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做自己的天使投资人》读后感摘抄

《做自己的天使投资人》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1-18 21:15:18
《做自己的天使投资人》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11-18 21:15:18   小编:

《做自己的天使投资人》这篇文章提醒了人们要学会自我投资,关注自己的成长和发展。作者强调了自我投资的重要性,不仅可以帮助自己实现梦想,还可以为他人提供帮助。通过投资自己,我们可以成为自己的天使投资人,实现更多可能性。

做自己的天使投资人读后感(一)

这是一本以申请名校商学院为背景,融合学业提升和事业发展的智慧书。她不是心灵鸡汤的陈词滥调,也没有围绕MBA进行说教与渲染。她用最线条化的语言平铺直叙,但娓娓动人。她为你分析最一线的MBA市场行情,告诉你最实用的MBA申请路径,为你厘清原本纷繁复杂的MBA攻读指南。她告诉你职业发展的密码,为你指点职场迷津。 全书主要分为思想策划期、行动实践期、奋斗拼搏期、人生挑战期四个部分。“思想策划期”讲述了为何要升读MBA,什么时候开始准备申请工作,如何为攻读MBA筹备资金;“行动实践期”讲述了如何选校,如何准备申请材料,面试如何做到最好;“奋斗拼搏期”详细讲述了商学院里的学习、生活及求职;“人生挑战期”则通过自身经历和专题采访讲述职业发展和创业考验。在“后话”中,作者讲述了自己的创业成果以及对教育的一些反思。“附录”里,作者特别提供了名校商学院的20道入学论文题目和分析,以及商学院课程结构和内容的对比图表,给有志于入读商学院的你作为参考。

做自己的天使投资人读后感(二)

互助教育学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我们在工作岗位上的竞争也就越来越激烈,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进行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在这个优胜劣汰的社会中生存下来。

去美国或者欧洲其他国家攻读MBA或许是许多想要进行金融行业工作的人采取的一种方式吧,在经济没有出现危机的时候,从美国耶鲁,芝加哥等明显毕业的MBA学生的就业率将可接近达到百分百。或许高就业和高收入是许多人选择出国攻读这门学科的原因吧,但是在书中作者强调了学习这门学科的许多有点和好处,但是也指出了许多人的上述想法,所以在选择这条路时应该问问自己为什么去学习MBA。作者在这本书中通过讲述了许多国外名校MBA课程的特点,和自己的一些经历,来反应出了许多学习和人生的哲理。

在事业和学习中,缺少不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部分犹如电视剧,缺少了一部分都将不会完整。在这本书中我学会了应该懂得去利用逆向思维,干什么事情应先找到自己未来的目标,进而针对的去利用现在和过去 的经验,来帮助自己发现空隙,发掘自己的能力从而达到目的。

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如果你们对自己的将来有很大的期盼,对现实也有所不满,对过去又有很对反思,那么我们就应该学会去改变,不能安于现状,也要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有清晰的规划和奋斗目标,“功夫熊猫”中有一句话是说,“过去已经成为历史,未来是一个迷,所以要珍惜现在这份礼物”,或许这句话对过去和未来有所否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告诫我们需要珍惜现在,现在做的好了,未来也会好,当然你未来的过去也讲很美好。

出色的人不少,但是天才真的不多,都是考的后天的努力,后天如果不努力,天才也会重演“伤仲永” 。今天的决定,由明天的目标带动,我们应该有长远的目标,看问题还是事情都要看到背后,这样才看的透彻。 许多人用钱投资了许多地方,当然我们应该知道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去投资,房地产?股票?等等,李嘉诚曾说过,他要投资会投资教育,所以更值得投资的是我们自己的脑袋,如果你投资成功了,上面的几种我相信你也可以轻松的去投资。学会的知识犹如你永恒的资产,谁都抢不走,拿不走。

人生中,遇到困难和困境也是很正常的,人生的困境犹如我们未完成的功课,需要我们自己不断的摸索才能走出困境,所以说困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自己遇到了困境选择退缩。

这本书虽然许多都是在围绕国外著名的商学院MBA再讲,但是我看到的不仅仅只有MBA,因为在书中我看到了许多名人和成功人士的品质。这些才是至关重要的。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有决心,因为成功取决于决心。

做自己的天使投资人读后感(三)

之所以会选择这本书来读,是因为自己正陷于一段职业迷茫期。

我想所有在商业公司工作的职场人,绝大多数心中都有一个MBA梦。至少我自己也是这样的。但是面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发现却是如此尴尬,不仅仅是它本身,它之于事业,家庭,人生都是一个不太舒适的处境,这个梦之于自己可能是越来越远了。但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依然饶有趣味,哪怕是做一个梦也好。读罢,感觉收获良多,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个MBA梦。

可能与自己的职场心理处境有关,阅读它的时候更多的是思考自己的未来道路方向和选择。书中的一些观点和个人思考,简单汇集如下:

1 首先,人生是不是一场马拉松?对于每个人自己内心来说,它似乎是的,它指向一个或者明确或者模糊的遥远的方向。但人与人之间又是不同的,所以每个人应该想清楚自己心中的马拉松的方向。其次,如果你的马拉松有方向或者目标的话,那么一路走来,在职业价值链上,你现在站在哪里呢?开篇的这两个问题就把我自己问倒了,越发认识到自己的职业发展窘态。方向在哪儿?路在哪儿?现在又在哪儿?书读完了,但这些问题依然在一遍又一遍的拷问着自己...

2 其实那些进入顶级商学院的人不是因为优秀无暇去读MBA,确实能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现状和愿景的差距与不足,而用名校读书去弥补这个差距和缺口,当然是如果可以弥补的话。对于人生目标和策略清晰的人,也许发现弥补这个缺口的不是MBA,而是NBA或其它。清晰的规划是多么的重要,浑浑噩噩则是浪费自己生命,而且会让自己的人生滑向一个不可逆转的沟壑!

3 每个人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个人化的潜质,关键在乎你身处的环境是否适合你自己。环境影响人的心与行,能让你有效地发掘、发挥和发展内在的潜能。对于自己,应该好好考虑下目前的环境十分适合自己?而同样的道理,我相信,当你去领导一个公司或带领一个团队的时候,你要清楚的明白,为了让员工发挥所长并对公司或团队作出最有利的贡献,最有效的做法不是招聘能力最强的人,而是构建一个激发动力和提高能力的生态制度。如果你致力于建设一个开放,善于交流与学习,分享知识,提升技能,开阔思维,共同成长的团队氛围,那么它可能影响并作用于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不仅让每一个人得到自己职业和心理的双重成长,而且会给团队输出源源不断的正能量!如同滚雪球,小团队滚成大团结;小公司滚成大公司!

4 哪怕如MBA这样的事儿,其规划和执行都是人生大事,与结婚生孩子等计划差不多。可能并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事情,甚至需要整个家庭的规划。所以,读到这儿我感觉自己这个MBA梦是够呛啦,哈哈。

5 关于个人能力的体现。每个人的斤两并不是一时三刻用魔术变出来的。经验是经过成败得失而来的,业绩是通过长期积累而建立的,人脉是透过人情点滴而发展的。所以,在”生意“萧条的时候,潜心蛰伏,好好修炼内功,是王道。

6 雇主为什么会选择读过MBA的人的经济学分析:这个境界就是经济学上的平衡点(Equilibrium)。也就是能干的与不能干基于自己的风险成本和收益做了是否读MBA的选择,前者继续进修,后者放弃念书。所以只是平衡点的时间后移而已。

7 We don't have to hear your voice all the time. So, think before you speak;speak only when you need to. 如果你刚刚迈入一个新的职场环境,好好体会这句话。

8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认为,如企业一样,每人的性格组合就像一份资产负债表。资本是个人天生和后天积累而得来的本钱,负债是自己的不足之处和包袱,我们整体的资产是由本钱和缺点组合而成的。如果用微软Excel工作表罗列清单,研究自己的优劣得失,在看不清这盘账时,是否应该找个独立审计师来看看?商学院是培训未来领袖人物的训练营,在选拔时,如果其他条件是一样的话,他们自然倾向于那些有自知之明的申请人。一个优秀的领袖需要拥有高度自觉感和用人能力,有不足之处的话,招揽适当的人才,寻找有用的资源来辅助自己;有过人之处的话,创造适合的平台和机会发挥所长。因此,申请人必须挖心挖肺地认识自己。“其实不管是否为了申请MBA,只要你是为了真实的成长,同样坦诚的面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这个基础都是一样的。

9 心理准备:在背景和条件上各有千秋的他们,为了打开国际视野,强化文化触角,最后决定放下身段,跳出专属的安全区,祈望达到个人和职业方面更高的境界。能做到这点儿的都不容易!这首先需要深刻而透彻的自我反思与反省,深入且广泛的调研功夫、实地考察、课堂旁听、与在读学生和校友密切和持续地交流。

10 “Why are you here and not somewhere else?” 你的差异价值是什么?就是你的个人故事、特质、经历、背景等等。而职场如同MBA的申请一样,都离不开“Fit in”与“Stand out”。它们是一种互相牵引的关系:“Fit in”是融入一堆与你的兴趣和观念相投的人群中,互相学习与交流;同时,你需要“Stand out”,利用自己独有的才能和经验,为学校、社区、同窗、公司团队增值,当个学习榜样。换句话说,不失自我之余,又能融入群众。多么美妙而又清晰的观点。

11 “非常好,你具备敏锐的时间观念,对时间安排方面拿捏很准,亦顾及我们在对话上的均衡交流,不会只顾自己,一味发言,忘记对方的感受。你对我或我们有哪些问题?我尽量在这几分钟内向你解答。”作者的这次面试经历非常的精彩!可能任何的与人沟通或交流,归根结底,首要的是设身处地,试从对方的角度来思考和应对。任何人际沟通的事情,都可迎刃而解。

12 再一次强调:敞开怀抱,广而深地暴露自己,如海绵般吸收各方信息和知识。这是最高效的学习和成长!

13 “你认为在职业发展上,一个人最可贵和最需要拥有的是哪些特质?”她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坚持度和耐力。” ---- 所以,当你遇到困难身处逆境的时候,想想自己,是否已经做到了这两点儿。如同冯仑那句:伟大是熬出来的。

14 心力比脑力难得,聪明人多,有心人少。-- 我记得在中小学的时候就遇到过这个问题:能力和态度哪个重要。那个时候的自己不假思索的说能力!而现在,经过慎重的思考,我再更多时候的回答可能是态度。因为人与人之间能差别多大呢?在个别的事情上,也许会选择有能力的人;但是从长期看,一颗进取的心是最重要的。

15 “如果不是耶鲁和芝大的教育背景,不是长期以来苦心经营的人际关系网,不是以公平和真诚对待身边人和事,我绝对不可能获得他们的协助。”-- 所有真诚的对待每个人很重要。似乎曾经的自己也是这样的,但是失望得多了,似乎不如从前了,以后要反省自己是否回归到了原始的空杯心态?

16 "投资也好,创业也罢,全是关于风险管理,风险分为计划风险和非计划风险。" -- 而科班出身的人,可以把所有的风险都提前挖掘分析为计划风险;反观之,非科班的人,面对的则更多是非计划风险,直到这个风险把他或她吞噬。

17 要想得透彻,放下过去所拥有的,短期也好,长期也罢,尝试新计划、新目标。我从不相信一味坐在家中研究、琢磨,就能作出改变,必须走出去切切实实地做起来,哪怕最后没有成果,过程本身已经是一种收获。

18 在创建新事业方向时,未必能(立刻)得到旁人认同,逃避不了怀疑,但又要坚持下去,于是,孤军作战是一种感觉,也是一个状态;如这状态维持太久的话,是一种不健康、低效益的现象。

19 无论是创业,还是在大企业内打滚,拥有和利用对内和对外的社交资本是高端人才的差异价值之源。

20 大企业工作,找到一个真心欣赏自己的老板是万中无一的幸福。同事不一定最适合自己的脾性,但是老板的支持是打工一族的必胜之道之一。人情固然难得,但是如果没有实力,机会摆在眼前也没用。有实力而坚持的人一定能够获取别人的赏识,只是时间早晚而已。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21 与人沟通,我所指的并不是那种淡而无味的闲聊,而是有思想、有系统的沟通。这么出神入化的艺术是经年累月悉心锻炼的成果。-- 向往!

22 关于孩子的成长。

(1)对想学戏剧孩子的家长建议:但是无论什么行业、什么职位,表达能力和演讲能力极其重要,是全球通用的技能。学戏剧让我们学会不怯场,如何运用眼神、语气、呼吸、声音、面部表情等主要感官要素有效地表达信息,影响对方的感受。随他吧!现在不尝试,难道等到长大后再后悔吗?-- 深以为然!

(2)关于运动:运动爱好是必须的,直接原因是身体锻炼的需要,但又远不止如此。团体运动可以培训小孩的服从性、纪律性、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才能;而个人运动则可以培养小孩的集中度、耐力和独立性。

(3)生理健康影响心理健康,后者就是开心、愉快。做人愉快,对生理健康起了正面作用,相互牵引。尤其重要的是拥有平衡心态,平衡心态是摔倒了懂得如何站起来,是有问题出现时懂得动脑筋去解决(起码尝试用心去解决),是拥有独立思考能力,是具备综合化逻辑思维、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敏感度。

(4)今日的你,除了受到遗传因素影响之外,就是昔日成长过程演化出来的结果。成长过程中,来自父母的影响至为重要,其次是老师和同辈玩伴。-- 所以,在自己树立好榜样的同时;留心孩子老师和伙伴,是否具备完整而优秀的人格,同样重要。

23 人生,要保持积极的态度。时常提醒自己,无论如何,要珍惜每个人、每件事、每堂课,没有下次,只有今次;没有然后,只有现在。有话要说就说,有事要做就做,不要等,机会瞬间即逝。还有,请珍惜自己的支持者,也不要吝惜对自己欣赏的人表示支持和鼓励。

做自己的天使投资人读后感(四)

之所以会选择这本书来读,是因为自己正陷于一段职业迷茫期。

我想所有在商业公司工作的职场人,绝大多数心中都有一个MBA梦。至少我自己也是这样的。但是面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发现却是如此尴尬,不仅仅是它本身,它之于事业,家庭,人生都是一个不太舒适的处境,这个梦之于自己可能是越来越远了。但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依然饶有趣味,哪怕是做一个梦也好。读罢,感觉收获良多,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个MBA梦。

可能与自己的职场心理处境有关,阅读它的时候更多的是思考自己的未来道路方向和选择。书中的一些观点和个人思考,简单汇集如下:

1 首先,人生是不是一场马拉松?对于每个人自己内心来说,它似乎是的,它指向一个或者明确或者模糊的遥远的方向。但人与人之间又是不同的,所以每个人应该想清楚自己心中的马拉松的方向。其次,如果你的马拉松有方向或者目标的话,那么一路走来,在职业价值链上,你现在站在哪里呢?开篇的这两个问题就把我自己问倒了,越发认识到自己的职业发展窘态。方向在哪儿?路在哪儿?现在又在哪儿?书读完了,但这些问题依然在一遍又一遍的拷问着自己...

2 其实那些进入顶级商学院的人不是因为优秀无暇去读MBA,确实能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现状和愿景的差距与不足,而用名校读书去弥补这个差距和缺口,当然是如果可以弥补的话。对于人生目标和策略清晰的人,也许发现弥补这个缺口的不是MBA,而是NBA或其它。清晰的规划是多么的重要,浑浑噩噩则是浪费自己生命,而且会让自己的人生滑向一个不可逆转的沟壑!

3 每个人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个人化的潜质,关键在乎你身处的环境是否适合你自己。环境影响人的心与行,能让你有效地发掘、发挥和发展内在的潜能。对于自己,应该好好考虑下目前的环境十分适合自己?而同样的道理,我相信,当你去领导一个公司或带领一个团队的时候,你要清楚的明白,为了让员工发挥所长并对公司或团队作出最有利的贡献,最有效的做法不是招聘能力最强的人,而是构建一个激发动力和提高能力的生态制度。如果你致力于建设一个开放,善于交流与学习,分享知识,提升技能,开阔思维,共同成长的团队氛围,那么它可能影响并作用于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不仅让每一个人得到自己职业和心理的双重成长,而且会给团队输出源源不断的正能量!如同滚雪球,小团队滚成大团结;小公司滚成大公司!

4 哪怕如MBA这样的事儿,其规划和执行都是人生大事,与结婚生孩子等计划差不多。可能并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事情,甚至需要整个家庭的规划。所以,读到这儿我感觉自己这个MBA梦是够呛啦,哈哈。

5 关于个人能力的体现。每个人的斤两并不是一时三刻用魔术变出来的。经验是经过成败得失而来的,业绩是通过长期积累而建立的,人脉是透过人情点滴而发展的。所以,在”生意“萧条的时候,潜心蛰伏,好好修炼内功,是王道。

6 雇主为什么会选择读过MBA的人的经济学分析:这个境界就是经济学上的平衡点(Equilibrium)。也就是能干的与不能干基于自己的风险成本和收益做了是否读MBA的选择,前者继续进修,后者放弃念书。所以只是平衡点的时间后移而已。

7 We don't have to hear your voice all the time. So, think before you speak;speak only when you need to. 如果你刚刚迈入一个新的职场环境,好好体会这句话。

8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认为,如企业一样,每人的性格组合就像一份资产负债表。资本是个人天生和后天积累而得来的本钱,负债是自己的不足之处和包袱,我们整体的资产是由本钱和缺点组合而成的。如果用微软Excel工作表罗列清单,研究自己的优劣得失,在看不清这盘账时,是否应该找个独立审计师来看看?商学院是培训未来领袖人物的训练营,在选拔时,如果其他条件是一样的话,他们自然倾向于那些有自知之明的申请人。一个优秀的领袖需要拥有高度自觉感和用人能力,有不足之处的话,招揽适当的人才,寻找有用的资源来辅助自己;有过人之处的话,创造适合的平台和机会发挥所长。因此,申请人必须挖心挖肺地认识自己。“其实不管是否为了申请MBA,只要你是为了真实的成长,同样坦诚的面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这个基础都是一样的。

9 心理准备:在背景和条件上各有千秋的他们,为了打开国际视野,强化文化触角,最后决定放下身段,跳出专属的安全区,祈望达到个人和职业方面更高的境界。能做到这点儿的都不容易!这首先需要深刻而透彻的自我反思与反省,深入且广泛的调研功夫、实地考察、课堂旁听、与在读学生和校友密切和持续地交流。

10 “Why are you here and not somewhere else?” 你的差异价值是什么?就是你的个人故事、特质、经历、背景等等。而职场如同MBA的申请一样,都离不开“Fit in”与“Stand out”。它们是一种互相牵引的关系:“Fit in”是融入一堆与你的兴趣和观念相投的人群中,互相学习与交流;同时,你需要“Stand out”,利用自己独有的才能和经验,为学校、社区、同窗、公司团队增值,当个学习榜样。换句话说,不失自我之余,又能融入群众。多么美妙而又清晰的观点。

11 “非常好,你具备敏锐的时间观念,对时间安排方面拿捏很准,亦顾及我们在对话上的均衡交流,不会只顾自己,一味发言,忘记对方的感受。你对我或我们有哪些问题?我尽量在这几分钟内向你解答。”作者的这次面试经历非常的精彩!可能任何的与人沟通或交流,归根结底,首要的是设身处地,试从对方的角度来思考和应对。任何人际沟通的事情,都可迎刃而解。

12 再一次强调:敞开怀抱,广而深地暴露自己,如海绵般吸收各方信息和知识。这是最高效的学习和成长!

13 “你认为在职业发展上,一个人最可贵和最需要拥有的是哪些特质?”她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坚持度和耐力。” ---- 所以,当你遇到困难身处逆境的时候,想想自己,是否已经做到了这两点儿。如同冯仑那句:伟大是熬出来的。

14 心力比脑力难得,聪明人多,有心人少。-- 我记得在中小学的时候就遇到过这个问题:能力和态度哪个重要。那个时候的自己不假思索的说能力!而现在,经过慎重的思考,我再更多时候的回答可能是态度。因为人与人之间能差别多大呢?在个别的事情上,也许会选择有能力的人;但是从长期看,一颗进取的心是最重要的。

15 “如果不是耶鲁和芝大的教育背景,不是长期以来苦心经营的人际关系网,不是以公平和真诚对待身边人和事,我绝对不可能获得他们的协助。”-- 所有真诚的对待每个人很重要。似乎曾经的自己也是这样的,但是失望得多了,似乎不如从前了,以后要反省自己是否回归到了原始的空杯心态?

16 "投资也好,创业也罢,全是关于风险管理,风险分为计划风险和非计划风险。" -- 而科班出身的人,可以把所有的风险都提前挖掘分析为计划风险;反观之,非科班的人,面对的则更多是非计划风险,直到这个风险把他或她吞噬。

17 要想得透彻,放下过去所拥有的,短期也好,长期也罢,尝试新计划、新目标。我从不相信一味坐在家中研究、琢磨,就能作出改变,必须走出去切切实实地做起来,哪怕最后没有成果,过程本身已经是一种收获。

18 在创建新事业方向时,未必能(立刻)得到旁人认同,逃避不了怀疑,但又要坚持下去,于是,孤军作战是一种感觉,也是一个状态;如这状态维持太久的话,是一种不健康、低效益的现象。

19 无论是创业,还是在大企业内打滚,拥有和利用对内和对外的社交资本是高端人才的差异价值之源。

20 大企业工作,找到一个真心欣赏自己的老板是万中无一的幸福。同事不一定最适合自己的脾性,但是老板的支持是打工一族的必胜之道之一。人情固然难得,但是如果没有实力,机会摆在眼前也没用。有实力而坚持的人一定能够获取别人的赏识,只是时间早晚而已。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21 与人沟通,我所指的并不是那种淡而无味的闲聊,而是有思想、有系统的沟通。这么出神入化的艺术是经年累月悉心锻炼的成果。-- 向往!

22 关于孩子的成长。

(1)对想学戏剧孩子的家长建议:但是无论什么行业、什么职位,表达能力和演讲能力极其重要,是全球通用的技能。学戏剧让我们学会不怯场,如何运用眼神、语气、呼吸、声音、面部表情等主要感官要素有效地表达信息,影响对方的感受。随他吧!现在不尝试,难道等到长大后再后悔吗?-- 深以为然!

(2)关于运动:运动爱好是必须的,直接原因是身体锻炼的需要,但又远不止如此。团体运动可以培训小孩的服从性、纪律性、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才能;而个人运动则可以培养小孩的集中度、耐力和独立性。

(3)生理健康影响心理健康,后者就是开心、愉快。做人愉快,对生理健康起了正面作用,相互牵引。尤其重要的是拥有平衡心态,平衡心态是摔倒了懂得如何站起来,是有问题出现时懂得动脑筋去解决(起码尝试用心去解决),是拥有独立思考能力,是具备综合化逻辑思维、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敏感度。

(4)今日的你,除了受到遗传因素影响之外,就是昔日成长过程演化出来的结果。成长过程中,来自父母的影响至为重要,其次是老师和同辈玩伴。-- 所以,在自己树立好榜样的同时;留心孩子老师和伙伴,是否具备完整而优秀的人格,同样重要。

23 人生,要保持积极的态度。时常提醒自己,无论如何,要珍惜每个人、每件事、每堂课,没有下次,只有今次;没有然后,只有现在。有话要说就说,有事要做就做,不要等,机会瞬间即逝。还有,请珍惜自己的支持者,也不要吝惜对自己欣赏的人表示支持和鼓励。

做自己的天使投资人读后感(五)

听过此书作者的讲座,演讲和本书内容都非常实在,作者自己的心路历程和心得总结,很收益。主要内容摘录如下:

MBA通过系统化的培训、高效能的环境和智者教授的指导,提升解决自身、商业和现实问题的能力。

MBA的学习,可以回想一下以往的轨迹,规划一下未来想要做什么,以后又该如何发展。人生是一场旅行,有时候停下脚步,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MBA的学习可以打开眼界,开放思想。不同的认知方式和理念的激励,促使升级自己信息处理器,更新自己操作系统。

好奇心、诚实和独立性(Intellectual Curiosity,Intellectual Honesty,Intellectual Independence),以及团队合作精神,还有开放积极的心态,是MBA学习和未来事业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

以做投资为例,要作出高质量的投资决策,关键在于尽可能前瞻地预知未来,而好奇心能驱使你去探究事物的本源,从而为前瞻奠定基础。

耶鲁MBA特点:耶鲁大学本身就具有古典和艺术气质,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导,注重综合性、多方位思维发展,鼓励跨领域的知识交流以及跨学院的人际社交。其MBA小班教学、资深教授资源以及公营与私营管理教学模式。选择MBA时不必太在意排名,而忽略了自己的真正需要和自身条件。如果选择错误的话,足以影响一生。

作出抉择时,一定要耳听八方,环顾四周,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MBA学位的真正意义在于硕士学位以外的无限可能,在于你怎样利用商学院提供的一切来规划和实践你的人生和事业。本书不仅有申请前的规划、申请时的备战,更有入学后的学习生活、后MBA的职业路向等。

MBA并不是万能的:

原因有三:

一、MBA学位对个人修为、社交资本和事业发展起积极作用,但商学院的生活节奏、文化氛围和训练模式并不适合所有人。

二、MBA学位并不是医治一切事业和求职痛症的灵丹妙药,不要作出幼稚的遐想。

三、创业者不一定需要MBA学位,但MBA学位却能为创业者带来有形和无形的价值。

每个人拥有一条变化无穷的职业价值链(Career Value Chain),它的长度、宽度与斜度奠定个人职业发展的高度。

第一章逆向思维与退出策略——解构选择MBA的思路、动机和目标

在事业和学业规划上,为了研究升读MBA的思路历程,必须剖析三段时期——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开始申请MBA时,必先从终点入手。这是一种逆向思维模式,先认清动机和初衷,跟着找对未来方向和目标,进而针对过去经历和自身条件,发掘未来与过去之间的空隙。

思维的时间轴变成 未来——过去——现在

成功的申请人都是清楚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作出实质性补救及改善。他们不是因为条件优秀无瑕才进入顶尖商学院,而是知道自己的不足后,为了达到将来的目标,选择利用商学院的资源去弥补这个缺口。

个人条件与录取率的关系不是因果关系,就是说,不是因为你来自北大、清华,所以才能考上哈佛、耶鲁。个人特点与录取率呈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相关性,但由于在每项录取案子上,每所学校的内部文化、入学要求和个人素质的相对比重有别,故不能一概而论。

申请人都是想改变现状、开阔视野和改善自我,这是对将来的期盼、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过去的反省的自然综合反应。

升读MBA的常见动机主要包括:

◆ 转行

◆ 升职

◆ 创业

◆ 丰富人生体验

◆ 改善经济条件

◆ 开阔国际视野

◆ 加强学术能力

◆ 扩大人脉关系网

◆ 挑战及突破自我

◆ 增进多元文化体验

◆ 证明个人实力和耐力

◆ 提升商科和管理知识水平

动机没有对与错之分,只有显性与隐性之别。其实,这段思路相当简单,用三个英文单词——Why 、What和How——就足以概括一切。

Why——动机和初衷

What——未来的职业目标和方向

How——方法、手段和过程

简言之,动机引领目标,目标决定方法。

认清自己的兴趣和方向也是人生的必经阶段,想得通透利落而且付诸行动的一群人则是相当难得,勇气可嘉,成功在望。

透过每道精心雕琢的申请论文题目以及30分钟的面试,学校有意识地送给申请人一个契机——一个有实际奖赏(录取信和奖学金)和时间限制(申请备战时间有限)、风险近乎零(一次失败可重试,不是世界末日吧?)的机会,让你们认真地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以现在的行动贯穿一切。如何把握这个机会?是处理一大堆申请文书,做考试复习的循例工作,还是帮助自己找到未来的方向?全属申请人的个人决定。

逆向与内外思维模式

为了研究升读MBA背后的动机、意义和目标,在思路历程上,我们同样必须剖析三段时期——过去、现在和未来。区别在于,在开始MBA旅程的起点,必先从终点入手。这个想法跟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的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出手投资前,这些投资人对终极出路以及通往出口的路线图,已经心里有数,这就是所谓的退出策略。换句话说,今天的决定由明天的目标带动。

有了方向和目标,你可以进一步细化引领到终点的每一小步。通往终极目标的可行途径和选择可能超过一个,MBA学位只是其中之一而已。如果自我反思的过程做得恰当和透彻的话,最终你可能会发现MBA学位未必最迎合你的口味,最切合你的需要。与其盲目跟风,追求一个不属于自己的学位梦,倒不如花时间在更直接和更有效率的方法上,早日取得理想中的结果。

进行了宏观的方向分析,微观的自我评估就是下一步。

解答一切留学疑问的基本思维方式应该是由内而外。用逆向思维方式寻找总体的方向后,细化地解构自己的情况:过去有什么经历,现在拥有什么,得与失,对与错,是与非,童年与少年时代成长经历等。然后根据个人目标、条件、需要和现实情况,寻找最适合自己发展的环境,继续上路。

试想象:动机和初衷认清了,未来方向和目标找到了,过去经历和自身条件想透了,中间存在缺口,跨越这个缺口的桥梁就是一个MBA学位(以及它带来的一切好处)。

学习的钱一定要舍得花。哪怕借钱来投资自己都是值得的,因为它一定会有窗口让你再把钱赚回来。

如果真的一贫如洗,头脑正是东山再起的最大本钱,就更应该好好投资在这里才对。假如有想改变的心,却连一点点的学费都无力支付,这样的人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真正的困难时,会有足够的能力去克服吗?要知道,真正的难关比这大过千百倍,小困难都克服不了,人生如何能转败为胜呢?

学习的花费看得见,也有限,但花在社会大学里的学费却可能让我们倾家荡产,甚至招致生命危险。所以,一样要学习,不如把学费交给有智慧的人——教授,让他们引导我们,而不是把钱砸在学费高昂的社会大学里。

第二章乐观偏差和计划谬误——筹划MBA项目的进程

乐观偏差和计划谬误是人性的基本弱点,任何人都会犯。大部分的申请人却有一个通病——眼高手低,高估自己的执行力和投入度,却低估申请计划的挑战性与难度。于是中途放弃者比比皆是,付出的时间和资源最后沦为沉没成本。

经验是经过成败得失而来的,业绩是通过长期积累而建立的,人脉是透过人情点滴而发展的。在MBA申请这件事上,时间就是“萧何”,就是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时间上的战略没有什么特别的窍门,简单来说,越早开始准备越靠谱。

究竟申请MBA需时多久?应该何时开始申请程序?如果纯粹从申请时间管理的角度来看,有的花了3~6个月,包括备考GMAT以及完成所有申请文书,有的却花了1~2年的时间。申请时间长短因人而异,基本上在乎申请学校的数量、申请人的工作情况(有些人特别辞职预留所有时间来成就MBA大业)和投入度,事前准备工夫的素质等,所以不能相提并论。

商学院的学习模式是基于“集思广益、同辈互相学习”的理念。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招生处职员费尽心思,精挑细选一些具备最独特背景、性格、经历的候选人,组成一班在各种主要范畴上——种族、性别、地理分布、职能、行业、语言——均最有代表性和最多样化的学生群。

基于以上逻辑,那些申请MBA的常客,如工程师、投行分析员、管理咨询师、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会计师、国际金融机构专才等,越早申请越有利。头轮选拔中具备相同背景的申请人比较少,竞争难度略低,比较容易突围而出,但如果在后轮选拔期间才申请,同类型竞争对手的数目众多,说服对方自己的差异价值就困难多了,最终影响成功率。

就算你拥有非传统、独特的背景,提早申请也是上策。一般来说,在首轮和次轮选拔时,在保持学校传统素质的大前提下,学校适度地调整审核尺度,务求尽量在几个月时间内把新生班大部分的名额填满(1、2月时,如新生班80%已经落实,总比40%好多了吧)。因此,后期的尺度可能会相应提高。更何况,在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同学们需要时间处理一切出国签证等事宜。早点筹备,早点申请,早点面试,早点被录取,就能早点处理出国琐事,早点开始新生活。

如果你准备2017年9月入学,今天应该开始做什么?

在时间部署上,在此列出一份建议时间表,申请人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决定先后次序、具体细节和加长缩短。

假设你准备2017年9月入学的话,整个申请程序大概15~18个月左右:

2015年9月—2016年5月(申请前期)

◆ 呼应第一章的建议,申请人应对个人兴趣、职业条件、过去经历、未来发展方向等作出深入反思和批判性评估。过滤思绪,整理记忆,用笔记有系统地记录下来,以备未来草拟论文、简历等文书之用。

◆ 对国内外商学院进行详细调研,相互比较,包括课程内容、教学资源、地点环境、文化氛围、入学要求、生活素质、学生课外活动组织和校友网络等,无论最后决定申请多少所学院,在调研初期,必须扩大范围,深层探讨,货比三家。

◆ 参加学校在中国境内举办的官方讲座和校友活动,跟与会的招生处代表、当地校友和放假回国的在读学生打交道。认识多了,在往后的日子里能更有效地做出合适的选校决定。

◆ 各大学校也定期举办网上论坛,地域时差可能造成不便,不过好处是可以实时与招生处代表和在读学生互动,听取心得。

◆ 复习和备考GMAT,争取在这一年中完成,否则将来一边做申请文书,一边备考,压力一定不小。

◆ 如果时间和经济上许可的话,安排到学校当地进行实地考察,与在读学生交流,做个旁听生,观察校园情况。这种个人化的体验远胜于搜索厚厚的书面和电子化材料。关键是事前做足准备工作,特别是申请前期的前四项工作是重点。有备而来的探访肯定会为申请书加添不少印象分。

◆ 部署挑选推荐人。谁是潜在的适合人选?推荐人一般是工作上常常打交道的人,鉴于距离准备推荐信还有一段时间,多积累一些双方合作和沟通的经验,让他们对你的为人和工作能力加深了解,并且虚心征求意见,加强关系。

◆ 筹划教育融资预算。除了储蓄和工资以外,国内银行贷款和学校本身提供给外国学生的财务资助务必探究清楚。

◆ 观摩2015年9月入学的申请论文题目。其实,每年的论文题目必定更新一次,所以不能预先写好一些后备文章,不过,可以先参考一下,找些灵感之余,亦可作练习之用。

2016年6月—2016年12月(申请中期一)

◆ 一般在6月和7月之间,学校会陆续公布新一年申请论文题目、文书的其他要求和各轮选拔的截止日期。根据在“申请前期”进行的学校调研结果、自我条件分析和实际申请要求,敲定最后的选校名单,制定首轮和次轮申请上的战略部署——哪所学院安排在首轮申请,哪些排在次轮。

◆ 草拟论文提纲和简历初稿,然后进一步优化正式论文和简历材料。修改编审的过程繁复枯燥,历时数个月,找几个朋友、同事、同学或独立第三者作为义务导师,吸纳多元化的意见。

◆ 填好电子版的申请书。现在的申请书不仅要求填个人资料,近年的趋势是申请书包含了一些类似于论文题目的短问题,在有限的字数内作答。所以,应预留额外时间细心回答问题。

◆ 与本科时就读的大学联系,申请正式成绩单发送给商学院。

◆ 正式邀请“心仪对象”作为申请推荐人,向他们表明心迹和意图,了解对方对自己的评价。推荐人通常是大忙人,要写的推荐信数目不少,而每所学校对推荐信的要求不一,因此,申请人与推荐人必须保持紧密合作联系,抓紧在限期前收集和递交所有推荐信。

◆ 如有特别奖学金或助学金需要分开申请的话,申请人需要额外准备有关材料。

◆ 对于首轮申请的同学们,在9月底或10月初递交了申请材料后,剩下的几个月就是准备面试的时节。首轮申请人的面试邀请书应该在截止日期后6~8个星期内以电邮发出。

◆ 首轮申请人的录取通知书一般在1月初发出。次轮申请人的录取通知书一般在3月底或4月初发出。奖学金和助学金的通知书一般与录取通知书一并发出。

2017年4月开始(申请后期)

◆ 录取后,办理和申请出国签证,并且申请宿舍或作出当地租房安排。有机会的话,参加学校为刚录取的新生举办的欢迎周末活动,有助敲定最终的选校决定(如你收到超过一封录取信)。及时交学费订金,以确保获取的新生名额。

◆ 被拒绝的话,待整个申请季节过后,跟招生官直接联系,了解被拒绝的理由。如果申请人准备明年再接再厉的话,他们的意见是相当有建设性的,亦表明了申请人对该学校的认真态度和兴趣,这一点个别招生官可能觉得特别欣赏。

◆ 被列入候补的话,马上跟招生官直接联系,尝试发掘背后的原因,可能需要重考GMAT,拿取更高的分数,书写一篇全新的论文,或亲自拜访学校,这样有助于提高录取概率。

其实,15~18个月的准备流程一点也不辛苦。不要忘记,考进后是两年的密集型训练,紧接着事业上马拉松式的营营役役,相对地,预备申请只是起步而已。读者们,百忍成金,好戏在后头,不继续坚持就看不到好戏啊!

第三章价格与价值的平衡较量——MBA融资与投资回报率

一个全日制MBA学生的两年综合成本(直接和间接成本)可以高达30万美元之多。成本这么高,回报又如何?在MBA融资上,成本是可量化、客观性强的价格,回报却包含着可量化和无形的价值,含主观因素在内,价值可以是长远的,但效果未必立刻浮现。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数据显示,不含书本教材、住宿、交通及其他生活费,美国最昂贵的私立医学院和法学院的一年费用大约为$58000(美元),非商科、非医学、非法学类的一般性研究院一年费用通常也是$40000~55000左右(美元)。

大家都是研究院水平的学位,相比之下,一个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属于一项高端、高技术、重品牌的奢侈品。如果加上书本教材、住宿、交通及其他生活费,一年的总支出(直接成本)大约为10万美左右(见下表),两年全日制的课程花费就等于20万美元。机会成本呢?假如放弃了一份年薪几万美元的工作,那么,一个MBA学生的两年综合成本(直接和间接成本)可以高达30万美元之多。

价值 = 短线利益+人脉+机遇+见识+门路+奇遇

成本这么高,回报又如何?在MBA融资上,成本是可量化、客观性强的价格,回报却包含着可量化和无形的价值,含主观因素在内,价值可以是长远的,但效果未必立刻浮现。如把MBA学位当作一项投资的话,它的成本效益往往被曲解。付出的现金和机会成本是肯定的,但由于从学位身上赚来的回报存在时间和经济的不确定性,难于全面客观地量度,因此,受到人类本能——避险心态的影响,申请人往往着眼于可合理地量化的回报(即毕业后中短期的薪酬水平),而忽略了一些意义重大、却不能用金钱衡量的长线得益。

作为一把钥匙,MBA学位为学生们打开人脉、机遇、见识、门路和奇遇的契机,以上种种都不能用金钱去衡量。学生和毕业生的知识面通过持续性学习而更新和扩大(除非当事人选择永远放弃接触新事物和面对新挑战),所以教育投资的价值是抗折旧的。

全球的MBA毕业生数目日益膨胀,为了证明自身能力及凸显学位的差异价值,应对方法是选读高素质和名气大的MBA课程,由此产生的价值是有形和无形的。某些企业,如高盛、麦肯锡、谷歌等只会在个别特选商学院进行校内招聘活动,考核和选拔未来管理人才,这些面试和就业机会不常见,如成功受聘,薪酬和职位晋升方面可算是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保障。同时,全球校友网络是一个长期人力资源和社交资本的宝库,资深教授的企业人脉和资讯网络更为难得,这一切都是有待发掘的潜在价值。

总的来说,申请人需要明察,除了经济回报和效益之外,其他利益,如独特回忆、学习经历、技术和人力资源、潜在机会可能性等,在计算含金量的公式中是不容忽视的。短线利益和长线价值息息相关,缺一不可。

再者,由MBA学位带来的人脉、机遇、见识、门路和奇遇等益处和回报是不能完全用金钱去衡量的。这些回报出现的时间、频率、情况等因人而异,更无法为此等有意义但无形的好处加上可合理计算的价目牌。得益以外,不能客观地和准确地量化和现金化的代价也不少,例如:(1)错失与家人和朋友相处的时间。(2)生活质量出现反面变化。(3)繁忙的学习生活导致睡眠不足和饮食不定,继而引发健康问题。(4)巨大压力对心理造成潜在伤害。

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我如何顺利完成耶鲁学业?

有完全准备好两年的费用就已经到耶鲁去,手头上只有个人储蓄和奖学金,足够支付第一年的学费及一般生活费,其他费用如房租怎么办?拥有专业会计师的资格使我得到学分豁免,第一年不用上会计科目。

到了第二年,除了继续当会计学助教,还兼任统计学助教和招生处面试官,再加上高盛暑期实习的收入,足够支付第二年的生活费。那么,第二年的学费呢?那些只供外国学生的学生贷款成为最终的解决方案,毕业后,以新工作的薪酬来逐步偿还债务。

其他的情况也差不多。考进纽约大学商学院得到两份校内助教及研究工作,足够支付一半学费。所以,学院内确实存在不少“自力更生” 的机会,供学生发掘。

面对高昂学费,除了开源之外,可以选择节流。选择了西北大学和 INSEAD这两所在咨询专业名气较响的学院。有意识地只申请了一年期、全日制的MBA课程,原因是考量到时间资源投放与成本存续期,在10~12个月内完成数个学期的课堂,缩短上学时间,早一步毕业,减少成本支出,加快投资回本。

专访耶鲁大学MBA财务资助处总监Rebekah Melville:如何选拔奖学金得主?

在众多两年全日制MBA课程中,在教育融资方面,奖学金占81%,助教教席占46%,助学金占31%。奖学金和助教工作是商学院里两种最普遍的财务资助工具。

耶鲁大学与一些美国顶级大学一样,财务资源尚算丰富,一般提供两种财务资助方案——奖学金和贷款。在众多顶尖商学院中,奖学金是最普遍的资助工具,最大金额足够支付两年学费,但是学生必须自己负责非学费类的支出。奖学金与助学金的主要区别是,前者跟学生的实际财务需要完全没有关系,就算你已经拥有足够资金,也有可能获得奖学金。

助学贷款,学生只要填写申请表,告诉学校需要多少学费资助,学校一般不会过问学生的收入来源等问题。所以,在无需信贷审批的情况下,学生获得学费贷款资助的胜数相当高。贷款的利率也是市场化的,现在大概是7~9%左右,毕业半年后开始还款,最长贷款年期为10年。

奖学金得住和贷款人的背景非常的国际化。

颁发奖学金的重点主要放在申请人的学术成绩上(如GPA、GMAT、GRE分数)。另外,除了进行人为审核步骤外,商学院一般运用一些量化模型,目的是衡量申请人的背景(如公开考试成绩、本科专业)与某些指标性统计数据(如录取回报率、奖学金风险度、录取接受率等)的关联,帮助学校决定当年颁发奖学金的整体分布和宏观配置。

对于未来申请人,在教育融资上,越早申请越好,最好是在首轮和次轮的申请周期内。由院长每年落实和批准的奖学金预算案一般是针对首轮、次轮和第三轮申请周期的申请人,但是对于外国申请人而言,如能在首轮和次轮申请的话,获得奖学金的胜数一般比较高(比第三轮申请为高)。同时,基本上所有顶尖商学院只会提供针对学费部分的奖学金和贷款方案,考生自己必须早一点做好非学费支出的安排。

教育融资的几项建议

你肯定名牌学位的价值,但是价格不菲是不争的事实。我相信,当遇上难题时,自发地靠个人能力多方位地寻找解决办法是最靠谱的对策。在MBA教育融资方面,以下提供一些建议:

(1)规划留学大计时,做足长期储蓄的实际和心理准备。如涉及家中成员,一项全面化、多用途的财务计划是必需的。

(2)工作至出国前一周左右,尽量赚取多点儿工资再离开。

(3)一般暑假实习期是8~10个星期。尝试实现暑假实习期最大化,找两份工作,把实习期延伸至12个星期左右。

(4)两年学习生活成本最细化,遵守节约原则。

(5)在校内找兼职工作,补贴生活费。

(6)放弃两年期的MBA课程,选择一年期的MBA课程。

(7)选择兼职制或高管MBA课程,一边工作,一边上课,用工资补贴学费。

(8)制定融资方案时,必须预先考虑清楚未来的发展方向。逻辑是:如果你打算毕业后当投行家,估计毕业后的工资相对较高,那么,今天的财务融资安排可以宽松一点。但是如果你打算加入公益团体当领导,工资的起步点和增长率偏低,那么,今天安排的融资方案就应该收紧一点。

(9)如果有一所一般的学院给你奖学金,另一所较好的学院却没有奖学金,你是否应该为了解决财务问题而接受前者的录取邀请?在此情况下,有几个因素需要考虑:① 两所学院在素质和名气上的区别有多大?② 奖学金的金额有多少?对节省学费的帮助有多重要?③ 哪所学院的课程和培训能对你的目标职业发展提供最直接的助力?④ 对于学院的特点,哪些比重较大?哪些比重较小?最终的决定应侧重于比重较大的特点。

(10)有雇主的财务支持当然最好,但是要说服他们确是有难度的,毕竟大部分MBA毕业生(尤其是全日制的毕业生)毕业后不会回到旧公司工作,而提供资助的雇主需要出国留学的员工立下承诺,毕业后回国重回旧公司工作一段时间,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日本学生身上。如果你希望得到雇主的资助,哪怕不是全数资助,可以建议在留学期间以兼职身份做些项目;如果雇主是一家银行,可以研究安排低息学生贷款的可能性;最后,如果原雇主那边办不到的话,将来找到新工作时,尤其是市道火热之际,向新雇主提出补贴过去学费的建议,作为入职的条件。

(11)奖学金根据学术成绩而定,助学金则以财务需要为依据。假如收到两所商学院的录取邀请,它们分别提供了奖学金,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你应选择最高金额的奖学金;如果你想讨价还价,期望另一学院提高奖学金的金额,后者未必如你所愿,尤其是如果这是一所竞争激烈、名气大的商学院,所以,你必须小心行事。但是,如果学院提供的是助学金,你可考虑以财务需要,即经济难点来跟学院讨论,以求争取更大的资助。

(12)关于学生贷款,跟美国比较,亚洲地区不算流行。但是,在中国,随着传统银行和新兴金融机构对中小微企业、个人融资和金融创新的认受性和推动力渐渐增强,你应该尝试发掘这方面的可行方案。

一个MBA学位就如市场上任何一件产品一样,是价值与价格的问题,分别是你对此产品的评价及你实际愿意付出多少,两者之间是微观经济课堂上教授不厌其烦地解释和强调的“消费者净收益”。

“净收益”可以是零,即心中的价值和实际付出的价格完全一样,但是通常不会是负数,因为当价格大于价值时,你觉得不值得,就不会买。你会选择那些价值大于价格的产品和服务(俗话说“超值”),务求达到“净收益”最大化。第五章列举了实例,读者可进一步参考。

有价值的事情,今天不一定有价格,不过,有一天,价格终将赶上来,拉近距离。换一个角度,有价格的事情,今天的价值还未完全实现,当价值逐步提升时,价格与价值就会实现接轨。最重要的是,你心中的价值跟周边亲朋好友的价值完全是两回事,价值是独特和主观的,必先想清楚MBA对自己是否存在任何价值。否则,除了把“净收益”计算错误之外,更可能造成期望值的落差,心灵受到伤害啊!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