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中国旧书店》经典读后感有感

《中国旧书店》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2-22 13:50:12
《中国旧书店》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12-22 13:50:12   小编:

《中华旧书店》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旧书店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通过对书店环境、书籍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细腻描写,作者传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对知识传承的思考,唤起读者对阅读和旧书店的深刻情感共鸣。

中国旧书店读后感第一篇

今天天气极为闷热,读罢阿滢主编的《中国旧书店》。书中不乏中国书店、潘家园、豆瓣书店、上海书店这样知名的书店和旧书市场,但我更关注的是一些小书店的生存状态。 我曾做个一个比喻:现在的实体书店就像北方的树,到了冬天,叶子越来越少,仅存在树梢上的几片,也在随风摇曳,不知那天就有可能落在地上。 书中有些书店的生存状况,还是让人有些心酸。 天津老贾书屋的主人回忆一年春节:“年前,我拿着家里准备过年的一千多块钱去买了一批小人书;年三十儿那天,家里就剩几十块钱。妻子花五块钱给儿子买了一挂炮,晚上吃饭时只买了瓶饮料。我看着实在是太寒酸了,就在外面买了几个菜,可是菜钱却赊着没付。大年初一,有人给儿子一百块钱压岁钱,我是拿着那个钱去还的账……” 2011年11月28日下午,上海小朱书店收到塘桥地铁管理部发的书面通知,因二房东欠资产公司钱,要求12月31日前停止营业,收回租房。幸亏书友“闲云几许”在网上发了一条微博,引起众多书友的关注,纷纷转发,得到有关方面的关注,才让小朱书店另外觅得一处栖身之地。 福建漳州郑亚龙的旧书店算了一笔账。早在三十年前,一本旧杂志虽然只卖几角钱,但能赚个角把钱,卖出十多本就可以买一斤猪肉。十多年前,一本旧杂志卖到一元钱,能赚几角钱,但要卖出二十多本才能买到一斤猪肉。现在一本旧杂志仍卖一元钱,仍是只赚几角钱,要赚到能买一斤猪肉,却要卖出几十本。 福州晓风书屋的房东在2010年将几家店面公开招租,第一次开招将租金上涨20%,因故流产后,第二次招租租金再上涨20%。短短几周内,租金两次上涨。而在这几周内,晓风书屋被断水断电,只得闭门谢客。最后,书屋虽然在原址保留,但日益上涨的资金却成为越来越难以承受的重压。 以上四个例子,就是现在实体书店面临的主要问题:资金短缺、场地变换、利润减少、租金上涨。其实国外书店也是如此。美国波士顿广场哈佛书店里悬挂着一幅标语:“在这里找到,就在这里买,请让我们生存下去。” 虽然生存状态窘迫,但依然有很多人选择坚守。 芜湖万卷书屋的老板汪华说:“选择了经营旧书,就等于选择了一种生存方式,选择了一种耐得住寂寞的孤独和对理想的坚守。” 写合肥增知书店的鲁燕说:“合肥这座城市,因为有老朱这样一个人,有增知书店这样一家旧书店,在日渐扩容的城市空间里,在酒楼写字楼林立的所谓繁华中,在行色匆匆的脚步声中,才有这么一丝丝古纸香文化味悄悄弥漫,这座城市的面目才有些许温润可亲。” 写襄阳旧书城的龚明俊说:“是的,爱书人,还有这个城市,得感谢这种坚守某个行当的人!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他们让文化延续下来了。” 旧书业在城市中是一个不起眼的行业,但它代表着这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历史沉淀。如果没有旧书店和旧书摊,即使高楼林立,富丽堂皇,也只像一个浅薄的爆发户,缺乏内涵,是得不到别人尊重的。 网络购书尽管快捷方便,但少了一些“淘”的乐趣、“逛”的闲适和“得”的意外。真诚希望,旧书店这个延续千百年的行当,不会消失在城市的高楼大厦之间。 书肆忆旧岁月长, 东走西逛淘书忙。 翻翻捡捡苦中乐, 其中滋味是书香。

中国旧书店读后感第二篇

旧书店的风景

——读《中国旧书店》

“冷摊负手对残书的旧时风味”,作家史航说的就是逛旧书店的感受。当然,这种感受,非爱书人自是难以体会。但,能体会到的,也不在少数。手边正好有一册阿滢编的《中国旧书店》,拿出来翻翻,“旧时风味”常有所现。

《中国旧书店》包囊了全国各地被书友偏爱的旧书店,记录的都是各自心中的“旧时风味”;可谓是一本中国旧书店地图。今后出差至某地前,应该都要翻翻这本书,找出当地的旧书店,便可作为购书指南了。可惜,书中部分旧书店在写文章时或之后,就已经倒闭不在了。买书的旅途中,顿时少了许多风景。

但是,就像史航在序言里说的,好书店就是好书店,你无力抗拒,只能狂奔。当近六十位书人奔赴二十三个省市、直辖市、自治区、港台,留下的旧书店寻访记,就蔚为大观。

在看这些旧书店寻访记,充满的是艳羡和神往。我偏居西域一隅,除了新华书店,就再无其他书店了,遑论旧书店。于是,就跟着书里的书友遍走全国各地旧书店,通过他们笔下的文字在冬日里解馋,于是继续艳羡、神往,更加艳羡、神往未曾见过的旧书店风景。

旧书店你故事多,在看书人们的记述时常常或会心一笑,或感同身受,或……五味杂陈也不为过。

劳伦斯研究专家黑马因为在旧书店偶遇一本1981年第2期《世界文学》,因为杂志里刊发的研究劳伦斯的论文,为黑马的研究提供了莫大的信心,终于使他成为大陆第一个研究劳伦斯获得硕士学位的学人。多年后,黑马在《一家旧书铺成就半生文学事业》的文章里就表达了对“旧书铺”的怀念和感激。

内蒙古书人冯传友在《包头的旧书店》里记录了在木林书店发生的一件和他相关的小故事就颇为有趣;同样有趣的还有朱晓剑在《成都旧书店风景线》里讲述的趣闻轶事。

相对未去过的旧书店,在读到描写我曾去过的旧书店时,亲切之感油然而生,仿若路遇故人,故人还是同道中人。

田原写的豆瓣书店,我就曾有幸去逛过,而且还收获很丰富。去年到鲁迅文学院学习,初到北京第二天,就在蜜蜂出版的张业宏先生陪同下去了一次,回去时提了十几本书,关于那次逛旧书店的经历,记在了拙作《但解买书那计读》中。这次通过田原的文章,对豆瓣书店有了更多的了解,如若下回有机会再去,感受应该会更深。

收入本书,我去过的旧书店还有潘家园,谷雨的《感受潘家园》里的两句话“潘家园,不来会想它,来了会怨它”、“来了不买遗憾,买了后悔更闹心”,是我在北京两个月里去过几回潘家园才体会到的,直到如今都是“不来会想它,来了会怨它”。我第一次去潘家园,就灰头灰脸地回来了,那天的风沙太大,好在收获不小。后来看博客知道,书人安武林同一天也光顾过潘家园,当由于我去得有点迟,错过了偶遇。当天的购书经历,都记在了《灰土灰脸潘家园》的短文里,而安武林则写了一篇《大风起兮淘书忙》。此次错过之后,和安先生初见还是在一个藏书票展上(后来在第七届全国青创会上和安先生又一次偶遇),那次见到的还有写《包头的旧书店》的冯传友。

看谷雨的文章,由不得又想起来以上的往事。看来,不光旧书店里充满了回忆,看写旧书店的文章,回忆之镜头也会不由自主地回放。

彭小伟在《南京古籍书店》的文章里说,书店的风景美不美,对于普通的过客,也许就是看看建筑;对于爱书的人,最靓丽的风景无疑是里面的书与人。看完《中国旧书店》,我知道,还有许多旧书店的风景在等着我欣赏,神往,怀念。

中国旧书店读后感第三篇

梭罗说,冬日更适合思考和理性,而夏天,就可以过着感官的生活。

在阳光如此和暖的午后,倚栏平望窗外景,若不读一本书,着实可惜。

低头拾起手边的《中国旧书店》,一篇篇翻阅,笔触底下的场景是熟悉的,这般走近了更添暖意。

闲暇时读读这些篇什,聊以自慰胜于无。

有人化用叶圣陶先生的《没有秋虫的地方》中的句式,说这个世界,是“不容留书店的地方!书店所不屑居留的地方”!那么这样容不下一间小小书店的世界,这样一间小小书店所不屑居留的世界,究竟还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

……读罢,不免让人哀叹。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不说也罢,也罢。

众生有众生相,文人笔下的旧书店旧书摊也有百般景。

北京的潘家园,自打听说有这么个淘书地起,就成了我心上的一个念想。三年前去北京,没得空去溜达两圈,地坛书市也无缘赶上……这到底还是“勾着魂儿”地引着我,总想着去看看。

再看到三味书屋,总不免想起那年夏天在长安街上的初遇。

那是2011年的7月,在西安游毕,搭上去北京的绿皮火车,“哐当哐当”,傻愣愣地站了二十个小时也不觉累,就为看看这繁华京城的模样。

摊着旅游指南,点着要去的地方,来了西单图书大厦,在这如此规整的地方,却走得我空空茫茫。又去小石虎胡同寻曹雪芹的故居,在一个闹哄的菜场,找到了当年他种下的红枣树,究竟真是不是,在看到的那刻又似乎觉得不重要了…..

回到长安街上,顺着感觉直走,在一个小弄堂口,看见一幢安静矗立着的小楼,古朴雅静,侧头便见“三味书屋”四个字。这一见,便是一见鐘情。

几近傍晚,天色阴沉。记得那天的天气预报说,晚上会降暴雨。

店主爷爷顾虑店员姐姐的安全,让她早点下班,正拴上门打算打烊,遇着我这么一位突访的客人,经不住我的恳情,让我进去看看,还给我留影纪念,而后便与店员姐姐一同回去。我问爷爷,为何取名为“三味书屋”,到底是哪三味呢?爷爷笑着说:这说来话长了……再次有机会再说给你听。

在离开北京的那天,我又来三味书屋,遇着一位老先生的《心在天壤间》摄影作品展,荒原、野草、废墟、墓地、弃村、泥舍、田园、贫民……似平凡至极,却又无不是大质大文、至真至美。我喜欢附在每幅画面边叙述的那些文字,像飘零的散叶,而这又何尝不是摄影师的一种独有表达呢。

乘物以游心,逍遥驰骋于天壤间,与我所向往的生活是如此相合。

我蹲在那边看边做摘录:“祈望,我祈望用自己的眼睛,看到一个真实的所发生的世界。人多么需要一双有自己的眼睛。” “走,出,来——勇于迈出原来的,亦即已经熟知的生活,去思考和理解外面广阔的天地。人生一辈子,似乎该有几次这样地——走出来,看世界。”

……这似乎是我在2012年末所进行的两个多月的书店旅的一个隐微的预示,我终于也勇敢地踏出了自己熟知的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看这个世界。而书店,则成为我在每个城市温暖的驻点。

三年后的今天,我记不清三味书屋那位店员姐姐的模样,也记不清她说话的声音。

脑海里留下的镜头是她穿着白色棉布裙,扎着马尾辫轻快地走着路的身影。

她说,她有一个文学梦。她在一座小城,读完了大学,孤身一人来到北京,一个偶然的机会留在这家书店做了店员。

我们曾穿过幽长阴暗的地下通道,流浪歌手坐靠在铺着麻袋的墙角,深情地唱着什么……

我们在地铁口分手,她说:路上小心。走到不远处,她笑着回头说:等你毕业了,也可以来这里,来书店……

我不知道,她是否还记得我……她是否还在三味书屋……

她的话,确实在当时的我的心里点起了一簇小火苗……

那夜,我开始梦着,想着,如果我以后真能在留在三味书屋,如她这般做一个书店店员该多好……

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

书中自有人生味。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