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巴菲特之道(原书第3版)(典藏版)读后感100字

巴菲特之道(原书第3版)(典藏版)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22 17:55:41
巴菲特之道(原书第3版)(典藏版)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06-22 17:55:41   小编:

《巴菲特之道(原书第3版)(典藏版)》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经典投资书籍。本书通过对巴菲特投资哲学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巴菲特独特的投资思维和成功秘诀,为投资者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和指导,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巴菲特之道(原书第3版)(典藏版)》读后感(一)

首先得懂企业,找到你看得懂的业务,还有靠谱的管理层,当然这个管理层必须得很在乎股东利益的,分红回购一个都不能少。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那就是要买得便宜,这个便宜是基于你对企业估值的基础上有个比较大折扣,也就是你的安全边际。这样你的持股体验也会比较好,在大部分的时间处于心理优势状态。 挺实在的一本书,给四颗星!

《巴菲特之道(原书第3版)(典藏版)》读后感(二)

巴菲特将经济的世界分为不等的两部分:少数伟大的企业——他称之为特许经营权;多数平庸的企业——多数不值得购买。

他定义特许经营权企业的产品或服务:1)被需要或渴望;2)无可替代;3)没有管制。这些特点令这类公司能保持售价,偶尔还能提高售价,却不用担心因此失去市场份额和销量。这种价格弹性是伟大企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它令企业能够获得超出平均水平的资本回报。

通常,普通商品型企业是低回报企业,“会遇到利润的麻烦。”它们的产品与其他竞争对手无甚区别,这样它们只能在价格上进行竞争,这样当然损害利润。最可靠的令普通商品型企业赚钱的方法,是成为低成本供给者。这类企业能健康赚钱的唯一时机,是供给短缺的时期,但这一因素极难预测。巴菲特注意到,预测一家普通商品型企业长期利润的关键在于,关注“供给紧张对于供给充足的年头的比率”。然而,这个比率经常是不完整的。他说:“相比之下,我喜欢的,是那种我明白的、可以持续的经济力量。”

《巴菲特之道(原书第3版)(典藏版)》读后感(三)

最近读了杨天南老师翻译的《巴菲特之道》,学习了巴菲特的一些思想。一句话概括巴菲特的套路——低估值成长股。看看伯克希尔的重仓股——可口可乐、富国银行、美国运通、IBM,基本上也就知道他喜欢什么样的企业了。

他的投资框架其实蛮容易理解的,简单概括如下:业务要简单易懂,长期前景要好。主要目的是为了稳定的预测现金流。管理层优秀,对股东坦诚,以创造股东价值为己任。财务上利润率高,净资产收益率高。买入时要有安全边际。我个人认为,买巴菲特持有的股票很容易,但和他一样挣钱却很难。就像许许多多的人买过可口可乐的股票,但最终十年挣十倍的人却极少。这个差异其实反映了股票投资获利的几个重要的条件:低价买入,长期持有。当然,持有的前提是企业很优秀。大部分散户都亏钱,因为克制不了自己的内心,“市场先生”每天都在报价,浮盈浮亏中,自己的心乱了。大部分基金经理都无法打败市场,因为业绩每年、甚至每半年都得考核,没法做到长期持有。

要做巴菲特,很难,即使每个人都知道他为什么赚钱。因为他的胜利建立在许许多多的因素之上,性格、技能、教育背景、合作伙伴。寻常人能够做到其中一两点就已经很厉害了。不管是生活还是投资都需要向优秀的人和理念去看齐,投入足够多的时间,去靠近他们,去理解他们,用符合自己气质的方式效仿他们,来提高自己的胜率。

《巴菲特之道(原书第3版)(典藏版)》读后感(四)

《巴菲特之道》

本书整理了巴菲特60年投资经历,以及提供“准则”以验证成功的案例。可以消遣看看,大神的世界,有书等于无书,有招等于无招。

巴菲特投资职业生涯中,遇到的伯乐和千里马:本杰明·格雷厄姆;菲利普·费雪;查理·芒格,从专注收购被低估的优质企业,到预估企业的贴现价值,列举了重大的9大收购案例。巴菲特跑赢市场指数,在经济灾难、政治变动、军事变动等挑战,交出了YYDS的答卷的原因:时间和耐心。

作者总结了巴菲特投资方法的12准则(当然巴菲特本人没有这么说过),所有现代的投资工具,如组合投资CAPM模型,在他看来只是平庸。他说,学投资只需要学好两门功课,如何估值企业,如何对待股价。

你会发现巴菲特做一个决定之前花了很长时间考验这个企业,并且在低价收购大部分股份的同时,审视它未来的价值,一持有就是10年以上。这不但要求他对自己的投资策略是有信心并且有充足的现金流去支撑他的决定。

“在恐惧时贪婪,在贪婪时恐惧。”

投资主要是如何尽可能降低风险,下跌的股票比上涨的股票风险低,长期持有比短期换手的股票风险低,剩下的交由时间和市场。

《巴菲特之道(原书第3版)(典藏版)》读后感(五)

无论是哪本介绍投资的书,我的第一反应都是畏惧。畏惧金钱、畏惧损失、畏惧无知…… 《巴菲特之道》这本书并没有我想象中的艰深晦涩,无论是行文还是案例都非常浅显易懂,作者致力于告诉读者如何减少那些困扰了很多人的错误的投资行为,不必拥有商学院的MBA学位就能知道如何使用它。

在看到本书中间部分有个思考浮现了出来:巴菲特投入在价格低而价值高的公司,他所赚取的钱貌似并未提供任何社会进步的贡献。此时我将那些科技公司扶持初创公司推动社会和科技进步的公司相比较,为何不投它们了?再次想想这样的对比实在错误。可以说当自己开始接触理财时,就迫切地想要吸收有关投资的知识,但目前仅停留在入门级,如:钱生钱、多个篮子装鸡蛋、分散投资、股票债券基金比例、定投等等。在做这些之前我先去提升了对金钱的认知。而巴菲特从小就有管理金钱、赚钱的行动认知,行动力跟上知识才能有效得出结果,所以自己总会愧疚行动跟不上看书的速度。恰好阅读《巴菲特之道》才解除掉我对行动与认知无法匹配的困扰。行动不是盲目地、感性地、漫无目的的行动,它是要建立在理性之上带有耐心、长期主义才能正确看待投资行为中的结果,耐心与焦急的最大反应就在投了一个基金、股票你会时常查看影响自己的判断和决策力还是放个一段时间甚至多年再去查看?

本书中还列举出巴菲特的集中投资(非现在大多数人说的鸡蛋放在不同篮子里的多元化投资)、与现代金融理论完全不相符的投资行为、投资方法的12准则(企业、管理、财务、市场)。但开篇中的“在自己的能力圈内投资”无法理解,各位书友你们怎么认为这个“能力圈内投资”呢?

《巴菲特之道(原书第3版)(典藏版)》读后感(六)

《复利王》解构巴菲特,福建人民出版社2023年出版,作者林水龙。 ISBN 9787211091690 目录 第一章巴菲特其人 第一节巴菲特简介 第二节巴菲特的特质一: 节俭 第三节巴菲特的特质二: 专注 第四节巴菲特的特质三: 执着于赚钱 第五节巴菲特的特质四: 对数字敏感 第六节巴菲特的特质五: 不断学习进化 第二章让巴菲特投资策略深入潜意识 第一节潜意识概述 第二节潜意识的功能和特征 第三节让巴菲特投资策略深入潜意识 第四节设定清晰具体的投资目标 第三章优先选择卓越公司 第一节分析公司的基本面 第二节优先选择经营历史稳定优秀的公司 第三节优先选择有持续竞争优势的公司 第四节优先选择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公司 第五节优先选择有低成本竞争优势的公司 第四章投资环境 第一节市场先生 第二节正确对待股票价格波动 第三节远离有效市场理论 第四节放弃市场预测 第五节选择不容易受宏观经济变化影响的公司 第五章安全边际 第一节买入价格越低, 安全边际越大 第二节优先股比普通股的安全边际更大 第三节对公司越了解, 安全边际越大 第六章长期投资 第一节复利增长的魔力 第二节长期投资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公司 第三节长期投资能降低成本, 提高收益 第七章集中投资 第一节集中投资收益更高 第二节集中投资风险更小 第八章套利 第一节套利概述 第二节白银套利 第三节并购套利 第四节可转换债券套利 第九章主要财务指标 第一节净资产收益率 第二节毛利率 第三节负债 第四节现金 第五节市盈率 第十章公司估值 第一节现金流贴现估值法 第二节预测现金流应遵循的原则 第三节自由现金流 第四节贴现率 第五节简化自由现金流贴现估值法 第十一章买入时机 第一节当价格远低于价值时买入 第二节在大熊市买入 第三节当好公司暂时遇到困难, 股票价格暴跌时买入 第四节公司内部人士大量买入股票是重要参考指标 第十二章卖出时机 第一节当股票价格远超公司价值时卖出 第二节在大牛市卖出 第三节卖出错误买入的公司 第四节在公司基本面恶化时卖出 结语 主要参考资料

《巴菲特之道(原书第3版)(典藏版)》读后感(七)

本文内容来自书籍《巴菲特之道》。

巴菲特将经济的世界分为不等的两部分:少数伟大的企业——他称之为特许经营权;多数平庸的企业——多数不值得购买。

他定义特许经营权企业的产品或服务:①被需要或渴望;②无可替代;③没有管制。这些特点令这类公司能保持售价,偶尔还能提高售价,却不用担心因此失去市场份额和销量。这种价格弹性是伟大企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它令企业能够获得超出平均的资本回报。

“我们喜欢那些能提供高投资回报率的股票,”巴菲特说,“它们存在一种可能性,就是可能继续保有这种优势。”他接着说,“我看重它们的长期竞争优势,以及持久性。”

无论从个体还是整体来看,这些伟大的企业都具有被巴菲特称为“护城河”的东西,“护城河”能给这些企业带来清晰的优势,防御其他入侵者。护城河越宽,可持续性就越强,他就越喜欢。“投资的关键,”他解释道,“是确定企业的竞争优势。那些具有宽阔持续的护城河的企业,它们的产品或服务能给投资者提供回报。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弄清楚护城河有多宽。我所喜欢的,当然是一个大城堡,而且它的周围有着宽大的护城河,里面游着食人鱼和鳄鱼。”

最后,巴菲特告诉我们,他最简单的投资智慧是:“一个伟大企业的定义至少是伟大25~30年。”

反之,一家平庸企业提供的产品实质上是普通型商品,无法与其他竞争者的产品区分开来。以前,普通型商品包括石油、天然气、化学品、铜、木材、小麦、橙汁。今天,电脑、汽车、航空服务、银行和保险也成为普通型产品或服务。尽管有巨大的广告预算,但它们并未形成有意义的产品差异性。

通常,普通商品型企业是低回报企业,“会遇到利润的麻烦。”它们的产品与其他竞争对手无甚区别,这样它们只能在价格上进行竞争,这样当然损害利润。最可靠的令普通商品型企业赚钱的方法,是成为低成本供给者。这类企业能健康赚钱的唯一时机,是供给短缺的时期,但这一因素极难预测。巴菲特注意到,预测一家普通商品型企业长期利润的关键在于,关注“供给紧张对于供给充足的比率年头。”然而,这个比率经常是不完整的。他说:“相比之下,我喜欢的,是那种我明白的、可以持续的经济力量。”

《巴菲特之道(原书第3版)(典藏版)》读后感(八)

本书作为讲解巴菲特投资思想的最负盛名的书,阐述了关于投资理财的大量深刻道理。我个人认为,学习投资理财,看这一本书就足够了(如果觉得不够,可以多看几遍),看太多其他书反而会把人们弄糊涂。几点体会如下:

一、关于投资标的和投资时机的选择

1、做投资,一定要有企业家思维,拥有一小部分股票与拥有一家企业的控制权,在投资心态上应该是一样的。选择投资标的时,只需要考虑目标企业的经营状况、发展前景、管理层能力,以及当前价格是否显著低于其内在价值,即right business, right people, right price。完全不需要考虑目标企业未来股价的涨跌。

2、如何计算企业的内在价值?巴菲特所用的方法是企业未来自由现金流的折现,这也是目前企业估值的主流方法。自由现金流指是企业的当年净利润,加上折旧摊销,减去资本性支出。因为未来利润的不确定性比较大,所以只能是毛估估,所以在买入价格方面需要有显著的安全边际。

3、一个经营良好、前景光明的企业,为何市场价格会显著低于其内在价值?那是因为市场主流投资者对其定价出现了错误。这又有两个可能的原因:(1)该企业出现了负面事件,该负面事件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并无实质性影响,而市场对其过度反应了;(2)该行业虽然当前业绩不错,但未来发展前景不明朗,市场认为其未来持续盈利能力堪忧,而实际上不必过虑。

从书中列示的9个巴菲特投资案例来看,绝大部分都是目标企业出现了负面事件,导致股价显著低估,而企业基本面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所以,选择投资标的和买入时机时,需要投资者有不同于市场主流观点的判断。如果总是与市场主流观点保持一致,是无法做投资的。

二、关于正确认识二级市场价格波动

1、二级市场股价可以长期偏离基本面。从中短期看,股价主要受社会群体性情绪影响,而社会情绪总是非理性的,不是过于乐观就是过于悲观,而且这种社会情绪的逆转需要很长时间。根据该书第185页数据,当持股期为5年时,股价与运营利润的相关系数为0.37-0.6;当持股期为10年时,相关系数也只有0.6-0.7。因此,作为价值投资者,既使持股超过10年,也很难保证通过股价上涨获得合理回报。

2、由股价波动产生的投资盈亏具有很强的不平衡性,即“尖峰肥尾”型统计特征。根据该书第205页数据,在长期投资过程中,通过股价波动获得的盈利主要发生在7%的月份内,而在剩余93%的月份内都只能持平或亏损。如果投资者寄希望于通过股价上涨获得回报,那么在93%的时间内都会感到很痛苦。毫无疑问,绝大部分投资者是不可能承受这么巨大的痛苦的。

3、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二级市场存在的价值,在于向投资者提供了以合适价格买入的机会。一旦买入,除非目标企业的基本面出现了重大变化,否则一般不考虑卖出,从而也就不再关心股价波动。就象一个企业集团对待其下属的核心企业,无论市场出价有多高,他都不会卖出的。

4、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既然在很长时间内难以通过二级市场股价上涨获利,那么投资的意义在哪里?我觉得只有两种可能:(1)作为控股股东或重要股东,将目标企业作为自己事业的一部分,而且拥有随时要求目标企业分红的权力。(2)作为小股东,则要求目标企业能够提供稳定的分红,使投资者能通过分红来获得持续的回报,这样就可以把它当成一笔无限期存款,进而也就不关心股价涨跌了。

除上述两种情况之外,投资者获得回报的途径只能是股价上涨。而如前所述,股价能否上涨的不确定性太大,因此并不适合做价值投资,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投机。

《巴菲特之道(原书第3版)(典藏版)》读后感(九)

价值投资,是被证明的股票投资正道。其核心理念就是,把股票投资当作企业投资来做,虽然是二级市场的操作,做的却是一级市场的事。赚取的利润,就是企业的内生成长。

一个成功的投资家,一定是品德,性格无限接近完美的人。最有钱的人却把钱都捐了,巴菲特的伟大是毋庸置疑的。

巴菲特的贡献不是理论,而是实践。

价值投资的核心,是为企业估值。而要为企业估值,其前提必须是这个公司至少在未来十年内可以长存。如果在存在的基础上还能加上不错的成长率,那么成为大牛股是必然的事。所以,巴菲特很看重企业的ROE和DCF估值模型。

很多人说DCF估值模型算不准,因为未来现金流很难确定,而贴现率取多少才算合理也很难取舍?其实我觉得应该把他当成一个长期思维模式。如果一个公司拥有十年的永续成长,不成十倍股都难。那么,初始估值时的30%误差又算什么呢? 基于十年的投资思考,对行业(规模,渗透率),公司(主营业务,竞争优势,护城河),管理层(基于做大公司而不是套现,基于全体股东利益,能力和品德)的理解,就是基于价值的思考,就是人们常说的好行业,好公司。

对于估值,引入可比公司和参考行业中值或平均值,历史中值,有个大概,但你必须取一个值,心中有数是低估就行了。谁能算得准他值20倍或是30倍?事实上,牛市中,估值可以高到你无法想象,熊市中,估值又会跌到你怀疑人生。即便不考虑情绪造成的估值变动,企业的内外估值,也是随着行业的渗透率,规模天花板,公司经营状况,竞争增多等不断变动的。当下的茅台可以给30倍,但是10年后呢?3000块一瓶的茅台还能不能提价到5000块一瓶呢?这是常识。而人们大多时候,并不尊重常识。难怪芒格说,常识,就是别人不知道的知识。

在价值股里,应用技术分析,就是择时。 长期思维,理性思考。

百年企业何其稀少,99%的企业最终都倒闭了,还好,我们只用思考十年。

对其他流派的思考

价值投资是超大资金的必然玩法,因为他不可能全进全出。

索罗斯,青泽已经证明,在投资哲学保证下的,技术分析也是一条可以成功之路。纵观历史,每一次牛市都是以低位突破20周线开始,而在牛市之前的熊市中,即使是价值股,也表现不佳。

巴菲特在买入可口可乐后,大部分的时间是跑输指数的。

假如以价值投资的天花板20%年化来算,以7年为一个牛熊周期(其中5年熊市,2年牛市),那么,价值投资的1元,在7年时是3.58元,上涨358%。如果将熊市全部放弃,只在牛市时买股票,那么2年的年化是88%,加上1倍杠杆,年化是约40%。

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甚至可以做得更好,因为牛市的机会太多了。只要带好止损和做好卖点规划,让资金快速运动。

这么做的好处是,可以有大把的时间不看股市,专心做自己的事。事实上,缠论的开篇就是《我为什么时隔四年再次看股票》。周期很难把握,但是周期的开始,总是有表现的迹象。比如2014年和2019年。

对于技术派来说,需要避开单边下跌的熊市,并且在长期趋势反转时,及时入场。因为在长期趋势上来说,一轮牛市不可能短时间结束,最少也要持续1-2年。这可以给技术派大量的标准时间窗口。为什么要人为的去跟熊市对抗呢?

但是价值投资思想,对技术派仍然有巨大的价值。即使一轮牛市中,拥有最大空间的股票,仍然是那些有价值的股。而此时的价值,是符合了当下的时代脉搏,公司基本面向好的好行业,好公司。

对于技术派来说,长期的趋势突破和形成至关重要,就如长期的趋势何时结束喻示着牛市结束一样重要。

所以,成熟的技术派,其实是对周期的尊重,对市场先生的尊重,不与市场对抗。

对中小资金来说,做一个价值技术派,或许才是兼顾了价值与效率的最佳方案。

发现大级别趋势,买点,止损,卖点。

《巴菲特之道(原书第3版)(典藏版)》读后感(十)

好行业、好企业、好价格、长期持有、适当分散。好行业首先是自己了解的行业;其次是产业吸引力高、稳定性强的行业,好企业首先是指长期竞争力,即有长期竞争优势的企业。好价格,“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长期持有,“如果你不想持有一只股票10年,那你就不要持有它一分钟”。适当分散,不要过度分散,“如果你有40个老婆,你就不可能对她们的每一个都有所了解”。“买股票就是买企业的股权”。买企业就是买一项资产的未来盈利能力,或者说是买企业未来的现金流折现。“我的所做作为,没有超出任何人的能力范围。”

格雷厄姆教巴菲特如果能够哦避开这些股市中的情绪旋风,就有机会从其他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中受益,因为其他投资者是基于情绪买卖股票的,而不是逻辑。费雪教会巴菲特买了太多股票的风险在于不可能看好每个篮子里的鸡蛋。投资者的风险来自于在不了解的企业上投入了太多资金。格雷厄姆的兴趣在于购买便宜股票,费雪的兴趣在于购买那些长期而言,有潜力提高内在价值的公司。格雷厄姆对巴菲特说过,情绪对非理性决策的人是错误,对于避免落入陷阱的人是机遇。芒格接着推演,他称之为“误判心理学”。格雷厄姆给予巴菲特投资的知识基础——安全边际,以及帮助他掌控情绪以利用市场的波动。费雪教会巴菲特更新的、可执行的方法论,让他发现长期的优秀投资对象,以及集中投资组合。芒格帮助巴菲特认识到购买并持有好企业带来的回报。

12准则。企业准则:(1)企业是否简单易懂?(2)企业是否有持续稳定经营的历史?(3)企业是否有良好的长期前景。管理准则:(4)管理层是否理性?(5)管理层对股东是否坦诚?(6)管理处能否抗拒惯性驱使?财务准则:(7)重视净资产收益率,而不是每股盈利。(8)计算真正的“股东盈余”。(9)寻找具有高利润的企业。(10)每一美元留存利润,至少创造一美元的市值。市场准则:(11)必须确定企业的市场价值。(12)相对于企业的市场价值,能够以折扣价格买到。

格雷厄姆指出,一个投资者最大的敌人不是股市,而是自己。他们或许在数学、金融、会计等方面能力超群,但是如果不能掌控情绪,他们将无法从投资中获利。巴菲特解释格雷厄姆的方法有三个重要的原则:首先是将股票视为企业,这将给你一个不同的视角;其次是安全边际的感念,这赋予你竞争优势;最后,对待股市具有一个真正投资者的心态。格雷厄姆说,一个真正的投资者几乎从不被迫出售其股份,也不会天天关心股票行情。格雷厄姆创造了一个寓言角色——市场先生。如果市场先生表现出愚蠢的情绪,你可以选择不理会或利用这样的机会。但是如果反过来,你收到他的影响,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理查德泰勒,研究表明,人们对一些偶然事件赋予太多的关注,并认为自己捕捉到了一个新趋势。他们相信别人不知道这信息,于是基于这些肤浅的推理迅速做出决策。过度自信使人们相信自己比别人更懂得这些信息或数据。行为学家的研究结果指出,人们对于坏消息反映过度,对于好消息反应迟钝。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过度反应偏差。因此,如果短期的报表不佳,人们就会想都不想,快速做出过度的反应,由此,股价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泰勒把这种过分强调短期的行为叫作“短视”,他相信大多数投资者如果不看每月的投资结单会更好。在现实世界中,泰勒相信,当看到股价大跌时,很少有人能抑制住过度反应的情绪,也就是会错失输家向赢家转换的获利机会。现代科技的进步加剧了这种行为。投资者现在随时能查阅股票行情。人们对于同样数量的损失和盈利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损失所带来的痛苦是盈利带来的喜悦的两倍到两倍半。损失厌恶还能以另一种方式影响你,它让你非理性地持有那些不好的股票,没人愿意承认自己犯了错。但是这样做实际上造成了另外的潜在损失,如果你不卖出错误的投资,就等于放弃了另一个本来可以重新安排投资而获利的机会。

参与者分为两组。第一组有两个选择,拿走30美元,或者硬币游戏,赢了得9美元,输了扣9美元,不玩的话,可以直接拿走30美元,90%的人选择了游戏。第二组,参与硬币游戏,赢了得39美元,输了得21美元,不玩可以直接拿走30美元,57%决定直接拿走钱。如何选择管理这些投资,与我们看待本金的心态有很大的关系。心理账户的概念可以解释为何人们不愿意卖出自己持有的烂股票,因为在他们心里,只要没有卖出,账面损失就紧紧是账面上的,并不是实际损失。人们更愿意用意外之财去冒风险。

当分析历史上的投资回报时,我们发现长期投资主要回报发生的月份只占所有月份的7%,也就是是说,在余下的93%的月份并无回报。那么,这就很清楚了,看投资结果的时间频率越频繁,你看到的亏损次数就越多,如果你每天看一次,有一半的机会看到亏损,但如果你一个月看一次,这种亏损带来的心灵损失将小得多。持有时间越长,面对的波动就越小,你的投资选择就越有吸引力。换言之,影响情绪风暴的因素有两个:损失厌恶以及估值频率。那么多长时间看一次投资结果最佳呢?答案是一年。巴菲特曾经说,最好股市一年只开放一天交易。投资者查看频率越高,他们越容易收到心里打击,而上下波动的股票就越没有吸引力。损失厌恶是人类的本性,无法改变,但与此相反,可以改变查看频率。

巴菲特在1985年年报中分享了一个格雷厄姆最喜欢的小故事。一个石油商人在天堂门口遇见圣彼得,圣彼得说,你获得进入天堂的资格,但是天堂已经没有石油商人的位置。石油商人问他能不能对里面喊几句话。圣彼得同意了。石油商人挥舞双手高喊:在地狱里发现了石油。天堂的门立即洞开,所有的石油商人都蜂拥而出,涌向地狱。圣彼得很佩服,邀请这位石油商人进入天堂。但石油商人拒绝了:“不,我还是和他们一起去吧,有时,谣言可能是真的。”

格雷厄姆提醒我们:在大多数的时间里,股票是非理性的,它会向两级波动,原因在于人们的根深蒂固的投机和赌博心理。他警告,人们必须为故事的上涨或者下跌做好准备。他的意思是不仅仅做好知识上的准备,还要做好心理上和财务上的准备。如果投资人过度担心自己的持股由于不合理的市况而大跌,他们就会把自己的优势转化为劣势。这种人最好远离市场行情,否则他会由于别人的错误而导致自己的精神痛苦。

尤金法玛观点非常清晰:对于未来股市的预测毫无意义,因为市场是有效的。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中,当信息公布后,大量理性的投资者会即刻做出反应,令股价瞬间进行相应的调整,股价反应是如此之快,以至于没有人可以从中额外获利。巴菲特对有效市场理论的质疑,集中在一个核心点:没有证据表明,所有投资者都会分析所有可能得到的信息,并由此获得竞争优势。有效市场的理论依然如宗教教条般,在商学院里被教授给学生们,这其实给巴菲特们提供了机会。巴菲特挖苦说,实际上,这些帮倒忙的教授们,给我们以及格雷厄姆的追随者提供了非凡的服务。在任何一种竞赛中,无论金融、心理还是真实竞赛,如果你对手的努力都是无用的,这对你而言将是一个巨大的优势。从自私的力场出发,我们应该给他们提供椅子,让他们一直将有效市场理论传播下去。巴菲特的支持者不相信市场是有效的,取而代之的,他们首先关注资产价值,然后才关心价格,或者根本不关心价格。一句话,巴菲特是理性的,非情绪化的。

斯坦威诺奇相信人类没有进化好,我们基本默认选择那种几乎不需要计算能力的处理机制,尽管他们不准确。一句话,人类是懒惰的思考者。

《巴菲特之道(原书第3版)(典藏版)》读后感(十一)

转自公众号「瞬息之间」,记录人生一瞬(读书、思考、投资、生活)。

价值投资算是投资“武林”中最正宗的功夫,巴菲特是其集大成者——毕竟比他收益率高的没有他的持续时间长,比他持续时间长的,嗯...目前还没有。巴菲特没有集中阐述过他的投资体系,都散布在其几十年的致股东信里了。最近读完了《巴菲特之道》,感觉是目前读到的巴菲特价值投资体系里最好的一本了。

第一课

巴菲特第一次买股票是11岁,投入114.75美元买了3股他老爸的爱股,这些钱来自他过去5年卖汽水、花生等小东西所得。买之前小巴菲特用心研究了股价图表,感觉即将起飞,对此信心满满。但买完没多久股价下跌了30%,让他有些崩溃,最后艰难熬到了反弹,但股价反弹回40美元/股时,小巴菲特卖出了,这笔投资赚了5美元。

随后,股价没有停下,反而加速飙升至202美元/股,巴菲特懊恼后悔不已:过去5年他的小生意才攒了120美元,而这次卖出错失的机会顶得上他20年的小生意所得。

这是痛苦的第一课,巴菲特学会了耐心,并且不要被自己的买入成本所束缚。但这时的他还不明白为什么一家公司的价格会变化如此之快,是什么决定了公司的价格,直到遇到他的老师格雷厄姆。

最重要的三个人

对于巴菲特而言,格雷厄姆不仅仅是导师。作家罗杰·洛温斯坦写道:“格雷厄姆是第一个证明挑选股票是可以有可靠理论的人。”,格雷厄姆提出了自己关于投资的定义:“投资是经过深入分析,可以承诺本金安全并提供满意回报的行为,不能满足这些要求的就是投机。”。

基于此理论,格雷厄姆提出的方法论是:只能以低于账面价值的价格买入。这就是价值投资理论中基于安全边际,巴菲特最早的10年就是基于此方法论操作,大获成功,直到市场上再也找不到满足此方法论的股票。后来巴菲特说,使用格雷厄姆方法论能获利的最后一次机会只出现在1973~1974年的熊市底部。

随后芒格教会了巴菲特为品质买单。1971年末,喜诗糖果寻求出售,开价是净资产的3倍,根据格雷厄姆的理论,这个价格太高了。巴菲特很犹豫,芒格劝巴菲特买下来,认为这看似高价实际上是个好交易。这次交易是巴菲特思想转变的开始,从此其方法论中增加了一条:用合理的价格,买优秀的公司。

但什么是优秀的公司?是那些能超出行业平均水平的公司,费雪总结了两类企业会超出平均水平:1、“幸运且能干”的企业;2、“幸运因为能干”的企业。费雪认为优秀的公司有优秀的管理层,管理层可靠,担得起股东的信托责任。而要深入理解一家公司是否足够优秀,工作量很大,费雪的应对方法是:减少研究的数量,宁愿持有少数优质公司。

而集中持有少数优质公司的方法和分散投资降低风险看起来冲突,费雪认为:“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能降低风险”的观点是错误的。买了太多股票的风险源于,不可能看好每个篮子里的鸡蛋,投资者的风险来自在不了解的企业上投入太多资金。而费雪的思想,教会了巴菲特对于集中投资不必过于紧张。

准则

在以上三人主要思想的影响下,巴菲特融合形成了自己的投资准则(当然这个准则是该书作者总结归纳的)。

巴菲特只投简单看得懂的生意,看过去的十年基本就能预期出未来的十年。巴菲特说:“相比之下,我喜欢的,是那种我明白的、可以持续的经济力量。”

2. 管理准则

巴菲特说:“道不同,不相为谋。无论企业具有多么诱人的前景,与坏人打交道做成一笔好生意,我们从来没有遇见过。”

3. 财务准则

巴菲特说:“并非所有的盈利都是平等创造的。”

4. 市场准则

企业的价值如何确定?约翰·伯尔·威廉斯70年前在《投资价值理论》一书中,他的定义是:“一个公司的价值取决于在其生存期间,预期产生的所有现金流,在一个合理的利率上的折现。”巴菲特解释说:“这样的话,无论是马鞭制造商,还是手机运营商(尽管性质各异),所有企业在经济层面都是一样的。”

总结概括起来,巴菲特的准则就是寻找长期前景稳定,管理层优秀可靠的生意。好的生意,好的管理层,最终就会得到好的财务指标,剩下的就看市场是否给机会能以合适(折扣)的价格买到了。

方法论

基于以上准则,研究巴菲特几十年来的投资组合变迁,可以简单概括出他的投资方法论。

集中投资

集中投资的精华之处在于:“挑选几只长期而言能产生超越平均水平回报的股票,将资金大量投在其上,当世界给予你机会的时候,聪明的投资者会出重手。当他们具有极大赢面时,他们会下大注。其余的时间里,他们做的仅仅是等待,就是这么简单。”。

与集中投资相反的方法是“多元化”投资,对于“多元化能降低风险”的说法,巴菲特相信,只有那些不了解自己在做什么的人,才需要广泛的多元化。如果他们对于自己的持股一无所知,他们的确应该购买很多只股票,且分不同的时间买进。在另一方面,如果你不是那种一无所知的投资者,那么,研究一些企业,发现五到十家拥有长期竞争力、价格合理的公司足矣。

巴菲特认为,一个人在一生中很难做出数以百计的正确决策,只要做出为数不多的智慧决策就足够了。

而集中投资的考验在于,波动非常大。根据现代组合投资理论中的定义,风险来自价格的波动,根据统计,组合集中于少数的股票,通常波动标准差是大盘指数的2倍。而巴菲特的风险观是:风险与股价波动无关,与那些个股未来产生利润的确定性有关。

长期投资

我们都知道巴菲特推崇长期,但长期是多长?凯恩斯说,长期而言我们都死了。

那么多久才是理想的时间长度呢?没有标准答案,尽管巴菲特说是5年,长期持有的目的并不是不交易,这是另一个愚蠢的极端做法,可能导致你错失更好的机会,对于5年的组合有20%的换手率。但他也说:“一个伟大企业的定义至少是伟大25~30年。”,所以按5年20%换手率,大概25年才会有100%的换手,如果选中的是一家伟大企业,基本能拿完这家企业最好的25年,而不至于留下遗憾。

股市参与者可以选择自己的身份:他们既可以企业所有者身份去行动,也可以像玩游戏一样去炒股票,而巴菲特的长期投资观是:“投资就像运营企业一样,它的核心着重于建立与优秀的人和企业的长期联系,避免不必要的频繁换手,以免打断复利增长的节奏。”

...

大体上巴菲特的价值投资体系精华就解析得差不多了,而它属于巴菲特。每个人在投资过程中,都会受到自身情绪,以及成长经历形成的性格影响,我们大概只能从巴菲特的体系中吸取智慧,融入自身体系,形成自己的投资之道。

瞬息之间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