人穷苦百姓,对于向他寻求帮助的人不轻易拒绝,能给的都给到,一生没有停下脚步,但很多事情又都无疾而终,他是伟大的,也是懦弱的。感觉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不相信别人,对自己的技艺充满自信,躬身力行,操劳一生,倘若很多事情他不钻牛角尖,该放弃的放弃,该放手的放手,或许他的生命会轻松很多。列夫托尔斯泰,对他的情感比较复杂,起先觉得他很偏激,过于自我,谁也看不起的样子,骄傲自大,不可一世;后面发现他只是跳脱了人世,格局广阔,爱整个人类而非某一个体,他以上帝为视角祈求世间充满真善美,但是理想照进现实才发现人性的劣根性以及人性的丑恶。一个对自己都能批判的体无完肤的人,你还能责怪他对其他人不留情面吗?更何况他是因为懂得所以尖刻。

名人传读后感第八篇

阅读过名人传,我感触颇深,这本书围绕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列夫托尔斯泰三个不同艺术领域的伟大人物所展开进行描写,讲述了三个人物传奇,伟大,或坎坷的一生。他们在音乐,绘画,文学创作上向世人展现了无与伦比的出色造诣。阅读这本书能够对三个人物有更加清晰,理性,深刻的认识。

贝多芬是在父亲对他的严格要求与对待中成长的,从而造就了他有些敏感激动的性格,后在维也纳定居,凭借着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以及对艺术的极高崇敬,还有出的的艺术创作天分创作出了许多久经流传于世,为世人所称颂的交响曲,例如在欧洲动乱和战争时期创作的《第五钢琴协奏曲》。他的一生都在用生命践行对古典音乐的追求。

米开朗基罗出生在意大利弗洛伦萨,终其一生都渴望让自己能够有作品完整的留存于后世。他在跟随老师学习绘画与雕刻艺术时,展现出了对这两项事物的热爱以及超群的才华,接触到神学后,成为了虔诚的基督教徒,后来他多为宫廷与教皇服务。他的一生进行了多项艺术创作,但遗憾的是有些作品最终都没能完整的完成进而成功问世,这也造就了他后来感到痛苦憔悴的原因之一。米开朗基罗将基督教徒的博爱和无私完整的展现在了他的一生中,他无疑是伟大的。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出色的文学作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他的文学创作历程是随着自己心境以及社会民众的生活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他的《战争与和平》讲述了战争的残酷以及人民敢于反抗斗争的伟大品格与精神。他在文学上的造诣与追求做到了极致,文学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

名人传读后感第九篇

1、贝多芬传:一心向善,爱自由高于一切。就是为了御座,也绝不背叛真理。

是什么神秘莫测的原因阻挠了这两个相爱的人的幸福?也许是没有财产和两人地位上的差异。也许贝多芬对人家强迫他长期等待,对让他保持爱情的秘密的屈辱进行了反抗。

也许粗暴、染病、愤世的他不知不觉之中使他所爱的女人感到痛苦,而他也对此感到绝望。婚约毁了,然而双方似乎谁也没有忘记这段爱情,知道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她直到1861年才去世),泰蕾兹..德.布伦威克仍爱着贝多芬。

2、米开朗琪罗:愈使我痛苦的就愈让我喜欢。

他是精神贵族,而且具有所有的阶级偏见。他甚至说,“艺术应该由贵族而非由平民百姓去搞”。

米开朗琪罗一生坎坷,作为雕塑家,他却要铸铜,画壁画,为贪婪而多变的教皇“带着镣铐跳舞”。

那佛罗伦萨,容不下莱奥纳多.达.芬奇的自由思想。

贝多芬是因人们的过错而忧伤的;他生性活泼开朗,他渴望欢乐。米开朗琪罗是心中存着忧伤,他让人们害怕,大家都本能地躲着他,他在自己周围造成了一片空白。

他不幸的关键,能够解释他一生全部悲剧的东西——大家极难看到或很少敢去看的东西——就是他缺乏意志力和性格脆弱。

3、托尔斯泰:他出生在上流社会。他说:大地上有成千上万的生灵在受苦,你们为什么都在这里只照顾一个托尔斯泰?

爱与善是幸福,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可能的真理。

名人传读后感第十篇

一、罗曼·罗兰为什么要动笔写名人传记?

一是内部原因。罗曼·罗兰处于人生的低谷期,需要从英雄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二是外部原因。20世纪初,欧洲青年和知识分子精神沉沦,萎靡不振,亟待唤醒。

二、三位名人有哪些共通点和不同之处?

《贝多芬传》:用苦难换来的欢乐

《米开朗基罗传》:以苦难为食粮

《托尔斯泰传》:矛盾无解,变化不休

三、《名人传》在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如何?

三本名人传记,是西方传记文学史上的经典。罗曼·罗兰用感情驱动文字,提炼出一种新的依靠精神而伟大的英雄,改变了人们对“英雄”的定义,也在世界范围内对几代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感染力和震撼力至今不衰。

名人传读后感第十一篇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便是注视世界的真面目——并且爱世界。

《名人传》是罗曼•罗兰所著《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的合称。罗曼·罗兰通过三人对命运的斗争,塑造了英雄主义的个人模式,敢于挑战无法挑战之事便是英雄。

罗曼·罗兰个人的经历对其创作有巨大的影响,因此《名人传》实际上讲述了四个人的经历。如作者和妻子的离婚经历,可能使作者产生三人破碎的婚姻是影响其人生轨迹重要一环的想法。

尽管三部传记创作的时间和叙事手法上有所不同,但是依然能看出作者的特色,喜好艺术的罗曼·罗兰,选择在艺术成就上超越常人的三位大牛为主角,同时通过浪漫的艺术比喻营造画面感,以伦勃朗、波提切利等人的绘画、莫扎特、巴赫等人的音乐、易卜生的话剧为补充项,以艺术烘托艺术,塑造反复叠加的艺术感,使得文字在质感上有很强的诗意。 回归主题本身,以英雄性为核心。三人一方面克服了命运带来的痛苦,取得了不朽的伟业,另一方面是超强的天赋引导下走在道路的前列。结合现实,三人遭受的苦难在世上依然频繁上演,他们三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得遭遇的苦难成为大众分析和学习的对象。那么,同样努力对抗生活的苦难,但是没有做出杰出成就的人群呢?他们成就了另一种英雄主义。另及,三人的经历也安慰我们,即便有钱又有才,一样会遇到离谱的困难,千万不要憋在心里,该骂出来就骂出来,毕竟米开朗基罗遇到了不切实际的甲方,贝多芬推销不出自己的作品,托尔斯泰在别人眼里是闲着没事干的败家子。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不相同。三人共同的不幸是一面为家庭成员拖后腿,一面遭遇爱情的坎坷,生命本身是破碎的。

傅雷翻译的版本除却书籍版本,还能看到翻译领域的时代变化。此时的《爱娜·卡列宁娜》被译为《安娜小史》,圣彼得大教堂被译为圣彼得寺,美第奇被译为梅迪契,佛罗伦萨还是翡冷翠。 译林出版社的排版必须吐槽,将注释直接添加在正文中,很破坏阅读体验感。

《贝多芬传》是1903年的作品,此时作者和社会上的知识分子都很颓。作者从贝多芬经历的失聪、穷困和不为大众重视的音乐等经历,鼓舞自己。对音乐家来说,失聪的打击最致命,几乎堵绝了后路。但是不朽的意志胜于雷霆,《命运交响曲》的音符弹奏命运不配做我的主人的乐章。本书收录了傅雷的《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一文,傅雷对贝多芬的许多作品进行解读,适合配合音乐一起欣赏。

《米开朗基罗传》展现了米开朗基罗迷信的一面、糟糕的家庭和不为大众理解的艺术风格,他的日子内耗严重。好在,天才始终是天才,以其卓绝的想法雕塑了无数瑰宝;即使被坑,去绘制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壁画,可以通过学习,画出经典的西斯廷大教堂穹顶。强者一边抱怨环境,一边掌握新技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唯有自己能使自己摆脱困境。现在的工作环境只会要求职工掌握各种技能,却没有给予学习时间。

对米开朗基罗的另一种认识。之前简单了解过西方艺术史,但对他的介绍,更多着眼于雕刻、绘画和建筑,没有提及诗歌。阅读他的诗歌后,感受到从美术视角下观察不到的人物灵魂,是暴风雨下的温柔眼神。

《托尔斯泰中》作者更多从托尔斯泰的作品中分析其经历和创作内核,以列文、安德烈亲王、聂赫留朵夫出现的时间,分析托尔斯泰当时的精神世界,适合看完相应的作品后再来阅读,否则在作者的详细分析后,容易造成对作品的定势。以我刷过两遍的《复活》为例,作者没有概述剧情和人物关系,直接进入人性和兽性的对比,知道剧情的读者能联想到聂赫留朵夫人性的复活和兽性的过往,以人物的选择营造时代洪流下的光辉。托尔斯泰的社会思想,一面是对社会主义、自由与科学等表示轻蔑,一面是涵盖伟大的博爱对民众体察入微,在多种思潮冲击下的俄国和托尔斯泰在同新旧两个世界竭力战斗。

名人传读后感第十二篇

在短评看到有位读者说,这书是妈妈让ta看的,目的是要ta向伟人学习(他们成功的秘诀)。

真有许多家长是这样,可能自己根本没了解过某些书,然后就推给孩子看,还附加上自己的期望。

幸亏,这个孩子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ta说“……我看到了他们的惊人天赋和悲惨人生”。

诚然,这不是那种标准用来传递成功经验的励志书,没有胯下之辱、卧薪尝胆之类忍辱负重,然后一飞冲天的逆袭情节。

然而,当你深挖其中的思想,了解这些伟人的灵魂,也并非毫无收获。

这话要怎么说呢?

且先说说这励志的痕迹。

我们小时候在教材或者被老师家长布置阅读的书,只要关于某些伟人名人的事迹,几乎都是用来励志的。

他们不管有何种人生经历,都会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以惊人的毅力克服各种困难,然后走上人生巅峰,获得人生绝好的体验感。

所以这就传递了一种精神了,就是人在少年,要刻苦努力,走向人生的成功。

但是《名人传》的三个传里,并没有在这方面着力。

如贝多芬,罗曼·罗兰有提到他原生家庭的没有太好,因为他的父亲是个性格偏执而冷酷的人,为了开拓他的音乐天分,以达到一鸣惊人的效果,常常用暴力来强迫他学习。

这虽然会造成了他成长的痛苦,但是对于学习音乐未必无利,然而对他音乐上的巨大成功是否起关键作用,又不可直接从因到果。

如米开朗琪罗,他总是让自己处于贫穷孤苦的状态之中,同时整个家族对他伸出索取之手,但他废寝忘食地创作并非为了改善什么,因为在他死后,人们发现他有很多财产——他几乎没有缺过钱,只是没有花钱享乐的爱好而已。

而列夫托尔斯泰,虽然9岁失怙,但是有两位慈爱的姑妈照看,物质上没有烦恼,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这三位伟人,他们都不属于那种,因为身份卑微、家境贫寒而必须要悬梁刺股、发愤图强来获得成功来改变什么的人。

当然,他们在从凡人走向伟人的步伐中,走的并不是一条寻常路,而是承受了一般人无法想象的痛苦。

从写传者的分析看来,三位被作传的伟人大多数的痛苦都是源自于“自作自受”——他们为了追求个人精神上的至高境界,主动放弃相对舒适的生活,去挑战人类生理承受的极限。

贝多芬在1802年的遗嘱内,说他的耳聋已经开始了6年,以此推测,他大约1796年就已经受到了耳聋折磨,但是他的作品目录上显示,那些闻名世界的巨作大部分都是1796年后创作的。

米开朗琪罗对创作的态度近乎一种病态,为一个作品或一个任务夜以继日,可以持续N个年月,即便生病了也不会停下来找医生医治,某次从高处跌下摔得重伤,他也拒绝别人给他请医生。

列夫托尔斯泰呢,娶了一个贤妻,对他的爱从一而终,他本来生活美满,但是他为了追求独特的信仰,拒绝与无法跟他思想同步的妻子亲近,刻意把自己放置在“孤岛”中修行,最后感到大限将至,悄悄离家出走,打算独自死在外面。

这些伟人,与其说是为了成功而吃苦,不如说他们承受痛苦是个性人生追求的本身。

成不成功的,其实都是世人的眼光,这些巨人也许根本就没在意过,他们在意的是他们自己能把人间的痛苦承受到哪个程度,和让作品完全注入个人灵魂的过程给予的满足感。

理想对于他们来说,是生命的唯一。

昕玥读完《名人传》,不禁想到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后者是否从前者得到了灵感呢?

银行职员斯克里特兰德人到中年,有家有业,却突然什么都不想要了,脱离家庭,甚至脱离社会,只为了去画画。

他放弃物质、亲情、人情,包括所有能让人感到幸福的东西,接受饥饿、寒冷、疾病折磨等等让人生理要感受痛苦的东西,只纯粹地为了人生理想。

那些把事业做到极致的人,也许都得需要如此的纯粹和疯狂。

如今的我们——拿起这些书本的人,绝大多数都是为了六便士劳碌奔波的人,伟人们的月亮之梦,也许真没有那么容易或者很有必去普及。

罗曼·罗兰非常冷静地呈现各位巨人的生命轨迹,陈述其人生命运的残酷,有欣赏,有钦佩,但并没有卖力地提倡。

再说思想与灵魂的深挖。

大多人写传记,都是从出生开始,顺着年龄一点点去述说,但是罗曼·罗兰写的这三个伟人传,没有使用这种模式。

他更多是按照被作传者的思想发展变化的历程去摸索,用的是作品或者信件作为佐证材料。

贝多芬

作者用极少的笔墨去写了贝多芬的成长环境,但是那寥寥的文字便足够揭示他的悲苦,母亲早死,父亲性格暴虐还不顾家,他未成年便承担起持家的责任,同时他还有某些遗传病,身体一直承受着不为人知的痛苦。

这样的他,自然不是喜笑颜开、幸福满面的人。

根据施泰因豪泽给他画的肖像,罗曼罗兰说“一副睥睨一切和紧张的目光”。

他因为个人的才华而骄傲,因为个人的经历而悲伤,因为对个人的使命感而紧张。

他的使命感是什么呢?是给别人创造欢乐,维护人间的真理。

他的某些作品表现出了悲剧式的愁苦,如《悲怆奏鸣曲》,但是并非素有作品都带有忧郁的情绪。

“它是那样的需要欢乐,当它实际没有欢乐时就自己来创造。”

我们无法想象,一个耳朵失聪、承受病痛巨大煎熬的人一次次地挑战着极限,创作出杰出的作品,这是如何办到的。

这就是这位伟人的高贵的灵魂,音乐是要带给人欢乐,特别为承受人生痛苦的人们,如果他人生经历没能提供素材,那也要创造。

有人向死而生,他是向苦而乐。

米开朗琪罗

如果说贝多芬的痛苦是客观因素造成的,如疾病(据说是遗传病),如家庭的困境等,他避无可避,米开朗琪罗的痛苦则是自己生成的。

他有钱不享用,别人强加给他的任务他即便不想做却来者不拒。

他就像有强迫症似的,一定要把自己放置于痛苦之中,仿佛只有那样,他才能继续创作下去和活下去。

他工作起来很疯狂,废寝忘食这个词用来形容一个人时多半是夸张的,但是用到他身上,是真正的名副其实。

除了吃喝不顾,他还睡得极少,也不做个人防护,有时候他因为太久没有脱下皮靴而导致脚肿起来,有时他因为过于劳累,从高架上掉下来。

他病了,也不喜欢请医生。

他一生生过十五次大病,都是几乎要夺命的那种,但是他偏偏不死,一直活到了90多岁。

这是相当神奇的。

罗曼罗兰说他嗜好有痛苦,在其中觅得一种悲苦的乐趣。

这和他另外一个特点有相契合的地方。

后人能够对其有“伟人”的称呼多半是因为他的精彩绝伦的作品流传于世。

而对于他本人,却总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很多时候因为作品未能达到自己的理想而烦躁不已,甚至毁灭掉。

正如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一直以来都受到艺术界极高的评价,但是他似乎没能以之为傲,还反复强调自己只是雕塑家而非画家。

这也是强迫症的一个体现。

他追求完美,对自己的创作要求极其苛刻,他总想做得更完美更完美,所以不管多大病痛折磨,他不肯咽下最后一口气。

与其说是给人以鼓舞,不如说是让人震撼而敬畏。

列夫托尔斯泰

贝多芬的痛苦起因于原生家庭和先天疾病,米开朗琪罗的痛苦在于他要把自己放置到痛苦之中,列夫托尔斯泰的痛苦也是因为“自找苦吃”,但与米氏的嗜好痛苦不同,列夫的自苦是为了心灵的救赎。

然而他做错了什么吗?为什么要救赎?

列夫的精神境界是超出一般普通人的,他就像一个圣人,他以不完美为错,以做得不够好而愧疚。

他敬仰宗教之中所有的“神”,但是他鄙夷宗教的人为框架。

他觉得只要爱就是幸福的,不管被爱的一方是否爱他——他亲吻马匹,请求原谅他使它受苦。

他追求一种完美的人性,他渴望得到天下人的敬仰,又因为怕行为和道德的不足之处使之有愧疚之心。

因此他不愿享乐,驱散身边的仆人,远离家庭的温馨,摒弃物欲需求,把自己放置在一个孤岛之中。

你可以不理解他的“矫情”,但是当看到他的身体力行,心生敬佩是最基本的反应。

结语

如作者所说,这些“名人传”不是向野心家的骄傲申说的,而是献给受难者的。

也就是说,你可以敬仰,你可以尝试体验痛苦,探问灵魂深处的索求,但是,如果你抱着在这里找到一条通向飞黄腾达的路的期望,那就大可不必了。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