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断剑》读后感精选

《断剑》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1-03 14:20:48
《断剑》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5-01-03 14:20:48   小编:

《断剑》是一部描写战争年代中人性的小说。主人公柳宗元在战乱中失去了至亲,心灵受到严重创伤。他曾是一名武将,但在战乱中选择了断剑,表达了对战争的绝望和对和平的向往。小说通过柳宗元的经历深刻反思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脆弱。

《断剑》读后感(一)

读过以后,固然书中提到问题都很尖锐,

感觉主要的问题还是在于,

1,航母集群容易被发现并攻击,

2,日本航母防空能力太弱,被俯冲轰炸机击中的概率很大,

3,被击中后日本航母自救能力太差,赤诚被一颗炸弹就终结了。4艘航母被击中后就都over了。

总的来说,还是日本航母生存能力太差,容易被击中,被击中就over,相比这一点其他问题就显得不突出了。

1/6页

《断剑》读后感(二)

麦克拉斯基和百思特是中途岛海战的英雄,当时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令人深思。

麦克拉斯基作为战场指挥官,当他到达日军航母加贺号和赤城号上空的时候,他命令加莱赫分队攻击加贺号,命令百思特分队攻击赤城号。可这违反了战术理论,按照理论,先头部队攻击远端,后来者攻击近端。也就是百思特攻击加贺号,加莱赫攻击赤城号。而百思特和加莱赫原有的计划目标是都是加贺号。麦克拉斯基更改了原计划,却错误了顺序。不过再怎么样,麦克拉斯基也对了一件事,要攻击两艘舰。可是,关键问题是由于信号不好百思特没有接到命令。怎一个乱字了得。

于是全体都向加贺号俯冲了下去。

如果是这样,中途岛海战就不会有南云旗舰赤城号的覆灭。

非常人就是能在电光火石之间还能有正常思维的人。俯冲到低空的百思特发现了问题,大伙怎么都冲着加贺号去了,他急忙喊着两个同伴拉起,他要试试攻击远处的另一艘。这一闪念造成了赤城号的末日,尽管三架飞机中仅仅他直接命中了目标。

不得不感叹这神奇的个体纠错能力。只有自由人才有这种能力,在局限中的创造力。

2/6页

《断剑》读后感(三)

战史爱好者恐怕都喜欢问:“倘若此时蓝军(或红军)不这么做,而是改用某某方案,战局会如何演变?” 作者顺应了这种心态,为大家逐一复盘中途岛这场所谓改变帝国与战争命运的战役进程,解答种种假设,并修正他们眼中的谬误观点、尤其是流传甚广的渊田美津雄的说辞。书中配有大量的战场态势示意图,尤其是一幅作战进程甘特图相当直观有用。

若依我个人的癖好,更希望作者采用倒推的手法来复盘,而不是现在的正叙写法。从山口的飞龙反击开始,逐一倒问,看每个时间节点日军不同的战法是否蕴含着不同的机会、是否可能导致不同的战役结果,穷尽各种可能,一定会更加引人入胜。而且,我相信会更加坐实作者的观点,即中途岛一役,是日军战略上的溃败,日军没有翻盘的机会;对美军而言,即使输了也只是输了一场战役,不会失去整场战争。

作者开篇即明确这是一部从日军角度来复盘中途岛战役的书,可为何每个章节都先对日军的战法、战术、战略劈头盖脸一顿数落,然后再叙述事情过程?为何不能让事实自己先说话,然后再来评点并阐明作者的观点?个人觉得如果挑刺的话,这是本书最大的败笔所在!

就翻译而言,总体上佳,但不知为何错译了几乎所有的日军高射炮的”口径“,且各章节(包括附录)中的公制与英制单位不统一?另外,全部插图除了航母名称外都没有译成中文,给读者平添麻烦,令人费解。

3/6页

《断剑》读后感(四)

这么好的书为什么不再版啊!那个pdf格式的电子版看得我眼睛都要瞎了!拿起来就放不下,写得实在太出色!一场战役,60万字,愣是看得人废寝忘食!

一连用了四个感叹号,足够表达我激动不已的心情和我对这本书的喜爱了吧?关于太平洋战争,继伊恩·托尔的“太平洋战争三部曲”之后,我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没有读到这么好看的著作了。作者帕歇尔和塔利真是令人钦佩,为了还原中途岛这场关键战役的诸多事实真相,做了那么多那么细致的研究与考证,细致到书中超级巨大的信息量让人一次阅读根本消化不过来。嗯,我思忖着等啥时候眼力好使了找时间再读一遍。

和托尔以叙事为主的“三部曲”不一样,《断剑》以分析为主。当然,讲述一场精彩战役的书必须要有叙事,这本书也不例外,它精细入微的描写绝对不会让读者失望,而且整本书是以日本视角来展开,既客观又中肯。更重要的是,两位作者对日本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做了非常详细的全盘分析,这对读者理解战事过程中的许多具体情况非常有帮助。

作者直言,写作这部书的初衷就是要纠正长期以来很多人关于这场战役被误导的认识。被谁误导?渊田美津雄呗。渊田作为中途岛战役的亲历者,他在上世纪50年代初出版的《中途岛海战》一书在随后几十年的时间里,成为了大受欢迎的参考书。但在日本学界,他在书中的很多观点其实早已被研究所推翻,但“傻乎乎”的美国人却还在大量引用,比如那个有名的、无耻的“决定命运的五分钟”一说。这个说法其实是渊田为了日本的颜面而歪曲事实的辩护,但由于在中途岛之战中,美国的飞行员对日本的其中三艘航母发起致命一击的时间也就在短短的十分钟左右,而美国人喜欢英雄主义叙事这一点恰好与渊田对时间改变命运的戏剧性强调不谋而合了,所以渊田的谬论很长时间里都未被质疑。为了写作《断剑》,两位作者对大量日本方面的资料进行了深入研究,更正谬误,并力图对战争做更真实的还原。前面我提到的“太平洋战争三部曲”,托尔教授在写作时,关于中途岛的许多地方就明显采纳了帕歇尔和塔利的研究结论。

至于中途岛战事,我以前分享其他书籍时也谈过,就不啰嗦了。一天之内,损失四艘主力重型航母,这样惊人的灾难与失败,确实值得作为海战史上的惨痛教训去认真研究与反思。而关于中途岛之战于日本、于美国,乃至于整个二战太平洋战场的意义,两位作者在书的结尾部分也做出了他们自己的判断。读者可以将其作为参考,自行思考与总结。

4/6页

《断剑》读后感(五)

其次中文版的倍径口径不分就不提了,14年就有人提过。还有什么fused当熔化翻译,弄反赤城号和加贺号,翻译质量可谓可笑至极。

另外侦查问题感谢朋友的资料,sbd常用侦查路线为1500英尺下305海里,也就是说ref58直接就是谬误而非可信来源了。

同时还有ijn舰艇损伤几乎不给损管报告和日方战后研究,只采用被袭击部位幸存者回忆等方法以一切办法夸大美军战果。

也不修正了,只能说有条件还是要看日本人研究的中途岛,其专业和翔实远非美国人的“时尚单品”(一堆人半路出家连常识都不足就去写历史)可比。

5/6页

《断剑》读后感(六)

其实我本来想把借来的《断剑》当业余休闲读物的。但是读着读着发现这书不像是一般意义的、讲求叙述或者平铺直叙的那种军事史书籍。这是一本非常具有历史水准的高水平大作。

我的基本印象是,这本书是我需要向他人推荐的、三本具有“革命性认识”的经典历史著作之一。虽然相比于艾伦·麦克法兰的《英格兰个人主义的起源》与A.J.P.泰勒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而言,这本书涉及的主题更精细,切口更小些。但是它的细节考证也是最令人叹为观止的。

即使作为一个历史上重大的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之一、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乃至海军战史上最著名的战例之一,中途岛战役其实都用不着这么长篇幅的描绘。但是当你读了《断剑》,你会发现,这本书的大部头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在每个叙述的点上都加入了非常重要的细节性背景叙述。这样一本书写起来,不仅是中途岛战役从背景(明治维新以降现代日本的崛起到偷袭珍珠港的原因)切入的整个脉络的展示,更重要的是从具体的机械和装备技术、军事战术等方面进行的完全细节和技术型的介绍。这是这本书最重要的优点,也恰恰是这些细节近乎穷尽的缜密写作,为作者推翻诸多主流观点(这些大部分都来自作为战役亲历者的渊田美津雄的叙述)做出了坚实的基础。事实上,这本书可以在更大层面,看作是对从1920年代到1945年日本帝国海军航母战术的发端成熟至毁灭的整体研究,其中也涉及到对美国海军相应航空战术的研究,但显然作者主要从日本方面的视角入手,做出了实际上令日本作者也必须叹服的宏大叙述。

上面的具体细节包括:在写战役开端时候对日本海军的战略计划出炉的详尽介绍、战役中对其军事条令结合的介绍、回收友永丈市对中途岛攻击波时对日本航母上起降飞机时候细节的介绍(渊田的“胡说八道”中有一项是他认为飞行员起降不太难,作者详尽介绍有多难)、“命运五分钟”攻击前对日本航母防空力量的介绍(你会意识到日本航母的防空基本上形同虚设,除了空中的零战舰上防空等于零)、还有被命中后展开介绍日本航母的易于火烧的性质与损管(顺便对比其与美英航母)……技术上的细节非常详尽而出色。有一个个人感兴趣的例子可以分享:之前人们说迈克尔·贝的《珍珠港》有史实错误之处,其中一个就是日本航母使用蒸汽弹射器这种“穿越”,实际上如果他弄的好点,这恰恰是尊重史实——介绍赤城飞行队长白根斐夫起飞时候写道,日本人放出蒸汽作为标注飞行跑道的标志。

关于中途岛战役,我个人是很喜欢跟人聊天时候讲述的,主要在于这场战役的戏剧性实在太有趣。渊田美津雄的“命运五分钟”尤其为许多人津津乐道。实际上,作者最主要的结论之一就是否定这点。在书中他对渊田的其他否定也大都来自类似的理由——从细节上完全错误。“命运五分钟”来自南云下令起飞时间与之的冲突(10点开始准备起飞,到40分钟后才能做好准备)。

不过我一般还是认为:“革命性”的著作其实并不一定像我们想的那样“完全否定”。其实所谓“命运五分钟”严格上也有其正确性:的确从10:20到10:25,三艘日本航母遭到毁灭性打击。不过没有那么戏剧化罢了,就日本航母那个防空和体质,被击中遭到这种打击太正常了。事实上,加贺号是被几个中队联合攻击的,这是美军飞行组织混乱的一个标志。而赤城的沉没完全是Richard H.Best上尉个人的功劳(这也是后来V.D.汉森在他那本争议颇大的书中大肆吹嘘“美国式自由”的一个标志)。他带着VB-6的两架僚机擅自攻击赤城(其实这是麦克拉斯基的命令,但是后者实际上违背了美国海军的军事条令;百思特牢记条令进攻加贺,但是中途发现大家都扎堆,自己就自行进攻赤城了)。三颗炸弹,两家僚机都打偏了,就百思特自己精确命中中部,直接进了下部机舱引发诱爆。赤城号等于一颗1000磅炸弹……就干掉了!

另外,渊田美津雄的认识看上去“胡说八道”,但是其实我们应该好好分析下里面的正确和产生错误的原因。首先,带有“正确”之处是:日本航母的脆弱和最终沉没,很大程度上的确在于“没有起飞的舰载机上装载或卸下的炸弹或者鱼雷的诱爆”——只不过这不是在飞行甲板上,而是在下一层的机库中。美国人的炸弹都穿过了甲板,在下层的机库或者休息室等爆炸。造成了关键的损伤。然后是渊田等人为什么会认为“飞机正起飞结果被轰炸”——其实那是因为他们把零战的反复起降当成了大机群的起飞。赤城号在遭到打击前最后一架飞起的飞机,是返回空中参战的战斗机。

顺便说下,汉森那本书观点的一个错误在于:护卫机动部队上空的零战,恰恰是没有组织的自由作业(这是因为日本糟糕的无线电技术造成的),什么结果大家一目了然。

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机动部队早在4月的印度洋作战中就应该认识到自己将会在中途岛遇到的许多事情。比如防空的问题(缓慢的英国布伦海姆轰炸机居然完全不知不觉扑上来了,幸亏都打偏),还有炸弹换鱼雷的问题(本来对锡兰英军机场需要第二攻击波,结果中途发现“康沃尔郡”和“多塞特郡”两艘重巡洋舰逃出来就去攻击那个。而且日本人僵化的军事条令在这里暗示了一个问题:对舰攻击必须使用鱼雷!我自己甚至都有这种认识,但从没想过这是为什么?!他们一直认为必须用鱼雷才能击沉敌舰。但是“舰爆之神”江草隆繁的苍龙号舰爆机中队用了五分钟就干掉了英国巡洋舰,只用炸弹!幸亏及时无线电报告机动部队,要不然鱼雷机起飞鱼雷不能带回,白费了)。在中途岛,各种“炸弹换鱼雷”再次证明了这点。事实上美国人最终也就是用炸弹报销了南云部队。鱼雷没有一发打中的。

从空战的角度说,美军最初可谓是缺点满天飞:根本没有战斗机护航下的有效攻击。各个机队各自为战。这最终导致到战役结束三个航母的鱼雷机中队几乎全灭:John C.Waldron的VT-8(大黄蜂号鱼雷机中队)的命运是最悲惨的,但也是最令人感到敬佩的。当然这里作者还是批判了一下传统的错误认识:VT-8的全灭并非是把零战拖到了低空(但这里我觉得作者有点吹毛求疵:他说零战五分钟就能到达俯冲高度,但是这可是需要五分钟时间的),而是美军的攻击让机动部队不能从事舰攻机和舰爆机的作业,甲板只能用于回收和派出零战。

对于美军来说,他们第一次正经的攻击,是约克城号的VB-3,VT-3和VF-3一起干的。VF-3中队长就是萨奇大人!虽然Massie的VT-3在进攻飞龙的战斗中也几乎被全灭,但是Maxwell Leisley的VB-3最终做掉了苍龙。零战一直没有遇到对手,在中途岛第一次遇到对手。就是野猫的“萨奇剪”。这是日本飞行员震惊的一点。美国飞行员使用性能差的战斗机,但用优秀的战术击败了日本对手。

作者的写作的确有有些小地方有些瑕疵(在这点上我觉得应该向某位这里的书评作者致歉),他的确对日本帝国海军批的有点狠,虽然日本海军的MI作战计划在战略上完全不知所云,但是作者自己其实都赞扬了日本人重要的技术优点——四艘航母起飞108架飞机编队,只用了7分钟。秘诀就是各舰不同的中队编组在一起。相比美军起飞还要在空中等同伴,大黄蜂和企业差不多同样的飞机编队,花了一个多小时!油多么?!但是日本海军的问题显然更多: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各个航母的中队不能随意调换。这导致第五航空战队无法参加中途岛海战;另外两个给人印象较深的问题有:航母的封闭式(导致各种味道、特别是油料的散步和味道四溢,对于地勤健康不利——但主要是一旦起火就没法控制了);还有长官室的狭窄(美军指挥官会和参谋关门冷静思考怎么打,比如斯普鲁恩斯就能否定更有航母经验的参谋长布朗宁的意见;但是南云和草鹿等人没办法作出冷静判断)。

从翻译来看,我倒觉得大部分还是很准确的。对于日本海军的人名和各种技术装备的名称比较准。但是也有一些问题,首先是之前有书评提到的“40倍口径”(40mm)的问题;然后里面有的VT-6,VB-6等翻译可能没统一(翻成“第六鱼雷机中队”、“第六轰炸机中队”)。这是错误的。实际上美国海军的舰载机中队规则识别很简单:

V是Vessel(甲板),表明位置;V*-¥分别是中队机种和所属航母代号:T-鱼雷(Torpedo);B-炸弹(Bombing);S-侦察(Scout);F-战斗机(Fighter)。航母代号(以参加中途岛战役列举)—企业号(6)、大黄蜂号(8)、约克城号(3)。所以,VB-6就是企业号轰炸机中队。

另外还有一个小问题,结尾时候提到著名的《不可思议的逆转》一书,作者是沃尔特·洛德(翻译者以为Lord是勋爵,结果让人觉得这似乎是个英国人写的书)。

这本书还是需要继续细读的,我到现在也只是读了主要的部分。还需要继续补充吧。

6/6页

还剩3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