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稽古至治读后感摘抄

稽古至治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7-21 20:40:55
稽古至治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07-21 20:40:55   小编:

《稽古至治》是一本关于治国理政的著作,作者通过对历代君王的治国经验进行总结和分析,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治国之道。文章强调了君王应该尊重传统、借鉴前人经验、善于施政等观点,是一部值得深入研读的治国经典。

《稽古至治》读后感(篇一)

近期让我受益匪浅的一本好书,全程高能,都是干货。 姜老师不仅把《资治通鉴》和司马光讲通透了,老师更想传达的看史书、学习历史、乃至文史哲、乃至更广泛的学科通用的学习方法。掌握方法,方不负老师一片苦心。 另一个小收获便是,让我释然了对“客观性”的执念。以前总不时纠结于专家们各执一词,恐有失偏颇,反而踯躅不定。读完姜老师的书,想来自己一是缺少方法,二是对主观客观的偏执反而一叶障目了。 “历史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真实,这是20世纪史学最大的神话。历史学不可能传达真实,它传递的永远是观念和它的价值尺度。”

《稽古至治》读后感(篇二)

朋友圈看到有关本书推荐分享,在看完比较严肃的土地调研集后,作为历史科普读物放松一下。

发现大家四十之后尤爱读史,特别是资治通鉴,但因逆反心理,一直兴趣不大,最多读一读《中国通史》之类。本书是又一本演讲、期刊甚至采访合集,虽琐碎不系统,但确实起到了一定《资治通鉴》推广和历史学研究的科普作用,比如说《资治通鉴》里夹杂了作为政治家的司马光的个人“私货”(策论当时的政治立场和见解),可见于史料的“剪裁”和评论(特别是有关汉武帝的评论最为明显)。并通过论述进一步指出,《资治通鉴》追求“真实性”和消解“真实性”是同时存在的。消解“真实性”,是以具备追求“真实性”的能力为前提的。比如说读《资治通鉴》不是所谓“相斫书”,而是有格调的,讲求不唯利是图的。比如说司马光和王安石作为政敌,司马光立论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等。但是可能因为作者专研司马光资治通鉴,容易产生迷弟心理,进而有立场,进而影响观点,对司马光的先内后外的疆土政策和保守的经济政策,总是倾向性褒饰,不过文字嘛,总不免带有作者的私货。

看完对资治通鉴有一定兴趣,作者也介绍了两种方法:通读前可先选感兴趣的时段或先读选篇,之后再读古文原文。

《稽古至治》读后感(篇三)

1、最近看了复旦大学姜鹏老师的著作《稽古至治: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在B站找来了姜老师的视频,连刷了10几集,深深认同。

2、找来了姜老师的著作,全书收罗的十五篇文字,或是根据老师的演讲整理而成,十五篇文章被分为三组。第一组五篇文章重在推介、普及,介绍了《资治通鉴》编修的基本情况,如何选择阅读版本,以及现代人阅读这部著作最应该注意的问题是什么。第二组五篇文章,是比较专业的学术论文,集中体现了老师这几年对《资治通鉴》所作的学术层面的思考。

3、这两组文章,从各个不同角度阐述了同一个主题:在编纂《资治通鉴》的过程中,无论是对史料的选择、剪裁、编排还是解释,作者都带有鲜明的立场和目的。我们面对的是一套被讲述的历史,并不是历史的全部,更不是历史本身。在传统史学领域中,无论多么经典的文本,都带有这个特征。

我带着疑惑,这算不算“春秋笔法”,为了阐述作者自己的某种政治思想,特意选取能够支撑的史料进行编纂,舍弃那些明显带有反对观点的材料;姜老师在视频中予以澄清:越是经典、伟大的史学作品,越不可能只是一部史料,一定是某种思想的产物。这就需要我们回到审视作者立场、时代背景,检核、比较史源等角度,对该著作进行全面解剖。

4、第三组文章比较杂,有司马光和王安石经济思想的差别,值得看的是最后一篇《资治通鉴》Q&A,回答了建议选哪个版本,是否建议看白话文版等读者关心的问题。有一些特别专业的文章就略读了。

5、结合B站的老师讲解的视频一起实用更佳。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