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人间事经典读后感有感

人间事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25 02:51:02
人间事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05-25 02:51:02   小编:

《人间事》是一部描写现实生活中各种人情冷暖的小说。作者通过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关系,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丑恶。小说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不公与矛盾,引发读者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这部小说让人深刻反省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立场和态度。

人间事读后感第一篇

说到儒家,我想大家首先都会想到孔子!孔子,所谓圣人之大者,儒家集大成者,有人曾这样解释过:一是作为“圣之时者”,集伊尹、伯夷、柳下惠之仁清和诸德之大成,二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集尧舜文武之大成。故其思想言论,必然中正圆满。《论语》作为千百年来大家拜奉的经典之作,更是世代儒生的精神支柱!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与其弟子谈经论道的书籍,以双方对话的方式作为表现手法,言论居多,以论讲礼、形上形下,一以贯之,在儒家经典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在市面上,注解论语的书籍非常多,有些夸夸其谈,有些浮于表面文章,各类读本层出不穷,无不令人眼花缭乱!作为儒学的好爱者,我所看过的以论语作为题材的书籍,也算多!但是其实很少有真正惊艳到我的,因为不是过于繁杂,就是注解不够精妙。这次看到这本《人间事》,其实书名有点让我出乎意料,一般的以论语作为主题的书,都会尽可能的将论语作为书名突出的重点,深怕读者不知道这是一本评论伟大经典的书籍,真的可谓不怕大,就怕不够。而作者却以看似无关的人间事作为书名,可谓用心良苦,寓意颇深!而且本书第一次采用“解”为诠释手法,以家传正韵、句读、圈段、结篇、补阙、索引、借马古文解析七法,以阳明心学发蒙,以杨氏训诂为句读根底、钱氏义理为思想筋骨,追溯先秦儒典,参两汉孔安国、包咸、郑玄,及魏晋何晏,两宋刑昺、朱熹,融合诸家,重新梳理,整整五十万字,读起来无不酣畅淋漓 !

人间事读后感第二篇

许枫写了本书《人间事》,以为出自《论语枫解》公众号,甚喜。在碎片化的当下,对传统和经典皆陌生的年轻人尤为适合,也为一代老工程师所喜爱,且向往。可能随着年龄增长,时常想哼两句西皮二黄,听几段京东大鼓,更渴望看看两千多年前的山东人到底说了些啥?人老归根,还得归一处文化故里。

七八年前,见过许先生一面,或因文相识,可算偶遇?他比我小些岁数,学问却大好多,心里称作枫弟,觉得亲切。那时,互联网的风口正猎猎作响,他笔下的几篇时文力透敏锐与欢畅,不似其儒雅清秀、谦卑似玉的外表。想象枫弟拎着现代思想之岩镐,铮铮敲凿远古文字之场面,禁不住佩服与仰望。文质如君的他,亦可当做“论语解枫”,诗经解枫啊。

有天,好奇他讲“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径”可解成“寻常道”,他说更喜欢这样几分通达和不羁,想来灭明者的面貌也如此不羁,不胫而走,不觉笑出声来。整本论语只见一个径字,却讲有89个“道”,当然皆属心中之道,且“双车道”也。两条路线,孰重孰轻,在夫子话里早就一目了然。

又日,读他借《防有鹊巢》写今人男女之情,“侜”解作壅蔽、张诳,乃至欺骗和离间,亦通倜,超然特出而疏远之貌,只是心思稍微绕了些。曾遐想“侜”船上已坐二人,又来个第三者侧立之窘迫,后知可作“譸”,话多话长之意,鹊声鹊噪与饶舌还真有点瓜葛,或如诅也未尝不可。引人好奇又思索的文字即经典。

经学乃吾国传统学术之首擘,许君五十万字的力作更是沉浸多年所得,近年读得短文只算蜻蜓点水,认识几个字,犹童而习之。事实上,从传播学角度,每一个读者都是解经者,需要在编码和解码过程中,在历史背景与文意脉络间,分辨出情境与内容。而惟一真正的问题在于你是不是一个好的解经者,而他,正在路上。

书中开篇讲解“学而时习之”三句,豁然大悟。何以贯穿学习、交友、器量三件乐事?许君以为只有经学习、践行和传播三个过程,知识才会“像远方的朋友那样历尽艰辛”扑面而来,使人获得真趣,倍感珍惜。这里的知识,不正是孔子口中贯乎天理,比奥渺之天命,日远之大人更值得敬畏,切于人伦之常,存乎群经之间的“圣人之言”吗!

继续解读“人不知而不愠”,乃“遇到不知道这些知识的人,我们不应该焦躁,必须悉心指导,把知识传授给他。”此书的初心正在于此,老庄有言:“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再次敬佩许君这股文化传承的拳拳之心。相信更多有心之士可循此书之蹊径,在旧学中找到新知,在传统中认识当下,寻得正道,发现人间别有天。

如同楼高三重,理解他的读书解经之道也有三个层次,可从代名词的角度予以界定。首先是第三人称的角度,提出问题“它的意思为何?”(解经与研修);而后用第一人称,自问“它对我有何意义?”(心得与践行);最后以第二人称,尝试“与你分享它对我的意义”(传道与发光)。点点心得,盼望交流,多一个同门之友,他所求的是一个个同路之人。

丘平

曾在军中服役,与计算机为伍;后入外资IT业,做ERP实施与管理咨询;又及房地产开发行业,负责管理协调工作。

人间事读后感第三篇

我就买个玉米,你给我讲哭了。这句话,是网友对董宇晖老师的评价,高挂热搜许久。新东方的直播间,让我们看见,老师不仅仅是一份职业,还是一份情怀,一份素养。

自古以来,老师就备受世人尊重。那么,成为老师,又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技能?听听孔子怎么说。

1.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说的一名老师的职业初心。何出此言呢?众所周知,孔子有名的学生七十二个,无名的不计其数。每个学生,都愿意跟在老师身边听从教诲,觉得和老师学习后受益匪浅。有这样的效果,不外乎孔子的为师的初心,不怕学生不理解我,而怕我不够了解你们,没有办法做到因材施教。

老师有什么本事,大家接触一段时间就知道了。可是,学生是什么样的性格,接触许久也未必清楚。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希望能够因材施教,让每一颗星星都闪亮。由此可见,了解学生是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教学的关键。因此,孔子才深深地担忧,如果自己不了解学生怎么办。

2.语言简单,表达直白

子曰:辞达而已矣。

关于表达,孔子如是说。不用说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就是我们在平时交流时,经常会出现鸡同鸭讲的时候。说的,和对方听到并理解的,完全是两回事。这就是辞不达。

其实,在交流的时候很简单,就是把事情说清楚就行。说话的目的,就是在某一方面达成共识。一方说了,另一方懂了,这就行了。

放到教学里,老师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生的目标是跟着老师弄懂。也就是说老师教了,学生懂了,仅此而已。

3.不怕问题,努力解决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学习,是为了学知识。孔子认为,他是没有知识的。比如一个农民问他问题,他不一定能回答上来。但是不要紧,他会顺着问题去找寻,去梳理,在这个过程中,答案慢慢就出来了。

这种思维,正是现在育儿领域提出的学习型思维,也叫终身成长型思维。遇到不懂的,不会的,不逃避,也不气馁,相信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最终能够解决掉。

世界上的知识那么多,与其吃鱼不如去渔。遇到问题不要怕,搞懂它的来龙去脉,顺着蛛丝马迹去找寻,总能找到其规律。

一位老师,让孩子习得知识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在面对新问题时,如何靠自己的能力去解决它。

有诗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在那个古老的年代,孔子给文明点亮了一盏灯,传道授业解惑。在今天,我们依然需要老师,教会学生叩其两端而竭。

更多的论语解读,尽在许枫所著的《人间事》。在这本书中,许枫老师和大家分享他的体会与见解。看完你会发现,有些思想,跨越千年,而依然闪亮。

人间事读后感第四篇

犹记得,中学的时候,大家摇头晃脑地背诵文言文。“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彼时不以为意,早知道是课业要求。后来才发现,孔老夫子的《论语》,包括他的言行,都在不经意间影响我们。

孔子是当之无愧的圣人,而对于记录其语录的《论语》,千百年来一直被中华儿女反复研究,诵读。最近我读了《人间事》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以他独到的角度,诠释了他对于《论语》的深刻认知。

《论语》之所以值得人们不断的去钻研,是因为它内在的精神内涵过于丰富。它仅仅是在讲该怎么学习,或者该怎么做领导,而是整个儒家思想的一种浓缩精华。对于这种思想的认识,不仅是文学层面上的,更是哲学层面上的,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独到的想法,与此同时,每个人也不敢保证自己说的就一定更加切合孔子的原义。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用现在的白话文翻译一下就是——子贡说,学力相对贫乏时,不曲意逢迎他人,不人云亦云;学力比较厚实时,不骄傲自满,而是精益求精。对吗老师? 孔夫子说,差不多,但应该更进一步,学力贫乏时致力于寻找其中的真趣,富实时致力于研究、实践礼制。

作者则进一步提出问题,如何才能“贫而乐”,贫乏之时何来乐趣?若是志于学寄情于道,日益精进,真趣自生,安贫乐道,所乐者,道也。

在我看来,很多乐趣并不与贫富有关,就像小孩子喜欢看蚂蚁搬家,蝴蝶知网,其中的趣味亦无穷也,只是旁人不知。

还有很多人在投身于自己热爱的事业或者是某项活动中的时候,都能够感受到非常多的乐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可能是曲折的,但对于追求的人来讲,或许这个路途也是充满愉悦的。

在心理学中,心流是指一种人们在专注进行某行为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如艺术家在创作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通常在此状态时,不愿被打扰,是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的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

又比如——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孔子自谦说,自己没有知识,很多知识都不清楚。作者则拓展开来,聊到了知识与智慧的区别......我的阅读这一段的时候,想到了曾经学过的一个小故事——“两小儿辩日”,孔子便坦然的承认自己一时不知该怎么解释。

《论语》是经典中的经典,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人间事读后感第五篇

说到儒家,我想大家首先都会想到孔子!孔子,所谓圣人之大者,儒家集大成者,有人曾这样解释过:一是作为“圣之时者”,集伊尹、伯夷、柳下惠之仁清和诸德之大成,二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集尧舜文武之大成。故其思想言论,必然中正圆满。《论语》作为千百年来大家拜奉的经典之作,更是世代儒生的精神支柱!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与其弟子谈经论道的书籍,以双方对话的方式作为表现手法,言论居多,以论讲礼、形上形下,一以贯之,在儒家经典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在市面上,注解论语的书籍非常多,有些夸夸其谈,有些浮于表面文章,各类读本层出不穷,无不令人眼花缭乱!作为儒学的好爱者,我所看过的以论语作为题材的书籍,也算多!但是其实很少有真正惊艳到我的,因为不是过于繁杂,就是注解不够精妙。这次看到这本《人间事》,其实书名有点让我出乎意料,一般的以论语作为卖点的书,都会尽可能的将论语作为书名突出的重点,深怕读者不知道这是一本评论伟大经典的书籍,真的可谓不怕大,就怕不够。而作者却以看似无关的人间事作为书名,可谓用心良苦,寓意颇深!而且本书第一次采用“解”为诠释手法,以家传正韵、句读、圈段、结篇、补阙、索引、借马古文解析七法,以阳明心学发蒙,以杨氏训诂为句读根底、钱氏义理为思想筋骨,追溯先秦儒典,参两汉孔安国、包咸、郑玄,及魏晋何晏,两宋刑昺、朱熹,融合诸家,重新梳理,整整五十万字,读起来无不酣畅淋漓 !

在《人间事》一书中,作者通过多年的儒学研究经验,结合百家之所长,为我们揭露了孔子思想中蕴含着无限的人生哲学,更展示了他思想的精华。孔子作为儒家始祖,他用自己的人生经验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孔子倡导“仁”,在书中,作者将“仁”解为主张是“仁者爱人”。仁爱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和精神追求,其他的美德都是围绕着这种道德修养而展开的,一个人想要追求真正的品德,应该以爱人为主要的前提。在平等的社会中虽没有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分,但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也要以诚相待、友善、帮扶。“仁”同样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于别人身上。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立场上思考。

看完《人间事》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古代先贤的智慧,虽然古代先贤们的思想距我们遥远,但经典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我想,正是因为它有传世之根本,育人之功效、能传千古之韵味、流芳百世而不衰!在论语的世界里,在两千多年的文化传承中,我们都应时刻谨记,以仁待人,方为大同!

人间事读后感第六篇

我参加了一些读书群,大家读的书多是职场相关,比如领导力、管理、沟通、写作、逻辑思维……也有亲子类。选书时一般都会选国外比较权威的书和作者,史蒂芬·科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彼得·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马歇尔· 卢森堡《非暴力沟通》……似乎有一个默认的共识,欧美人写的书质量高、干货多。

有这种想法不奇怪,同类主题的书目下,欧美的书有理论、有方法、有实践,论证完整,大家只要按照书里的方法去操作去练习,都会有收益。拿沟通类的书来说,比如科里·帕特森的《关键对话》书里就提供了大量实用的工具和方法,为什么要这样做,应该如何实操。而国内作者有写沟通类的书,往往只是列个标题,后面加个小故事,这个方法就解释完了。看的人云里雾里,也没有兴趣继续读下去。

但自从2020年以来,欧美的行为却让人感到很困惑。比如,去年美国德州暴雪,停水停电多日,很多人冻死饿死,而此时德州州长竟然携全家去旅游。这种事情发生在号称管理理念最先进的美国,不禁让人思考,他们的信仰到底是什么?相比于国内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他们的表现更趋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因此,我认为有必要重新回归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重温经典,去找回我们的文化根基,找回文化自信。

《人间事》是对《论语》的全新解读,它并不仅仅给出原文释意,还分析了每句话的由来,这句话时的场景应该是怎样,为什么会这么说,让我们更加理性的认识《论语》,理解它的智慧。

作者许枫有三十多年儒学研究经验,曾受饶宗颐、汤一介、钱逊诸先生的指点,在学术上造诣颇深。

比如下面这句原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通常的译法是,对妻子重贤不重貌,心理美才是真的美。因而,这段的意思大致就是:只要待老婆以真、待父母以孝、待君王以忠、待朋友以信,哪怕从未就学,也是三好学生。

作者对这些流行的译法提出了质疑。古人讲才貌双全,这里又说重贤不重貌,而且“贤贤易色”如果这样翻译,前后文感觉很牵强,没来由的把老婆大人放在第一位,是惧内吗?他给出的翻译是:

子夏说:看到贤能的行为,我必动容,努力看齐。比如,孝顺父母,忠诚君主,信于朋友。不限于学校、书本,都是我学习的课堂。

这样解释就通顺多了,而且与下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呼应上。

还有“无友不如己者”,这句通常的翻译是,不跟不如自己的人交往。这句一直以来被人所质疑,我不跟不如自己的人交往,要去找比我强的,可是人家为什么要和我交往?他们也要去找比自己强的啊。这样下来,人人都成为了孤家寡人。

而作者的解释更加合理:有了自己的原则和信念之后,再来看看周遭朋友有哪些我们不如的地方,以此为鉴,改正自己的错误。

因为文字含义的变迁,我们现在读经典古籍时会很晦涩难懂,以前的译本也多有些让人觉得不合理之处,许枫老师在这本书中提出了很多自己对经典的重新思考,非常值得借鉴。

人间事读后感第七篇

孔子的儒学思想大成之作《论语》几乎世人皆知,然一部《论语》著作有20篇492章,你又能背出多少?泰山孔庙入口处有贴士称,背30句《论语》可以免费入园,你背得出几句?一本从小就知道的书,真正看完的又有几人?而人的认知又是何其有限?

《论语》的确是中国人自幼习读的儒家思想著作之一,只不过大多数人只能偶诵几句罢了,从未真正地将其读懂、读透。作为中国儒家经典,《论语》记录下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言行、伦理思想、政治主张、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因其多为语录,故被后世戏称:孔子与弟子聊天聊出了一部旷古烁今的儒家大作《论语》。

《论语》内容虽多为语录,却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想要读懂、读透并非易事。幼承庭训,《论语》启蒙,受学《传习录》《诗经》,三十余年精研儒学、请益各家,曾受饶宗颐、汤一介、钱逊诸先生指点的独立学者许枫,将在其著作《人间事》中首次以传统体例——“解”,系统的诠释《论语》,还原儒家士人启蒙范式。

钱穆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应当被身处飞速发展中焦虑的我们奉为圭臬:“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自己读《论语》是为了在古人的儒学思想中反思自身,做到文化自知,而劝人读则更加倾向于宋立林在序言中所说的文化自觉。

接触国学知识,当首读《论语》。许枫在《人间事》中将以家传正䪨、句读、圈段、结篇、补阙、索引、借马古文解析七法,带领读者在《论语》中辨析章句、训诂词语、考证典章、诠释义理,努力的去接近儒家人士的经典原意。

《论语》全书共分20篇,大部分针对人性而发,许枫则将其著作《人间事》分为上部——道经,下部——德经,通过上下部的枫解,对《论语》中的人性、道德、礼制、为政为学为仁为义等作出详解。

《论语》中我们最为熟知的当属学而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枫解:学之而后,时时、适时实践它,不也心生愉悦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很是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心存郁恼,不也是君子吗?

孔子学说重在“人”,而不重宗教,所以重视的是道德修养。孔子学说重在“行”,而不重于“说”,故说得再多不如亲自去做。从许枫的解析中不难看出,许枫将孔子的对“人”与“行”的重视践行贯穿整个《人间事》,通过读书人三件事——学习、践行、传播知识,来理解它的形成脉络和内在的运作机理。

从《论语》的基础上获得儒家思想启蒙,不论是侧重生活实践的理解,亦或是仁道神䪨一以贯之,许枫皆以其灵动的文笔、独运的文思正本清源,还原儒家士人启蒙范式。

人间事读后感第八篇

说到儒家,我想大家首先都会想到孔子!孔子,所谓圣人之大者,儒家集大成者,有人曾这样解释过:一是作为“圣之时者”,集伊尹、伯夷、柳下惠之仁清和诸德之大成,二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集尧舜文武之大成。故其思想言论,必然中正圆满。《论语》作为千百年来大家拜奉的经典之作,更是世代儒生的精神支柱!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与其弟子谈经论道的书籍,以双方对话的方式作为表现手法,言论居多,以论讲礼、形上形下,一以贯之,在儒家经典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在市面上,注解论语的书籍非常多,有些夸夸其谈,有些浮于表面文章,各类读本层出不穷,无不令人眼花缭乱!作为儒学的好爱者,我所看过的以论语作为题材的书籍,也算多!但是其实很少有真正惊艳到我的,因为不是过于繁杂,就是注解不够精妙。这次看到这本《人间事》,其实书名有点让我出乎意料,一般的以论语作为卖点的书,都会尽可能的将论语作为书名突出的重点,深怕读者不知道这是一本评论伟大经典的书籍,真的可谓不怕大,就怕不够。而作者却以看似无关的人间事作为书名,可谓用心良苦,寓意颇深!而且本书第一次采用“解”为诠释手法,以家传正韵、句读、圈段、结篇、补阙、索引、借马古文解析七法,以阳明心学发蒙,以杨氏训诂为句读根底、钱氏义理为思想筋骨,追溯先秦儒典,参两汉孔安国、包咸、郑玄,及魏晋何晏,两宋刑昺、朱熹,融合诸家,重新梳理,整整五十万字,读起来无不酣畅淋漓 !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结晶。孔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化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

在《人间事》一书中,作者通过多年的儒学研究经验,结合百家之所长,为我们揭露了孔子思想中蕴含着无限的人生哲学,更展示了他思想的精华。孔子作为儒家始祖,他用自己的人生经验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孔子倡导“仁”,在书中,作者将“仁”解为主张是“仁者爱人”。仁爱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和精神追求,其他的美德都是围绕着这种道德修养而展开的,一个人想要追求真正的品德,应该以爱人为主要的前提。在平等的社会中虽没有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分,但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也要以诚相待、友善、帮扶。“仁”同样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于别人身上。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立场上思考。

看完《人间事》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古代先贤的智慧,虽然古代先贤们的思想距我们遥远,但经典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我想,正是因为它有传世之根本,育人之功效、能传千古之韵味、流芳百世而不衰!在论语的世界里,在两千多年的文化传承中,我们都应时刻谨记,以仁待人,方为大同!

人间事读后感第九篇

看到过一句这样的话:“所有的事,都和人有关。”

但是,很多关于人的事,智慧的先人早已帮我们解决,给出了答案。随着时代的变迁,可能有些理论需要更迭,但是有些道理,却一直没变。

《人间事》是一本有关《论语》的解释,作者许枫是一位独立的学者,自小学习国学,受到《论语》启蒙以后,先后30年的时间一直在研究儒家国学。尤其对于《论语》有很深的认知。

《人间事》这本书,共分为两个部分,“道经”和“德经”。

其中,作者在第一部分中”学而篇”提到一个问题,入门士子,为何学,怎么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习的乐趣,从古至今,没有变过。但是个人能从学习中,真正的得到乐趣时很难的。即便是千年之后的我们,也不是那么热爱学习的。

之所以学习多半也是为了它的实用价值。

比如,笔者在自学考试,为了还一个高考的梦,学习了三年,终于拿到了毕业证。一个含金量不怎么高的,经常被很多大厂鄙视的自考文凭。

说实话,笔者在这个过程种,并没有享受很多的乐趣,只是把它作为一个目标。

但是,有一天,笔者发现,自己阅读的能力在提升,起码看到张岱、看到嵇康,能知道他们是怎么回事了。也懂得了苏轼的快乐有一半是弟弟给的。

学习的乐趣忽然在某一时刻袭来,原来,学习真的是很开心的一件事。学习的价值除了世俗的实用,还能给自己带来认知世界的快速通道。

学习的效果是长期的,学习本身也是长期的。

有人说,学习很难立下变现,但是你所学习的东西,总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惊艳到你的人生。

学习的乐趣,大多都是领略到的人才懂得,学习后经常温习,读完的书,有一天再拿出来阅读一遍,一定会又不同的发现。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朋友自远方来看我,当然是开心的。如果刚好是一位和自己有着很多同样爱好的朋友,特地从远方来看我,那么,便是人生中的幸事了。

人生有朋友不难,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也不难,但是两者兼备,而且还愿意主动的靠近你,关心你,就很难了。

你看,社会变迁,但是人们对于学习的追求和对于感情的追求,从来没有变过。经常读《论语》不同的人生阶段,也会发现不同的韵味。仿佛那句:“当年不懂看论语,读懂已是中年人。”

学习的红利,是给那些长期主义者准备的。

《人间事》--《论语》枫解,作者用非常浅显易懂的阐释,解释了论语的精华部分,很适合普通的读者阅读。

作者对于这本书倾尽了十年的心血,50万字的注解特别详尽,读完意犹未尽。

人间事读后感第十篇

有研究显示,一个美国人每天要接处理34G的信息,相当于每秒处理23个单词。虽然一个研究不足以说明全部真相,但管中窥豹,可见我们的大脑处理任务量之大,速度之快。

但这种快速处理问题的情况下,要想做出选择,其实很容易让人犯难,出现犹豫霍或纠结。

所以有一套做出各种选择的基本准则是相当重要的。

这个准则要包含各个方面,但又不能复杂到每件事有一个具体的应对的策略。按照这个标准来说,《论语》提供了最佳的准则。

近日许枫老师针对《论语》的解读,汇聚成了一本书《人间事》,特别符合年轻人的语言风格和思考角度。

比如《论语》开篇被称为学而篇,作者将本篇按现代人惯常的逻辑去解读,就是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

比如里仁篇第四讲到“什么是仁?仁道之门从何而入?”

比如乡党篇第十,会说“私德、公义两心如何分明?”

用适合现代人的思路学习《论语》也是一个可以尝试的途径。具体生活里如何应用呢?

无论是在电视剧里还是生活里,我们可能都遇到过那种看起来非常有礼,行为举止得体,让你挑不出毛病,但是就是说不出哪里不对劲。似乎优越的家庭条件,必须凸显父母对他/她是有要求的,他/她是有规矩的人。

还有些人可能更多的如我辈,胆小谨慎,从不违反规章制度。但长期的这种谨慎,我发现也会让人失去责任感,慢慢变得,活着的目的只是维护自己和身边人的周全,而忘了个体再小也会对社会产生影响,也要对社会承担一部分责任。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

是说:如果只知道恭敬庄重而不真正知礼,就会劳顿不堪;如果只是谨慎小心而不真正知礼,就会胆怯畏惧。

所以,以上的行为是做到了“仪”,却没有做到礼,并不知道,真正的礼是仁。

“仁”是真正关注对方这个人,而不是只在语言和行为上做到符合规矩。“仁”是有责任感,是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做点什么让社会更美好。

如果能做到有礼有仪,处事自然不偏激。

逢事有智慧,孔子也给出了一些生活建议。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孔子给出了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有三种。

拥有一些美学、礼乐作为调节,是有益身心的做法。与人相处,多说说别人的好处,尤其是在背后,也是一个好习惯。结交了许多贤德的人,也是件很快乐的事。

反之骄横跋扈,四处闲逛,日日笙歌,对人是没有好处的。

钱穆先生说不忘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别人读《论语》。

如果你喜欢口语化的解读《论语》,这本《人间事》--《论语》枫解是个不错的选择。

人间事读后感第十一篇

钱穆先生曾说:“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传统文化”从3500年前穿过污泥浊水,曾经被举上庙堂,也曾打倒弃若敝屣。在如今倡导传统的时代,研究《论语》者也日渐增多。

独立学者许枫浸润儒学研究三十余载,不同于所谓的心灵鸡汤成功学,也不是固步自封的学术研究,而是在对传统文化的温情和敬意中重新解读儒学经典《论语》。

本书结构作者将其分成两部分,《上论》为“道经”,《下论》为“德经”。这一点很冒险,但其实《论语》其实也是孔子的“仁道”的论断与方法论,也就如序言中提及“道经为塑三观之论,德经为定方法之学”。

翻阅目录可以看出作者并非高屋建瓴,而是接地气去解读《论语》在新时期的指导方向与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古为今用”。

比如学而篇,这也是最多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的内容,并且要求背诵翻译掌握。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宜君子乎?”

原先概括为读书人的三件乐事、好好学习,广交良友、宽大胸襟。而许枫概括为:学习、践行、传播知识。“学而时习之”为学知识,“有朋自远方来”则为知识如同远方之友,“人不知而不愠”中的“愠”为内心升腾的一丝燥气,克制燥气,传授知识给不懂的人。也就是说,这段话并非是三件不相关的事情的排比,而是循序渐进,将学到的知识实践传播出去,颇有韩愈《师说》中的“传道授业解惑”之意。这种解读大胆而合理,确实符合孔子在《论语》中所传授的学习思想。

有些解读需要走进作者的思路,然后在原先自己学习的基础上达到理解作者的匠心独运,别出心裁。也有很多篇章看标题就妙趣横生,比如学而篇倒数两段,“子贡领红花”与“腊肉不好拿”,十分怀疑作者双压。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也”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王而是来者。”子贡和老师探讨学习,拿出《诗经》的例子,这让夫子大喜,提出表扬。作者用给端木同学一朵小红花来讲述学习领悟的能力与精神,与现代教育模式相符合,这一朵小红花穿越千载,教育意义非同凡响。师生之间达到学习与传授,坐而论道与起而行之的共通。

而“腊肉不好拿”为学而篇最后一段,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作者解释为你们到这里是来学习的,我对你们没有足够的了解,就无法因材施教。

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每个人都不同性格,如何能够迅速将学生引领到知识悟理的道路上,不能太多废话,更要真知灼见,为有源头活水来。所以学而篇可谓简单直接,老师要因材施教,更要告诉学生:学什么?为何学?怎么学?这对老师要求可高了,腊肉不好赚啊。

“思无邪”为统一思想,“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师”则为值得借鉴效法,而不是真正意义的老师。书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这种新颖的解读是直击大义,去掉了那些原先艰涩的话语解释,用最简单的语句和文本分析传达儒家思想修行的根本,进而领略其精神气韵。

东汉有郑玄注解,宋朝朱熹注本成为主流,各个时期都有不同解读的声音,新奇有趣又有着强烈的个人气质,突破了古文思想的限制,去勾起大家阅读的兴味,当属学者许枫的这本《人间事》,苍松翠柏,云烟雾霭下归雁还巢,陌上人,可缓缓归矣,共读《论语》。

人间事读后感第十二篇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读书先读厚再读薄”。这对于我们的读书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读厚就是把书中的观点与我们现实社会相结合,把书中内容真正理解、吃透,并内化为我们自己的思想,指导我们现实的生活;而再读薄,则是这些思想在我们现实社会中大量应用之后也就殊途同归,都能够简化极为简单的观点。这两项都是不容易完成的,都是需要借助于更多外在帮助的,都是需要读者深入下苦工阅读和练习的。

对于中国传统的文化经典,这个过程更是必不可少,因为我国的文言文本就极为精炼,往往一本书只有几千字,但却包罗万象,不经过一个读厚的过程,我们是无法对它们深入理解的。 《论语》就是这样一部影响了我们两千年、最为重要的思想脚本,两千年中无数代的人都在完成着把《论语》读厚的过程,甚至读出了一个儒家思想体系,但依然无法得出结论:已经把《论语》读透、读懂。

《论语》本就是一种思想的结晶,它与每个时代的不同结合,都会读出完全不一样的内涵。《论语》走到了现代,已经完全不同于孔子所处的时代,那么我们又能在《论语》中读出一些什么样的内涵呢?在我们当代的时代背景下,又怎样把《论语》读厚呢?读成引领我们生活的思想来源呢? 对于我们绝大多数读者来说,如果没有借助别人的帮助,已经很难完成对于《论语》的解读。好在现在帮助我们解读《论语》的文人学者也越来越多,他们都从各自不同的出发点完成着对于《论语》的解读。对于我们普通读者,能够集百家之长,那是最好不过了,但如果刚刚处于起步阶段,那么从一家之言开始进入,才是更好选择。

许枫,独立学者,从小用《论语》启蒙,对于《论语》精研三十多年,而他的这一本《人间事》就是对于《论语》的一家之言。 许枫处于当代,当然是借用《论语》中的观点来构建我们当代的思想体系,他对于《论语》的解读也是在这一点出发,也许和其他人的解读会有所差别。但《论语》作为一个文本,本就没有一定之规,能够言之成理,证据充分,也就是非常合适的解读。

在这本《人间事——〈论语〉枫解》中,许枫从《论语》的每一句进行详细解释,并结合现代观点进行论述。每一篇论述都自成一篇文章,都是完整的文本结构,因此我们对于这本书的阅读,也就不需要从头到尾的全面解读,可以从我们更感兴趣的点出发,找到我们现实生活中最需要了解的那一部分进行阅读,去探讨先人智慧和我们现代的结合,找到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本书为了阅读的方便,许枫也把《论语》进行了拆分,就有了“道经”和“德经”上下两部分,这并不是要挑战《道德经》,仅仅是文本的方便,在每一部分下面,对于每一篇又进行了分类,并列出来这种分类下的观点,这都是有助于我们去理清作者所表达的中心观点,都是有助于我们对于阅读的选择。 至于作者对于《论语》解读的核心观点,那确是需要我们花大量精力去消化的。这本书也不是短时间可以读完的,但这本书的结构也保证了我们在零碎的时间里就可以去完成这一任务。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这本书的任何部位开始读,都能开卷有益。

人间事读后感第十三篇

大学曾经读过几遍论语,那时不求甚解,囫囵了一阵便搁置旁边。如今看到《人间事》这本书,佐之作者许枫的见解,算是小小的“温故而知新”。对其中一些句段,有了些与以往理解上的不同,在此处就简单做些留念。

才读两句,发觉孔子不愧为山东人,两千年前就爱使用倒装句。

“巧言令色,鲜矣仁。”正常句式应该是“鲜仁矣”或者“仁鲜矣”吧。

其实这句话有点朴素辩证法的感觉,倒不是说“巧言令色”之徒都是不仁的,但是大多数如此。孔夫子说话真是十分严谨,就是看不上其人其行,但也没有非黑即白地全打掉。

如果不是有利可图,有几个人愿意耐着性子对不相干的人“花言巧语”;若不是生活艰难,谁天生就会说好话取悦于人。可见,巧言令色不是言语的错,究其本质,零和博弈还是共赢之局。若共赢之局,巧言令色又何妨。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立刻让我想起最近看到的雍正乾隆的故事。

乾隆刚上位,就对其父雍正的种种举措大加修改,大有“一朝天子一朝臣”之意。按照孔子这句话的意思,大约没几个皇帝是“孝”的。

若说乾隆后面很快将一些举措改回去了,也就是肯定其父雍正的作法,是年少不懂其父用心良苦。但雍正有些偏于残酷的作法也收用的话,这是否就是走偏了。作者许枫提及孝的核心是传承,如此说来就是“三年改了父之道”,也不一定算不孝。心意到了就好。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这大概是孔子做人的要义了。

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贫富皆得其乐,又能有所节制时,便是成诗的开始。孔子对诗的定义是“思无邪”,此生追求就是一曲无邪的歌。大意还是和我们如今所讲的“先做人,在做事”类似吧。

一块石头,想要雕刻成器,便要大磨小修,由粗至细的过程,最终“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当然,“君子不器”,孔子在这里赞同子贡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绝不是教他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别人手里趁手的工具。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许枫在这里解释为孔子怕不知人而不能因材施教,确实是别开生面的见解。

这句话来看,孔子真是个好脾气。也是经过许枫的讲解,才发觉这其中的孤寂之意,而孤寂之外,更有积极。“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若世界是黑暗的,我不愿随波逐流暗淡下去,能照得一寸光芒是一寸。

因为浪姐三开播,我又去寻了谭维维的《谭某某》来听,她与尚雯婕的这一段恩怨,到如今已成为一段佳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尚雯婕对谭维维的包容和理解,谭维维对自己年少轻狂时过激话语的坦然认错。“过则勿惮改”的举动真的让观者都感动。

……

《人间事》将论语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上述所提及的仅仅是二十篇之首的学而篇,可见孔子的微言大义。作者许枫关于论语的讲解常常列举出多种不同观点,也让我受益匪浅。

人间事读后感第十四篇

与许枫老哥相识,已有八年。刚认识时,我称他为“老师”,他坚决不允许,称自己是我家先人的学生,“庆”字又是今时孔氏之大辈,“我怎敢当你‘老师’之称”,几轮推定,最后按我家乡的习惯称他为老哥,尊重且亲切。起初,他对传统文化的热忱和执着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我自身酷爱更容易被他感召,从那以后,一直跟随老哥学习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的经典。并有幸与他一起推动《论语》枫解的出版和推广,试图为时人提供一种契合当下的儒家生活新范式。

近些年,儒学走得很艰难。一方面,受西方文化的冲击,更加具象的操作方法让国人找到了似乎可以快速达成目标的捷径;另一方面,是传统文化向现代转身的发展速度太慢,甚至逐渐走向了功名利禄的酒桌。在谈及传统文化,谈及儒学时,大家一直在极力避开金钱和肉欲,企图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号令群雄。实际发展中,一个个国学大师满口仁义道德,却躺在美刀上纸迷金醉,风气败坏。这也使得整个社会的中坚力量逐渐丧失了对儒学,对传统文化的信心和希望。

常听一些国学讲座,要么将圣人无限神化,使常人不可靠近;要么将圣人世俗化,使圣人为己所用。血气方刚之时,也常有反击,最后总会被扣上不谙世事的帽子,灰溜溜地跑了。我常在想:译经,是要译经的本意,还是要译得正确。即便是我们怀着追根溯源的意愿,也无法摆脱要译得正确的羁绊。一方面因为我们无法接受先人有错这件事,另一方面,是无法给读者呈现出一个圆融自洽的思想体系来。译经本就是为了教化世人,那么译的初心和意愿,就直接影响了译的方向。也许大多数译者,都是欲以古人意窃天下吧。

近些年来,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的学习和运用,渐入佳境,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心路历程。理工科出身的我,曾经是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对科学有一种近乎偏执的沉迷,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科学迷信。也许是粉丝的力量,也许是money的魔力,传统文化开始向功利主义靠拢,开始变得具象而实用。被世俗化的儒学,甚至向儒教的方向抬头,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终将使他威信丧失。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种现象让我对传统文化丧失了信心。

我曾与老哥探讨过儒教这个问题,他说:宗教和世俗是两分的,天上的荣耀归于神,人间的一切都还给人,中国文化的早熟标志也正在于此。真正的贵族变成了功利主义的土豪,丢掉了成人,只想成事。最后,在文化竞争中,把自己降低到别人的维度,必然被碾成碎片。

系统地学习并践行传统文化,确实是个苦差事。与更加具象的对应关系相比,学习传统文化带来的收益确定性和即时性确实都相差太多。但是,我们是否陷入了用西方文化的评价标准来判别中西方文化实际价值的陷阱。实际上,即便是数学、西医等这种被我们奉为圭臬的学科知识,也在遭遇巨大的挑战。以集合论为基础的数学,在迈向模糊数学;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的西医,试图通过“分析—重构”模式走向整体医学,在复杂性科学的进展中被宣告失败了。现代整体医学,以最具科学精神的理论物理学和复杂性科学支持下,继承了传统中医学的基本方法、理论框架和诊断、治疗技术,在现代西医疾病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特的疾病体系。以更加长远的视角看传统文化,具有更强的先进性,也更有实用性。这不是发展阶段决定的,是文化自身的属性决定的。

这些年,我最怕遇到的就是,在社交场合大谈国学的人。似乎叫传统文化,都不足以彰显他们的见识和品味。或拿孔子和老子比较一番,或扛着大旗一顿批斗,或拐弯抹角的扯上三两个“国学大师”………也恰恰是大家对传统文化的“新、奇、特”的期待,捧红了一批大骗子。酒桌上的漫谈,更是头头是道,遇到较真儿的,便做不懂世故处理,自罚一杯。只打嘴炮,难以实践的传统文化,最终成为了社交场的助兴剂,酒桌上的装饰物。

真正研究学术,真正将传统文化投入实践的人,在今天的社会是并不讨喜的。也恰恰因为如此,才更需要有人站出来,带领大家走出泥潭。

实际上,在今天的中国,大多数人已经无所适从了,都是凭直觉生活。在信息的洪流中,决定我们生活不再是脑子,而是眼睛。在西方就已经被证实无效的功利主义,并不能带大众走出生活的困局,散发出人性的光辉,却依然被很多人奉为圭臬。传统文化又被善于“打太极”的国学大师带到了茄地里,最可怕的是去真求善的本末倒置,使传统文化成为了商业产品。我们的出路到底在哪里?《人间事》这本书,也许能帮你理清思路,指明方向。

老哥给我讲的最多的就是:做一个有作为的好人。面对实际的问题,老哥总会问我,假如夫子在你的处境,他会怎么想?怎么做?然后,通过一系列切实的提问,引导我的思考,去寻找解决的途径,而不是在夫子说的话里找一个现成的答案。我也在学着追随先贤的脚步去提问、思索,努力向那个朴素而伟大的目标靠近。实际上,《论语》就是在教我们怎么做一个有作为的好人,让我们求得身与心、己与群、人与自然的和谐。《人间事》给我最大的冲击恰恰是它的朴素而有效,思考问题入木三分,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实现的儒家生活新范式。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很快就会度过这个文化迷茫期,看上去更物化的社会表象下,人们对精神的需求在变得越来越高。只是在这个过渡中,很多人选择躺平来反抗不公,用麻痹进行自我疗愈。饮鸩止渴的方式,只会激起更加剧烈的反弹。我观察到一个现象:真正在研究并投入实践儒学的,多不是满天飘舞的大师,而是一些小有成就的企业家。比如方太集团的董事长茅忠群、华住集团的创始人季琦、太平洋集团的董事局主席严介和等等。实际上,儒学是最具生活气息的学问,夫子与弟子讲学,我们也坐而听之。时而鲜活,时而贴切,时而深远,言谈举止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打开世界的新视角。曾经被大众摒弃的儒学,正在以新的方式焕发出它的生机,这与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息息相关。

学习儒学,再读《论语》,不是作业,而是成长的必修课。传统文化,给了我们一个更积极的视角去面对生活和工作。从长远来看,成长的捷径就在《论语》里,在四书五经里。再读《论语》,许枫老哥的这本《人间事》(《论语》译本)不可错过。墙裂推荐!

人间事读后感第十五篇

许君嘱余为其《论语枫解》序,惑然惶然:我非儒学专人,涉猎有限,研读不深,浅陋偏颇难免,为功力艰深之专著作序,力有不逮,技有不能。贻笑大方事小,带累《论语枫解》事大矣。

许君精熟先秦诸子诸史,于上古莫不探其精妙,尤通达儒学,四书五经,两千年传疏注解,浩如烟海,莫不细读乃至再三。为求一字之难,从金文甲骨到正偏各篆先秦方言,跋涉寻觅;为睹或传之闻,虽今世孤简,院馆断片,千方百计得观,与世传累累比照。数十年皓首,有独一无二之枫解,成浩荡辉煌之新禅;正千百年之讹谬,出夫子清正之雅言。劳今生,爽后世,补文脉,点明灯,使歧路有信,沧海见槎。纵见仁见智,余观之,功莫大焉。

尝读许君解《诗经》,旁征博引,三皇五帝至两汉两晋,勾连无不奇妙,结论闻所未闻,未必篇篇点赞,却因之自觉长进,高历朝历代误读误解不知几许。暗暗诧异:许君上古文字之精通,上古典章之熟稔,推究连理之妙境,出乎意料太多,理正情深贴然。

细读《论语枫解》,身不由己,更上层楼,击节始终,快哉快哉!

余自幼读古诗文,饥不择食,不求甚解,勉强识字断句,粗通文法,牛心鳖嘴,好奇如猫,死揪一点,不知退步,时问究竟,不得其解,常比差异,遂抱诸惑。诗词歌赋陶陶然,诸史诸子慭慭然,唯儒家敬而远之。纵世界山呼,嚣嚣隳突,“国学”两字如邓丽君之歌,五经名目成克莱德曼之曲,余独掩耳遮目,避之唯恐不及。

何哉?

孔子《论语》《五经》,自成奥妙,颇可琢磨。董仲舒欲武帝尊儒,自作解人,儒之名,法之实,始皇思想嵌入,独夫心意漫涂,儒学成立之时,即去孔子远矣,孔夫子抑或董夫子,其实难论。之后,儒家日日得势,可名利矣,可富贵矣,争名夺利,门派分立纷争。为一鸣惊人,击对手下朝堂,不免出奇制胜,此时之儒家,距孔子渐行渐远矣。虽如此,汉儒百口纷纭,朴拙尚存,纵离题千里,不敢背弃夫子太甚,《论语》《五经》词句,尚与彼利益主张表面和融。

故此,汉武尊儒,两晋而隋唐,儒虽享尊名,文人墨客亦无不通读《四书》《五经》(实则,彼时之有成文人,书籍无不熟读,书籍不多故也。熟读《四书》《五经》,未必体现对儒的态度,不过对书本和思想的态度而已)原非孔孟的些许条条框框,亦流变民间而为习俗,所谓“独尊”者,实难副其实。

两宋周张程朱现身,悖离夫子之旨,曲解汉儒之意,窃道逆道,借佛悖佛,竟“存天理灭人欲”,眼目心思,从广大世界缩转至个人身体,将孔子以拯救吐痰苍生为重,重建天下秩序为任的大道,扭成躲进穷巷陋室,盯着脐下三寸目不转睛的自虐式修炼。儒至此大成,儒至此非昔日之儒矣。岂夫子达人,即汉儒知此,夫复何言?,

阳明一新,转瞬成“宋明理学”糊涂账。虽如此,有李卓吾,有张宗子,有冯梦龙,有《金瓶梅》,不食宋儒餐饭风骨,仍源源不绝。阳明从心,宋儒只有脐下之理。理汹汹亦不能灭心之向善。孔子心意,有明尚存一息。

清人入关,沐猴弹冠,误宋儒为华夏血脉道统,明宋儒为汉地言行禁锢,至此,流变反向之儒学,竟成本地精神之大统,士绅为思想唯一,百姓为习俗当然,上下几不解孔子之儒,亦不解两汉之儒。宋儒至此,浑然宏儒矣,昭然屠刀矣!

民国打到孔家店,欲打欲倒者,实宋清之儒也。

此儒难亲近,故自幼远之而至于耳顺。

亦得一恍然。幼读书,以著书立说者为神圣,古人尤之,时间磨砺淘冶当少错谬。年岁见长,读书略多,始知大谬不然,古往今来,或为一己之利,或因愚钝浅陋,强词夺理,滥竽充数者比比,学深而慎言,今古一理。又,汉距孔子四百年,其时文书稀罕若金玉,况始终战火。汉人能得孔子之学几何?能解孔子时代之言语又几何?如今专家教授断句晚明小品晚清笔记错漏百出,文科博士读《三国》《红楼》必须白话,推今及古可想;宋距春秋两汉千年不止,宋儒以民间之力,个人之心,盖今日之“民科”,能释孔夫子能解汉儒多少?

孔子志存周道,《四书》《五经》《论语》,涉及不知凡几。周公定周礼于周初,金文甲骨时代,秦灭六国,楚汉鼎沸,金文甲骨,皆成天书。不知悉周礼本意,如何明了孔子所想所言?纵辛苦求索,挂一漏万,两千年传疏注解,足以为证。殷墟发掘始于清末,甲骨文研究,区区百年,时至今日,解释儒家经典体会孔子和《论语》,方有可靠基础。

尝读《论语》数种,存不尽疑惑,一眼即错者有之,自相矛盾者有之,指鹿为马者有之,不知所云者亦有之,初中古文考试恐难及格者滔滔不绝替夫子教导大众,蔚为奇观。

虽避儒家经典唯恐不及,念念切切待一本仅从古汉语古文化史角度,确解《论语》之著作,久成奢望,以为绝不可得。

许君《论语枫解》,实绝念之意外,今生见识,惊快不可言说。

初读《论语枫解》,学问视之,耳目一新,切意切心,不绝如缕,字词追寻之深,制度考究之远,风习勘踏之广,互文比照之全,勾稽非坐实三代夏商不论定,语义非甲骨钟鼎证明不罢休,精严致密,今古少见。《论语枫解》使余数十年不解得解,不通得通,不明得明,憎厌渐消,半生面目可憎之儒随枫解而可近可亲可敬。数语友人:“许君绝非一般学问家,是大师!千百年世道,‘皓首穷经’人皆能言,能做者凤毛麟角。许君身体力行,《论语枫解》为余等诠释了何谓穷经,何为‘经’之‘穷’!少年白头,坐实非皓首不能穷经也。”

读三四章,觉有绵绵之情,如涓涓泉流,若熠熠漫火,字间流淌,语中跃然,滋润酣畅,不免暗问,学问而有情若此,自非一般学问。又自解:真学问大学问正须情理如水火,燎原浩荡,非若此岂足为之?

读至半,辩证依然,宏博谨严,字间情,文中意,沛然燎然,不禁腾身而起,手舞足蹈!继而恍然:许枫是学者,所做固学问,功底扎实,见解独到。然其所下功夫早已超越普通学问,所用心力,直追三千年,以皮肉筋骨,七尺之躯,化倾竭理解思考之力,盖《论语枫解》绝非要成一家之说,而是要正两千年错漏谬误,替孔夫子重新立言。名与利绝不思虑,他是以孔门弟子自许,以儒家传人自居,荡涤两千年污泥浊水,正本清源,弘扬真正孔子儒家大道为己任。儒家名实,两千年歧路,于今炽烈,何止千万人?然,许君擎纛往矣!

许君少我近二十岁,明白至此,不禁仰目!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