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的政治经济学》是一篇引人深思的文章。作者深入分析了中国在经济发展中采取的独特道路,并探讨了其背后的政治经济学原因。文章指出,中国的成功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参与和市场经济的灵活运作。作者认为,中国的道路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这篇文章对于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中国道路的政治经济学读后感第一篇
这本书令人大开眼界,政治经济学能研究到这个水平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本书适合全国高校经济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人都买回家去,学习一下如何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国的实际问题,学习一下如何搞中特经研究。从这本书看谢老师对中特的研究属于国内顶尖水平了。原来政治经济学也能用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中国道路的政治经济学读后感第二篇
本书将技术经济体系引入分析框架,基于“经济体制改革-技术经济体系变革”的动态辩证关系,将制度“去魅”,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可以通过所有制改革、宏观调控、政府中长期规划等一系列“组合拳”,推动旧技术经济体系向新技术经济体系演进,不断破除旧体系中生产方式与社会需要的矛盾(这些矛盾往往表现为增长放缓、区域发展失衡等),在矛盾的动态解决转化中实现中国经济长期快速稳定发展。
中国道路的政治经济学读后感第三篇
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看,这本书整体逻辑结构严谨,易读、易懂且知识点多。从领导力量,社会结构以及指导理论等角度,以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帮我们解读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宏观经济的一些困惑。以不同的角色看本书,有不同的收获。真正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当下国际形势复杂,国内经济刚刚经过疫情的冲击,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们拨开云雾,看清大势所趋,坚定自己的内心。
中国道路的政治经济学读后感第四篇
落后国家如何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实现发展,是P必须面对和回答的未曾被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涉及的重大问题。P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提出了:判断落后国家社会性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论,回答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等问题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处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世界关系以及建设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世界的社会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中国道路的政治经济学读后感第五篇
这本书里面讲到了经济大循环问题,对现实还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以前中国通过国际大循环拉动国内大循环,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现在经济循环的节点出现了问题,比如国际方面近年来欧美对高新技术和重要资源的卡脖子,对中国公司的制裁与封锁,比如国内方面产能过剩,供求失衡问题,因此这本书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发展新思路,构建了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底层逻辑,值得一读。
中国道路的政治经济学读后感第六篇
无意拜读,虽然有些地方不太懂,或许是我太浅薄,但受益之处远大于此。西方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主观唯心论和实证主义。因此,无论是古典政治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还是凯恩斯经济学都以“均衡态”作为经济常态。由于过分强调“均衡态”,西方主流经济学始终秉持对市场自发调节力量的迷信,将资本积累过程中的内在矛盾排除在理论视野之外。与之相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事物的内在否定性被视为经济系统的最基本的规律。
中国道路的政治经济学读后感第七篇
从主题来看,同类型的著作已经非常多,可以说已经泛滥,那么本书要不要读呢?其实,选书也是选作者,要看作者的学术背景。本书的作者谢富胜教授,是一位70后长江学者(俗称“文科院士”),来自于人文社科领域第一高校中国人民大学,长期专注于、痴迷于政治经济学研究,一位非常纯粹的大神级学者。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最高水平的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已经发表学术论文4篇,在其他顶尖经济学期刊《经济研究》《管理世界》《金融研究》以及英文期刊《Review of Political Economy》《Monthly Review》都有发表文章,其成果质量之高,令同时代的其他学者难以望其项背。
中国道路的政治经济学读后感第八篇
本书基于马克思经济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般-特殊”双重层次分析法,对宇野“三阶段论”做了进一步完善,提出“理论逻辑(一般)-历史逻辑(特殊)-现实逻辑(具体)”的三层次分析法。在一般层次中,分析研究对象的深层结构及其运动规律;在特殊层次,在分析研究对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形态中,揭示研究对象的历史特殊性;在具体层次,展现研究对象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现实表现。这种三层次分析法将可观测、可感受的现实置于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之后,既能深刻地揭示现象产生的根源,又能将理论、历史和现实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提供了具有极高科学性、极强操作性、极好现实性的理论分析方法,可以看作是中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方法的重要理论创新。虽然此前也有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基于调节资本理论、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等对中国经济进行了阶段性分析,但是,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程度,还是对中国现实把握的准确程度,本书在完成度和呈现度方面具有更显著的优越性。
中国道路的政治经济学读后感第九篇
资本积累推动技术经济体系不断演进,不可避免地出现生产体系同需求不协调的矛盾。矛盾的激化一方面带来冲击,另一方面又孕育着新的生产方式。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教给我们,直面矛盾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诱发新的技术经济体系,才能在关键历史节点拔得头筹。
20世纪初,美国的福特制大规模生产解决了英国主导下作坊式小生产无法满足的普罗大众消费需求的矛盾,这是该国继承英国技术优势并结合本国市场规模广大国情的产物。60年代以来,日本的工人技能化、原料低库存的丰田制解决了福特制无法面对的市场需求多样化矛盾,这是该国结合本国市场狭小、大规模生产优势无法全面发挥的国情来应对的成果。
当前中国,既有比美国更为广阔的国内市场,也有比日本更加细分的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如何应对当前发展阶段的矛盾?本书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政治经济学者的答案!
中国道路的政治经济学读后感第十篇
理论的说服力在于理论的彻底;本书理论的彻底在于理论的具体。
不是空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和五大形态公式,而是以矛盾分析法具体判明历史方位,阐明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所面临矛盾的主要方面;
不是大喊“社会主义好”,或者以一种因果关系盲人摸象式地解释全部发展成就,而是抓住技术经济体系变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非均衡过程,具体展现国民经济循环格局的演进;
不是面对当前经济困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求单纯直接的分配比例变化,而是具体点出国民经济循环的堵点,站在全局高度打通扩大积累的浑身脉络;
不是为僵化封闭的、超越发展阶段的旧公有体制招魂,而是具体说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与要求,呼吁历史耐心和道路自信。
活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道路的政治经济学读后感第十一篇
对第三编的内容感触比较深,这一编对谢老师近些年的研究发表进行了梳理与串联。站在全球经济循环的大背景下,首先分析了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如何在个性化需求与大规模生产矛盾的作用下走向过度积累的福特制危机。其次,矛盾推动着生产方式变迁进而催生了全球生产网络。20世纪80年代,中国正是充分利用了全球生产网络背景下融入“国际大循环”的契机推动经济增长进入黄金期。第三,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逼迫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长期来看,大国发展不能完全依赖国际大循环,但这一时期国内生产体系却面临着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矛盾。矛盾倒逼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要求以问题为导向构建新发展格局。 可行的方案大致可分三步。其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化解过剩产能的同时、构建美好乡村空间的同时,也为再生产提供必要的货币资本。其二,以构建国内生产网络推动生产方式变革,提升国内制造业整体竞争力,满足国内日益升级的市场需求。其三,突破关键零部件创新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中国道路的政治经济学读后感第十二篇
中国 在奥林匹斯诸神奔跑进鸟巢的时刻 你向自己注入一针四万亿的强心剂 或许只有这样,你才能有勇气面对 一艘艘海洋巨船在风暴中的沉没 但仍让我们感到疑惑的是 新经济的药理学 到底发动了多少报废的大机器 继续了多少场吹泡泡的游戏 新地主们也还经常引用着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但实际上,攥紧心头的房贷 仍然在痛苦的大地弥漫 我们所能看到的劈柴喂马 多数只属于一些制造影像的新天地 属于马门溪龙所注视着的,新的旧世界 家电下乡的标准 标准化不了工棚里天南地北的口音 老乡 你仍在使用的按键手机 是一场千禧年的未来考古学现场 深挖你256KB的短信箱 还能否开采出那些有关麦子丰收的彩信 “3G信号就是好,田间地头都能跑” 印刷在砖墙上的巨大标语 已经褪色 田间地头奔跑的儿童们 多数也将褪掉大地的颜色 并且把一口口留守给母亲的井 归还给务工归来灰尘满身的父亲 而现在有一种倒转出现 田间地头的土味视频 在5G时代的游离神经上不停奔跑 以一种主要的诙谐开采大地 参与其中吧,或者至少别嘲笑 我相信这也是一种 我们久经改革的开放生命力 总是在新建文件夹的城里人 也总是新建不出大地的强力游戏 先生们女士们,多数淹没于城市的海洋性 在午后三点的武康大道享受舶来品 在并不标准的展览馆欣赏粗糙的工艺 某种美国式的收藏癖 占据着优雅的上流定义 而我们的家人们,集美们 在崩溃处戛然而止,去收集着破烂的美丽 这些允许不完美的生活残次品 多数时候仍可以充当一次逃逸 我们也仍然可以站在国贸的十字路口 去观看大裤衩的从天而降 捡起飘落的头条报纸 这是属于新一百年的海国图志 我们也仍需要小心辨别这些 或东方或西方的舆地学 在一波又一波的新闻巨浪里 隐藏着亟待探索的战争本体论 比如大儒辩经也无法消化的过剩产能 比如新世纪福音战士们的量产型使徒 以及铭刻于旧一百年的死海文书 朋友们,朋友们 如果你们还没有被这些 说了太多次“仍然”的剪影搞得晕头转向 就请屏蔽掉一些先知 以及冒充先知的意志 慢一些吧 啜泣与开怀都有时 还有剩余的时间 留给我们去轻抚马门溪龙的墓志 我们都喜欢美丽的问号 但问号悬停着的道路 并不是博尔赫斯般的无限条 我们实际的选择常常伴随着一些最低需要 比如一种永不回避的自我技术—— “在血与火中的重生,要像哪吒一样干净”
中国道路的政治经济学读后感第十三篇
从话语和符号的分析角度来看,本书所采用的符号,特别是四大篇章主题“老钟为什么能”、“老钟特色socialism为什么好”、“mks主义为什么行”、“迈向老钟化,时代化的mks主义”,这种提法二十big才出现。但作者宏大的思想体系并不是最近才形成的,至少三年前思路就已经渐渐浮出水面,只待成文了。所以,作者的思想体系是首要的,二十big出现的新语言符号只是正好给作者的思想量身做了套衣服。离了这套衣服,换一套衣服也能讲故事,但这套衣服对于学说本身的宣传和扩散是非常有利的。只关注本书使用的语言符号,进而大骂其中修,十分有网左red小将的派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第一篇讲的主要是马恩以来的socialism理论,主要是总结别的socialism锅家实践和我锅早期的实践为啥出了问题,我锅要以怎样的姿态融入世界资本主义的体系之中去。本部分的一个亮点是注意到了托洛茨基和老钟托派的理论,比较细致的阐述了毛主义的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理论,这些理论在当今老钟与世界资本主义锅家交往的过程中仍具有反思意义。回顾了落后锅家能不能建设好socialism的问题,这个问题放在首篇是很有意义的。总之,第一篇作为一个大的思想史述评,内容既有学者们熟悉的理论,也有学者们不太熟悉的理论,读起来很顺畅也不无聊。
第二篇是作者的原创了。是使用zz经济学分析方法来解释老钟经济为什么直到2012年还发展的可以,而为什么主流的一些解释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很明显,市场改革论和比较优势论无法完全解释高速发展,因为印度也这样。地方zf竞争理论,越到后期越解释不了问题,而且容易以破坏劳动权益,环境为代价进行逐底竞争。而发展老钟家论似乎又落入了“因为你是老钟,所以能发展”的说了等于没说的理论。我们需要一种抽象化和普遍化相权衡恰到好处的理论,作者给出的答案是技术-经济体系理论,也就是说,80-90,90-00,00-10分别对应人民不同的消费需求,而zf又进行了针对消费需求的引导性改革,引导锅有、民企向这个需求体系转变。这部分的理论框架也是亮点,总结了新熊彼特学派、调节学派和美锅积累的社会结构学派的学说,提出了自己相对于以上三者更好的理论。
第三篇是用第二篇的理论+mks的资本循环理论解释为啥十八大以后经济越来越不行了,这里没有任何唱赞歌的意思。主要问题还是人民对个性化多样化商品的需求与当前锅内生产过于大规模,流水线之间的矛盾。当然,还夹杂着收入分配,锅际卡脖子,出口需求明显下降等问题。流行的诸如直接提高工资、发消费券、减税降费都被论证为后继乏力,作者提出的办法是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大规模铺开农村地下管网建设。目前看来,这套办法缺的就是钱,所以这一块版图仍需要对货币理论,财政理论的研究进行填补。当然,这套办法必然也会放弃那些地形特别不好的县域?不过先抓好主要矛盾也是很好的。
第四篇实际上不是一个经济学问题,而是一个话语权问题,也就是中特能不能称为一个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个问题直接冲击了保守的五形态论、三形态论。作者论证的中心是,我锅的文明形态会允许私人资本存在更长的时间,比老邓设想的时间还要长,这种特点必须纳入中特的稳定特性之一来,然后让中特作为一个非常长久的历史和文明形态出现在历史上。这一时期,我们需要一个大全一般的经济学体系,作者借鉴了宇野学派的思想,阐述了这一经济学体系的一般特征。个人认为这一章还需要从更多角度来论述。 感觉论据有点单薄。
作者作为经济学者,对老钟经济的问题点分析十分敏锐。但,老钟的问题往往不仅出现在经济上,如果在别的领域也有和作者一样的敢讲真话的学者,老钟的未来肯定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