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21堂大师写作课读后感精选

21堂大师写作课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31 04:25:19
21堂大师写作课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05-31 04:25:19   小编:

《21堂大师写作课》为读者提供了一堂关于写作的精彩课程。文章中,作者通过揭示大师们的写作秘诀和技巧,以及他们对于创作的独特见解,为读者展示了写作的魅力和挑战。这本书不仅为读者提供了灵感和指导,也让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写作的艺术和技艺。无论是对于写作初学者还是有经验的作家来说,《21堂大师写作课》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读物。

《21堂大师写作课》读后感(篇一)

这本书豆瓣评分7分,在我看来评分低了,当然,对于一本书是好或不好,各有各的评价标准。

从头读完,这些文学名家对写作的深刻见解,以及他们身上的那种匠人精神,真的很打动很激励人。最起码,让我写作的阻力变小了,写自己想写的,说自己想说的,用平凡的语言讲述动人的故事,一样精彩,并非华丽的辞藻才能体现文学功底。且在写作的态度、细节、语言、内容构思等也受益良多。

每个作家的行文和其写作风格相呼应啊,有的辞藻华丽,有的简洁朴实,有的通俗易懂,有的思想深刻,体会个性差异,领略大师风采。

如果不想写作,如果思想干涸,如果遇到瓶颈,不妨听听文学大师们的见解,或许能让你茅塞顿开,思如泉涌。

以下是本书内容的一些摘录:

1、但你不妨就“特点”下笔。你不妨写你身临其境所见所闻的南洋一切。你身边只有《红楼梦》一部,就记熟他的文字,用那点文字写南洋。你好好地去理解南洋的社会组织、丧庆仪式、人民观念与信仰,上层与下层的一切,懂得多而且透彻,就这种特殊风光作背景,再注入适当的想象,自然可以写得出很动人故事的。

2、这不是知识多少问题,是训练问题。你有两只脚、两只眼睛、一个脑子、一只手,想到什么地方就走去,要看什么就看定它,用脑子记忆,且把另一时另一种记忆补充,要写时就写下它,不知如何写时就温习别的作品是什么样式完成。如此训练下去,久而久之,自然就弄对了。

3、第一,故事的惊奇,不如人与事的亲切;第二,故事的出奇,不如有深长的意味。假如我们能由一件平凡的故事中,看出它特有的意义,则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它便具有很大的感动力,能引起普遍的同情心。小说是对人生的解释,只有这解释才能使小说成为社会的指导者。

4、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哪来的词汇?你接触了画家,他就会告诉你很多东西,那就丰富了词汇。我不懂音乐,我就只好不说;对养花、鸟、鱼,我感觉兴趣,就多得了一些词汇。丰富生活,就能丰富词汇。这需要慢慢积累。

5、写作来自沉重的心,写作是心的出路。现在,有时我也会问自己,什么时候搁笔不再写了?我想,除非我的心平静了。它只要还有一点点不安,就非写不可。

《21堂大师写作课》读后感(篇二)

喜欢写作这件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大概要追溯到小学,从第一篇被老师表扬的作文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写作有着不同于其他科目的喜爱,时不时的写上几段,是记日记,也是心情的一种抒发,很多时候把内心的想法写出来,人就豁然开朗了许多。

每次当我试着把日记写长一点时却不得要领,朋友就给我推荐了《21堂大师写作课》这本书,书中的内容是中国文坛上鼎鼎有名的七位文学大师撰写的,分别是老舍、叶圣陶、汪曾祺、梁实秋、季羡林、苏童、鲁迅,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在文坛都有着非常大的的影响力。 7位作家,每人三节,一共21堂写作课,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写作技巧倾囊相授,既是一场文学的盛宴,也是一本值得参考的创作指南,其中每一节都值得反复阅读和思考。 我最喜爱作者老舍在书中指出,写短篇小说就像画画一样,要色彩鲜明,要刻画人物形象,人物太多容易导致故事性不强。所以故事情节一定要选择又选择,选出最激动人心的故事,把精华写出来,这样写出来的故事别人才能记住。 他还指出了我们经常会犯的一个错误,那就是写作的时候急于写出动人的故事,常常忘记刻画人物,一个作品一定要具有反映这个时代人物的面貌的特性,重点就是要写好人物,不是写事件的过程,不是按事件的发展来写人,要让事件为人物服务,这样大家记住了人物,才能成为经典。 作家苏童在书中也讲到写小说,她说小说是灵魂的逆光,你把灵魂的一部分注入作品从而使它有了你的血肉,也就有了艺术的高度。作家要做到审视自己真实的灵魂状态,塑造自己,还需要真诚,真诚的力量无比巨大。 她说真诚的意义不仅是桥枉过正,还在于摒弃矫揉造作、摇尾乞怜、哗众取宠、见风使舵的创作风气,也不要隔靴挠痒,更不要脱裤子放屁,也不要把真诚当做狗皮膏药,真诚应该是一种生存的态度,因为小说的使命还是要去揭露现实。 读了苏童话,真的是一种认知的升华,以前觉得写作就是随心所欲,没有考虑过自己写的东西要带给别人什么,或者说能给别人带去什么,完全属于一种自嗨,读了才知道,原来写作被赋予了这么神圣的使命,也是一个作家的使命。 写在最后,写作这件事是一种抒发也是一种热爱,希望我们永远保持这份热爱!

《21堂大师写作课》读后感(篇三)

前两天,朋友圈看到一个剧本杀写作培训的广告。还配了一些大额的转账红包,金额一次四五千。我心想剧本杀这么赚钱吗?就加了那人的微信,一番了解说得我春心欲动。比如学员某某某经过培训,一个剧本卖了好几千,直接开启财富自有之路云云。我不动声色,去了知乎一搜,关于剧本杀的帖子还真多,吹得是天上少有,地下难寻。我更加困惑了,既然这么赚钱,那还不麻溜的闷声发大财发个卵的帖子。

转了一圈,来到了B站,总算收获不错。黑白熊日记本几分钟的视频,搞笑又揭发黑幕。一句话概括,所有文学性质的东西,你要不就是天才型选手可以写出前所未有的设定,要不就老老实实学东西记素材后期努力,速成是不可能的。放到网文圈,也不是人人都能成为梦入神机,写出《佛本是道》这样开宗立派的小说。 剧本杀一次没玩过,写作可是心头好。三寸笔尖为起点,开启副业自由之路。为此书海沉浸式学习,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最近读到《21堂大师写作课》,印象最深且最有用的乃沈从文、梁实秋、老舍几位前辈的一番话。 沈从文。文学创作,乃一种集大成者。在故事形式上,人生形式上,文字形式上,末了还要加入一点坚持不懈的个人努力和热爱。故事是世界和读者的要求,没有好的故事,再华丽的文字也不过一部毫无新意的好莱坞大片,虽有感官刺激,看过也就遗忘。好的人物支撑着整个小说,带给你无限哲理。读《红楼梦》、《水浒传》、《飘》、《儒林外史》、《白鹿原》,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武松以暴制暴,斯嘉丽对艾希礼的执著,杜少卿携妻夜游,朱先生一言劝退二十万大军,无一不感动着我们。《离骚》《诗经》,汉字的魅力已经绽放了几千年。想要掌握,使得文章朗朗上,口有余味,便要从发声入手,从推敲琢磨。加以利用的天赋才叫天赋,江郎才尽之例比比皆是。如此这般,一朝功成,犹如黄河之水天上而来,又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 梁实秋。文章三阶段:不知下笔、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割爱。 不知下笔我觉得有两种情况。要么是毫无头绪,完全不知道写啥,面对题目脑袋一片空白,跟电脑死机差不多。要么就是对自己自视甚高,想要学习杜甫落笔惊风雨,结果是憋了半天一句没有。到了第二阶段,就是另一种情况。不是不知下笔,而是洋洋洒洒落笔千言,辞藻华丽跟个暴发户一样。结果不是说了一堆废话,要么就离题万里。最终知道作文要修修补补,懂得舍弃。就算文字写得再好,跟主题不符合,也要坚决删掉。 老舍。老舍先生不亏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指导具体、实在。比如他建议的向人民学习,意思贴近生活。一切文章的根源,无不从生活的一点一滴积累而来。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才亲切,让人信服。又比如创作小说,先有故事还是先有人物?很多时候,平凡的故事因为人物的丰满,成了好作品。罗伯特.麦基说,好故事必定意味着里面的人物带给了我们深刻的影响。 创作总是件不大容易的事。

《21堂大师写作课》读后感(篇四)

你为什么会写作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写作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内心,给心灵寻找一个出口,就像画画、唱歌一样。 有人说,谁是生活的不幸者,所以才有可能成为文学的幸运儿。 就像冯骥才说,我想除非我的心平静了,它只要还有一点点不安,就非写不可。其实我很笨,因为我找不到其他方式,更能倾尽我的心。 想起我写作得初衷,就是为了治愈自己。最近,我在读一本《21堂大师写作课》,深受触动。

原来,写作不止在于文笔优美、细节生动,构思精巧、逻辑通畅,还在于它的人生厚重与情感真挚。 《21堂大师写作课》它的作者是由中国文坛上鼎鼎有名的七位文学大师组成。沈从文、汪曾祺、梁实秋、老舍、苏童、冯骥才、史铁生,单独拎出来一个,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其中,老舍这位大师,我们都非常熟悉。在我们上学的课本里,都学过他的代表作《茶馆》、《骆驼祥子》等。 他非常擅长写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饱满细节,描写又很突出。在这本书里,他讲到了如何写小说。 大部分的小说都会有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他一定在人生上有一些价值和启示,那老舍的建议是选择简单平凡的故事,人物不要太多,把一两个人物写好就可。 之后把一件复杂热闹的事写的简单清楚,都是一项优秀的能力。关于人物之后旅行风景兑换,他都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相信每个写小说的人都能从中有所收获。

还有一位梁实秋,他的文字还有特色著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等。 在他看来,文学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种人生态度。 他讲到了文学的纪律文学的纪律是内在的,节制并不是外在的权威文学之所以中纪律为的是要求文学的健康。 读大师的作品有一种醍醐灌顶,酣畅淋漓的感觉。我们写作的时候却经常犯难,无从下笔。 写作是心随我动的自然表达,有的时候我们花费很长时间,却很难写出一篇满意的稿子,有的时候却可能灵光乍现,洋洋洒洒好几千字。

其实写作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晦涩难解得阶段,阶段写作非常痛苦,经常搜肠刮肚。好的方法就是多去读书,增加输入,不断的去写,不断的去改,总会量变达到质变。 那第二个阶段,就是洋洋洒洒触类旁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会有长江大河一泻千里的感觉,但往往这样的文章经常需要反复修改。 第三个阶段就是知道割爱,舍得修剪。追求简单深刻的力量。 写作是一个熟练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剖析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希望我们都可以在写作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我是青颜,关注我,陪你读书看世界。

《21堂大师写作课》读后感(篇五)

每一个热爱文学的朋友都渴望能够写出精彩绝伦的作品,但这个愿望却并不那么容易实现,我们究竟该从哪里提高?我们究竟还有什么需要学习?让我们来听听大师们都是怎么说。

《21堂大师写作课》是一部现当代文学名家分享写作技巧的文章合集,在这本书中,沈从文、汪曾祺、梁实秋、老舍、苏童、冯骥才、史铁生七位作家分享了各自的写作心得,帮助我们从思想、结构、语言、细节等方面提高写作水平,给予我们最有针对性的创作指导。

每一位优秀的作家都有自己的写作的心路历程,当他们从各自的角度出发,与我们分享那些珍贵的写作经验和技巧的时候,我们感受最多的是真诚与朴实。沈从文先生告诉我们技巧的意义,汪曾祺先生指导我们怎样学习语言,梁实秋先生指出文思不畅的关键,老舍先生强调了语言的创造力,苏童先生带我们思考写作的理由,冯骥才先生诠释了作家应当具备的素质,史铁生老师揭示了写作的奥秘,每一位老师都将写作作为人生的追求,他们的写作心得将带我们更多的思考与启发。

写作到底该如何入手?我想,在我们写作之前首先要“懂创作”,正如沈从文先生所说“从说明人生的书本上,养成了对于人生一切现象注意的兴味,再用对于实际人生体验的知识,来评判一个作品记录人生的得失。他再让一堆日子在眼前,过去慢慢地,他懂创作了。”在做一件事之前,先要明白这件事到底是什么,然后才能思考该怎么去做,写作也是一样,我想这就是沈从文先生写下这段话的真正目的吧。我们可以从优秀的作品中去参悟人生,思考文字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同时用人生的感悟去思考作品中文字与故事的处理,然后我们带着这所有一切的收获投入火热的生活,在生活中孕育自己的文字。文学与生活就是这样密不可分,就是这样紧紧相连的,用文学浇灌生活,就会结出创作的果实。

在这本书中,我们会发现作家们都提到了语言的重要性,语言是艺术,是文学创作的工具,也是作品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把握好语言,不只要思考我们要说什么,而是要明白该怎么说,也就是用什么样的文字勾勒出怎样的故事,来表达怎样的人生态度。 文字是我们的热爱,文学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和我们的世界。

《21堂大师写作课》读后感(篇六)

关于写作,我曾问过一位朋友:“如果我尝试去写作,写出来的文字不需要被欣赏、被认同,只需要作为一种私人记忆,那我这种写作,还有意义吗?”我的朋友思索许久,没有给我答案。

也有朋友和我讨论过,如何才能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让自己文笔更优美?我也没搞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只能告诉朋友:“多读书,多动笔。”

一直以来,心中都有着关于写作的诸多疑问?写作的意义是什么?怎么样才能提高写作水平?写作的技巧是什么?今天读了这本《21堂大师写作课》,我心中的疑问没有完全得到答案,但我依旧觉得豁然开朗。

沈从文老师的《谈创作》一文让我感触良多,文中说到,懂创作的人应看许多书,但不一定要刻意去记忆一些片段,也不必精通文字的批评……大体上来看,我感觉创作这东西,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慢慢融入到灵魂的升变,就像一颗湿润土壤里的种子,按时浇灌晒太阳,哪怕不刻意去施肥,它终有一天会开出独一无二的花朵。

生活中很多东西都讲究一个度,过头了不行,火候不到也不行,这个尺度要拿捏得刚刚好,才能让人眼前一亮。

写作技巧就有这么个感觉,沈从文老师提到,用“技巧得很”评价一篇文章,实际上是似褒实贬,“技巧”一词所蕴含的意味实在太多。读完全文,我感觉,技巧的运用实际上就是讲个度,既不能轻视也不能滥用,适度的技巧可以为写作锦上添花,过度的运用就略显累赘了。

写作的意义是什么?可能对我来说。写作是为了记录我对往事的记忆。有很多个瞬间,在阅读他人的回忆时,我的脑海中也浮现出一些久远的记忆。我常常害怕记忆的消退,因为我们来这世上一遭,只有记忆是无人能剥夺的,如果记忆自发地消失了,我们还剩什么?不如拿笔记录下那些无法割舍的记忆,不让未来的自己遗憾。在记录的同时,我什么时候才能够输出一些虚构的、有价值的东西?我还没搞明白,也不急着明白,也许时间会给出答案。

《21堂大师写作课》也给出了许多写作的意义,以及寻找意义的方法。苏童老师提到,自己也在写作的过程中思考过写作的意义,他认为这个问题不简单,也无法用词语精确地去回答这个问题。史铁生老师心目中的写作,是一种命运……读完《21堂大师写作课》,似乎每一位大师对写作的意义都有独特的见解,也许“写作的意义”这个问题就是因人而异的,也可能并没有答案。

心中那些关于写作的疑问有些得到了答案,有些依然没有,但我依旧觉得豁然开朗。我想我还是会坚持去写作,不管是为了我自己,还是为了别人,写作这件事情就让我感到无比快乐。

《21堂大师写作课》读后感(篇七)

现在各自媒体平台贡献的内容,让大家的生活越来越丰富,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自媒体写作。我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 写着写着就爱上了写作,我手写我心,写作成了自己最好的倾诉方式。也因为要输出,必须有输入,让自己停不下来的看书,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听到了更新奇的观点。 但回到写作上,总感觉不上不下,即使参与过一些写作培训,更多的也是练着,不知道问题在哪里,如何提高。 《21堂大师写作课》让我眼前一亮,这本书收入了7位作家关于写作的一些感悟和总结,颇受启发。我们向大师学什么?

01.学习技巧 首先说学习技巧有多重要,沈从文老先生在文章里说:就“技巧”一词加以诠释,真正意义应当是“选择”,是“谨慎处置”,是“求妥帖”,是“求恰当”。 写得多了就要追求写作的技巧,善于吸取前辈的经验。比如汪曾祺老师在文章里提到:看来凡是描写,无论写景写人,都不宜用成语。 成语过于精炼和提炼,就失了特点。而景色和人物之所以让人以记得住,就在于他有自己的特点。 还有就是小说的写作要有呼应和含藏,含藏主要指小说不宜点题。 这一点就我个人平时的写作当中也需要注意,即使是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时过于直白和琐碎也是没有意义的。

02.学习态度 梁实秋先生从历史上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论战中,警醒后来人:文学里可以不要规律,但是不能不要标准。在艺术里态度是最要紧的,所以讲起文学的纪律,首先要讨论文学的态度。 自媒体的门槛很低,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分享出来,但写得久了,特别是要长期写下去,还真是要遵守一些规律,对自己有一些标准。 听了老先生的话,让我这个自媒体的参与者也顿时有了责任感,有了方向。 对自己的文章每次都要有一点标准,让自己满意才发出来。 03.学习责任 人人都可以写作自媒体,我们也看到有很多键盘侠。虽然内心里我们不希望自己是这样的水军,但没有理论的积累,也很难避免。 梁实秋说:情感不是一定被诅咒的,伟大的文学者所该致力的是怎样把情感放在理性的缰绳之下。文学的效用不在激发读者的热忱,而在引起读者的情绪之后,予以和平的、宁静的、沉思的一种舒适的感觉。 或许听到或看到一些不平之事,激发起自己的情绪,就忍不住地想要表达,但我们要写作的人一定要养成习惯,像梁实秋老师所说的要回归理性,抒发的情感要在理性调控下。这样才能避免自己因为片面的信息,产生不当的情绪而影响别人。

《21堂大师写作课》,七位大师每人三篇关于写作的文章,甚是过瘾。向七位文学名家学习如何写作,不仅是专业作者的需要,更是每个从事自媒体写作的人值得学习的途径。

《21堂大师写作课》读后感(篇八)

我一直感觉自己对于文字有着别样的情感,在很小的时候就比较喜欢看一些作文书和小故事什么的,没事的时候也会写一些日记。

抱着对文字的热爱,所以对写作这一方面很感兴趣,但是又不知道如何提升自己的文笔。当我看到这本《21堂大师写作课》的时候,很想去了解一下。

这本《21堂大师写作课》集结了沈从文、汪曾祺、梁实秋、老舍、苏童、冯骥才、史铁生一共7位现当代大家,他们每人三篇文章分享自己的写作经验和技巧等。

在沈从文的叙述下,我了解到其实写作并没有什么捷径可以走。任何形式上的教导都没有脚踏实地的练习更有效果。

就如同沈从文先生所说,类似于“理论”或者“指南”、“作法”一类的书,其实并没有多大的用处。

看到这里,我觉得我至少可以少走很多的弯路,也没必要去看一些实际上没有什么帮助的书。大体上,遵循多看多写的准则是不会有错的。

汪曾祺先生提到了描写人物的传神。直接的描写总是没有侧面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就像《陌上桑》中有关罗敷的描写。

作者在描写罗敷的美的时候,并没有直接用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通过对周围人看到罗敷之后的反应,侧面的描写了罗敷的美。这样的描写不使人产生具体的印象,但可以唤起读者无边的想象,将罗敷的美展现的更加的传神。

除了有关人物的描写值得学习,我们也总是思考写作的过程中,到底该运用怎样的语言。在这一方面,老舍做了有关的叙述。

传之久远的作品,除了因为它有好的思想内容,更是因为它有好的风格和语言。

什么是好的语言呢?老舍是这样说的:好的语言一句是一句,而句与句之间要有逻辑的联系。而任何创作之前,都要事先想清楚这些用字和造句。

老舍还提到要少用“然而”、“所以”、“但是”这些词语。我这一看,这不就是我现在的毛病嘛!瞬间,醍醐灌顶,在这一方面还是需要改进一下的。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写作要贴合实际,你不能一个小孩子说起话来文绉绉。有关这一点就需要现实生活中处处观察了。

书中关于写作的干货还有很多很多,总有一个点是你感兴趣的,或者说是你正在犯的毛病。所以保准你读完以后,受益匪浅!

《21堂大师写作课》读后感(篇九)

沈从文告诉我们,写作“理论”或者“指南”、“作法”一类书,我认为并无多大用处,“小说原理”、“小说作法”那是上讲堂用的东西,至于一个作家,那只应该看无数作品,做无数次实验,从种种失败上找经验,慢慢地完成他那个工作。 可这本书《21堂大师写作课》正好就用了沈从文所标识的“作法”课。是沈从文自己在打脸吗?为什么他还会去写这类关于写作的文章呢?还有其他大师也都在讲着这些关于写作的文章,这些文章是否有用呢?是否会陷入沈从文所诟病的陷阱呢? 认真通读了这本《21堂大师写作课》,也终于明白,虽然用“写作课”为书名,也仅仅是因为编辑为发行的方便,而本没有这样一个题目。这本书中的21篇文章,完全没有好为人师的那种招摇,更多是作者自己写作的人生体会,自己写作的经验之谈,它们本就不是为让读者自己完成写作而作,更多是让读者避免陷入写作误区而提出的善意提醒。

沈从文告诉我们不要去学什么“指南”类的课程,但他却着重强调:我们要多去了解别人作品,去发掘那些作品整个的分配方法,注意它如何处置文字如何处理故事。这就是要从其他优秀作品中去悟到相应的写作能力,而这种能力是真的可以帮到我们的。 掌握文字的基本功能要比讲故事重要的多,为什么老舍能够成为老舍,用沈从文幽默的话语就是:“一个性情幽默、知书识字的剃头师傅,能如老舍先生那么使用文字,那就有机会成为老舍先生。若不理解文字,也不能使用文字,那就只好成天挑小担儿各处做生意,就墙边太阳下给人理发,一面工作一面与主顾说笑话去了。”这就是文字能力的重要差别,想要学会写作,首要是打磨自己文字的能力。

沈从文如此认可老舍先生的文字功底,那老舍先生能够给我们什么建议呢?老舍先生是语言大师,他的这本书中首先给我们讲的就是语言问题。 最好的思想,最深厚的感情,只能被最美妙的语言表达出来。而语言好也就是“说什么”和“怎么说”两个方面的问题。“怎么说”就是表现了个人的风格与语言创造力,要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一个专业写作者需要不断训练的过程,有了自己的风格才更容易被大家记住并被认可,像老舍,他独特的京味语言就让他成就斐然。 至于“说什么”,那就是语言的淬炼过程了。老舍先生告诉我们,写作首先就是“”要一句是一句”。写作从来不是量越多越好,写得越快越好,下笔万言,完全没有逻辑,让读者看不懂,再多也是一堆垃圾。而老舍先生呢?文字那么白、那么俗,但这就是老舍不断改出来的效果。语言是文章的外在表达,而文字能让读者更容易接受,才能让文章也不断被接受。这就是语言最基础的魅力,写作最重要的语言关,这也是老一辈作家不断强调的。老舍这样要求,汪曾祺也这样要求,可见对于写作,怎么能够放弃对于语言最基础的训练呢?

但对于现在的我们,往往是更重视故事而忽略语言,可真正成为名著的作品,哪个能不过语言这一关呢?这本《21堂大师写作课》,写语言重要的不在少数,就是其他大家,写的不是语言的重要,写得是他们具体创造的心得,但他们的语言依然是最好的。读着他们的文章,本就是语言的熏陶,就像最开始沈从文所说:那只应该看无数作品,这本就是学习写作的一部分。

《21堂大师写作课》读后感(篇十)

「写作」这件事,我们都不陌生。小学二三年级《语文》课堂上的「看图作文」,就是我们踏入「写作」领域的第一步。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应试式的「写作」,让我们掌握了不少技巧,但运用这些技巧写下的文字却少了些许灵动。因而,很多小伙伴对职业性「写作」望而却步。

但「写作」好像也不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不信?或许,您可以看看这本《21堂大师写作课》,听听七位文学名家时如何阐述「写作」这件事情的。

《21堂大师写作课》是一本当代文学名家大师沈从文、汪曾祺、梁实秋。老舍、苏童、冯骥才、史铁生等人分享写作技巧的文章合集。在这二十一堂课里,大师们真诚地与我们分享他们的写作经验及写作技巧;教我们如何突破思想、语言、节奏、结构等难关,写出精美绝伦的小说、惊艳四座的散文。这些分享,有些内容带着大师们的人生烙印,让我们唏嘘;有些内容则饱含专业技巧,帮我们避雷避坑;还有一些内容,富有

每一个人踏上职业道路的出发点都不尽相同,纵然同为「作家」,因彼此的人生经历不同,选择这条路的原因及目的更是五花八门。

在《宿命的写作》文中,史铁生这么说道。

是的,“在「谋生」的基础上,达到「价值实现」的目标”这就是很多小伙伴眼中的「职业性写作」。但,我们可以做到吗?

相信大部分的小伙伴都听说过史铁生的人生故事。他的苦痛,是我们难以想象;他的坚韧,更是我们望其项背的所在。看着如此艰苦的背景之下,史铁生一步一脚印地踏上「写作」艰苦的谋生之路。亲爱的小伙伴,你还会继续质疑自己的能力吗?

在《我为什么写作》文中,冯骥才这么说。

我不了解冯骥才,也未曾读过他的作品。但透过这篇文章,我可以感受到他拥有相对比较丰盈的生活。毕竟,常规性而言,专业从事绘画的人士,物质跟精神都不会太过于贫乏。可是,因为大时代的到来,他在感受到别人的泪别人的血之后,作画时开始出现无力感。这样的境遇,促使他必须将内心消化不了的东西释放出来。所以,他选择了稿纸与笔,开始写作......

徘徊在都市钢铁森林中,来自工作、家庭以及社交的诸多压力,常常让我们喘不过气来。这个时候,或许,正是我们拿起笔、敲下键盘的最佳契机......

在《谈创作》文中,沈从文如此说。

在《揉面--谈语言》文中,汪曾祺如此说。

其实所谓秘诀、所谓技巧,都抵不过仔细的观察。无论是认真研读经典作品、琢磨知名作家们如何写作,还是仔细查看生活细节,这些都是观察,都是随手可做、却也需要日积月累地做的事情。

这本《21堂大师写作课》很有意思。七位文学殿堂的老者,在文中回顾自己的写作生涯,聊了聊关于写作的一些看法与体会。读起来,不像老师手把手地教学,也不像领导命令式地指挥,而像家里的长辈一般,语重心长地将自己的从业体会全盘道出。虽然,有些老者已远去多年,但他们这些金玉良言,还是非常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无论您准备将写作进行到底,还是随意翻读大师作品的文学青年,老者们的建议,都将给你带来些许思考。

《21堂大师写作课》读后感(篇十一)

我们从呱呱坠地之时起就在进行读书,写作。但是却少有人能够在读完一些书籍和片段后顺畅的写出一些文章。究其根本是我们并未掌握正确的方法论,所以难以做到一个正确的输出。

在这本书里,让我们我们看到了沈从文先生对于创作的理解,看到了苏童对于为什么写作的诠释,看到了汪曾祺先生对于如何写小说的理解,看到了老舍先生对于文学语言的描述,看到了史铁生先生借助文字所传递出来的对于命运的不公。

看完这些大家的作品,什么是写作,我们为什么而写,写作的意义油然凸显出来。

首先,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我们明白了究竟什么是创作,写出的初衷究竟在哪里!所谓何为写作,是指我们在开始下笔之前我们所思量的以及我们想要呈现给读者的究竟是什么。汪老告诉我们每一位读者,在创作时不仅要在文字上精心雕琢,更要力求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强烈的共情感。换言之就是要让自己写下的每一个文字让读者看到你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其次就是要注意延伸文字的内涵,让读者主动为我们创造的文字故事进行探究。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提到人物描写时总会想到父亲的背影,在提到季节描写时总会想到济南的冬天。

所谓写作的意义,是指我们作为创作者要弄清楚我们究竟为什么而写。写作是一份记录,是一份对于生活的洗礼,是一份对于热爱的诠释。所以我们在看苏童的创作心理路程时,我们明白写作从来都不仅仅是一份记录,更是一份新的出路,是一种和自己对话的方式,是一种提升自己心境的必经之路。

所谓如何去写,汪曾祺给出了我们最为全面的方法论。首先要确定思路,做好自己的写作框架。其次在写作时要具有接近性,要把自己身边的事情进行具体的描述,用情真意切的表达方式把情感传递出来。最后要带入情景,让塑造一种强有力的说服力。

写作,是为了更好的前行。这本书,让我们明白如何前行,如何成长,如何进行更好的创作。

《21堂大师写作课》读后感(篇十二)

任何一个武侠小说,都会这样说。不管是男主角还是女主角,都会遇到一个老师傅,并且会教他一些绝招。 或者是各种失传已久的武功秘籍,从此开始开挂人生。那么写作是不是也这样呢?通常自己总是找不到方法。应该也要去找一些名家学习他们的绝招吧!

该如何去找呢,苦思冥想。居然还真的找到了。要说学习写作,那么那些名家一定是有一些秘诀!《21堂大师写作课》就是一本教你如何突破思想、语言等等难关的写作秘诀。 这本书是由沈从文、汪曾祺、梁实秋、老舍、苏童、冯骥才和史铁生等七位文学名家亲授写作方法。也许哪一位名家就能够触动到你的心弦,让你从此打通了写作的脉络。 不同的名家的写作也是不同的,那么可以根据你自己想写的主题来选择。这样才会更加有针对性,才能对症下药。 先来看看第1位名家——沈从文

他是中国著名作家,以小说、散文闻名于世。他曾经这样说过,有人问他,怎样会写创作?他回答,因为他先懂创作。听起来有点像绕口令一样,可以继续往下看一下。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如果读了很多书,把书里的内容都能够背诵如流,并不一定是一个懂创作的人。 作者说一个会创作的人,故事要它如何就如何。在文字中,能够体会人或事。不管是写了多少作品。能够对于实际人生体验的知识来评判作品,记录人生的得失。这样慢慢地,才叫懂创作了。 而作者说自己是若干作者中的一人,还应当去学,还应当学很多。这样一个谦虚的作家,才真正是一个名家。 再来谈谈第2位名家——梁实秋

读梁实秋的散文,让人实在是忍俊不禁。人生有那么多事情。让他细细写来,却觉得真的很有趣。 就连,馋,这样一个字,同样能够写出一篇优美的散文。在文章中,解读了馋这一个字。解读他的汉字意思,一个小小的案例,写的活灵活现。 小儿子给了老父亲一只梨。老父亲吃了半只以后,就拿这里出去了,风雪交加中不见人影。等一小时回来后,才得知,只是为了想吃一个小吃,去买其他的配料。看着好笑不已。 梁思秋先生说,人不能不说话,但是废话一定要少说。对于写作也正是如此,开门见山,不说废话。而文意也更加完整无瑕。 最后再来一位名家——史铁生

你一定在上学的时候学过《我与地坛》这篇文章。 作者说文学的不同,就在于在不解的疑难中开出一条善美的路。 意思就是说。文学呢,为人生不至于困死在条条现实的界内,而提供了一种优美的方式。 你看那孙悟空能够七十二变,万般技能。你看那三国演义,让我们感受到古时候的义薄云天。如此我们才有那么多的名著流传于此。 《21堂大师写作课》通过7位文学名家的写作秘诀,让我们知晓写作也是有原则的。可以通过本质上的写作技巧,来给读者以启迪,以指导。

《21堂大师写作课》读后感(篇十三)

我们为什么要写作?

之前在看《认知驱动》这本书的时候,里面说到一个人想要真正成长,一定要学会写作,因为“只读不写”的学习是不完整的,是低效的。

除了学习与成长,写作还具有疗愈的作用,比如说史铁生,就是通过写作疗愈自身,从写作中找寻人生的意义。

那么我们如何学习写作?

从小学到大学,我们有无数的学习机会,从看图说话、叙事文、议论文、散文等等,从小学到到,有多少人真正懂得写作的真谛而成为一个写作者。很少。

我们不像汪曾祺有沈从文这样的老师来教导,我们缺少了真正的写作指导老师来帮我们寻找正确的写作之路,而这本书就是这样的存在,它将成为我们写作道路上的灯塔,照亮我们坚持不懈、持续写作。

沈从文、汪曾祺、梁实秋、老舍、苏童、冯骥才、史铁生,这7位都是著名的文学大师,由他们七个人来给我们上写作课,那势必是受益匪浅、收获满满的。

之前有很多畅销书教你几步几个月学写作,学来的套路总少了些灵魂,而这本书不一样,这本书教的并不是技法层面的东西,而是作者自己写作的人生体会和经验之谈,它算是心法层面的东西,让我们看完之后可以不必陷入写作误区,寻找自我的写作之路。

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真的是一种享受,可以说,这里面所有的人都是我喜欢的作者,而要论我最喜欢的还是汪曾祺,他写人、写吃都深的我心,甚至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看他的散文在学习写作。

汪曾祺在《传神》中教大家如何写人物描写,他说写人的美丽,不要直接写,而是用边上人的反应来写女人的美丽,当初在看《大淖记事》中巧云的描写的时候,就觉得写得特别好,现在听他这么一解释,感觉确实这么回事,真的学到了。

再说沈从文,做为汪曾祺的老师,对于写作的领悟也是不同凡响的,他写的湘西最好,而冯骥才写小人物最传神,他们每一个人都在书中倾囊相授,让我们学得酣畅淋漓,相信,看完这本书,我们可以好好消化一阵子了,将心法用到我们日常写作中

写作,并不是写一篇两篇就能练好的能力,而是需要去观察、去经历、去刻意练习的事情,创意不简单,需要我们长期坚持。

在新媒体时代,作能力对于现在来说早已不是作家才必须拥有的能力了,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可以通过写作变现、成为作家,这也是非常指的我们投资的一种能力。

我一直认为,读书和写作,是普通人最需要做的两件事,希望与大家共勉之。

《21堂大师写作课》读后感(篇十四)

作家的奥秘,在于与自身的魔障做斗争

写作有没有技巧?我想,答案肯定是有的,但是,要怎么做呢?《尚书》有云:“学,效也。”如果你想学习,那么第一个解决的方式当然是“仿效”,找出你喜欢的人,你想学谁的写作手法,就去模仿谁的写作手法。你对谁的文章特别有感触,无论是他的写作手法还是写作角度,或者是写作思想,写作主题呢,只要你喜欢,那么你就可以就去模仿他。写作就是这么一桩事情而已,《21堂大师写作课》提供的也是这样的一种思路,毕竟学习是终生的事情,对大师的了解,除了要了解他们笔下的中国文字的特点之外,我们还需要掌握一些写作的技巧,而不是撇开语言本身,谈技巧。毕竟所有的学习在本质上其实都是对自己喜好的风格进行模仿,然后在模仿的过程里展现自己的创新。

那么,说到底,写作是不是可以教的?像大师学习是不是可以达到我们教学的目的的?我想,答案依然是肯定的,《21堂大师写作课》提供的也是这种事路,我们不管从哪个角度看,这里选用的材料都不是单纯的技法分享,而是与读者真诚地分享,并在这些分享中与读者共享自己怎么一步一步走出一条文学的道路,分享多年的写作经验乃至创作一本书时的写作技巧,沈从文、汪曾祺、梁实秋、老舍、苏童、冯骥才、史铁生,这些令人肃然起敬的名字,无疑是现当代的写作大家。在书里,他们从各自的生活出发,每一个人分享了三篇文章,而每一篇文章都是一节课,题材很广泛,散文和小说都有,诗歌话的语言也呈现了,内容则更深刻一些,比如涉及思想和语言的展现,在写作技巧上,则从创作的节奏、文章的结构,甚至在构思时是怎么关注每一方面的细节等,都在很多程度上给读者做了条分缕析的作品案例探讨。高度有了,深度有了,那么欠缺的,就是你来阅读了。

而读者,你要怎么阅读呢?又要怎么借此踏出你文学路的第一步呢?

首先,我想必须要选择自己的思考,比如你要关注,这不是一节课端端正正坐在课堂上等待老师讲课的创作指南的书籍,这里是“创作经验的分享”,是心与心的交流,其次,你还是关注,这些文字更多的时候是呈现一场文学与文字的盛宴,而不仅仅只是闲闲道来。诚如汪曾祺在《“揉面”——谈语言》里对小说的定义:“小说是写给别人看的,不是写给别人听的。”是不是这个道理?汉字的魅力就是因为汉字的视觉特性,这是一个通过视觉来触动内心的语言,它博大精深但是又直击人心,所以这样的文字有时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读,然后在视觉的基础上理解含义,才可以切实体会它的含义。

《21堂大师写作课》里有一篇叫《写作与超越》,是残疾作家史铁生所写的,在讲述了他自己对写作的感悟之后,结尾时这么写的:“作家的奥秘,既不在写作的意欲,也不在非写不可,而在于与自身的魔障做斗争。”这句话很有道理滴,因为你选择了写作,那么你自然就应该从语言中获得快乐,并喜欢探索文字中的快乐。而这些对文字的兴趣,成了史铁生战胜病魔的法宝。很多时候选择了写作,既然喜欢写作,就应该坚持一路走下去,而应该考虑太多。这些大师分享的写作经验,和在网络文案培训中从写作训练营里走出来学生所学习的所谓的“技巧”、“变现”是不一样的,真正的语言大师反而很少谈及语言本身和创作,他们脱离了网络时代零散信息纷繁复杂的困扰,而是安心写一样,大师谈写作、创作,谈语言、艺术,等等存在于内心的东西仅仅只是因为喜欢,所以每一段文字里都藏着他创作时的思想和经历。一切的圣后都来源于此,美好的思索也正是这样。

如果你也喜欢阅读与写作,那么不妨读一读这本书,在视觉的文字里,认真感受一下大师的创作,从大师们的真切经历里读懂他们对写作的看法。

《21堂大师写作课》读后感(篇十五)

学了这么多年的写作,但论起水平,很多人仍停留在“新手村”。输出不稳定,断更、拖稿家常便饭。文章没亮点,丢到石头堆里就是最不起眼的那颗。想写点什么,半天没找够支撑观点的素材,慢慢也没了兴致。 曾经报过写作班,听课时恨不得“下笔猛如虎”,一旦提笔就只能原地杵。小白太多,“大V”们都在抱团收割,我被割是常有的事。甚至,被同一波人换着皮肤来回割。课程上多了,发现都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套路: 要么让你抠内容:标题、故事、热点。 要么让你抓结构:金字塔,大纲。 要么让你玩套路:屯素材、拆爆文。 要么告诉你一堆花里胡哨的理论:用户思维、写作计划、要接地气。 学完这些课程,的确可以写出文章,但我一点也快乐不起来。 观点是别人的,素材是网上找的,故事是编的,文章是拼凑的,总是捡别人的剩菜剩饭,写出来的文章能有多少营养?后来仔细想想,我的文章缺了“灵魂”。 直到最近读了《21堂大师写作课》,这是一本由当代文学名家大师沈从文、汪曾祺、梁实秋、老舍、苏童、冯骥才、史铁生等人分享写作技巧的文章合集。 在这二十一堂课里,大师们分享自己的写作经验及写作技巧,每一位大师曾经都是默默无闻地小白,他们长期坚持,不懈努力才有了后来的成绩。 读书写作是一件长期主义的事,尤其在新媒体写作盛行的时代,写作已经不是只有作家才可以做的事情了。 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在自己的自媒体账号写作发文。很多人之所以会在这个时代又重新开始写作,一来是这件事的门槛很低,二来也是感觉自己读书时文笔还行。 但是真正开始写,并且能坚持下去的人不多,很多人一篇文章,写着写着就是自说自话,没有主题,没有观点,逻辑思维混乱。 早些年读白居易的诗,就觉得非常接地气,通俗易懂,后来才知道,他每次做完诗,都会都给80岁的老人去听,问老人家是否能听懂,听不懂他就会反复修改,直到老人可以听懂为止。 俗话说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在这本书中,老舍先生也是同样的做法,他说写文章要简洁易懂。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没有这么简单,老舍先生在遣词造句方面,可是下足了功夫。 比如说:本来要写“今天天气很好”,却怕不够味儿;想来想去,写成了“满心兴奋的我,觉得今天天气是伟大无比的”;反倒不像话了。 写文章的时候,要用自己的话,明白清楚地写出文章来。真话、明白话,比什么都好。不必要的形容,不但不能教文字美丽,反倒破坏了文字的简单朴实。 老舍先生说,我们的窍门是要用我们自己的言语,写出干干净净的好文章来。 写作说白了,就是谁肯下功夫学习,谁就会成功,可不能希望初次动笔就名扬天下。 还有就是写完文章必须修改,谁也不能一下子就写成一大篇,又快又好。 怎么修改呢?老舍先生说,应当先把不必要的话,不必要的字,狠狠地删去,像农人锄草那样。不要心疼一句好句子,或一个漂亮字,假若那一句那一字在全段全句中并不起什么好的作用。 海明威也说过,初稿都是狗屎。我们大家都明白,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可是很多人觉得,写出一篇就已经稿费精力了,再改更费神,索性不改了。其实练习基本功,对初学写作者来说,是很重要的事。 关于写作,这七位大师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在本书中都真诚地向读者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如果你有写作方面的困惑,不妨读一读这本书。

21堂大师写作课

8.4

汪曾祺 等 / 2022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