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性格的陷阱:如何修补童年形成的性格缺陷读后感摘抄

性格的陷阱:如何修补童年形成的性格缺陷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8-01 09:00:25
性格的陷阱:如何修补童年形成的性格缺陷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08-01 09:00:25   小编:

《性格的陷阱:如何修补童年形成的性格缺陷》这本书深入探讨了童年对个体性格发展的重要性,指出童年经历对性格形成的影响,并提出了修补性格缺陷的方法。作者通过案例和研究数据阐述了如何解决童年形成的性格缺陷,为读者提供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和思路。

《性格的陷阱:如何修补童年形成的性格缺陷》读后感(篇一)

这是一本奇书,描述非常详实。列举11种原因明确、内容详实的性格陷阱,绝对有超过10年的功力。

多角度,比如一般表现、过程、约会表现、恋爱表现、体验、起源。

分类,比如自尊、表达、安全感、独立生活、情感联结、生活限制。

所有心理自助书里,这本书是最好的。测评的题更有深度,性格缺陷的分类更合理。

《性格的陷阱:如何修补童年形成的性格缺陷》读后感(篇二)

看过很多书,但从来没写过书评,第一次写。这是迄今为止看过最令我心惊肉跳的心理学,先看的大陆简体版,意犹未尽,又看的台湾繁体版,两本对照,翻译得不一样,但表达的意思都差不多。全书把人生所有疑惑和遇到的问题都涵盖其中。每件事,从起因到现象,到导致的结果,再到解决方案,逐条剖析,详尽透彻,字字透骨,句句扎心。仿佛钥匙与门锁一样特意为我量身定做。对照内容回想过去,手脚冰凉,呆若木鸡。感谢作者为我写这本书,看完犹如醍醐灌顶,想要的答案毫无遗漏,尽在其中。

《性格的陷阱:如何修补童年形成的性格缺陷》读后感(篇三)

在我按照书里的方法实践之前,我也认为这本书都是口水话,在泛泛而谈。

我从未想到过自己会有自我缺陷陷阱,一直觉得自己也挺自信的,直到我按照书里的方法评测之后,发现自己在自我缺陷陷阱这一条有一小项分数格外高,才意识到这么多年一直在潜意识里的自我缺陷感,按照书里给出的方法一条条做完,当时就流泪了,和过去、和父亲和解了,心里一下子就仿佛从枷锁里挣脱了。

这本书对有性格缺陷的人来说,解决方法非常简单、易操作且有用。

《性格的陷阱:如何修补童年形成的性格缺陷》读后感(篇四)

其实读过几本类似的书,上一本看完的是苏珊·福沃德的《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和这本放在一起比较的话这本相较而言更加全面详细,分析和帮助剖析自我的部分也更多,在那本书里主张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且难以改变的,有时甚至在父母死后影响也仍然存在,因此要治愈自己只能是当着父母的面说出自己的感受,尝试着直面冲突并战胜冲突,这样才能与自己和解。而《性格的陷阱》则说得更加委婉,主张你“意识到—写下来—循序渐进地进行改变—用卡片辅佐—请朋友帮助—求助治疗师”,相对而言真是非常温柔了,也会更加激起人改变的欲望。(不过书里也提到当一段关系有害时不一定要尽力维持,当断则断也是维持自我的方式之一) 几个缺点也顺便说一下,书主要针对的不是青少年群体,所以提到的亲密关系多数局限于爱情亲情,至多提一句工作和生活方面的影响。在想有些性格缺陷可能在爱情方面表现得并不明显,受害的可能更多是朋友…作为自助书可以参考的对象只有恋人的话果然还是太微妙了。除此之外大概是翻译问题,用于测试的表格用词太绝对了,判断自己是否有性格缺陷还得去后文找参考,看起来有点费劲。 整体来说还行吧,但不算特别推荐。

《性格的陷阱:如何修补童年形成的性格缺陷》读后感(篇五)

1 性格缺陷能在童年时保护我们免受伤害 是我们初期对世界合理性的解释,但成长过程中会限制我们自身的发展

2 警惕自己接触初期就陷入疯狂迷恋的对象,因为这个交往过程就是我们对童年亲密关系重现,是我们性格缺陷的全部展现

3 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亲密关系与在团体中的归属感不一样。所以有些人会被群体孤立,但却有知心朋友。有些人在群体声望很高,却没有维护好朋友之间长期关系的能力。

4 大多时候我们都在“自我预言”。我们过分担忧某件事发生,怨天尤人,不断地向确认,重复,实际上我们期待那件事发生,或者是我们喜欢担忧某件事的状态,因为这样才能让我们回到那种焦虑的状态,而这种状态正是我们童年时所熟悉的。我们选择性忽略掉赞美自己的人,转而投进否定,讽刺自己的人的怀抱,我们追求自己得不到的人,本质上是因为,我们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我们重复“得不到”的过程,不是因为我们多爱对方,即使对方得不到还穷追不舍。

《性格的陷阱:如何修补童年形成的性格缺陷》读后感(篇六)

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11种性格缺陷有量表有治疗方法建议。

做完测试后发现自己有三个性格缺陷:

1.原生家庭安全感:遗弃不信任。

2.与他人情感联结:情感剥夺,社交孤立。

3.自我表达:屈从。

第一条只有童年有创伤,现在已经自愈了。(为自己鼓掌)

第二条我并不认可这是一个缺陷,这个社会确实没有多少有趣高尚的人值得我去社交,而且这种被孤立我也并不觉得难受,准备无视。正如叔本华写过的刺猬困境,大家都是在互相取暖和不扎到对方的社交安全距离中游走罢了,社牛并没有比社恐更高尚。

第三条是目前唯一一条对我行为仍然有指导意义的内容,在后续的生活中会尝试主动的自我表达和更多发自内心的拒绝。

除了日常觉知的渐变,书中提到三个更猛烈改变的方法:1.结束一段关系;2.转行;3.换到另一个城市。可操作性很强,深以为然,后面可以试试。

《性格的陷阱:如何修补童年形成的性格缺陷》读后感(篇七)

读完整本书的时间跨度可能超过了2个月,但我看软件的统计信息却发现自己读这本书所花费的时间只有16小时零5分钟。是的,去掉发呆走神的时间,可能连16小时都不到。

总体来说,这本书的内容还是很多的。也是我近期读过最有厚度的书籍了。

依我自己的看法,这本书的具体内容是:认识自我,认识我们为什么会成为了这样的自我。以及,如何修缮自我。

其实书名已经给出很多关键信息了:性格陷阱——内源性的/自生的/自发的会给自己造成伤害的性格攻击;童年——我们身上的窟窿不是某一天突然生成的,也不是成人之后才突然撕裂出来的伤口。

有很多散不掉的淤痕和消不去的伤疤,是在我们还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攀附在我们的心窝上去扎根去蔓生去催生我们的自我伤害。

书看了不要白读。这本书应该是我日后也会反复翻阅的书。

世界很爱我,而我也很想照顾好自己,包括童年时没有力量的那个小孩。

世界不完美,而我依旧渴望成为更好的自己,就从真正的长大开始。

世界给了我很多幸福,我要真正强大起来,才能守护好所爱。

《性格的陷阱:如何修补童年形成的性格缺陷》读后感(篇八)

对照着看 Yang 的两本书,会觉得特别有意思。《 性格的陷阱 》是给大众的自助读物,《 图式治疗 : 实践指南 》则是临床治疗手册。写作的手法、视角、深度都有很大差异。讨论的侧重点也很不同。

看完前者再读后者,会有很多新启发。但,作为一个外行,如果几年前我先拿到了 实践指南,……估计我就不会再感兴趣图式治疗这个领域了。

由于 Yang 的行文非常清晰工整,我当时做的思维导图笔记也能非常优雅美观。

共享给喜欢图式治疗的友友们!

《性格的陷阱:如何修补童年形成的性格缺陷》读后感(篇九)

每次读这类书都得承受情绪闪回的煎熬。

孩子天生爱并忠诚于父母,成年后仍然将早年时的痛苦经历反复重演,这个过程就是强迫性重复。描述性格陷阱的术语叫图式,指的是我们在童年时形成的对于自我和这个世界的根深蒂固的坚定信念。这些图式对自我认知非常重要。放弃图式中的信念,就等于是放弃我们从“自己是谁”和“世界是什么样”这两个明晰的认知中所获得的安全感。所以哪怕图式会给我们带来伤害,我们也会固守不变。这些早期形成的信念带给我们一种可预期感和确信感,让人觉得宽慰和熟悉。在某种奇怪的意义上,它们让我们觉得自在。

相比之下,走向成熟的痛苦堪比剥皮抽筋。所以人们不愿主动探索,主动面对真实的自己,甚至仇恨指出或间接照出真实自己的人,心理学上称之为阻抗,程度严重的叫做恶性自恋,自恋型暴怒等等,有毁灭性的灾难力量。而改变自己意味着亲手杀死这个从出生陪伴到今天的自己,埋葬过去的自己,再将自我重生。意味着自我丧失的末日审判,意味着承担责任,面对未知,这种天塌地崩般的体验对于心理发展仍停留在孩童阶段的人来说太可怕了。鲁迅所言,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心智成熟之路,注定是少有人走的路。

何时才懂“有些人二十岁就死了,等到八十岁才被埋葬。”和《白天不懂夜的黑》所言说的悲伤?何时才懂“闭嘴是智慧,止语是慈悲。”?

Everyone you meet is fighting a battle you know nothing about. Be kind, always. Everyone’s got some baggage. It’s part of life. But it’s easier when someone gives you a hand with it. 让自己更从容豁达地应变处世,就是要慢慢修到无“我”,更高到包容化育之圣人境界, 像李小龙说的“Be water my friend”.

人人都带着镣铐与生活起舞。这本书让我们略微看清并松动它。阿德勒说,诚实地面对自己吧,当你想被束缚时它才是铁的,当你想挣脱时它就是纸的。道家告诉我们,何必定义它,辩证地看也不见得就是什么坏事。佛家告诉我们,本没有什么镣铐,它只是心生出的幻相,安住当下方得自由解脱。

《性格的陷阱:如何修补童年形成的性格缺陷》读后感(篇十)

对于一个从小就不合群的人来说,职场是痛苦的,换了无数个工作,依旧找不到自己方向的时候。每次找到一个工作干不了多久就被炒鱿鱼的经历,一直重复着这样的过程,直到31岁。今天换作任何人都觉得自己是个不合群的异类,却不知特立独行的人根本不适合职场,一群异类往往会组成一个小团体,例如参加读书会结交人,又或者成为自由撰稿人,程序员,翻译等一对一不需要 和人沟通的工作。

曾在豆瓣看到这样的一个人,性格相似家庭背景相似,就连经历也是出奇的相似。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职场不合群。没有一份工作是半年以上的。当别人30好几事业有成的时候,我们还是一事无成此时仿佛有人在告诉我:你一事无成的样子好可怜

今年中旬的我去了次医院被诊断为抑郁症,而且是中度抑郁开始了服药

一边服药,一边开始了与抑郁进行抗争

一边开始运作自己的微信,并发布了自己的小说。希望顺利走上自由撰稿人的路

书中有一章提到:我与周围格格不入,社交孤立陷进

这样的人在职场注定是异类一般的存在,想要改变这样的现状无疑是痛苦的

从小你的父母没有和你建立完整的连结,在你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不合群,和同龄人玩不到一起 随着年纪的上升,越来越孤僻不合群,没有朋友没有对象的时候,内心开始产生了一系列的疑惑。为了解开这样的问题,在小木屋上借阅了这本书。

翻开本书第九章的时候。我与周围格格不入,心里想着这说的不就是自己

开篇的案例里提到,25岁的歹布拉没有朋友,社交场合焦虑,自卑不合群,不参加任何社交活动,她觉得自己是成人社交世界中的失败者。

随后有个测试,我测试出来 的分数是50,可以说是典型的社交孤立患者

社交孤立的起源来源于身体明显的缺陷,例如外表身高结巴,觉得自己不如其他人,并因此被嘲笑,排斥和羞辱。

1你的家庭与邻居和其他的孩子有明显的差异

2 你觉得和自己和其他孩子不同,即便是在家里,也和其他兄弟姐妹不同

3你在童年时候是被动的,你做了所有该做的事 ,唯独没有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

(同性恋者往往有 社交孤立陷进,性取向不一样导致的性格孤立)

社交孤立的陷进会给你的职业造成深远的影响,可能会寻找一些不需要和人际互动的工作

例如艺术家,科学家,自由撰稿人,记者。或者是可以在家办公的工作

我们的电脑是社交孤立陷进人选的一个良好的工作领域。

但是你最不能选择的就是需要和人沟通交流的工作,需要人际关系来升职的工作并不适合你

如果屏幕前的你,想要改变社交孤立的状态

就得从理解童年的社交开始,那个时候的你已经是个孤独,自卑的儿时的自己了

列出日常生活中那些让你觉得焦虑不安的社交活动

列出你逃避的社交活动

列举出你是如何反击或过度补偿自己与众不同或低人一等的情绪感受的。

如果你确信自己有某种缺点,写出克服它的步骤,如何按照计划逐步完成改变。

重新评估那些你无法改变的缺点的重要性。

针对每一个缺点,写一张卡片

8列出你逃避社交和工作上的群体,分别评定难度等级,做出自己的逃避金字塔,塔尖上是最高的,然后由下而上逐渐地解决问题

在群体中,努力主动与他人交谈

在群体中努力做自己

别再如此辛苦地过度补偿你自认为不受欢迎的地方。

《性格的陷阱:如何修补童年形成的性格缺陷》读后感(篇十一)

我们将不停止探索,而我们一切探索的终点,将是到达我们出发的地方,并且是生平第一遭知道这地方。

关注公众号“又一兀”,后台回复“性格”,获取该书mobi格式电子书。

你可能长期觉得隐约的不快乐,但是又说不出原因。你不知道自己的抑郁其实是消极自我认知的结果,主要的应对方式是逃避。来产生某种成瘾或强迫症状,自我麻痹,以此逃避你自认为一文不值所带来的痛苦。 这是《性格的缺陷:如何修补童年形成的性格缺陷》这本书提到的,十一种性格陷阱的其中之一“自我缺陷陷阱”的症状。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性格陷阱疗法”,作者利用多年的心理咨询经验,把患者的性格问题加以分类,以介绍辅助病人治疗方案的方式,来引导读者找到自己的性格陷阱并帮助解决。 十一种性格陷阱包括: 两种和原生家庭缺乏安全感相关的性格陷阱: 遗弃、不信任和虐待;两种与独立生活的能力相关的陷阱: 依赖、脆弱;两种与他人的情感联结相关的陷阱: 情感剥夺、社交孤立。 两种关乎自尊的陷阱: 自我缺陷、失败;两种与自我表达相关的陷阱: 屈从、苛刻标准;一种和接受生活中实际限制的能力相关的陷阱: 权利错觉。 性格陷阱疗法结合了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经验疗法、内心的孩子疗法、心理分析疗法和人际关系疗法中的技巧,使病人通过更新对童年记忆的认知来完善自己的人格,而读者也可以根据这些进程来进行自助。 这很难得,很多书都只是在描述问题,并没有给出解决办法。 人们常说问出一个好问题,就知道了答案。可是如果你有情感剥夺类型的性格陷阱,情况就变成了: 你从未拥有过一样东西,你对它根本没有概念,你不知道你应该拥有却从未拥有,你该怎么意识到你缺少它呢? 有权利错觉类型陷阱的人也很少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因为他的心理问题给他带来的全是好处,他是给朋友或者家人制造心理问题的人。 改变需要了解自己问题,面对痛苦的意愿,直视并理解它。改变也需要自制力,每天系统地观察和改变自己的行为。改变不能是漫不经心的,有一搭没一搭的,它需要持续的练习。 开始是最难的,之后就会变得更简单。 第一,识别并标记自己的性格陷阱。 第二,了解性格陷阱的童年起源,感受内心受伤的孩子。 第三,收集反对性格陷阱的证据,在理性层面证明它无效。 第四,给造成你性格陷阱的父母、兄弟姐妹或或同伴写信,并一定非要寄出,重要的是表达与宣泄。 第五,认真详细地检查性格陷阱的运行模式。 第六,打破这些模式。 第七,不断尝试。 第八,原谅父母,当然,也可以不原谅。 常在一个坑里摔倒,就去回想类似情境的最初记忆。以成年人的身份去进入那个情境,安慰、帮助那个无知无措、无依无靠的幼年自己,疗愈多年来不断逃避且不自知的伤害。解放心灵,然后如释重负般轻装上阵。 通过做测试问卷,依照引导步骤一步步分析,我记起了很多以前的事,找到了一直在寻找的东西。慢慢感觉到,心里那个越来越深的洞终于不再日复一日地灌风,开始感受到暖意,整个人也舒展开来。 在正确的时间遇到正确的书是值得感激的一件事。我以前总觉得我在寻找,找一些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现在我终于确定,这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答案。它使我主动放慢阅读速度,并不断停下来反思、回忆,回答了我长久存在的问题,让我觉得自己更完整了。 有些思维模式是童年时不得已而形成的,能给我们带来一定的安全感。它拥有此生全部回忆的力量,曾被无数次重复,它的正确性被无数次肯定。 可是那些不知所措的时期已经过去了,旧模式曾经对我们是有所帮助的,现在却在伤害我们。某种意义上,我们在自我虐待,是时候放弃它了。不困在自己的性格陷阱里终老一生,努力成长为理想中的那个成熟、完整的人,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 正视自己的自然属性,了解自己的先天愿望。自我发掘,考虑一下改变会涉及到的方面: 人际关系、自主性、自尊感、坚持主见和自我表达、关心他人。规划自己的人生愿景,自行设定优先次序,选择适合自己的平衡点。 不仅是消除性格陷阱,每个人都应当认清自己。思考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为何而活,最终什么才能带给我们满足、快乐和成就感。这是我们的权利,每一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权利。

《性格的陷阱:如何修补童年形成的性格缺陷》读后感(篇十二)

推理影视剧总能揭示出人性的复杂,日剧《勿言推理》揭示的结论是有毒的童年毁一生。

在公交车劫持案中,每一位被劫持的人都要说出自己做过的“恶行”。有两人都提到了童年:一位小时候被霸凌的人,他被迫偷窃,最后忍不住自己实施偷窃;一位则是惧怕被责怪,发现金鱼被自己戳死后,把金鱼藏了起来,掩盖一切错误成了他的习惯。

火焰天使的连续纵火案中,香音人幼年遭受虐待,于是决定帮助那些被虐待又无力反抗的孩子解脱。同样遭受虐待的莱卡是千夜子身患解离型人格障碍的不同人格。

连续杀人案中的凶手又是一个幼年渴望父亲疼爱,装扮成女孩讨父亲欢心的男孩子。为了给杀人魔父亲申冤,他采取杀人的方式引起警方注意。

当然现实生活中不会有那么多极端的个例出现,但童年的不幸确实影响人的一生。《性格的陷阱——如何修补童年形成的性格缺陷》就揭示了11中性格陷阱与它们的成因,也告诉我们图示疗法如何帮助我们逐步摆脱性格缺陷。

这是一本经典的图示疗法书籍。作者杰弗里 E 杨早年学习罗杰斯式疗法,后又投入行为疗法,最终他认为这两种流派都不符合自己的个性和需求。经过不断执业探索,他越来越倾向于整合各个流派。《性格的缺陷》是作者执业积累下,重新为常见的行为模式做的一份清单。

所谓图式,就是对人们幼年时期形成的信念,是性格缺陷的一个统称。这些信念关乎“我自己是谁”、“世界是怎样的”。图式疗法就是用来打破性格陷阱的疗愈方式。

有毒童年的对立面就是幸福童年,幸福童年需要具备什么要素呢?

基本的安全感,不存在虐待遗弃和不信任。充满安全感的环境,才能让孩子安心,而不是随时处于应激状态,心理紧张。

在安全感的前提下,孩子能和亲人互动产生情感联结,为将来共情能力的发展提供土壤。

如果说孩子在小时候依赖父母,那么成长中的孩子是逐步脱离父母的扶持,独立走向人生。若父母掌控欲过强,会让孩子的自主性夭折。又或时刻贬低孩子,或对孩子大包大揽,同样会让孩子的自主性溺毙。

除了自主性,孩子的自尊、自我表达都是需要慢慢呵护的,同时为孩子建立规则,让他们体会边界感。一个能够表达自己感受的人,才不会压抑自己的需求,懂得得体适时地满足自己又不冒犯别人。

如果这些要素缺失,就会出现11种不同的性格陷阱:

每一个来到世上的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他/她的天生气质可能一样,因为成长环境不同造就不同的人格。

相同环境下,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能选择不同的应对模式处理事件。同样,相同环境下,相同气质类型的人也可能有不同的行为应对方式。

总之,一个人的性格陷阱在后天环境、先天气质的影响下,可能出现不同的类型。它不像数学是个一一对应的解答题,反而是个随机出现的答案。

一个虐待环境下的孩子,可能用反击的方式展现自己的强大反抗虐待,也可能用顺从的方式来应对虐待。一个在父母控制下的孩子,可能用叛逆的方式抵抗父母的控制,也可能成为一个事事点头的乖孩子。

最关键的其实不是从家庭环境去判断孩子会形成什么性格陷阱,相反是从孩子的行为上判断是什么性格陷阱,再从其成长环境梳理促成的因素。

反击、逃避、屈从是不良环境下,孩子会采取的应对策略。反击,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强大的,用强硬的外壳掩盖脆弱;逃避,蒙蔽孩子的眼睛,看不到脆弱就意味着自己没事;屈从,意味着全盘接受大人对自己的评价。

不管用哪种策略,都是孩子在保护自己。幼年时的保护壳到了成年就不一定管用了,甚至会影响自己的生活。

书中每提到一个性格陷阱,就会在开篇提供一份自测题,用以评估哪种性格陷阱影响了生活。同样在分析了每一种性格陷阱后,都会提供一份自助手册,帮助读者改变性格陷阱。

人只有在直面那痛苦的经历,通过正确的路径思考,才有蜕变的可能。图式疗法的精髓在于去触碰当年那个年幼的“自己”,重新感受那些轻视、忽略、控制、虐待时的情绪。重新体会它们,然后拥抱那个无助的、年幼的“自己”,给她/他力量,告诉她/他不要害怕,成年的自己会帮助她/他。

此外,需要列出哪些情形会诱发性格陷阱,自己如何计划改变,更重要的是找到真正爱护你的亲朋好友帮助你一起去完成改变之旅。

除去方案的共性部分,每一个性格陷阱的改变方案都相应的特殊性。比如苛刻标准陷阱中,就会要求读者列出完成标准的好处和坏处,这在其他性格陷阱的改变练习中是没有的。又比如虐待陷阱的改变计划中,需要专业人士参与。

这本书就提供了正确的路径,让人们跨越痛苦的障碍,走上改变之旅。

书中多个例子都告诉我们,有时候困扰很久的小问题,其实源自童年。即便如此,每个人也都有改变的可能,不再困于自己的问题,

有毒的童年避免不了,可幸福的成年生活我们可以期待拥有。这句话,送给你我。

【文/云玖弋】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性格的陷阱:如何修补童年形成的性格缺陷》读后感(篇十三)

Week1

看这本书的初衷:在不看见父母的时候,心情会比较正常,开心。只要一想起父母,就会特别的难过。这本书是在我妈妈给我打完电话之后,心情半天不能恢复平静之后,拿起来看的。

摘抄:

第一章 性格陷阱

1.精神疗法的核心洞见之一是人们总是会反复重演童年的痛苦经历。佛洛伊德把这种过程称为强迫性和重复。比如,酗酒的孩子容易跟酗酒的结婚。这种现象的专门术语叫“图式(Schema)。

2.图式来源于认知心理学,指的是我们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对自我和世界根生蒂固的观念。哪怕是图式给我们带来伤害,我们也会固守不变。

3.爱上了一个强化性格陷阱的伴侣。思考:我自己的性格陷阱是什么?

(1)我觉得有我父亲懦弱的一面,不强势,不会为自己的利益去争取;

(2)缺爱导致的讨好者人格。我的讨好型人格的来源,我觉得是来自于童年,母亲对自己的控制,她总是用她的标准来判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

4.来自一个网友的评论:”普遍陷入性格陷阱的人内心深处应该都有一个相反的人格,他时常会呐喊会愤怒。

5.认知疗法的基本假设是,我们对生活事件的思考方式(认知)决定了我们对事件的感受(情绪)。而有情绪问题的人倾向于扭曲现实。

6.认知治疗方法,教导患者通过控制自己想法,来控制自己的情绪。

第二章 你陷入了哪些性格陷阱

1-6分:1 完全不符合我 2基本不符合我 3有点符合我 4部分符合我 5基本符合我 6完全符合我

测试结果:有轻微的情感剥夺/社交孤立/自我表达缺陷/失败/屈从/苛刻标准的性格陷阱

1.成年后,我们会设法再次创造童年时让我们最受伤的情景;

2.跟作者分析的一个案例很像。照顾、共青、引导都被剥夺了。

3.我的问题:连接感(情感剥夺、社交孤立)/自尊(自我缺陷,失败)/自我表达(屈从/苛刻标准);

第四章 屈从、逃避和反击

1.面对性格缺陷的三种方式;

屈从:

逃避:我觉得我有很强的逃避倾向;情感上逃避亲密的人际关系;逃避工作、学校功课、承担新的任务。逃避的缺点是,永远无法战胜性格陷阱,我们永远无法战胜性格陷阱;

逃避在短时间看起来有用,但是之后要承担逃避所带来的痛苦。

第五章 如何改变性格陷阱

改变的方法:

1.需要持久的毅力,不能漫不经心,每天系统的观察和改变自己的行为;

2.回想童年的经历。与内心的孩子进行对话,可以用写信的方式跟内心的孩子进行对话;(如果觉得很难过,可能是内心的孩子觉得难过,外在的只是一个躯壳,内心的孩子还没有被完全的解放。)

3.收集反对性格陷阱的证据,在理性层面上证明它的无效。方法:列出支持和反对它的证据,如果觉得自己在社交中不受欢迎,列举出来这个性格缺陷的证据。如果是真的,就探索一下如何补救的措施。

4.给造成你性格陷阱的父母、兄妹写信;

5.认真详细的检查性格缺陷的运行模式;

我有xxx样的问题,我可以xxx样的去改变。

6.打破这些模式。 行动——反馈

7.不断尝试:不要轻易放弃或丧失自信心;

8.原谅父母:可以选择原谅或不原谅,It’s up to you.

改变的障碍:

1.障碍1:仍在反击,总是找借口,都是别人的错;

2.障碍2:少一些工作量或少赚钱,克制自己在别人面前表现的欲望,尝试和大家一样,既不特别也不优越;

3.障碍3:用酒精、药物、或者没有意义的繁忙麻痹自己。每天回忆童年的伤害,写下对父母、自身缺点和弱点的批评;

4.障碍4:内心并不承认性格障碍,在理性层面,仍接受这个性格陷阱;

5.障碍物5.没有系统和严格的去改变。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回想练习、听自己内心孩子的声音、给父母写信、回顾自己的进步,每天花时间回想自己的进步;)

6.障碍7:计划中缺少某个重要的元素(找亲密的朋友来进行监督)

最后感想:

总结自己的心理缺陷,让自己做出与心理缺陷相反的一面。

1.情感缺陷:认为自己是不值得的,反:我是值得的;

2.价值缺陷:自己没有天赋做不好某件事情。反:自己有很强的能力和天赋,一定可以做好这件事情;

3.对待金钱的价值观:自己是贫穷的。反:自己是富足的,一定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给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性格的陷阱:如何修补童年形成的性格缺陷》读后感(篇十四)

“我爸妈的婚姻是不幸福的,爸爸一直出轨,妈妈每次都是哭,后来爸爸又回到家里。而我从小就立志,决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尽管我小心翼翼地经营着自己的婚姻,可到头来,我的丈夫也出轨了。”

“我的父亲对家里不负责,我妈妈就像他的妈妈一样,照料他。我从小就觉得这种不靠谱的男人,我可不能要。可是不知道为何,我每一段感情,都碰到了这样的男人,而且我发现,我会为这种年轻又不太负责的男孩心动。”

“小时候,我的家里很贫穷,父母什么都不舍得给我买,所以在同学里,我一直是受到歧视的,别人也都不跟我玩。我立志努力读书,现在有了很好的工作,现在的收入也不错。但是我一直都很介意别人看我的眼光,害怕别人知道我的家境,我也不太希望跟大家更亲近,因为那样他们好像就会知道我的过去。”

只要你有机会了解一个人的过去,就会发现,有些人总是在重复童年痛苦的经历。弗洛伊德称之为强迫性重复。

一百多年前,弗洛伊德在对孩子的观察中发现,孩子在经历了一件痛苦的事件之后,会在以后不自觉地反复制造同样的机会,以便体验同样的情感。

一个人为何要这样?为何要人为地重演过去的痛苦,延长自己的苦难?

因为,我们陷入了性格陷阱。

性格陷阱,又叫图式,是指我们在童年时期,因为经历一些创伤性事件,形成了对自我、对世界根深蒂固的信念。这些信念对我们至关重要,如果放弃了这些,我们就等于放弃了“我是谁”、“外界是怎样”这两大人类认知的支柱,而这会彻底动摇我们对于世界的安全感。

所以,哪怕性格陷阱,给我们带来了伤害,我们有时候也会坚持于此,因为这种感觉更熟悉,在某种程度上,也让我们更自在。

本文将和您探讨常见的11种性格陷阱,并和大家探讨引起这些性格陷阱的起源,以及我们如何才能打破重复的魔咒。

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没有人能够拥有一个完美无缺的童年,我们多少都会在童年时期经历一些痛苦。因为童年经历一些挫折和不幸,就归咎于过去,归咎于父母,并把成年后生活的不顺都算在童年不幸的头上,这是不恰当的。

但是,借用英国儿童心理学家温尼科特的理念,我们也有必要知道,一个“足够好”的童年,大致需要一些什么。这样,我们也就知道了,让我们在成年后陷入重复魔咒的那些童年埋下的性格陷阱,是因为哪些必须品的缺失所造成。

1、基本安全 (对应:遗弃、不信任和虐待)

基本安全如果缺失,是最核心的性格陷阱问题。对儿童来说,安全感是绝对首要的,关乎生死。如果在安全的家庭环境中,父母是可预期的,会在生活上和情感上陪伴孩子,家里的任何一个人都不会被虐待,吵架也在正常范围内,没有人会把孩子单独留下。

而对有些孩子来说,抛弃或虐待的威胁来自于最亲近的人——那些本应爱我们,照顾我们的人。如果孩子从小经历基本安全缺失,那么他就很难发展其他的心理任务,因为他会把精力都花在安全上。长大后,他也会不断重复不安全的童年环境,其结果就是,不断匆忙而轻易地从一段自我伤害的关系跳到下一段,或者完全逃避任何关系。

2、与人联结(对应:情感剥夺、社交孤立)

与他人的联结有两种,一种是亲密关系,通常是指和家庭、爱人或好友的关系,第二种是社交关系,是一种适应更大社会环境的归属感。

联结问题不容易被察觉,因为你可以看似融入得很好,但是内心深处,你仍然会感到脱节、感到孤单,并渴望拥有一种不曾有过的关系。

3、自主性(对应:依赖、脆弱)

自主性是与父母分离,并在世界上独立生活的能力,是离开家、拥有自己的生活、身份认知、目标和方向,所有这些都不依赖于父母的支持和指导的能力,也就是拥有自我。

在一个鼓励自主性的家庭,父母会教授孩子自我照顾的能力,鼓励孩子承担责任,给予孩子良好的判断能力。但是,在有的家庭,孩子被鼓励的是依赖,他们破坏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尝试。他们会告诉孩子,世界是很危险的,告诉孩子你不可能靠自己的判断和决策在世界上生存。

有依赖问题的人,通常自我认知发展不全,可能会过分卷入他人的生活。比如妻子完全融入丈夫的生活,失去独立的自我意识,对丈夫唯命是从,聊天时候,谈的都是丈夫的生活。

4、自尊(对应:自我缺陷和失败)

理想条件下,每个人都应有一个有利于自尊发展的童年,被家人爱并欣赏,被同伴接纳,在学校获得成功,受到表扬和鼓励,而非过度批评或排斥。

但是,对有的人来说,父母或家人总是批评,甚至做得任何事情,他们都不接受。长大后,他们会对自己弱势的领域缺乏自信,对于批评也特别敏感。因此他们可能会完全避免挑战,或者在挑战面前表现得差强人意。

5、自我表达(对应:屈从和苛刻标准)

自我表达,是指可以表达自己的需求、感受和偏好,隐含的意思是我的需求和别人的需求同等重要,能自由地生活,而不必过分压抑。有的人在童年时期,被鼓励去发掘自己天生的兴趣和偏好,只要不严重伤害他人,可以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也可以表现出热情、活泼。

然而,在有的家庭,如果表达自己的需求,则会被惩罚,或者被迫感到内疚。父母的需求和感受总是优先于自己,工作和成就被过分强调,快乐和乐趣则是可以被牺牲的。除非表现得完美,否则父母就会对自己不满。

6、现实边界 (对应:权利错觉)

承认现实中的边界和限制,意味着可以接受对自己行为的合理限制,不论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规则限定。比如,在做事的时候,能考量他人需求的能力,即很好地平衡自我需求与他人需求的能力,也包含了一种自我控制、自我约束,以达成既定目标、避免社会惩罚的能力。

如果在一个具有合理限制的童年环境中,父母会给我们的行为设定特定结果,以奖励合理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我们不会被过分宠溺、给予过度自由。但是,也许你的童年环境没能使你养成合理的边界感,你可能从未学会互相回馈的原则,也从未被鼓励去理解、顾及他人的感受。

在看这部分之前,请你先完成一份“性格问卷”。

这里有22条,请根据你最近半年的情况打分,分值为0-10分。然后,根据你童年期的经历,再进行一次打分。然后统计一下,每一条的总分,并根据总分高低,进行排序。排列靠前的,很可能是您的性格陷阱。

图式疗法创始人杰弗里 · 杨将之归纳成了11种童年埋下的性格陷阱,下面,我们详细地来谈谈,都有哪些童年时期埋下的性格陷阱:

一、与原生家庭缺乏安全感有关的性格陷阱:遗弃和不信任。

1、遗弃

觉得自己爱的人会离开,自己在感情上注定会孤独一生的感受。不知为何,你总觉得自己会因为各种原因而被抛弃。由于这种原因,你可能会过分黏着别人,但讽刺的是,你最终却把他们推远。

2、不信任和虐待

别人会以某种方式伤害你或者对你不好的预期。比如,别人可能欺骗你、对你撒谎、操控你、羞辱你、对你造成人身伤害,或者占你便宜。你绝不会让别人靠的太近,总是怀疑别人的企图,并倾向于做最坏的假想。你预计你爱的人会背叛你,所以要么干脆彻底回避人际关系,要么选择和你无法敞开心扉的人建立肤浅的关系。

二、与独立生活的能力相关的性格陷阱:依赖和脆弱。

3、依赖

你觉得只有在获得他人诸多帮助的前提下,你才能比较好地处理日常生活。在儿童期,当你试图独立自主的时候,总有些人或事让你觉得自己是无能的。成年以后,你主动寻找强大的依靠。你依赖他们,同时也不介意他们主宰你的生活。在工作中,你不愿意自己做决定,不愿意自己行动。

4、脆弱

生活在忧心灾难即将降临的恐惧中,无论是天灾、人祸、疾病,还是财务方面的困难。你很难体会到安全感。在童年期,你就会觉得这个世界很危险,你的父母很可能太过担心你的安全,以至于对你过度保护。

三、与他人的情感联接强度相关的性格陷阱:情感剥夺和社交孤立。

5、情感剥夺

认为他人永远不可能满足自己对爱的渴望的信念。你觉得没人真正在乎或理解你的感受。你发现自己容易被冷漠、不愿付出的人所吸引,或者你自己就是个冷漠和不愿付出的人,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不如意的人际关系。

6、社会孤立

一种孤立于全世界,觉得自己格格不入的情绪感受。掉入这种陷阱的你,童年时觉得自己被其他孩子所排斥,不属于任何一个朋友圈子,这也许是因为你的一些不同寻常的个人特点,让你觉得自己与众不同。而成年后,你仍然经过通过逃避行为来维护这个性格陷阱:你逃避社交,逃避交朋友。

四、有关自尊的性格陷阱:自我缺陷和失败。

7、自我缺陷

在内心深处会觉得自己充满缺点,你相信,假如有个人离你足够近,真正了解你,那么这个人会发现你其实根本不值得爱。

当你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你觉得家人没有尊重你真实的自己,相反,他们不断批评你的“缺点”。因此你责备自己,觉得自己不配被爱。成年后,你也害怕去爱,很难相信亲近的人会看重你,所以你随时抱着被拒绝的准备。

8、失败

认为自己在学业、工作、体育运动等方面都不足以获得成就,相较于周围的人,你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

当你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周遭的人和事让你感到自己在成就方面始终低人一等,你被别人指指点点,说你“笨”。成年之后,你过度夸大自己的失败,并且总是按照会导致失败的方式行事。

五、与自我表达有关的性格陷阱:屈从、苛刻标准、权利错觉。

9、屈从

你为了取悦他人或满足他们的需要,而牺牲自己的需求和愿望,甚至你允许他人控制自己。你这样做,既可能是出于内疚感,也可能是惧怕自己的不服从会遭致惩罚或被抛弃。童年时,你身边的某个人一直要求你无条件地服从。成年后,你还是不断地跟那些强势、控制欲强的人交往,对他们俯首帖耳。

10、苛刻标准

无休止地鞭策自己实现对自己来说很高的标准,你会过度在意地位、金钱、成就、美貌、认可,甚至为此放弃幸福、快乐、健康、良好的亲密关系等。你可能还会拿自己的严苛标准去要求别人,对别人武断地品头论足。当你还是孩子的时候,就被要求做到最好,只要没能做到最好就等同于失败,而你认识到你做的每一件事都不够好。

11、权利错觉

你会觉得自己是特别的。你坚信,自己可以立马做到、说出,或者得到自己想要的任何东西。他们不去考虑别人是否会觉得这是合理的,不考虑什么才是切实可行的,通常来说又要花费多少时间和耐心,以及别人得付出多少代价。他们在自我约束方面存在问题。他们小时候都被溺爱,家长没有要求他们学会自我控制,或者像其他孩子那样去遵从一定的限制。成年后,他们依旧会在自己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大发脾气。

童年时期埋下的性格陷阱,通过强迫性重复的魔咒,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现在,你甚至可能觉得这些问题已经根深蒂固,而童年已经一去不复返。

然而,循着一定方法,我们还是有办法跨过这些性格陷阱的。

这里提供你一套基本步骤,等你做好准备的时候,可以尝试:

1、识别并标记自己的性格陷阱

一旦你能识别性格陷阱,并明确它是怎样影响你的生活,你就更容易去改变它。通过给性格陷阱命名,你将更深刻地了解自己,对自己的生活有更清醒的认识。

2、了解性格陷阱的童年起源,感受你内心受伤的孩子

如若不重新经历内心深处的痛苦,则很难去改变它。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阻断这种痛苦的机制,但不幸的是,阻断了痛苦,我们就无法充分体会到性格陷阱的存在。

当然,要感受性格陷阱,需要去回忆童年经历,这样的回忆是痛苦的。如果你因此觉得不堪重负或被惧怕所压倒的,请不要自己一个人去回忆,你可能需要找一个人帮助。

3、收集反对性格陷阱的证据,在理性层面证明它无效

要否定性格陷阱,首先要列举生活中所有支持和反对它的证据,例如,如果你觉得自己在社交中不受欢迎,就要首先列举支持这个性格陷阱的所有证据,即你不受欢迎的证据,然后再列举所有反对这个陷阱的证据,即你受人欢迎的证据。

大多数情况下,证据都会显示性格陷阱是假的,也就是说,你事实上并不是有缺陷的、无能的、失败的,但是有些时候,性格缺陷也是真的。比如,你可能总是受排挤或一直逃避,所有没有学会必要的社交技巧,于是就真的在某些方面不受欢迎。

4、给造成你性格陷阱的父母、兄弟姐妹或同伴写信

宣泄对自己的遭遇的愤怒和悲伤很重要,情感的钳制是让你内心的孩子冻结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这个时候,要允许内心的孩子发声。

可以给让你受到伤害的人写信。要知道,做到这一点很可能需要克服强烈的内疚感,尤其是面对父母时。把矛头指向父母并不容易,父母也许并无恶意,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请把这些考量暂时放一边,单纯地描述事实。你可以决定不把这封信寄出去,因为你写出和表达感受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5、认真详细地检查性格陷阱的运行模式

比如说,这些性格陷阱在你的生活中具体的表现是怎样的,以及你可以就此做一些什么改变。比如,当你的男友没有立刻回复微信,你感到很生气,这可能是你遗弃的性格陷阱的表现方式。而做出改变的话,可以是你给男友更多空间,允许他们有自己的生活,而你也不会为此感到威胁。

6、打破这些模式,不断尝试

你可能会有很多性格陷阱,可以选择其中一个入手,特别是选择对你影响比较大的那个。不要轻易放弃,或者丧失信心,性格陷阱是可以改变的,只是它需要付出很多时间和努力。

7、原谅父母和伤害你的人

在跨越童年埋下的性格陷阱的过程中,你也许会发现,对父母和其他人的宽恕可能自然而然发生,他们的形象不再那么高大,也不再那么消极。你会意识到,他们其实也是有着各自问题,并且充满忧虑的普通人,他们也在各自的性格陷阱里痛苦挣扎。

当然,必须强调,我没有要求你一定要原谅父母,原谅伤害你的人,特别是如果他们曾经严重虐待你,你是可能永远都无法原谅的。你也许可以谅解,也许选择不谅解,只要你觉得是正确的选择,就可以。

祝我们都能跨越童年埋下的性格陷阱!

作者&整理 |Arthur Chen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25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编辑|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编辑 禾沐

联系|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