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儿童对话(马修斯儿童哲学三部曲II)》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与孩子们对话的重要性。作者通过与孩子们的交流,引发了深刻的思考和讨论,启发了他们的智慧和想象力。这本书不仅让我重新审视了与孩子们沟通的方式,还让我认识到孩子们是多么聪明和独特。
与儿童对话(马修斯儿童哲学三部曲II)读后感(一)
看过法国儿童哲学书再看这本,发现有很多共通之处,原本以为作者是育儿专家,原来是哲学家,这样就能说通了。
全书分为快乐、欲望、故事、奶酪、帆船、知识、语言、时光旅行、伦理、未来、发展心理学十一个小版块。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引导孩子们关于“帆船”和“语言”的讨论,当一艘古老的船被打捞后进行修复,它是一艘旧船还是新船?判断的标准是什么?语言如何产生,狗狗是否有语言?
与儿童对话(马修斯儿童哲学三部曲II)读后感(二)
这本书的精神内涵颇有苏格拉底追问的playfulness。作者忠实地记载了那些与儿童的原初对话。这本书的作者是教柏拉图著作的古典哲学老师写的。2017年,我在豆瓣关注的一位友邻是本书作者的学生。她的老师同时研究哲学与儿童,这在美国是不多见的。这位豆瓣友邻在怀孕期间有翻译了英文版的一部分,后来译稿一直搁着没有出版。2017年春季她在豆瓣广播上问“有做教育或哲学或童书的编辑可以联系她,她想要出版中译。” 马上得到答复,这本书已经由三联书店出版了。台版的译本更早出版。我的这位豆瓣友邻看的是1992年的英文版,她恰好认识本书作者,但是不知道在中文世界已经有人翻译出版了。这个背景就非常有意思。
我阅读这本书的缘起如上所诉。但是更深一层的联系是,我发现了一条阅读柏拉图的路径。这条小路,不完全只有我一个人发现。在这本书中,或者说在英美世界中,肯定有人在用分析哲学的方法来研究柏拉图(肯定也有人用分哲的方法研究黑格尔)侧重点在于,【苏格拉底式对话的来源】
与儿童对话(马修斯儿童哲学三部曲II)读后感(三)
看到居然没有人写长评,我决定我要写,这是儿童间的“奇葩”创作讨论会,脑洞大开,奇葩说是明确的论题,大家为自己所选择或分配到的持方而辩解,找论点论据,加上搞笑的表演,引起大家的 一点点思考,听到自己之前想不通或没想过或不喜欢的观点。导师或议长再总结升华。
而《与儿童对话》是一位哲学老师,抛出一个故事,几个小朋友,讨论,老师适当引导当有时虽然很想提出新的方向,但倘若当下小朋友讨论得正起劲也会克制留到下次再说。而且小朋友提出的想法都会保留到故事,也充分尊重了小朋友。没有中间概念的小朋友爱问这是好人还是坏人,而我们大人也爱给出肯定确切的答案,不理睬小朋友的不解,不懂事,这点我也要反思,是不是太多做事处事的指导方向和方法反而限制他(特别我的侄子,愿你不断修福慧,有智慧快乐不断探索的人生)的可能性和思考,所以周易说的少年蒙昧吉。里面有些对话故事并没有得出答案,有豆友说是不成功的对话,不,这就是真实的对话,相信这些思考可能孩子会继续思考。正如作者说的:“唐纳德并没有要求我为他解答问题,他把问题留给自己,他想自己解决。他的反应让我非常感动。 ”
摘抄,总结一下喜欢、启发的句子:
它们没有心灵怎么可能快乐呢?没有心灵怎么可能会快乐呢?
上帝把自己的想法放进植物里面。
欲望相互冲突。
。。。。。
还有很多有意思的片段,译者说这可以作为儿童哲学的入门书,我觉得也可以作为看柏拉图苏格拉底这些大家的大作之前的入门。
对啊,哲学入门要看那些书,有没有先后顺序讲究。你看,这就是成人知道太多反而困住,不知道怎么做了。
与儿童对话(马修斯儿童哲学三部曲II)读后感(四)
这一本在三本当中相对清新简单,这本记录了作者在圣玛丽音乐学校与小学低年级孩子共同讨论的一些问题,除了记录之外,还有作者在哲学理论层面进行的提炼和思考。
通过思维导图整理了一下书中的基本讨论思路,或许在我们碰到类似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想到有这样一本书,一些文字曾经告诉过我们如何和孩子深入的探讨一些看起来像是“本来如此讨论什么”的问题。
这些问题并没有统一的固定的答案,或者说有一些可能有科学上的比较权威的答案,但大部分没有,作者从哲学的角度鼓励孩子讨论和思考的目的是重视孩子们清新朴素的话语和思考,学会用“重新出发和清零”的心态来面对孩子们的这些问题。
作者一直对于发展心理学家缺乏对孩子哲学思考能力的评估而多有不满,这也可能体现着哲学等一些软学科无法有明确的衡量标准但最终却又对塑造人乃至一个种族的大脑及灵魂有着重要影响。
之前我也记录过和女儿的一些对话,但从中仅能看到童真、幻想和乐趣,从来没有奢想过还能深入到哲学问题。
在读书会群里讨论时,我也举了一个苹果的例子,有一天,我放一个苹果没放好,苹果从桌子上掉下去了,Sumi坐在桌子另外一头,很自然地说“妈妈,苹果会痛吗?”,我几乎是不假思索的说“不会”,但是我说完之后,突然想起书里的种种讨论其实都不是这样开始的吗?而我就这样一句不会,能把天聊死啊。
当然Sumi会追问“为什么不会呢”,我似乎说了一句“苹果和人不一样吧”,然后我就粗暴的转移了话题,说,快点吃饭要去上课了之类的。
群里果妈和巢野都给了一些很有趣的建议,我也很有启发。或许,当下一次Sumi再发出“哲学思考”的请帖时,我可以尝试着愉快的接受并展开一段未知的旅程。
本文写于2018年
三年多后回看,发现自己逐步进入了孩子的世界,内心更加充盈,也更加柔韧有力量,可以接住孩子的更多问题了。丰富自己是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