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因谋杀成十》是一部引人深思的悬疑小说,通过九个看似无关的人物及各自的动机,最终揭开了一桩离奇的谋杀案。作者巧妙地编织了情节,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罪恶的本质。读后让人感慨万千,思考生命的意义和选择的重要性。
《九因谋杀成十》读后感(篇一)
全书比较连贯,阅读体验良好,诡计准一流,只是关于指纹的诡计感觉在现实中操作起来不太容易实现吧。另外,看了那么多卡尔的书,感觉其对爱情的描写比较雷同,比如本书一看到男女主角一开始的互相讨厌,马上意识到最后肯定是欢喜冤家,终成眷属。呵呵,果然言中!
1/5页《九因谋杀成十》读后感(篇二)
巧的很,菲尔博士有一件“维多利亚女王号”邮轮案,通常称盲理发师案,而我们的H.M.则拥有一艘运送军火的轮船案,两件案件有颇多相似之处。首先是封闭环境,其次是有限的嫌疑人,最后是诡计的雷同感。
不过,更重要的是其中相悖之处,盲理发师的氛围显得轻松许多,毕竟是闹剧推理,菲尔博士的沉重气场没有影响到搞笑四人组。而军火船则一下子就放到二战的大背景下,悬疑更浓。九加死等于十由于指纹诡计的特殊性,怀疑对象反而变得虚无缥缈起来,而盲理发师的诡计更多的是一种层次感。
在读到第二本书的时候,我一直不明白,卡尔为什么要写两篇同样环境的推理小说呢?做了这番比较后,我似乎明白了,正像是后一本书的指纹诡计一般,九加十等于死很可能是因为这个诡计而诞生的一篇小说,其他环境显得很怪异,或者十分闹剧。
联系到我目前的状态,极有可能是思考当下能利用的事物,制造可行的诡计,比起诡计的重复感,场景和人物的重复感相当容易令人烦躁。
以小说本身来看,要比《盲理发师》好看,一部分是由于翻译原因。尽管有这样那样的不尽如人意,有一本卡尔很遭人诟病的佳作《逆转死局》,相较而言,这本《九因谋杀成十》的佳作成分并不如我想象的那么有趣,H.M.的闹剧竟然还不如《盲理发师》,这似乎有点无法解释,加上案件本身除了幽灵般的第十人,并没有太多不可能因素,叫人失望。况且,总觉得这本写的过于中规中矩了,缺少话题性,要说情节的创新,诡计的新奇远远不如另外的佳作。
《九因谋杀成十》是一本很不错的小说,但无论如何,或许是因为那一点点的不协调感,而成为了我不太喜欢的佳作。一本缺少突破,又执拗于诡计的小说,难以使人信服。在当时的环境下,我仿佛感受到卡尔执着中的犹豫,兴许这是我的一厢情愿,这样也好。
否则,我,困在自己的牢笼。
2/5页《九因谋杀成十》读后感(篇三)
用自己的指纹试验过之后真想一个冲动给这部作品打五星——也太神奇了吧!我想知道这个指纹诡计到底是卡尔的独创还是已经有人在真实的犯罪中使用过了,第一个想出这种伪造手法的人一定是个天才!好在看这部作品之前没有被任何作品以其他形式泄过底,所以整个推理过程看下来还是很过瘾的!(话说一开始我并不知道这是H.M.系列的作品,所以当老头出场的时候我真的一下就兴奋起来了,毕竟船舱内的氛围太诡异了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又很棘手)我觉得这一部案件的动机就是一个幌子,纠结动机或是从动机着手进行分析推理根本就没有意义,除了精彩的指纹诡计以外最重要的是推测出三起看似无关的案件它们背后可能蕴藏的关系。凶手作案过程中出现的那些疏漏放在实际里都是很现实的——本就不能保证行凶过程的每一步都按着计划走,中间可能发生的不可控因素太多了,就比如在这次的案件中伯努瓦并没有按照凶手所预想的那样被采集到他“应有”的指纹,以及在凶手自导自演的“伯努瓦自杀事件”中没想到会有位置那么近的一个目击者,这就导致了凶手用于脱身的“嫁祸”计划失败进而导致了第三起案件的发生(临时起意)。因此,虽然凶手完成的不是一个完美犯罪,但他已经足够聪明、反应得足够快了,在情况这么复杂多变的前提下他都没有暴露自己,甚至还差点杀了H.M.,只能说这个罪犯从犯罪学的角度上讲已经相当“优秀”了(哪怕放到众多的推理小说里面也是佼佼者)——心思缜密、在情形不利的条件下几近于成功。最后,这次我仍没能正确推测出凶手,我只猜到了伯努瓦是假死(从结果上看这个推测是正确的),但没想到凶手使用了一个人伪装成两个人的戏码(也就导致我没有特意去关注谁和谁没同时出现过,当H.M.推理到这儿的时候我还以为凶手是胡波——我觉得是他撒了谎,不过再仔细回想一下的话就会发现只有那一个人有这种一人分饰两角的机会和可能),其实案件中种种细节和线索之间的逻辑关系还是蛮清晰的,关键在于抽丝剥茧,去思考凶手每一步行动背后的意义——这当然是有难度的,所以说即便输给卡尔也不丢人,更何况这个指纹诡计本身也是难破解的。
还是想感叹一下这个指纹诡计有多精妙~没想到卡尔在这么普通的故事里都用了这么精妙的诡计,所以无论别人的评价如何,我都会尽可能地不错过卡尔的任何一本书——还是那句话,谁知道那里面会有怎样的惊喜啊!
3/5页《九因谋杀成十》读后感(篇四)
《九因谋杀成十》是我所阅读的第二本狄克森·卡尔的作品了,也是梅利维尔系列的初次阅读。在这个颇令人费解的书名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卡尔号称“密室之王”,构建不可能犯罪现场是其拿手绝活。不过本作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密室杀人案。犯罪场景为二战期间一艘从美国开往英国,装载军火的邮轮。除了船员之外,只有九名乘客搭载。这种封闭式空间犯罪算是典型的“暴风雪山庄”模式。卷入者人数的有限性让人想起此类模式的代表作《无人生还》,而以航行的轮船作为场景,则令人想到克里斯蒂的另一部名作《尼罗河上的惨案》。可以说,暴风雪山庄类故事我也看了不少,对其的定式算是有所了解。在相对有限的人数里,隐藏杀人凶手的手法,往往不离诈死(如《无人生还》),交替杀人(如《尼罗河惨案》),身份替换(想起了《电脑山庄杀人》)或是类似的无头尸诡计等等。所以在阅读过程中已经开始思索作者的思路了。不过,卡尔在本作中所构建的手法,依旧还是颇有可观之处。
本作中罪案的最大特色,就是第一个犯罪现场出现了一个不属于九名乘客中任一个的“幽灵指纹”,因此而出现了标题中所称的“九成十”格局。这可说是理解本案谋杀的一个重要关键。经常读推理小说的读者,想必肯定能猜到指纹上被动了手脚。而且第三期凶杀专为夺去各乘客的指纹卡片,已经是明显不过的提示。然而究竟是什么手法,恐怕得对指纹采集有一定了解的人才能想到了。而从指纹这个关键因素的破解中,引出的其实是诡计真正的关键,即凶手如何隐藏自己。可以说,卡尔在这里通过凭空出现的指纹和标题误导了读者,让他们费心思去猜疑那个“第十人”。然而,本作诡计的真正精彩处却在于船上人数不应做加法,而是做减法。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掩盖在“幽灵身份”下的“多重身份”诡计。其设计之精妙还是令我在阅读中叹服不已(很遗憾没猜出来)。可以说,在如何隐藏凶手所分饰的角色所露出的破绽时,卡尔是费了一番心思的。从幽灵指纹,到人数误导,再到一些场景描写,从中甚至能看出一些“叙述性诡计”的雏形。当然,和绫辻行人、北山猛邦这样在书中明目张胆地设置陷阱乃至愚弄读者的做法相比,卡尔显然属于厚道的。在案件进行过程中,他还是留了足够的线索和铺垫。所以当最后真相大白时,虽然觉得实现难度颇大,但也不得不承认其有合理性。
从情节上来看,全书布局紧凑,设置合理,与卡尔的名家称号可谓相称。浓厚的英国古典式叙述风格可能会让现今的读者有些不适应,但应该不算太大的阅读障碍。不过在人物刻画上本作算不上杰出,男女角色之间的感情描写也太过生硬突兀。只能说这不是卡尔所擅长的部分了。总体来看,这仍然是一部很有趣味的侦探作品,值得一读。
4/5页《九因谋杀成十》读后感(篇五)
实际上行使在大西洋航线上的战时货轮并不能称作严格意义上推理小说元素中的移动密室。尽管这艘运载战争弹药的轮船在大西洋航行时处在相对封闭的空间里,但是发生在船上的案件却与密室杀人无关。
不过这丝毫不会影响我们阅读的乐趣。在我看来,以行进中的交通工具为背景的推理小说要比“暴风雪山庄”这种元素显得更为真实。毕竟我们完全可以想象自己在邮轮上遇到谋杀案的那种恐慌与刺激,却难以身处与世完全隔绝的神秘山庄之中。这为我们更好的阅读提供了不少便捷,老实说,阅读约翰·狄克森·卡尔的作品几乎不会感到任何困难,这位一流的故事大师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能够吸引读者的细节,他所构架的故事背景里总是伴随着神秘与不可思议,同时又将这种匪夷所思的情节通过广度的渲染形成一种不安定的思绪脉络,贯穿整个事件。
这部完成于1940年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卡尔一次真实的大西洋旅行体验,不然我们也很难想象他能如此真实地描绘战时盟军交通船只上的灯火管制。这种紧张不安的旅行体验是难以杜撰的,我们知道二战时期的大西洋对于盟军船只来说是一个移动的海上墓地,你绝对无法判断自己所乘的船只何时会被称为海上之狼的德国U型潜艇击沉。如果这部作品再晚两年创作,相信这种紧张感会显得更为真实,海上之狼曾在1941年11月这1个月的时间里击沉了超过100艘盟军船只,这是多么让人恐惧的航线与数字。
因此此部作品最为出色的地方并不是卡尔所设计的“指纹诡计”,而在于他真实的描绘出战时大西洋上船只的乘客心理与生活,这种拿捏紧张气氛的本领相信在那个时代无人能及。
不过《九因谋杀成十》始终是一部古典推理小说,它充斥着所有推理小说所具备的精彩元素。最让人感到兴奋的是,这个奇怪的事件最终是由亨利·梅瑞威尔爵士完成解释,不知道为什么,卡尔的作品里一旦融入亨利·梅瑞威尔这个奇怪的人物就会让人不忍释卷,且难以忘怀。
卡尔的作品里重来不会缺乏“不太可能”的味道,这一次也不例外。故事的核心谜团围绕着尸体上遗留的一对神秘指纹,在经过缜密的研究后,他们得出了一个极其恐怖的结论:这对指纹与船上的任何一位乘客或者船员都不相符,这暗示我们完成谋杀的凶手可能是另一种生物,不然这对指纹是如何留下的?卡尔借船长之口在本书的三分之一处对读者进行了挑战,船长称船上不存在偷乘或者躲藏的神秘旅客,在指纹的甄别流程里不存在作弊或者是伪造的可能性,凶手一定就在船上。我还记得阅读到此处的时候,作者有意留下了提示,不过这种提示除了增加我们的好奇心外根本于事无补。
当然因为九位乘客中有一名是亨利·梅瑞威尔,真相就自然不会被丢弃在大西洋的深处。实际上亨利·梅瑞威尔爵士在接手案件之后事件并未就此停止,仿佛是对这位“老小子”的挑战一样,一名奇怪的法国军人被推倒在大西洋里,而在船员的监视空隙里亨利·梅瑞威尔第一次被歹徒袭击,且一度昏迷不醒,这可能是他职业生涯中最大的耻辱。当然,这不会影响亨利·梅瑞威尔找到真相,没有什么能够阻挡H·M找到真相。
意外的是,在解释这次事件的过程中,H·M表现的更像哲瑞·雷恩,真相的语句不急不躁,认真合理,我第一次看到亨利·梅瑞威尔以如此认真的态度来面对逻辑,要知道他的脾气本身就与条理性毫不沾边。虽然我对最终的解释存在很多疑惑且怀疑实际操作的可行性,但是在理论上他无懈可击,也正是因为赋有逻辑的解答平衡了另人质疑的心绪,这就是大师转移读者注意力的高超技巧。
在读完此作后,我曾经认真思考过想象与认知孰轻孰重的问题,但在撰写评论的过程里我又觉得这对于卡尔而言根本就不会考虑。在卡尔的古典推理小说作品里,永远不会有认知比想象更为重要的论调出现。
只要卡尔的故事能够持续抓住读者的阅读心情,他就已经出色的完成了赋予侦探的任务。在小说的结尾,亨利·梅瑞威尔爵士再次充当了月老,这视乎已经成为卡尔的一种习惯,佳人的结合为小说本身阴暗冰冷的故事注入了温暖的结局,何乐而不为呢?
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