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什么和什么》是一部探讨人生意义的哲学作品,作者在文中通过对生老病死等问题的深入思考,提出了关于人生的种种疑问与启示。作品引人深思,让人思考生命的真谛与意义,引发人们对自己生活方式和人生目标的反思。
人生的什么和什么读后感篇一
还记得初中第一次读张晓风的文章,不记得是在课本上看到还是在课外书上看到,当时被她的《春之怀古》触到心里去了。原来“春”还能这样被描写出来,文中描述在人们各个生活方面忽然感受到“春”的生命力时,“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量来为这季节命名——春。”当时小小的我也把嘴巴噘起来试着吹口哨一样发出“chun”的音,惊喜的发现,真的是这样诶!更让我内心雀跃了一阵。神奇的是,在初中第一次读完后,我竟可以清晰的记得“春”的故事这么多年。那些文字在我脑海里变成了鲜活的画面,并且,是彩色的,好像自己也沐浴在春风里一样。对于静不下心去看书的我来说,张晓风的文字我是看进去了的,文笔好温柔,虽然写的是散文,并不晦涩。前段时间看书,想起来张晓风,又找了她的书来看,又读到了《春之怀古》,又重新回忆了十几年前初读此篇的喜悦。
另外,又在这本书中发现了新的一篇让我感到雀跃的故事——《我的幽光实验》。这篇描述的是她在某天下班后,傍晚时分,刚好家里没人,准备进行她“密谋已久”的实验——不开灯,独自享受一人时光。在天还没完全黑下去的时候,她借着夕阳的余光看书;待太阳落下去后,看不了书了,便去浇花;接下来去做饭,借灶台燃烧的蓝色火苗的光,竟毫不妨碍;吃饭以及饭后水果均在黑暗中进行;饭后弹琴、运动、采花、洗澡、泡茶、通话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在丈夫回来后结束实验,已经是九点半了。在最初做此实验的想法是为了“节电”,以至于饭后想听广播的时候因为想到要用电也放弃改去弹钢琴了。在四个半小时的幽光实验中她感觉自己像一条鱼在洞穴里生存。
真是奇妙的想法,在灯火通明的现代社会,刻意避开灯,让自己独处在黑暗中独自享受,真是另一番趣味。曾经我也想过一个问题,停水还是停电,选择哪个,我的回答是“情愿停电也不要停水!”因为我无法想象没有水该怎么生活,首先渴了怎么办,其次上完厕所不能冲气味该多难闻啊,我不要,所以我选择停电,即使停到手机、ipad、充电宝都没电,我也不要停水。大约3年前,某天晚上连队停电,碰巧那晚我站夜岗,被叫醒下去的时候,摸着楼梯下到一楼,让我莫名兴奋——停电,摄像头也没电,还是我第一次站夜岗正大光明的玩手机;枪库的报警器一直在发出刺耳的声音,听到我耳鸣;还看见了很久没出现的老鼠;整个大院黑的像在墨里,太有意思了!小小的一场叛逆,原来我也进行过类似的幽光实验,所以当读到这篇文章时,让我有种与作者隔书握手的感觉。今天下午,在房间里整理笔记,妈妈在另一个房间里睡觉,时间一恍就快6点了,我准备去问妈妈晚上吃什么,发现她还在睡,没叫醒她,当时家里除了我的房间开着灯,都没有开灯,外面的天也暗下来了,又让我做了一次幽光实验。
人生的什么和什么读后感篇二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文化人的圈子里风行起替人背书的习惯,谁出书了互相帮忙吆喝一句,或是在一串推荐人名单里填上一笔自己的名字,花花轿子人抬人,其实也是另一种热闹。
可好像以前不是这样的,虽说也有看着人情面子互相写个推荐,可总体来说文人的自矜也使得那批人保持着各自完全不同的风格,卖座了,压在手里了,写得好写得坏,明眼人一瞧便知,哪怕是有批评声,可也显得干脆真实。
张晓风是那个年代的老人了,老到什么程度呢,写这篇文章之前朋友问我在看谁的书,我打zhangxiaofeng,搜狗拼音里连个词组都没,当初享誉两岸三地,当然人气颇高都好像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了,也难怪有人会在知乎里问“为什么这么好的作者名气却不大。”
有的人初读张晓风,觉得小资或者矫情。其实并不如此,所谓矫情,是在旁人未曾在意的角落和细节上做文章,感受难以被察觉的波动。读罢常常让人扪心自问,自己是否如此?答案就像雾里看花,看不真切。可当下的情绪纽带突然变得深刻起来,越发在生活中显得从容、淡然。
1、
人生到最后,最重要的是什么?人过四十,听着电台里的播音女主持说到此,却因为车子进入隧道而丢失了信号,再听到,却始终不知道后面的话是什么。这种丢失了的东西让人努力去回想,去思索,去想要找到答案,可回头来看,人依旧过四十了,人生的道理还需要别人给自己的答案吗,自己心中想要的东西若是不清晰,旁人能够帮到自己吗。
这是《人生的什么和什么》一篇讲述的东西,形似散文,短短数百字,却好像一个经久不散的故事,没有将生活刻意拔高到怎样的层次,却安抚那些一时未曾得到答案的迷途者,去安心寻找自己的意义。人生的什么和什么最重要,答案并不重要。
2、
余光中说张晓风“亦秀亦豪” ,其实是有道理的,相似的说法我曾在他人形容李清照的身上见过:
那么张晓风也是如此,阳春白雪,柔情以对生活的细微处嗅出一朵花的味道来是她;胸中有波澜,畅想千百年的叹息也是她,“这世上没有什么不是一生一世的,要做英雄、要做学者、要做诗人、要做情人,所要付出的代价不多不少,只是一生一世,只是生死以之。”
你会很容易去联想,张晓风未被抬入神坛是正确的,她需要这些烟火气去引燃自己的思绪,我们也需要她带来的这些烟火气去感悟生活中惊鸿一瞥的波纹和皱褶。
3、
女人总会谈起爱情观,这是即便大家也无法免俗的小事,可这些小事情又分明让人觉得亲切,张晓风说自己的爱情观很土气,就像是越来越会爱上那首《白发吟》——
大女人,小女人,回归到生活中,总有一丝丝相似,美丽而又沉甸的孕期是她的记忆,共用一双筷子,同吃一碗饭也是,一起看书一起听音乐,一起慢慢老去,你问我为何喜欢张晓风,她的难得细腻,她的平易近人,她的简单直白,她的愿意信任这个世界,她的与你我相似。
4、
文字是一个人背后的影子,张晓风回归家庭主妇的后半生里,文字越加远离那种台湾文人自带的繁复和凌厉,她写爱情、写女儿、写校园、写历史、写被人遗忘的苦难,无论是喜是忧,总有一份欣欣然,如山谷之中风雨敲打洗刷,溪水依旧流淌,树木依旧不动分毫。
在读过那些刻骨却苦大仇深的书之后,再回头一字字去读张晓风,便觉得春风沉醉。
岁月本长,而忙者自促; 天地本宽,而鄙者自隘; 风花雪月本闲,而扰攘者自冗。——《菜根谭》
人生的什么和什么读后感篇三
散文最初专指与骈文相对的,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文体。到了如今,散文指的是小说、诗歌、戏剧等文体外的文学作品,是一种取材广泛、写法自由,并且能够充分表达作者内心感受的文学体裁。由于散文具有题材多样、结构自由的这些特点,散文也就成了文人们表达自我的一种常见形式。细数下来,擅写散文的作家有朱自清、汪曾祺、余光中……这当中自然也包括被余光中评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的张晓风。
张晓风是台湾当代著名散文家,生于1941的她早在20世纪60年代便以散文成名。及至1977年,张晓风不过36岁,她的作品便已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选集的编者称“她的作品是中国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不仅如此,台湾作家席慕蓉还曾这样评价过张晓风的文章,“时而重彩描绘,时而淡笔点染,彼此互相映照,在灯下再次细读,只觉得眼前光影时时变幻,行间意象生生无穷,心里真是又羡慕又妒忌啊”!能让席慕蓉又羡又妒,其文章之精彩也就可想而知了。张晓风文笔既键,创作的作品可谓数量众多,在这众多作品中,张晓风亲自遴选,将精华一一撷取,组合而成的文集便是这本《人生的什么和什么》。
作为一本精华合集,这里自然少不了张晓风的散文名篇,例如《母亲的羽衣》《春之怀古》《种种可爱》等,这些篇章或是书写她了对世事的体悟,或是书写了对自然的感想,或者只是一段回忆、一场描写,但不管题材如何,我们都能从中看到的是张晓风生就的兰心慧质以及那接受过古典训练的优美文采。
张晓风的文章当然是美的。
所谓唇齿留香不过如此。张晓风的文章经得起品咂,这里当然有张晓风幼习诗文的缘故。但张晓风习古文却不执着其间,你可以从她的句子里看出训诂的影子,但在张晓风的化用后,文字本身并不高古晦涩,反倒美好可爱的让你心动。
而所谓的古典训练所带来的好处还在于,张晓风将古典的训练揉进了她心的深处,于是她能够于一花一叶、寻常事物间看到我们习以为常的美好,而后将那些美好用灵动自然、优美清丽的字眼进行描绘,让美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张晓风的文章除却文采的丰丽,更为动人是文章中所蕴含的兰心蕙质以及那随之而来的真挚深厚的情感。在《母亲的羽衣》中,张晓风写道,
每个母亲都是亲手锁起了羽衣的仙女,这种比拟何其精巧又何其恰当。我也是在成为了母亲后才理解了母亲曾经的付出,但能将这种付出,能将付出后母亲那种混杂着失落又满溢着幸福与欣慰的心情写得如此传神,非得有一颗通透敏锐且温柔细腻的心不可。
这颗蕙质兰心不仅关注过她自己、她的亲人、她热爱的美好事物,也关注过那些与社会民生相关的东西。在《我的幽光实验》一文里,张晓风从侧面写出了她对核发电带来的污染与危险的忧思与批评,而她也用她的身体力行表明了她的想法,而这一切变成文字后却并不沉重严肃,反倒带着几分轻松有趣,所谓的有温度有责任的写作正是如此。
纵笔抒怀,张晓风用她的散文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温暖与美好,用“当代华语散文最温柔的一支笔”来称赞张晓风可谓当之无愧。
人生的什么和什么读后感篇四
对当代散文研究颇深的刘锡庆在讲到女性散文的时候这样说:“人的大脑和性别决定了男女确实有些不同的优长,女性特别善于表达,善于裸露内心世界,情感比较细腻,男作家理性思考能力较强,更多关注社会,关注大的方面,对自己的关注比较少。”
然而,读罢台湾作家张晓风的散文集《人生的什么和什么》,你会感觉到身为女性作家的她却能于秀雅爽洁细腻之中透露出豪气如虹的阳刚之美,勃勃英气。
诚如余光中先生评价的那样:“张晓风不愧是第三代散文家里脘挟风雷的淋漓健笔,这枝笔,能写景也能叙事,能咏物也能传人,扬之有豪气,抑之有秀气,而即使在柔婉的时候,也带有一点刚劲。她是女作家,却能够摆脱许多女作家,尤其是一些女散文家常有的那种闺秀气。”
早在1977年,时年36岁的张晓风,就被台湾地区的批评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评论赞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洁。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可以说是对她诗意散文的第一次感性素描。1981年,当她的第四本散文集《你还没有爱过》出版时,余光中先生为该书作序,称她为“亦秀亦豪”“腕挟风雷”的“淋漓健笔”。
在《矛盾篇之三》里,就能体验到什么叫亦秀亦豪、腕挟风雷。她写大漠绝域,骤雨初歇的一番生机蓬勃气象:“荒旱的沙碛上,因为一阵偶雨,遍地野花猛然争放,错觉里几乎能听到轰然一响,所有颜色便一刹那窜上地面,像什么壕沟里埋伏着的千万勇士奇袭而至。那一阵烂漫真是惊人,那时候,你会惊悟到原来颜色也是有欲望,有性格甚至有语言有欢呼的!”
难怪台湾著名作家王文兴评价:“张晓风的文字,其运用之灵活,在当今的我国作家中几乎不作第二人来想。”
作为女性作家,张晓风的感情十分细腻,她善于把丰富浓烈的感情表现出来,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量。如果说写给大自然的抒情篇章构成了张晓风抒情散文的一大特色,那么她对亲情、爱情、友情的讴歌则构成了抒情散文的另一个特色。在散文集《人生的什么和什么》中,收录了张晓风对儿女的亲情,对丈夫的爱情,对朋友的友情的讴歌散文,从而使我们领略到其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
作为母亲,张晓风对儿女充满怜爱。《初雪》是她写给儿子诗诗的,表现出母亲对孩子深挚、热烈的爱。这种来自感情世界深处的母爱是崇高的,它使作者无条件去爱自己的孩子,并为“在全人类里,我有权利成为第一个爱你的人”而自豪。有些人把孩子作为摆设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因为孩子的健康美丽而向人炫耀,张晓风对此不屑,她说:“诗诗,如果我们骄傲,是为你本身而骄傲,不是为你的健康美丽或者聪明。你是人,不是我们培养的灌木,我们绝不会把你修剪成某种形态来使人称赞我们的园艺天才。我可以照你的倾向生长,你选择什么样式,我们都会喜欢,或者学习着去喜欢。”
《一个女人的爱情观》中,她对爱情的理解具体、高明、精辟而深入生活,显见她的朴实与对生活的知足珍惜:“对我而言,爱一个人就是满心满意要跟他过一辈子。爱一个人就是在他的头衔、地位、学历、经历、善行、劣迹之外,看出真正的他不过是个孩子——好孩子或坏孩子——所以疼了他。他一个人就不免希望自己更美丽,希望自己被记得,希望自己的容颜体貌在极盛时对方如霞光过目,即使在繁花凋谢的残冬,也有一个人在沉如历史典册的瞳仁中可以见证你的华彩。”
在这些篇章中,张晓风的语言有绮丽婉约的一面,柔肠千曲,情思逶迤,但婉约中有昂扬和洒脱,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语言风格。
张晓风在八岁时就随父母离开故土去台湾,在《初雪》里,她讲述自己的童年是在“拥塞的火车上和颠簸的海船上渡过的”,她对故国的印象和认识,除了幼年在南京时的朦胧记忆,更主要地来自唐诗宋词。她的青少年时期完全被连根拔起的放逐感所笼罩,乡愁是她反复吟唱的主题。
她总是念念不忘长安的青青柳色、江南的幽幽荷香,时时回想南京城晶莹的雨花石,上海滩轻柔的细浪花,魂牵梦萦那横向天涯苍苍茫茫的黄河长江。在《细细的潮音》里,她说:“望着那犹带中原泥土的故物,我的血忽然澎湃起来。走过历史,走过辉煌的传统,我发觉我竟这样爱着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文化。那时候,莫名地想哭,仿佛一个贫穷的孩子,忽然在荒废的后园里发现了祖先留下来充满宝物的坛子,上面写着子孙万世,永宝勿替。”
张晓风才气极高,博览群书,语气不凡,下笔为文,往往既能自出机杼,又能引经据典;既能畅抒情怀,又能谈玄论道;既能柔情似水,写一腔婉约情怀,更能侠气凌云,挥洒出惊天动地的绝地之音。她的作品是中国式的、怀乡的,不忘情于古典又纵身于现代。
张晓风也写身边的琐事,一己的悲欢,自然的物象,但那只是一个切入点。她善于从平凡微末的事物中,细腻的领悟其深层的情理蕴含,以其独特的观物角度和人生视角,由事缘情及理,引发读者对于人生和生命的新鲜感受和体验,从中获得美感和启迪。
比如《衣履篇》中,她写了羊毛围巾、背袋、风衣、牛仔裤、项链等在别人看来极普通,几乎每个人都拥有的日常生活用品,而张晓风所要表达的是“人生于世,相知有几?而良履相亲,亦凉薄世界中之一聚散也。”阅读这些充满人生颖悟的篇章,总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感受。你会自觉地关爱起身边的人、事与物,你会觉得你眼中的一切都变美了饿,变得有灵性了。
她淡化对日常生活过程的记叙,代之以阐释自然,解读社会人生的奇思玄想和瀑布流泻般的感情抒发。比如《母亲的羽衣》中,“羽衣”是诗意化的形象比喻,羽衣是一件梦的衣裳,是每一个女性的青春梦想,青春岁月的标志,也是每一位母亲深情回顾中的往西时光。
有些散文则注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以形成作品的诗意情调,如《林木篇》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自然景观的描写和一路上对自然所寓含的哲理的参悟,是宽远的联想和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全文没有一条贯穿始终的叙事线索,内容随着作者的思绪和感情而自然流转,极富诗歌的跳跃性。
《人生的什么和什么》是张晓风六十年来创作的散文精选,收录篇目由她本人亲自遴选,包括《人生的什么和什么》《只因为年轻啊》《母亲的羽衣》《种种可爱》《初心》等脍炙人口的名作,这些经典散文,无不洋溢着澎湃的真挚情感,充满着温暖人心的力量。
翻看这本书,你会发现张晓风散文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真”。她写真相,抒真情,忠于自己的真实感受。在散文世界里,张晓风的心胸是坦露的,容不得半点虚假。她曾说:“写散文,对作者来说,恐怕是一种最赤裸的暴露吧!”她进而又指出:“现实生活中,我们有门、有墙、有锁、有衣服、有地位,可以作为自己的保护膜,而散文却把最柔弱最不设防最透明的一向不为人知的我泄露给别人看。”
因此,张晓风坚持不懈地实践者自己的散文主张,真实地揭示戏弄深处的·心灵深处的秘密,写下了讴歌大自然、赞美人伦亲情、热爱祖国和民族文化的佳作,写出了一个十分真实而又生动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