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重生》是一部描写极地探险的科幻小说,主人公在极地遭遇意外,被困在冰封世界中。在与恶势力的斗争中,他们不仅要面对自然环境的残酷,还要面对内心的挑战和团队之间的矛盾。小说通过紧凑的情节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人类对未知的探索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极地重生读后感篇一
我想每一有野心的人都值得被尊敬。
沙克尔顿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有梦想,有实力,更有势不可挡的坚强。他要挑战,现实给他机会,同时给了他一块又一块的绊脚石。
他卓越的组织管理能力使队伍强大,使还未开始的史诗之旅希望四溢。
‘‘ 坚忍号’’正如她的名字一般,过海洋,破冰区,与冰架擦肩而过,坚忍地载着船员们乘风破浪。可惜后来她与坚冰作战时,无力抵抗现实的忧伤。
也许这是一次上天巧妙的安排,他们在这里建‘‘狗镇’’,‘‘造酒店’’,训狗员,捕企鹅,过上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逍遥日子。他们还办狗赛,庆冬至,在等待中寻找希望。
后来,‘‘坚忍号’’最终被威德尔海的浮冰压垮后阵亡,但这样严峻的处境让他们变得更加坚强。从冰洋营到耐心营到逃离冰原,从冲向象岛到整装待发,他们都有所成长。留着象岛的船员自力更生,而沙克尔顿等人也在艰苦卓绝的冒险中证明了自己。
沙克尔顿是其他人活下去的希望,一个值得别人信赖的人都是优秀的领导者,能让别人不由自主地去追随,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人。显然,沙克尔顿当之无愧,是他带领着众人通过南极点横穿南极大陆,实现了奇迹般的极地重生。
极地重生读后感篇二
对于南极,我一直有一种强烈的憧憬,向往那片白茫茫的冰雪覆盖。从极点到大陆的探险,不再是对身体极限的考验,而是对意志力的摧残,我一直是这么认为的。收到《极地重生》这本书时,我就在想,它是个怎样的故事?
沙尔克顿是这次活动的男一号,他是个小小的诗歌朗读者,名扬世界是他16岁时的梦想。与所有人一样,南极就像个吸引人的黑洞,不仅有奇特的吸引力,还让他深深痴迷,于是他开始了造梦计划,集资,招募队员,狗狗(我会想知道动物有什么用处?它们是整个团队的运输者,当然在最后关头也用生命为船员们提供了给养),造船,设备和物资,当然还有国旗。拥有了这一切后,他和他的伙伴们就启航出发啦!
每一个有梦想的人都是伟大的,能够去实现梦想的人更是幸福的。平凡之路里有句歌词这样唱,跨越山和人海~沙尔克顿也是。他和他的船员们从英国的南乔治亚岛,到南桑威奇群岛,然后进入威德尔海,这些路程中他们平顺且迅速,但是事故终于还是发生了,当浮冰群包围‘坚忍号’时,他们唯一能做的,作者说就是等待。等待,是希望与信念的唯一指路灯,与所有生活中初次遇到的困难一样,所有的船员们积极,乐观,盼望春天的到了,似乎解决困境的办法就在眼前。然而猛烈的暴风雪翩然而至,撤离不可避免,当困难再度光临时,它又提出了一个新命题,生存。极端斯坦无处不在,无助与严酷的环境,毁灭了‘坚忍号’。安全与耐心成了全体船员的目标,食物与身体的每况愈下,促使大家逃离冰面,来到象岛。为了所有人都能活下去,沙尔克顿决定将团队一分为二,将船员们一部分安置在象岛,一部分跟随他前去寻求支援。求救与等待救援,28个人的生命再一次交由沙克尔顿,包括他自己的,夜行冰川,经历碎石,身体在高反、体竭中不断抗争,滚雪坡的大冒险终于换来司特罗姆尼斯捕鲸站的重生机会。
于是,极速返航,救援伙伴。虽然船员们未能到达终点,但他们都活着回家了。极端的痛苦伴随而来的往往是重生,读到这里已然是结尾,我却刚刚明白这个道理。忽然想起《泰坦尼克号》里男女主角经历沉船后,女主趴在浮木上的情节在我眼前晃动,重生以后的柔丝,被救援的‘坚忍号’船员们,大约都因为存活了下来,而不会在裹足不前了吧。生命总是美好的,在逃离死神的魔爪后,无论做什么都有坚持下去的勇气。
极地重生读后感篇三
说来挺不好意思哒,暗搓搓的打着送人家小孩的名义,自己却藉此私下囤积了很大一批的绘本,虽然有些不好意思,但是我实在是喜欢嘛o( ̄ヘ ̄o* )[握拳!]不知大家有没有过和我类似的感觉呢?在外面折腾了一天之后,有时候累得连吃饭的欲望都没有,如果说身体的疲惫还可以通过睡眠休憩来解决,但是精神上的疲累就很难办了~虽然看看书舒缓舒缓倒是不错的选择,只是,每到这种时候的我根本就不想动任何的脑子,最好能什么也不想才好,而无论是小说还是杂志,都很难完全做到这点。相形之下,翻翻绘本倒是个不错的选择。
尤其是明明感觉很累,但怎么躺也睡不着的时候,特别的折磨人,这个时候与其麻木的躺在床上,听着窗外传来的声音发呆,还不如爬起来,找本内容简单的书(绘本)翻上几页,只不好看着看着,倒觉得睡意不知不觉涌上来了。绘本真是个好物!——纷繁的色彩,大饱眼福;简单的脉络,不用多想;明朗的内容,身心愉悦,……这多好啊,有什么不好的吗(*/ω\*)
不大能理解的是,为毛大家一说到绘本,似乎总有一个误区,怎么除了是知名画手出版的类似人物写真集的插画合集之外,大家潜意识里多少都会觉得绘本就一定只是给小孩子看的东西呢?毕竟,像是《安徒生童话》不也是成人童话,听着书里故事长大的小孩多了去,也没人说什么小孩子看这个太过成熟了,有啥不好的了。大人看看绘本,又怎么了么。
至于说到该书,相对比沙克尔顿出于为举世所知的野望而发起的横跨南极的探险外,更让人动容的倒是该书的作者阅读障碍症患者威廉·格利尔用彩色铅笔留下的故事。用图画的形式,配以简明的文字,承载了一段人类史上的伟大冒险的记忆。画面虽用色不多,但色彩饱满。不知是否是为了契合该书主题的关系,画面部分以蓝白二色为基色,多用棕黑等深色调,偶尔会用到红黄等亮色调作为点缀。
事实上,此前一直以为色铅笔似乎更适合精细的勾勒,像白描中的线条那样,但书中多幅大气磅礴的画作令人彻底改观了。应该是托了色铅笔和水彩、油彩不同的细腻笔触的关系,画作中该精细的地方精细,该大气的时候大气。比方说,随船带去南极的69条狗的细节处就各有不同;而45-46页上的那幅作品中,满页咆哮翻卷的蔚蓝色击打出铺天盖地雪浪,则给人以极为震撼的视觉冲击!
极地重生读后感篇四
对极地世界充满向往和好奇是想读这本书的初衷,即使看了再多关于极地的纪录片,但因身未到达,就依然觉得它很神秘。
拿到书的时候意外的发现它比想象中的开本要大,封面很漂亮。
未拿到书之前我先百度了一下“沙克尔顿”,方知其“1914年8月乘坐‘坚忍号’蒸汽帆船,由伦敦出发前往南极探险”以及后来的“在距离南极100公里处遇上大量浮冰将‘坚忍号’撞毁,探险队受困海上并在恶劣环境下奋力求生一年后,才带领队员乘坐救生艇前往陆地全部获救”。
我想这个绘本应该就是以这次探险为内容绘制的吧,一下子充满了极大的兴趣。翻开它来,期待一场关于勇气和坚持的冒险随之展开。
首先翻开书的硬封,看到的是碎裂的冰块大片浮现在眼前,很应主题,让人轻易陷入极地的情境之中。
后面的标题页左边标示了“2014年至2016年,是沙克尔顿史诗航程100周年纪念”以及致敬词,这应该也是本书诞生的源头。
翻开目录页了解一下本书大致的内容,顺便感慨一下纸张的厚实度。接着对下面那一排小人玩了5分钟的“连连看”,看有没有相同的2个或拿了相同的东西,又或者它们之间是否有其它联系,最后将人数也数了数。
看绘本的一大乐趣就是,感觉每一页都内有玄机,别有洞天,仿佛找“彩蛋”一样的兴致勃勃。我想我是看安东尼.布朗和大卫.威斯纳的绘本看到中毒了。
接下来是“沙克尔顿的生平”和“筹集资金,招募队员”,在“探险队员”中数了三遍也没数出应有的28人,后来才发现最后一个是两个名字叠在一起,其中有一名是偷乘者,懵~
之后是“狗”,居然还都有名字。紧接着在看完“坚忍号”及“设备和物资”后,伟大的冒险之旅终于要“起航”了。用文中沙克尔顿队长的话来说“漫长的准备阶段终于结束,我们即将迎来一场冒险。”
而这场冒险正如本文之前所提那样,因为浮冰所困而不得不改变计划。
但队员们却并没有被这困难击倒,反而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甚至还举行了一场南极狗拉雪橇大赛。如同那艘船的名字一样,所有人都在这漫长的时光里坚忍着,直到最后全部生还,结束了这场史诗般的远征。
合上书后,闺女感叹着还没看过瘾就没了。其实每一场冒险的结束都是下一场新的冒险之旅的开始,重要的是这过程中我们领悟了顽强精神的可贵,坚持下去的意义。
谁的人生不是一场冒险呢~
极地重生读后感篇五
和冰雪有关的故事有很多,比如以爱化解冰冷的冰雪奇缘,用冰雪做轨道将欢乐传递人间的圣诞老人,还有以冰雪为发生地幽默搞笑的冰河世纪和马达加斯加企鹅。当然,还有这本用坚毅和勇气冲破冰雪创造奇迹的极地重生。
本书讲述的是1914年8月到1916年8月,27名探险队员在队长沙克尔顿的带领下勇闯南极的故事。在冒险途中他们遭遇重重险境,数次遇困,最后依靠顽强的意志力成功脱险,绝境重生。当穿越百年的时光,跟随画家格利尔再去重温这场传奇的极地探险的时候,依旧会感到惊心动魄,激动异常。
第一眼就非常喜欢这本书的装帧,封面蓝白两色的运用特别棒,拼凑出的转轮图案还有一种轮回的意味,手写质感的书名业让人眼前一亮。腰封和封面很契合,不浮夸,非常舒服。封面和封底用的材料非常厚实,打开护封之后,还发现是个布书籍,真的是不能不赞了。
故事的内容很精彩,首先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将整个探险分为了很多小的环节,环环相扣、条理非常清晰。叙述文字言简意赅,但又非常全面,科普了很多之前不知道的知识。此外作者的画风也很特别,整本书都给人一种轻松自然、正能量满满的感觉。人物形象虽然简单,线条虽然看似粗狂,实际上却非常细腻、充满温情,且内在的神韵缺丝毫没有因为简化的形象而减少,反而更加生动。插图和文字的比例分配非常合理,舒缓有致、相得益彰。作者在插图中使用的颜色种类并不多,但变化却非常丰富,很有视觉感染力。蓝色、褐色、黄色是本书最主要的三种颜色,蓝色代表着冰雪和海洋,当队员们穿越一望无际的茫茫冰原时,满眼的蓝色既让人兴奋又让人担忧。褐色多是队员们身着衣服的色彩,代表着他们虽然朴实无华,但却脚踏实地、坚毅勇敢。黄色主要代表船的颜色,同时作为为数不多的暖色调出现,起着调和和点缀的作用,当然也是一种希望和力量的象征……
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勇于探索,不要轻言放弃!这不仅是沙克尔顿和他的伙伴们想要告诉我们的,也是作者格利尔借由本书想告诉我们的。拥有勇气和坚定的信念是人生中应有的宝贵财富。有了这两种品质,当我们在人生前行的道路上遇到坎坷和挫折的时候,就不会垂头丧气、一蹶不振,而是会迎难而上,凭借自己的努力化解危机,迎接光明的到来。
最后想说的是,在收到书后的周六去了书展,老远就看到了这本书,走近发现是一个小小的展示专区,真的是有种遇到好朋友的小激动。
极地重生读后感篇六
用美学与人文给孩子讲自然科学的故事
---《极地重生》沙克尔顿南极史诗之旅
这是一本有别于《白雪公主》和《安徒生童话》等题材的童书,也不同于漫画题材那样通篇没有文字的表达方式。书中讲述了1914年8月至1916年8月,英国探险家沙克尔顿率领队员探险,南极遇险,在通讯断绝、食物耗尽、气温零下57℃的恶劣环境下,沙克尔顿激励队员奋力求生,以强大的精神意志,带领全部队员成功脱险。这是一次失败的航行,却成为人类历史上英勇和顽强的典范。
极简抽象的粗线条表现手法难掩严谨讲究的学术地理标识。彩色简笔插画,画风流畅有力,映衬着寥寥数字的情节,画面感,节凑感,镜头感十足。营造出的地理空间,把南极考察队队员和99条狗,从纸片人站立了起来,有了风骨。
把一本科普类童书做出人文的文艺气息,用一场传奇的极地探险,讲述人类永载史册绝境重生的励志传奇。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把童书的视角做到如此高度,都要感谢作者,使我们的孩子从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与史上最伟大探险家沙克尔顿相遇。已童心的心智窥探100年前探险家的信念与探索力。也庆幸有机会做一次无所不知的家长,给孩子看美学人文的图画,讲励志的情节跌宕起伏甚至是残酷的自然科学故事。
因为字数精简简练,所以不害怕怎么讲也讲不完。
因为图画严谨科学,所以不害怕孩子提问,这是什么,为什么?尤其对这里点赞,对地理知识匮乏的我,也可以给孩子讲解极地,冰川,经度,维度等等专业术语。
说来说去,说到底这是一本让家长欢呼雀跃的童书,在怎么身心疲惫,在怎么琐事缠身,也不能委屈自己的孩子,《极地重生》适合各种兴趣爱好的男孩子,女孩子,从各种适合自己孩子的认知角度去引领启蒙。
亲子阅读,短短30分钟即可浏览完全书,简练不简单,豪放却不敷衍,拓展性极强。即便是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阅读本书,也毫无阅读障碍,甚至是收获多多,一不留神,让一个个小画家,小探险家,小科学家,小性格,等等开出理想的花骨朵儿,深埋发芽,也不一定。哈哈。
说一点题外的感触,跟孩子一起阅读,我总是不自觉的代入自己的判断,教条性随处顽固可见。对于发散性思维的理解解读是在成人以后才有清晰的认识,所以我喜欢这本书,主题立意明确,学科跨界专业严谨,美学人文气息像血液一样贯穿全书,处处可拓展。
空港汇仁
2015.9.10
极地重生读后感篇七
“跟着去哪?”
“往南走,去一个叫乌斯怀亚的地方。”
“冷冷的,去干吗?”
“听说那边是世界尽头,所以想去看一看。”
“听说那儿有个灯塔,失恋的人都喜欢去,说把不开心的东西留下。”
——《春光乍泄》
30岁前的我就是容易被这么些词儿感动的这么个玩意儿,荷尔蒙过剩的伪文青,写过诗、爱过人、也被人爱过、失过恋、险些肄过业、一个人去过“很远”的地方“行走”疗个伤,到了藏庙和海子边写个博客自我感动……总之干些过伪文青都会干的事儿。
但迄今为止,我度过最值得回忆也是唯一值得回忆的日子,是毕业那年我去了青海,分析可可西里的野生动物食性,踏踏实实地在那里磨了几个月的藏羚羊、藏野驴、野猪的粪便,观察、分类、记录、计算……虽然后来我在一条河边被个劫色的游民砍了,我拖着被砍的两条疤,还是跑去找了我的老师,跟他说老师我考你的博士,以后就在青海跟着你干。因为我在那里跟植物标本和动物粪便待一块儿感到踏实,诗和远方疗不了伤,再远的远方,你也得待在那儿做点儿事,活着。
不过后来我还是回了家,嫁了人,生了孩子,找了份工作,开始朝九晚五被老板压榨的日子。大多数当年的文青都走了这么条路。
这位沙先生不是。他从小也爱读诗,不爱学习。他忍受不了一成不变的生活,他是一个用身体和生命实践诗和远方的“梦想家”。他要去远方,于是他真的就去了南极。遭遇不幸后,他要一边读诗,一边带着他的兄弟走出南极。他从来没有到达过极点,无数次在死亡边缘挣扎过,但是他一次又一次再上路,死也要死在去南极的路上。他没回来,他大约也不想回来,虽然他梦想过带着荣誉归来,但是,或许南极的冰面上和南乔治亚岛上度过的日日夜夜才能让他感到踏实,呆在那儿做点儿事,活着,或者随时准备好死去。
其实我也不想回来,但是我是个伪文青,我害怕被这个世界抛弃了。
他粉碎一切我们这种矫揉造作的伪文青一天到晚哭着喊着要在路上的幻觉。
我们是傻瓜,在这颗乏味的星球上永远不停歇的傻瓜。
对南方的热情已被点燃,南风里裹挟着陌生的激动令人迷醉。
那些聪明人安坐的世界在我们无悔的眼里渐渐淡去。
穿越未知的海洋,步履蹒跚的我们正踏上属于自己的征程。
——沙克尔顿写于1916年7月“坚忍号”旅程之后
极地重生读后感篇八
《极地重生》是2015年英国凯特·格林纳威奖的得奖作品。作为童书,出乎意料地厚实,文字不少,画面丰富。立体触感的封面、充满质感的内页,都显示出整本书的细致和诚意。作者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把探险的地图、线路和纷繁的细节用生动的图画代替,单是看一幅幅彩铅图画,足以身临其境。它翔实描绘了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从南极点穿越南极的科学探险,不落入渲染伟大精神的俗套,而始终用一种冷静、客观、科学的叙事风格呈现当时的情境。
我有一个八、九岁大的外甥,他是我表哥的儿子。当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第一时间就想起他。去年他们一家来北京旅游,每到一个景点,小外甥会第一时间在地图上找出我们所在的位置和目的地,规划好路线,带领我们走。他喜欢数学,告诉我对太空感兴趣,今年暑假还写了一部关于外星人的小说。《极地重生》好像就是为这群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精神的孩子而写的。就连我先生,带着一颗童心的大男人,还没翻开书页就已经兴奋不已。
作者把不少篇幅放在了探险前的准备工作和物资介绍,煞有介事地把他们如何筹集资金、如何招募人员——除了实际的操作技能,还关注他们那些不同寻常的爱好和特质、准备了哪些物资,把探险队员的名字,甚至每条狗的名字都一一列出。细枝末节充满了人味。整部作品中,人始终是主角,探险的成败在探险队长沙克尔顿和作者眼中一样,远不及人重要。
作者威廉·格利尔看起来也是个喜欢探索的大男孩。他习惯用图画表达细节,每一个彩铅图案,都蕴含着各种细节——时间推移、事情进展都以图画展现。就连不认识字的三岁小孩,也不停地在图画之间来回比读,看得津津有味。
1914年8月8日,探险家欧内斯特·沙克尔顿带领他的队员正式启航。他们面临的是史无前例的艰巨旅程。在沙克尔顿计划出发,打算作为人类第一次抵达南极点前,挪威的极地探险家罗尔德·阿蒙森已先于他们完成了这个挑战。于是,沙克尔顿决定更改计划,挑战人类尚未完成的探险。
然而,他们遇到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危险。探险船“坚韧号”被浮冰困住,最后受到冰块的压力,整船解体,经南极点穿越南极的计划被迫中断。探险队在茫茫冰雪大地上熬过凛冽的寒冬,后来为了寻找更安全的营地,从雪地上跋涉七天七夜,粮食不足、身体每况愈下。
上演冰雪中的“老人与海”。大片的光影与细腻的笔触形成美轮美奂
极地重生读后感篇九
我猜想那群男人最后的信念就是活着回去。
《极地重生》这本书基本上就是讲了一群有极大热情的男人和狗在奔赴南极的途中遭遇冰封重创,又在极限条件下返回到人类文明这样一个故事,它发生在一百年以前。
“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提起北岛的这句诗,没有任何深意,且完全就是字面意思。就像《极地重生》里面,在威德尔海无边浮冰的压力下,沙克尔顿镇定的告诉大家:“那么,我们现在的任务是回家”,他说这话的时候距离出发时间过去了一年零三个月。
1915年11月21日,大船坚忍号被浮冰挤碎了,随着这艘世界最坚固的木船之一一同破碎的还有横穿南极的探索梦想,一百个伙伴被流浪在了南极的浮冰之上。
在经过尝试、整顿、等待后,在大船损毁、物资匮乏、气候恶劣的条件下,男人们兵分两路,最终完成了自救和互救,1917年1月,最后几名队员得到了营救。
“穿越南极的探险失败了,但是,大部分队员都凭借他们的勇气、坚强和毅力,实现了奇迹般的极地重生”。
合上书,像回到了童年。尽管我难以想像他们是怎样从各地集结了如此团结、勇敢的队伍,开始的英雄之旅,以及极限行程中的复杂情况。但是凭借个人生活,我足以感受在四下无人的冰天雪地里向前奔赴这本身就足够壮美和惊险,何况还带有伟大的探索意义。
在我小时候,东北雪最大的那段时间里,最刺激的事情莫过于在雪地里摸爬滚打。三五个邻居家的小孩在午饭后凑在一起,一路走走停停,到市郊的耕田上穿越一望无际的雪地,如果足够荒野,从一个村子打打闹闹到另一个村子要走五六个小时。
荒凉的原野上,干枯的树木垂下枝条,在风的摆弄下左摇右晃发出吱呀的声音。广阔的背景下,几个小孩就像不停移动的黑点,跌跌撞撞。北方的风吝啬的没有一点水分,打在脸上像刀子一样割痛。在冰雪里最难的就是辨别方向,四周雪白一片,漫漫无尽头。我总是壮着胆子紧跟着大我两岁的玩伴,每个群体里都会有一个说话算的,之于我们他就像沙克尔顿船长。
每次穿雪地总是在夜色开始泛黑的时候觉得害怕,环顾四周荒无人烟,难以计算走了多远,回去不甘心,又不知道要多久能见到光亮,一步一步往前挪动,最初的刺激会随着夜色消退,慢慢转化为恐惧和急切。大船“坚忍号”被冰挤得不得动弹的时候,船长开始号召大家整理物资、举行庆祝活动等,沙克尔顿不仅是在整顿队伍,更是在整顿心理,也许信念就是他们能重返文明的秘密,那种感觉就像小时候在雪地里最害怕的瞬间伙伴里有人不经意的喊一句“看我们谁能最先跑到前面那棵树”一样。
有的时候我们摸爬滚打的到了隔壁的村子,再坐上摇晃的公交返回城中,在夜色里嬉闹着跑回家;有的时候我们挨不过恐惧和寒冷,按图索骥,摸索着来时的脚印原路返还,无论怎样,最终我们都要回去,他们也要重返文明。
所以,从情感上我给这本书打九分,它非常适合对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坚韧性格的训练,一个完美的故事能够在幼小心灵中种下积极的种子,潜移默化的成为某种力量。但是作为儿童读物,我只能给它打七分,差的这两分都是硬伤。
《极地重生》我总共看了三遍,自己看了两遍,给外甥女读了一遍。这本书很薄,大幅的图画配上简短的文字,差不多两三个小时就能看完。在和小孩子一起读书的时候我发现了第一个问题:地图不够详尽。所以常常是我一边讲给她,一边给她画图,有时候还要上网去找,比如南桑威奇群岛。
第二个问题是翻译太过于追求字面意思,甚至有语病。比如,第22 页:“坚忍号”在1100千米的浮冰中艰难而缓慢地前行,在第23页:最终,在与浮冰抗争了超过1100千米后的语境里是表达航行了1100千米的意思。
这些问题可能是为了尊重原著,尽量保证原汁原味才产生的,但是无论怎么样,《极地重生》是一本容易让人产生情感停留的童书。如果你的童年里恰巧有过冒险、探索的片段,那么你将会在故事里陷入无限的回忆;如果不巧你的生活在南方,你也将会在故事中对冰雪产生世界产生无限的好奇。同时,为一群没有做成英雄的人喝彩。
极地重生读后感篇十
“我是个绝望的人,但不轻易失望。”十七岁读到这句话,仿佛感同身受。在本该明媚的时光里,爱上了极度的悲观主义色彩,而那时的我,只不过是经历了高考的惨烈和爱情的不易,竟以为那就是世界的全部。十多年过去,我已嫁作人妇,手心里牵着一个像极了我的小小女孩,也多年不再碰那些不够明亮的文字。转身回望,假如,假如,那时看到的世界更大一些,是不是会有另一种方式走完青春?
想到这些,是因为最近陪女儿看了一本名为《极地重生》的图画书,书里讲的是一个在你无法想象的艰难境遇下,面对时刻会到来的死亡,而一直充满着希望的真实故事。
刚刚好是100年前,一个叫沙克尔顿的人,率领了27个队员和69只狗,驾驶着一艘名为“坚忍号”的轮船,完成了一次横穿南极大陆的探险之旅。短短几十个字似乎就能描述出这段为时两年的艰苦卓绝的征程,可其间所遭遇的艰难险阻却是我们无法想象,也不可计数的。浮冰重围、与世隔绝、逃离冰原、等待救援……每一个时刻都考验着他们的耐心和信念,还有对生的希望。最终,沙克尔顿克服一切困难,结束了这场史诗般的远征,将全体成员一个都不少地带回了家。
“我为我和我的朋友们选择了生存,而不是死亡……我相信探索未知的世界是人类的本性。裹足不前才是真正的失败。”
——欧内斯特•沙克尔顿
他们一直都在寻找生存下去的希望,他们一直都未曾绝望。
这本《极地重生》,或许你早有耳闻。才华横溢的年轻画家用灰蓝色的基调,呈现了这场绝境重生的传奇之旅。没有宏大叙事,没有情感渲染,他试图通过冷静而平实的画笔去还原那些场景,让你有可能去想象那是怎样一种极致,你无法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的极致。
女儿并没有很爱这本书,她的欣赏只停留在图画的美感上,这或许是因为刚刚七年的生活经验,尚不能让她对书中的内容产生联想,引起共鸣。书中的科普知识虽安排细致、体量饱满,也没能引起女儿足够的兴趣,灌输式的知识学习从来都比不上主动的探索吸收。
而我愿意等待。假以时日,她定会再次从书架上发现这本书,在她准备好的时候,从中获取成长所需的养分和力量。一本好书,也值得这样被等待。
回到最初的思考,要怎样才能让一个孩子,在经验过挫折后,仍然有坚韧的力量追逐梦想?要怎样才能让一个孩子,在成长的岁月里,看见现实残酷,却依然有信心褒有希望?一本书的阅读或许不能给孩子带来一生的影响,但他至少会有所了解,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除了退缩,还可以有其他选择,而这世上还存在着一种坚持,叫“沙克尔顿”。
谁说儿童阅读就一定要是“无意义”的,作为父母,你终究是希望那字里行间传递出来的能量,能给予孩子的生命更好的支持。而我也愿意让女儿通过这样的方式,去看见更广阔的世界。
You can either travel or read, but either your body or soul must be on the way.
如果不能用脚去丈量世界,那至少要让阅读去丰盛你的心灵。这也是我对女儿的最大期许。
极地重生读后感篇十一
28位勇士的南极重生之旅
评《极地重生》 文/小鱼儿
在网上搜视频时,无意中看到一对中国夫妻南极探险的视频。视频中,高耸的冰山,穿着燕尾服,走起路摇摇摆摆的企鹅……壮丽的景象让我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叹不已。而夫妻俩同心协力,克服了重重困难到达南极,成为第一对自驾帆船登上南极的中国人更让我感动不已,激动不已。
看着视频中夫妻俩成功登陆南极,露出灿烂的笑容,不禁想起朋友推荐的《极地重生》---一本制作精美,同样描写南极探险的全彩绘本。
《极地重生》中每一页都是一幅精美的,线条明快的水彩画。读罢,宛如观看了部精彩刺激的纪录片一样畅快淋漓。
作品讲述了一百年前,沙克尔顿南极探险队在征服南极洲的旅程中遇险,27位队员在队长沙克尔顿的带领下,齐心协力,不断拼搏,最终凯旋归来的冒险经历。
从选择27位队员和69条雪橇犬,准备物资开始, 南极探险队队长沙克尔顿用无数个例子证明了机智、乐观、团队协作,勇气等人生必备品质是如何帮助他带领队员们成功脱险回到陆地。做事先做人,对于孩子们而言,拥有上述品质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在招募探险队员过程中,沙克尔顿未雨绸缪,除了考察应征者的操作技能外,还非常注重他们拥有的诸如好嗓子等不同寻常的爱好和特质。当后来探险队遇险,遭遇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严峻的生存考验时,队员们的爱好和特质帮助他们度过了一次又一次难关,最后成功返航。
探险船“坚忍号”被浮冰群包围,探险队被迫在冰面安营扎寨等待破冰时,“队员们用木头和积雪在冰面上建起了狗屋,“坚忍号”内部被改造成了生活区,经常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木工,电机专家的才华得以施展)
“坚忍号”被浮冰压碎后,经过三个半月耐心营的艰苦生活,队长带领大家分坐三艘救生艇用最快速度冲向160千米外的象岛。虽然经过106个小时不停划桨,所有人都精疲力竭,冻伤也开始蔓延,但大家最终成功登陆象岛。(可以想象,非比寻常的意志力支撑了他们将近4天不眠不休地划桨,团队协作同样功不可没。)
探险队结束了一年四个月的漂流生活,登陆象岛却面临着数日的暴风雪。为了对抗恶劣的天气,艺术家马斯顿将船翻转过来,变成避难所,用油画颜料作粘合剂将帆布粘在船上防水。(油画颜料代替粘合剂的方法证明了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
“象岛生活中,食物稀缺,队员们非常虚弱。副队长怀尔德一直保持乐观, 像一盏导航灯一样般点亮队员们的心情。”(保持积极乐观心态对于度过难关至关重要)。
探险队在象岛苦苦坚持了16个多月仍未等来路过的船只,队长决定带领五位队员乘船去南乔治亚岛寻求帮助。这是一场生死未卜的求救之旅,因为他们的船会经过以死亡飓风闻名的合恩角南部。最后,经过36小时的艰难跋涉,沙克尔顿和克林,沃斯利在经历了高原反应,脱水,饥饿和体能衰竭的重重考验后,终于抵达司特罗姆尼斯捕鲸鱼站。最后,在智利政府提供的蒸汽船帮助下,沙克尔顿成功带领全体队员返回了陆地。(勇气,是人生不断前进的动力。在勇气的支撑下,沙克尔顿和其他五位队友甘愿冒生命危险,驾船求救并最终成功。在遇到任何困难时,小朋友们更应该拿出勇气,迎难而上,毕竟最坏的结果也不会像沙克尔顿他们一样随时可能丧命。)
28位勇士的南极探险之旅结束了,小朋友们,你们的人生探险之旅才刚刚开始。相信你们会从《极地重生》中收获更多人生成长需要的东西。
书评均为原创,如有转载,需经授权。请豆邮联系笔者或dingding2046@sina.cn。
极地重生读后感篇十二
在当当网看到这篇编辑推荐。在这个充斥各种煽情浮夸卖萌摆姿态打鸡血的年代,这位策划人却保持着一种既理想热忱、又朴素真实的笔调,干货满满。一口气把推荐连看了三遍,非常喜欢。等书出来一定去买。
——————————————————————
向心中永远的英雄致敬
——沙克尔顿南极探险100周年纪念
2014年至2016年, 是沙克尔顿史诗航程100周年纪念。
谨以此书,
向100年前勇于探索、坚忍不拔的沙克尔顿致敬,
向所有勇于探索、坚忍不拔的科学前辈致敬,
向从古至今,为了实现梦想和追求,在艰难险阻中勇于探索、坚忍不拔的每一个人致敬。
人们对英雄有很多种定义。一般来说,英雄是在普通人中间有超出常人的能力的人,他们能够带领人们做出巨大的对人们有意义的事情,或者他们自己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深受感动
这册书就是一个关于英雄的励志故事,让我深受感动。将这本书带到中国读者面前,也是我向英雄致敬的一种方式。
还记得第一次看到它的时候,是2014年11月。当时只是电子版的PDF文件,我就被它的图画所深深吸引,像迷宫的冰面图、震撼的暴风雪图、黑夜中翻山越岭图……每一幅都扣人心弦、值得收藏。理所当然,它就成了我的重点选题目标。接着,经过简单的翻译,知道原来这是一个发生在100年前的真实探险故事。原书名叫做《沙克尔顿的旅程》,讲述了1914年8月至1916年8月,英国探险家沙克尔顿率领27名队员探险南极遇险,在通讯断绝、食物耗尽、气温抵达零下57℃的恶劣环境下,沙克尔顿带领队员奋力求生,最终将所有队员救出,没有一人牺牲的故事。人们对此次探险的评价是“这是一次失败的航行,却成为人类历史上英勇和顽强的典范。”
争分夺秒
2015年2月10日,收到原版样书,精装超大开本,封面那手绘的书名、精致的圆形图案和布包脊、厚UV的高档工艺,真是让人爱不释手。作者以近乎于艺术品的形式重新还原了当年沙克尔顿的探险历程,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艺术熏陶的同时,还能激励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境都不要轻言放弃!
当天,立刻开始选题策划工作:当天完成核算成本、预估定价;当天完成翻译样张;当天开始选题文案撰写。一切工作都开始争分夺秒,因为我们知道时间决定着版权归属。第二天完成方案,并进行了修改完善,主要修改了书名、添加了外国媒体评论、确认了列举的大奖。我们认为原书名《沙克尔顿的旅程》(Shackleton’s Journey)主要体现了故事性,还没有表现出故事中的精神性。所以,将书名修改为《极地重生》——沙克尔顿南极史诗之旅,这样两者就兼顾了。
2月12日,我把修改后的方案发给了当当童书编辑,他立刻就表示了浓厚兴趣,并对沙克尔顿南极探险的励志精神高度评价。不到两个小时,他与领导确定了当当独家力推这个项目。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版权报价了。怎么样才能给出合适的报价,拿下这个版权呢?在版权部同事的支持下,把选题方案PPT的主要部分翻译了一份,并准备了公司的简介。此外,版权部同事还自制了一份震撼的宣传视频,让我们激动不已。更为重要的是,给出了一份相当有竞争力的报价。
出乎意料的是,第二天外方出版社就给回复了——我们的诚意感动了他们,同意授予我们中文版权。这是给我春节前的一份重礼。感谢各部门的鼎力相助,从收到样书三天不到的时间,真是惊险、刺激,开创了我们部门拿下版权的最快纪录。
全力准备
春节过后,首要开始准备的是初步商定推广方案,我想到的是结合我们国家南极考察的机构进行权威推荐。搜集各方资料,开始积极主动联系,经过两个多月的多次拜访、联系,最后确定推荐名单有:“中国极地测绘之父”鄂栋臣教授、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和中国第27次南极考察中山站站长赵勇老师。他们对本书和沙克尔顿南极探险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表示将全力推荐。
同时,版权部同事也加紧签订合同、付款和收取光盘文件。由于对这本书的热爱,版权部经理自荐要翻译这个感动她的故事。经过简短的翻译样张审查,她的翻译行云流水、恰到好处,因此得到了领导批准。但是后来她忙于准备美国书展工作,在我一再催稿下,她请了年假在家完成书稿翻译。
此外,为保证与原书一样的高品质,我重新将原版样书寄到印刷厂进行详细报价,以确定最后定价。后来,在反复翻阅这本原版样书的过程中,我发现原版书也有一个缺点:封面主体的白色很容易脏。原因是封面没有覆膜。为避免中文版出现同样的问题,后期核价我们加了护封和腰封。另外,书中的图画实在太美了,我们还想给读者意想不到的惊喜,附赠了两张明信片,让他们在亲友间传递沙克尔顿的励志精神。
经过这样的包装呈现后,图书的品质将会更高,读者拿到绝对超值。
细致打磨
内容方面,为了保证翻译的准确性,译者和我都查阅了大量有关沙克尔顿这次探险的相关图书、纪录片。设计方面,为了更加贴近于原版的设计风格,书名采用了手写还原的方式;内芯标题也是,请原画师按照设计字体进行了修饰,尽可能接近手绘。在护封和腰封的设计上,护封与封面设计里外一致,突出手写书名,工艺采用与封面一致的厚UV,更加具有整体性,并覆上哑膜,保护封面。腰封设计,经过与设计师的讨论,把高度从原来70mm调整到90mm,更显高端大气。前期是因为怕腰封压到封面上的圆形图案,影响整体效果。但现在想到可以在腰封上以底纹的形式将圆形补充完整。这样,让护封与腰封达到完美的整体一致性,设计出来的效果很不错。
致敬英雄
现在,这本书即将上市。每个看过这个故事的人,无不被探险队员们的坚定信念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所感动。特别是他们的领导者沙克尔顿,在全队生存希望几乎为零的情况下,他以临危不惧的坚毅与诚信,保持了队员士气,以强大的精神意志,带领全部队员成功脱险,创造了人类探险史上的奇迹。这次探险虽然失败,但留给我们的南极探险精神,100年来激励着无数人为南极科考前赴后继。
其实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天生的英雄,对于我们平凡人而言,没有谁一生下来就会刚毅果断,坚强勇敢。因为绝大多数人,在成长历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而这些挫折会带给我们许多并不快乐的体验,踌躇、无助、痛苦、绝望,纷至沓来。当我们遭受这些痛的时候,才会明白,要实现目标是多么不容易。
在快要支撑不下去的时候,我们应该意识到,可能决定命运的时候到了。希望本书中沙克尔顿团队那超强的励志精神能够激励我们,永不放弃,超越它,征服它,最终成为它的主人,你就是自己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