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读后感摘抄

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14 08:05:20
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06-14 08:05:20   小编:

《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展示了昆虫世界中各种不同的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包括蚂蚁、蜜蜂、蜻蜓等等。作者生动地描述了这些昆虫的社会结构和行为,揭示了它们的生存之道和相互合作的重要性。这本书让我们对昆虫的世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启示我们如何在人类社会中更好地协作。

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读后感篇一

秋天了,最近听不到蝉鸣,之前也看见一些螳螂,这几天只注意到树上的果子熟了,上个月看了很多的悬疑小说,又抽空看了这本《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这本书的封面也很简单,这里就不过多赘述了。 从这本书的名字就能了解到这是一本介绍动物的书,什么动物? ——昆虫! 关于昆虫的哪一方面呢? ——社会生活(昆虫吃吃喝喝的日常)! 我在上学的时候,也在语文课本上学到了其中的一遍文章,但没有看完,主要也是因为当时除了上课以外,空闲时间都在聊天、追剧,没有特意注意这本书。 当然,很多人也许认为昆虫的日常生活?我在动物世界看过,为啥要从书里看,因为这本书的内容不仅不无聊,内容也是相当的丰富。 比如在《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中,不仅仅有关于蝉羽化、唱歌、捕捉食物的描述,还有很多和蝉相关的诗歌、寓言,来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蝉这个生物。 当然,书里不仅仅是这一种动物,还有螳螂这种常见的动物,当然书里也讲述了一些大部分读者从来没见过的动物,比如豌豆象、孔雀天蚕蛾、松树鳃角金龟等等有趣的昆虫,其中我个人感觉作者法布尔对孔雀天蚕蛾的描述最为优美。 整本《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每个章节虽然都没有插图,但在内容之前,都有精美的插画,可以看出每一个昆虫的样貌和轮廓,而且画的漂亮又细致。 内容方面,可以说不仅仅文字优美,而且知识丰富,不仅仅可以帮助孩子拓展视野,也很适合大人们阅读。 很多人都会疑惑,我们人类为什么要了解动物(或者昆虫)? 了解任何动物的习性和生活状态,不仅仅可以了解生物的多样性,还能理解这个世界不仅仅只有人类自身,动植物也是大自然不可或缺的一员,理解万事万物的奇妙所在,更加珍惜大自然。

当然,这本《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我很建议学习生物的学生当做课外读物,在写完作业后,读一会儿。你想在空闲的时间看完,也是完全可以的,也很建议当成睡前读物,每天晚上看一点,这本书也被我加进了睡前读物清单,每天睡前了解一些小动物的知识也是可以的,喜欢这本《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的可以自己去看一下。

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读后感篇二

法国著名的博物学家法布尔代表作是《昆虫记》,这本《昆虫世界的生活》分别介绍了12种昆虫的生存轨迹。阅读的整个过程是愉悦的,法布尔带领着我们领略昆虫世界中的各种奇迹,这位执着而认真的昆虫学家,在草丛中,在灌木从中,在实验室的玻璃罩里正小心翼翼地拿着放大镜观察着“为生活奔波”的各种昆虫们。在他的娓娓道来中,为读者揭开了一个个谜题。

法布尔在观察蝉的时候,先从蝉的寓言开始,在传说中证明蝉这种生物早就植入人心,在寓言中,蝉被人们标上了“懒惰”的标签,法布尔从蝉的饮食习惯开始说起,纠正了这一说法,他的幽默正是在调侃寓言中彰显出来。蝉的若虫是怎么挖洞的,若虫在洞里又是以什么为食物的,法布尔用自己的推理加上实验,最后为我们呈现了蝉作为昆虫的生存智慧。通过他的笔下,我们看到了蝉的羽化过程,蝉发声的来源,孔雀天蚕蛾的美,欧洲狼蜂的睿智,金步甲和螳螂的残忍……这一帧帧栩栩如生的画面,彷佛就在眼前。尤其是欧洲狼蜂的捕食习性,如果不了解会觉得很不人道,但是跟着作者的步伐,一路追逐到欧洲狼蜂幼虫的饮食禁忌,才知道原来在昆虫世界里,也有它们所遵循的规则。

法布尔在《昆虫世界的生活》一书里,除了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昆虫的习性以外,我们从书中能看到作者严谨的科学素养,为了能看到象泰橡栗象的产卵和钻孔的秘密,在树底下一蹲就是一天、两天,有时候因为天气影响或者昆虫自身的缘故,研究可能会半途而废,但是作者他并不气馁。在金步甲迅速猎杀毛虫的实验中,法布尔开始发出深思,人类的进化、战争的荒唐,真正意义上的人应该平等以待,妇女的受教育权……除了惊叹大自然中昆虫的掠食,我们透过他的思绪也想起我们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的人和豌豆象的虫卵一样选择躺平;有的人可能和蝉一样,用潜伏4年的时间,等待一个和阳光见面的羽化时刻。

阅读法布尔的《昆虫世界的生活》,不禁惊叹这些小小的昆虫在大自然的进化中,优胜劣汰,一物降一物,适者生存。在生物链里,没有绝对的“阳春白雪”,昆虫为了繁衍后代,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甚至是牺牲生命的代价,这值得敬佩也让人深思。如果不是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相信法布尔的工作只会枯燥乏味,但是在他的文字里,我们看到了别开生面的昆虫世界。由昆虫所生活的环境,由大自然再到社会,我们无法指责昆虫抢夺我们的食物。橡树提供了无数的橡栗,如果没有这些捕食者,过剩的产量会摧毁大自然中的正常秩序。自然界如此,昆虫的世界也是。豌豆象幼虫在豌豆的里面,一步步挖掘,等待蜕变的最关键时刻,最后却被小蜂的产卵器所刺中,演绎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鸠占鹊巢”。通过作者大量的观察和实验,得知真相,我们也开始深思,人类的繁衍,自然的进化,昆虫的生活,有迹可循,有因必有果。如果人类也无止境的贪婪和掠夺,那么最终我们只会走向更恶劣的生存环境。

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读后感篇三

小时候,曾经有同学借我一本法布尔的《昆虫记》,然不知为何,彼时我一翻开昆虫记,仅需看一面,一定犯困。这让我一度对法布尔有了恐惧。多年后,再次翻开其作品《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时,我内心是忐忑的。读完了之后,我内心是疑惑的,实在不明白幼时的自己究竟为何,能够在这么精妙的笔触中安然入睡。或许,这就是成长的收获?

法布尔的作品有“昆虫史诗”之称,主角自然无需赘述,而史诗二字其实是对他作品在科学性和文学性上造诣的赞美。法布尔的作品,基于他本人所构造的昆虫王国,这个昆虫王国存在于笼子里、瓶子里。为了便于观察,法布尔采取了饲养的方法,近距离的观察这些小小的生物。得益于他的这一实验室里的王国,昆虫那些隐秘的生活才能够被发现。无论是对昆虫捕食习俗、饮食习惯乃至同类相处的观察,都建立非独居的视角,因此这是对昆虫社会的观察,不仅局限于个体,更关注同类间的互动、不同种类间的共处与博弈,最终形成对昆虫世界的观察日记。

但是说这是一本观察日记,又是不足够的。对比同系列中赫胥黎的两本同样关乎生物学的作品(《小龙虾饲养指南》和《青蛙有灵魂吗》),就能更容易发现法布尔作品的特点,也就是语言的文学性。当语言中文学性成分增加的时候,语言的柔和度上升,直观性增加,自然对于读者来说更显得亲近。然而法布尔的语言并不是只有文学性增强这一特点,他的文字中处处流露出的好奇心才是作品中最闪亮的部分。如果说对美的感悟是艺术家所需的天赋,那么对事物保有好奇心就应当是研究者的天赋。正因为能够对习以为常的事物保持好奇心,才有了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与挖掘。法布尔对昆虫世界的好奇心在他的文字中已经体现出来。究竟是什么样体型的毛虫能够成为金甲毛虫的美食,究竟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伴侣相残的惨剧,究竟什么样的环境催生了若虫的发育等等。这些疑问时时盘亘在其脑海,才有了一个个昆虫世界,才有了一次次解答。法布尔对待昆虫的好奇心并不止于观察到的昆虫,而是对与昆虫相关的诸多方面都保有好奇心。在作品中,他数次提到了与具体昆虫有关的民间传说、寓言故事等文学作品,甚至是以昆虫入药的民间偏方。这些记载中有几分真假多少虚实,均成了法布尔研究的切入点。在博物与深入之间游历,而心系的确实仅是昆虫。因此,在好奇心的熏染下,法布尔研究了昆虫;在对昆虫关心之下,他以文学性而非纯科学语句的形式写就了昆虫。最终才有了昆虫的社会生活的记录,方也才有了昆虫史诗之作。

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读后感篇四

昆虫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尽管有相当一部分人“谈虫色变”,但它们是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环,对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昆虫足迹涉及人类活动的每一个场所,也许你对身边的昆虫不陌生,但你又对它们了解多少呢?

说到了解昆虫,自然令人想到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法布尔以及他的的传世巨著《昆虫记》。法布尔是一位严谨、细致、热爱生命、珍爱自然的昆虫学家。从二十多岁开始直至逝世,他都致力于昆虫研究,将自己几十年研究成果的精华集注于《昆虫记》中。又由于他有着哲学家一般的思想,美术家一般的眼睛,文学家一般的才情,使得《昆虫记》既是严谨的科学著作,又是文学性与感悟性融于一身的“文学”作品,科普,同时也讴歌了生命的美好。

而《昆虫的社会性生活》正是法布尔从《昆虫记》中提取出来的,对十二种昆虫观察结果的文学化描写。这十二种昆虫包括蝉、螳螂、金步甲、欧洲狼蜂、孔雀天蚕蛾、橡树蛾、波尔波赛甲虫、象态橡栗象、豌豆象、菜豆象、灰蝗虫、松树鳃角金龟等。法布尔通过无数次的观察和实验得出结果,以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它们的居住、觅食、繁衍、迁徙、战斗、自救等活动中的各种社会化、群体化的生命活动和生存策略。让人在了解昆虫知识的同时领略到文学之美。

如在螳螂捕食中,他对螳螂捕猎蝗虫的场景描写:“螳螂将自己的钩子甩出来,带着尖牙利齿扑向蝗虫,并将自己的双面锯合拢。蝗虫被钳子夹住,无法动弹,只能徒劳地挣扎,拼命地蹬腿,张开大颚乱咬一气。蝗虫的气数已尽。螳螂收起战旗——它的翅膀恢复到平常的姿势,开始用餐。”画面如此生动,又如此干净利落。诸如此类的生动描写充满了全书。

当然了,本书是一本昆虫科普书,生动的文字是为了更好地展现昆虫的精神面貌。看昆虫们的特性有的让人大受感动,有的使人为之震惊。先说蝉吧,相信大多数人的夏天都被蝉声骚扰过,但可能也没几个人明白,这家伙为什么一天到晚不知疲倦地叫个不停。或许有人觉得这可能是它们吸引异性的一种方式,但法布尔通过观察和实验推翻了这个结论。最终他得出了一个认为较合理的解释:蝉歌唱,为的只是宣泄活着的快乐。毕竟成年蝉仅能存活世间两三个月。为此,我更愿意相信蝉们是为生命而歌。读到这里,顿觉满满的感动:即使生命短暂,拼尽全力快乐活在当下,此生无遗憾。

再说螳螂交配,雌螳螂实在太无“人”性,残忍至极!残吃同类、伴侣,惨无“人”道。雌螳螂允许每一只雄螳螂与它交配,然而当一只只雄螳螂与雌螳螂完成一场新婚的狂欢后,它们的生命也将终结。雌螳螂在交配完之后,毫不犹豫地把精疲力竭的雄螳螂当成一顿美餐吃掉。这种情况让人十分惊悚!但往深处想想,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昆虫界也会如此——善良与邪恶互相交织。联想到世界上最高级的动物——人类,不也这样吗?

昆虫社会有美好的一面,亦有灰暗的一面,人类社会同样如此。但只要每个人都把自己美好的一面呈现给世界,世界就会越来越美好。

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读后感篇五

法布尔的“大名”都知道,《昆虫记》的名气也不需要再多说什么,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法布尔讲述的关于蝉的故事——这毕竟是入选过中学教材的“明星”!不过,考虑到现在忙碌的日常工作生活节奏,估计没有几个人有时间和精力去找来《昆虫记》读——虽然只是介绍了蜣螂、蚂蚁、西绪福斯虫等100多种昆虫,但数量却多达十卷,可见法布尔的讲述之细致全面;但如果阅读的兴趣盎然,那就不妨找法布尔的另一本“小书”《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来读一读,就可以借此一窥美妙无比的昆虫世界了。

虽然比《昆虫记》要“薄”了很多,但《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依然在有限的篇幅里生动、形象地讲述了蝉、螳螂、金步甲、欧洲狼蜂、孔雀天蚕蛾、橡树蛾、波尔波赛甲虫、象态橡粟象、豌豆象、菜豆象、灰蝗虫、松树鳃角金龟等十二种昆虫及其“生活”。虽然其中缺乏像蜻蜓、蝴蝶、蜜蜂这些昆虫世界的“常客”,但依然可以满足大多数人对昆虫的好奇心。由于现代人更多地缺乏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所以可想而知,这十二种昆虫也未必人人都能认识——那么,完全可以先看一看《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这本书的最开始精美的插图,其中就有九种昆虫的“倩影”;缺少了哪三种,自己可以去认真地数一数。

不少人对中学教材中《蝉》这篇课文印象深刻,因为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这位昆虫学家在履职尽责方面确实无可挑剔,据说光他对蝉的观察就持续了很长时间;而且他的文笔还非常好,以至于《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中的每一篇都堪称优美动人的科普文章。设想一下,如果既能够对昆虫世界有所了解,仿佛自己也身临其境般,和法布尔一样在对其中的每一种昆虫进行观察、记录、讲述;又能够在作者生动的讲述中一次又一次地领略到文字的无限表现力。这样一举两得的事情,在完整阅读《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能够重复18次!有这样一种难得的“享受”,怎能不是十分幸运呢?

而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这与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更多地是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对于这些社会性昆虫在居住、觅食、繁衍、迁徙、战斗、自救等活动中的种种生命活动和生存策略,法布尔都给予了“特别关注”——是一种很自然贴切的关注,基本上等同于娓娓道来,丝毫不会让人感觉哪怕有一点点的生硬艰涩。

客观来说,作为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昆虫在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在内的所有生物种类中占据了超过50%的份额,它们的踪迹几乎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仅仅是人类目前已知的昆虫种类就有100余万种,而新的昆虫种类还在不断涌现。昆虫的种类是如此之多,个体数量是如此之惊人,而不少昆虫与人类的关系也是格外密切——不难想见,假如这样还对昆虫世界的生活缺乏探索的兴趣,那可真是奇怪之极!

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读后感篇六

法布尔的《昆虫记》作为一部传世佳作,市面上的版本数不胜数,我比较喜欢的版本有熊田千佳慕的《熊田千佳慕的世界:彩绘法布尔昆虫记》,小林清之介的《最美的法布尔昆虫记》和《法布尔昆虫记(名家名绘桥梁版)》,奥本大三郎的《昆虫记》,以及花城出版社的套装十册《昆虫记》。

不同版本针对的年龄层不同,侧重点也不同,除了花城出版社的套装是目前惟一的中文全译本,其他版本基本上都是节选或者改编。所以《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让我很好奇,它与《昆虫记》又是什么关系。

通过目录对比,本书介绍的蝉、螳螂、金步甲、欧洲狼蜂、孔雀天蚕蛾、橡树蛾、波尔波塞甲虫、象态橡栗象、豌豆象、菜豆象、灰蝗虫、松树鳃角金龟这十二种昆虫也都是出自《昆虫记》。

作为“巨人的肩膀”丛书之一的《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目的就是选取原汁原味的科学经典来推动科学知识的普及,提升大众对科学理论和思想探索的兴趣。如果感觉直接面对大部头的《昆虫记》有困难,那不妨从《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开始感受科学精神,感知文学魅力,感悟作者的情怀。

作为严谨的科学著作,《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可以让我们一窥被誉为“昆虫界的荷马”的法布尔的科学思维、科学精神和科学理念。

法布尔所获得的不同昆虫的特征、习性方面的知识都是来自于长期细致的观察。在他所处的年代,昆虫学家们研究昆虫的方法主要是将昆虫捉住,或者搞成标本,或者浸在烧酒里,近距离地观察昆虫尸体的触角、上颚、翅膀……

而法布尔则坚持使用传统研究方法所不认可的田野实验的方法,在自己的菜园里,或者搭建的实验室中,通过观察活生生的昆虫,研究它们的本能和习性,记录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将昆虫世界真实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法布尔的研究严谨且执着,虽然很多过程历经数年,但是无论是观察内容、观察时间、观察地点、观察方法,还是观察过程和结果,书中都记录得非常详细。

他观察孔雀天蚕蛾如何求偶的时候,一步步推理一步步论证,思考全面,毫不敷衍。这样的实验持续了三年多,仍然没有得出满意的结论。于是转而利用橡树蛾继续研究,希望可以解决在研究孔雀天蚕蛾碰到的疑点。然而,一只螳螂的出现让这次研究又等待了三年才得以继续。

法布尔这种毫不气馁、求真求实、善于探究、坚持不懈的精神令人佩服,也让我们感受到重大科学成果背后研究人员的付出是多么巨大!法布尔也曾心灰意冷,质疑自己的研究是否有价值,但是他的这份充满着执着、理性和耐性的科学探索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除了是一部科学性极强的昆虫学著作,还具有浓郁的文学气息。法布尔对螳螂捕食产卵,欧洲狼蜂刺杀蜜蜂的描写极为细致精确,语言诙谐活泼,特别传神。就好像我正惊异地看着这一幕幕情景发生在眼前。读者还可以从《蝉和蚂蚁的寓言》中感受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学作品中的昆虫形象,并通过科学的观察指出文学作品中的错误。这种科学与文学的完美结合,令法国著名戏剧家埃德蒙·罗斯丹大赞法布尔,“这个大学者像哲学家一般地去思考,像艺术家一般地去观察,像诗人一般地去感受和表达。”

没看多《昆虫记》的读者,不妨先从《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感受法布尔的魅力吧。

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读后感篇七

凡是家里有小朋友的读者,大概都不会对“法布尔”这个名字陌生。法布尔先生的《昆虫记》是小学阶段的小朋友课外阅读书籍清单里的必选项,然而,作为一个成为了大人才知道法布尔先生的家长,错过了读他的科普的最好时间,虽然给孩子买了这套书,但是从来没看过。机缘巧合下开始读这本《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甫一读起,完全颠覆了我被赫胥黎先生建立起来的科普文印象,法布尔的科普写得就像日常唠嗑一样轻松自在。

前一阵子女儿听《可怕的黑腹蜘蛛》,怎么听听就觉得这个行文口吻这么熟悉呢?一翻,果然是法布尔的《昆虫记》。

这位老先生的科普文章,果然带着浓厚的个人色彩,娓娓道来,就像听一个故事。在他的笔下,这些昆虫,简直就是我们的四邻八舍,他带着一种执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来探究这些邻里的八卦。

生活在我们这个年代的人,会有一种定势思维,会觉得所有的研究都必须善假于物。博物学家一定也会有很多高科技的科研工具吧,但是生活在19世纪的昆虫学家可没有这个条件——如果你读了他的科普文,你会发现,即便是有这个条件,气候和季节这些研究因素也不因科技进步而发生改变。研究孔雀天蚕蛾,需要三年或者更久,因为它们的生命就那么短短几天,一年只能探究一个方向,如此说来,没有足够的耐心是做不了昆虫研究的。

赫胥黎在他的硬核科普中很少谈及其他,我们也理所当然地认为既然要研究动物,那么解剖等手段带来的伤害和死亡是必不可少的,他从不表达对这一行为的感性看法,但是法布尔不是这样的,虽然他的研究必然少不了造成对被研究对象的戕害,他依然在书中数次表达了对弱小生命的同情和尊重。

在这个研究领域,这本来就是一个两难的哲学命题,法布尔承认:科学研究常常是冷酷无情的。既然如此,能用轻松自在的口吻讲述就再好不过了,因为,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接受文中的杀戮啊。

在这本书里,他首先为蝉正名,原来那些寓言故事中的品性并不足以代表真实世界中昆虫,然而,一个故事就能打败科普的成果,为什么不用讲故事的方式科普呢?他还谈到了昆虫世界要了命的爱,螳螂、金步甲、朗格多克蝎子,都是会吃同类的,吃就吃吧,毕竟动物们的世界因为生存充满了血腥的杀戮,但是螳螂和金步甲不但吃同类,还要吃掉自己的“爱人”。

想一想吧,雄性方完成了交配的任务,就会被雌性方毫不犹豫地吃掉,法布尔观察到的最夸张情景,他用到了“变态”这个词,雌雄螳螂还在交配过程中,雌螳螂就把雄螳螂吃掉了,雄螳螂还在一刻不停地完成自己繁衍子嗣的工作,完成之后正好消失,成为了自己后代的原蛋白,真是一分钟的时间都不浪费,一点点身体都不浪费啊。

这爱,不但要命,还充满了悲剧性。法布尔悲悯地发表了一些看法,然而,昆虫们,很多生命都很短暂的,我记得一种虫子,只有一天的生命,在这一天里,它最大的任务就是繁衍后代,作为高等动物,我们对繁衍子嗣这种事,现如今更多的是情感上的需要,但是昆虫们不需要,或者说这只是它们的本能,它们的任务。

观察这些,是不是感叹世界万物之奇,我并不能确定,但是读这些,却的确有种奇异之感。看起来没有感情没有智商的动物,却世世代代做出一些让我们人类赞叹的工程,也与此同时,我发现他们以本能做事,却都非常有责任感。读它们的科普文,比寓言故事有趣多了,从前飞过面前的一只蛾子我们可能不会在意,但是读了法布尔先生的科普,会有种敬畏,原来这样一只虫子,都有非凡、变态、不可思议的一生呢。

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读后感篇八

手上的《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作者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同时也是博物学家和科普作家,著有《昆虫记》。维克多·雨果称他为“昆虫世界的荷马”。法布尔很善于讲昆虫的故事,在《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一书里,同样生动精彩地分享了关于蝉、金步甲、蜜蜂、螳螂、孔雀天蚕蛾、橡树蛾、甲虫、象态橡粟象、豌豆象、菜豆象、灰蝗虫、松树鳃角金龟等小昆虫的生活习性,从居住、觅食、繁衍、战斗到迁徒、自救等种种生命活动,揭开一个与人们从寓言风俗或者传闻中得到的昆虫印象更加真实深刻的昆虫形象。为那些可能被误解过的昆虫印象做了细致而生动的说明,颇有些拨乱反正为昆虫正名的意味。

法布尔是科学家中极富文采的一位,他笔下的昆虫活灵活现,昆虫们也不再是让人望而生畏的小虫子们,而如同孩童一般有性格、有脾气。不知不觉,一本书就愉快地读完了。在法布尔充满生活气息的笔调里,轻轻松松走近自然,走近各色昆虫。也让读者面对昆虫,不再惧怕,反而有了一种研究和好奇心。

《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一书可以作为了解昆虫的博物学入门读物,也可以作为趣味自然生物的科普休闲读物。

比如,蜜蜂们也有天敌比如欧洲狼蜂,但是面对强敌,他们依然可以刺中敌人,用自己的毒针杀死对手。作者兴致勃勃还原了欧洲狼蜂与蜜蜂你死我活生死相博的瞬间释放的技巧,欧洲狼蜂对蜜汁疯热爱好也让他们一次次地尝试从蜜蜂尸-体里榨出最后一滴蜜汁——这种昆虫贪婪贪食又爱残酷的打劫。

比如,螳螂是个很悲剧的物种,雌螳螂会吃掉雄螳螂,而且是一口一口吞食。并且雌螳螂之间也会互相吞食。这真是这种物种繁衍的暴行,野蛮且残暴。

还可以看看蛾子们独特而执着的求偶表现,也许你不巧遭遇的一大群蛾子大军就是雄蛾们闻到了雌蛾发出的“神秘信息”而义无反顾的追求吧。

每一物种的生命都是奇迹,而这些呈现的不可思议皆让人惊叹。地球物种丰富,也正为我们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可能性。生命自有奇迹,人类也不过是生物中的一种。尊重每一分奇迹,尊重生命的可能存在,尊重每一物种的趣味,对自然心怀一丝敬意,我想这也是法布尔的昆虫记长盛不衰,一直大受读者欢迎的原因之一。

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读后感篇九

人是社会性的,有很多昆虫也是社会性的。在昆虫的世界里,有一个个像人类世界一般的社会团体。很多昆虫是群居生活的,在法布尔的《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里就探讨那些昆虫们的社会化、群体化生命活动和生存策略。

法布尔,“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他既是著名的的昆虫学家、动物行为学家,又是知名的作家。法布尔从小就是一个“昆虫迷”,他研究昆虫,写了著名的《昆虫记》。这本《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正是在《昆虫记》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书中收录的是法布尔对社会性昆虫生活的近距离观察及相关的文学化描写,书中囊括了二十一种主要的社会性昆虫。

这让人不由地好奇,什么样的昆虫可称之为社会性昆虫?所谓社会性昆虫,是指在集群生活中具有集群的协调性和内部分化显著的昆虫。常见的昆虫中如蚂蚁、蜜蜂就是真社会性昆虫,还有些昆虫也是群居的,虽然分工不像蚂蚁、蜜蜂这么明确,但是它们在居住、觅食、繁衍、迁徒、战斗等各种活动中需要同伴们的配合,需要依赖群体的力量,所以它们都可列入社会性昆虫的行列,比如书中提到了蝉、螳螂、金步甲、豌豆象、菜豆象等等。

这本书是在《昆虫记》原版基础上翻译而成,语言文雅。因为法布尔本人就擅长写作,他的文笔清丽,他对昆虫对大自然观察十分精细,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那敏锐、深刻的观察力。

看蝉羽化的这段:

还有,描写蝉的发声,把蝉身上的发声器官和发声原理写得非常生动,让读者通过文字眼前仿佛呈现了直观的画面。蝉的“演奏”、蝉的热闹,表现的是什么样的蝉群体社会关系?法布尔说它们可能是用自己的特殊方式表达生命的喜悦,这也是群体狂欢的一种表现吧?蝉的社会性表现强烈的也正是夏天的时候,它们一起在树上“高声歌唱”,彼此之间也不会觉得这是噪音,只是让我们人类有点受不了,一听蝉叫,感觉分外地热。

法布尔对每一种昆虫都描写得很细致,是因为他观察得特别深入。如果你读了其中《孔雀天蚕蛾》这篇,你就会知道法布尔对昆虫世界的了如指掌是因为他日复一日、不厌其烦的观察。他研究孔雀天蚕蛾不可思议的能力,想知道它们是如何从遥远地地方感知到异性的存在,并且“千里迢迢”赶去寻找配偶的,据说可能是它们触角的作用,他为了得到明确的结论做了多次实验,一天天的实验,他排除了各种因素,找到了原因。发现雄蛾能从遥远的地方找到雌蛾,是因为雌蛾发出的“气味”,昆虫也真是神奇。

人与人之间有“臭味相投”,昆虫的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这是昆虫的社会性表现之一。法布尔用一次次的实验和一个个的数据,以及研究结论向我们明明白白地展示了昆虫世界的社会活,令人惊叹。

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读后感篇十

蝉,凭借它无休止的歌(噪)唱(音)一跃成为了夏天的标志。蝉蜕,凭借其能被入药的功效而被广为人知。当然,我相信被广为人知的更大原因是它能换钱。别问我为什么知道,许多个夏天的早晨,我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检查院子里的各个角落有没有新的蝉蜕壳子可以收集。那都是一个个冰棍儿的启动 资金。都已经这么熟悉的小动物了,翻开它的章节,还是能不断有内容刷新我的认知。

《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是法布尔对社会性昆虫生活的近距离观察和文学化描写。没错,就是那个法布尔。代表作是《昆虫记》的法布尔,这个填空在初中生的考试试卷上还时常出没的法布尔。

社会性昆虫,是指在集群生活的昆虫中,其集群的协调性和内部分化显著的昆虫。这本书里囊括了二十一种之多,细腻又启发人思考。这本书讲到了蝉、螳螂、欧洲狼蜂等的昆虫世界。昆虫世界的觅食、战斗和生存策略读来非常的吸引人,我甚至都能脑补法布尔观察欧洲狼蜂而花费的一个又一个午后。不然,何以描写地那么细致传神。

法布尔进行了不计其数的昆虫实验,揭开了昆虫生命与生活习惯中的许多秘密。这是众所周知的伟大贡献。其实在这本书中,法布尔也发表了对人类这种高级动物的某些社会属性的见解。从金步甲的食物,作者联想到人类究竟会进化到怎样的理想高度。“我们被赋予了野兽的属性,被赋予了食欲这个污点,它是兽性的源泉。”这句被法布尔称为远离了主题的思绪万千,其实也让我浮想联翩。我是被作者的思路和角度惊艳到了。人类的缺点就这样被这位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毫不留情地一语道破。他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吧,不然何以那么睿智。

曾几何时,我对法布尔这位伟大的昆虫学家是带有盲目性偏见的。昆虫?田野里到处都是,他可能就是知道的种类多一些、花费多一些时间研究而已。一本《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几乎让我羞愧到无地自容。想自取一个键盘侠的帽子面壁思过去。法布尔说无知总是带有侮辱性的,无知充满了激烈、武断和带有恶意的揣测。法布尔向欧洲狼蜂道歉,并表达对它的尊敬。其实道歉和尊敬也是我需要向作者表达的。

现代文明的发展,难道不是以这众多科学革命中的先驱者为基石么。科学、哲学、动物学、医学等,每一个学科的科学变革,这些承担了历史使命的人都值得被更多人捧为心中的明星。

有机会感受一百多年前的“巨人的肩膀”的力量,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希望有更多的学生和成年人感受这份开心,去探索这些科学哲学类书籍。了解,尊重,甚至去撼动现在的“常态科学”时代。

听,《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里有儿时密切亲近大自然的欢笑声。

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读后感篇十一

法布尔《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严谨的科学与心灵的文学

昆虫的秘密,我们总是想知道得越多越好。19世纪了不起的博物学家、昆虫学家、科普作家,其实还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文学作家法布尔先生,为世人揭开了昆虫们鲜为人知的生存真相,也为后人留下了一部了不起的科学著作。

无论世人再发现与找到多少新鲜的话题,都无法撼动法布尔的《昆虫记》巅峰之座的绝对地位。

《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是法布尔整部作品中节选的一部分精华,蝉,螳螂,金步甲,蜜蜂等,都是我们既熟悉却并不曾洞悉的小而大的世界。昆虫家族种类数量庞大,对于它们的了解需要做极深入持久的观察。我总觉得当今社会再难出一个法布尔这样的科学家了,科技手段的便利,也使人类丧失了耐心与亲自体验的能力。

法布尔的作品之所以历久弥新,是因为我们在他的文字中感受到了“人”的眼睛与心灵的存在,这不仅仅是一部科学科普作品,更是一篇篇精美真诚的散文,既严谨又颇具人性化,这使得我们不会对科普这种高高在上的东西产生距离感,而仿佛有一种一次次置身现场,与法布尔一同趴在地下,长久地观察一只小小的昆虫的入迷之感。

这本书的译文很流畅自然,读起来很舒服。

我们对于昆虫的了解有多少呢?在本书的第一节中,法布尔作了一些申明。其实人们对于昆虫的很大一部分认知都来源于一种误解,这种误解主要来自于故事、传说、寓言的传播。因为孩子们从小就喜欢听故事,而故事并不需要十分的真相,它很大程度上会采取想象的添加。法布尔批判了造成这种误解的源头来自古老的寓言家拉封丹。但我认为,这种批评只是因为二者的立场与角度不同造成的。法布尔是科学家,需要真相。而拉封丹是故事家,他只需要想象。二者都没有错。

但了解真相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当我们去创作关于昆虫的故事时,也会基于一定的现实的基础去发挥想象,也不至于给读故事的孩子们造成一种错觉。所以创作者各种书籍都有必要涉足。

法布尔对于昆虫的研究是十分严谨的,他通过自己的观察与试验,发现了小小昆虫的秘密。就让我们在他的文字中,重新回到那个古老的幽静的岁月里,看一个个小生命是如何留下自己神圣的使命的。

夏天,蝉出现在干硬的土地上,路上遍布圆形小孔。那么,从洞中钻出的蝉的若虫,是如何在地下钻出一条生路的呢?

按说虫子在地下打洞,那些多余的土的处理是一个大问题,可是蝉的洞口没有土。法布尔觉得奇怪,通过观察发现,原来若虫浑身是充满液体的,而这些液体可以帮助它们在打洞时将土变成土浆,这样土便不会再发生松散而堵住道路。

可是液体又来自哪里?原来若虫会寻找地下有生命力的根须,就像它们来到阳光下也在不断吸吮树干枝条上的液体一样。

为了验证猜想,法布尔分别做了不同的试验。一只若虫充满液体,一只比较枯竭。结果证明果然没错,没有液体的若虫无法钻出土壤。而另一只似乎知道自己供给不足,很是节省,在十二天后终于成功。

可见科学研究总是带点儿残忍的,总有一些牺牲品。

蝉钻出洞外会寻找一个可以抓住的枝条开始蜕皮,整个过程需要三个小时。法布尔计了时,并详细记下了蜕皮过程。

蝉的鸣叫在他眼中也有疑问,他发现蝉似乎是“聋子”,因为对它们放炮也不能打扰它们。故此他认为蝉的鸣叫只是出于一种喜悦。

通过对于蝉的观察,我在想,像法布尔这样的作家,科学家,现在应该是难得出现了,我们从前的岁月里出现的各种大师也都是再难出现了。这是为什么呢?

就比如法布尔创作的《昆虫记》吧,他的整部书都来自自己亲自的体验,用时间与眼睛一点点观察而来,这种用心创作的作品,是当今时代不可能再现的。因为我们有了手机摄像机各种精密仪器,一切先进的东西替代了人工,人不再有参与的热情,仪器得出更精密准确的答案与真相,可是独独缺少了灵魂。

我们每次阅读这些古老的作品,其实都是在与往昔的岁月作一次深情的怀念。

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读后感篇十二

昆虫不比大象高大,没有老虎威猛,也不如人类聪明,但在它们的世界中,却有着别样的多彩生活。包容万物的大自然,慷慨地为昆虫提供了各种环境。昆虫的新生命从卵开始。 在奇妙的成长旅途中,它们要经历痛苦的蜕皮过程。昆虫王国是一个充满乐趣的世界,也有着奇闻怪事。 本书作者让·法布尔,是著名的昆虫学家、动物行为学家、作家。法布尔出生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村庄,那里自然风光秀美,他从小就对大自然和昆虫世界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从学校毕业后,他做了一名小学教师,但一直坚持自学,先后取得了数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昆虫世界的荷马之法布尔

此外,他还精通拉丁语和希腊语,喜爱古罗马作家贺拉斯和诗人维吉尔的作品。优秀的人不仅是取得的成果让人震惊,他们本身所吸纳的知识也让人望尘莫及。 这本书里也算是他众多见闻中的一小节了呐,昆虫的世界丰富多彩,而且趣事多多:在这里,蝴蝶翩翩起舞,小蜜蜂忙忙碌碌,知了在树上高歌,蛐蛐儿却在草丛中打架争斗……这些昆虫家族中的大明星,拥有特殊才能,同时也吸引了人们的眼睛。 而那些不知名的小昆虫,它们也各自利用大自然赋予的本领,与其他动物一起在地球这个我们共同的家园里生存,讲述自己的一段段故事。但也多亏了这位了不起的昆虫学家,我们才有认识小生命的机会。

走进自然,听鸟儿歌唱,风吹叶落

18世纪五六十年代前后,他完成了《昆虫记》的第一卷,广受赞誉。1879年,法布尔买下了荒石园,并一直居住到逝世。居住的那里原本是一片荒芜的不毛之地,但却生长着种类繁多的昆虫,他不仅把家搬到了这里,也把书房、工作室和试验室搬了过来。 有了这样一片梦寐以求的天地,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昆虫研究中去。在此地,法布尔一边继续进行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之前研究昆虫的结果,完成了他著作的后多半,后来整理成了卷册以供阅读。 《昆虫记》中精确地记录了法布尔进行的各种观察和实验,揭开了昆虫生命与生活习惯中的许多秘密,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诗人”。这些称呼也确实配得上他多年来的观察 无论刮风下雨,外面的昆虫永远是他眼里的宝贝。 拥有多重身份的法布尔著作颇丰,同时又作为博物学家,他留下了许多动植物学术论著,作为教师,他曾编写过多册化学物理课本,我们曾经也学到过不少,还有小时候每年暑假必读篇目他的也榜上有名。 作为诗人,他还用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语写下了许多诗歌。此外,他还将某些普罗旺斯诗人的作品翻译成法语,在他繁忙的观察时节里,这等成就实属不易,这便是伟人吧。

昆虫世界的魔鬼

闲暇之余,多才多艺的法布尔还用自己的口琴谱下一些小曲。这种即兴的东西到没流传下来,不过法布尔的才华受到当时许多文人、学者的仰慕,其中包括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青鸟》的作者梅特林克,以及许多我们不熟悉的名人。 他虽然在科学和文学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他为人朴实谦逊,过着清贫的生活。

身披彩色铠甲的大甲虫

人类的所有知识,都来自于大自然的无私馈赠,人类作为其中的一分子,千百年来在不断适应、学习,努力将自己与它融为一体。 寒来暑往,花开花落,鸟语虫鸣。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充满智慧,深蕴哲理,富有灵性。 走进自然,与山川草木对话,与花鸟虫鱼对话,走进自然,在自然中放飞心灵,我们会发现,自然中的一切竟如此美好、如此美丽、如此神奇。

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读后感篇十三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罗大佑的歌曲唱出了很多人的童年。儿时的我们也曾在夏天爬过树、捕过蝉,在我的脑海里,蛙叫和蝉鸣大概算得上是夏天到来的最大标志。

时过境迁,环境气候也较以往有了很大的变化,加之人类的影响,野生蛙类在我所生活的周边区域越来越少见,使得夏夜“听取蛙声一片”场景逐渐远去,但好在蝉声仍未在我的每一个夏天缺席。

巨人的肩膀系列丛书之《昆虫的社会生活》,正是以蝉为主角开始了全书对蝉、螳螂、金步甲、欧洲狼蜂、孔雀天蚕蛾……等等13种昆虫不一样的习性的叙述。

作者法布尔是19-20世纪初法国的一名博物学家、昆虫学家、科普作家,在现代昆虫学与动物行为学上有很深的造诣。书中的叙述,像极了以往我们观看的《动物世界》节目中的语言表述。

法布尔在书中以其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这十几种昆虫的常见种类、分布区域、外形特征、身体构造、捕食及繁殖等生活习性。文中有详述她观察昆虫过程,也有她结合自己的理论知识所进行的思考、推测和想象,以及她收集到的有用信息、听说的一些新奇的乡野趣事,提高了我们对这十几种昆虫的认识。

以蝉的羽化为例。我国自汉代以来,皆以蝉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于书中我们可以得知,羽化是从蝉的中胸开始的,第一个阶段进展很快,大约需要十分钟时间,除了腹部的末端还在壳里,其他部分几乎已经完全挣脱了外壳。蝉羽化的第二个阶段用时要长一些,整个过程大约持续半个小时,这个过程结束后,它从外罩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只成年的昆虫。此后,它还需要在空气和阳光中带上一段时间才能使脆弱的身躯变得更硬,同时身体还会变色。大概三个多小时后,蝉终于从开始破茧羽化到飞入空中的完整蜕变。

蝉同时也是作为一味中药出现在我国的医学应用当中。《本草纲目》中有记载:“蝉,主疗皆一切风热证,古人用身,后人用蜕,大抵治脏府经络,当用蝉身;治皮肤疮疡风热,当用蝉蜕。”

有趣的是,本书当中法布尔也提及在当地乡下药物手册所推荐的蝉被用于利尿、治疗肾衰或者水肿的金玉良方。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免想起平日里孩子们在看到各种小昆虫时那种好奇的天性。他们时常表现得比大人们更想接触和观察这些昆虫。近年来,我国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地抓捕金蝉做餐饮的现象十分严重,导致金蝉数量急剧下降。在某些地区,夏天已经再也听不到蝉声了,金蝉正面临着生存危机,甚至有绝迹的可能。书中列举的一部分昆虫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未必常见,但并不影响我们对昆虫世界的了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也引起我一个成年人对昆虫世界的好奇心。阅读的过程让我想起了类似小时候看《动物世界》的那种感受。

昆虫世界与人的世界有着本质上的隔阂,本书以科学的角度为我们寻求了关于另一个世界的合理解释。下一次,我们在公园、树林和草丛中陪伴孩子观察诸如蝉、螳螂此类目前仍是常见的昆虫时,也能借助书中的介绍给孩子们普及多一些有趣的小知识。

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读后感篇十四

在看完了托马斯·亨利·赫胥黎的两本关于动物学的著作之后,再看这本法布尔的《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简直看得我泪流满面。和赫胥黎的硬核动物科普书比起来,这本《昆虫世界的社会生活》显得亲民了很多。

这本书以讨论蝉与蚂蚁的寓言开场。在寓言故事和童话故事中,蝉往往是一个喜欢自吹自擂,今朝有酒今朝醉,不愿意为今后的生活做打算的形象。而实际上现在的孩子几乎都知道蝉为了每年一次的歌声嘹亮,实际上已经在地底下蛰伏好几年之久。蝉的最后一夏的歌声,实际上是自己生命的一次终结,用尽自己一生的力气发出最嘹亮的声音,这又是另一重角度的寓言了。

法布尔用了三章的篇幅来讲述了关于蝉的生命历程。从蝉出地洞到蝉如何羽化,再到蝉最后的高声歌唱,都做了非常详细的讲述。法布尔的讲述非常的通俗,便于理解,又极其详细,可以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之中得到身临其境的体会。

之后法布尔用同样的方式讲述的昆虫还有螳螂,好几种不同类型的甲虫和蛾子,总共十二种昆虫。

在每一个章节中。法布尔都会详细的描述每种昆虫不同部分的形态。以螳螂为例。

他从螳螂宽大精致的绿色翅膀,讲到了螳螂小小的精致的小嘴和灵活能上下左右转动的脖子,以及非常显眼的,看起来非常残忍像镰刀一样的前肢。

为什么螳螂要长成这个样子?为什么螳螂是食肉昆虫,它的嘴这么小?这么小的嘴巴和他的前肢又是如何进行配合的?而我们平时忽略的螳螂的小腿和大腿又是什么形态的?这里面都做了解答。螳螂的小腿像一个双刃锯,锯齿小,数量多,小腿有一个硬钩,硬钩像钢针一样锐利。这个硬沟又有什么作用呢?擅长刺入和撕裂,可以辅助自己的两个大钳子进行攻击。那个钩里面还有小细槽,两侧有像剪刀那样的双刃。

我只能说这个描述实在是太精细了。我小时候抓过这么多次的螳螂,从来也没有发现过螳螂的小腿里面还有硬钩。

接着法布尔再通过螳螂的生活习性的研究来推断出,螳螂的身体的每一个部分对他的生活习性的作用。

在描写螳螂生活习性的过程中,作者用了很大的篇幅来描写螳螂是怎么进行捕食的。法布尔的文字非常的优美而准确。看他描写的螳螂捕食的行为犹如看两位高手之间进行的搏斗,而螳螂肯定是更具有压倒性力量的那一方。捕食的过程真是惊险又刺激。这其实也是昆虫世界的常态,每一次捕食都是最赤裸裸的弱肉强食,是自然界中每种生物为了生存下去所需要面对的残酷的厮杀。

螳螂的交配也是比较有特色的。小时候的《黑猫警长》里面就有类似的桥段。我们知道雌螳螂和公螳螂体型上就有巨大的差异。公螳螂弱小而母螳螂强势。

在法布尔的观察笼子中,公螳螂和雌螳螂交配之后,会立刻被雌螳螂吞噬掉。这也就有了公螳螂为了后代壮烈牺牲的美名。而实际上没有动物会心甘情愿地被吃掉。每种动物都有想要逃生的本能。所以在现代关于昆虫的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野外,雄螳螂在履行完他的职责之后,会第一时间逃得远远的,逃离可怕的配偶。

而在法布瓦尔的观察中,他经常看到公螳螂在履行自己的重要职责的时候,事情还未完成,就已经被雌螳螂吃完了。这也从侧面表达了在动物世界中生存的残酷性。

接下来法布尔又详细的描述了螳螂是怎样建筑自己的巢穴并在其中产下自己的后代的。

从螳螂的形态生活习性到螳螂的交配特点,到最后螳螂产子时候搭建的巢穴,我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完整的关于螳螂的生活社会描述。

在看完法布尔和赫胥黎的三本关于动物学科普的著作之后,你会发现即使同样身为动物学家,他们之间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赫胥黎更偏向于动物的解剖性质,以及从哲学的角度上阐述动物的某些反应特性。他运用的科学术语比较多,在阅读上比较硬核。

法布尔就好很多了,他的动物科学更纯粹的讲述了动物们日常的动物习性。他所描述的动物学更加的亲民,更加的通俗,能让普通的读者读起来非常流畅。

如果你要了解动物学的话,两位作者科学家的书都值得一读。可以从法布尔的书先开始启蒙。再进阶到赫胥黎的动物科学可能会比较好。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