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读后感(一)
这本厚厚的精美的《宇宙》看了好几遍,真的是很有意思的一本科普书!从地球出发,用一个不断向外扩展的视角介绍宇宙物质,这其中还联系到了相关的一些传说和历史,可读性很强,翻阅的过程中不断回忆起《星际迷航》、《星际穿越》这些经典电影。里面的每一张图片都值得细细去看,想象很多年前人类认识身边环境、认识宇宙。他们的每一个进步,用了成百上千年的时间,看到他们努力的结晶,觉得这种感觉很神奇。
《宇宙》读后感(二)
林亦霖
小时候有许许多多的梦想,最想做的就是成为一名宇航员,可以坐着飞船,飞出地球在太空中遨游。
《宇宙》读后感(三)
就在刚才,从新闻上看到国外媒体报道,天文学家日前观测到了一种极为罕见的天文现象:一个巨大的黑洞居然被“驱逐”出了遭其占据达数百万年之久的星系中心。专家们指出,这种现象以前还从未被观测到过,而导致其发生的则是两个庞大星系之间的猛烈碰撞和融合。
《宇宙》读后感(四)
记得有一年“三八”妇女节,单位组织女职工活动,也不知道工会是怎么想的,组织了一次去中国电影博物馆观看IMAX 3D版《哈勃望远镜》的活动,隐约记得那次活动还有少量男同事参加,哈。
航天飞机把哈勃望远镜送上太空
《宇宙》读后感(五)
《三体》谜都知道那句著名的“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这是三体人中的和平主义者给地球人发送的信息。在信仰黑暗森林的宇宙,暴露自己就等于被消灭。“闷声发大财”才是宇宙生存之道,向宇宙喊话什么的就太危险了。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地球人早作了N回死了。多批人类曾对着天空用射电望远镜等先进设备向宇宙发出了各种信息。
《宇宙》读后感(六)
都说上天容易入地难,人类在探索宇宙真理的道路上孜孜不倦走了好多年以后,像我这样的普通人终于能在家里看到宇宙的高清图片了。今天我给大家推荐的书是尼古拉斯·塔姆的《宇宙:从地球到宇宙边缘的旅行》,作者本身就是科普图书编辑,在文字与读者之间距离的掌控力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图书本身由200张精美绝伦的图像构成,图像来源于众多人造卫星、行星探测器、哈勃空间望远镜、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和斯必泽空间望远镜。我怀着感恩之心在书中畅游,我现在能看到这么多壮阔的场景,有无数人和机器在昼夜不停地工作,想想就很感动。
《宇宙》读后感(七)
在遥远的太空深处,有一颗新星正在形成:不断的热核反应将氢转化为氦,接着氦转化为碳,碳再到氧,氧到硅,直到最终转化为铁....在我们无法用生命衡量的千百万年中,这一颗新星已旅行到生命的尽头,它的中心蜕变为铁核,没有任何可燃烧的东西,核聚变停止,任由重力摆布。重力带它进入另一段更为疯狂的旅行:塌缩而成的致密恒星,在成型之后不断冷却,在与太空物质的磨合碰撞下撕裂成无数小块,分散到更远的地方......
一场神奇的旅行
《宇宙》读后感(八)
宇宙!记得小时候,玩“比大”的游戏,比到最后势必要搬出这个重磅词——宇宙!可是说真的宇宙是什么还真说不清,只觉得地球、太阳、月亮、星星……都属于宇宙的一部分,而之外的就无从了解了。而看了《宇宙》这本书才知道,宇宙的很大一部分是人类肉眼所无法看到的,也只有借助器材辅助,才能看到。
还记得让我“眼见为实”的来自宇宙星空的流星,是小时候看的电影,片中的那块把地面砸出一个巨坑的陨石,那块巨石竟就是我心目中神秘而美丽的流星,当时还真有点难以接受,美丽流星竟然只是块丑陋无比的大石头。地球是最美的星球,我不确定我是不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认定了这样的结论。
《宇宙》读后感(九)
最近霍金在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的公开科学讲座上讨论了宇宙问题与地球的未来,引发了人们对未来生存的思考和对宇宙的高度关注。霍金在发表演讲时称:“如果不离开地球的话,我不认为我们还能够在这颗脆弱的星球上继续存活另一个千年。”话一出口,全场沸腾。的确,令人惊讶的是庞大的银河系中存在着数十亿颗恒星,每一颗都处于生命周期中不同的点,但无论是地球还是太阳的寿命,都在生命的中年旅途中,人类怎么就剩千年不到的光阴了呢?但霍金就好像是地球毁灭的“代言人”,地球的变化好像都在霍金的预料之中,有人甚至质疑霍金究竟知道什么?近日霍金对于宇宙的探讨不断,更是亲临这次科学探讨会,显得这次演讲的内容相当重要,霍金表示:“为了人类的未来我们也必须继续深入宇宙,我想借此机会激起公众对于神秘宇宙的兴趣。”
即使撇开霍金预言的我们人类生存时长问题不谈,但放眼宇宙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自古以来人们就对宇宙充满好奇,宇宙究竟有多大?关于宇宙的大多数计算都始于一个假设——哥白尼原则:宇宙是均匀并且各向同性的。如果宇宙从某个方向延伸,或者围绕某个轴线旋转,那么,这个基本假设以及所有基于该假设的计算都将是错误的。有英国研究人员对上述假设进行了一个严苛的测试,结果发现,宇宙在各个方向不一致的几率仅为1/121000,说明宇宙没有边界,也没有方向。那么这又给宇宙添了一丝神秘的色彩,只要用无边无际来形容宇宙的范围了。小时候我很喜欢凝望着星空,喜欢仰望群星璀璨的星空——每当夜幕降临,每一颗生命处于不同周期的星发出自己的光,那一刻的世界才是最真实的,最美丽的。那些星星发出的光可能来自几千光年前,抑或几亿光年之前,抑或更早。对着星空看久了,仿佛身体飘向古老的宇宙,在群星之间遨游。我们人类之于宇宙,就如同那些细小的星尘。
螺旋星云
《宇宙》读后感(十)
你可曾经仰望过星空?
在眼睛还没有被电视、电脑、手机伤害到视力模糊之前,在雾霾、沙尘、云层不那么厚重的时候,看着满天璀璨的星辰,你是否想过,自己是哪颗星?
小时候,只是被告知闪闪的是星星,夜里最明亮的是月亮,白天温暖灼热的红球是太阳,它们具体是什么?我并不知道。
父母亲朋给我的是五花八门的解释。他们会说,太阳是一只着火的鸟,月亮上有个捣药的兔子,星星是小孩在眨眼睛。他们会说曾经有十个太阳被人射掉了九个,月亮上的宫殿住着叫嫦娥的美女,每一颗星星都是一个神仙的居所。
这些故事很丰富很美好,我也一直这么相信着。
直到开始接触了一门叫做地理的课程,课堂上闹出不少关于太阳、月亮、星星和神仙的笑话。
有一个家境不错的同学姓周,他给我们讲着什么狮子座、白羊座、巨蟹座、天秤座……拿得出许多漂亮的课本上没有的星球图片,那一刻,他是被众星捧着的月亮,一直持续了好久好久。
我们为了考试反反复复的背诵着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王,唯恐记混了远近顺序而做错题目,而周同学从来不用为这些拗口的排序伤脑筋,因为他早早就知道了这些。
仰望夜空时,我也想过,我会是哪颗星?但我知道,我可以选择的星辰一定不如周同学的多。
这段日子慢慢就过去了,但那些羡慕和自卑却永远留有痕迹。我想,我的孩子一定别再经历类似于我的羡慕与自卑。
我要会讲神仙鬼怪的传说,也要会讲“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的典故,还要会讲一点行星、恒星、星系相关的天文学。于是我读很多书,记很多事。
《宇宙——从地球到宇宙边缘的旅行》的作者尼古拉斯·奇塔姆(英国)用斑斓瑰丽的图片和专业详实的注解,给了我一些帮助。
金星,不是那个毒舌的舞蹈家金星,而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与地球拥有相似的质量、大小和密度。但他的环境和地球完全不同,被二氧化碳和硫酸云层包裹,它的表面温度可以达到400℃,大气压约是地球的90倍。这是一个“度日如年”的星球,金星日的长度是一个地球日的243倍。
金星中国古代称为长庚、启明星、太白金星等,天气好的时候,早晨起来向东方能看到的最后一颗星辰最可能的就是它了。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
金星
《宇宙》读后感(十一)
这个宇宙总是星光闪闪
而我的心还是孤单满满
他们让我来到这世上
小时候特别爱冥王星,甚至觉得自己来自冥王星。当人们通过探测器第一次看到冥王星,呈现的是粉色,带着心形图案,神秘,可爱。2006年冥王星被重新分类,它被证实为太阳系边缘柯伊伯带中诸多冰质类行星天体中的普通一员,被分类为矮行星,从太阳系九大行星里除名,这让当时的少女听同学大哭一场~~
《宇宙从地球到宇宙边缘的旅行》
[英] 尼古拉斯奇塔姆 著
刘博洋 译
这本书让我再次想起了冥王星,在第50页,又看到了亲切的它,这是新视野号探测器带来的迄今为止最新的冥王星图像。
人们在很古早的时候就看星空,为了航海,为了农耕,但更是为解决心中问题。物质的终极与不可毁灭的组成,究竟是什么?对于超自然的事物,是否只能用宗教来解释?我们的心智想通过这片星空来满足。
木心说:“不从宇宙观而来的世界观,你的世界在哪里?不从世界观而来的人生观,你不活在世界上吗?所以,你以为你有人生观,没有,也不需要世界观,更没有、也更不需要宇宙观——你就什么也没有。”
简单说来就是宇宙观决定世界观,世界观决定人生观。
对宇宙的探索思考发现了解等等等等,总能给人带来“高贵的喜悦”,让人从琐屑日常的漩涡里上升到和混沌战斗的觉醒,与形而上学的泥沼斡旋,与神学高谈的迷玄挣脱,在一切经验里探取微妙的蕴藏,假设,成就,发现,获得真理之爱。
其实小的时候,看土星非比寻常的光环,看壮阔的星云燃烧,看密集的恒星群,看中子星、超巨星被黑洞吞噬束缚,看宇宙里的绽放、凋零、残碎,想象那些穿越数百万光年进入和没进入我们眼中的光子,觉得不可思议,但更多的是恐惧,恐惧那些可怕的炫目颜色,恐惧黑暗,这种恐惧来源自己的贫瘠和局限,更多的是来自黑暗的孤独,伴随宇宙之光一起的是无尽的黑暗。帕斯卡说:“那无限空间的永久沉默,使我恐惧。”
是冥王星的出现让我感到惊喜,原来那么遥远的它,那么可爱,原来宇宙不仅是各处撕裂的高速燃烧的烈焰,宇宙里有一颗粉色心形的小星球,这对我的恐惧来说,是缓解的礼物,就像怀抱着一个美好的秘密般让人温暖,甚至觉得感动,所以当冥王星被摘掉“行星”的名字时候,我很难过,当时难过的并不是人类的一个定义,而是我突然觉得冥王星原来离我那么远。
当然后来,我知道了那些可怕的颜色并不是全然客观的,很多是肉眼看不到的,并没有颜色,图像被重新上色是科学的后期处理。
这本书里有一段话——“光的有限速度意味着,所有通往空间的路也同时通往过去。”其实,当一个超新星爆发的光到达我们视觉范围时候,就意味着那个星系的整整一代恒星都消亡了,遗留的尘埃也被融合到新的恒星里,最初的超新星爆发不会留下任何遗迹,这也意味着我们永远无法获知整个宇宙现在的样子,我们只能超越时间的观察,探索宇宙的过去,带着所有的未解之谜与新的不解。
我们带着满足崇高的不满足不断探索,探索原有的性质和演变过程,也在探索自己。书里有一张图像是星团,那儿有着数十万颗恒星,如此局促密集会有碰撞,这让我想到人与人,我们也会碰撞,可能会因此而发生故事,继而无法原谅无法接受一些事实,可是再错过再不原谅,产生的难受都是为了惩罚对方,可是对方已经远去,我们是不同的星,会有边界,会有结界,对方感不到我们了,根本无法影响别人,别人也不会在乎,因为是不同的空间,不同的世界,所有的痛就都落在自己身上,也许允许别人和我们不在一个世界,也是一种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