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杀人事件》是一部极具震撼力的小说,通过描绘一个完美犯罪的过程展现了人性的黑暗和社会的腐败。主人公的复仇之路令人心惊,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扭曲。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生动,情节跌宕起伏,读后令人深思。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惊悚作品,更是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
超杀人事件读后感篇一
东野圭吾前期,作品还是很惊艳很有深度的。但是近期的很多作品虽说有些依然很有深度反映了社会现实但是注水的内容明显多了不止一点。一些完全没有必要仔细解释可以一语带过的专业名词专业知识往往总是列一大长篇出来占字数,而这些解释就算不读也完全不会影响对后续故事的理解。这本超杀人事件在开始就又重现了一些在天空之蜂,白金数据等之前的作品里面就存在的专有名词注水等等。
超杀人事件读后感篇二
和推理有关的故事合集。故事都简单可爱,有的是吐槽,有的是幽默,有的带一点简单的哲理,引发一些思考。
书中讲述了很多推理小说领域不为外人知的小故事,夸张且讽刺,有人不顾作品内容,有人保持同样的风格、套路几十年不变(而且还有人看),有人只顾厚度or速度不顾文字和质量。
也有最后结尾出乎意料的小故事,比如《超理科杀人事件》(好啦谁还不是为了装13),《超猜凶手小说杀人事件》,转折都很有意思,《超理科杀人事件》明明是自己被骂了,还忍不住笑。
超杀人事件读后感篇三
猜凶手这篇有种局中局的感觉,作家小说里的知名作家找了四个编辑猜自己新书的凶手,猜中的那位就会获得小说出版权。书外的作家,小说都是已故妻子代笔,现在妻子小说写了一半就去世了,作家不知道选择谁做凶手,居然让编辑选,最后引起编辑的杀意。 超高龄化里面,电子科技的发展快速,已经没有人年轻人看书。写书的和看书的只有老年人了,八十岁的阿兹海默作家写的故事颠三倒四,七十岁的编辑每次都要重新再帮作家写,然而编辑也出现阿兹海默的症状了。。。不过,没关系,读者的记性也不好。 超预告小说的作家名不见经传,但最近有个连环杀人犯居然按照他连载的小说杀人,这让他意外爆红,杀人犯后来还联系他,告诉他如何选择下一个被害者。在名利的裹挟下,作家妥协了。。。 超长篇小说讽刺了出版业的荒诞,明明是几百页的小说,偏要作家注水成几千页的,书的厚度决定了在书店的摆放位置。质量不重要,读者的喜好是出版商决定的。书的字数才是成败的关键。非常讽刺,非常荒诞。
超读书机器又讽刺了评论界,评论家们疲于读书写书评,销售商精准get了用户痛点,推出一款读书机器,还可根据每个人都评论风格写出书评,随着这款产品的畅销,销售商又出来针对作家的机器和针对读者的不懂装懂机器。。。
超杀人事件读后感篇四
对高额税金的烦恼
对过多的专业知识被读者直接跳过的烦恼(但看不懂的时候真的只能跳过)
对不知道写谁为凶手的烦恼
对渐渐高龄,写作作品过多,会串线的烦恼(非常理解,连我这个看书的都会串线)
对如果让作品有名气的烦恼
对小说家们互相内卷,非常长篇的烦恼(那个8.7公斤重真是笑死了)
对短篇控制字数如何结局的烦恼
对如何写书评,对不能依照自己的想法写书评的烦恼(如果真的有这种机器应该真的会招人喜欢,如果世界都被chatGPT覆盖了,那么大家都是虚假的繁荣罢了)
一本满满的吐槽,很有意思,也真是让人感受到悬疑小说家的不易
自己毫无思路的头脑,无比干涸的文本,让我无比庆幸,自己只是个读者,能在付出了了费用就能读到作者呕心沥血的作品
超杀人事件读后感篇五
在书店看过一眼,从封底文案来看,还以为是个长篇,其实是几个有趣的短篇。
简单说几个有印象的故事。
1 作者为了避税,把生活中发生的所有高消费,以外出取材的名义写到书里,结果小说写成了缝合怪。
2 著名作家答应了四家编辑,把下部小说放在他们社出,前提是猜出他正在连载的小说中,真凶是谁。一个编辑认为自己猜到了,就去找作家,结果发现真相其实是,作家的稿子之前是老婆代笔的,结果老婆去世后,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写,现在解了燃眉之急,但是因为作家不会写作,根本不会有下一本,只给了一叠白纸糊弄编辑,最后一幕是编辑一气之下,按照小说中的杀人方法准备对作家动手。
3 曾经的名家年事已高,写的本格推理小说错漏百出,人物情节环境作案手法杀人动机一团乱麻对不上号,编辑指出问题并亲自修改。最后视角切换,发现原来编辑也是高龄编辑,他改的稿子每次都在重复过去的剧情,好在读者也都是高龄读者,浑不在意。
4 人们发现连环杀人案凶手,按照某位扑街作家的设定作案,于是作家名声鹊起。凶手此时找上作家,说明杀人原因,是为了向曾经伤害过他的女性复仇,让作者按照他真实的杀人方法去写情节,但是面对警方要给出另一套说辞,从而迷惑视线,提高作案成功率。作家为了让自己更火,第一次同意了杀手的要求,但是当杀手再次找他,他良心发现,设计了一个局,表面上按照杀手要求写作,实际上却把杀手约到一个悬崖,准备把他推下去,制造凶手自杀的假象,然而作家被杀手反杀,世人看了他提前写好的书,错把作家当成了真正的杀手。
5 推销员向书评人推荐书评机器,只要按下按钮,就能自动做好小说的内容分析,并完成好评差评任意选择的书评。又向作者推荐专门克制书评机器的写作机器。最后还发明出专门用来让读者不懂装懂的机器。原来书籍早已步入黄昏,市场上关于书的讨论只是虚假繁荣。
(最后这个故事有点星新一的意思。)
超杀人事件读后感篇六
《超杀人事件》是东野圭吾的一部推理小说,以其独特的故事情节和巧妙的谜题而著称。小说以其引人入胜的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刻画,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首先,小说以一个看似平凡的超市为背景,却展开了一系列令人意想不到的杀人事件。这种寻常场景下隐藏着的离奇事件让人感到扑朔迷离,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作者通过对超市员工和顾客的生动描写,让人物形象鲜活而立体,使整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故事的推理部分展现了东野圭吾高超的才华。小说中的谜题设计精巧,情节紧凑,使得读者在一步步解开谜底的过程中保持紧张的感觉。作者通过引人深思的线索、伏笔和反转,成功地将读者引入一个个迷宫,让人不禁想要一探究竟。整个过程中,读者时而感到挑战,时而感到陶醉,推理的过程成为一场脑力激荡的盛宴。
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描写也非常丰富。每个角色都有着独特的性格和动机,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作者成功地呈现出了每个角色的复杂性。这不仅增加了故事的深度,也让人更容易产生共鸣,对人性的思考也使小说在推理之外更具有思考的价值。
此外,小说中也贯穿了一些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刻洞察。通过对超市员工的生活、人际关系的描写,作者间接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压力、焦虑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这种对社会底层生活的观察,使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智力的游戏,更是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总的来说,《超杀人事件》是一部富有想象力和深度的推理小说。通过巧妙的情节设计、独特的人物塑造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作者成功地营造出一个充满悬疑和挑战的故事世界。这部小说不仅满足了推理小说爱好者对于谜题和解谜过程的期待,同时也通过对人性的描写引发了读者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超杀人事件读后感篇七
在开始写读后感之前,先说一句东野圭吾yyds,看别的书静不下来,但是看他的书可以耐下心看完,这是这个月第二本。看了评论区的一些评论很有趣,确实像极了写文章写不出来的我。本来以为是一整本、是一整个故事,但其实不是,是围绕一个主题的多个日本作家难以言说的故事哈哈哈。
很讽刺吧,黑色幽默,其中有几篇印象给我很深刻,这里简单说一下。(证明我看过)
一个是书中所写的内容在不久之后就会在现实生活中重演,不出所料,作者的确火了起来,成了热搜,这个故事好像就是页面上展示的那个,说实话我感觉这个其实可以写成长篇,人物再深入刻画一些,应该是不错的。最后也是emo了,作家内心深处仅有的一点正义感让他做出了组织凶手的选择,想营造凶手愧疚自杀的结局,但是最后却是自己被推下了悬崖,虽说死的不是凶手,但是这个结果和他最后写的结局一模一样,反而成了他的绝笔。
一个是最后一篇,结尾那个,给书评家发明的机器,让大家不看书也能写出书评,知道书的大概内容;又给作家送去了针对书评机的设备,不注重内容好坏,只求过关;也给读者送去了机器,书评机器的迷你版,告诉他们哪些书可以读,哪些书不可以读,感觉讽刺了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的惰性也越来越大,他们心里其实是知道机器的存在会取代自己的,但是为了眼前的利益,放弃了长远的发展。感觉还讽刺了现在真正看书的人越来越少,大家都是带着功利性去看的书,怎么办,感觉结尾又被内涵到哈哈哈
还有一个,求求了,不知道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作家只为数量不为质量,书越厚显得作家花费的力气、投入的精力越多,何以见得…其实在过程中有小小的迷失自己,到底自己喜欢看那种,但是现在很明确,确实不喜欢那种很冗长、啰嗦的小说,简单明了,回味无穷就够了。
噼里啪啦讲了一大堆,算是看完就过来记录了,就酱,晚安
超杀人事件读后感篇八
想起小时候喜欢看各种故事会,幽默故事,恐怖故事,印象最深的是荒诞故事,至今我还记得一巴掌把自己儿子脑袋打下来,孩子却还喃喃叫着饿的故事,那简直是童年阴影,很长一段时间不敢吃螺蛳。很多小朋友应该都记得这个故事,就不赘述了。我本以为是个推理故事,本格or社会,万万没想到是荒诞故事,突然想起以前有人说东野对自己长期没有获奖非常懊恼,所以写文来讽刺,我看完觉得空穴未必无风。
《超税金对策杀人事件》
这个故事简直是荒诞之王,赔了夫人又折兵,非常有警示之功效
《超理科杀人事件》
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无厘头推理故事,这逻辑……完全是没逻辑啊,我看书怎么了,我不懂装懂怎么了,犯法啊? 还真犯法。卒
《超猜凶手小说杀人事件》
很喜欢这个故事,妻子代笔,写了一半的小说就去世了,凶手还不知道,弄了一个噱头,让大家来找出凶手,才可以继续把推理故事写下去。最后杀人从书中搬到了现实,意料之中
《超高龄化社会杀人事件》
非常巧妙地描述了老龄化社会,作者是老人,编辑是老人,读者也是老人。所以侦探串书,死者死了好多次都不足为奇,大家都有点阿尔兹海默,没事没事。
《超预告小说杀人事件》
为了隐瞒真正想要杀的人,就杀了一连串的人,成为连环杀手,没有动机,就不会被抓住。只是杀人上了瘾,就再也回不去。
《超长篇小说杀人事件》
这里面提到的棒球推理小说是魔球,我还记得须田武志,天才的投球手。上一本刚刚看过,不可为不巧。这个故事里大大讽刺了一把出版社为促进销量的各种方法,当3000页不再吸引眼球,8.7公斤的巨著,还在封皮里加了铁皮,我不禁笑坏了。
《魔风馆杀人事件》
一个想不出凶手和作案手法的作者,最后猝死的故事。我一直想写推理小说,我计划的流程是这样:先想一个作案手法,然后勾画出死者凶手,然后给他们套上各种人际关系,最后再设定一个场景。杀人好难哦,我想不出什么特殊的手法,遂卒。
《超读书机器杀人事件》
我觉得这个故事是整本书的初衷,东野就是为了写这个故事,才在前面做了那么多的铺垫,小说评论家,作都要靠机器。那读者呢,等哪一天读书懒得看书,只需要一个书的内容概要的时候,那小说行业还有必要继续下去了吗?
推理故事要暂停一下,看看师太的书,调节一下。
超杀人事件读后感篇九
看到书名的时候,我以为这本又是东野圭吾精心布下的一个局。直到打开书,跟着东野的笔触,才发现他似乎在下一盘更大的棋。翻到最后一页的我,后脊甚至有些发凉。如此说下去,似乎有剧透之嫌,但我想说的是,这是一本尽管你听了剧透也想无数次翻阅的书,特别是苦恼、烦躁的时候。
书中一共8个短篇,分别为《超税金对策杀人事件》、《超理科杀人事件》、《超猜凶手小说杀人事件》、《超高龄化社会杀人事件》、《超预告小说杀人事件》《超长篇小说杀人事件》、《魔风馆杀人事件》和《超读书机器杀人事件》。
有读者说读完之后,发现东野竟然讽刺了日本推理文坛的大半,森博嗣、西村京太郎、京极夏彦、二阶堂黎人纷纷中枪,我更好奇的是,东野是抱着怎样的心情写出这些作品的。书中收录的作品先后写于1996~2000年之间,此时的东野已经凭借《放学后》开始了自己的职业写作生涯,并在2000年之前写出了至今被东野粉丝认为是“无冕之王”的《白夜行》,并且凭借《秘密》获得了第52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
仔细查阅这个时间节点,会发现很多有趣的故事。记得东野在随笔中提到过自己的苦恼。他说:“我非常努力,却并未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有时,我甚至认为只有自己遭到不公平的对待。可仔细想想这是不可能的。每位作家都在勤奋笔耕,放眼望去,没造成轰动的作品比比皆是。”这一段满是心酸的碎碎念读来竟然有些可爱。显然,这也是东野对自己的一种不满。毕竟,他当时或许为了写作,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还不错的工作!他继续吐槽,说:“当然,评论家和各文学奖项的评委都有个人好恶,但是这种事说起来就没完没了了。心里明明清楚这一点,然而到了年底看到年度十大推理小说榜单的时候,我还是觉得有点儿别扭。”
就着以上这段碎碎念再回想《超杀人事件》,心里更觉得水瓶座的东野是那么的可爱!他的傲娇,他对自己的信心,甚至他那些充满哲学思考的苦恼,都写在了《超杀人事件》中!他就像一个囚禁在牢笼中的小怪兽,用手中的纸和笔(or打字机),对抗着自己所认为的不公,用尽全力证明自己的存在。
现在看来,东野确实成功挣脱了那个牢笼。纵然现状让他不满,但心中依然对自己充满希望和信心。后来的故事,我们也都做了见证。《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在东亚掀起改编狂潮,《解忧杂货店》治愈了千万读者的心。那个曾抱着作家梦的东野,在东京一间小屋里愤愤写下的小小说,都变成了他生命中那段难忘岁月的细致描摹。谁又能说这不是一种伟大?在这个时代,自己给自己加油打气,一边纠结一边又充满热爱地全力以赴,在我看来,就是自己的英雄主义呀。
对了,还想把那段让我读到后脊发凉的话分享给大家。
身处当今这个社会,有充足时间优哉游哉地看书的人不可能存在,有的只是那些不看书就会产生罪恶感、曾经有过读书爱好或者希望自己看上去更知性一些的人。只有这些人才会去书店买书,而他们追求的也只是看过书这一结果。这真是一个稀奇古怪的时代!
超杀人事件读后感篇十
以下为本人对每个故事的一些随想,有从情节出发,也有从某些边边角角的点生发的感慨。仅作为个人观点,欢迎交流。
《超税金对策杀人事件》 本书印象最深的文章之一,搞笑top1。 你永远不知道作家写的每个情节背后,究竟是他发自内心的巧妙构思,还是被资本裹挟的妥协的产物。 《超理科杀人事件》 很多读者觉得作者傻逼——“这么low的文风”“这么俗套的情节”,然而很多作者也觉得读者傻逼——“喜欢看这么low的故事”“他们太蠢写深了看不懂”。互相嫌弃,却又在共同搭建一个走下坡路的阅读系统。 《超猜凶手小说杀人事件》 本文给我的感触不是悬疑情节,而是几位编辑的日常——编辑好苦逼哈哈!每位编辑都要绞尽脑汁把握大咖作家资源,低声下气装孙子,不然不好交差啊! 《超高龄化社会杀人事件》 又是一篇对编辑工作深有感慨的文章。遇到这种水平有问题的作者,编辑的工作量实在太大了,很佩服这位编辑,居然能从这么复杂的情节中发现错误,还自己原创了这么多,搞得作为编辑的我隔着书本都感受到了压力。不过看到最后这位编辑到了70多岁还在做编辑,思维能力还那么好,也算是一种欣慰吧。 《超预告小说杀人事件》 本书印象最深的文章之一。文末反转细思极恐,而且让人看不出一丝移花接木的痕迹。 编辑和作者的沟通日常也很现实:时刻保持沟通,编辑提供优化建议,作者反复改稿,大家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书,他们共同的孩子。 《超长篇小说杀人事件》 本书印象最深的文章之一,搞笑top2。 读到作者为了增加字数增加的水分,感到既搞笑又讽刺。我们即使只读第二版修改稿,都已经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拖沓。然而初级的写作者可能会处在这个误区,认可文中编辑的说法:“水分的另一种说法叫描写细腻”,事实上成熟的作者却想“或许啰嗦这个词更贴切”。丰富的内涵,通过凝炼的语言传达出来,这恰恰叫做文字的张力。 同时,这篇故事也反映了当今出版业的一些现状。编辑要寻找卖点,无奈内容竞争太激烈,只能从篇幅、装帧这种旁门左道上想办法,结果背离了做书的初衷,给读者造成了极不好的阅读体验。作者苦,编辑苦,同行苦,读者苦,这何尝不是阅读界的内卷。 《魔风馆杀人事件》 要把话写长很难,要压缩语言也很难——语言像一把钥匙,总有一种把话说得最恰到好处的方式,多一丝少一毫,都无法打开那把锁。 《超读书机器杀人事件》 第一个感慨:在这个浮躁的社会,确实出现了很多帮助我们快速阅读的方式,比如公众号书目梗概、听书音频,目标就是让人们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不看书,而知道更多书的内容。这种超读书机器听着虽夸张,但确实是如今这些简化读书方式的一个极端。人们读过的书单变长了,但是他们的内涵真的增加了吗? 第二个感慨:曾几何时,我对好工作的幻想就是能够把喜爱的事情当做工作,比如可以不停地读书,比一般人读更多的书。不过事实证明,这确实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因为在譬如主人公工作中接触的书,根本是一些无价值的书,同时还会磨损自己对阅读本身的兴趣。所以请远离这种极端的用兴趣消耗成kpi的工作吧!
超杀人事件读后感篇十一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来自日本的推理、侦探小说作家都怀有一股很浓厚的尊敬、佩服:羡慕他们对内容的想象力、对情节的设计、对细节的埋伏,和他们惊人的出版数量和获奖率。但是,在《超杀人事件》中,作者东野圭吾却诉说了他作为推理小说作家的一些烦恼以及对于日本推理小说界一些现象的嘲讽。像题目所说,作为一本推理小说,《超杀人事件》确实没有特别出色:八篇短篇推理故事虽然都有情节,却没有让人特别难忘,甚至是有些失望;但是作为一本讽刺小说,在情节的背后藏着无限对于日本推理小说界的嘲讽,是一本非常荒谬,但又非常真实的小说。
不管怎么样,还是先介绍一下情节。本书讲述了一个个超脱现实的推理故事,每个短片故事都有不同的情节以及人物的设定,但每个故事都有相似的反转:主人公发现小说中出现的内容与现实如出一辙。这样的情节设计能够很有效地让读者产生悬念,有时候要反复读才能get到情节真正的意思。就比如第三个故事《超猜凶手小说杀人事件》运用了“作中作”的写作手法,在读一部小说时发现人物的作为正是故事情节里的一部分的情节设计得十分巧妙,形成了一部现实与虚拟世界的死循环。
每一篇短篇故事都象征着一个现实中推理小说行业的难题:为了合理避税把所有消费写进小说、为了找出冒牌理科生用一本根本看不懂的书并测试读书时的脑电波、因为作品是妻子代手以至于需要找编辑来推理出凶手、老年作家和老年编辑都开始痴呆却仍有广大老年作者群、作家和连环杀手合作并最终成为笔下自杀的杀手、为了扩充作品页数任意注水甚至加铁板、读书机器替代了书评和作者的功能。如果说是仅仅阅读情节,是发现不了这些社会现象的,作者希望的是读者认真反思现在社会的这些问题该如何去面对。
这句话来自最后一个短篇推理小说《超读书机器杀人事件》。这篇故事让我印象深刻,因为它讽刺的社会现状让我很有感触。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和信息化的发展下,人们越来越不愿意看书,他们的注意力越来越难以集中和持久。人们更倾向于追求纪实性和短期效果的信息获取方式和娱乐方式,如社交媒体、短视频等。人们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容易被分散,难以抽出时间去好好坐下来读书。
除此之外,最后这篇小说的情节主要围绕“读书机”这个机器的开发,让评论家、作家、文学奖评委都依赖性这个机器来做自己的工作。这本书出版于2011年,而我称它为神预言。谁料,2023年正是开发了如此惊人的产品——ChatGPT。作为一个可以生成原创文本的机器人,它可以几乎创作出任何文本。这样的功能有无限可能性,但也有可能在未来引起人类就业岗位的流失以及人类对机器的过于依赖。随着ChatGPT等大型语言模型在人机交互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类可能会对机器产生过度依赖,同时也可能会影响人类之间的交流和人际关系。
超杀人事件读后感篇十二
201910 读书笔记
个人认为,短篇小说比长篇小说更加考验作家的写作能力的创作。在时间的极度碎片化和无法忍受无聊的情境下,短篇是更现实、更高效的阅读——在十几或几十页的篇幅中看到作家所幻想或创造的世界和故事简直太物超所值了。
因为东野大大什么类型题材的都写,作品难免良莠不齐,这本《超杀人事件》倒是比很多东野尝试或挑战的长篇要有趣。书中收录八篇短篇,与其说是推理小说,还不如说是用反推理讽刺小说,是东野大大继“笑”系列又一部讽刺行业乱象花式吐槽和嘲讽的脑洞文。
在西西弗点一杯红茶 免费读书 赚到了哈哈
每个短篇都是由推理小说家创作时引发的“戏中戏、局中局”。
第一篇 “超税金对策杀人事件”:开篇就不错,连载作家为了避税而将生活开销强行写入小说,结果避税失败还几乎断送作家道路。看完再书店笑出声。
第二篇 “超理科杀人事件”:为了找到犯下杀人案的所谓伪科学家组织而写的让人一头雾水、还安装了测试读者脑电波的推理小说,老师强行阅读还被调查人员带走了,简直是让人啼笑皆非。各种专业术语真是太为难我这个万年物理不及格的文科生了。
关于“理科人”的筛选——适合的未必是喜欢的,如果都按照筛选好的路线走,没有创新、叛逆、自主的选择,生活大概失去很多意料以外的乐趣吧。
第二篇 “超理科杀人事件” p58
第三篇 “超猜凶手小说杀人事件”:由于自己文笔平庸、一直代笔的妻子原稿未写完就离世,只得找编辑来“协助”推理凶手的知名作家。这个短篇分为问题篇和解答篇,“故事”与“现实”轮回般收尾也挺巧妙的。
第四篇 “超高龄化社会杀人事件”:老龄化日益严重的21世纪,90岁老作家还是延续着老一派交稿方式,读者也是跟刚出道时那一批。老作家的原稿前后矛盾,我正在感叹还好编辑靠谱,读完方知这已是第三本套路、手法一样的小说了,编辑记乱了,反正读者们也老年痴呆了,所以也不需要在意。
第五篇 “超预告小说杀人事件”:预告杀人,从杀手模仿小说情节杀人变成杀手以名利之诱胁迫小说家写杀手想杀的人,相互合作、相互利用,无法直视的人性。最后设局失败导致作家变凶手简直是神反转。
第六篇 “超长篇小说杀人事件”:讽刺市面上动不动就上千页、几百万字的注水“巨作”,将作家葛原往常写法和强行注水的成品进行前后对比,编辑为了与别的出版社竞争记录,更让作家把几百页能写完的作品扩写到三千页,还要加插图、调格式、甚至加铁板,对书的价值衡量竟然变成了重量,可笑至极。
第六篇 夺命8.7公斤!!比我家胖猫都重3.5公斤呢!
第七篇 “风魔馆杀人事件”:一般,极短极短篇,标题都与另外七篇格格不入(强迫症伐开心),概括就是最后五页稿纸逼死“老师傅”。
第八篇 “超读书机器杀人事件”:全书最喜欢的一篇,书评机跟书评机杀手“在线PK”。先找书评家、已成名大作家和编辑试用书评机,收集大量参数和评语作个性化定制,再向新人作家推荐能写出符合书评机好评的套路的书评机杀手,这商业头脑也是厉害!
读书的意义是什么呢?是消遣、是消除无聊或困乏的一种方式?是学习进步、开阔眼界的途径?还是连接历史、现在和未来的时空隧道?我无法排除“读书”这个概念和行为所代表幻象(去计算每周、每月、每年读完多少本也是蛮功利的吧),但还是觉得读书带来的影响是慢慢渗透的过程,即使最初追逐的就是很肤浅很虚荣的“打卡”,但并不代表终点也是这样的。
就我目前的状态而言,读书的快乐比不读书的快乐要多很多。
加油读书呀~
为了更好的自己,也为了找到书籍对我而言更纯粹的意义。
以上
2019/10/17 写于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