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有核》读后感摘抄

《有核》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21 11:15:24
《有核》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04-21 11:15:24   小编:

《有核》是一篇描写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小说。故事以一个核心家庭为主线,描绘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通过对家庭成员心理的细腻刻画,展现了现代社会中家庭关系的复杂性和挑战。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复杂性,引发读者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有核》读后感(一)

《有核》是郭小寒和相征的深入对谈,梳理了中国摇滚40年风云,有中国摇滚的高光时刻,有灿若星辰的摇滚英雄,有理想和希望,有幻灭和痛苦,有核有料,也有我们无法复制的青春。

那时候每天耳机里放的是崔健唐朝黑豹魔岩三杰,托同学从外地购得一盒《冷血动物》磁带能听到卷带,带干粮泡学校图书馆读《我爱摇滚乐》偶尔投稿即使石沉大海依然热情不减,和同学去周围学校卖the cure和涅槃的打口CD换啤酒喝,逃课看脑浊演出深夜回学校翻墙牛仔裤划个条口子还穿了一个夏天,四个和弦不熟练就迫不及待抱吉他给女孩唱歌,上网看黄燎原、小寒的博客搜寻讯息,下载黄海鸥设计的摩登天空的专辑封面,甚至,还整理过一个文档名曰中国摇滚极简史四五万字吧大约,后来移动硬盘丢了文档也没了…

迷笛校长张帆说:摇滚乐就是不甘平庸的觉醒,直面人生的力量,以及主动改变生活的勇气。现在回想那时候好像在拼命连接一切宇宙间若有似无的关于摇滚乐的wifi,因为鲜花会凋谢,音乐会停止,生命会完结,但理想不会。

《有核》读后感(二)

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作为一个摇滚乐爱好者,有时其实不太喜欢为摇滚乐作史的表达,但是这本书让我对这个观点彻底改变,让我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和狭隘。郭小寒和相征均是浸淫音乐行业超过二十年的知名从业者,通过这本书从历史和现实的维度,通过电台节目对谈的方式对中国摇滚乐的历史进行了相对完整而细致的梳理,注意,这个梳理不光是针对音乐人和从业者的,也有对音乐产业比如唱片市场和演出场地、音乐节等更为多方面的详实信息。 对谈这种形式的书并不鲜见,近年就有知名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和铃木凉美女士的《始于极限:女性主义往复书简》出版,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解答和回应关于性别议题和人生选择的困惑和疑问。在这本《有核》里,郭小寒和相征并不是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完成这本书籍,他们两个人的谈话更像是不同身份的音乐行业从业者以各自二十多年的从业经验出发对中国摇滚乐四十年发展的见证和看法,两人因为在音乐产业职业划分的不同和相同的部分,对整个摇滚乐和音乐人的发展有自己独到的观点输出,整个音乐行业从传统到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发生重大转变,他们二人都是见证者和参与者,同时,他们二人的对谈相互补充、对照和完善,让整个中国摇滚乐的历史脉络更加清晰,值得一提的是郭小寒从自己本身作为女性出发,对中国摇滚乐历史上那些曾经出现又淡出历史的女性音乐人的介绍让人印象深刻,如果不是因为这本书,这些名字可能就真的不会引起我的注意,而且作为女性的郭小寒对整个摇滚乐历史的发展有一种女性特有的敏锐体察,相征则作为从传统唱片公司转型做独立音乐企划的资深业内人士给出了他专业的想法和见解。 所有热爱摇滚乐的朋友都可以去看看《有核》,看完之后相信会对整个中国摇滚乐的历史更加了解,而且其中介绍的许多摇滚音乐人或许是你从来没听过的却能让你足够惊喜的。如果你是个有志于从事音乐行业的年轻人,这本书更是不可多得的行业知识大全,里面更多成功和失败的案例相信会让你从中受益匪浅。关于摇滚乐研究的书籍还是太少了,尽管这三十多年有很多对摇滚乐文化进行书写的文章和书籍出现,无数的乐评人和记者也有他们手中的笔记录着摇滚乐文化,但随着纸媒的没落和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这些人和他们的作品发表的载体都没能继续下去,新的时代来临,我们期待着有更多对摇滚乐文化感兴趣的朋友,用自己独到的审美和观点记录我们这个时代的音乐和文化。

《有核》读后感(三)

写作摇滚乐历史的书已经有很多了,但中国摇滚乐的历史却一直少有人写,网络上有各种关于中国摇滚乐历史的影音记录,但大多也是止步于对八九十年代以及二十一世纪头十年的怀旧,很少有涉及到当下的对于中国摇滚乐发展的记录。

脱胎于郭小寒和相征对谈的这本《有核:中国摇滚小史》,打破了这种惯例。他们的对谈将中国摇滚乐追溯到了1983年,那一年,日后众多中国摇滚乐的中坚力量正组成一个又一个的翻唱乐队。对中国摇滚的对谈虽然停在2019年,但中国摇滚还在继续,中国的摇滚乐队还在续写中国摇滚的历史。

中国摇滚的历史虽然没有欧美的摇滚乐历史那么久,但其间风起云涌,有无数人参与到了这个历史中去,任何一种方式都无法做出完全的记录。对谈开始,郭小寒与相征就亮明主旨,他们要做的,是对中国摇滚乐做一份“生活的历史”。

因此,在中国摇滚乐的每一个发展阶段,就只能捡紧要的人物来聊。 《有核》主要有七个部分,其中五个部分聚焦于主要的摇滚乐队和摇滚音乐人。虽然说是“中国摇滚小史”,但如果我们较真一点的话,应该说这是“中国大陆摇滚小史”,这本小史并没有包含香港与台湾的摇滚乐历史,究其原因,也许是因为大陆的摇滚乐主要还是较为独立发展的。因此在“启蒙”部分,两位作者也主要是谈论国际摇滚浪潮对中国的冲击,以及崔健的横空出世对于大陆听众的震撼。

紧接着的几个部分分别是“改变”“打开”“觉醒”“新声”。“改变”“打开”聚焦于90年代,“改变”中所讲述的,都是摇滚老将,有人们熟悉的魔岩三杰,有唐朝、超载、轮回、眼镜蛇等著名乐队,还有极度有辨识度的子曰乐队。在“打开”中,两位作者讲述了打口带与摇滚杂志风头无两的辉煌年代,因为有更多资讯的涌入以及前人的经验等,这一部分所介绍的音乐人可以说都是有些“异类”的,比如左小祖咒、苍蝇、二手玫瑰等。 “觉醒”与“新声”大致是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摇滚为主的,“觉醒”主要介绍中国的朋克音乐,而“新声”则是更年轻一些的摇滚乐队,以及独立摇滚音乐人等。但这些部分并不是严格地以年代划分的,其中自然会有互相重叠的年份。

一份摇滚音乐史,不应该只是关于舞台上的历史,还应该涉及到摇滚乐幕后的历史。摇滚乐队要演出,要吃饭,就要有人去为他们做策划,将他们推到听众的眼前。在《有核:中国摇滚小史》中,也有相当多的部分为乐迷介绍了一些重要的、现存与消失了的摇滚音乐厂牌、Live House以及音乐节。细数它们的成败,可以看到,要使摇滚乐走下去,光凭热爱是不够的,摇滚乐需要商业的运作,它并不排斥商业。

《有核》读后感(四)

郭小寒姐姐和相征哥最近写了一本“摇滚论语”,叫《有核:中国摇滚小史》。是以对话体的方式梳理中国摇滚40四十年的秘辛与风情。众所周知,张无梦是个又土又爱装的东北假文青,这本书刚好给张无梦补补中国摇滚这门课。通读后,我迫不及待地给各位好朋友,分享十处最令我反复回味的书中细节。这些细节从某些方面看恰好能勾勒出中国摇滚从婴儿到英雄的大致轮廓:

一、1986年,是联合国倡议的“国际和平年“,主题是”捍卫和平和保障人类的未来“。那一年,在工人体育馆举办了一场叫做”让世界充满爱——百名歌星演唱会“的活动。当时有个一身绿色工装的25岁东北青年儿,上衣没系扣子,裤管挽起,一高一低。他就以这种愣头青的样子,上台唱出第一句歌:“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歌曲结束时,爆发了异常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其实当时的观众并不知道这个青年叫崔健,更不知道中国摇滚乐就这样在他们的喧哗与躁动中开始了。

二、姜文和崔健是好朋友,有过多次合作。比如崔健参与了《鬼子来了》的配乐工作。比如《太阳照常升起》里崔健客串了一个老头。2009年,有一部集合了全球多名导演的命题短片作品《纽约,我爱你》。姜文负责的那部分中,神偷用英文版《花房姑娘》歌词和初次见面的女孩调情。

三、窦唯后来为啥不唱歌了?郭小寒姐姐说窦唯并不是故作高深。拒绝人声源于一种抵抗情绪。当年那个“摇滚明星”窦唯被过度消费,个人生活也被媒体和大众挤压。他不想继续这样的商业绑架了。既然语言无法逃离误会,那就索性不表达,不给人误解的机会。后来,窦唯意识到人声与歌词在他的音乐世界中无足轻重,去人性化也就变得自如与自然,水到渠成了。

四、2005年小酒馆的唐蕾在内蒙古做格根塔拉音乐节。主办方用大巴接送北京的乐队和媒体。窦唯见司机疲劳,为了安全主动代替大巴司机开车。热心肠艺术家。

五、据说“脑白金”的老板是子曰乐队的乐迷,数次相求促成合作。最终秋野同意在《二八恋曲》中加入“今年过节不收礼”。这句话因其视觉轴与语言意念轴完美结合,歌词与老头老太卡通MV形象融为一条,红遍大江南北,成为非常成果的广告案例。虽然这段洗脑的广告歌曾是无数人的“噩梦”,而秋野却从不忌讳告诉别人自己就是作者和演唱者。很多场合他还会在自己某首歌结尾的时候,加上一小段广告歌表演,以自嘲的方式号召大家和自己一起唱,幽默又快活。

六、早年间“二手玫瑰”的梁龙在农村住。一天下午一个小女孩从他窗前走过。梁龙说,你给我说三个数儿。女孩脱口而出,643,然后就走了。后来梁龙用“643”写下了《采花》的和声“有一个姑娘像朵花,有一个爷们儿不害怕,一不小心成了家,生了个崽子一起挣扎。”

七、也是在农村的时候,梁龙和乐队成员租了个村民大叔的房子住,白天就在院子里排练。大叔问他们这是干啥呢?梁龙说,这是在完摇滚乐。大叔脱口而出,摇滚?玩它有啥用?后来的日子里,梁龙每次走上舞台都会略带挑衅地说:“大哥你玩摇滚,玩它有啥用啊。”接着就是唢呐一响,各种伎俩。

八、“新裤子”彭磊有段时间很专注动画制作工作。他为其他音乐人做音乐动画,比如叶蓓的《彩虹》,初代网络神曲《QQ爱》,都是他的作品。

九、付菡说,她有一次在路边看见一个涂鸦,“后海大鲨鱼“,又愣又冲。于是她决定组一个乐队,就用这个名字。

十、郭小寒姐姐说,她当初在杂志社工作的时候,常会注视窗外长在水泥地里的野草。那是她对摇滚乐、对生命,最初、最美好的印象。

以上内容是我在书中读到的,非常感动的地方。当然这些还只是《有核》的冰山一角。如果你也喜欢摇滚乐,那么一定要读读。相信会有更多内容,也会令你大哭大笑,兴奋不已。

《有核》读后感(五)

谈起摇滚,总是会有许多联想,所想到的是是崔健、黑豹乐队、唐朝乐队等中国摇滚人,还有来自ROCK HOMETOWN的杂志《我爱摇滚乐》等。中国与摇滚乐的接触也许很早,但是真正成为风潮可能还是要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确切地说从1980年开始,四十多年的历程,也可以说是一场风云录了。在理想国出品、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郭小寒与相征合著的《有核:中国摇滚小史》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摇滚歌手所搅起的乐坛风云。

本书作者郭小寒是音乐行业资深从业者、乐评人、作家、音乐企划。相征是独立播客“大内密谈”创始人、当家主播,NOVA娱乐主理人。这两位都有着丰富的乐坛从业经验,对摇滚也可以说是如数家珍。而这本书也是来源于他们与“看理想”联合出品的《中国民谣小史》等人气音乐音频节目,将中国摇滚史以各参与者为传主构建的历史,值得我们来了解。

提起摇滚,尽管大家的注意力可能聚焦于北上广等大城市,但是,真正将摇滚做成品牌的还是离北京二百多公里的ROCK HOME TOWN,就在2023年7月,这里明确发出文章,表示要打造“Rock Home Town”——中国“摇滚之城”,并实打实地开展了相关音乐演出活动。毕竟摇滚乐发展早、实力强。如今,许多闻名全国的摇滚乐队和摇滚音乐人依旧聚集在此,更是万能青年旅店出发的地方。而在《有核》中,也专门为万青开辟了一角,来为我们展示这支与城市融为一体的传奇乐队。

万能青年旅店,成立于1996年,当时名为The Nico乐队,后于2002年改名为“万能青年旅店”,陆陆续续创作自己的歌曲,2010年,万青的第一张同名专辑《万能青年旅店》终于录制完成,从而一种极富生命力的音乐就此在互联网时代广为流传。而又以“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所在的那首歌最具有代表性。他们突破了家乡的地域限制,更像是成为了一个时代“丧文化”代言人。当然,这首歌在去年夏天被改了名也改了词,搞得东施效颦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万青的音乐,离不开他们扎根的土壤。这座位于河北南部并于1968年成为省会的城市,曾经是华北地区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和全亚洲最大的制药厂,在人们的视野中变成了霾都,这里的人们曾经的生活也被社会变迁所改变。这也正是那首歌所传递出来的浸透着华北平原的颓丧忧伤,但是这里也诞生了“中国摇滚第一刊”《通俗歌曲》和纯粹的《我爱摇滚乐》。2020年,万青在这里推出第二张专辑《冀西南林路行》,一种新的感悟就此浮现。我也曾听过这篇全长44分钟22秒的专辑,所传递出的那种复杂困境,是我们每个人可能都不得不要去面对的。

其他乐队和乐手的故事也很有趣,通过他们的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摇滚乐。当然,由于是音频改成的文字版,书中存在着许多口语化的东西,并没有按照书面内容所呈现出来。但是它仍然是对中国摇滚史的一种探索,希望在今后推出更多更好的相关作品。

《有核》读后感(六)

“摇滚是什么?”很多人问过我这个问题,我也问过很多人。迷笛音乐学校的张帆校长说:“摇滚乐就是不甘平庸的觉醒,直面人生的力量,以及主动改变生活的勇气。”在人生漫长的时间里,摇滚乐总是带给我们力量、启迪和陪伴。我和相征都是典型的中国80后一代,被摇滚乐启蒙,被某种力量感召和驱动,我们各自从自己生活的小县城里摸爬滚打来到北京,一直从事音乐行业相关的工作,也一直都是真诚朴素的摇滚乐迷。回想整个青春期,我们反复聆听着经典摇滚唱片,无数夜晚投身喧嚣热情的LiveHouse演出,在音乐节现场挥洒汗水与泪水,一次次与音乐人深入的采访与对话,一点点做着与音乐行业相关的推动和服务工作。摇滚乐让我们学会了独立思考,不妥协,不盲从,它逐渐成为生活的方法论和归属感,贯穿我们各自的生命历程。

2013年,相征和他的朋友们受到《海盗电台》的启发,创办了播客《大内密谈》,同年,我和相征因为一些机缘,一起租下了苹果社区的一间办公室,下班后偶尔加入到他们播客的录制,成为一名音乐主播,做了一系列的音乐专题节目和音乐人访谈录,一晃就过去了10年。这10年,那些我们喜欢过的乐队几经聚散,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多变化,我们所在的北京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多元化的摇滚乐场景一再更迭。我们曾经在五道口玩耍,看地下乐队的演出,当时的五道口被称为宇宙中心;后来,宇宙中心又变成了鼓楼……其实,那些愿意挥洒青春、热血与爱的地方,就是宇宙中心。《有核——中国摇滚小史》想记录的也是这种“中心”,是几代人被摇滚乐感召,感受自由自我,释放青春与热血的生活史(life history)。

这本书最开始的样貌是我和相征在“看理想”制作的音频节目《中国摇滚小史》,于2019年策划,2020年录制完成并播出,在“看理想”平台上也广受好评。我和相征抱着极大的热情和共同学习的心愿,筹备这档音频节目,花了大半年的时间去做中国摇滚乐的系统性梳理,对于每一期节目都认真做了前期准备,并随时根据大家反馈做出调整。我们一开始并不是很有信心去做好这件事,论行业辈分和资历,我和相征都属于“新生代”。前辈们对中国摇滚乐的付出和奉献,是我们一直学习的榜样。但也有朋友鼓励我们要相信一万小时理论,说我从年轻到现在,看过那么多场演出,听过那么多音乐,在这上面肯定是一个“相对专业”的人了。对于我来说,我并不是故意要积累一万个小时去看演出或者听摇滚乐。大量的时间内,我都处在孤独的,自己有很多问题的状态里,是摇滚乐在这些时刻陪伴了我。那么这份摇滚乐的力量和启示,是不是也可以以我们的方式与传递下去呢?约翰·列侬说:“所有你乐于挥霍的时间,都不能算作是浪费。”

万事开头难,我们一开始讲崔健,其实讲的也不仅是崔健,更是中国摇滚乐的一个开始。为了讲清楚来龙去脉,我们把崔健之前的那些乐队,也都放到了崔健的篇章里面。崔健的艺术生涯很长,创作力旺盛,作品特别多,需要我们一一梳理,这一个章节,我们就做了整整5期的内容。如果都这样考据下去,那么这部摇滚小史,可能很长时间内都不会完成。在后期,我们也会根据中国摇滚乐的实际发展、代表人物和作品,以及听众的留言和反馈做出调整,并把我们两个人作为中国摇滚乐场景亲历者的经历和感受也都大胆地放了进去,多了一些背后的故事,和我们作为行业参与者更真实的看法与感受。当然,我和相征作为讲述者,肯定有各有偏重和喜好,甚至有疏漏和欠缺。坦白来说,做选择始终是这个题目里最难、最无法完美的工作。与其宣称客观标准,不如坦诚承认我们的主观选择。音频节目完成后,我在疫情期间对《中国摇滚小史》做了系统性的梳理、补充、修正和调整,以尽可能客观详实的内容展现中国摇滚乐发展的全部历程以及相关行业、传播的发展。感谢所有与此书同行的老师、朋友和伙伴。

这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国摇滚乐发展的概述,对于中国摇滚的核心亲历者来说,可能缺乏传奇的一手经历和错综的内幕,但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尽可能地记录这些真实发生的摇滚故事、经典作品,以及行业的相关逻辑、规则和文化洞察,也想展现我们作为乐迷和从业者,对摇滚乐的痴迷与热爱,以及与同样热爱音乐的朋友们一起交流分享和互动。这是我们和所有给予帮助支持的老师、同行、编辑和读者们一起,共同完成的一项力所能及的文化记忆工程。我们选取了2019年作为节点,做一个回望和梳理的工作,但同时,中国摇滚乐也还在以更多元化的形态和更旺盛的力量生长、变化、流动。我们也将继续以观察者和参与者的身份,深入到这个独特的文化场景之中,保持进一步的观察和输出。未来,还会有其他的记录和传播方式,再次延续这部《摇滚小史》。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