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人间词话(叶嘉莹讲评本)读后感1000字

人间词话(叶嘉莹讲评本)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06 20:00:48
人间词话(叶嘉莹讲评本)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06-06 20:00:48   小编:

《人间词话(叶嘉莹讲评本)》是一部词话经典。作者叶嘉莹以独特的视角对古代词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揭示了词人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她对词的韵律、表达和情感都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解读,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词的魅力和内涵。这本书让人对词作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

《人间词话(叶嘉莹讲评本)》读后感(一)

如果不是叶嘉莹讲评本,因为看不懂文言文,还真不知道好在哪里,只知道意境很妹。

首先提出了境界这个观赏角度。得先有自己的感受,然后在作品中做鲜明真切的表现,最后使读者也可同样的鲜明真切之感受,如此才是有境界的作品。

如何让读者体验到作者的感受,又涉及到隔与不隔的概念。读者一看就能体验到作者的感受,叫做不隔。

如何做到不隔呢?又提出的*秀这个概念。 句秀指词句藻饰之美,骨秀是指情义本质之美,神秀是指精神之生动飞扬,足以超越现实而涵盖一切的一种美。

《人间词话(叶嘉莹讲评本)》读后感(二)

国学大师王国维,出生于海宁。

是的,是金庸先生的老乡。浙江海宁,是一个盛产文人的地方。

跑远了,我们还是说大师。

提起王国维,脑海中总是不由浮现出三境界,说不清,道不明,却又很赞同。

首届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叶嘉莹教授,用她自己的理解,来为我们进行解说。

第一重境界,是我们在经历了幼稚以后对更宽广的未来的追求和期许。可能会茫然无绪,却无须悲哀与困惑。

第二重境界呢,是为着目标奋斗的执着。尽管困勉艰苦,可依然执着无悔。

第三重境界,是理想实现后的满足与喜悦。是坚持到底的回报带来的快乐。

学问三境界,其实也是我们人生的三境界。为着高远的理想,坚定无悔地付出,待实现时,欢喜不已。

《人间词话(叶嘉莹讲评本)》读后感(三)

前些年慕名而读《词话》,只觉境界与静安先生相去甚远、不得窥其百分之一二。当时记录仅为第一段书中文字。今再读叶嘉莹先生解读版,也只能得其皮毛,记录略多一些。文学事物之境界,没有大量阅读的骨,皮肉焉存?

造境与写境,有我与无我,喜怒哀乐皆境界(要真),境界大小无关优劣。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干百度,回头馨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 汉家陵阙

温飞卿之词,句秀也

韦端己之词,骨秀也

李重光之词,神秀也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人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周邦彦)能入而不能出。白石(姜夔)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采桑子

高城鼓动兰缸她,睡也还醒。醉也还醒。忽听孤鸿三两声。

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逢江点点萍。

《人间词话(叶嘉莹讲评本)》读后感(四)

第一次听到《人间词话》这本书,还是在高中的时候,物理老师推荐的,他说他读过蕞好的一本书就是《人间词话》,推荐我们所有人去读。大学期间读过一次,真是读不懂啊,当时就觉得老师是不是骗我。

直到遇见了这版叶嘉莹讲评本,才发现这本书确实值得每个人去读,当年读的原版,没有解释,很多语言也不能理解,读起来晦涩难懂。而这一本通过叶嘉莹先生的讲评,更容易理解,也明白了王国维先生的境界之高。

读完这本书让我收获颇丰

1. 学到狠多优美的句子,补充词汇量

平时写稿,经常写着写着就没词了,总觉得这么好的东西,我却没有美妙的语言去形容它,词穷真的太难~读《人间词话》真是惊喜,有超多唯美的句子可以学习。

2.写文要融入自己真挚的情感

王国维评白石词“格调高,惜不于意境上用力,不能称为第一流作者”,可见,写文章、笔记也应如此,没有真切的情挚,终归是不能打动人心,于我而言这一点一定要时刻谨记,写文不能只写表面,要深究,要思考,才会有所表现。

3.要坚持不悔,耐住寂寞

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一个有高追求的人,第一阶段必是寂寞的,第二阶段则是要有为理想而殉身不悔的精神,第三阶段则是不能急功近利。在读书这件事上,生活中并没有人与我同行,但即使再寂寞,也要去坚持。

4.感悟王国维先生的人生哲学,升华自己的灵魂

从叶嘉莹品读王国维词中了解了王国维先生的人生哲学,如“柳絮只能受风的摆布,浮萍只能受水的摆布,人生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又有多少?”触动心灵的句子,任谁不会去思考呢!

再如,谈到痛苦,一个是毫无价值的消耗自己的生命,糊里糊涂的混下去,却没有意识到是在浪费生命;另一个是清醒的意识到岁月的蹉跎,却无力改变现状。你目前是哪一种呢?又想存在于哪一种?是不是想用尽全力去改变呢?

《人间词话(叶嘉莹讲评本)》读后感(五)

真情实感、信手拈来、浑然天成,此乃神作;用词炼句、文字高雅不同于流俗,此乃上作;矫揉造作、生搬硬造,则完全不入静安之眼。

最后一种不好叫“下作”,不如像星巴克对咖啡杯的命名一样叫“中作”。

诗词歌赋与书画唱奏有相似之处,创作者都能在“真”与“工”两方面出彩。然而,“真”更重要。齐白石曾经对弟子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工”只是手段,“真”才是目的。正如东施效颦之丑其实不在容貌,西施是真的因为心疾而皱眉,东施却把皱眉当成了伪饰。庄子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这里的朴素不是指简朴素净,而是说保持本性的纯真,不矫揉伪饰。

王国维对诗词的欣赏是以这点为基础的,无论是评价一首词的“境界”、“阅世”、“气象”、“雅郑”或者是他对代字的反感,都表现出他对词中真切情感的推崇。妙笔须得在真情实感之上开花。

叶嘉莹点评《人间词话》提到,

我很赞同这种对诗词的看法。“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和“一蓑烟雨任平生”同样是雨,它们既是不同心境的创作者对雨的不同联想,也可以径直触发读者的不同联想。这些联想都出自真切的情感,而人的脑和心——不论写词还是读词——一下就把情感抓住了。由至美至真的文本触发人与人内心真切的感受,不失为一种美妙体验。

叶嘉莹有一个特点是其感受极为精微。在“捕捉情感”的能力上她有一双大手,而我是一双小手。譬如“豪放”,其实却隐含有一种极为深挚固执的情感在内,而“狂放”则只有虚伪夸张而全无深情厚意。譬如“赤诚”,是内里仍有着自己的某种反省与节制,而不谙世事的“纯真”则是全无所谓反省与节制的任真。多读诗词是可以“小手”变“大手”的。

这本书夸了好多我本来就喜欢的词人,比如苏轼、辛弃疾,我又被他安利了几个词人,比如秦观、柳永、欧阳修(虽然他们本就有名)。书的最后有王国维自填的词,有几首也很不错:

《人间词话(叶嘉莹讲评本)》读后感(六)

很喜欢下面摘录的词句: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蝶恋花》欧阳修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颖亭留别》 元好问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玉楼春·春景》宋祁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彬江幸自绕彬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踏莎行》 秦观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杜甫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后出塞五首(其二)》 杜甫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浣溪沙》 秦观

“白发戴花君莫笑”——《浣溪沙》 欧阳修

“梦里佳期,只许庭花与月知”——《上杯行》 冯延巳

“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点绛唇》 林逋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少年游》 欧阳修

“负你残春泪几行”——《南乡子》冯延巳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饮酒二十首(其二十)》 陶渊明

“百草千花寒食路,宝马香车系在谁家树”——《蝶恋花》 冯延巳

“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玉楼春》 欧阳修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郑风·鸡鸣》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楚辞·九章·涉江》 屈原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野望》 王绩

“看楚女,纤腰一把”,“唯只见,旧情衰谢”——《解花语·上元》 周邦彦

“朱帘半卷,单衣初试,清明时候。”——《水龙吟》 秦观

“怅佳期,参差难又。名缰利锁,天还知道,和天也瘦。”——《水龙吟》 秦观

《人间词话(叶嘉莹讲评本)》读后感(七)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三种境界。

创作者所致力的乃是如何将自己抽象之感觉、感情、思想,由联想而化成为具体之意象;欣赏者所致力的乃是如何将作品中所表现的具体的意象,由联想而化成为自己抽象之感觉、感情与思想。 这种由彼此之联想而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构成的相互触发,形成了一种微妙的感应,而且这种感应既不必完全相同,也不必一成不变,只要作品在读者心中唤起了一种真切而深刻的感受,这就已经赋予这作品以生生不已的生命了,这该也就是一切艺术作品的最大的意义和价值之所在。

《人间词话(叶嘉莹讲评本)》读后感(八)

标题二句摘自王国维所填词《浣溪沙》,深感意境高远,气势雄浑。早知王国维以《人间词话》名世,在第一次读到他所填之词时便觉震撼。

这首词我是在《人间词话:叶嘉莹讲评本》一书中读到的,这本书的内容主要是叶嘉莹对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点评。难能可贵的是,编者很用心,在书中增补了《人间词话》王国维未公开发表的部分,还有他本人所填的词以及他的生平年谱。书中还列举了《人间词话》提到的诗词和相关作者的生平简介。一书窥全貌,可以加深读者对《人间词话》的理解。

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享有国际声誉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曾和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列为“清华大学四大国学导师”。

叶嘉莹是中国当下著名的文学家,南开大学等多所知名学府的教授,现年也已九十七岁高龄。

名师评大家,自是有精彩异常的内容,我感悟最深的便在此句:

“有境界,本也。气质、格律、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三者随之矣。”评诗、评世、评人。

王国维在好几处都表达了相近的意思,如“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西方文明的巅峰在于戏剧,而中华文明的巅峰在于诗词。王国维生在民国那个东西方文明大交融,社会大变局的时代,他不仅有深厚的国学根底,也同时对新兴的社会学、心理学、逻辑学、哲学有研究,眼界和格局自然不同于传统的诗词评论家。

“在神不在貌”一语即把诗词好坏的根源说透。中国传统哲学讲求意象,所以文言文中每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下都可能有不同的涵义,“神”为本,“貌”为末,有了“神”之后,“貌”的价值才能发挥的好。

我们国人从小就学诗词,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会吟诵一些经典的句子。大多数人可能终其一生也不对诗词为什么好,为什么能流传几百几千年做研究,但从流传的广度和时间的维度也能对诗词的好坏加以判别。若以像我这样一个门外汉的视角来看,这些被普通大众喜爱、传颂的诗词,自是因为大家在吟诵时感觉良好。

那为什么感觉良好呢?其根源正是在于“神”或“境界”上。

王国维对于中国历代诗词曲赋的作者和作品一定都是非常熟悉的,上自屈原,下自龚自珍,寥寥数语,即可使读者知其作品的“神”与“境界”,而背后甚至能看到这些人的生平和时代。《人间词话》虽为一家之言,但诞生在那样一个时代,可称得上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集成总结了。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或是早已看透了生死,王国维在五十一岁的年龄便自绝于世,自沉于“昆明湖”。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世变”是何?“辱”于何?众说纷纭,一代大师以这种方式告别,实在让人扼腕叹息。

叶嘉莹说“每读其遗作,未尝不深慨天才之与痛苦相始终”。“而使我国近代学术界蒙受一绝大之损失,此予撰斯文既竟,所以不得不为之极悲而深惜者也”。

如果仅是“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那么作者是达观的,只可惜后面又紧跟了一句“可怜身是眼中人”。是看破了,还是没有看破,或许只有他自己知道吧。

但他留给世人的财富也可说是无尽了。

《人间词话(叶嘉莹讲评本)》读后感(九)

词一文体兴盛于我国两宋时期。在此其间,涌现了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一大批优秀的词人,也创作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等流芳千古的词句。虽然,随着社会风俗变迁,词逐渐为杂剧、小说等取代,但它严格的节律、简洁的表达、优美的意境,依然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去欣赏、去研究。

其中,清末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以西方美学思想对中国旧文学作评论,开词学先河,被奉为晚清以来最具影响力的词学评论著作之一。对这一文学评论的注释、讲评也为数不少。近日,得读万卷出版的《人间词话:叶嘉莹讲评本》,感受两位词学大师相隔近百年的思想共振,收获颇丰。

在王国维大师的《人间词话》中,最为人们熟知的莫过于其对“人间三境界”的阐释。他用“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三句词形容了“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这三境界巧妙地与不畏孤独寂寞方能探索有成、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寻求真理与理想、以及经过长期困顿努,恍然间由失望到愿望达成的三种人生状态吻合,还颇有“看山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禅意,让读者不免拍案叫绝。

词可以概括人生的境界,而词自身的境界在《人间词话》中也颇多涉及。常言道,诗以言志、歌以咏怀、文以载道。诗的好坏,通常以志向的高远品评。对于词,王国维大师则认为:

然而,什么是境界呢?

是以,王国维大师认为,词的境界无谓大小,而以真伪论之,景愈真,情愈切,境界便更高。为赋新词强说愁,往往会失于境界,流于普通。

如果说王国维大师的《人间词话》是西方美学在中国词学的初步尝试,那么,叶嘉莹先生近年来则将西方美学的理论在诗词评论中进一步融合。

在叶先生对《人间词话》的品评中,她注重将读者懵懵懂懂的“境界”转化为“真切”,通过词真切与否的判别,解释了王国维先生的“隔”与“不隔”:

也以此说明了王国维大师反对在词中“用典”、“代字”、“隶事”及“游词”的原因,用这些方法写的词易流于矫饰,感情不真切,让吟诵的人感觉“隔”,而不能成为好词。因此,纵然是词关男女之情抑或只是一花一草,只要情感或情景真切,便是不隔,便是有境界的好词。

《人间词话:叶嘉莹讲评本》一书,不仅收录了叶嘉莹先生对《人间词话》的讲评,还包括《人间词话未刊稿》以及《叶嘉莹品读王国维词》,将词、王国维大师、叶嘉莹先生相关内容尽可能展现。这本书通过品词,呈现了两位词学大师的学术思想。

《人间词话(叶嘉莹讲评本)》读后感(十)

诗词是属于我们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财富,藏着一代代先民对人生和自然的感悟和认识,有着含蓄而独特的风韵。诗词鉴赏是一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那些恰如其分的评论和解读,让诗词本身更加出彩,锦上添花,有些甚至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让人禁不住击节称赞,为这些精妙的点评和拓展而喝彩。好的评论和鉴赏可以看做是二次创作,是不同作者对于同一事物的隔空唱和,共同完成的跨越时空合奏。

其中最为出名的鉴赏家之一是王国维先生,他的大作人间词话被当做诗词鉴赏领域的必读书,纵横诗词中,攫取词坛佳句,妙手偶得,匠心独具,汇总的古之成大事者的三重境界的精妙学说,让人拍案叫绝,佩服之至。加上叶嘉莹老师这位诗词大家,珠联璧合,联手给我们奉上一场诗词盛宴,带着我们一起探求诗词背后独有的东方神韵,寻求我们专有的表达方式和爱恨情仇,凝结了丰厚的人生阅历后,总结呈现出这些绝美诗词背后的智慧和结晶。

王国维先生微言大义,简练的语言背后是丰富的诗词修养和独特的人生感悟,对于我个人而言,有些简练但是含义深刻的部分是我一时理解不了,或者说没法读懂的,在反复阅读中,稍微有些理解,但是不能说有多深入,跟着叶嘉莹老师再次重读这本经典,有了很多深入的认识和发现。这位诗词的精灵,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热情都倾注到了诗词中,我注六经的精神,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和经历和诗词结合起来,深情款款而又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对于王国维的观点,不是单纯的引用,也没有盲从权威,而是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在此理论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发挥和深入。通过精妙的语言,把静安先生的境界之说清楚明白而又传神的讲解了出来,从具体的情景抽象引发出一种感触和发散,一种联想,进而产生一种更深层次的体会,这就是所谓的诗的境界说。

叶老师把西方文艺理论融入到诗词鉴赏之中,学贯中西,带我们在诗词的世界里徜徉,把那些深层的情感和语言意境之美带给我们,两位诗词专家同时也是热爱生活的普通人,在这点上我们是相通的,所以即使间隔了千年,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那些美好的温暖。

《人间词话(叶嘉莹讲评本)》读后感(十一)

古今人的情感共识:《人间词话:叶嘉莹讲评本》人生的悲欢离合与阴晴圆缺,无论失意得意,生活都在大浪淘沙,回首已是雪泥鸿爪,如何得以慰藉心灵,你需要看看古人的智慧。如果读一首词,你能临表涕零或者意气风发或者其他情愫涌动,那么你或许读懂了其中一抹滋味,如果不懂,也无妨,希望王国维能够帮助您,叶嘉莹老师以现代的通俗隽永之笔势解读词坛著名批评家王国维,“境界说”从词本身的文学价值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发生勾连,真正做到“移情”之效。

生活万般形态经历,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诗词道破创作者的心境际遇,无论是伶工之词亦或是征战思乡之词,都饱含深情声叹。清代文学批评较为学者研究潮流,涌现出了一大批文学批评家,在理性的批评与一些写情达意的的诗词中发生碰撞,产生了极妙的化学反应为世人所仰慕。谈及词坛批评大家,王国维这位倔强的学人是永远绕不开的,《人间词话》便是他留给世人的智慧锦囊,悲欢离合都是人类共通的情感。

现代人的孤独有了归处,心灵有所依靠。诗词亦人生,搭建起词与现实沟通的桥梁,佳作经典流传至今,贵在展示其中与读者的共鸣之叹。易安先生以及东坡先生穷极一生探究词的地位,无论是温庭筠、柳三变还是辛弃疾、冯延巳,伶工之词、战火征战之词甚至是闺怨词等等都有其独特的时代价值与意义。悲伤时你会想起柳三变伶工之词的暗殇:“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相比当下的我们也有相似境遇:遭遇到误解无人伸援无人问津、人生得意无法尽欢,快乐与悲伤都戛然而止于一刹那,是何等的悲寂与无奈,人与宇宙的骤然安静,无以为靠,千万的感慨声叹若无知心者在身边,这样的境遇令人孤独感倍增,欢乐与忧愁皆是自己独饮,是怎样的压抑与怅然若失……现代人的孤独感表现的淋漓尽致,词人与读者的关系瞬间拉近,产生共鸣。

失意时接受自己,感受生命的愉悦与馈赠。词坛著名的选手苏东坡是我最爱的文人,几次被贬流离,面对打击与诬陷,他没有选择隐忍与反抗,他另辟蹊径,在山坡上耕作,遍尝美食,吟诗作对,即使瓢泼大雨挡住了归家之路,也“何妨吟啸且徐行”。人生当如雪泥鸿爪,他的快乐是发自内心的享受着生活以及生命的馈赠,而不是自怨自艾,郁郁而终。现代的我们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生活压力,享受与接纳、憎恶与逃离总要选择一条路走下去,而前者或许能让我们获得释然的轻松,但是这种释然不是“躺平”,而是努力激发生命的潜能去感受世界,获得幸福感,与其说是苦中作乐,不如说是感激生命,苏东坡的人生智慧,值得每一位读者反复地品味。

能坚定自己是王国维人生三重境界的奥义。王国维的三重境界是对宋代词坛提出的自己独到见解,可谓一鸣惊人,而对于人生也是如此。人生悲欢离合,各种情感都在人的人生走马灯里有所经历与汇集,学会与自己和平共处,及时调整自己,继续朝着目标奋进,保持初心不变是人生的一件幸事。爱己才能爱人,接纳、容许情感的发生,是词人交给读者的人生信条,人生不应虚度,得意之时就应尽欢,失意之时也要收拾好自己,重新寻找方向,作者娓娓道来的不只是他的故事,更是每个现代人的故事。

《人间词话(叶嘉莹讲评本)》读后感(十二)

其实最早知道王国维,是由陈寅恪。1929年,陈寅恪在王国维投水自沉两周年后,写下了足以照耀千古的纪念碑铭,对王国维的死进行了最深刻最合理的诠释。其中,“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干载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在当时如华灯照亮夜空,今天也仍然是很多读书人的座右铭。

王国维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由于受到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他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加以融合,对中国古文学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他在词学研究上造诣颇深,有自己独特的看法。1908~1909年期间,王国维开始在《国粹学报》上发表《人间词话》。

虽然吸收了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王国维在对词学的研究还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人间词话》也采用传统的词话形式进行表述和分析。《人间词话》在形式上承袭了旧诗词传统,但其分析却融入了具有改良主义思想的观念和方法,其初具形态和创见的理论体系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

追求人生境界始终是王国维关注的核心问题,他早年对哲学的研究就是希望解决“人生之问题”。因此,对“境界”的研究出现于《人间词话》是必然的。“境界”也是公认的王国维在文学评论上的创造。《人间词话》开篇便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并随之特别阐明并彰显了“境界”的重要性,“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王国维认为“境界”应该是评价一切词作的最高标准,并且不只是局限于艺术层面,还应该包含于生命和文化的内涵之中。

《人间词话》被称为晚清以来我国最有影响力的词话著作,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也被认为是现代中国美学的开山之作。然而,对于普通读者而言,阅读和理解《人间词话》存在一定的困难。且不说《人间词话》发表至今已有一百余年,在发表之后,王国维还多次修改,致力于压缩、提炼和调整其词学内涵,如何正确的理解其古文表述?在中华民族浩大的诗词宝库中,如何找到《人间词话》中提到的每一句诗词的出处?古人有名有字,如何知道《人间词话》中提到的作者到底是哪位?如何理解它在词学和美学上的重要性,如何理解王国维的“境界”说?如何辨析和阐释“境界”的内涵?“境界”如何成为一个美学概念?如何评价《人间词话》的价值和意义?

在《人间词话(叶嘉莹讲评本)》中,王国维、叶嘉莹两位词学大师围绕着古典诗词耐人寻味的“境界”和“要眇宜修”之美,展开了跨越时空的精彩对话。

叶嘉莹是享誉中外的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专家,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与王国维一样,叶嘉莹也有着深厚的国学根底和对西方文艺理论的深入领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诠释有独到的观点和精辟的见解。叶嘉莹对中国传统诗词的体悟还深受王国维词学理论的影响,她认为“王氏所开拓的词境,或者可以称之为‘哲化’之词。这种超越于现实情事以外,经由深思默想而将人生哲理转为意象化的写作方式,对于旧传统而言,无疑是一种跃进和突破。”

在《人间词话(叶嘉莹讲评本)》中,读者不仅能够了解《人间词话》提到的每一句诗词的出处,还能阅读到原诗。更重要的是,叶嘉莹凭借着她广博的知识、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精到把握,以及对西方理论的娴熟运用,打通了古代与现代、中国与西方诗学理论的隔阂,对《人间词话》进行了系统和全面的讲评。在讲评之中,读者可以看到对每句词论的字面解释,还能够体验其蕴含的美感,理解其精神内涵,感受其蓬勃的生命力和生活的情趣。

《人间词话(叶嘉莹讲评本)》读后感(十三)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的首篇就讲到了“词以境界为最上”,整篇对五代、北宋的词的解读时,也围绕着“境界”二字来阐述。流传到现在,有一段作为古今成大事者追求的三种境界,一直为诸学者追求:

这三种境界分别引自晏殊的《蝶恋花》,柳永的《凤栖梧》和辛弃疾的《青玉案》,三首词从原词的角度来看,晏殊写的是秋日的怅望,柳永写的是相思之苦,辛弃疾写的是寻而不得,乍见之后的惊喜,这些都与人生境界没多大联系,但如何与古今成大事者的境界追求呢?

叶嘉莹先生解释的很好:这一切与联想有关。在《人间词话——叶嘉莹讲评本》里,叶嘉莹先生就这三重境界,进行了深入的解读,确实引人入胜。

所以,好的作品固然是好,也需要进行好的解读。两者相得益彰,才能将作品的精华之处放大,但作为读者也要注意,每一种解读都有个人的主观性,正如在序的末尾,叶嘉莹先生说的:我之所说未必与王国维先生原意完全相同,读此文者之所得,也不必与我完全相同。然而这种差异,实在无关紧要,我们只是由联想引发联想,在内心最真切的感受中,觅取和享受彼此间的一种相互的触发而已。

这种客观求实的态度,也是这本书的精华所在。这本书分为四部分:人间词话(解读版),人间词话 未刊稿,叶嘉莹品读王国维词,还有附录,记录了王国维年表和所涉及的人物小传。内容确实丰富,且读者可完全可以自己先解读原文,再参考解读版获得感知。在每一篇后还用蓝色纸刊印处原文中涉及的词及注释,质感满满,阅读愉悦感极强。

在这一时期众多词人之中,王国维先生对南唐后主李煜的词赞誉颇高——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自是人生常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能有此气象耶!

叶嘉莹先生解释我认为颇为中肯,深以为然:之前的词人描摹状物仍局限于闺阁园亭之景、相思怨别之情。独李煜之词,能以沉雄奔放之笔,写故国哀感之情,为词之发展中的一大突破,其成就与地位皆有值得重视者。

李煜以其独特的人生感悟,将“淫靡”变为“宏大抒情”,也难怪,王国维先生这样评价他的风格: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巳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句秀是词句藻饰之美;骨秀是情意本质之美;惟独神秀,是指精神之生动飞扬足以超越现实而涵盖一切的一种美。

所以,王国维先生评价词本身,更是从词人身世来评。知人论世,看似是词的境界,更是人的境界。叶嘉莹先生的解读也比较近似的还原先生的本意。值得一读的好书,做教师要细品,做学生也需看看。

《人间词话(叶嘉莹讲评本)》读后感(十四)

王国维少时即有才名,被誉为“海宁四才子”之一,青年又治西学,故而学兼中西,“在几千年的旧学的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王国维一生著述颇丰,其中《人间词话》一书在继承了中国古典诗学精髓的同时,还充分借鉴了西方文艺理论,成为近代中国文艺美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一部经典之作。《人间词话》共64则,在这些零章断语中处处闪烁着王国维的才情。惟因其内涵精深,用语凝练,《人间词话》也并非一本易读之书。《人间词话(叶嘉莹讲评本)》以古典文学名家叶嘉莹的《人间词话七讲》等书为底本,参考《王国维先生全集初编》《人间词话疏证》等书编校而成,书后附有王国维《人间词》选、王国维年表、所涉人物小传和所涉词牌简表。

王国维“家境贫弱”,四岁丧母,且“体素羸弱”,因此天性忧郁悲观。成年以后,适逢清末变乱,世事纷扰,新旧文化激烈交锋,这些都使得王国维对叔本华的悲观哲学叹服不已。在王国维自己所撰《采桑子》中就有“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这样的句子,多有感时伤怀之情。最终王国维以投水自沉结束了人生,也颇具悲剧色彩。 贯穿王国维人生的这种偏好悲怆的审美意识也体现在《人间词话》中。

《人间词话》第一则即谓:“词以境界为最上。”由此开宗明义,提出了“境界”论。其余各条均是围绕此说展开。第二则提出“有造景,有写境”,以此作为理想与写实二派的区分。第三则进一步为境界规定了两个基本审美形态:“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其中第二六则的三重“境界”论尤其广为人知。王国维并以古代词人佳作为例,加以品评,由此阐发其理论,其尤为欣赏五代、北宋词,又赞美“得南唐二主之遗”的纳兰性德词。其中,他对那些直抒生命中忧患意识,带有“忧生忧世”思想的作品更为推崇,认为具有更高的艺术境界。如其中第二五则,即列举了诗人“忧生忧世”的作品,如“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等句,其中流露出的对人生、对时代的忧愁悲慨,其压抑困苦的抒写较一般的抒情感怀就更为深沉。因此不难理解为何王国维对李煜的推崇。李煜中年国破家亡后,由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这一惨痛的蹉跌令他的生命体验变得厚重,格局由此开阔。其笔下“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等句发自胸臆,而无矫揉,因此得以超出个人不幸的层面,写出了全人类共有的悲哀和无常之感,故而王国维称“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认为“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并誉之为“神秀”。《人间词话》虽然不乏对作品语词、技巧细致入微的品鉴,但最引人注目的的还在于将对作家人生遭际与艺术创作相结合所作出的阐释。

全书以叶嘉莹的《谈诗歌的欣赏与〈人间词话〉的三种境界》一文代序,带读者了解王国维的境界论,可谓挈要。之后每则之后附叶嘉莹的点评,对原文加以解说。作为一本文学评论作品,《人间词话》中涉及历代诗人词家,头绪繁多,点评有助一般读者理解。作为古典文学名家,叶嘉莹也以其解读为原文增色。如第二九“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凄厉矣”。由“凄婉”而“凄厉”,其中纤毫差别何在?叶先生认为是“孤馆”“春寒”“杜鹃”等意象已极为悲苦凄凉,而又加“闭”“暮”二字,遂更增原有的凄苦之感,“几无苏解喘息之余地”,因此成为“凄厉”。这有助于读者把握王国维原文的细微之处。

今天,王国维纪念碑默默伫立在清华园中,碑上“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之语是对王国维一生治学的盖棺之论。《人间词话》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于其中也可窥见他的为人与为学。《人间词话(叶嘉莹讲评本)》可以帮助读者了解王国维词学主张,进入其文艺美学思想殿堂。

《人间词话(叶嘉莹讲评本)》读后感(十五)

读迦陵先生的第一本书,是《唐宋词十七讲》。那时读到的诗词书几乎都是原文—注释—白话文翻译的模式,因而十分讶异:原来诗词书还可以这样写!不以一首首具体的诗词辑成,也没有逐字逐句的翻译或赏析;虽然标题是某个词人,但不囿于他们的身世经历叙写,反倒融入了自己对往事的回味,某个刹那的心境,被词阕触动的缘由,还有唐宋词史的讲述甚至西方文学理论的观照。整体给人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似是闲话,却丰盈充沛而意味深长。我在读唐宋词人及他们的词,也读到了词中叶嘉莹的影子。

对《人间词话》的讲评,相比之下克制许多,短而精,发散少。但从代序《谈诗歌的欣赏与〈人间词话〉的三种境界》中找到了当年读她的感觉:

作为学者,她是谦虚而包容的,强调自己的理解未必合作者本意,也不求读者与其观点趋同。作为词的爱好者,她享受读词过程中与作者的神交,重视真切感受。读词便是读词,单纯的,随心的,不为迎合也无需辨高下对错的一种趣味。

书做得很精致,编写也精心。双封面设计,内封是木叶的黄,右下一株铅灰色的花木,素净简约的美;外封是浅色,莹莹泛光,印着一株和内封同品类的花木,蕊黄叶青。书页分两色,白色和浅蓝穿插,浅蓝色纸页是王国维在词话中引用或化用的诗词或名句的原文,编者一一找出罗列,还作了注释。内容上与一般的讲评版本相比,多了叶嘉莹品读王国维词的板块,附录部分有王国维年表、所涉人物小传与所涉词牌简表,思虑周到,用心可鉴。

至于《人间词话》,讲评与解读之作不胜枚举。“境界说”是公认的核心思想内容,第一则便是:“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参考了一些相关资料,我认为“境界说”的具体内涵大致可以概括成四方面:

一是主张情与真。境界包括外之景物人事与内之思想感情,写真景物和真感情才称得上有境界。作者对自然与人生,应当真诚以待、保有赤子之心,写出的作品应当发乎至情至性,一如李煜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二是主张自然本色。无论描绘意象还是营造意境,都反对过度雕琢以致晦涩,即“不隔”。“不隔”的作品,即目所见写入诗文,不乏自然真切的美感;即景会心自成境界,不事雕琢更见格高,仿佛天成。王国维将“隔”与“不隔”视为判断意境优劣的基本标准。

三是主张传神而不必须形似。王国维点评温庭筠词“句秀”,韦庄词“骨秀”,李煜词“神秀”,他最推崇的还是“神秀”。传神便有灵魂,逼真活现,就像冯延巳“细雨湿流光”,用五字“摄春草之魂”。

四是主张言外之意。强调词的“言外之味”“弦外之响”,倘若“意尽其中”则味减韵降,境界也随之逼仄。

围绕“境界说”,王国维还提出了一系列观点,涵盖境界的品类(以意胜、以境胜、意境两浑)、表现方式(造境和写境)、基本形态(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如何创造等。“境界说”既是王国维的文学思想,也体现了他的美学思想,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终结和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开始的一大标志,其影响毋庸再赘言。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