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呼啸山庄读后感100字

呼啸山庄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1-09 22:05:41
呼啸山庄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5-01-09 22:05:41   小编:

《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勃朗特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之间曲折离奇的爱情故事,以及家族间的复杂恩怨。小说情节扑朔迷离,情感纠葛,展现出人性的复杂与深刻。通过阅读,我深刻感受到了爱情、复仇、嫉妒等情感在人们心中的交织与激荡。

《呼啸山庄》读后感(篇一)

男主父子简直就是精神病!看得我气死了,很不喜欢他们,反而真的觉得埃德加这个人很不错啊!嫁人就应该嫁他哈哈哈。我看的时候脑海中脑补想埃德加形象是明日之子乐团季的徐洋哈哈,就那种温和的感觉~好啦我知道徐洋其实不是那么懦弱的啦,他该拒绝的时候果断拒绝(doge) 看小说里的人们这么惨,我对我最近的不开心情绪也有一些释怀了。 而且!这么好的小姑娘,世界上是就剩下了这几个人了吗,为什么一定要在这几个人里搞对象,没有几个正常人。他们不上学,不上课外辅导班吗?不认识新同学吗!

《呼啸山庄》读后感(篇二)

我没法儿跟你说清楚,可是你,每一个人,总有这么一个观念吧:在你自个儿之外,你还有一个你——应该还有一个你。天把我造了出来干什么呢,假使我这人是尽在我这一身了?

我在这世上最大的苦恼,就是希克厉的苦恼;他的每一个苦恼,从刚开头我就察觉到、切身感受着了。我生命中最大的思念就是他。即使其他一切都毁灭了,独有他留下来,我依然还是我。假使其他一切都留下来,独有他给毁灭了,那整个宇宙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陌生人,我再不像是它的一部分了。

《呼啸山庄》读后感(篇三)

整个书的故事,情节结构和叙述角度真的好厉害好厉害,绝绝子啊!!!引用书中的话讲明来说就是:故事的情节向两个方向发展:顺叙和倒叙。第三十一章可以作为一条大致上的分界线:这以前,是倒叙;从第三十一章开始的最后四章是顺叙。这样一种非传统的“戏剧性结构”本来就很复杂了,女作家还引进了故事以外的,或是故事边缘的两个人物:房客洛克乌和女管家纳莉来担任故事的叙述者。故事的顺叙部分(那是很小的一部分)由洛克乌承担;纳莉则是过去的历史的见证人。就是说,纳莉为了给病中的洛克乌解闷,把山庄和田庄这两家人的家史一段又一段说给洛克乌听,再由洛克乌以第一人称的语气向读者转达。这样,这部小说采用了双重框架结构。有时候,在情节线中断的地方,或是在故事跳跃过去,需要补叙的部分,作者又这样安排:由伊莎蓓拉把她私奔后的伤心遭遇用书信方式向纳莉吐露,或者由山庄的女仆把她在这户人家中的所见所闻,以及她的感想,说给纳莉听,等等。这时候,伊莎蓓拉等人是故事的叙述者,纳莉成了传达者,而洛克乌则成了“二传手”。洛克乌这个局外人是始终存在的。因此有些场合,女作家甚至采取了三重框架的叙事结构。

《呼啸山庄》读后感(篇四)

2023年第32本

★★★★

终于明白,为什么勃朗特姐妹里,艾米丽不如她姐姐的名气大。相比《简爱》的自由、美好、纯洁与浪漫,艾米丽·勃朗特的《呼啸山庄》简直就如同“疯子山庄”,从环境、气氛、人格,甚至叙述逻辑都充满着离经叛道的粗鲁和诡谲。

书里好几个角色,都是张口就是粗俗的诅咒和谩骂,好奇艾米丽是怎么写出这么歹毒的句子的。

看的时候,我想起了《基督山伯爵》,基督山伯爵被戏称为爽文鼻祖,八成是因为这个男主的主角光环太大了,又爱又恨,恩人报恩,仇人报仇。相比之下,呼啸山庄的男主角希克厉只有仇,没有恩。他的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人叫凯瑟琳(的影子),一种人叫除了凯瑟琳以外,在对待后者这类人时,希克厉就是满级的罪恶魔鬼,因为他所有的爱都给了凯瑟琳,一点点也没有留给其他人,甚至包括他自己。

不是个快乐的故事,通篇都是人性的恶与悲,相比《简爱》,我更喜欢《疯子山庄》

《呼啸山庄》读后感(篇五)

可能因为读得不够多,还是不习惯浓重的翻译腔,毕竟朱生豪先生那样的译者是少数。

每个人拥有的爱情都不同,像希克厉和卡瑟琳这样用生命去爱一个人的少之又少,但卡瑟琳嫁给埃德加何尝没有妥协呢?只有希克厉做到了,虽然很讨厌他报复所有人,但当他打开雪夜中的窗户,对着寒风大叫卡瑟琳名字的时候,还是不由得想到那句十年生死的名句,他说整个世界都是一座可怕的纪念馆,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他已经失去甚至从未拥有卡瑟琳的事实。

真正让我震撼的情节,其实是欧肖夫人生下哈里顿后,医生告诉全家她就要去世的时候,欧肖夫人让纳莉告诉欧肖先生上楼去看她,欧肖先生说只要她不再叽叽喳喳说个没完就答应她,纳莉回复夫人的时候,她却说她什么都没说,只是对着欧肖先生笑。是否欧肖在夫人去世后对哈里顿好不上心,也是在心里憎恨他害死了自己最心爱的妻子呢?好在最后哈里顿和卡瑟琳结合,他们是唯一幸福的一对了。

爱情都是我爱你你爱他的烂俗剧情,大概每个人都有一座冬雪下的呼啸山庄,都有一个被风带走的名字。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ps:怀疑马尔克斯是不是借鉴了希克厉最后死前的那段异常举动,也太像了……

《呼啸山庄》读后感(篇六)

有评论说小说全篇充满强烈的反压迫、争取幸福的斗争精神,我是无法赞同此观点。男女主人公原本就不是一个阶层的人,女主人公从小做事虽然出格但并不失教养,男主人公不是基督徒在当时的社会已属异类,并且原生家庭缺乏教养,性格存在缺陷,行事执拗从而心理扭曲因爱生恨。即使男女主人公在一起,可以推测也不会是美好的结局。同样是复仇基督山伯爵让人感觉到即使深仇大恨心中依然有爱与宽恕,处处体现出绅士的教养与风度,不得不说文化教育是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言谈举止的。 现代人在评论男女身份地位不在一个层次的悲剧爱情故事时,往往片面地痛恨旧社会的“门当户对”制度,从不去反思两个世界的人在一起真的会幸福吗?如今的社会我们仿佛又活成了我们讨厌的模样,在我们自己或者子女择偶时,首先看重的就是对方的经济地位。虽然道德层面上我们可以说这是时代的悲哀,不过我觉得这才是爱情观回到了理性选择的正确轨道。 不知道是作者的无心之举还是刻意安排,小说结局,小凯西和哈里顿终于相爱,不正好印证了我的观点吗?!

《呼啸山庄》读后感(篇七)

描写细致入微,大部分是通过女佣艾伦的视角叙述,艾伦作为一个眼看主人公们成长的角色,以她的视角叙述不会显得生硬突兀,反而有娓娓道来之感。在她的叙述中,不乏时间的大段跨越,这也不由让我生发对这些时间中安稳宁逸生活的想象。

但是在人物方面,我还是被希斯克利夫从小扭曲变异而阴鸷暴戾的性格吓到了。我认为他和凯瑟琳之间的情感几乎全由年少时候的朦胧情愫以及要发达的愤懑欲念所维系,如果他这样暴戾,真正获得凯瑟琳的婚姻之后,发现凯瑟琳的性格依旧是这样任性娇蛮,他会不会暴力对待凯瑟琳呢?当死去活来的情感的脆弱维系一朝消失,或者一朝得以实现,希斯克利夫还会像文中那样不断渴求与凯瑟琳死后相会吗?或者至少,他能像林敦那样忍耐吗?即使他们两情相悦,希斯克利夫在凯瑟琳死后的一系列近乎变态的行为也让我不寒而栗…将仇恨强加到孩子身上,甚至是自己的孩子也不惜摧折压迫,这种暴力和复仇的欲念所扭曲的行为最后带来的却像是“可笑的宽恕”。可是在对他人造成种种伤害之后,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没有办法说自己是能够大大方方地宽恕,更多像是一报还一报的衔尾蛇,希斯克利夫的死才让这可怖的循环断开。

最后,林敦虽然在面对小林敦之事的时候稍显懦弱,但是似乎可以理解不愿意纠缠的心思,并且可以看见他有很好的教养以及对于妻子的爱护和责任,在三个墓碑并立的那最后一幕,我心里不由得发问,埃德加林敦,又做错了些什么……

《呼啸山庄》读后感(篇八)

虽然这本书的评价高于《简爱》,但我读起来有很多的不适感,因此从我个人的角度没办法给出更高的评价。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人物形象不讨喜。

书中塑造的主要人物,除了林顿先生可以算是个好人之外,其他人都有多多少少的问题。上一辈的希刺克厉夫、凯瑟琳、辛德雷、伊莎贝拉、丁恩太太,下一辈的小凯瑟琳、哈里顿、小林顿,读起来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让人不禁感叹,这书中有哪怕一个正常人么?

因为人物形象不讨喜,所以这些人物经历的痛苦,并不能引起我的共情、怜悯,只会让整个故事乱成了一锅粥,让我觉得“累了,毁灭吧,赶紧的”。

注意, 恶人≠不讨喜。很多小说中的反派都能得到读者大量的喜爱或同情或理解,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神雕侠侣》里面的李莫愁和金轮法王。恶人,只要他的行动是合乎逻辑的、可解释的,就有被理解的空间。

但是,书中很多人的行为,简直找不到逻辑。希刺克厉夫恨辛德雷,所以他像辛德雷当年对待他一样,养废了辛德雷的儿子。但希刺克厉夫那么爱凯瑟琳,为什么要一心毁掉她女儿的人生,还对她拳脚相加呢?丁恩太太明知道希刺克厉夫的为人,为什么在很多次都没有阻止小凯瑟琳和呼啸山庄的人的见面呢?

故事环境太过逼仄

《简爱》的故事发生地点好歹还换了好几次,舅妈家、寄宿学校、桑菲尔德庄园、沼泽山庄等,简爱一路上也见到了很多新的人。但《呼啸山庄》的地点只有两个,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出现的人物只有山庄里的两家人和他们的后代,婚嫁也只在这个小圈子中,仿佛与世隔绝一般。

希刺克厉夫15岁从呼啸山庄离开,中间三年不知道去了哪里,回来后就已经积累了很多财富。回来后没多久凯瑟琳和辛德雷就相继去世了。他的恨与爱都已经了结,完全可以离开去新的地方。

林顿先生将小凯瑟琳作为掌上明珠一手带大,既然知道不远处的希刺克厉夫虎视眈眈,为何不搬个地方住,或者给女儿早点定一门好亲事?

约瑟夫在辛德雷在世时给希刺克厉夫下了不少绊子,希刺克厉夫成为呼啸山庄主人后,为什么不辞退他,换个更加得心应手的仆人?

逼仄的环境使得人物的矛盾更加激化,情感更加浓稠,也给读者一种兜兜转转走不出僵局的困顿感。

行文优点

但有一点我觉得是作者处理得比较好的,就是整个故事的叙述方式。一段20多年的故事,选取了接近尾声的时间点,让一个外来人撞破,让女仆以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前面20多年全是悲剧,而最后1年则出现了新的希望。这种处理方式无疑是巧妙且高超的。

《呼啸山庄》读后感(篇九)

如果看过毛姆的《阅读是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也许对于作者的心境,以及希克厉这个“坏蛋”似的人物会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书中卡瑟琳那句撕心裂肺的呐喊——“我就是希克厉,希克厉就是我”让人为之动容,不管从性格还是灵魂方面,他们都是那么的相似,就像传说中的二重身,同一个灵魂却拥有两个身体,只是除了性别和样貌不一样,就像在毛姆犀利的笔触下,艾米莉.勃朗特内敛,粗野,野心勃勃,生命力蓬勃而旺盛,但是在名为“女性枷锁”的小小天地里,她所能寄托于什么,除了一只笔一张纸,宣泄心中的那狂暴而又让人害怕的力量之外,什么也没有,就像她笔下的卡瑟琳一样,爆发出了不一样的女性之美和力量,让人心惊担颤,同时又是被世俗所不能允许的事情,所以另一个拥有同样灵魂的希克厉出现了。

如果读过《第二性》,也许会对于困在神话,困在男权的话语权下,所压抑住的女性生命力而感到一股无处宣泄的愤怒,就像一朵即将含苞待放的玫瑰花,却因为生命力被剥夺而早早枯萎一般,就像《呼啸山庄》,这篇书名一样,冷冽的寒风折断了树木,阴风哭嚎,整本书看下来,会让人感受到如跗骨之俎的阴冷,久久不能消散,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下,希克厉出现了,他倔强强硬,甚至冷酷绝情,只是因为爱上了卡瑟琳,除了卡瑟琳他一无所有,甚至让人感叹作者是不是除了精神世界独属于她,其余的所有的一切,都被一把无形的枷锁牢牢的框住,而打开这把枷锁的便是离经叛道,不为世人所认可,扭曲而冷酷的希克厉,如果作者像她的姐姐夏洛蒂一样,出版《简爱》这样温吞而并不蕴含着女性生命中那种让人害怕的狂热和激情,也许不会遭遇到如此巨大的阻碍,但是时间总是证明一切。

就像自以为是的男作家总会认为女性是我温柔善良而富有同情心的,却并不理会他们也是人,也会拥有人类所共有的情感,瞧!卡瑟琳就像希克厉一样,在还未触碰到世俗这把规戒他的枷锁之前,就像自有鸟儿一样,在天际翱翔。

(PS:艾米莉.勃朗特所生活的时代,她所面临的困境就是这样,女性不能出版小说,甚至只能用男性的字才能发表。)

以上是本人对这本书的观感,如果说用简简单单的爱情来概括这本书总是不妥的,因为生活的中的爱,原本“爱情”要更为宽广,就像朋友之爱,父母之爱,自然之爱,甚至对万物之爱,兴趣之爱,瞧,爱多种多样,并不是“爱情是唯一的救赎”书中的作者也并未提到这一点,并且为此提出了两个反例,林墩的妹妹,因为所谓的“爱情”私奔,最后被希克厉折磨折辱。还有卡茜因为对于小林墩的怜爱而折翼,这些例子还不能让说明吗?

(PS:如果看到很生气,说明作者功力深厚,人物太过鲜活,以至模糊虚幻和现实的边界,建议可以换个世界观,以减轻心里的不舒服,比如卡瑟琳是个alpha,希克厉是个omega,哈哈哈!是不是就好了许多。)

呼啸山庄

8.9

【英】艾米莉·勃朗特 / 2013 / 上海译文出版社

《呼啸山庄》读后感(篇十)

《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勃朗特一生创作的唯一一部小说,同时也是一部饱受争议的小说,在出版后一直被人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最奇特的小说”,是一部“神秘莫测”的“怪书”,其中所带有的强烈的情感,特异的叙事方式和粗粝的叙事风格等使其在出版开头,饱受评论界的攻击,与她相反的,她的姐姐的《简·爱》收获一片赞誉。在二十世纪初期,才开始有人注意到艾米丽的异人才华,毛姆甚至将其列为世界十大小说之一,研究勃朗特姐妹的学者克伦泼在他的专著里提出:“目前占主导的(虽然不是一致的)意见。认为艾米莉·勃朗特是一位比夏洛特·勃朗特更伟大的女作家,《呼啸山庄》是一部比《简·爱》更伟大的小说。”(1982)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艾米莉和她的《呼啸山庄》,为小说的魅力所倾倒。 一.天才·梦想家·诗人 艾米莉从1818出生到1848年因病去世只活了短暂的一生,她的姐姐夏洛特曾说:“假使她活着,她的思想自会想一株壮实的树木成长起来,长得更高更挺拔,更加枝繁叶茂,结出成熟了的更香甜、更红润的果实。”无疑,如果艾米莉能继续活着我们相信她能写出更加出色的作品,然而夏洛特的评论是在1850年《呼啸山庄》的第二版再序中,显然这也透露了一个侧面信息,她和当时的评论家一样,认为这是一部不够成熟带有畸形的作品,可见她也未能真正的理解自己的妹妹。 天才在初期总是处于被 误解诋毁的困境,这似乎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律。写了《夏洛特·勃朗特传》的盖斯凯尔夫人认为艾米莉是一个“杰出而古怪的人”提及《呼啸山庄》时也说“以如此强有力的笔触描写邪恶和不正常的人物,令许多读者反感。”对照当时的嘲讽“是哪一个人写出这样一部作品来,他怎么写了十来章居然没有自杀?”我们可以看见艾米莉早期是被当做怪人的,即使人们从中感受到她有异于常人的天赋,但却是不符合主流的审美观的,是乖僻的,是邪恶的。而怪人与天才往往只差一步,艾米莉是生错了时代的天才。 艾米莉1818年出生于一个清贫的牧师家庭,且幼年丧母,在勃朗特家的六个孩子中排行第五。在1820年,勃朗特一家迁居到约克郡西部的霍渥斯,这个地方对于艾米莉以及勃朗特姐妹来说,不仅仅是她们的家乡更是她们文笔创作的构思蓝图。而艾米莉对于家乡的无限依恋更是格外的强烈,在她的一生中仅仅外出求学三次,在此之后,她便一直居住在她的霍渥斯荒原里,而这也影响了她一直封闭注重个人隐私的性格形成。很多人这样追问这样的过于荒僻的成长环境和不是特别丰富的求学经历如何能造就勃朗特姐妹呢?这也许和她的家庭教育分不开。 他们的牧师父亲鼓励孩子阅读写作,而拮据的家境使他们懂得了互助学习,在此之中艾米莉学习自主与独立学习,她同时也继承了父亲朴素,坚强,刚毅的品格,但是他们的父亲并未限制他们的娱乐活动,艾米莉的贡达尔诗稿就是其发挥自由想象力的卓越证明,她和安妮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王国,诚如夏洛特对她的评价:“她比男人还要刚强,比小孩还要单纯,她的性格是独一无二的。”艾米莉是个梦想家,她具有更为有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缺少情感经历和生活图景的她,却在自己的想象中创作出一个贡达尔王国,一个呼啸山庄,这一切无不宣示着她异于常人的才华和能力。 而她在小说家之外,更是作为一个诗人活着的。伍尔夫评价她“在她的诗歌中,她已彻底做到了这一切,而她的诗歌或许会比她的小说留传得更久”,很多研究已经表明,她的《呼啸山庄》脱胎于她的贡达尔诗歌,在其中人们看见了希克厉和卡瑟琳的影子。她独一无二的诗人气质,使她的小说更富有激烈的情绪。而这一切早已在这个梦想家的脑子里种下一个胚胎。当初她和姐妹以男性化的假名发表小说,唯有她确实像男人一样写作,有着一种“明确无误的男性气息”,即使她一生将自己闭锁,却将无尽的激情倾入文字里,这是她独创的荒原,也是她的梦,“麻醉剂般的勃朗特式梦境”。 一如她曾求学的学校里埃热先生所说“她应该生就是个男人——一个伟大的航海家”,一个天才,一个梦想家。 二.两代人的爱恨情仇 阅读的过程中,读者总会被全书所充斥的一种强烈的情绪所挟裹。如果将书中的人物分为感情激烈和感情内敛的话,大概只有局外人洛克乌,女仆纳莉以及埃德加·林敦可以算得上情感表现不是特别强烈的一方,因为即使是出场不多的伊莎贝拉在表现对希克厉的恨意时,也让人感到她无可抑制的颤抖和咬牙切齿。希克厉可以说是全书的骨架,他的复仇衔接了两代人的故事,而卡瑟琳可以说是那骨架中的灵魂,因为一切都因她而生,因她而往。希克厉的复仇是因为她对他爱情的背叛,而在卡瑟琳死后,希克厉虽然进行了疯狂的复仇,而最终,他也在卡瑟琳的幻象中走死亡。 全书的故事的时间跨度前后共31年,从1771年(孤儿希克厉被带到呼啸山庄)到1802年秋(哈里顿和小卡茜成为一对恋人),在这段时间内,故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逐步展开:第一阶段叙述了希克厉与卡瑟琳朝夕相处的童年生活;一个弃儿和一个富家小姐在这种特殊环境中所形成的特殊感情以及他们对亨德莱专横暴虐的反抗;第二阶段着重描写卡瑟琳因为虚荣无知,背弃了希克厉,成为画眉田庄的女主人;第三阶段则一大量笔墨描绘希克厉的复仇以及第二代人的之间的交往;最后阶段是希克厉走向死亡。 第一代人,卡瑟琳·欧肖,希克厉,埃德加·林敦成为一个三角关系;第二代人,小卡瑟琳·林敦,林敦·希克厉,哈里顿·欧肖成为一个三角关系,但实际上,其中的情感碰撞较第一代人已经趋于平缓了,在此之外亨德莱和伊莎贝拉作为第一代人的延伸。我们可以看见亨德莱和埃德加在自己心爱的妻子死后完全的崩溃了,埃德加是内心的消沉,而亨德莱确是全线的衰败,酗酒赌博,他失去了一切,不知是不是艾米莉对着两个男人的同情,让他们的孩子走在了一起,而小林敦,却被他的亲生父亲在身心上折磨虐待,正如夏洛蒂所说“只有希克厉才真正是百罪莫赎,在他那直奔地狱的路上从没有一次偏离过方向。” 小说中不止一个人曾经控诉他是一个魔鬼,他让亨德莱一步步丢失他的产权,将哈里顿培养成一个粗鄙的下等人;他诱使伊莎贝拉嫁给他然后虐待她,折磨着自己的儿子,小林敦病重也见死不救;囚禁小卡瑟琳逼迫她和自己的儿子结婚,为获得画眉田庄等等的一切都让人看到一个丧失人性的恶魔,但是他对卡瑟琳的爱却又让人如此的震撼,从开头房客洛克乌在卡瑟琳的房间里做恶梦之后,希克厉对着窗户呼唤卡瑟琳的幽灵的真切,在纳莉的叙述里,在卡瑟琳临死之前他们之间毫无保留的情感宣泄,他将卡瑟琳的坟墓掘开的绝望,他在临死前深夜荒原夜游,无论何时,他都追寻着卡瑟琳的影子。卡瑟琳曾经对着纳莉坦诚心事,她深知自己自己做错了选择“在我的灵魂里,在我的心坎里,我清楚地知道我做错了。”她有甚至还不可思议地嚷道“我就是希克厉。”她和希克厉的爱情是如此的畸形却又如此的充满悲情,如果卡瑟琳一开始就选择了希克厉,那么也就不会产生后来这一切疯狂的故事了,但最后希克厉还如愿葬在了卡瑟琳身边,也许这也是他最好结局,就像纳莉曾经将卡瑟琳下葬前胸前的小匣子里他的黑发和埃德加的金发缠在一起,他们的爱情注定如此纠结,但最终也会尘埃落定。 而第二代人的爱情最后是一个相对完满的结局,而且包含着我在书中最为喜爱的一个人物——埃德加·欧肖。 三.新生的野小子 《呼啸山庄》里面塑造了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也有许多让人印象深刻的场面,比如卡瑟琳和希克厉临死前所见的那一面,面临生离死别的他们仍然互相责难彼此折磨,高浓度的情感话语,让读者也为他们喷发的情感而深深感染。而我印象最为深刻且内心最喜欢的是哈里顿。 在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只消看一看宅子尽头的那几株萎靡不振,倾斜的厉害的枞书,那一排瘦削的都向一边倒的荆棘(它们好像伸出手来,乞求阳光的布施),也许你就能琢磨出从山边沿刮来的那一股北方的猛劲儿了。”不难体会出其所象征的意义,呼啸山庄的原文Wuthering Heights正可由此小段作出解释,原本应该向着阳光正直成长的树,却被呼啸的北风所吹拂的扭曲了,而在小说中扭曲的情感认识比比皆是,如果说希克厉的北风是卡瑟琳是亨德莱,那么哈里顿的北风则完全是希克厉,他要使小哈里顿完全的变成一个无知愚昧的下等人,他教导哈里顿:“凡是兽性以外的东西全是傻的、中用的,应该瞧不起的。”但最后哈里顿却没有沦为一个野兽,爱情拯救了他。 我是喜欢这个野小子的,因为正是他完全的兽性反而从另一方面显示出他未经污染的单纯与天真。洛克乌去呼啸山庄做客受辱,准备在雪后单独回去时,哈里顿曾主动说:“我陪他走到林苑那儿就打住。”他为了讨卡茜的欢喜,而告诉她自己会念门上所刻的“哈里顿·欧肖”了,虽然只赢得了一阵的嘲笑。当小林敦死后,“哈里顿似乎心里有点儿乱,不过他只顾着盯着卡瑟琳瞧,也来不及多想林敦了。”而在希克厉死去后“哈里顿挂着泪珠,亲手作为掘起青草皮,铺覆在那棕褐色的坟堆上。”这些微小的细节让我们看见一个笨拙而又简单的男孩,虽然他的口中总是有令人不堪的咒骂,但是他对于卡茜小心翼翼的爱情,对于洛克乌出于本能的帮助,以及最后他还“愚蠢”地为希克厉流泪,无不体现了难得可贵的正常情感。而在他和卡茜成为恋人后,他宛如获得了新生,“他是一个小伙子,穿得很体面,坐在一张桌子边,面前放着一本书。他那俊秀的面貌因为满心欢喜而荣光焕发。” 也许正是他从小一直被当成一只小兽来养,一方面沦为粗鄙一方面也不会被轻易改变,卡茜被希克厉囚禁后变成一个刻薄无情的女孩,小林敦被父亲虐待后也变得残暴和神经质,而哈里顿却仍然像未开化的野人,而当他获得爱情时,才开始努力改变自己。在我看来他虽然是全书最为野蛮最为无知的人,但是他却是情感最为健全的人,当然他也获得了最为完满的结局。我相信艾米莉也和我一样偏爱这个大男孩。 四.充满着缺点的结构? 很长时间《呼啸山庄》的艺术特色不为世人所理解,说其是“充满着缺点的结构”,而艾米莉对于小说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情节结构的安排真的充满缺点的吗?现在的更多的人开始肯定这本书的艺术特色呈赞扬态度。在米勒《小说与重复》中有这样的概括“尽管这部作品在叙述技巧和主题表现上有许多别具一格之处,但就它生机勃勃的详尽的细节描写而言,它仍然称得上一部’现实主义’小说的杰作。它遵循着维多利亚式现实主义的绝大部分常规俗套,虽然读者会发现它对这些常规做了一番变通。”那么我们可以从最为典型的叙事方式来看艾米莉所作的“一番变通”。 我想大家读小说之后,最能体会到的特殊叙事方式有两点,一是叙事时间,二是叙事者。从叙述的起点来看是1801年,房客洛克乌去拜访呼啸山庄,而之后机进入纳莉的叙述时间,从1771年开始,而在其中有几次回归现实,基本上故事的讲述是连贯性的,最后以洛克乌的回归再一次由纳莉复述三个月前希克厉去世的情况。这样的时间穿插使得读者在现实和往事中徘徊,随着房客洛克乌的视角从开头所获得的人物轮廓开始慢慢填充,随着纳莉的叙述慢慢揭开故事的帷幕直到达到一个个高潮。而这样的叙事时间的安排正是与叙述者紧密联系的。 小说中有两个叙述者。一个为房客洛克乌,一个为纳莉,而作者本人则完全没有出现。与《简·爱》第一人称直露的情感宣泄不同,由于旁观者的叙述,呼啸山庄中的人物形象可以说具有了一定的全面客观性,由于纳莉的叙述而让读者感到真实,增加了可信度,而其在叙述中的停顿和自己对故事中人物所作出的相应反应行为,也是和小说发展相适合的,充分衔接了两代人的故事,比如她叙述卡瑟琳死后“接下来的十二年里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期”(十八章)即转入了小卡茜的成长,故事情节也由激烈的卡希相见缓慢过渡为第二代人的故事。 而洛克乌不仅仅作为情节的开启者和最后结局的承接者,更作为读者的代理人。在全本小说中,我们可以发现,除了希克厉和伊莎贝拉曾短暂的离开呼啸山庄画眉田庄(而且仅仅是一笔带过)几乎故事没有在别的范围内展开,这就形成了一个封闭的世界,而洛克乌作为一个“入侵者”闯入了这个异常的世界。同样的,读者随着洛克乌的视角,也对这样一个异样的氛围产生了无穷的好奇,可以说我们同洛克乌一同进入了纳莉的故事,这样的安排,使得读者更加容易的进入故事情节,也侧面的将小说中人物情感和形象的异化程度放大,与所谓外界正常的世界产生强烈对比。 说完这特殊的叙事方式,我们可以看到艾米莉所特意营造的一种独特的叙事风格。从开始洛克乌所梦见的那个血腥阴森的梦,就将这种黑暗的基调奠定了,除了小卡茜的最初的成长,和文末哈里顿和卡茜结好,几乎其他的部分都被仇恨所笼罩,这被很多研究者归结为哥特式叙述,在《女性创作与童话模式》一书中,这样的哥特式风格与艾米莉曾经听说过的离奇故事联系起来,“她作品中魔鬼般的’恶棍’人物实施着处心积虑的复仇计划,痛苦的精神折磨、诱拐、禁闭、逃跑以及歇斯底里的梦魇,哥特式故事惯用的渲染手法遍及《呼啸山庄》的每个角落。”同时这样的叙事与女性自身的恐惧相联系,这已经成为研究者们对小说其中女性意识探索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永远的艾米莉 初读《呼啸山庄》还是在初中,当时阅读的是青少年删选版,并未留下多大的印象,只有简单的故事情节。而在读完方平译版后,也借阅了其他相关的书籍,才认识到《呼啸山庄》这样一本书的前世今生,也许艾米莉的早逝是一种幸运,因为她不必承受之后那么多的讽刺批评,功过后人评,半个世纪后终于人们开始瞩目这样一位天才。解构主义者,女性小说研究者,女权主义者等等多方面的研究开始扩展读者的认识领域。 了解到她的生平,知道她是内心封闭的人,如果没有夏洛特的诱劝,她根本不会将自己的诗歌和小说发表。她这个一生钟情于荒原的女人,有着别样的气质,内敛与奔放,固执与灵巧,粗粝与精致可以融合在一起,正如之前所说,她先作为一位诗人然后才作为一个小说家。而作为诗人总要有着别于常人的想象力,爆发力和感受力,艾米莉将自己的情感都宣泄在了自己的作品里,而《呼啸山庄》就是其所创造的一个微型异化世界,“她朝外面望去,看到一个四分五裂、混乱不堪的世界,于是她觉得她的内心有一股力量,要在一部作品中把那分裂的时间重新合为一体。”艾米莉的眼界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男女爱情,她所放眼的是整个世界,是整个的人类中所包含的人性,人的冲动和欲望、情爱和仇恨、灾难和胜利、失败与成功,她在其中所倾注的激情塑造了一个个血热沸腾的人物,为了爱,为了恨,我想正是她敏锐的捕捉到了人性中的缺陷和纠结,才使得这么多人为之着迷,而她特有的才华,使得她选择一个特有的小说结构去叙事,就像将合适的茶水放在合适的器皿里。 参考书目 [1] 《呼啸山庄》艾·勃朗特 著 方平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版 [2] 《艾米莉·勃朗特研究》 高万隆 孙靖 刘富丽 赵学峰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3] 《英国小说名家名著评析》 高继海 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4] 《论小说与小说家》(英)弗吉尼亚·伍尔夫 著 翟世镜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年版 [5] 《小说与重复—七部英国小说》 (美)J·希利斯·米勒 著 王宏图 译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 《女性创作与童话模式—英国19世纪女性小说创作研究》 戴岚 著 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年版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