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困在记忆里的母亲》的读后感大全

《困在记忆里的母亲》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01 03:45:21
《困在记忆里的母亲》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05-01 03:45:21   小编:

《困在记忆里的母亲》是一篇令人动容的文章,通过讲述作者在母亲失去记忆后的生活感受,表达了对母爱的深深思念和无尽的痛苦。文章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母亲的温柔和无私,同时也揭示了作者在面对母亲逐渐变得陌生的痛苦。这篇文章让人们深刻体会到母爱的可贵与无法取代,引发了对亲情的反思与珍惜。

困在记忆里的母亲读后感第一篇

《困在记忆里的母亲:一个阿尔茨海默病家庭的自救之旅》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讲述母亲也讲述女儿自己的有关女人和母女关系的一部作品,作者为斯蒂芬•贾格尔(Steph Jagger),译者为于萍。本书为2022年亚马逊年度编辑推荐、《科克斯书评》非虚构文学奖提名作品。这部作品吸引了众多读者,在每位读者心中,我相信这部作品给我们内心带来的思考是真挚且复杂的。我们似乎很难从某一个角度,或者单纯从母亲的病情去理解母亲,去了解女儿,因为这部作品所探讨的问题是更宏大意义上的伟大女性以及两代女性生命过程中所产生的大多数主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作品的厚重可想而知。

作者以母亲患有阿尔茨海默病作为整部叙事的核心,实质上作者探讨的除了女性个体的成长与觉醒之外,她所探讨的是更为深层意义上的人类的伟大与繁衍,这里有现代文明进程中人的一种惶惑和悲哀,有掩藏在作者叙事背后两代人或者说两代女性的隔阂与误解,有面对现代都市和传统原始生活的一种矛盾冲突,等等。我认为作者有时流露出来的一种失落是有关对于现代的失落,在这样的现代生活中,她和母亲,似乎像众多女性一样纠缠于家庭关系中的那种复杂的束缚而无法自拔,无解又揪心,但是,当她们沉浸式走在这11天的旅行当中,母亲对自己的剥离与自己面对自然和母亲后的一种内在生命力的成长反而是愈发在自己心里变得深沉和深刻。这些变化都是在女儿和其母亲变换了客观世界之后所发生的,当客观世界的变化影响到主观世界时,一切实感的东西都对作者的感知产生了令人惊叹的影响,这是连作者自己都没有想到的。

这部作品的张力显而易见,作者对母亲和自己的细节把握地如此细腻,尤其是表达自己情感的时候,抽象又具体,这不仅是人和人、母亲和女儿、女性和女性这三种身份角色的一种细致叙述,而是重在突出人物在困惑、挣扎中的成长。母亲在自己身上留下了永远的烙印,这样的烙印并一定都是创伤,这是作者在11天的旅行中慢慢感受到的,在这11天里,所有她们一起做过的事情,作者和母亲所感知到的,竟是如此“欢乐”。自主观精神而言,当她们结束旅行时,她们就像个胜利者一样,也许她们彼此从未像现在这样照亮过彼此的内心。

在我看来,这部作品虽然讲的是和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母亲11天的旅行,但是作者实实在在进行了一种严肃思考。人们往往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才会超越自己,自我作为生命个体,在这样的时刻,才会走向一种心灵的救赎,面对大地,面对大自然,面对一切的灵动与笨拙,作者所感受到的已然是一种生命的力量和厚重,如作者所说,“在我的一生中,她(母亲)一直像一只知更鸟一样窃窃私语,呼唤我走向她”,是啊,她就是一直在那里,没有“乞求”,只有“信任和妥协”。当我读到这里,我认为这种意象其实是将人和人、母亲和女儿、女性和女性回归到一种相知、相惜、相爱的深刻意蕴里。这也印证了作者在开头和母亲的对话,“为什么而生?”“为了捡起我掉落的所有树叶。”

困在记忆里的母亲读后感第二篇

作者斯蒂芬·贾格尔是加拿大皇家路大学高级培训师,多个深度工作和自我发现项目创办者。她决定带着生病的母亲去旅行。

这次旅行,对她来说是有意义的,因为阿尔兹海默症将记忆中的语言全部带走了,没有留下只言片语,我们似乎有机会去学习一种新的语言,或者找到丢失的语言。

一场11天的远足,作者和母亲体验骑马、露营,在大自然中回忆过去,思考童年、家庭以及母亲、女性等身份意味着什么,并慢慢理解了妥协的含义。

读这本书的体验很难说,一方面它很细腻,在某一个细节上能打动你;另一方面它又似乎有点遥远,虽然是旅行,但沿途的感触,总有点游离,与母亲的疾病之间的情感关联,总是有一点浮在表面的感怀?或者是不同语境书写下的差异感?总之我读完之后,有点难以言表。或许我更期待熟悉语境的那种书写吧。

之前看黄渤那个关于阿尔茨海默症的慢综艺,还挺有感触。那些逐渐失去记忆的老人们的瞬间,总能戳动人心,可能有相似的环境和语境吧。

这是一个我个人很关注的命题,也很期待能看到让自己更解渴的叙事。这本书里,作者的心思不可谓不细腻。有一些地方的描写,还是能如同小针那般,扎你一下,但不深,轻巧而浅浅的感觉。

“母亲的大脑就像一条打了结的金链子。无论多么精致,现在已经打成了一个结。而且,我刚刚知道,无论我多么努力,多么耐心,无论请多少珠宝商用多么小的针来做专业的检修,都永远打不开这个结。”

得病之后的母亲,记忆力衰退。有一个细节很细微,又很扎心。她在自己母亲的葬礼上,看着满屋的亲朋好友,竟然一个不认识,她起初困惑于为何这么多陌生人聚集到自己家中,后来被告知都是自家亲人时,她心想这是一场非同寻常的家庭聚会。这么重要的时刻,她突然想起一个人的缺席,于是问:“我妈妈来了吗?”

母亲生病后的这次长途旅行,也是作者重新发现母亲的过程,原本司空见惯或者早已忽略的细节,此刻都浮现出来,因为疾病,母亲生活习惯上有一些改变,需要作者去适应。同时也促成她更仔细的去理解和体会母亲这位最熟悉的陌生人。正如我们有时也会遇到的,我们身边最亲近的人,往往是我们有意无意忽略的那个人。

母亲原来并不喝酒,记忆中,在仅有的几次特殊场合,她喝过几口,肩膀微耸,眉毛微皱。但生病后,她养成了睡前喝几杯的习惯。这让女儿很困惑。母亲越喝越多,或许是想喝醉了麻木了。这是一生拘束后的放松吧。也许根本没有理由。母亲甚至直接端起酒瓶对着瓶口大口喝起来。女儿打算给她杯子,她毫不在乎。正如她女儿所想的那样,“人们说患有各种精神错乱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氏症)的人都会丢掉他们的心理包袱。”

眼看着自己最亲近的人变成陌生人,那种感觉真是让人心疼,书中有一个细节。母女两在露营时,母亲被蚊子咬了,女儿学着小时候母亲做的那样,在蚊子叮咬过的地方轻轻画一个叉。母亲完全不记得这是自己曾经交给女儿的生活小妙招,她问,这是从哪学来的?女儿说,妈妈教我的。母亲喃喃耳语,“她真是个好妈妈”。

困在记忆里的母亲读后感第三篇

随着人类平均寿命和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阿尔茨海默病先是在发达国家,接着是全球大部分国家中流行起来。和癌症一样,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长寿病,人类的整个历史中只有最近几十年才饱受这类疾病的困扰。与癌症不同的是,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退行性疾病,它通常意味着缓慢的、漫长的自主生活能力丧失,以及随之而来的照护历程。

关于阿尔茨海默病,我们已经有了不少出版物:“牛津科普读本”系列的《阿尔茨海默病》从医生的视角出发,介绍病理、病程和病例,也为家属理解和照护患者提供了建议。《照护:哈佛医师和阿尔茨海默病妻子的十年》是凯博文的作品,他曾经写下了许多医学人类学和精神病学经典作品,此作则更进一步将照护、认知、伦理与人类间诸种关系、人类社会诸种规范相结合,通达人类精神更为深切的境界。《追寻记忆:与阿尔茨海默病抗争》是一部来自阿尔茨海默病研究者的科普作品,与医生对临床治疗的关注不同,本书侧重于病理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但同样关注患者及家属的遭遇与应对。《一个阿尔茨海默病人的回忆录》如其名所述,是一部充满勇气的自我记录。

关于《阿尔茨海默病》,我记下了一些理解:

《困在记忆里的母亲》恰好是一部“观照自身”作品。作为患病者的家属,斯蒂芬·贾格尔在与母亲旅行的途中,慢慢找到了理解自己、与自己和解的途径。本书十分适合与前述作品一起阅读,此病的基础知识和病例表现在本书中常常沉默无语,患者家属的体验同样是整个“事件”的重要环节。

阿尔茨海默病不光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更是一种“社会性”疾病。就像所有那些涉及“失忆”“重生”的影视和文学作品,主角必须重头开始建立社会关系,并且在新旧记忆和新旧社会关系共同出现时遭遇剧烈冲突。想象一下,如果这种麻烦每周甚至每天都发生,那该是多么令人困扰。然而,正是这种困扰不断地让身处其间的人进入一种解离状态,撇清那些牢牢扎根于记忆的角色、状态、关系、模式,在幸福、争吵、平淡的过去之外另开一条新路。尽管这条新路通常看起来有些糟糕,但无疑也是人们生命中难得的重建、回归与审视的机会:

斯蒂芬的自我原本有很大部分依系于母亲,对母亲的爱、愤怒和不解将她推向了对抗性,在质疑、否定、离弃中,斯蒂芬做了许多。但做得越多,就越无法理解母亲的过往与当下的作为,就越无法正视自己。斯蒂芬带着母亲踏上了11天的旅行,目的地皆为自然壮美之地。在旅途中,陪伴着母亲的斯蒂芬开始从大写的母亲,也就是大自然当中感受到一种力量,一种承认的、回归的、坚韧的力量。

也许我们有理由认为那种复归自然、野性,寻回人类天性的说法多少有些单调,每个人会在面对荒野时看到不同的风景,但不变的是那走入荒野的心——我们怎样面对必须不断重新开始的生活?

困在记忆里的母亲读后感第四篇

《困在记忆里的母亲》加拿大皇家路大学高级培训师、多个深度工作和自我发现项目创办者斯蒂芬·贾格尔的作品,在这本书中,作者记述了自己与患阿尔茨海默病母亲的公路旅行,在这一场特殊的旅行中,作者收获了许多,也带给我们无限的思考。

当母亲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时,斯蒂芬还没有意识这会给她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直到时间流逝,她才逐渐认识到,其实她正在一点一点地失去母亲。或许我们总是这样,直到失去的那一刻才会觉得不舍和分外地珍惜,对于作者来说,在她意识到即将失去母亲的这一刻,她渴望了解母亲,了解母亲的一切,了解完整的她。

于是就有了这场特殊的旅行,在母亲确诊后不久,斯蒂芬和母亲进行了一次自驾游。这是一场特殊的旅行,十一天的旅程中,她们穿越了三个州和三个精致优美的国家公园。她们在酒店里吃披萨,喝啤酒,开怀大笑;她们一起看拔地而起的群山,一起欣赏一望无际的美景;她们一起骑着马穿行在河谷草原,一起坐着船在峡谷中漂流……

这一路的旅程也让斯蒂芬的思想产生了剧烈的波动,她想到了很多,想到了她的过去、她的成长以及她的未来,与此同时她的注意力也从失去母亲的思想中转移出来,并且去思考她在这一路究竟收获了什么?而无意识地绝望还是有意识地悲伤都随着旅行的展开被感动和珍惜所代替。是啊,哪怕等她们回到家时,母亲已经忘记了她们刚刚所共同经历的一切,又怎样呢?因为有一个人永远不会忘记啊。

“随着我的出生,母亲的故事也写进了我的DNA中”,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注定与母亲产生深深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千丝万缕的,更是密不可分的。哪怕,有一天她不再记得我们是谁,也不再记得她自己是谁,都不能将我们分割。

对于患阿尔茨海默病的亲人,我们不知道她记忆的大门会在何时何地关闭,也不知道她是否究竟还记得什么,但我们知道,我们还记得,记得和她一起曾经经历的点点滴滴,记得她对我们的爱是那样的深沉,这就已经足够了。

困在记忆里的母亲读后感第五篇

这本书讲述了作者的母亲身患阿尔兹海默症,作者带着母亲去自驾旅行。

作者是斯蒂芬·贾格尔,皇家路大学高级培训师。她带着母亲去自驾游,去冒险,去露营,做些自己从来没有和母亲做过的事情。这条道路悲喜交加,作者想要对母亲有着深刻的了解,想要去熟悉那个她从未认识的母亲,想拉近与母亲的联系。这趟旅程也是作者自我认识的一条道路,作者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与过去的自己释怀。

阿尔兹海默症是一种很痛苦的疾病,他们会遗忘,会忘记很多事情。这对于自身与家人来说都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人生很长,那么多有趣的事情,难忘的事情,伤心悲痛的事情。它们发生过并且都在人类的脑海中,书中的母亲,她有一件令她难以忘却而又感到痛苦的事情便是她在未结婚时生下她的大儿子并且把儿子送给他人抚养,这件事情对于她来说,可能是一道劫难。

在她的记忆深处,就像绳子打了个绳结一样,令她难以忘怀。

作者斯蒂芬·贾格尔她的这趟旅程同时也治愈了自己,她寻找自己的意义,与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她的童年和青年,母亲对于她的指导都是淡漠的,没有告诉她很多常识,甚至在情绪方面,也只是让她一直克制住自己,这是她母亲的处理事情的方式,但并不是她的。

每个孩子对于父母来说,都应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书中的开头,作者提及到自己就像在大海的沙滩上,意识和情绪被强烈地压制着,她难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她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中,好像表达都是很不必要的事情。 她的母亲难过时,紧张时,都喜欢涂色画本。她的母亲似乎很少去表达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隐忍的情绪不利于情绪的发展,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合理地缓解不良情绪,积极打开心扉,去与他人沟通交流 而不能仅仅是隐忍 。 我们是一个真实的人,开心时就要大笑,难过时也可以允许自己去哭泣,生气时可以发泄。我们的情绪不能全部由隐忍构成,喜怒哀乐愁才是人生的总旋律与曲调。

作者所做的事情有意义吗?当然是有意义的,她与母亲进行了更深地沟通与交流,在为期11天的自驾旅途中旅途中,她们穿越了三个国家公园,体验露营,搭帐篷,骑马,漂流。作者越来越理解母亲,母亲很少谈论自己的故事,作者很想在母亲遗忘前更清楚地了解母亲之前的生活。坎坷亦或是曲折,美好亦或者忧伤,那是一位美丽善良的母亲。 作者的母亲在旅途中经常会问到,“我们在哪儿?” “我们该做什么了?” “我们去哪儿?”即使作者前几分钟讲过一次,但她的母亲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问一次,这对于家人来说无疑是痛苦的。作者也会编造善意的谎言去简单地解释原因和现象。作者的母亲脑海中就好像有一颗橡皮擦,正在慢慢地擦掉她的记忆。阿尔兹海默症就好像是一件夹克,在旅程中作者的母亲会忘记她的孩子是谁,但是她会记得自己是一位母亲。 即使她的母亲会遗忘很多事情,甚至会把这次旅行的已经忘却,但是母女之间的情谊永远是最深的。永远要对母亲心怀一颗感恩的心,不要忘记母亲对我们的涓涓教诲与悉心照料,她们是孩子最重要的人,但她们也是自己。 愿每位母亲都平安喜乐,万事胜意,身体健康!

困在记忆里的母亲读后感第六篇

今年的某天晚上,我在小红书上刷到了一个视频,一个女孩的爸爸在她大学时确诊了帕金森症。当她毕业后没多久,她的妈妈又确诊了阿兹海默症。她不想拖累男朋友,但男朋友却义无反顾地和她她结婚,现在和她一起在南京照顾她的父母。那天晚上我看着她的视频哭了好一会。这可能是我第一次为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哭。我为她老公的深情而感动,为她对爸妈的亲情而感动,更为她的坚强而感动。也许这是促使我最近读《困在记忆中的母亲》的原因。

我读过不少母爱题材的书,但这是第一本我几乎一口气读完的书。读书的时候,我几乎没心思去想我的回忆,我只沉浸在作者的描述中。作者的文字既细腻又生动,有一种朴实无华的魅力。

在读序的时候,我误以为作者和母亲有很多美好的回忆,所以当母亲患了阿兹海默症,将要忘了很多事情,她才会那么难过。她想“了解她的全部”。但后来随着她与母亲开始旅行,我才明白她在序中说的,“长期以来,我一直渴望更多地了解我的母亲”。其实她一直很少主动了解母亲。可能这就是很多人的现状,总觉得未来还很漫长。

但当作者知道母亲得了阿兹海默症,她感觉到了宿命的可怕。她的外婆也患有阿兹海默症,而且她已经去世了。在这次旅程的开始,母亲还问她外婆是否来了。她只好告诉母亲,“她来不了了”。幸好母亲没有再问下去。

然后她开始想象母亲的心情,想象母亲是否像她小时候不被她理解一样,会在某个地方独自哭泣?哭泣后将身体里某部分柔软的地方暂时剥离出自己的身体。然后一次次不被理解的哭泣后,慢慢从一个小女孩长成一个大女孩,长成这个社会期待的样子。

幸运的是,作者很快适应了与母亲独处的时光。她也学会了不再逃避其他人的问题,敢于主动向他人求助,告知母亲的病情。她也从自然母亲那里得到了关于自己母亲的一些答案。与其执着于她身上逝去的是什么,不妨看一看她留下了哪些东西。

母亲曾教过她这样处理被蚊子咬的包,用手指在包上画一个叉,这样就不会太痒了。当她现在这样教母亲处理蚊子咬的包时,母亲问她,这是从哪里学的。她说,我妈妈教我的。母亲说,她真是个好妈妈。

作者还在书中探讨了女性主义。原来她的父母对待男孩和女孩的方式不同,他们希望男孩子们成为强大的有男子气概的人,而希望女孩子们找到一个非常好的男孩子。而作者自从察觉出父母的意图,就刻意回避了这一点。她现在成了一个不婚不育的中年人。

原来国外的父母也有这样古板的一面。幸运的是,国外的大部分父母大概已经放弃了这样的想法。不过国内的很多父母还有着这样的想法。但我相信,社会在发展,只要我们足够坚定,我们可以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有人说,听说神无法无处不在,所以创造了妈妈。如果你是一个还在与妈妈闹别扭,不理解妈妈的孩子,无论你是少年,青年,中年,都可以来读一读这本书。也许在这本书中,你会学会某种和母亲沟通的方式,或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母亲的方式。希望我们都在能拥有母爱时珍惜她。

最后祝大家阅读愉快!

困在记忆里的母亲读后感第七篇

电视剧《都挺好》里的苏大强,让电视机前的观众知道了阿尔茨海默病,《忘不了餐厅》让更多的人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多了一些认识和理解。可是如果自己的家人得了这种病,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呢?

《困在记忆里的母亲》就为我们讲述了一位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妈妈,和她的作家女儿两个人旅游的故事。她们开车自驾,搭帐篷露营,作者在陪妈妈游山玩水中感受到妈妈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失去的记忆越来越多;但又在生活的瞬间感悟到大自然母亲进而理解母亲,理解母爱的伟大。

妈妈和妈妈的妈妈

之前听过一个故事,为什么婴儿吃饭的时候不会用筷子,会有人耐心地、一遍一遍的教他如何正确的使用;而老人吃饭的时候不会用筷子,就再也没人耐心教他了呢?除了婴儿的可爱和老人的老态龙钟,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婴儿有爱他的妈妈,而老人的妈妈早已不在了。

当然,有儿女孝顺,但那和母爱是不一样的。就好像已经长大成人的我们,无论30还是40,在妈妈面前永远是个孩子。

从好笑到好痛

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一开始看到阿尔茨海默病的母亲说话和问的那些问题会觉得有点好笑,可是当意识到她是一个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时候,突然有点心痛。当看到后面,在开车的路上母亲问同一个问题问了170多遍的时候,我甚至有点惊呆了。我在想,如果是我面对这样的情况的时候,我会是什么反应?

谁照顾孩子

比较触动我的一个点是,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妈妈,很多事情都忘了,但一直没忘的是自己是个母亲。书里多次提到,在旅游的时候妈妈会问“谁在照顾孩子”,女儿给她解释之后她也是过几分钟就忘。阿尔茨海默病最伤人心的可能就是患者可能连身边最亲的人都不认识吧,书里的妈妈也多次问她女儿是谁,同时又会问“谁在照顾孩子”,可能很矛盾,但真的很戳心。

被需要的感觉

书里有一个细节,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母亲在车上的时候手里一直拿着地图,并会不断的问“我们要去哪”等问题。我理解,不是因为母亲好奇要去哪,而是因为母亲想做点什么,比如从地图上找哪有停车场、哪有好吃的等。就好像当年母亲和父亲一起开车出去玩时,母亲总会坐在副驾驶帮父亲看地图。

我一直觉得,孝顺父母不只是衣食无忧的照顾,还需要让父母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需要”,让父母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而不是老了不中用的感觉。所以,我们需要多向父母表达“我想你了”,不仅是表达一种想念,更是让父母感受到有人在惦记他们,他们也会为了儿女好好生活,而不是只感觉自己是儿女的累赘。我不知道这段我表达的是否清楚,但我觉得相对于被照顾,父母有时候更需要“被需要”。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展

作者通过上厕所这件事解释了一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病情是如何发展的。作者和母亲一起旅游时,母亲还可以一个人去厕所,作者只要在门口等着就可以;不到半年,作者就要陪母亲一起去卫生间;一年后,就需要提醒她记得洗手之类的;一年又几个月后,提醒她把卫生纸扔进马桶而不是叠起来塞进口袋。很快,他就会忘记卫生纸,作者就需要帮她擦手。之后......

“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人的尊严逐渐流失的过程,最终将最脆弱和最私密的自我暴露在他人面前” 这一段真的看到泪崩啊!

这本书共18.5万字,基本上一个下午就可以读完,我相信关于父母亲情,总有一段内容会戳到你。

困在记忆里的母亲读后感第八篇

(图片来源:当当网)

对于任何一个家庭而言,最大的变故莫过于,曾经一起生活的人,突然间,因为一些原因离开了,从此,生命失去了依靠,生活找不到安全感,而自己却一直在流浪吧。

就如美国作家斯蒂芬.贾格尔的这本《困在记忆里的母亲》写的这般,在母亲即将迎来60岁生日的时候,却确诊了阿尔茨海默病。也因为如此,突然牵动了作者的反思,她忽然觉得,自己一直以来,都没有好好地和母亲相处过,也没有好好地了解过母亲。对于母亲的过去,她也完全不知道。

看着母亲一天天地遗忘,作者开始思考,那个带给她一切的母亲,到最后要是把所有的人都遗忘了,把自己也给忘记了,那么,我们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当她回忆起自己的外婆,曾经也是阿尔茨海默症的患者,如今母亲也确诊了,未来的某一天,自己会不会也是如此?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留住曾经存在过的痕迹呢?

(图片来源:当当网)

01 一场寻觅的公路旅行

在这样的思考之下,作者打算带着母亲出去自驾游。她想借着这个机会,好好地了解自己的母亲,看看自己的母亲,同时也想去看看母亲的过去,于是,一场名为寻觅的公路旅行就出发了。

在出发的时候,母亲也有些不安。因为这些年来,她都不曾和自己的丈夫这样出行过,而今,记忆开始消退的她,面对这个世界,她更觉得不安。

在女儿的陪伴下,她们一起去漂流,露营还有潜水。虽然母亲的记忆力不好,但是执行力很强。所以一路下来,她都可以很好地执行身边人交代她的事情。只不过,第二天气起来的时候,她又会陷入疑惑,这是在哪里?你又是谁?我们打算干什么?

对于正常人而言,我们记住这些信息是轻而易举的,然而对于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而言,相当于睡了一觉就失忆了。

对于照顾她的家属来说,一开始他们接受不了,甚至于会采取逃避的态度,感觉只要不说,就依旧可以相信,一切依旧没变。

然而,随着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症状的加重,他们慢慢地会失去最基本自理能力,甚至于今天的他们可以拿起勺子自己吃饭,第二天起来他们就有可能拿着面巾纸塞进嘴里,像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

对于患者家属来说,他们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他们觉得,原本好好的一个人,为何就这样了。然而就今天的统计数据来看,阿尔茨海默症的患者并不在少数。而其中的很多人,都没法得到很好的照顾。有一些人害怕患者走丢了,所以就直接把他们关起来,直到生命的最后。

毕竟,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总是被教导着成为这样或者那样的人,却始终没有人告诉我们,生命里,如果有一天,我们退回最开始的阶段,我们又该如何?

人生,何尝不是一直都在寻觅?少年的时候,寻找长大后的我们;长大后的我们,寻找一直想成为的我们;老年的时候,寻找曾经年少的我们。

(图片来源:当当网)

02 在母亲身上寻见自己的影子

也正是在和母亲相处的这11天的旅程中,作者也在寻找,寻找过去母亲的痕迹,寻找她的成长轨迹,寻找三代人之间的联结。

作者说,曾经的自己,很讨厌别人说她和母亲长得像,很讨厌别人在她身上看到母亲的相似处,很讨厌自己身上遗传自母亲的一些小习惯。

因为,她一直认为,她是比母亲要坚强的人,她不想活成母亲的样子,她要把自己的生命轨迹与母亲做一个切割。

然而,无可取代的血缘关系,让这一切变得徒劳。最终,作者还得接受,母亲身上有自己的影子,而自己的身上有母亲的特性。这是根深蒂固的,也是无可取代的。

所以,她透过各种蛛丝马迹看到了母亲的过去,也了解了她的不容易。她活成自己看不上的样子,其实也有很多的苦衷。因为在母亲的生命里,她曾经的经历让她变成了母亲,而不再是当初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

而后的人生里,母亲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家庭,孩子,却始终没有好好照顾自己。当疾病来临时,当记忆开始慢慢退去时,对于母亲而言,何尝不是一场回归自我的旅程呢?

因为在书中,母亲好多次都提到,我从来没有试过这样?或许有人会说,母亲的记忆开始消退,怎么可能记得过去如何呢?可是,我们人,除了有大脑的记忆,还有肌肉的记忆,很多时候,我们的做事习惯,是不经过思考的,只是单纯的肌肉记忆。

作者回想着记忆里的母亲,她一直都在逃避着,逃避着母亲给自己的烙印。因为在父母那一辈的认知里,他们觉得,她长得不错,性格可以,长大后应该可以找到一个性格比较好的男生,人生就会圆满。

可是,作者却不这么认为,她觉得她的人生不应该是那样的。因为在这样的认知里,始终觉得,女孩子会比男孩子没用。所以她不喜欢这样的母亲,一直都在努力和母亲切割。

在这场的旅行的过程中,通过和母亲的朝夕相处,作者对母亲开始有不一样的理解和认识。也总算是放下了当初心中的执念,承认了母亲对她的影响,以及母亲对于孩子而言,是多么的重要和无可取代的。

(图片来源:当当网)

03 记忆会消失,印记却一直在

正因为如此,面对遗忘速度越来越快的母亲,作者终于不再觉得没有安全感和失落感。在母亲最初确诊的时候,她总是试图想要去抓住什么,总是想要努力去留下些什么,然而,这一切却显得十分地突然。

我们总是天真地以为,忘记了就多说几次,他们会重新记得的。而始终忽略了她们目前遇到的是一种病症。当这种病到后期的时候,她们甚至连自己是谁都会忘记的。

旅行之初,作者原本想着看看能不能在旅途中刺激母亲对过往的留恋,想看看生命是否有奇迹出现。对于家庭成员而言,不同的人,对母亲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举个例子,对于作者来说,是母亲;

对于父亲来说,是妻子;

对于阿姨们来说,是姐妹;

当遗忘越来越严重,谁也接受不了,生命中曾经亲密无间的人就这样子离开了。

所以该怎么办呢?

作者也是在旅程中,慢慢领悟到,哪怕有一天母亲离开了,可是母亲带给自己的一切,并不会消失,是刻在生命里的。就像母亲自己,她的身上也有外婆的印记。

人类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代代相传的。

所以,其实并未离去。

因为,生命里那些重要的人,都是一直活在我们心里的。如此,便是对故人们最大的铭记。

困在记忆里的母亲

8.2

[美]斯蒂芬·贾格尔 / 2023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困在记忆里的母亲读后感第九篇

在一个视频里,有个小孩在吃饭之前把口水滴到了碗里。有人在评论区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小孩子这样大家就说可爱,老年人这样大家就嫌弃,为什么?有个回答被点赞了十几万。“因为爱ta的人不在了。”

电影《我爱你》剧照

电影《我爱你》剧照

电影《我爱你》剧照

电影《我爱你》剧照

电影《我爱你》剧照

电影《我爱你》剧照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