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中考作文选材范围家庭社会校园(精选15篇)

中考作文选材范围家庭社会校园(精选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9-12 20:48:39
中考作文选材范围家庭社会校园(精选15篇)
时间:2024-09-12 20:48:39   小编:

这篇文章介绍了中考作文的选材范围,包括家庭、社会和校园。这些主题涵盖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通过选择适合的主题,学生可以更好地展现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思维深度。

第一篇

中考作文得分点完全解密之四:选材(一)

1.得分点概述

一篇文章,立意再好,如果没有材料去体现,也是镜中月,水中花,是虚的。课标指出:写作时要能“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这是课标对选材提出的要求,我们在作文时一定要认真对待。

细读2005年各地中考作文评分标准,我们对“材料”的重要性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比如,重庆市中考评卷标准指出,“选材新颖,最高可多加5分”;湖北黄冈市中考评卷标准补充说明,“选材新颖,有个性可加1~3分”;湖北宜昌市对材料的界定更为明确,“一类文要求材料精当,二类文要求材料具体,材料贫乏者判为三类以下”。材料之于作文评分,显性比重通常占到10%,但其隐性分值却远远不止于此。

2.得分点策略

选鲜活新颖的材料。材料鲜活有下笔引人之效。你可以从熟悉的人物中找到新颖的切入点:写老师“笑里藏刀”,不过,“刀子”里藏的是无言的激励;写同学“冷若冰霜”,不过,“冰霜”后难掩的是深切的关爱;写朋友“疯疯颠颠”,不过,“疯颠”里蕴含的是健康的心态。《快乐存折》、《一滴泪水的体验》、《上帝也困惑》、《走进桃花源》、《让嘴角轻轻上扬》等中考满分作文,透过题目便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其所选材料的非凡活力。

选情感充沛的材料。“文章不是无情物”,只有“情动”才能“辞发”。在考场作文中,情感是连接考生与阅卷老师的桥梁,考生若能拨动阅卷老师喜怒哀乐的琴弦,溢出感动的泪水,何愁得不到高分?选材以情动人须做到:或对生活、对客观对象充满热情,或用传神的肖像描绘出人物神韵,或用生动的语言展示生活真情,或用形象的景物衬托人物感受,力求做到小巧合理,真实动人。

选底蕴深厚的材料。在写作中如能恰当引用名言警句或诗词典故,必能收到“画龙点睛”、“文采飞扬”之效。如果你有丰富的诗词积累,还可从诗词方面选材。这类材料的特点是写人所未知,以知出新。如写景,不妨引用“一年湖上春如梦,二月江南似水天”,“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写勤奋,可以引用“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值得注意的是,要尽量少用陈旧句子,力争以精取胜,以新引人。

3.失分会诊

选材失误主要在于三方面:

一是司空见惯的“大路货”。材料陈旧,无法吸引读者目光。写老师,无非是夜半窗前的灯光,课本衬托下苍白的脸色,放学后循循善诱的促膝深谈;写同学,无非是一件小小的珍贵礼物,一次难以说清的美丽误会,搬家与转学引起的终身遗憾。

二是毫无新意的“陈旧货”。有的材料本身很不错,只是用的人多了,也就失去了材料原有的光彩。《一只小木船》是小学课本里的精美之作,说的是朋友不小心摔坏了自己的小木船,朋友之间因此产生误会,后来朋友要走了,送“我”一只新的小木船。有同学不假思索,将这种构思方法从小学用到初中,从课堂上搬到考场上,依葫芦画瓢,写出了《一把小雨伞》、《一个文具盒》等文章。由于材料缺乏新意,评分往往偏低。

三是简单模仿的“舶来货”。如果过于依赖,,一味简单模仿,容易陷入“抄袭”的误区。如《关于“诚信”条件的实验报告》是前几年的一篇考场满分作文,不少同学只将“关键词”略加改动,其他内容照搬,于是便出现了《关于“责任”条件的实验报告》等让人啼笑皆非的“创新歪篇”。这种邯郸学步的文章,常常被阅卷老师“枪毙”。

4.提升要诀

材料除真实、典型外,还应力求新颖:新人、新事、新情况、新风尚、新观点、新认识、新经验等,让读者耳目一新。

如何在选材上出奇制胜,言他人所未言,选他人所未选呢?这便如同裁缝做衣,选料必要经几关,作文人想选出精巧合适的材料,也必须经过“放弃——选择——再放弃——再选择”的过程,要放弃那些“你有我有大家有”的材料。避免材料“撞车”,方法其实很简单:当你拿到作文题时,马上想到的材料不要写;稍加思索后想到的材料,最好也不要马上写;你应该定下心来自我掂量一下,自己要写的材料别人熟悉不熟悉,有多少是属于自己的,一定要突出自己的体验、自己的发现。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是刻骨铭心的生活,才是妙趣横生横生的故事,才是震憾心灵的情感。

第二篇

中考作文得分点完全解密之四:选材(二)

4.“选材”例析

第三篇

选材与剪裁

经过审题、立意,明确了“任务”、确立了“主旨”和“方向”。下一步应当考虑的就是“行动路线”——文章结构的问题了:写什么、不写什么;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多写什么、少写什么;怎样开头、怎样结尾……

写什么、不写什么,用作文的术语来说,就是:选材与剪裁。

选材,是指写作时材料的选择;剪裁,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写作中材料的取舍。

我们说,写记叙文必须要有一个鲜明的中心思想,这一点非常重要。然而,文章的中心怎样才能表达出来呢?这就要谈到材料了。材料的选择与取舍决定着文章的质量,只有平时注意从生活和书本中积累材料、作文时又能从丰富的材料中精选出最恰当的来表现中心,文章才能写得好。怎样选材和剪裁呢?

一、写有用的,不写没用的

要围绕中心选择取舍。中心是选材、剪裁的依据,要力求选取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果断舍弃与中心无关的材料,才能有力地突出中心。《人民的勤务员》一文,记叙的是雷锋的事迹,六个平凡的小故事,都是紧紧围绕中心来写的。这些故事虽各有特点,却共同表现了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

二、写典型的,不写一般的

要选用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典型材料。这样的材料最有说服力和表现力。魏巍同志创作《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经历最能说明这一点的重要性。他写这篇文章的初稿题目是《自豪吧,祖国》,文中用了二十多个事例来表现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这些事例虽然都能围绕中心,但由于“例子堆得太多,好象记流水帐”,所以效果不好。于是作者对材料做了果断取舍,只选取三个最有代表性的例子。这样,笔墨集中、主题突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成为传世佳作。

三、写新颖生动的,不写陈腐呆板的

要选用新颖的、有特点的材料。材料不落俗套,才能使读者赏心悦目,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果写学生学习刻苦都以“开夜车”作材料、写老师的奉献精神总是写“带病上课”,就未免太俗,没有新意。我们在写作中,要力求在选材时多下功夫,做到别人说过的话,我不原样地说;别人用过的材料,我不照搬来用。这样才能避免一般化,使人耳目一新。

四、写具体的,不写空洞的

要选用具体的、“有血有肉”的材料,而不能选用空洞的、“有影无形”的“材料”。比如要写一个人不辨是非,只讲哥们义气,选用朋友说他“够哥们”、“真讲”做材料,就比较空洞;而选用一件能反映他这个特点的具体的事(如帮人打仗被拘留),就比较具体。要记住:具体的小事胜于空洞的大事。

那么,好的材料从哪里来?来自生活,来自读书,来自观察,来自积累。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但不是我们辅导的主要问题,就不过多讨论了。

例文

美好生活的剪影

江苏一考生

随着清脆的“咔嚓”声,一个美好的场景被摄入镜头,多彩的生活被浓缩在方寸之间。摄影,是我课余生活的爱好。

星期天,我提着相机漫步在街头。“闲庭信步”的老人,青春焕发的少女,天真活泼的儿童……都构成一幅幅和谐美好的画面。我照些什么呢?雄伟的建筑,鲜艳的花朵,的确美好,但构思并不新颖。

啊!有了,“咔嚓”一声脆响。你猜猜我摄下了什么?手,新华书店科技书柜前,那无数双拿着书、抱着书、举着书的手。纤细的、粗壮的、粉嫩的、被阳光晒成古铜色的……当这个情景出现在眼前时,我就感觉到有一种力量推动着我。这些手仅仅是在拿着书吗?不,它们是在摘取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多么令人感动!看到这无数双手,你就能自然联想到手的主人那一张张含着微笑的脸了,那是多么愉快的微笑。

“咔嚓”,又摄下了什么?脚,图书馆前等待开门的许许多多双脚。穿球鞋的、穿布鞋的、穿皮鞋的、穿凉鞋的,还有拄着手杖和双拐的……看着他们,我热血沸腾了!这不是在踌躇在徘徊的脚,而是在奔跑在攀登的脚,在人类前进的历史上留下了坚实印迹的脚。多么令人振奋!看到它们,你就能联想到它的主人们那一张张含着谦逊的微笑的脸。那微笑,也一定含着奋进者令人陶醉的满足。

“咔嚓”,这次摄下的就是一张张笑脸了。下班职工舒心的微笑,接待友人的真诚的微笑,看到成果的欣慰的微笑,父母亲们亲密的微笑,老师们慈祥的微笑……

第四篇

寒窗苦读三年之久尽在中考一搏。有句“另类古语”说得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历其千辛,习其百卷,搏其一考。”可我还想加一句:“极其无奈。”

三年考卷应过万,三年辛苦该过千。可心底里总不十分踏实。初三的学生,时间如金,可能有夸张,不过也实情。

明天就是挤独木桥的日子,我在“题海”中忙碌着,蓦然发现:“忙”也可分三六九等。忙的时候叫踏实,很忙的时候叫充实;忙得脚跟打后脑勺的时候那叫无所适从,真忙到气都不能喘时,反倒不气急败坏。心里骂着万恶的应试教育时,嚷嚷

着:“孙子才考重点中学呢!”可偏偏还得干孙子才做的事。

老爸进来了,手里拿着几支派克:“小子,换换你的装备吧!”我默默地接过笔,感觉好像接过救生艇的桨。老爸拍了拍我的肩,无声地笑了笑,当我以为老爸的“临考动员”已“千呼万唤始出来”,不料竟“犹抱琵琶半遮面”。“好好考吧!”相对无言,心里觉得比长篇大论还要令人心情沉重。

老妈也“粉墨登场”,端着碗小米粥,叫我停下来休息一会儿,一边心疼地摸着我的手:“手都生老茧了。”老妈拍了拍我的头,便走出了房间。

敲9点,表哥夜自修归来,发现我仍在奋笔疾书,便先放下手头的活儿,等我先完成。当我停下来准备漱洗时,他脱下那只Nike的新款手表,扔给我:“拿着,注意把握好答卷的时间!”我无语,默默地道了句:“Thankyou!”拿着碗,握着笔,摆弄着手表,发觉自己竟已落泪了,还有什么比得上在考前得到父母兄长的关爱更令人感动的呢?我遥望着星空,想想明天就是中考,三年的艰辛在这一考,成王败寇就看明天,我相信只要老爸老妈老哥的心与我同在的话,明天的挑战我就一定能赢!

后记

粗硬的派克正在舞动,已被小米粥填饱的肚子正在供给能量,Nike在忠实大地记录时间……

第五篇

诚然,生活中有些人有些事,总能给我们留下一些印象,可是一提笔写作,脑子里却一片空白。即便是些身边最熟悉的人,也是那些老掉牙的事例,然后给人物下了很多“空洞”的评语,动辄就给某人冠以“某某是个伟大的人,是个高尚的人,是个纯粹的人,是个乐于助人的人,是个有爱心的人……”如此评语,一点都不能打动人。

咱们成长过程中肯定都经历过或喜或悲,或乐或哀的一些难忘之事,然即便是这样极度情绪化的事情,同学们仍是熟视无睹,无以入文。其实咱们真的不缺少多姿多彩的生活,缺少的是一双停留于细节处的慧眼,当你真正懂得细致入微的观察了,然后把观察所得记录下来,这就是一种积累素材的妙招。

做好这一步,接下来令孩子真正提笔就发怵的便是选材了,在有些孩子脑海里总也觉得他们所能想到的那些事例都不足以入文,因为没什么无话可写,这是目前大部分小学生写作的通病。那么我们有必要重点来说说如何选材。

首先,要围绕中心来选材。

选材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围绕中心来选材,也就是说,文中的材料都要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比如以下这一则材料就是典型的偏离中心,前后不一致的作文材料。

如,写与“讲文明,有公德”有关的一篇文章。

开头写道:我们这一代是二十一世纪的新一代,讲文明礼貌,培养社会公德心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一课,社会的和谐,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在文明道路上多一份礼让和理解。

中间引用的事例便是:一天,公交车上,满车子的人随着司机到站时的一个急刹车,你挤我碰,拥挤不已。不一会儿上来一位老奶奶,只见一位和老大爷并排坐在双人座上的叔叔,没好气地对着车上提高嗓门喊道:“怎么都这样呀,竟然没有一个愿意让座的……来,大妈上这儿来。”说着便起身去扶住大妈,走进座位时,那位叔叔便拍了拍旁边老大爷的肩膀说:“大爷,您都不知道女士优先吗?”大爷扶着座位,艰难地地站起身来。叔叔趁势让老大妈坐到了大爷座上,自己便一屁股又做回了自己的座……

结尾写道:这位叔叔可真逗!

这篇文章犯了一个典型的材料脱离中心的毛病,不仅首尾不一致,且严重跑题。

其次,选材要真实新颖。

只要是真实的即可以写,但并不是所写的都必须是实实在在发生的。写作是文学创作,素材来源于生活,但经过作者的加工改造后又高于生活,小学生所经历的事情都大同小异,要想吸引读者,完全可以在真实的材料之上加上自己的一些小心思,进行加工创作,不仅在读者心中留下真实感,还有新鲜之意。

比如,小学生笔下不真实不新颖的老师形象无外乎以下几类:一写老师外貌就是满头白发,至少也得是花白头发,仿佛黑头发的老师都教不好书似的。一写老师工作负责,就是深夜里老师还在批改作业,仿佛当老师的不熬夜就是责任心不强似的。一批改作业,就是往作业本上批上密密麻麻的红字,那些训练学生自己批改作业的老师,虽然有改革的精神,仿佛其做法不宜提倡似的。还有些同学爱写生病的老师,讲课时不是捂着肝部,就是捂着胃部,并且额上沁出豆粒大的汗珠,仿佛沁出米粒大小的汗珠还不够标准。再不就是下雨了,老师冒雨去给不来上学的同学补课。这样的材料会让人感觉既不真实又落入俗套,就更别提能打动读者了。

再次,选材要具体典型。

选择好要写哪件事或哪个人以后,用具体的语言把当时经历这件事情的情景再现出来,这就叫把材料写具体。写具体的方法很多,现从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1。典型事例法

要想不给人物“空洞”地下评语,就要学会用事实来说话。通过选取一件典型的事情来表现人物某方面的性格特点。

比如《写一个调皮的同学》,仅仅写这个同学很有趣,非常幽默之类的话,肯定不能将这个“趣”字突出。所以一位同学就引用了这么一则典型事例:那次,社会老师正在上课,林泽森是典型的猴子屁股--坐不住。他一会儿玩东一会儿玩西,不知是从哪来的纸折手枪,只见他眯着左眼,右手往上一提纸折手枪,就一阵乱打。不一会儿,他又玩得无聊起来,拿起一张纸条往额头上贴,不时转过头来望望同学,仔细一看,快要让人笑破肚皮,上面居然写着“双枪老公公”,唉,真拿这个调皮鬼没办法!这么一则小小的事例就将这位同学的幽默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了。

2。困难制造法。

比如,可以写做这件事情遇到了哪些困难,怎样克服的,出现了什么问题,怎样解决的等等。如果你是第一次做某件事情,还要写出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做这件事时,可能不顺利,困难多,可能手忙脚乱,干不好,可能心情紧张,顾此失彼。要把这些真实具体地写下来,文章才会有情趣,感动人。

3。细节描写法。

怎样将典型事例写得生动具体呢?得要细致观察人物在事件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方面的细节,并在叙事的基础层层铺展开来,随着事件的发展,人物的细节也会发生变化,要善于抓住能表现人物某方面性格特点的细节来写,才能真正将事件写具体。

比如《写一个有趣的同学》,下课铃声才响,“哈哈哈……”同学们就被调皮鬼林泽森逗笑了!只见泽森扭着屁股,手做成兰花指,踮着脚尖,装出一副妩媚的样子,尖声尖气地说了一句:“我是小妞,漂亮的小妞……”说着,他还不时地眨眨眼。这下,同学们笑得更开心了,有的笑得前俯后仰,有的笑得直拍桌子,喘不过气来……

当然写作文选材非易事,得要先善于观察,细心体会,学会选择合适的材料,然后学会用一定的方法将材料展现出来,这一切都需要多加训练与积累。

第六篇

作文选材如何做到新颖_初中生作文写作指导

关于选材和如何提高选材能力,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注意。

一是选择材料要真实,但也要适当地学会对原始材料进行搬家和移植的处理。

我们现在都还是在校小学生,是在初学作文的阶段。我们写作文不同于作家、剧作家的塑造人物和编排故事。写作经验少、认识问题的程度也很有限,所以我们还是提倡大家从真人真事写起。不过,也正因为我们是孩子,所亲身经历的真人真事并不多,一般的作文题目总是要考虑到这些,而让我们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万一真是遇到了一个我们无法去用真人真事写好的作文题,我们又不能不写的时候,我们也可把一些从听说或阅读中间接知道的人和事临时作一些处理,把他人的事或其他地方发生的事搬给另外的人或另外的场合,以保证把作文按题目的要求写好。

“张冠李戴”法就是把姓“张”人的事搬到姓“李”的人身上。比如有这样一道作文题:“我和××”,题中并无一定要写真人真事的要求。你在取材时就可能会遇到一个问题:你掌握有三则材料,通过它们可以从不同侧面表现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这一主题。但这三则材料中,只有一则是现实生活中我与××共同经历过的,其他两则是我与另外两人分别经历过的。如果照直写,那么或者只能写我和××共同经历的一件事,但这样一来内容就显得单薄或者写我和三个人分别经历过的三件事,这就要“偏题”,“我和××”变成了“我和他们”了。怎么办呢?有个两全其美的办法,那就是把我和另外两个人经历过的两件事,搬到我和××身上来,变成我和××经历过的三件事。

这种对材料的搬动和移植一般来说是允许的,只要题目里没明确规定要写真人真事就可以。但我们在搬动和移植有关材料时要尽量不着痕迹,要在情理上让人觉着自然、可信。曾经有位同学写《见到幼儿园时的朋友》,因找不到有意义的往事和“见面时的欢快情景”,就用了搬材料的办法。可他没注意“幼儿园时”的具体时代背景)把九十年代学赖宁的事搬到了八十年代初期的幼儿园去了,让人一眼就看出了破绽。所以,“搬”材料虽是不得已而“搬”,但要“搬”活“搬”好也并不容易。

二是选择材料要典型。

有的同学作文时常有选材一般化的毛病,如写老师,总是局限于“深夜批改作业”、“病中惦念学生”等等。人们读了,一方面觉得这位老师和那位老师一个样;另一方面,又觉得没有把广大教师的精神风貌写出来。也就是说,所选的材料,缺乏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不够典型。

所谓“典型”,就是要有代表性,要能说明问题。比如,有位同学想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可喜变化,在动笔前了解到了三件材料:一是农村里的农民都住上了新瓦房,二是农村里的人家大都买了电视机,三是村里办起了农业科技夜校,农民都忙着学科技文化知识。

让我们来和这位同学一起分析分析看,看看写哪件最好呢?第一件:农民都住上了新瓦房,这有点一般化,说不上典型;第二件,农村里的人家大都买了电视机,有了变化,说明生活水平提高了;相比之下,第三件事村里办起了农业科技夜校,农民都忙着学科技文化知识。倒是能从个性(农民都忙着学科技文化知识)反映出共性:党的农村经济政策给农民带来了富裕的生活以及富裕后农民的精神风貌。

上面只是举了一个例子,说明“典型”就是有代表性。另外,要做到典型,还要注意围绕中心思想,选取那些能为表现中心思想服务的材料。还要防止面面俱到,不要把典型材料“淹没”在许多很一般的同类材料中。

最后,选择材料还要注意新颖,要给人以新鲜感。

我们不少同学的作文都有选材不新的毛病。很多同学没有读报的习惯,看电影也就是看点少儿节目之类,对社会上的新思想、新精神知道不多,平时不注意留心社会信息和获取新鲜资料,这样写起作文来,由于没有新颖别致的材料,很容易流于一般,引不起别人的注意。

不过,话又说回来。有些同学虽然掌握的新材料不多,但在写作文时也能设法写得很不一般,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有个班级写《妈妈的爱》,这是个老题目了,多数同学也就是写些诸如妈妈在生活上如何关心我,妈妈如何帮我复习功课,妈妈天天给我做可口的饭菜,妈妈常常给我买新衣服等等,但有个同学写的是妈妈如何从政治上帮助我上进,还有个同学写妈妈是如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我艰苦朴素、培养我的道德品质,这样写“妈妈的爱”就新鲜了。不是吗?别人把“给我好吃好喝”看作是妈妈的爱,而这篇把“给我艰苦朴素的美德”看作是妈妈的爱,老题目写出了新意!

以上是关于选材如何做到新颖。另外,文章要做到语言优美,这需要你多读一些优美的文章,把文章背下来或把其中优美的语句片段背下来,在平时的习作中模仿练习和运用;学习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多多练习,慢慢的你的文章的语言也就能做到优美了。

第七篇

高考作文指导:选材要有时代、自我的气息

高考作文一直是大家头疼的部分,一般来说,在考场上也是最难把控和提高的部分,如何改掉原有陈旧思维认识,形成规范、高效、恰切的行文习惯,高考作文一项得到理想分数并不难。

1、卷面印象分

阅卷老师往往每天都要评阅成千上万的高考试卷,很容易造成精神疲劳。所以,考生卷面给老师的第一印象很重要。卷面整洁,自己工整美观,给人的第一感觉赏心悦目,这样即便作文水平一般,高考作文分数也不会太差。

建议平时考试注意考试习惯,尽量保持卷面干净、整洁、字迹清晰;不得已涂改以横线划掉即可,不要涂黑团,打叉。

2、选材要有时代、自我的气息

作文构思,包括立意、选材、中心思想等要素。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立意是文章的灵魂,立意决定选材,选材要服从中心思想的需要。立意需要选材来支撑它,中心思想需要选材来突出它。没有选材,立意和中心思想就都是空的。选材新而立意深,着眼于新鲜材料,对深化中心思想效果明显。

材料选得好,作文就成功了一半。这里的“选得好”,除了指有意义以外,很大程度上是指新颖,有时代气息,有自我气息,别具一格。

3、标题、开头和结尾突出作文风采

时间短可以说是高考作文阅卷最大的特点,一般而言高考阅卷对时间都会有所规定,作文一项绝不会超过60秒。而实际上,根据几位高考阅卷老师反映,其实际阅卷时间也就在20-30秒左右。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读完整篇作文以实属不易,更何况细细品味?所以,阅卷老师阅卷往往对标题、开头、结尾三个部分很重视,中间部分基本都是一扫而过。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用的作文结构是“凤头、猪肚、豹尾”,即标题新颖让人眼前一亮,开头简洁、文采引人注目,结尾总结作文主旨简短有力。

4、结构是思维的外显

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学生往往偏重于审题立意的训练,偏重于运用语言的训练,而对文章结构要求不那么重视,于是行文时信马由缰,随心所欲造成文章不能很好地表情达意。结构就是文章内容的组合构造,是文章思路的表现。文章的内容要通过组织安排才能表达出来,文章的主题也要通过结构来加以凸现。

高考作文是戴镣铐的舞蹈,考生的自由创作限制在一定枷锁之中。文章结构也有相应的制约因素,为了让阅卷者迅速把握文章大意,结构务必要完整、清晰、严密。例如领会高考优秀作文的一般行文架构,形成模板化的思维印象,有助于在考场及时调动素材,展开逻辑论证。

5、语言和情感思考相连

《作文分等评分标准》将“感情真挚”列为内容等级中的第一等。可见作文表达能达到“真挚”的层面,便是拥有了作文高分的制胜法宝。

真挚的情感以“真”基础,并发展为“善”和“美”。即发自内心,真实而真诚,不是矫揉造作,不虚情假意;对自己和别人起到一定的鼓舞作用;它使人的心灵受到美的陶冶,给人以美的感受。情真意切,能使考官获得共鸣,从而为文章增加感情分。

6、不要一味个性化,更不能剑走偏锋

要注意高考是选拔性考试,高考作文是考场的作文,有它的规定性;不要过分追求个性化表达,更不能剑走偏锋。考场作文和平时写文章是有些不同的。尊重规定性不等于扼杀个性。前些年有的考生用古文来写作文,虽然写得不错,但有点冒险。还有的观点怪异,自以为个性凸显,其实也容易失误。从符合时代主旋律、社会总基调上着眼,文章合为时而着,才是明智之举。

第八篇

文章修改要选择与内容有关联的素材,对着眼于整体调整的文章修改要达到两个“契合”:

一是就论述类文章而言,要做到“事理契合”。例如:

无论是培养能力,还是锻炼自我,创新最重要的意义是对自我的突破,对人生无尽的追求。

即使是有才的人,不断地重复自我也会失去原有的光芒,天才会变成庸才。而这种演变是令人痛心的。究其本源,是他们失去了对自我的突破,躺在现有的成就上对创新毫无兴趣。

季羡林先生,已走过90多个春秋,却仍以谦逊的态度不断追求突破。他辞去了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的头衔,置身于国内鲜有人涉足的吐火罗文研究中,并在该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也正因如此,季羡林先生虽辞去了让他不堪其扰的头衔,仍是人们心中永远的“大师”。

上述三段文字,前两段论述创新的意义在于对自我的突破,但第三段的例子却不能与所说之“理”契合,素材指向含糊,是说季羡林先生“不断追求突破”,还是称赞他淡泊名利?“事理”不能契合,所用素材有旁逸斜出的现象,这是修改中要注意的大问题。

二是就记叙类尤其是托物言志类文章而言,要做到“物意契合”。例如:

冬的气息还没有消尽。葡萄藤上的枯枝,横七竖八,牵牵连连地躺在架上,全然没有春的景象。我有点失望,细细地寻找着春的痕迹,一处处地拨弄,开始有点心烦意乱了。忽然,枯藤的藤节处一个茸茸的、嫩嫩的小球映入我的眼帘,我的心猛地一颤,原来枯藤将春的希望藏在最深处,正如我将自己的企盼藏在心底一样。

这是作文《心中的那片绿》的片段。不难看出,作者是想托物言志。这种写法对“景物”的描写应该具体、充分、细腻,由此引发的感想(“意”)方能找到契合的基点。但小作者在这里的写景只是寥寥几笔,过十简略。下面是修改后的文段:

冬的气息还没有消尽,在秋天就脱去了艳妆的葡萄藤,穿上了片片深褐色的铠甲,横七竖八,牵牵连连地躺在藤架上。原本光滑的枝干已经枯萎,起皱的外皮似要剥落,浅浅的皱纹深嵌在藤枝上,仿佛经历了几个世纪;僵硬的躯干在风中摇摇欲坠,像一位年迈的老人,全然没有一点春的景象。我有点失望,但我仍想在它身上找到一点春的气息。顺着葡萄藤一处处地拨弄,那深褐色的藤皮,轻轻一碰便飘落下来;在枯萎的藤节处,长出了霉纹。一副早已枯死的模样。我开始有点心灰意冷了。忽然,枯藤的藤节处一个茸茸的、嫩嫩的小球映入眼帘,我用手轻轻地剥开小茸球,里面露出了藤芽,嫩嫩的,绿绿的。我的心猛地一颤,原来枯藤将春的希望藏在最深处,正如我将自己的企盼藏在心底一样。

修改后的文字,凸显了情感认知的变化过程,以对景物的认识引领自己内心的变化。“忽然”之前的细腻描写照应与契合了先前心理上的灰暗与失落,之后的描写突出发现“枯藤藏春”的惊喜,并巧妙地映照自己的内心,为下文写走出阴霾,重拾信心与希望做好了铺垫。

任何人的写作都离不开修改,那种倚马可待的说法,可信度并不高。善待自己笔下的文字,努力去“熔”,去“裁”,你的文章一定精彩!

第九篇

2017年中考满分作文攻略第四讲:选材新颖别致

技法概述

有人曾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将文章的立意、结构和内容三者之间的关系形象地比喻为人的灵魂、骨架和肌肉。一篇文章中,立意和结构再好,如果没有内容(即材料)去体现,也是水中月、镜中花。所以说文章的选材十分重要,决定着文章的成败,也决定着文章水准的高下。中考时,怎样才能使文章的选材别有洞天呢?

一、撷取时代“浪花”,选材鲜活典型

考生要及时捕捉到那些新生事物,敏锐地撷取时代的“浪花”,选择鲜活典型的素材。考生也可根据对社会的观察,选取具有时代特点的人物事迹,选取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选取不为人知的新鲜事物,选取引人深思的社会现象,使文章内容能牢牢吸引读者的眼球。

二、选取动人镜头,选材真实感人

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情感,最能拨动读者感情的弦,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考生在写作时,要根据写作需要,认真选择那些能震撼人心的精彩瞬间、动人镜头和感人画面。

三、大胆转换视角,选材新颖别致

“干花不如鲜花美。”选材要与时俱进,具有时代气息。由于考生生活阅历浅,不是每个考生都能捕捉到新的信息。这时,可以大胆转换视角,弃故纳新。有些内涵丰富的材料,即使不是新的,若能巧妙地转换视角,从新的角度来挖掘,必能出奇制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四、避开人云亦云,选材独特创新

人人皆知的材料,众人都关注的材料,用这些材料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是千人一面。考场作文选取的材料越典型越独特,文章就越能产生强大的说服力。考生如何在选材上做到典型独特,言他人所未言,选他人所未选呢?这必须要经过“放弃——选择——再放弃——再选择”的过程。要放弃那些“你有我有大家有”的材料,选择突出自己体验的材料,经过几轮精心的筛选,留下那些典型独特的材料,则能使文章在选材上“以一当十”,收到震撼读者的效果。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很多时候,我们在自然山水中寻觅阳光,在亲朋好友中寻找阳光,在伟大人物中寻求阳光……但我们常常忽略了,我也可以是一束阳光,照亮自己,照亮他人。

请以“我也是一束阳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

试题解读

2014年绍兴卷作文题的独特之处是将学生视角引向“自我”,发现自我之美,自我之长,抒写自我之价值,这是对引导学生关注外在世界的传统教学思维的一种突破。

从作文题的形式上看,2014年和2013年一样,回归到命题作文这一传统的考查方式。从命题思路和风格上看,题目贴近学生,引导学生审视自己。而且文学色彩较浓,富有诗意,这也与前几年基本保持一致。

但是,在延续2013年的形式的基础上,2014年又有了些许创新,即提示语的使用。前几年的作文题,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基本上是直接出示作文题,而2014年在作文题前增加的一段提示语:“很多时候,我们在自然山水中寻觅阳光,在亲朋好友中寻找阳光,在伟大人物中寻求阳光……但我们常常忽略了,我也可以是一束阳光,照亮自己,照亮他人。”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考生审题的难度。优美雅致的提示语,一定程度上活跃了考生的审题思维,便于考生打开思路,从亲身经历的生活中搜寻和组织写作材料。同时有利于考生克服考试紧张心理,调整考试情绪,使他们渐进作文思维的亢奋状态。

这个命题在考查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也注重了正能量的宣扬。人间处处温情在,社会处处有阳光,它反映了社会的温暖和谐。而“我”也参与了其中,享受阳光的同时奉献阳光。引用到文中,结合现实,就是旨在倡导学生要有爱心,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能献出爱心,有自信,乐于助人。

审题时,从“阳光”这个意象中,考生不难联想到光明、快乐、温暖、爱心、奉献、力量、活泼开朗、积极向上、充满青春活力……从而进一步联想到“阳光”可以是生活中具体发生的事、存在的物,也可以是抽象的指代,甚至可以引申到平凡、微小和伟大等。当考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发散时,文章的立意和选材可能就会有新意了。当然,关键在于学生从哪个角度切入进行写作。

在审题过程中,考生还不能忽视“也”这个关键词。“也”表示同样,蕴含了所写内容表象和实质有差异,但经过写考生独特的感悟、认识和升华终于有了感悟这个意思。一个“也”字,要求在具体文章中有考生认识的转变。整体而言,这个作文题能引领考生关注生活,关注自我,从身边小事中逐渐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成长,在写作中完成一次对自我及身边人、事的观察与体悟。

作文想拿高分,除了要审准题外,还要有新意、有特色,具体来说就是选材独特、寓意深刻、文字具有表现力。选材上要新颖,不要仅从日常生活中提取,可以活用社会热点中的材料。材料丰富鲜活,视野更开阔。当然要记住最核心的一点:无论用何种文体,考生都要写真情实感的作文,应展开具体细腻的情感体验描写,或通过叙议结合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某一目的的思考认识。

满分作文

我也是一束阳光

亲爱的自己:

你好!

当你启封读到这封信时,你也许是富可敌国,你也许是穷愁潦倒;你也许是功成名就,你也许是默默无闻;你也许是才高八斗,你也许是碌碌无为。但无论你处在何种境地,请在内心相信:

我,自己,虽然没有天分,但努力也会是一束阳光。

未来的自己,你是否记得那个雨天。老师在讲台上宣告每一个人的成绩,却迟迟不见我的名字,你心里发虚,像窗外的蓝天被乌云袭卷吞噬。终于,那时刻到了,老师瞥了下试卷,嘴里哼笑了声,格外大声地叫了我的名字。恰在此时,外面打了声闷雷,教室里的灯忽地一闪,我拖着双手去讲台上拿卷子,眼睛重重的,只看见老师一脸的不屑与怒气。额头的筋突显得根根分明。接过试卷,雨开始哗哗地下,一直下,下进我的心,心越积越沉,落到了尘埃。

太黑了,乌云笼罩了一切,透不出一缕阳光。

我把试卷塞进书底下,同学都走光了——这时刻,还会有谁愿意留在这闷热的教室里呢?在这时,我发现教室格外的大,映照着空虚的自己。

想想,我到底是不是一块读书的料,自己也曾努力过,仔细听老师的一字一句,不会漏过任何一个知识点;自己也曾付出过,认认真真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遇到难题也会尽量去弄懂;自己也曾发愤过,清早爬起来记单词,深夜亮着灯鏖战到底。但我还是失败了。

但是,母亲说过没伞的孩子,只能奋力奔跑!只要努力,自己也能变成一束阳光,穿过乌云!

于是,在七月,这个本该是充满童心与色彩的月份,我的眼里却只是满片的绿荫和过分的知了声。我在家里,身旁台灯上贴满了注意事项和备忘录,一边是期末没有完成的练习册,那张期末阶段的时间计划表贴在墙上没有撕去,四周微微翘起。要是让那几个死党看见我暑假还这般模样,定会认为我吃错药了呢!上次我就认真地看了会书,那些人说我的样子怎么看都是会拿出武士刀切腹自尽的样子!

我知道——

没伞的孩子,只能奋力奔跑!努力也能使自己成为一束阳光,和别人一样一起去经历。

终于,初三的开学考,老师又在讲台上宣布每个人的成绩,很快轮到了我的名字。我成功了,我等着这一刻,等了很久!

巴尔扎克说,拼着一切代价,奔你的前程。我说努力可弥补天赋,我也是一束阳光!

未来的自己,你记得那首歌吗?“虽然我没有天分,但我有梦的天真,付出青春不留遗憾!”

所以无论你现在怎样,只要努力,一切都会变好,变成一束阳光,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

永远阳光!

自己

2014年6月14日于考场

名师点评

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许多的困难与挫折,但只要能保持一种乐观、阳光的心态徜徉于这大而又小的社会,生活必将充满爱和希望。

本文最大的闪光点在于它新颖的构思和独特的选材视角。用书信的形式,给未来的自己写信,也是为梦想和希望写信,既鼓励了现在的自己,也为未来的自己展开一片灿烂的天空;以自己一次考试失败和通过努力获得成功为材料,告诉未来的自己“努力也会是一束阳光”。

难能可贵的是,文章的语言清新凝练,且不失对生活的独到的感悟。无论是环境描写的衬托,还是细节描写的贴切和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都非常的精当。如结尾部分引用巴尔扎克的话,突出文章主题,深化文章的中心。

文题练习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鲜嫩可口是美食的味道,清新和谐是自然的味道,絮叨爱抚是妈妈的味道,睿智哲思是佳作的味道,酸甜苦辣是生活的味道,厚重沧桑是历史的味道……只要你细细咀嚼,用心感悟,人间真味尽在其中。

请以“味道”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2)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3)文中不得出现与考生有关的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4)600字左右。

思路点拨

面对“味道”这个话题,我们可以写到的东西很多,如青春的味道、生活的味道、友谊的味道、亲情的味道等,我们并不缺乏写作的对象。然而,正因为话题的开放,要写好并不容易。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材上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比如,写青春或生活的味道,如果局限于描绘青春的欢乐或忧愁,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就显得比较空泛,文章很难写出亮点;如果选取青春或生活中的一两件有波澜的事来描述,写出矛盾和波折,最后从中感悟出青春或生活的味道,这样就更能吸引人了。同样,写友谊的味道、亲情的味道等,也应通过典型事例来突出情感。

但是,要想选材独特,首先要做到有材可选。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多积累、多感受,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能化为我们写作的可用对象,为我们的文章增光添彩。

第十篇

2017年山西大同中招计划生源范围公布

填报志愿

(一)高中招生一律由考生在网上自主填报志愿。

(二)各高中学校定向和非定向计划全部编制志愿代码,一律按规定的生源范围公开征报。

(三)生源范围:

1、北师大大同附中招生计划的生源范围:

具有大同市常住户籍的应、往届初中毕业生和同等学历者。

2、大同一中、大同二中招生计划的生源范围:

①具有本市城区(含南郊区新旺乡,下同)常住户籍的应、往届初中毕业生和同等学历者。

②在城区范围内的民办初中学校连续就读三年且有正式学籍,具有大同市户口的应届初中毕业生。

③在符合报名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中,随迁子女父母在我市城区(含南郊区新旺乡,下同)居住务工,随迁子女在城区范围初中学校就读满三年且有正式学籍的应、往届初中毕业生,填报志愿时享受与大同市城区常住户籍同类考生的同等待遇。

3、同煤一中招生计划的生源范围:

①具有本市矿区常住户籍的应、往届初中毕业生和同等学历者。

②在符合报名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中,随迁子女父母在我市矿区居住务工,随迁子女在矿区范围初中学校就读满三年且有正式学籍的应、往届初中毕业生,填报志愿时享受与大同市矿区常住户籍同类考生的同等待遇。

4、大同一中、大同二中和同煤一中以外的其他公办高中学校,其招生计划生源范围限定在具有招生学校所在县(区)户籍或正式学籍的应、往届初中毕业生。其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按照市教育局同教基(2013)9号文件的相关规定执行。

5、定向招生计划生源范围:具有本县(区)户籍,在本校连续就读三年且有正式学籍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其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按照市教育局同教基(2013)9号文件的相关规定执行。

6、民办普通高中可依法自主确定招生范围,原则上应主要面向全市招生。需跨市招生的,学校可提前向市教育局提出分市招生计划申请,经市教育局审核报省教育厅协商后,在学校年度总计划内编制跨市招生计划,由涉及的生源地所在市统一公布、统一报考志愿、统一招生录取。

(四)大同一中和大同二中的同类计划不得互相兼报,只能选报一所。

(五)考生志愿一经填报上交,即作为高中录取的依据,任何人不得再变更。

第十一篇

一、共性方面

1、无规程措施布置安排生产的。

2、安全设施不齐备,强令工人作业的。

3、现场存在的事故隐患未处理,强令工人作业的。

4、特殊工种未经培训上岗的、井下人员未取得安全资格证的。

5、作业时,不按规定佩戴保险带的。

6、可引发造成人身或非伤亡事故的其它严重“三违”行为。

二、采煤专业

1、采煤工作面空顶作业的。

2、进入采空区作业的。

3、支护、打眼、放炮与回柱放顶平行作业达不到规定距离的。

4、煤机、溜子等设备检修时不停电闭锁的。

三、掘进专业

1、掘进迎头空顶作业的。

四、机电专业

1、带电检修、搬迁电气设备的。

2、将保护装置甩掉不用的。

3、强行送电的。

4、井下打开电气设备前未检查瓦斯的。

5、开关打木楔或用铜丝、铁丝勾保险的。

五、运输专业

1、爬皮带、爬车、跳车、蹬勾头(车梯)的。

2、电绞眼走勾时,绳道内有人,“走勾走人、走人走勾”的。

3、无措施用皮带或溜子运送物料的。

4、超挂车的。

5、斜巷运输不按规定使用“一坡三档”安全设施的。

6、斜巷运输不按规定使用保险绳、马蹬的。

7、在斜巷中摘挂勾、装卸料不采取安全措施的。

8、平板车与正规矿车组成一列车牵引的。

9、斜巷运输平板车,每次松拉超过一个车以上的。

六、通防专业

1、采掘工作面风量不足强行生产的。

2、破坏通风设施的。

3、同时打开同一地点的风门造成风流短路的。

4、瓦斯检查员脱岗、空班漏检、弄虚作假的。

5、在瓦斯、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超限的地点及停风区域强行作业的。

6、人为造成局扇无计划停风或任意停局扇造成瓦斯超限的。

7、发现火情不及时汇报的。

8、采掘工作面干打眼的。

9、无措施擅自进入盲巷的。

七、火工品管理

1、放炮时不装水炮泥的。

2、放明炮或糊炮的。

3、不按规定方法处理瞎炮或套残眼的。

4、剩余炸药、雷管不及时交回炸药库的或私藏炸药、雷管的。

5、不执行“一炮三检”或“三人连锁放炮”制度的。

八、其它方面

1、无证驾驶、操作各种车辆(包括行车、吊车等)的。

第十二篇

这天阳光很好,有一颗小小的东西却忽然碎了。

鱼缸里,一只幽蓝的小鱼在摇头摆尾。她感到好自由,那么宽阔的水面,那么温暖的阳光,那么新鲜的空气,她真的好高兴。

她每天每天都在游着,很满足地游着,主人给她无限度的自由,她真的很满足。于是,她享受着暖暖的阳光,靠在柔软的水草上,吐气泡泡。每天主人来的时候,她都会冲着主人笑,尽管主人看不出,但她还是笑。她的那颗小小的心,装满了对主人的感激,装满了对生活的希望。

清晨,曙光初现,一点金黄点在水面,小鱼晃晃头,开始了一天的自由;黄昏,夕阳西下,一片火红铺在水面,小鱼摇摇尾,结束了一天的快乐。

日复一日,周而复始。

有那么一天,小鱼扬起头之后,看到了窗外湛蓝的天,洁白的云,她突然想去触摸。可是,当她想游出这片熟悉的水域时,头却被撞了一下——这是怎么回事?她抬起鱼鳍,轻轻向前,却再次触到了那硬东西——原来,她一直生活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内,根本无法走出这范围。而她一直以为得到的自由,却被一层透明的隔膜替代了。她失望了,对主人失望了,对生活失望了。

四周静得可怕,阳光却不解风情,仍是静静洒下来。这时似乎听到“喀嚓”一声,有一颗小小的东西碎了。

第十三篇

新工科:高考选专业一定要考虑

提问:目前大学里最热门的专业是什么?

回答: 必须是“新工科”!

在刚刚过去的一个月,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汕头大学等多所高校密集讨论,研究如何建设“新工科”以及如何进行“新工科”人才培养。

2017年2月20日,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新工科”正式进入人们的视线,并瞬间成为热词。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工科”呢?“新工科”为啥这么火热?高校如何发展“新工科”?哪些高校“新工科”专业比较强悍?就业情况如何呢?小编这就来为你一一解答。

什么是“新工科”?

新工科以新经济、新产业为背景,新工科的建设,一方面要设置和发展一批新兴工科专业,另一方面要推动现有工科专业的改革创新。“新工科”对应的是新兴产业,首先是指针对新兴产业的专业,如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机器人、云计算等,也包括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马陆亭研究员认为,原工科大学的与传统工业相关的专业为老工科,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新工科更加凸显学科交叉与综合的特点,综合性大学发展出的以理科为基础的工科具有新工科的特点。《高等工程教育》杂志常务副主编余东升教授认为,“新工科”是从新时期全面创新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以适应引领新经济发展的战略视角出发,提出的新观点。

“新工科”与传统工科的区别是什么?

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他们不仅在某一学科专业上学业精深,而且还应具有“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他们不仅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现有的问题,还有能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去解决未来发展出现的问题,对未来技术和产业起到引领作用;他们不仅在技术上优秀,还懂得经济、社会和管理,兼具良好的人文素养。可以说,新经济对人才提出的新的目标定位与需求为“新工科”提供了契机,新经济的发展呼唤“新工科”。

就业不愁

人才匮乏致产业“缺血”

目前迅猛发展的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大健康等新经济领域都出现人才供给不足现象,暴露出我国工程教育与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发展有所脱节的短板。

“缺人才”不只发生在现在,还发生在未来。到2020年,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电力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新材料将成为人才缺口最大的几个专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会达到750万人。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950万人,电力装备的人才缺口也将达到900多万人。

正如此,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新经济对人才提出的新的目标定位与需求为“新工科”提供了契机,新经济的发展呼唤“新工科”,这已经成为了全社会的共识。

“新工科”就业去向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新工科”已经成为大学里最火的专业。从目前国内大学的专业设置情况看,电子技术类、计算机技术、网络与信息工程、安全工程、新能源、功能材料等专业将纳入“新工科”的范畴。它的就业去向是什么样的呢?

航空航天类专业。有些考生家长担心学了航空航天类专业将来毕业要到艰苦的偏远地区工作。事实上,目前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在软硬件条件上已有了极大改善,大多数研究机构都设在北京、上海、西安、武汉、沈阳等大城市。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到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研究单位、海事局、造船厂、研究院、国内外船级社、船舶公司、海洋石油单位、高等院校、船舶运输管理、船舶贸易与经营、海关、海上保险和海事仲裁等部门,从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研究、制造、检验、使用和管理等工作,也可到相近行业和信息产业有关单位就业。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这个专业就业面向的不是科研院所就是高科技企业,起点一般都是研究生,本科生需求并不多。既然市场需求如此,考研和出国深造的势必就多了。

生物制药专业。生物制药专业旨在培养能够从事生物药物研制、生产与工艺设计、质量控制和生产管理以及生物医药所涉及的保健品、医药相关产品的生产与应用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从华北电力大学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2016届毕业生毕业去向分析,2016届本科毕业生中,考研占12.5%;出国占1.79%;签约占83.93%;未就业占1.79%。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领域有很多,就业岗位归纳起来主要有机械工程技术人员、设计研发人员以及机械产品的销售人员。

报考指南

不必过于关注名校

在新工科涉及的专业中,开设较全面的集中在一些知名院校。如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不但有常见的生物制药、车辆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等专业,连冷门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都有。当然,考生和家长也不必扎堆报考这些院校,很多具备学科优势的普通本科院校也开设了相关专业。如到2015年全国开设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的10余所院校中,除了老牌电力强校华北电力大学(北京)、电子科技大学外,还有青岛科技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等。

对于高校专业具体招生信息,考生需要关注当年高校的招生章程,以及省级教育考试机构当年下发的招生计划,了解充分后,根据自己的情况报考即可。

部分专业对理科成绩有要求

部分专业对考生的理科成绩有要求。如航空航天类专业要求学生有很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钻研能力和动手能力,对数学、物理的要求非常高;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喜欢科学实验和动手实践,更重要的是需要具有一颗深入探究新事物的好奇。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