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双生梦魇读后感摘抄

双生梦魇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9-20 18:10:23
双生梦魇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09-20 18:10:23   小编:

《双生梦魇》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悬疑小说,故事情节扣人心弦。主人公在梦中遇到了一个神秘的另一个自己,引发了一系列离奇事件。小说描写了现实与梦境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让读者陷入无法自拔的惊悚之中。值得一读。

双生梦魇读后感篇一

昨晚读完了这本,一点感悟: 1.保有希望。奥斯维辛,万恶之地,充满罪恶。但是求生的本能和欲望,让孩子们不放弃希望,虽然他们每天都不断目睹着死亡。 2.奋力自由。只要有一点机会,就要努力争取自由,哪怕孩子们的力量微弱而不堪一击。献给勇敢的布鲁纳。 3.学会宽恕。这个世界对他们实施了不可磨灭的伤害,无论肉体还是精神。但宽恕是重新开始的第一步。 4.迎接明天。最后的最后,姐妹俩重逢了,她们说,当世界重新张开怀抱拥抱我们时,让我们学着再一次爱上这个世界吧。 作者将这个世界最阴暗,最危险的一面展示给我们,但是全书又时刻传达以上这些正面信息,可以战胜奥斯维辛的人,还有什么做不到呢。

双生梦魇读后感篇二

《双生梦魇》是二战时期通过纳粹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屠杀犹太人为时代背景。本书通过珍珠和斯塔莎两个主要人物的叙述,让我看见了那个将称为动物园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实验室、火葬场、马车上发黑的尸体、死人伸长了的手、被针刺穿了的眼球关于奥斯维辛的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鲜血和死亡的气息。绝望让人莫名其妙的同意一些事情,身在这样一个地方,可能突然就丢掉了性命,甚至来不及拯救自己所爱的人。斯塔莎被实验导致的耳聋、病人的死亡、皮特送个珍珠的钢琴键、斯塔与珍珠的分离、每个被实验折磨的孩子、每个让人失去希望的逆境就伴随着希望的开始,斯塔莎对朋友的离开与珍珠的分离却从未停止过对她的寻找。奥斯维辛的结束。斯塔莎与菲利克斯踏上了寻找珍珠,并且要刺杀门格勒的复仇计划。中途新生命的降生,与父亲的重逢,给了她无尽的希望。珍珠与斯塔莎的分离被锁在笼子里进行实验,紧闭的大门、凌厉的喊叫,地板上的刮痕,老鼠的逼近,天花板的水滴声这冰冷的实验室里她却只能凭借嗅觉分辨。她幻想着逃出牢笼,与斯塔莎和家人重聚的信念支撑着她活下去的希望。文章最后的重逢,当我回过头,却看见了我自己。我看了一个女孩,一个强大的女孩,一个不再孤单的姑娘。她看上去比我想象还开心。她一边鼓掌,一边微笑。斯塔莎和珍珠的重聚才让悬着的心落了地,有一个完美的结局。文章的情节触目惊心,可心里的每个角落都盛开绽放的罂粟花。

双生梦魇读后感篇三

合上这本书的时候,泪痕未干。我们总会期待着团圆,我们总是想着让姐妹俩少一点的苦难,他们配得上在这个世间幸福快乐的生活着。明明有一个好的结局呢,可是泪腺就是收不住,历经磨难后的岁月静好,就像妹妹口中的“我们再试一次吧”,我们再爱这个世界一次,我们再努力的生活一次,我们再带着希望重来一次。

这样一本描写二战时期发生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小说,真实人物虚拟事件,作者没有刻意苦大仇深的去讲述战争的悲惨,去痛斥纳粹的野蛮,全书通过两个姐妹的视角章节交替娓娓道来,故事推进,他们在人间炼狱受尽各种人体实验的折磨,打破各种幻想,妹妹接连面对着姐姐的失踪,爷爷和母亲的离世,性情刚烈的她最终带着复仇的使命负重前行,一系列的变故姐姐也平静而充满坚韧与责任的活着;作者全书平实的借着姐妹的口吻讲述着纳粹的罪行,但即使身处炼狱也有着温暖,也得见人性之美;在奥斯维辛我们也依旧能够看到希望,所有人都在坚韧的生活下去,皮特、双胞胎之父、病人等等这一系列角色就是人性之光,是奥斯维辛得见的太阳。

我们会在黑暗里前行,我们会在寒冬里挣扎,我们也始终知道打熬过最黑的夜,也终会得见太阳初升。最终两个小女孩都在华沙的家里再次重逢,他们还有着父亲,他们还有着新的生活,新的世界。“我们再试一次吧”,我们都不要放弃希望和爱!

双生梦魇读后感篇四

一拆开包装,便被书的腰封上的这句话深深的吸引“他们以为我在找那个不可相信的未来,我却只想找一条回你身边的路”。是呀,人生有多少次再见之后的转身,便此生再无相见的可能。

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这个臭名昭著的死亡之地中,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成年人如何才能经受住纳粹的各种变态折磨,更何况是本书的主人公——一对年仅13岁的双胞胎小姑娘。在太平的岁月中,她们也许正依偎在父母的身旁,无忧无虑的生活。而二战中的她们却只能被迫与家人分离、与自己的另一半分离,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面对未知的未来。

在珍珠和斯塔沙被关进集中营之后,负责有趣的和未来的斯塔莎坚信“这个世界总有办法是他自己重回正轨。只需要一点善良,世界就能恢复到它本来的样子。”也正因如此,斯塔莎才会轻信“医生叔叔”的谎言为了保护珍珠接受“永生”,姐姐珍珠为了找回天真的斯塔沙不顾一切也要拿到那架和家里面的一样的钢琴上的一个白色琴键,并因此不得不与斯塔莎分离,被关进笼子里备受折磨。

所幸,二战中德军最终战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孩子们也总算获得了自由。可集中营中的日子在这对双生子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斯塔莎早已不见了原来天真烂漫的活泼样子,反而变得极端乖戾,甚至将刺杀门格勒作为自己活着的意义。而姐姐珍珠也变得沉默寡言,意志消沉。不过还好,斯塔莎在华沙城的废墟中找到了爸爸,父女俩又凭借着信念和坚持不懈的努力让珍珠回归到他们身边。

尽管结局姐妹俩和父亲得以团聚,尽管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尽量避免对纳粹的残暴、集中营中的暗无天日的描写,但我们也不难在作者的欲言又止中看到身处战火中的个人是有多么的弱小和无力,在敌人的残暴无情面前,即便是世间最纯洁的灵魂,也无法将他们头脑中的邪恶驱散开。我们身处和平时代的人们也许无法真切体会到战争岁月的残酷和无情,但我想,就像斯塔莎所坚信的那样,只需要一点善良,世界就能恢复到它本来的样子。

双生梦魇读后感篇五

种族灭绝、大屠杀、奥斯维辛集中营......那是一段人类永远无法否认也不该忘记的历史。如何向后人乃至世人讲述那段渐行渐远的残酷的人类历史?作者记录了在奥斯维辛的孩子们的痛苦困厄以及他们为了生存而进行的忍耐、 抵抗、甚至妥协。一切文明的前提在此都全然瓦解。 但在这个地狱里,却仍有体面谨慎的友谊、壮烈的起义和外部文明世界的微光。作者以犀利又宽忍的视角,勾勒了那些在“灰色地带”中凭借自私、施暴和麻木幸存下来的所谓“强 者”,还有那些在无比的孤寂中滑向死亡的孩童。

双胞胎姐妹斯塔莎和珍珠,一个负责回忆与记忆,一个负责未来,一人一章叙述经历的一切,孩子的心灵是干净单纯的,看待世界亦如此,因此,即便是被称为死亡工厂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也可以被孩子“美化”成一个动物园,作者并没有刻意渲染血腥暴力,但是压抑凝重的气氛一直挥之不散,孩子们借助想象力和对亲人的依恋激发顽强的生命力想要抗争想要逃离魔窟想要结束一切,彼此相伴和爱虽然得到心灵的慰藉但终究需要回到现实,这种诡异的结合让人压抑却又有分外吸引人的质感,绝对是一个会让人留下阴影的噩梦,充斥着阴郁、黑暗、潮湿、龌龊、肮脏、血腥、窒息和残暴,孩子的生命会静静地消逝。。。。。。

双胞胎之父是门格勒一个高度符号化的邪恶形象,他身上集合了坏人的很多特点,凶残、自私、冷酷、邪恶,在如此邪恶的形象下,恐怖的气氛也很好的营造出来!

那个时代,人们不知道能否看到明天的太阳,他们都渴望建立一个更美好的国家,但是他们选择的道路让他们无法并存。

我怎么也想不到作者会用这样的题材表达这样的主题。深刻而清澈,真实而梦幻。黑色的基调竟然能同时调和童话与现实。屠杀和血腥,竟然可以以这种方式表达出来!

酷与恶必能唤起人们无限的善。这本小说记录的是丑恶的极权统治下人性与生存的矛盾,见证罪恶、残忍之后,能唤起人们对善无止境信念的追求,推荐!

双生梦魇读后感篇六

开篇便是分离,两个年仅12岁的小女孩离开她们世间仅存的亲人,她们不知道亲爱的妈妈和爷爷会去到什么地方,不知道自己被留下的原因,不知道不远的未来到底要面对什么……未知,在此时是何其巨大的恐惧。这是这个故事带给我的第一个感触,悲伤、甚至是绝望的气息从一开始就已经蔓延开来。

故事继续,全书弥漫着一种浅淡的悲伤和恐惧的感觉。说是一种“浅淡”的感觉,大概是因为作者运用双视角平行叙述的方式,每一个章节都是以“我”的视角来讲述,回避了最惨烈的故事和最疼痛的伤害,巧妙的把痛苦和所受的折磨,通过每一个“我”都对另一个自己的痛苦感同身受,恰恰是这种双生子另一个人身上感应的表述,让我们间接的看到血淋淋的事实。唯一例外的是第一部分的第八章,作者没有注明这是哪个女孩的视角,阅读的习惯会让我不自觉的把这一段当作是珍珠的告别,但这里却还可以有另一种解释:这一段也可以使斯塔莎的段落,因为作者要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种悲伤的可能性:珍珠可能缺席了以后所有的故事。

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在刚刚陷入困境时候曾经有过这样的约定:她们把即将要面对的未知加以分工,妹妹斯塔莎负责有趣的、未来的和糟糕的事情,就如同她展现给我们的性格一样,活泼、多动、多话,她回忆中的故事总是存在着一些类似于想象的不确定因素;身为姐姐的珍珠负责悲伤的、过去的和开心的事,她冷静、沉默、隐忍的接受着周遭的一切,她真实的记录下了曾经遭受过的苦难。

这对姐妹也有过迷离,她们曾经因为痛苦险些迷失了自己,而失去对方,可血浓于水的亲情使她们从遥远的地方回到了彼此的身边。重逢不会抹杀所有发生过的痛苦,但是却可以让她们有勇气学着再一次爱上这个世界。

臭名远扬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早已经在历史上共烙下了丑恶的印记,关于它的罪名罄竹难书,关于它带来的苦难给整个人类留下了无数恐怖的记忆。然而,那些悲伤的往事对大多数人而言,是一种笼统的感觉,而这一对双胞胎和“医生叔叔”让那段黑暗的历史变得真实,那些留在女孩子们身上的伤处让恐惧变得鲜活。故事中的她们,每一个“我”,都因为对“你”有所期待而生存下来,身为双生子的她们,在这个世界上能够找到那个更好的自己,并在自己的生命中承受两个人生命的重量。

双生梦魇读后感篇七

——战争从未远去,它只是模糊着变成了一道无形的迷雾。

奥斯维辛,一座地狱,一个醒不来的噩梦,一段抹不去的过往。提笔描述下这一切罪行,没有足够的勇气诚然难以做到。

它像一个结了痂的伤疤,用丑陋的外表把自己遮盖,不愿让人再次忆起它。

可,这是梦魇,这也是现实吧?

总要有人要把这丑陋讲述下去吧?

所以我们不得不疼痛,不得不回顾这段本该被尘封的残酷。

所以我们仍要捧起这本书,仍要体会触及灵魂的切肤之痛,即使我们出生于这个和平的年代。

所以我们仍要感受那个遥远时空里永恒的主题——生与死。

“你想不想在星星上荡秋千?”

斯塔莎——初到集中营中来的双胞胎妹妹这样对着一具尸体唱道。尸体没有回答,报她以默然。这是死亡与生命的第一次撞击。她尝试用自己温热的体温拥抱眼前冷冰冰的世界。毫无疑问,这次尝试失败了,尸体没有如她所愿苏醒,漫无边际的幻想被纳粹残忍打破——这里不容美好存在。

奥斯维辛中的死亡数不胜数,这是那对双胞胎姐妹目睹的第一例,也是集中营对她们摧残的开始。要生存下去就必须接受集中营给她们带来的改变。其中的第一个挑战就是要学会对死亡麻木。于是,童眼被浸泡在黑暗里,她们看遍生死无常。在纳粹的身旁嬉戏舞蹈,在死亡的悬崖边摇摇欲坠。

生与死相融,肉体和幽灵擦肩而过。尖叫和哭泣都毫无作用,无论何物都换不来一个生存的席位。正因此,“在星星上荡秋千”这样完美的愿望大概只有在另一个世界才会实现,但每个选择求生的人都是想在未来的梦中把这个愿望变成现实,执拗地伸手捕捉着遥不可及的希望,而不是就此屈从。这对姐妹许是其中一员,在未来的不可知中,绝望着,也渴望着。

“告诉我妹妹我——”

被敲碎的脚踝、残破不堪的肢体、深不见底的绝望,囚禁在笼子里的珍珠具有的一切仅限于此,此时的斯塔莎也被迫与她分离。她在这个混沌的空间里几乎一无所有,依偎在死神的耳畔如是说。

她的身份是一位梦碎的舞者,一个垂死挣扎的实验品。最重要的,也是唯一没有随时间改变的是:一对双胞胎中的一个。

失去意识的前夕,最清楚不过的是死别的袭来。死亡对年幼的珍珠来说未免太过沉重。整体不再完整无异于整体的凋亡。似乎命定的难逃一劫,拼命挣扎在生与死的夹缝里,无力感吞噬她鲜活的生命。此时的她,不是生、也不是死,共同的情感才是情感,共同的生命才算得上生命。她只是待在一个介于生与死之间的空间里,孤独地,迎接未知的一切。

“我做不到”

战争结束,危机仍存。一把本该刺入纳粹头目门格勒胸膛的尖刀,划开了一位生命即将终结的女性的小腹。斯塔莎颤抖着手握尖刀,“我做不到”。一声啼哭打破死寂,她做到了,那位母亲的生命之舟驶入平静的港湾,新生婴儿的舰艇在号角声中开始远航。

一个生命的终结,伴随着另一个生命的开始,孩子作为新生的希望,延续了母亲的生命。我们也许应该选择相信这个残酷的世界,沾上鲜血的尖刀预示着死亡,沿着刀刃淌下来的鲜血却指出了两条路——复仇或是遗忘。

经历过绝望的斯塔莎不愿意选择遗忘,但她不得不做出这个抉择。她做到了,她终于答应把美好留给世界。即使它并不那么完美,即使它沾上过罪恶的血污。把承载痛苦记忆的躯体深深埋进土壤里,光明之子的笑容将如阳光般普照大地。

到了文章的末尾,总还是很高兴的看到了一个戏剧化的结尾——斯塔莎与珍珠重逢。但在我眼里,挂着晶莹泪珠大笑的已不是两个身上印有青色数字的孩子,而是经过无数次生死洗礼后,和战争挥别的世界。

她们说,她们要学着再一次爱上这个世界。

双生梦魇读后感篇八

我想知道,亲爱的你,有没有被扑面而来漫天席卷的悲伤裹挟其中无法自抑的感受。对我们中的大多数而言,这悲伤可能来自至亲之人的离世、突如其来的事故、无法名状的疼痛,抑或仅仅是一次刻骨铭心的失恋、梦想的破碎、人生的跌宕。悲伤弥漫在你的呼吸当中,化成一团团烟云,挥之不去。但是,和平年代的悲伤总归是有些温情的底色的,因为起码,有身处悲痛之外的人在关注你,帮助你,这些人在你的绝境之中向你伸出来的援助之手能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你的伤痛,时间——这个永远的治疗高手,也能慢慢弥补你内心之中的裂痕,带你重返光明。

当然,我不是说我们所经历和体会的这些悲伤不真实或者不痛苦,也不是说这些悲伤并没有那么严重,但是我想,与《双生梦魇》(Mischling)中的人相比,这些悲伤,其实算不得什么。

真正的悲伤,敲骨吸髓,穷凶极恶,一次次挑战着人心的极限,让你很难想象,如果这样的悲伤发生在你身上,那会是怎样的深不可测的绝望。

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对于稍微有些常识的人来说,这个臭名昭著的名字都代表着地狱般的残酷和痛苦,注定要被长久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毒气室、活体实验、焚尸炉、绞刑架……所有人类能想到和发明的罪行每天都在这里上演,人被当作畜生或者机器对待,毫无生的希望,毫无死的尊严。施暴者践踏了人类最后一条道德的底线,暴戾恣睢,任意妄为,受虐者则遭受了闻所未闻的惨绝人寰的非人待遇。无人能伸出援手帮助另外的人,每个人都自身难保,因此那个地方,没有一丝丝温暖,没有一点点人情,有的只是永无下限的残暴和苦痛。

而当这一切,发生在如花一样娇嫩如雪一样洁白又如蝼蚁般软弱的孩子身上时,故事就更加让人心痛、难过。本该无忧无虑地享受童年和爱的孩子们,却被迫与家人分开,或被残忍地推上手术台,或被无情地推进毒气室,他们的翅膀尚未长成就被折断,他们努力来到了这个世界却被这个世界以最残酷最羞辱的方式拒绝。

这个故事的所有受害者,都记得一个包裹着糖衣炮弹的名字——“医生叔叔”,真名是约瑟夫·门格勒,人称“死亡天使”。关于这个人,我真的不愿意多说多想,因为光是看到这个名字,都足以让人恨之入骨怨入骨髓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一下他的资料,尤其是他晚年的经历,让人为那些冤死惨死在他手中的犹太人和吉普赛人叫屈。但无论如何,我相信公正良善的上帝会让他品尝到自己种下的恶果。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对被“医生叔叔”留下来做实验的双胞胎们。他们是幸运的,双胞胎的身份让他们免于一进入集中营就即可死亡的命运;但他们又是不幸的,他们被门格勒选作各种实验的小白鼠,这些实验毫无价值和意义,纯粹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的游戏。

珍珠和斯塔莎,这对在妈妈的子宫里即相亲相爱的双胞胎姐妹,从被带入“动物园”的那一刻起,人生就由光明转入黑暗,由快乐变为痛苦。在那样的地方,你无力指责任何一个人,也无力保护任何一个人,确切地说,人已非人。但是,即便在那样的地方,也依然闪耀着最质朴又最明亮的人性的光芒。逃脱出集中营后,珍珠和皮特,斯塔沙和菲利克斯,自然地形成亲密战友、生死之交。他们的目标,不是走向未来,而是找回过去。这应该是经历过极大痛苦之后的自然反应吧,未来不可期,只求复过往。

故事后半段的米莉,可被视为那些尚保有良知之人的忏悔,然而,她也是应被怜悯之人。而那个正在死去的罗马女人,请求珍珠剖腹解救出她腹中的孩子,虽然痛苦,但是依然因怀有希望而平静地离去。

还好还好,故事的结局,还算抚慰人心。斯塔莎找到了爸爸,珍珠找到了斯塔莎,经历了这么多,找寻了这么久,阳光下出现的那个人,让你的生命得以完整,让你的过往得以忘却。那些背负着沉重记忆的人们,如何在一次次的梦魇之后回到现实,如何向身边的人解释自己所经历的一切,我想,真的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懂。

而我们,这些在和平年代生活的人们,不应忘记那一段历史,而是要怀着更高的热忱去了解和体会那些悲伤之人的经历,就算无法全部理解,却也要试图去拥抱他们的眼泪。

全书最惊心动魄的一幕是斯塔沙不小心瞥到的那一排排的眼球。这个画面,长久地固定在我的脑海之中,挥之不去。那些眼球静静地在向你诉说这属于它们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是一份长长的深深的伤痛,而当这伤痛凝结静止,化成一道道目光,指向你的内心,那扑面而来的悲伤会将你牢牢困住,无法逃脱。那一刻,你不知道要怎么才好,只能看向那些眼球,流下你自己的眼泪。

波兰籍犹太作家艾菲尼缇·柯娜作品,亚马逊2016年度十大好书。不可忘却的历史,无法抹杀的记忆。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