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经典读后感有感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1-23 06:50:25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11-23 06:50:25   小编: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读后感篇一

小说一直处于快节奏之中,迅猛激烈,深刻的人物描写,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或好或坏,好的彻底与坏的彻底却不像国产剧那样无聊。好的彻底是百转千回螺旋上升的好,比如主人公,老涅一家以及可怜的小涅莉。坏的彻底是真真假假虚伪彻底到突然打开斗篷显示裸体的那种坏。那个公爵真是坏人里的狠角色。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深度算是见识到了,让你爱不释手,急切的想读完它。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读后感篇二

刚考完试,第一本完整阅读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总体情节就像很多书评家所说的,带有一些癫狂和重复,还不错,但没有太多震撼。

印象最深刻的是两对父女,在女儿为爱私奔而又最终遭到嫌弃后想重返家庭式,父亲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是渴望女儿的爱,渴望回归正常的家庭生活;另一方面是因女儿不尊重自己,私自逃离自己的权威而导致的自尊心受害。越亲密越容易彼此伤害吧,反而是女儿表现的更宽宏大量。

爱和吸引不是合理的,互相吸引的人也不一定彼此般配,有些彼此之间的爱甚至很奇怪;还有,可能对大多数人来说喜新厌旧都是正常的。

总是被伤害的心灵有的时候甚至期望通过被伤害来歇斯底里地发泄。

启发:

1 不要强求爱,吸引是很奇怪的,没有统一的标准。

2 在感情的冲突中可以退一步,并不代表我们就低别人一筹。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读后感篇三

无论是浮光掠影还是逐字逐句的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不管是浅显的印象还是深入的研究,他的作品带给读者的并不是轻松的笔调和明朗的世界,而是一种阴郁的、窒息的、痛苦的、灰暗的精神体验。当我读《罪与罚》时是一种扼喉的痛楚,而《被侮辱的与被损害的》也同样如此,陀思妥耶夫斯基好像从来不愿意虚伪的、做作的情感带给他的读者,而是撕下现实世界的面具,让读者去感受,去思考,这样的阅读体验在20世纪以前也是极为罕见的。

博尔赫斯似乎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有极大的好感,他说:“发现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像发现爱情,发现大海那样,是我们生活中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读他的一本书就像走进一个从未到过的城市或是置身于一场搏斗的阴影。”当纳博科夫说他未找到值得收进文选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写的任何一页文字时。博尔赫斯根本无视纳博科夫的其它贬低之词,直接辩解说:“这就是说,不应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每一页文字而应以组成正部分作品的所有文字来衡量他。”鲁迅说他是“人类灵魂的伟大审问者”,有意思的是,当1881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去世那一年,鲁迅和茨威格相继出生,而后二者都对陀氏极为推崇。

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于1821年,几乎一生都被贫穷所困扰。当他放弃科学的时候,选择了一生最爱的文学创作,并为之耗尽了生命,他的幸运是可以一展所长从事热爱的职业,然而正是文学带来了更多的不幸,比如贫穷和写作的心理折磨。他没有从事诸如公职人员或者军官之类的职业,即使为经济所困扰,终其一生都保持了独立的人格和善于思考的本领,他可以亲身体验并能跳出现实的枷锁去观察社会、研究社会,通过细腻的笔触将现实的各阶层展示出他们特有的性格和心理特征,这种几近疯狂的心理刻画使得他跳出已有的文学范式,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影响了一代代的文学巨匠和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等。

陀思妥耶夫斯基极为推崇甚至是崇拜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然而他并没有去模仿,而是通过自身的经历与思考进行开创式的写作。巴尔扎克不厌其烦的用大量文字描写自然环境与任务特征,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不然,他的作品里地点具有强烈的移植性,背景是模糊的,衣着是简单的,而形象也是轮廓式的勾勒,正是这种简化外在,进而更深入的描摹人物的内心世界。当读者进入他所营造的人物的内心时,这种震撼而苦痛的经历是深沉而严肃的,也许还带着某种折磨的意味,当这种折磨困扰读者的时候,读者不但能够思索社会,也能够跳出来认清周围的现实,这比简单的描写环境似乎更能触动读者。

这部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虽然文字并不断,译本也很多,不过统一的都是大段的心里独白。当读者在看到最后一页的时候,无不要问:到底谁被侮辱了?而谁又被损害了?实际上这两点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个方面,被侮辱与被损害其实可以归结到同一个人,甚至书中所有的人。作为小说的复述者“我”,即伊凡·彼得罗维奇一方面受着瓦尔科夫斯基公爵的侮辱,一面又被自己所爱的娜达莎所伤害,“我”是博爱的,却又是懦弱的。

娜达莎离家出走与瓦尔科夫斯基公爵的儿子阿辽沙私奔后,最终得到的是一场空梦,不但被公爵侮辱了人格,也被爱情损害。至于瓦尔科夫斯基的女儿涅丽,她是冲动的而炽热的,却是可怜而悲惨的,母亲死于贫病,而外祖父也死于贫病,这是书中最让人无奈而悲恸的一部分,也是从头至尾所贯穿的情节。她的苦难来自于母亲的单纯而倔强的性格,而根源确实来自于瓦尔科夫斯基的卑劣与无耻。

应该说,瓦尔科夫斯基应该是书中最幸福的人了,通过欺骗手段得到了涅丽的母亲家的所有财产,又通过“法律”夺取了娜达莎父亲尼古拉·谢尔盖伊奇的上万卢布,同时还通过肮脏的手段迫使阿辽沙离开了娜达莎而终于娶到了富家女卡捷琳娜·费多罗夫娜,最后他自己还娶了一个年轻而富有的姑娘。然而他在得到大量财富的时候,内心确实折磨的,因为手段下作而怕被曝光,实际上这种担心几乎贯穿始终。当小市民马斯洛鲍耶夫对他进行敲诈的时候,他表面上的镇定很难掩饰内心的虚弱。他是可怜的,却是现实中最常见的。

书中的大多数人物是善良的,虽然作者并没有交代太多马斯洛鲍耶夫的妻子亚历山大·谢苗诺夫娜太多的心理活动,但从其表现来看,我惟愿她是发自内心的与人为善,而不是达到某种目的的接近。然而作者却又给了所有人物一种绝望的挣扎,这种无力的挣扎让读者痛惜却无可奈何。到了结尾,所有的人几乎都算是一种悲剧,到这个时候读者会问一个最简单的问题:被侮辱的与被损害的的根源是什么?

金钱是造成一切苦难的根源,或者说贫穷是造成人物悲剧的根源。瓦尔科夫斯基公爵为了谋夺金钱,机关算计、不择手段。当他丧尽天良的获得财富以后,冠冕堂皇甚至恬不知耻的侮辱损害一切贫穷的、善良的小人物,至于其它人物,除了可怜的自尊也没有什么剩下的,而这唯一的自尊也在金钱与权力下被人践踏,他们无力抗争,逆来顺受,心甘情愿的接受一切不公平的待遇,卑微到了极点。

当读者认识到一切的根源的时候,除了掩卷长叹,也是徒呼奈何,可怕的是这种现象并不会随着“文明”的前进而有所改变,其实看完这本书,我们又何尝不被损害了?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