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脚鱼读后感锦集

脚鱼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9-12 06:36:03
脚鱼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4-09-12 06:36:03   小编:

《脚鱼》是一篇情感丰富的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与脚鱼之间的故事,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依存。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令人感动。通过主人公对脚鱼的关爱和保护,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珍惜和呼吁。这篇小说给人留下深刻的启示,让人思考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脚鱼》读后感(一)

平平眼中的

《脚鱼》读后感(二)

这是一本非常好玩的童书。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叫做多多的小孩子过生日的前一天,想要一条脚鱼(其实是口误,他想说的是小鱼),妈妈于是在生日的时候,就给他买了一条小鱼,是一条小金鱼。多多围着鱼缸站了一天和小金鱼聊天,因为这毕竟是一条脚鱼嘛,还是很神奇的。到了晚上多多兴奋得不睡觉,爸爸妈妈和奶奶提醒了他好几次,他都不睡。在那个晚上,在多多的小小卧室,他和他的脚鱼一起绕着桌子跑,脚鱼还带着多多在鱼缸里游泳……

这是一本适合睡前阅读的绘本。色彩上由明亮到暗淡,非常催眠。故事本身有点奇怪,又有点可爱,充分体现了孩子的想象力,在大人看来明明就是一条金鱼,但是在孩子的世界,它不仅会说话,还会跑步呢!

初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下子就感受到了绘本所蕴藏的那种奇妙的东西。你想啊,多多想要的是一条脚鱼,脚鱼实际上是他口齿不清的发音。但是正是因为这个发音很奇怪,所以后面那些延伸出来的想象力就变得极为合理了。原因要从语言的特点开始说起。

当我们念出一个词的时候,实际上它的发音正好代表了某个事物的概念,那么就像“小鱼”这个词的发音“xiaoyu”代表的是“小鱼”的这个概念一样,当你发出“xiaoyu”这样的声音,那么听众马上脑海中就会有小鱼的概念,进而去找到一条真的小鱼送给多多。

但是多多恰好说的是“脚鱼”,他发出的音是“jiaoyu”,那这就有意思了。它代表什么呢?大人给它四舍五入成“xiaoyu”了,在大人的世界里,“jiaoyu”只不过是“xiaoyu”的口齿不清版。然而,它就不能只是“jiaoyu”吗?而这正是我感兴趣的点:实际上,它完全可以是“脚鱼”,一个由多多小朋友创造的新词。

如果这样理解,那么我们也可以进一步确认:在这个世界上,可能存在一种事物,对应一种概念,而这个概念它约定俗成的发音正好就是“脚鱼”。这个奇怪的事物,它是虚空中的一条鱼,它长得像地球上的金鱼,但是会和小孩子说话,会跑步,还会带着小孩子在鱼缸里游泳。当多多向妈妈说出“脚鱼”的时候,在虚空中的脚鱼就会被召唤来了。

所以,如果你有孩子,在咿呀学语的时候,一定不要欺负他啊,这样他才会召唤小挠许、大鳄驴、墙紧怒和大西几这样的萌兽来保护他快乐自信地成长呀!

《脚鱼》读后感(三)

网络上,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帖子火了《普京,一个被总统耽误了的网红》。可见,这位俄罗斯总统不仅在管理能力上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在民间也成为普通老百姓所熟知的明星人物。实际上,能管理一个国家的人,固然伟岸;能创造一个世界的人,更加伟大。

我认识两个这样的人,他/她俩可是成人世界的另类。在他/她们的心里住着一个古灵精怪的小孩,无论年龄怎么增长,他/她都能在独特的世界里玩耍。他叫金庸,创造了武侠江湖;她叫杰奎琳,创造了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留在他/她们心中的小孩,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拥有超凡的想象力。

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曾具备创造一个独一无二世界的天赋。也许,我们都曾经创造过,只是被成长这个点心撑破了肚皮。当我们大腹便便地以成人自居的时候,这个天赋也就悄悄隐遁在我们的内心,逐渐被遗忘,被封存,被雪藏起来。

曾几何时,我们都是那个天真烂漫,脑袋里装满幻想泡泡的孩子,就像快要过生日的多多一样。今年生日,多多不要别的礼物,就想要一条脚鱼。不是小鱼哦,是一条脚鱼。

脚鱼可不是普通的小鱼,它会说话,会变换颜色,甚至还可以钻出水面,在陆地上奔跑。多多带着脚鱼在街道上奔跑、绕圈,作为回报,脚鱼邀请多多一起到鱼缸中游水,感受它生活的水下世界。

当我带着圆圆和奇奇两个小家伙读《脚鱼》这个绘本时,5岁半的圆圆可没那么规矩。她指着多多家的房子说:这里什么都有,就是没有鸽子!我问:为什么要有鸽子呢?圆圆仰着头说:今天老师告诉我们,鸽子会飞,会送信。多多家没鸽子,所以,他们家不会有快递来了!我听得哈哈大笑。

3岁半的奇奇可没这个耐心,在《脚鱼》的故事读到一半时,她已经开始倒腾她感兴趣的零食了。圆圆一直等着将故事听完,终于耐不住性子问:为什么多多可以到鱼缸里游泳,她可以把自己缩成钉子那么小吗?我想了想,有点为难,不知如何回答她的问题。“她喜欢脚鱼,她喜欢和它玩,她想象着和脚鱼一起玩的情景,所有才有了这本书啊!”解释有些唐突,但圆圆好像也意会到了。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孩子是没长大的成人。其实,孩子是另一个世界的物种。他们身上本身就有与不同世界联结的特质。如果一味地用成人的标准来强迫孩子理解或融入成人的世界,我们将错失很多始料未及的惊喜。

蒙台梭利说:肉化成人的儿童是一个灵魂胚胎,他们需要生活在外界环境里,就像肉体胚胎需要母亲怀抱一样,他们也需要一个特殊的环境,受到一种充满活力、挚爱和丰富营养的外界环境保护,这个环境专门接纳他们而不是阻碍他们。

德国国宝级插画家,2016年国际安徒生大奖得主苏珊娜·贝尔纳与瑞士著名儿童作家汉娜·约翰森联手创作的《脚鱼》,意在成人世界、亲子世界里,为幻想、想象、创造力而发声。让整个世界都为儿童的想象力建立一道绿荫墙,让它愉快地在其间嬉戏和成长。这本畅销二十年的德国经典图画书,以亲切的家庭生活为切入点,带领人们回到逐渐遗忘的童年,真实动人地回到人与动物,人与桌椅板凳都能对话和交流的时刻。

从科学角度来说,想象力取决于大脑神经联结的数量,联结越多想象力越丰富。人的大脑联结数量在9岁左右达到历史最高峰,大约有14亿左右。此后,神经联结的数量开始下降。换句话说,幼年时期,大脑形成的联结网络是成年人大脑神经元(脑细胞)简化的基础。也就是说,一个成年人的思维能力取决于幼年时期想象能力。

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其实没有那么难。《脚鱼》的故事结尾,奶奶的话就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回应:你们最好把鱼缸里的灯关了,不然,整晚都别想睡觉了。奶奶进入到多多想象的世界里,用她世界的语言与她对话,因此建立了彼此世界的连接。奶奶理解多多,多多也听奶奶的话,关灯与脚鱼玩耍。因此,脚鱼妥妥地活在多多的心中,多多的想象力也在她的成长里得到了鼓励和培养。

《脚鱼》读后感(四)

一个多月前,我读过这本这本安徒生插画大奖得主罗特劳特·苏珊娜·贝尔纳的 《脚鱼》,还写了一篇书评——《口齿不清的孩子,才能从虚空中召唤萌兽》,但是那篇其实没有说出我深藏心底的东西,因为当时我也说不出来,只是觉得这本书真的特别好,但是心底那个呼之欲出的感觉,被一些模模糊糊的东西给缠绕住了。

直到昨天,我再拿出书来翻的时候,一道光突然击中了我。心底的那个东西就慢慢浮上来了。

《脚鱼》是一个绘本,画风看封面就知道了。我们再啰嗦一遍《脚鱼》的剧情吧:

我不知道你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怎么想?昨天,当我看到最后那一句,脚鱼说“我们可以在黑暗中游水”的时候,我一下子意识到了这书的价值。因为这一句,我眼前出现了熟悉的画面,就是我小时候一个人坐在凳子上等待我晚归的父亲的那种感觉。在那段漫长的等待里,我用神游来消磨时间。于是,这一次,我理解了这本书创作的奥妙之处。

实际上儿童在很长时间里,都是在与想象为伍。其实每个人都是这样。人很难什么都不做,任凭时间流逝。也许只有踏实睡去的夜晚,较为接近这种“什么都不做”的状态。那么,人有大量的时间,或者说所有的时间,都会产生念头。时间在流失的同时,念头在生灭。自主意识吸纳、组织这些念头,于是表现为想象,低级一点的想象比较随机,而高级一点的可能就会有逻辑感。广义上说,这也算是一种大脑的创造游戏吧。所以我理解,人就是在不停的创造中走向灭亡的。

每个人在生命的早期,比如说儿童的成长期间,他的创造特征就是对社交敏感,那么他就不但创造了这种需求,同时还创造了满足这种需求的虚构物,有时候他赋予玩具以灵性,有时候它创造了全新的意念的兽或者人,成为活在他想象世界里的儿童玩伴。就像我在很小的时候,一个人等待父亲回家之前的那段时光,我创造了很多难以向外人言说的东西,除了情绪和感觉之外,我还创造了看不见的小伙伴。就像《头脑特工队》里面的冰棒,那就是茉莉儿时幻想的朋友。

特定阶段的想象是有时效性的,类似脚鱼这样的萌兽,一旦你长大,它就突然消失了。就像圣诞老人,过了某个阶段孩子们就不再相信了。但在此之前,这个想象对他们很重要,因为他们真的相信它。

做了家长以后,我们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习惯,生怕对孩子有什么不好的影响。但是实际上,作为父母是不可能无时无刻都在影响孩子的。每个人长大的过程中,其实有相当一部分时间都是独立长大的。而这个漫长的过程里,与他们自己相处的正是自己创造的想象之物。《脚鱼》正是这个事实的艺术化表达。

我们都曾经是孩子,但是大家都忘记了这件事。只有那些还有幸记得童年往事的人,对类似脚鱼这样的朋友不感到陌生。所以这本书一方面让我们想起自己的小时候,也可能有过一个想象的朋友,另一方面,你会发现作者是真的懂孩子,是以儿童视角来写儿童的事情的。她发现了孩子们的童年、童真和童趣。

所以这本书的好在于, 它描写了那些对于孩子们而言特别重要,但却被大人们忘记的事情和感受。

但愿这本《脚鱼》能够让大人们意识到这件事。

总而言之,每个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的,在他们懂事前,你最贴心的爱也许就是呵护他们童年的想象。

《脚鱼》读后感(五)

小娃儿正在学说话的年龄,咿咿呀呀,发音还不标准。“不”说成“扑”,“吃”说成“七”,这并不奇怪,相反,我们倒觉得有趣极了。就像《脚鱼》这本书里的多多妈妈以为多多说的“脚鱼”是“小鱼”一样。多多到底说的“脚鱼”还是“小鱼”呢?我们无法确定,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脚鱼”不是一般的“小鱼”。 我理解的“脚鱼”是有脚的小鱼,不仅会在水中游,还会从水中出来,在陆地上行走。

它到底有什么不一样?一起走进书里看一看。

脚鱼是多多的生日礼物。每个孩子总希望得到一份与众不同的生日礼物。多多也一样,她要的不是小鱼,是脚鱼。脚鱼来到她家以后,她和妈妈给脚鱼打造了一个漂亮的家——一个里面放了一些绿色植物、贝壳等的鱼缸。既然是答应了给多多的生日礼物,妈妈则尽心满足多多,由此可见,多多在这个家里享受着被尊重的待遇。这条脚鱼能成为她的鱼想必也是幸福的,因为多多和家人会细心照顾它。

而在多多看来,脚鱼不仅仅是她的生日礼物,更是可以与她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从此,多多的世界多了一条脚鱼,多多围绕着鱼缸一圈又一圈,脚鱼不睡觉,她也不想睡觉,多多想像脚鱼一样从来不累。

一个夜晚,多多和脚鱼聊天之后,脚鱼来到了多多生活的没有水的世界里跑步,多多给脚鱼系了一根绳子,然后带着它在她的世界里奔跑。这个世界是多多的房间,我们看到了多多房间里有的各种玩具:篮球、游泳小鸭、企鹅、北极熊、小汽车、……,它们本来都是静止的,但是在多多和脚鱼一起跑步的画面里,这些玩具也都“活”起来了,小汽车俨然是路上飞驰的、屁股上还冒着黑烟的小轿车;北极熊抱着大树在张望、企鹅在玩滑板车、鸭子在不远处的池塘里游泳、篮球被谁投进了树杆上的篮框里,……

多多和脚鱼在跑步

孩子们喜欢极了这张画面。孩子总是不被允许独自或是带着玩具、小伙伴跑到街上去,但是孩子们向往外面的世界,喜欢无拘无束地奔跑,希望不要睡觉,可以一直玩到很晚很晚。多多”做到了“,而且还有脚鱼陪伴着她,她和脚步奔跑在天桥上 ,在这个世界里,还有许多她熟悉的小伙伴。

在他们奔跑追逐嬉戏的过程中,两次分别被妈妈、爸爸打断了,爸爸妈妈叫多多上床睡觉,从他们的言语中,我们还发现,妈妈和爸爸只是叫多多上床睡觉,他们好像根本没有看到脚鱼,咦?这是为什么呢?留着答案给孩子们去思考……

但是多多和脚鱼还意犹未尽。接着,脚鱼邀请多多到它的鱼缸里游水。脚鱼也给多多系上一根绳子,避免发生危险。多多和脚鱼可都是很有安全意识的!多多和脚鱼畅游在水中世界。这时,房间的门第三次开了,响起的是奶奶的声音,奶奶说提醒多多把鱼缸的灯关了,否则“你们”整夜都睡不着。奶奶说的“你们”一定是指多多和脚鱼,在她看来,脚鱼是真实的存在。或许奶奶是站在多多的立场能看到这条对多多而言就是好朋友的脚鱼。

一个充满幻想的故事,然而幻想中又有真实的场景,现实与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这就是孩子的世界。在孩子的世界里,小鱼或是其他玩具,都是可以与他们交流、与他们一起玩耍嬉戏的“活生生”的存在。在大人看来,这只是孩子幻想的情景,那是因为人长大后,变得太现实了,葆有童心的人,就如奶奶,见多识广后,反而能理解孩子了。

吸引孩子的不仅是这个符合他们心理的幻想故事,尤其是多多与脚鱼的互动,还有这书中质朴可爱的图画,画的风格很像儿童画,没有太明显的透视、立体这些成人认为的好画特点,而是线条相对简单,人物和各种物体的形状都比较容易描绘的。这本书的画家是国际安徒生插画奖得主、 德国国宝级插画家苏珊娜·贝尔纳,她也是后浪另一本绘本《去吧,去吧,去野餐》的作者。

《脚鱼》读后感(六)

在我的印象里,孩子口齿不清的记忆,我已经淡忘的差不多了。不过看到脚鱼这个书名还是会想到这是孩子发音不准导致的,可是译做脚鱼,而不是“角鱼”“搅鱼”或“绞鱼”我觉得这里肯定会有原因,因此我更愿意相信,世上原本存在脚鱼这一生物,如同食人鱼那般名如其鱼。

我尝试着问孩子,你相信会有脚鱼吗?

怎么可能,孩子老道地回答,这就是小宝宝话没说清楚,怎么会有长了脚的小鱼,离开水鱼不就死了么,长脚就多余了。

我哈哈笑着,你懂的不少了呀!

当然,我都长大了。

那你不觉得读这样的书有点小儿科了么。

没有!

为什么?

因为我还小,虽然比小的时候长大了点,但我还是小孩子,还是喜欢小动物,不像你,不喜欢小动物,你们大人都这样。

这还真是的,孩子一直想要养一只小动物,可是总是夭折,我们养过小鸡,死掉了,养过小鸟死掉了,养过小猫跑掉了,孩子把所有养育小动物失败的原因归结在我身上,因为我不够爱它们。其实我是认为他不够爱它们,他根本不懂得怎么爱护小动物,小动物只是陪着他的一个玩伴之一,我就像脚鱼这本书中多多的妈妈那样,每次开始养小动物,我就会很心疼它们离开自己的同伴,我认定它们一定不快乐。可是孩子却是那样的喜欢,这样的养育小动物的过程,我觉得我在忍受两边的煎熬。

可是脚鱼这个故事并没有太多深入大人的观点,笔触更多地描绘出多多对脚鱼的喜欢,和因着脚鱼的陪伴,而衍生出的我们大人看不到的那种快乐。难怪孩子说,我不懂他,而书中的多多是懂他。我也不如多多的妈妈,多多想要一条鱼就可以得到,而且还配上那么漂亮的鱼缸和水生植物。

多多和脚鱼一起游水和脚鱼陪多多一起奔跑的情节,在大人看来是近乎荒诞的,但在孩子那里却是顺理成章的。俨然就是通过这种相互尝试对方的习惯,脚鱼和多多成了好朋友。孩子沉浸其中,并身临其境般体味到多多的快乐。

你有没有觉得,大人不断地打断多多和脚鱼?我问孩子。

当然没有,这就像……就像风筝,你知道的……风筝他有一条线,如果线断了……那……那……风筝就回不了家了……那些假想出来的开心的情景,其实本来就很容易被打断,就像你不让我看那么多动画片一样,心里是很想看的,但自己也不希望,因为只有动画片,失去了更多的别样的快乐!我肯定还需要妈妈照顾呢,因为我还小。

孩子这个“风筝理论”着实令我对他刮目相看了,真的像小人精了,心里却嘀咕着:明明这么明白事理,为什么每次对他看动画片喊停的时候,还那样抗拒,真是的。记得前段时间,他要我帮我讲他小时候的事,就给我讲出一套“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在变得更大”的理论,当时我说,看来怀旧是生命的本能,孩子就满脸困惑问我,什么叫怀旧,这才把我对他的认知重新拉回到孩子的水平上。

孩子在认知快速进步的阶段,有时候,我常常分辨不清他的哪种感受是真的,哪种是骗骗我的。有时候会很担心是不是错过了最佳启发引导的时机,正暗想着,孩子忽然问,什么叫节骨眼?

节骨眼就是……

停!我来说,

孩子用手比划着说,你就是这样的!

啊?

你每次都是在我看到动画片最精彩的地方对我喊停,就是那个眼儿,就叫这个眼儿-节骨眼。

我说,我觉得完全不是我在给你讲故事,我觉得是你再给我讲,因为《脚鱼》我真的很涨知识。

孩子不好意思的笑了,可是我还小,我需要妈妈陪呀!哦!天啊,这算不算撒娇呢。

孩子读绘本已经从单纯依赖读图感知情节,转变成配合文字叙述理解故事情节,尤其是内心活动。对关键词的捕捉不只停留在节骨眼上,还有“为什么不行”“你可真行啊”“我也来试试”“很棒的事”“就在这时”“偏偏”……

当奶奶出现提醒多多关掉鱼缸里的灯,我们特意在书上找了那盏灯,我找到的只是吊灯,孩子并不较真,不过他看到奶奶手里好像是遥控器样的东西,肯定是奶奶关了灯,当然,关了灯就看不到灯了。我们也关了灯,这个故事真不错,孩子说,我睡着可能会梦到多多和脚鱼。孩子打了个呵欠说,明天要再讲一遍这个故事。我还没回应,就觉得他进入了梦乡,这秒睡的状态真的太可爱了,睡前故事的魅力正在于此。

《脚鱼》读后感(七)

儿子刚学会说话不久,就开始叨叨叨叨说个不停。姑姑说成dudu,肉肉说成nounou,太太说成dada,跟着我屁股后面不停的说要nienie(牛奶),超级好玩。所以当看到《脚鱼》里的多多把小鱼说成脚鱼的时候,感到特别的亲切。

脚鱼

8.3

[瑞士] 汉娜·约翰森 文 [德] 罗特劳特·苏珊娜·贝尔纳 图 / 2018 /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社公司

奶奶给娃读我买的书,总是质疑我为什么买一些奇奇怪怪的绘本,像《脚鱼》这种想象和现实不分的书,不是会教坏孩子吗?

每次都不得不和奶奶放细心解释,孩子在2-7岁这个阶段最大的特点就是同时生活在想象和现实生活中的,在大一点他们自己就开始学会区分幻想和事实。如果在这段时期,不能接纳孩子的幻想。不断的打破孩子的幻想,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伤害。

想象一下,你正在做着美梦,突然砰的一声,把你从睡梦中吵醒,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把这种感受放大一百倍,那就是我们的孩子幻想时被打破的感受。

《脚鱼》这本书,我最喜欢的地方就在于作者汉娜.约翰森,以孩子的视角,让我身临其境的又当了一回孩子。

这幅图非常打动我,妈妈看书,奶奶看电视,多多在玩自己的,偶尔爸爸不放心会去多多房间瞄一眼。好温馨啊。看多多妈妈就像看到我自己一样,看自己的书,让娃自己玩。

奶奶看这个画面的时候问我,鱼缸就是那么大,需要用那么夸张的力气吗?还要拿个梯子。是的,鱼缸对于我们大人来说,确实不需要,但对于孩子来说,那是庞然大物啊,那只是多多妈妈配合着多多玩呢。

脚鱼和多多说,’你今天在鱼缸前站了一整天’ 多多说,’通常我是绕圈跑。’ 于是多多围着桌子跑了几圈。

很多家长会很奇怪为什么孩子能够一个人玩上一整天,那是因为我们的孩子都是自编自导自演的天才啊!

这本书的每一幅图每一个字都深深的打动我。当看到最后一页,多多的整个世界都融入到鱼缸里去的时候,我的心啊都融化了。随即又伤感起来,因为梦要醒了。

作为一个成人,我们不再有机会能像小孩那样,全然的把生活和想象混为一体。但是幻想依旧能够帮助我们让紧张的情绪舒缓,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多一个喘息的机会。

和孩子一起读读《脚鱼》吧。孩子会在里面看见自己,你会在里面看见孩子。

《脚鱼》读后感(八)

“我想要一条脚鱼!”

“宝贝,你是想要一条小鱼吗?”

“对,我就是想要一条脚鱼!”

这一小段简单的对话,让似乎已经遥远的记忆又慢慢浮现出来。

曾经的果果,学说话比同龄孩子稍晚,我虽然明白孩子的成长没有固定标志,但内心不免暗暗担心。所以,每当她含糊不清说出一个词语,我总是及时去纠正她,重复好几遍希望听到她清晰正确的发音。我从来没想过,孩子发音不准的小瑕疵,或许只是漫漫成长道路上一个美丽的故事。

于是,在女儿已经能流畅表达自己的今天,跟她一起翻开了这本书,《脚鱼》:一个女孩因为发音不准而收获的一份神秘礼物。

多多是个可爱的女孩,她有一个幸福的小家,爸爸妈妈和奶奶,她希望在生日这天收到一条脚鱼。

于是,在她许下生日愿望之后,她和妈妈便开始一起为她的脚鱼准备一个的温馨的新家。他们买来了大大的鱼缸和许多绿油油的水草,多多兴奋地望着好看的鱼缸,更加期待她的脚鱼了。

女儿翻着书页,好奇地研究着插画里地大鱼缸,问我:“妈妈,多多的脚鱼很大吗?她们居然准备那么大的一个鱼缸!”我回答她,谁知道呢?也许吧。于是我们接着往下读——

多多生日那天,她果然如愿收获一条小鱼,哦,不,是脚鱼,一条可爱的有好多种颜色的脚鱼。多多非常开心,他们俩相互望着对方,隔着鱼缸的玻璃,一个小女孩和一条神奇的脚鱼,展开了一段奇妙的旅程。

女儿问我:“妈妈,多多的脚鱼没有脚呀,但是头上却有三根小辫子,那是它的探测仪吗?就像我们用脚来知道地面的情况,而脚鱼,是用它头上的小辫子来知道水里的情况吗?”

我说:“那个应该是脚鱼的鱼鳍,是用来划水和掌握平衡的。”女儿却顽皮的说:“我知道,我在另外一本书里看过,但是我觉得它们更像是探测仪啊!”我笑笑,并没有再纠正她。

后面,我们还在这本书中读到了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比如,多多和脚鱼在房间对话和玩耍的过程中,曾三次被突然推开的门吓到,一次是妈妈,一次是爸爸,最后一次是奶奶。为什么大人们都喜欢突然闯进孩子的房间,催促他们快睡觉呢?女儿特别感同身受的对我说,妈妈,其实我们小孩子最享受睡觉前的时光了,因为在黑暗里,我们可以想象很多事,而且好像都能变成真的,就像多多一样。这样的睡前时光真的很开心,你们为什么总是要打扰我们!

我听完女儿的这番感慨,越发觉得这本《脚鱼》的作者太了解孩子的世界了,连我这个做妈妈的,都不曾细心的体会到黑暗中独处时的想象时光,原来时那么美妙。

比如,当多多邀请脚鱼到陆地上跑圈的时候,多多细心地为脚鱼系上了绳子,后来脚鱼邀请多多到水里游水的时候,脚鱼也为多多系上了绳子。女儿注意到这个细节,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她说,多多和脚鱼分别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当个小主人,带着“外地”的朋友参观自己的世界,还细心的用绳子牵住对方,真是太暖心了。

最后,当我们读到最后一页。女儿兴奋的叫起来,喊道,妈妈,你看,多多的房间居然在脚鱼的鱼缸里了!他们的世界融为一体了吗?!

是啊,多么神奇的画面。

一开始,脚鱼跳出它的鱼缸,和多多一起在房间里绕圈跑,他们开心的光脚跑,整个世界就是多多的房间;后来,他们又从陆地一起跳进鱼缸,进入水里一起游水,整个世界就是鱼缸;最后,画面逐渐缩小,视角逐渐拉远,哈哈,原来多多和脚鱼的世界都在一个小小的鱼缸里。

《脚鱼》这个故事的奇妙之处就在于,非常恰到好处的理解了孩子们的幻想世界。那是大人所无法想象以及无法到达的世界,也是这世间最最珍贵的世界。幻想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妙的事情,但遗憾的是,这样的能力只属于孩子,它那么稀少那么珍贵,值得我们用心去呵护!

《脚鱼》读后感(九)

我想每个孩子都有过那么一些愿望,拥有一些特殊的、别人没有的东西,只为了满足自己的小小私心。这些天方夜谭的愿望常常会被父母一笑了之,但有人会认真对待,比如我手上这本《脚鱼》,被评价为“这是一本认真对待孩子,让幻想来说话的书”。

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却藏着温暖的细节,当多多要带脚鱼去外面的世界时,她告诉脚鱼,外面很危险,并拿来一根绳子,把它系在脚鱼身上,多多拉着它,就可以保护它了;当脚鱼要带多多去游水时,它告诉多多,水里很危险,并用绳子系在多多身上,脚鱼就可以拉着绳子保护多多了。

我问:“什么是脚鱼?”

妹妹说:“脚鱼会游水,它饿的时候要喂它食物,它不用睡觉。”

哥哥说:“脚鱼会说话,会走路,它不用睡觉。”

我又问:“你们想带脚鱼去哪儿玩呢?”

妹妹说:“我想带它去幼儿园和小朋友玩,每个人都和它做朋友,我再把它抱回家。”

哥哥说:“我想带脚鱼去大海,让它生很多脚鱼宝宝,再带它们一起回家。”

我问:“你们希望脚鱼带你们去哪儿玩呢?”

妹妹说:“脚鱼会带我去鱼缸里游水,里面有我们的家,我也想带爸爸、妈妈和哥哥一起来,拨开水草,就能看到我们的床,脚鱼它不睡觉,在那儿一直绕圈圈游水,就像摇篮曲一样,我们所有人都睡着了。”

哥哥说:“脚鱼带我们去大海里,发现了废旧的轮船,还有从宇宙中掉落大海的火箭,我们在火箭里钻来钻去地玩,然后我们进入了深海,看到了许多美丽的景色,忽然我们被大鲨鱼包围了,我们跑到了冰山,就一起回家了。”

最后,兄妹俩表示:“我们是脚鱼,我们不睡觉。”

兄妹俩开始玩起了“脚鱼”游戏,哥哥找来一根绳子,让妹妹拉住,告诉妹妹:“你现在是脚鱼,我带你去玩哦!”说罢两人愉快地跑了起来,他们先爬上沙发做的高山,再钻到椅子做的隧道,最后跑进了箱子做的小船,他们决定去北极冒险,最后他们来到了温暖的被窝,被窝里是黑暗的深海,两人在被窝里踢来踢去,怀疑碰到了海怪……

我被他们逗乐了,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告诉他们:“海怪来啦!”两人先是害怕,最后决定合起伙来攻击我,被打倒后,我又变回了妈妈,两条“脚鱼”决定带我回家,我们很快就躺在温暖的被窝,想象我们就在脚鱼的鱼缸里入睡。

儿童教育专家安·科第科瓦斯基指出:通过想象来创造一个虚拟的朋友,是帮助孩子处理负面情绪的最佳方式。事实上不仅如此,父母在观察孩子做游戏的过程中,同样可以看到孩子的内心世界。

比如我家妹妹,她想带“脚鱼”去幼儿园和小朋友玩,说明她很喜欢幼儿园的小朋友,她愿意全家人一起去“脚鱼”的家,说明她对家庭很依恋。而我家哥哥,喜欢去大海,说明他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期望……

因为孩子想要的是“脚鱼”,它就是“脚鱼”,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愿望,由来自德国的童书作家汉娜·约翰森和插画家罗特劳特·苏珊娜·贝尔纳,一起合作在绘本中实现了。

当然,聆听孩子的声音,你也能收获不少灵感,比如想要一个“饼果”而非“苹果”,我们就可以动手做一个由饼干做成的果子,我们也无须刻意去说错一些词语,孩子的想象本就是天马行空的,让孩子拥有参与感,体验到角色扮演的乐趣中,释放他们无限的想象力。

如果你留心观察,一定会发现绘本中“外面的世界”里出现了多多家的北极熊、企鹅等玩具,而“鱼缸的世界”里出现了房屋的吊灯、家具柜子等等,其实世界还是那个世界,房间还是那个房间,仅仅是孩子的幻想,就能让整个画面充满乐趣。

尊重孩子的想象力,是这本书的魅力,其实有很多妈妈同样让人感动,有一个妈妈,把孩子的画作,全都照着孩子画出的样子做成了布偶,那是只属于孩子的、由孩子创作的、独一无二的布偶;有一个妈妈,把孩子的画作按照比例印到了裙子上,那是条由孩子创作的、独一无二的裙子,有一个妈妈,把孩子的照片贴进一个个故事画册里,孩子根据自己选择的图画情节创编故事……

这本绘本无疑是激发孩子想象力最好的引子,孩子从来不缺想象力,他们缺的,是懂得尊重想象力的人。

欢迎关注公众号:童书妈妈夏末

《脚鱼》读后感(十)

有一段时间,儿子在家里总是小声地自言自语,走近才听出来,他在扮演两个角色一问一答聊得不亦乐乎。有一次我问他这样是在干嘛,他说我跟玩具汽车聊天呢。

“我跟它说我要去上学了,让它在家里自己玩耍,累了就去床上睡。”

“它答应你了吗?”我问。

“答应了啊!”儿子说。

“怎么知道汽车答应了?”我又问。

“它没有跟着我,就是答应了。”

我差点就笑出声了。

女儿就更好玩了,每天抱着一个洋娃娃,给它梳妆打扮讲故事,睡前还要给它盖好被子,一边盖一边说:“你要乖哦,不能踢被子,不然会着凉感冒的。”

“它怎么踢被子?”我问。

“你看不见的时候就会踢。”女儿说。

“洋娃娃怎么会感冒?”我又问。

“洋娃娃的感冒症状跟人不一样的,她是发生在身体里面的。”

“是内感吗?”

“是是是,就是内感啊!”

“好神奇啊……”

以上言行举止在老人眼里就是胡闹不正经的,他们听到了就会一边纠正孩子,说那些玩具是塑料做的,没有生命的,不会说话,小孩子不要胡言乱语,一边埋怨我这个做妈妈的也跟着乱说,没有教他们认知事物……

所以,国内的绘本内容大同小异,一定要讲科学道理,一定要中规中矩地学习知识、为人处事,一定要有教育意义,迎合家长的眼光,而不会从孩子的角度来写一些新奇古怪的、鼓励孩子发挥想象力的故事,毕竟掏钱买书的是正经的家长而不是有趣的小孩。

但是,孩子在发挥想象力的过程中,其实也会在他的头脑中打开一个更大更新奇的世界,他会不断探索新事物,想办法解决新问题,这对他以后积极探索世界是有很大益处的。

那么,有什么鼓励孩子大胆幻想、发挥想象力的办法呢?

除了玩具、游戏和外出游玩,我们还可以陪孩子一起阅读绘本故事,因为书籍也能够开拓孩子的视野,了解更广阔的世界,并且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新天地。

《脚鱼》是最近我阅读的一本绘本,是国际安徒生插画奖得主、德国国宝级插画家苏珊娜·贝尔纳以及瑞士著名儿童作家汉娜·约翰森联手创作的作品,这是一本真正从孩子的视角与内心出发的故事书,其精美梦幻、细节丰富的插图,展现了德国儿童文学充满幻想的另一面。

这本书在德国畅销了二十年,语言幽默有趣,画风轻松自然,小孩子一看就会喜欢上里面美丽的图画,大人看了会自叹想象力太贫乏。

绘本的第1页,是一个慵懒温馨的日常家庭场景,奶奶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妈妈躺在床上看书,爸爸也自忙自的,小主人公多多在翻日历,算着离他的生日还有多少天,玩具散落了一屋没有人唠叨也没有人收拾。

第5页才是故事的开始,很快就要到多多的生日了,今年的生日多多想要一条脚鱼。由于多多的口误,或者是表达不清晰,妈妈听成了小鱼,但是在多多的心里,脚鱼是一种特殊的鱼,跟普通的鱼是不一样的。

多多的妈妈没有讨价还价,没有大道理,立刻就答应了,并且着手和多多一起准备鱼缸和水生植物了。

多多生日的那一天,脚鱼已经在鱼缸里了,是一条非常漂亮的金鱼。

“你还真像一条鱼!”多多这样说,在多多的心里,大概脚鱼不是鱼吧?

多多很开心,他小声地和脚鱼交谈着,还得意地认为脚鱼只会和他一个人说话,妈妈是听不见的。

多多给脚鱼喂食,看着它游来游去。当妈妈建议再买一条鱼来陪伴它的时候,多多固执地认为,这是一条脚鱼,不是小鱼,不需要别的鱼来陪伴。

晚上睡觉的时候,多多睡不着觉,她把鱼缸的灯打开了,跟脚鱼聊了很久的天,她想象着脚鱼跳出鱼缸和她一起绕圈跑,想象着她给脚鱼套上绳子并且带它出去外面跑来跑去,想象着自己套上绳子和脚鱼一起在鱼缸里游来游去,爸爸、妈妈和奶奶轮流来叫多多赶紧上床睡觉,最后还把鱼缸里的灯关了,但是没关系,脚鱼说,“我们可以在黑暗中游水。”

绘本的最后一页,他们生活在一个更大的鱼缸里,多多和脚鱼一起在水里游来游去,鱼缸里有多多的小床、书桌和玩具,还有脚鱼的水生植物、小鱼缸和小鸭,画面美不胜收!

看完了这本《脚鱼》,真的很感动,当我还是一个小孩的时候,也经常想象出一些稀奇古怪的事物,但是升级为人父母之后,反而没有以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事物了。苏珊娜·贝尔纳和汉娜·约翰森这两位作者,是非常有爱心、能够真正理解孩子感受的作家,所以这本绘本也被评价为“一本认真对待孩子,让幻想来说话的书”,非常适合作为亲子陪伴阅读的读物。

《脚鱼》读后感(十一)

听到这本绘本的名字的时候,我就非常好奇。

听说过飞鱼、旗鱼、剑鱼,但脚鱼是个什么东西?

带着好奇打开了这本书,终于明白,这其实是个非常简单的小故事,而这个脚鱼到底是什么呢?

它是一个小朋友的生日礼物,而且这个生日礼物非常的不一般,因为——

它会说话,而且它说的话只有小主人公多多能听到。

这条小鱼不仅仅会说话,而且还能够从鱼缸里出来和多多一起跑;

从家里跑一直跑到外面。

即使外面有那么多的危险,但是一根系在多多喝小鱼身上的绳子就可以解决这些危险,让世界变得安全。

这样的生日礼物不要太神奇啊!

好玩的后面还有,

跑累了,多多开始和鱼一起游泳,在空气里游,到鱼缸里游,游得不亦乐乎。

游到——嗯,留个故事结尾做悬念吧。

那么这条脚鱼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再回到故事的开头这页,我们一起来猜上一猜。

猜到了吗?

没猜到的话,看下面这几句对话——

孩子的成长过程需要克服前面层出不穷的小情况,比如发音不清楚。

象多多的“脚鱼”则是这种情况或者轻微的舌系带短造成的。

这和亲子关系中最好的爱有什么关系呢?

不妨继续来到故事的开头。

当多多说想要“脚鱼”的时候,妈妈表示了理解、同时也接纳了她的发音。

这还不是关键,关键在后面这部分:

多多生日只要一条小鱼,但是为了这条小鱼,就先有了一个大大的鱼缸、一些漂亮的水生植物,还有好多的水和鱼食。

这其实正如我们给出的爱。

当我们要给孩子一份爱的时候,这份爱的背后其实并不简单。

需要有足够的支撑。

比如今天在新闻里看到了一个报道,说一个90后的27岁妈妈,因为半年前和丈夫离婚,于是只要一不开心就拿4岁的亲生儿子出气,看到东莞厚街镇通报里爆出的孩子照片,我都无法忍住眼泪。一个4岁的孩子,全身没有一个完好的地方,眼睛一点都不夸张地变成了熊猫眼。

这样的妈妈能给出爱吗?她连怎么爱自己、自己的内在情绪发生了什么、怎么处理都不知道,又怎么能够好好地去爱自己的孩子?——一个4岁,话都说不清楚,却要承担父母分开、母亲狂暴的孩子。

所以,养育孩子就如同养育一条小鱼。

当要付出爱的时候,需要先学会看到自己、爱自己。

当你给出一碗水的时候,你就要有一桶水。

而蓄满这水桶,需要成长。

这份成长要先于孩子,甚至先于婚姻。

同时,父母还要放下焦虑,给孩子成长的空间。

就如多多的父母,将她和脚鱼的空间留给他俩一样。

这样不焦虑的状态,同样需要成长。

只有当父母好好成长了,才能用足够的爱,支撑起孩子的成长和快乐。

而《脚鱼》中的妈妈做到了。

她不急不躁,不焦虑、不催促,接纳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

在这样的环境下,多多慢慢的长大了。

我记得外甥女小的时候,喊姥姥,总是发成“脑脑”,直到幼儿园快毕业,她才终于自己练习,把“脑脑”变成了“姥姥”。

多多也在成长。

看似这个发生在一天的故事,不知道已经在多多家上演了多少天。

她的发音创造了和别的“小鱼”完全属于不同类的“脚鱼”。

是的,一定是不一样的,因为多多后来能够正确说“小鱼”的时候,她依然叫自己的鱼为“脚鱼”。

在家庭的接纳里,这条“脚鱼”也真的和别的鱼不一样起来。

她陪伴多多克服了孤独、克服了对外面世界和黑暗的恐惧,克服了成长中的小磕绊。

终于有一天,多多长大了。

即使她能够说对“小鱼”,这条鱼对她而言依然是和别的鱼不一样的“脚鱼”——因为只有多多明白,“脚鱼”带给她的快乐、陪伴和勇气。

有父母的爱,还有自己成长的空间,孩子才能够坦然地接纳自己、将对外界的恐惧转化成探索的勇气,也才能够在回忆童年的磕磕绊绊时,内心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幸运的“脚鱼”。

我是爱儿童心理和绘本的二宝妈,曾经的英语老师,现在的育儿达人,欢迎和我一起共同探讨科学育儿。

《脚鱼》读后感(十二)

小女孩多多和脚鱼初次见面

三月底刚入职的时候,从编辑燕子手中接过的第一套书,是苏珊娜·贝尔纳插图的五本绘本。其中就有《脚鱼》。第一印象也是,真是本奇怪又可爱的书啊。她向我介绍插图作者苏珊娜·贝尔纳,今年已经69岁的德国老太太,在2016年的时候,与曹文轩一同拿了国际安徒生奖。然后燕子给我介绍每一本书的内容,介绍的时候都能感受到,她对每一本的喜欢。

我向她解释,我有点儿社恐,所以比较紧张,有时候也不知道该说啥好。她回我说没关系,她也有点儿社恐。

之后看到燕子给译者老师写工作转接的邮件,说,“这套书都将交给同事茵豆负责,相信她能出色地完成编辑出版工作。”心里还是很惶恐。我知道“国际安徒生奖”的分量。对于一个插画家来说,是多大的荣誉和肯定。而在这之前,我对于苏珊娜·贝尔纳的名字还是陌生的,关于她的作品,也仅仅知道作为系列故事集出版的《小兔卡尔》,还有《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的插图。

大半年后,它们终于要陆续出版了。

前不久在“如何讲好编发会”的内部培训时,同事说你将每本书当成你的朋友,编发会就是你发自内心地想要将这位好朋友介绍给大家。经过这大半年的时间,“苏珊娜·贝尔纳”和“脚鱼”对我来说,就好像从一个陌生的名字,变成了相处了一段时间,渐渐熟悉,而我也越来越觉得可爱的朋友。

我很怕自己介绍不出它们的可爱,毕竟要想了解和喜欢,唯一的方式还是自己去读她。我的奢侈的心愿是如果苏珊娜·贝尔纳可以成为像其他国际安徒生奖的得主,比如桑达克,安东尼·布朗这样家喻户晓的名字,成为陪伴孩子童年成长的名字多好。

熊亮说好的绘画书,应该是建立一个绘画世界,让孩子在里面自由地行走,去发现。苏珊娜·贝尔纳用彩色铅笔和水彩,用稚拙可爱的颜色,丰富的绘画细节所搭建的就是这样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不仅仅是承载她画笔下“春夏秋冬”的Wimmelbuch小镇。这个世界里,有小女孩多多和她的脚鱼,有小兔子卡尔,有企鹅滑板和气球,有缓缓走过街头的北极熊,有两只犹豫要不要去野餐的母鸡。这个世界很年轻,就像孩子一样,安静而温暖。

当你进入这个世界,会发现她的哲学和理性思考,会发现有趣好玩的细节,也会发现孩童式的想象力一次又一次的放飞。

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组委会对她的评语是:苏珊娜·贝尔纳的作品一直以来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她乐意在创作上冒险探索。她的书可以如此幽默有趣,又能深深打动人,而且她不惧于展现生活的黑暗一面。”与她一同得奖的曹文轩先生认为她的画可以称之为“艺术品”。

苏珊娜·贝尔纳《春夏秋冬》绘本系列

由HANSER出版社出版的德语版《脚鱼》

《脚鱼》的德语原书名是《Der Füsch》。它最早出版于1995年,在这二十年间在德国一次次“重版出来”。在1995年时读到它的孩子,现在恐怕已经像我这么大,可以买最新版送给自己小孩了。

“ Füsch”是《脚鱼》的作者汉娜·约翰森通过德语“fisch(鱼)”自创的词语。小女孩多多要过生日了,她说,今年我什么礼物也不要,就要一条“ Füsch”。

妈妈问,你想要一条fisch?

多多说,嗯,是一条 Füsch。

如何用中文表现“ Füsch”和“fisch”的区别,就成了很头疼的一个问题。很难想到中文哪个词可以和“鱼”谐音,感觉是鱼又不是鱼的。甚至想过用造的像鱼的汉字在字形上表示……很快就被否决了。也过不了审吧。而且在阅读中,也很难去讲解。

当时还在德国教汉语的朋友潇萌看了《Der Füsch》,很喜欢,她说在德语里,“Fuss”是“脚”的意思,“Der Füsch”这个词也很像“Fuss”和“Fisch”的合成词,用中文“脚鱼”的话,可以同“小鱼”谐音。

我觉得这个建议很好,于是开会时主编和同事一起讨论商议,再写邮件征求译者老师的意见。 然后花了好几天和这个名字培养感情,直到自己也相信,画面中那只圆圆的还脸红的鱼就是“脚鱼”没错了。 书名就定下了。

定下的那一刻,好像“脚鱼”这个词,这个动物就真的产生了,存在了。

小女孩多多就像这个世界上很多小孩子一样,有点口齿不清,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偶尔会孤独,晚上睡不着觉。

她要过生日了,妈妈问,你想要什么生日礼物?

多多说,我什么礼物都不要,就要一条脚鱼。

妈妈说,你想要一条小鱼?

多多说,是一条脚鱼。

在妈妈的眼里,“小鱼”和“脚鱼”或许只是咬字发音的微小区别。然而在多多的眼里,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生物。

当你决定要一条脚鱼了,就需要先去买鱼缸,买水生植物,在鱼缸里面装满水。扛鱼缸、倒水的时候或许都有点辛苦,但想想是为了“我的脚鱼”,就都可以接受了。第二天,多多生日的时候,脚鱼已经在鱼缸里了。

多多光看着脚鱼在水里游来游去就能看一天,还会担心它饿不饿,游得累不累,睡得好不好。

妈妈问多多,你不觉得它很孤单吗?

多多说,它有我啊!

妈妈说,可它是一条鱼啊,你不觉得它需要其它鱼的陪伴吗?

多多说,它不是小鱼,它是脚鱼,它不会累的。

多多用她的想象定义了脚鱼,也定义了她和脚鱼之间的“陪伴”和“孤独”。她邀请脚鱼到陆地上,看她生活的家庭,街道,一起奔跑。作为回报,脚鱼也邀请她到自己的水下世界一同“游水”。

直到天黑了,夜深了,奶奶来敲门,说:“你们该睡觉了。”

我也认同一个理念,好的图画书是不需要去解释的。所以当小朋友看到《脚鱼》,问“脚鱼是什么鱼?”时,不用去告诉他/她,他们会带着这个问题自己在书中寻找到答案。

合上这本书的最后一页时,我想他自然会知道,“脚鱼”是什么样子,它为什么不是一只“小鱼”。或许也会发自内心地渴望,如果我也有一只脚鱼,可以和它一起在黑暗中游水该有多好。

它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养的那种普通的小鱼,而是只属于“我的脚鱼”。

六月时画的插图,小女孩多多和“她的脚鱼”

《脚鱼》读后感(十三)

NO.1 特别的“脚鱼”

第一眼看到这本书名字的时候我也很诧异——脚鱼?身上长了双脚的鱼?

封面没有给出答案,只有小姑娘满心欢喜的认真张望鱼缸的表情。翻开以后才知道,原来“脚鱼”是“小鱼”的谐音。

图书封面

这让我瞬间乐开了花!孩子学说话的时候总是这样,“哥哥”说成“嘚嘚”,“叔叔”说成“夫夫”,除了爸爸妈妈以外,全世界都被他用独特的语言赋予着独特的意义。

这条普通的小鱼因为是自己选的生日礼物,同样被多多赋予了独一无二的意义。在多多眼里,这条脚鱼不仅美丽,还特别贴心,懂她说的话,可以陪她玩。

请各位环顾家中四周,哪些东西是孩子或者自己非常珍视的?再回想一下,孩子在玩耍的某些时刻是不是喜欢自言自语?或者他跟你说起某些想法的时候,天马行空得让你觉得不可思议?

如果你能想起来,那一定能读懂这本“要让想象力说话”的绘本。它是由瑞士的汉娜•约翰森写作、德国的罗特劳特•苏珊娜•贝尔纳绘画的《脚鱼》。

NO.2 孩子独特而奇妙的想象力

新生儿的头脑中有远远超过实际需要数目的神经元和轴突、突触,孩子从2岁至5岁的成长过程中,脑重量会从成年人的四分之一左右长到成人水平,这个过程中神经元有一个增长的趋势,之后“用处不大”的神经元及其联结会像剪树枝一样逐渐被去掉,这个过程被称为突触修饰。(此处引用自知乎作者周铂的回答)

而人类大脑的运作方式是,当收到外界刺激,神经元迅速放电,释放化学递质,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甚至长出或者消除突触。(此处引用自知乎作者Dopamine的回答)

由此可知,孩子接触世界和思考的时候就是修饰神经元及其联结的时候,会产生许多未可知的突触联结,这也许就是孩童奇思妙想的来源。

成长的过程是接收外界信息和形成自我认知的过程,也是突触修饰的过程。如果大人能够理解这些,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的行为,会更有利于保护他独特的思维方式。

《脚鱼》的绘本中,多多和脚鱼的对话从“你真漂亮啊”到“彼此牵着在水里游”,站在大人的角度看简直莫名其妙,但是如果愿意多想一步,就能发现平时看不到的乐趣。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孩子集中精力玩过家家或者小汽车的时候,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自言自语的样子。不管是学着大人的口气说“宝宝不要哭啦,我来给你喂饭啦”,还是模拟声音时说“小汽车哄哄哄的发动啦”,都是孩子把玩具拟人化的过程,在他们眼里,对面的、手里的不是玩具,而是和自己一样有血有肉会说话会思考的伙伴,他们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一人分饰两角还乐此不疲。

如此一来,就能理解绘本中的故事了。多多在看小鱼的时候跟它说话、看着看着无聊了绕着鱼缸跑来跑去的时候跟它说话、希望小鱼跟自己一样会跑步的时候说话、希望自己和小鱼一样会游水的时候跟它说话……

脚鱼之所以叫做脚鱼,是多多给予它的独特意义。它不是一条普通的小鱼,而是自己的好朋友,无时无刻参与了自己生活的家庭成员。

许多孩子从出生就选择的某一种情感慰藉品(基本上是某种玩具),不就是这种作用吗?

NO.3 绘本中展示出的多多家庭

绘本中除了多多,还有她的爸爸妈妈和奶奶。在故事中,多多生日礼物想要一条小鱼,就得到了一条小鱼;晚上睡前想象着和小鱼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情,也没有被大人强硬打断批评。

这些可以看到什么?我觉得可以看到整个家庭民主和谐的氛围。大人足够尊重孩子的意见,给她选择的自由;父母和家庭成员全部参与孩子的生活,不存在丧偶式育儿和婆媳矛盾。

我想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才是孩子想象力最大的滋养地。他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有独立的空间让思想任意的驰骋。

大家可以看看下面这张图片,家庭成员各自有自己的事做,互不干扰、相互依存,我想这才是值得效仿的家庭模式。

不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不用大人的思维方式要求孩子。把孩子完全当做孩子,才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NO.4 可以作为寻宝图的多彩绘本

汉娜•约翰森和罗特劳特•苏珊娜•贝尔纳合著的这本《脚鱼》,色彩鲜明,内容丰富。书中除了多多和她的家人、小鱼以外,平时的生活环境也被完全呈现出来。

如果仔细去看,能发现每一幅图画中都隐藏着家中某一种或几种家具或者物品。宝爸宝妈们完全可以用这本书教宝宝玩“找不同”的游戏,比如问小朋友,多多的宠物猫咪(企鹅玩具、房顶吊灯等)在书中共出现几次?每一次分别是什么场景?那个场景讲述了什么,或者你觉得它们在做什么?

这不仅是教会孩子识别事物的过程,也是鼓励孩子复述故事或者发挥想象力编故事的过程。不仅能检验孩子的归纳总结能力,还能检验他的记忆力,激发想象力。

全书我最喜欢的图片是以下这张:

多多的企鹅玩具自己玩起了滑板、宠物狗变成了大白狗(变得好大)、玩具汽车也发动了起来(后面有一团团汽车尾气),还有篮筐上的皮球、水池里的鸭子。从顶部的吊灯可以看出来,这幅画面是多多的想象。

单单这一副图画,大人就可以引导孩子用多多的角度思考,她和脚鱼跑步的场景是什么样子的呀?——你想一想啦!——想不到啊?那我们看看多多是怎么想的吧!——接着可以一个个描述图中情景,引导孩子把多多家中每一种家具和玩具赋予全新的角色和意义。

NO.5 这本书给我的联想

《脚鱼》讲述的是一个叫多多的小姑娘和她的生日礼物“脚鱼”的故事,全书描绘了多多如何珍爱她的脚鱼,几乎和它形影不离。

而我之前看过的一部绘本《抓住大海的男孩》讲述的是完全不同的故事。男孩想要更多的小鱼,却不懂每一条小鱼的独特价值。(想要看我写过的《抓住大海的男孩》的文章,可以直接戳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806972/)

《抓住大海的男孩》绘本插图,是新加坡新锐作家李文良(Jose

我想不论对任何人、任何物品,TA的特别和价值在于你为TA付出的时间与精力。所以,专一与专注,是我们需要教会孩子的美好品质。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偶然间看到了一部宫崎骏的电影《悬崖边上的金鱼姬》,建议没看过的朋友可以带孩子看一下。电影中传达的一些情感和《脚鱼》绘本一样,波妞之于宗健,类似于脚鱼之于多多。

波妞是一条粉色金鱼,为了和宗健在一起选择变成人类。

某些人、某些事物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与我产生的某些链接,而那些链接,是专属于我们彼此的。这就是最美妙的情感吧。

NO.6 获得过国际安徒生大奖的罗特劳特•苏珊娜•贝尔纳

《脚鱼》的绘画作者罗特劳特•苏珊娜•贝尔纳2016年与我国作家曹文轩分别获得国际安徒生大奖的插画奖和文学奖。

图片来自网络。左边是曹文轩,中间是罗特劳特·苏珊娜·贝尔纳。

国际安徒生奖是儿童文学的最高荣誉,被誉为“儿童文学的诺贝尔奖”。此奖一生只能获得一次,表彰的是作家与插画家一生的造诣和建树。

它对于罗特劳特•苏珊娜•贝尔纳的颁奖词是:罗特劳特•苏珊娜•贝尔纳的作品一直以来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她乐意在创作上冒险探索。她的书可以如此幽默有趣,又能深深打动人,而且她并不惧于展现生活的黑暗一面。

文字作者汉娜•约翰森是德语世界家喻户晓的儿童文学家。1939年生于德国不来梅,在马堡和哥廷根攻读德国文学、古典哲学和教育学。1983年起开始创作儿童故事,作品因蕴藏人生哲理,屡获"瑞士最美丽图画书奖"、"瑞士青少年文学奖"、"奥地利儿童书奖"、"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最佳选书"等大奖,被译成十多种语言发行。

图片来自网络,好慈祥的老奶奶。

童话是世界上最难写的故事,但是因为有这些伟大而亲切的人们存在,儿童文学从来都硕果累累。这是大人们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吧!

PS.说到金鱼,还记得安徒生写的最著名的小美人鱼的故事吗?小美人鱼最后化成海面上的泡沫了吗?当我看到这篇故事原著的时候,非常开心,因为——没有!

安徒生的美人鱼故事原文

附赠几张我家“脚鱼”的照片,不同的角度反光拍摄出来的效果很不一样啊,好像多了几条金鱼一样,哈哈~

《脚鱼》读后感(十四)

奥维尔·普瑞斯科特在他的作品《父亲读给孩子们的散文和诗》中说道:很少有孩子会主动喜欢上阅读,通常都必须有某个人引领他们进入书中的奇妙世界。

我觉得,父母,正是引领孩子进入这个奇妙世界的最佳人选。

那么问题也随之而来,父母该如何为孩子选择图画书?相信每个家长的答案都不一样,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选择经典肯定不会错。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经典作品是经过了时间和孩子们的检验之后,留存下来的高品质作品。

经典的作品有两个主要的特点,一是不会过时,二是耐看。什么是耐看?就是孩子愿意多次去翻阅这一本书,不会因为已经知道了结局就再不翻看,此外书中的寓意并不是直接说明,而是需要孩子自己去体会与品味,这也是图画书不同于其他书籍的最大特点,也是图画书的高级之处,读过的人会觉得这本书有一种妙不可言的感觉。

那么,如何去寻找那些经典的图画书呢?

我觉得可以遵循两个思路,一个思路是选择经典的作品,也就是被阅读推广者列出并详细地解读过的那些图画书,比如,松居直先生在《松居直喜欢的50本图画书》中提到的50本,还有彭懿先生在《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中推荐的63本。

这些书很多也是获奖作品,比如美国凯迪克奖,就是在这一年出版的数万本书中,选出一名首奖和二至三名佳作,分别授予凯迪克金奖和银奖,所以我们只要关注历年的获奖作品就可以获取一份具体的书单。根据我自己的经验,这些经典图画书买来之后绝不会后悔,即便其中有些书一开始并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但是不一定哪天孩子就会自己翻出来让你读,并从此爱不释手,在我们家这类图画书包括《小黑鱼》、《小蓝和小黄》、《彼得兔》、《下雪天》、《好饿的毛毛虫》等等。

另外一个思路就是选择获奖大师的作品,比如国际安徒生奖。与美国凯迪克奖评选的对象是作品不同,国际安徒生奖的评选的对象是作者。国际安徒生奖是全球儿童文学界的最高荣耀,该奖每两年评选一次,以奖励世界范围内优秀的儿童图书作家和插画家。获奖者限于长期从事青少年读物的创作并作出卓越贡献者,因此也被誉为“儿童文学的诺贝尔奖”,同诺贝尔文学奖一样,一生只能获得一次,一旦获得了,就拥有了终生的荣誉。它所表彰的是该作家一生的文学造诣和建树。

因此,可以说,获奖大师的作品就是品质的保障,这些作品也可以作为家长的首选,比如《野兽国》、《厨房之夜狂想曲、《月光男孩》》《小黑鱼》、《森林大熊》、《布莱梅的音乐家》、《月亮先生》、《大猩猩》、《胆小鬼威利》、《到森林里去》、《铁丝网上的小花》等等。

2016年4月4日,曹文轩摘得2016年度“国际安徒生奖”,这是中国作家首次获得这一殊荣。我也是在看到这个消息以后,开始关注国际安徒生奖获奖者的作品的。

值得一提的是,曹文轩获得的是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作家奖,同年,国际安徒生奖插画家奖的获得者是来自德国的著名插画家罗特劳特·苏珊娜·贝尔纳,其代表作有《春夏秋冬》系列和《小兔卡尔故事集》等。

组委会对她的评价是:“贝尔纳的作品一直以来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她乐意在创作上冒险探索,她的书可以如此幽默有趣,又能深深打动人,而且她并不惧于展现生活的黑暗一面。”

之前我已经详细地介绍过她的另外一本代表作《去吧,去吧,去野餐》,内容和风格我和女儿都非常喜欢,所以《脚鱼》这本书一经出版,我就迫不及待地买来和女儿一起看。

作为一位亲子共读图画书的绝对拥护者与践行者,本身也非常喜欢阅读这些图画书。正如松居直先生在《幸福的种子》中所说,亲子共读图画书,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感受到快乐。此外,我也非常看重松居直先生提到的图画书给孩子带来的各种可能性。亲子共读图画书,不仅是一种非常自然、有效的亲子沟通方式,而且在孩子的想象力、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心灵成长等方面,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并存在无限的可能性。

这里就重点说说图画书与孩子想象力的发展。松居直先生认为,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不断的体验逐渐积累起来的。图画书不仅可以唤醒想象力的幼苗,还可以为他们提供丰富的体验机会。一开始,当孩子们一边用耳朵听父母念出的文字,一边用眼睛去欣赏书中的画面,就会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的影像,这些影像将有助于孩子去理解新的事物,还将帮助他们把听得到却看不到的故事,通过想象,在脑海中形成鲜活生动的画面。当想象力的幼苗被唤醒之后,还要用大量的优秀作品去给养,不断地丰富这种体验。这样一来,图画书的品质,尤其是插画的品质就非常重要,如果插画的水准较高,不仅孩子翻阅起来是一种美的享受,在他们脑海中形成的影像想必也非常优美,培养的想象力也是优美而有水准的。

而《脚鱼》这本书,就是这样一本具有极高水准的图画书,正如《萨尔茨堡消息报》对它的评价:“这是一本认真对待孩子,让幻想来说话的书。”

下面我们就来解读一下这本书的两个主要特点。

第一,现实与想象交替进行,毫无违和感。

这是一本大人读起来可能觉得不可思议,但是孩子读起来不仅毫无违和感,而且还能够在现实与想象之间自由切换。

故事是这样的:多多过生日,想要一条小鱼作为生日礼物,但是她发出的音却是“脚鱼”,然后她和妈妈一起推来鱼缸,加水,加入水生植物,然后脚鱼来了,她非常喜欢,她可以一整天就这么站在放鱼缸的柜子前,盯着鱼缸看。

前半部分都是现实中发生的故事,接下来进入了现实与想象交替进行的过程。多多带着脚鱼跑来跑去,脚鱼带着多多游水。对于多多来说,这可是一个秘密。

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作者通过大人推开多多的房门,催她上床睡觉,使得故事在现实与想象之间进行转换,每当我们读到这里时都会有一种担心,担心多多和脚鱼之间的小秘密会被大人发现。

第一次,妈妈进来了,说:“多多,你该上床睡觉了!”;第二次,爸爸进来了,说:“多多,上床睡觉。”;第三次,奶奶进来了,说:“最好现在把鱼缸里的灯关了,否则你们整夜都睡不着。”

这里女儿发现了一个小细节,她指着奶奶进来这张大图说:小猫没有来。不知道你是否也注意到了,那就是前面两次小猫也跟着妈妈和爸爸一起来了,而奶奶来的时候,小猫却没有出现,它去哪儿了呢?这里为我们和孩子留下了探讨的空间,它去睡觉了?是在看电视?还是去捉老鼠了?当然,正如松居直先生所建议的,与孩子的讨论要自然而然,不要破坏故事的连续性,而且要在孩子发表看法的时候注意观察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因为这在日程生活中是难以见到的。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当故事情节在现实与想象之间切换的时候,要想无缝链接,插图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因为孩子读的是图,而不是文字,这就要求画面要非常的流畅,本书的插画作者罗特劳特·苏珊娜·贝尔纳采用了逐步过渡的方法。第一次,妈妈进来的画面,安排在单独的后面一页;第二次,爸爸进来的画面,安排在连续的跨页中;第三次,奶奶进来的画面,则是直接融合在了多多和脚鱼游水的画面中。看到这里,不由得为作者这样的设计拍案叫绝。

第二,准确抓住孩子的特点,让孩子感同身受

《脚鱼》这本书在设计故事情节的过程中,有很多地方都体现了孩子的特点。比如,故事的发展很好地体现了以下几点:

1.孩子喜欢鱼

2.孩子喜欢参与

3.孩子喜欢问问题

4.孩子喜欢长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

5.孩子喜欢光着脚跑来跑去

6.孩子喜欢玩水

这些细节的设计会让孩子产生深刻的认同感,让孩子能够更好地进入到故事中,感同身受。

第三,是时候发挥我们的想象力了

说完了这本书的主要特点,最后,我也想发挥一下想象力,并大胆地猜测一下多多丰富的想象力从哪儿来?因为仔细观察插图,你会发现,在多多的想象中,不仅有她和脚鱼一起跑步和游水,画中的鱼和地上的玩具全都变得鲜活起来,和他们一起玩。此外,这幅图中还出现了一只龙虾,它是从哪里来的?仔细看图,我们可以发现,它是从垃圾桶里爬出来的,那这只垃圾桶之前出现过吗,是的,在第一页中出现过,大概这里面有龙虾的图片吧。

所以说,多多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那么她的想象力从哪里来?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得回到图画中去寻找答案,大概就是源自“书”。

通读全书,我们可以感受得到,这是一个有着阅读氛围的家庭。首先,第一页中地面上的这本图画书是一个重点,这本书的封皮上画了一条鱼和一位好像也在游泳的男士,这个情节和多多想象的与脚鱼一起游泳非常相似。其次,电视柜里也摆满了书。最后,妈妈在看书,后来爸爸进来的时候手里也拿了一本书,值得注意的是,两本书的封皮都是红色的,很可能是同一本书,我想这样的安排并不是巧合。

因为夫妻之间是需要阅读相同的书来具有共同的认知与体验的,这样做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让你们能够拥有共同语言。

同样的道理,家长和孩子之间也应该阅读同一本图画书,这不仅要求你要在家里进行亲子共读,等到孩子上了幼儿园,还需要及时地了解,老师在幼儿园给孩子读了什么书,可以的话借回家,或者买一本,你再亲自读给孩子听。这样,父母就与孩子、幼儿园老师之间,拥有了共同语言。

父母作为孩子最好的图画书推广人,应该紧紧地跟随孩子成长的脚步,并及时了解他们心灵和精神上的状态,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认同孩子的想象力,不阻止孩子想象力的发展,这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

全部文字首发于微信公众号:coffee爱读书(只荐好书,只捞干货)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