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丹麦女孩的读后感大全

丹麦女孩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0-16 09:10:38
丹麦女孩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10-16 09:10:38   小编:

丹麦女孩读后感第一篇

电影《丹麦女孩》剧照

丹麦女孩读后感第二篇

一开始的他,能够唤出莉莉,有点儿精神分裂的感觉,但是后来莉莉出现的越来越频繁,埃纳儿也发现,他期待、盼望莉莉的到来。

有人觉得埃纳尔是个同性恋,她只是从女性的内心,希望找到1个爱他的异性;

有人觉得他变装癖,其实她只是穿上原本属于她的装束。

他是幸运的,如果没有他妻子格蕾塔的支持,也许埃纳儿不会有信心去德国做变性手术,甚至莉莉出现1次后就会永久消失。但格蕾塔也同样“爱上”了莉莉,当莉莉为了成为1个真正的女性,决定去移植子宫时,格蕾塔无论如何都不愿她去冒这个险,但最终,幸运的莉莉有卡莱尔的支持,虽然书的结局并没有写明,但至少莉莉已经作为了1个女性。

唯一觉得遗憾的,是埃纳尔“去世”后,莉莉似乎总是拒绝承认埃纳尔的过去,也不再画画。存在过的是无法被抹杀的,34年的埃纳尔就是帅气的莉莉,34年后的莉莉只是做回了自己而已。

不管如何,这本书很感人,能让人想到很多,在我的观点里,不仅仅是LGBTIQ,而是对真正的自我的解读。

丹麦女孩读后感第三篇

变性人虽然是现代流行的一个术语,但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太监、泰国的人妖等。西方变性科学的发展以及各国变性手术的开展,使变性手术越来越呈现出一种繁荣趋势。

据报道,1931年世界首例变性手术后,全球已超过1万多人变性,全世界每10万人中就有4个易性症患者。目前我国大约有40万人要求进行变性手术,已有1千余人做变性手术。其中最知名的,就是舞蹈家金星和造型师吉米。

金星的婚姻,看起来蛮幸福的,也收养了孩子。但她的婚姻是变性以后得到的。试想一下,如果在变性之前,金星以男人的身份结婚,然后又变性成女人,那将会是什么样的现状?

丹麦女孩读后感第四篇

电影中不能体会的细腻感情和人物转变的心理,在原著中也能感受几分。每感受到一些情感的隐秘的流露,总久久不能自拔。

是的,正如第一页写的:勇敢做自己。不畏流言,不在乎其他人的想法。就尽情的释放体内那个一直想要示人的自己。

关于格蕾塔,原著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她的一生,从特立独行的离经叛道到最后的安于平稳,回到家乡。只因埃纳尔。只因婚姻。尤其是在莉莉返回哥本哈根后,她还是一如既往照顾着莉莉,庇佑着莉莉——尽管莉莉并不一定需要。最后她还是选择放下,选择安稳,选择释怀。——和莉莉和平分手后,跟着汉斯回到加州。

关于埃纳尔,从那个周围充满沼泽的小村庄他的体内就有了莉莉的存在。不自知的情况下,穿了那丝袜和裙子。细腻的触感,优美的线条。让他内心深处的莉莉被唤醒。从那以后,他的生活开始有了游离不定的痛苦。——画作,妻子。

关于莉莉,一如百合(lily)般纯洁美好。她渴望被赞美,渴望爱情,渴望和别的正常的女孩子一样获得幸福。

丹麦女孩读后感第五篇

相比较电影而言,小说中对于莉莉的心理描写刻画更加深刻自然,原著小说中展现了很多电影剧情中都没有的情节和细节,把莉莉的情感描写的也更为细腻。这是小说的好处,但电影也有小说做不到的地方。电影呈现的方式更直观,因此我们看到的由演员表演的人物角色的心理变化更具震撼力。电影在原著小说中的基础上一些地方有了一些小小的改动,例如小说中在第一章中把埃纳尔第一次穿上女装做画模时的心理感受描写得极细,小说中埃纳尔是脱下自己的衣服换上了美丽的裙子的,电影中则是靠在身上。在小说的氛围中,读者更能清晰地感受到埃纳尔第一次套上女装时那种抵触和沉醉的两面斗争心理,以及他对自己体内“莉莉”身份的越来越认同,把莉莉追求最真实的自我的精神形象在小说中刻画的入木三分。在小说中能让读者更深入的了解这个“丹麦女孩”为了追求真实的自己,经历的种种困难与心理斗争,以及小说背后,一百年前那个真实的、美丽的故事。

丹麦女孩读后感第六篇

很喜欢书中对于景物的描绘,喜欢书中格雷塔和莉莉,埃尔纳和格雷塔,以及他们之间各自的心路历程。读书的时候,仿佛能感受到独立自主但又充满爱意,肩负责任的格雷塔,能看到瘦弱的埃尔纳穿过街头,用他瘦弱的手腕举起画笔,能看到莉莉穿着精美的小裙子,去感受,去爱生活。 这本书突出的地方在于,他把莉莉和埃尔纳当成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人,他们俩仿佛彼此的兄妹,他们是两个完全不一样,虽然不独立但是有自由的方面,可惜,两个人不能同时存在于一个躯体。这个就区别于普通的变性小说,莉莉的美,埃尔纳的孱弱,在作者的笔下化为了娓娓道来,散发着的魅力,我实在是为他们沉迷。 格雷塔在这个故事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就像作者本人所说,她绝不是配角,而是作为主角一起和埃尔纳,和莉莉,创造了这不可思议的生理奇迹。如果没有她,莉莉不会有那么强烈的生命力,没有莉莉,她也不会有这么强烈的创作激情,格雷塔的一生虽然不长,却经历了很多常人一辈子也经历不到的事情,生离死别,最终又回到了她的故乡。格雷塔的气质也很好,想着她高大的身影,一直坚定的追求着自己想要的东西。我觉得可能是艺术家的七夕太重了,有的事情,总能看到她慢慢沉浸在感觉里,细腻而又感伤。

看完我也很高兴,莉莉作为最早的一批变性人,她成功的做到了自己想做的事情,而这种勇气是大多数的我们所不具备的,格雷塔,不管怎么说,她们都有美好的生活。

丹麦女孩读后感第七篇

因为小雀斑和坎妹主演的电影去看了原著。断断续续看了三个多月才看完全书。

不得不承认有些琐碎的生活细节描写着实略显无聊,但是原著描写的很多细节都是影片中未曾提及(或加以改编)的。例如,格雷塔曾另有一位丈夫,他受病痛折磨,于是拜托妻子亲手闷死自己,以求解脱。例如,当教授割开艾纳尔的身体时,真的在肠子之间找到了一对隐藏的卵巢。再比如,原著中的亨里克,他不是同性恋,他确实是莉莉的爱人。而莉莉也正是因为他,才选择了最后一场手术——把她和死神拉近距离的那场。

丹麦女孩,我个人认为,书中表达的很明确,指的就是莉莉。一直到全书的三分之二左右,她才算是彻底完成了自我认知。也就是那一刻起,艾纳尔正式宣告死亡。

其实作者也花了大量的笔墨去刻画格蕾塔,后面一般几乎全以心理描写为主。个人觉得她是内心与行动相矛盾的典型。书中曾写道,格雷塔看似不拘小节,实际内心对他人看法十分在意,她只是一个普通人,她的人物性格是丰满而立体的。

另外,文中有大量描写人体的段落,这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明明是luo露的躯体,但是用细腻的文字去润饰它,其中不乏露骨的言辞,但却毫无情se的感觉。

莉莉看着脱衣妓女的那一刻,更像是看见了真正的自己。

书中说道:“我们相信。这便成了现实。因为我们相信这可以做到。”

艾纳尔是困住莉莉的牢笼,而莉莉的信仰足够强大,又有格蕾塔的支持,于是莉莉挣脱了枷锁,得以诞生。于是她找回了自己,即使最终的代价是生命。

信仰的力量不可小觑。敬莉莉·易北女士。

丹麦女孩读后感第八篇

读这本书,想说的是:在人生这条路上,真正勇于做自己的人,都有独自穿过黑暗的勇气。

我们每个人,谁没点儿按自己的心意来活的想法?但真正可以活出自我的人,放眼望去,十无一二。我们大部分人,被别人的孩子、邻居的七舅老爷等等很多莫名其妙,看不见摸不着又时刻能感觉到的一切所重重顾虑,或是将自己抛在一边,或是顶着“她这个人太自我”“人不能只为自己活”“你就不能xxx”等口水,内心陷入无止境的挣扎、茫然,无所适从。如果是这样的你我,建议看看这本《丹麦女孩》。

书名好像很明确——丹麦女孩——不就是丹麦的一个女孩嘛。。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但实际上,想做一个女孩,有时候对一些人来说也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愿望。知名的比如说敬佩的金星老师,不知名的比如我同事的一个同学。。。这些人好像生来投错了胎,更要命的是他们不想认命。他们注定要品尝更多的苦涩,但,他们也比绝大多数人品尝到了另一种不同的状态,用一份向死而生的勇气。

书里的主角莉莉,就是经历了这样一番常人难以理喻的历程。。还没看完。。就不剧透了。。让我感到震撼的是,这是一段真实的事迹撰写的故事,里面的主人公是地球上首个接受变形手术的人。这本书改编的电影《丹麦女孩》,获得了奥斯卡级别的大奖。之所以受到这样的关注和肯定,我想原因并不是因为主人公本身的传奇经历,主人公的酸甜苦辣永远不是能感同身受的,更有价值的是他\她的勇气,已经超越了事情本身,成为了人类的不羁。

丹麦女孩读后感第九篇

从一次巧合中,莉莉出来了。因格蕾塔对丈夫的最深层次的了解(或者说她自己这么认为。),保证了莉莉的继续成长。而亨里克,卡莱尔,汉斯,每个人都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催生了完整体的丽丽·易北。

但是我并不想谈在没有彩虹旗,仍如此勇敢的莉莉,而想谈谈格蕾塔。

格蕾塔在完好的婚姻和丈夫的幸福之间选择了丈夫。她也徘徊过,也犹豫过,之后的事情也渐渐超出了她的预料。但她还是坚持了自己的选择。丽莉莉不能说不是一个勇敢的孩子,但格蕾塔也是少有的瑰宝。 格蕾塔带着莉莉去参加舞会,让莉莉作为一个女孩去参加舞会,让莉莉被男人搭讪,让莉莉和男人去约会,去亲热。我难以想象格蕾塔的内心,但肯定不是满怀高兴。 之后为了丈夫,到处求医,放下工作去照顾莉莉这其中,必然碰过很多次壁。难以认同莉莉,甚至受到了威胁。但她还是选择相信丈夫。

这里我要问一下,格蕾塔为什么相信他?

是因为她是彩虹旗先锋吗?

是因为她的思想很开放吗?

仅仅因为格蕾塔爱着埃纳尔。不管他做什么,她都站在他的身后作为精神的支撑。但是,之后呢? 手术很成功,莉莉是一个完整的女孩了,可以去约会,可以去恋爱,不用再担心他人发现符合莉莉的物品。灵魂与肉体达到了一致。而格蕾塔呢?她爱的是埃纳尔,附带爱上了莉莉。当莉莉着手去追逐自己的爱情。格蕾塔却难放下感情,去寻找下一段的爱情。我想如果可以,她应该还想继续和莉莉一起过吧。 结局应该是美好的。丈夫与妻子都有了下一个正确的人。一对夫妇成了两份爱情… 格蕾塔亲手将自己婚姻取消,这虽看来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但还是与格蕾塔有关。格雷塔对丈夫的感情,愿意舍去婚姻成就丈夫。我只能表示敬佩,但我却不会鼓励或者认同。为一个人牺牲这么多,值得吗?我不明白。

丹麦女孩读后感第十篇

头一次听说《丹麦女孩》,当然是由“小雀斑”主演的电影,据说华美惊艳,荡气回肠,令不少文艺男女青年泪牛满面,唏嘘不已。

因此,好奇心很重的我在网上开始搜这部片子,奇怪的是居然只有片花。好失望,有死忠粉告诉我中国大陆没有公映,因此网上没有,但是他们从其他渠道有拷贝。好吧,冲着这份热切劲我也要把部电影认认真真看一遍。

看过片子,只觉得满屏幕金黄,旧欧洲的那种怀旧感,男女主角颜值太高,音乐太美,让你觉得有点不真实——当然,这些都不是电影的主要毛病。主要毛病是你觉得它太空,怎么把这么一个惊世骇俗,凄美无奈的故事拍摄的这么。。。这么华丽?

对,我嫌弃它走马观花,没有反映出主人公的所思所想。在任何一个年代,挑战命定的性别角色都面对巨大的压力,不说社会压力,单是手术不成熟的上世纪30年代,想想就觉得恐怖:内心到底有多渴望,才会做出这样奇思妙想,魂飞天外,改变所有人生活轨道的决定。实际上,从后来的结果看,他也改变了人们的认知:关于性别,关于婚姻,关于勇气,关于你能在多大程度上做自己。

怎么说呢?以前总觉得自己是个足够政治正确的年轻人,什么同性恋,异性恋,双性恋,都能接受。但是对于莉莉,小说的主人公,我有点接受无能——这是性别认同混乱?这是变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描述。我周围更“专业”的人说:“行啦,人家那叫跨性别,既不是同性恋,也不是双性恋,是正常的异性恋”!

我晕,那他是男性的时候爱他的妻子吗?变性成为女人后,怎么再维系他们的婚姻?以女同的形式?

当然,变性之后他是选择了男性为恋爱对象。可是好乱,他以前是个男的,这不是男同性恋吗?尽管一个人的历史可以既往不咎,但想到以前的他,心里还是别扭。

更别扭的是,她的妻子,那个玩火自焚的妻子!她到底是圣母?还是同妻,傻傻分不清。小说中无疑她是纠结的,但也给人自作自受的感觉。跟朋友聊天聊到这个问题,朋友很开明的说:“西方人嘛,比较open,他们是灵魂伴侣。”灵魂归灵魂,可是身体的那部分怎么解决?

人们对于自己无法分类,无法定义的事物,就喜欢用“恶德”“非常态”来归类,以掩饰他们认知的有限和道德的优越感。

可是,说了这么多,到底是谁更缺乏底气呢?

全世界都反对,他们依然坚持自己的选择,尴尬的,到底是谁呢?

未完待续,后续还会再写点~~

丹麦女孩读后感第十一篇

一点感想:格雷塔这个人物才是贯彻始终我最感兴趣的,她爱是三个男人,可是几乎可以说全部都是埃纳尔,泰迪是埃纳尔之前的感情寄托,汉斯更是与埃纳尔紧密相连的生命,从前到后她最爱的就是埃纳尔,甚至连他体内的莉莉也一起爱,爱超越了时空、性别、婚姻,它不仅仅是儿时的恋慕,是成年后成熟的坠入,是多年生活相濡以沫的牵扯,可是这种爱因着埃纳尔与众不同的人生遭遇,也在改变格雷塔,她以前是斗士,脱离自己家庭追求自我的斗士,勇敢的斗士,可是面对失去埃纳尔面对失去莉莉,她只剩下女人的脆弱与伤感。

格雷塔:29岁,画家,埃纳尔的妻子,祖父富裕,美国人,父亲经营橘园

埃纳尔:艺术教授,格雷塔的第二任丈夫,母亲在他襁褓时去世,父亲庄稼汉、多病体弱

安娜:歌剧演员,格雷塔的客户

卡莱尔:格雷塔的弟弟

海琳娜艾尔贝克贸易公司文员

汉斯:埃纳尔儿时好友,父亲是男爵,后来成为艺术品经纪人,与埃纳尔初吻时被埃纳尔父亲发现

亨丽埃塔、玛格丽特、多蒂安妮:格雷塔妈妈富裕朋友的名媛女儿们

泰迪克罗斯:制陶工作室制陶师,格雷塔的第一任丈夫,与格雷塔育有一子卡莱尔

亨里克森达尔:埃纳尔艺术家酒会上认识的画家,吻了“莉莉”

拉斯姆森:画廊经纪人

赫科斯勒丹麦医生,知道“莉莉”后采取严厉的治疗态度

波尔克博士市立妇科医院主管医生,安娜的情人

安妮玛丽图书馆管理员

麦克布莱德医生美国心理医生,直接告诉埃纳尔是同性恋

布森医生想给埃纳尔做前额叶切除术(针对精神分裂患者)

乌苏拉波克尔医生的病人

克雷布夫人在波克尔医生诊所工作

丹麦女孩读后感第十二篇

看电影《丹麦女孩》,关注力始终放在小雀斑饰演的埃纳尔身上,以为它讲的是一个人的故事,奇怪的是,在阅读同名书籍的时候,注意到了莉莉和格蕾塔,心中暗想:这根本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美丽怯懦的莉莉精心打扮露面时,犹如一枝绽放的花朵,格蕾塔把它放在手心端详着,莉莉不见,埃纳尔的存在又像个旁观者。真实故事一旦在纸张上被展现,其故事形态彷如深秋早上的湖水,太阳出来时,升起一圈圈的白雾,读者就是太阳,你的出现和视角决定着你看到的是什么。

埃纳尔为妻子穿起裙子装扮模特时,唤醒了体内的莉莉。这时的埃纳尔最迷人,感受到了丝绸,赞美自己的皮肤,意识到了自己还可以是另外一个人,对体内的莉莉有了想念。最初以为埃纳尔以“莉莉”的身份参加舞会时,是出于惊喜,事后才发觉,那不是惊喜,而是喜欢。喜欢来的太过突然,尽管他与莉莉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但是他对莉莉是喜欢,莉莉对他来说却是惊喜。无论是惊喜也好,喜欢也罢,对埃纳尔来说,承受两种着两种性别,痛苦要凌驾于时间之上。

当我们开始探究怎么办的时候,埃纳尔早已确认了自己的身份,他认为自己就是莉莉,他要让莉莉从他体内复活。德累斯顿的易北河边的妇科医院里的莉莉,脸色苍白,小心脏却是砰砰乱跳,她接下来要面对的,可是一连串的未知。大多数人面对未知,一脸恐惧,倒是莉莉,充满惊喜,她热爱生活,更热爱自己的生命。在我们以为一切都会以美好结束时,莉莉走的又是那么的悄然。

在书中隐隐读出了“宿命”这两个字,与亨里克结婚,即将搬去纽约的她,不是不愿意把画带走,而是不能带它们走。“她突然颤抖了一下,因为突然间,她感到周围的一切好像都是属于别人的。”那么,莉莉属于谁?她谁也不属于,她创造了自己,时间记住了她。

如果这一切只有埃纳尔一人在面对的话,未免太单薄。还好有格蕾塔,与丈夫的爱看似很平淡,夹杂在日常中,却有一种默契。足以让格蕾塔面对丈夫的变化,她用坚强抵抗着自己的无力,丈夫渐行渐远,她在无力中挣扎着,是理解让她做出了选择,她可以给莉莉自由,莉莉可以获得解脱。原来,所有出于爱的抉择,都是慈悲。莉莉呢?再面对格蕾塔时,有许多秘密,疏远至此,充满遗憾和悔恨。整本书中,我最迷恋的人物并非埃纳尔,也不是莉莉,而是格蕾塔,她的存在,像是为了帮助莉莉的出现,她的美,正是在于这份委婉。一次次的画莉莉,完成她的绘画,这是她的欲望,她的这份欲望反而让莉莉坚强和美丽,格蕾塔是伟大的。

莉莉,是我们中的每一个,只要能够实现自己,承受多大痛苦也无妨,现在我才意识到,为何要努力的去实现自己,现在这个自己不也挺好吗?可是,我们想要的是自由啊!故事里一旦有了爱,会觉得很真诚,感觉不到荒诞,生命的美好,也正是在于此吧。

丹麦女孩读后感第十三篇

我估摸自己算半个原著党,电影拍的好,我很可能去看原著,但反过来,原著写的好,我未必会看周边。(很多电影我都是等热度降下之后自己再慢慢欣赏,从而也错过了讨论,吐槽一下)当年这部电影很火的时候我没去看(现在仍躺在我的待看列表),听人介绍以为是蕾丝边的故事,结果发现错的离谱,可见看到听到的未必是真的,不过嘛阅读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偏见,走出洞穴。

有个有趣的发现,前几天看了《道林格雷的画像》,在这本书里刚好提到王尔德,在翻这本书前我真不知道,乖乖,梦幻联动

回归正题,这本小说讲的是一个变性人的故事,我觉得在讨论有关自我认知,寻找真我,身份认同的话题,人生三万天,是迎合别人,在大众视线下,违心地活着呢,还是摘掉面具,勇敢做真实的自己。

莉莉的选择无疑是给当时民众当头一棒,很难打破当时人们固有的认知和偏见。妻子的双胞胎弟弟带“她”去看过很多医生,都是想纠正“她”,掰回“正轨”。有的想把“她”关起来,不让其“荼害”社会,有的说“她”是精神病,还有说要把“她”头颅打开,切断“信号”使其成为稚童,何其荒谬,幸好一直有妻子格蕾塔的陪伴和理解,虽说是她让丈夫埃纳尔穿女装做临时模特,“发现”丈夫埃纳尔身上有个女孩子的存在,并唤她“莉莉”,可以说是格蕾塔唤醒了莉莉(不过后文又提到埃纳尔很早就意识到自己和其他男孩的不同,只是被父亲批评教育过,从他的阴郁的画风可以看出,他一直在压抑自己),但她后来没有去指责丈夫行为的奇怪,让他收敛停止,而是放他在埃纳尔和莉莉之间随心转换,“三个人”平等友爱相处,到后来丈夫身体出现女性生理变化,自我怀疑,也是格蕾塔去找了靠谱的医生支持他做变性手术。埃纳尔/莉莉和格蕾塔既是夫妻,也是最亲密的挚友,莉莉是格蕾塔灵感的缪斯,格蕾塔是莉莉精神的支柱,好的婚姻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成就,理解包容,她们的关系远比普通的夫妻复杂。最后她们虽然分开,追求各自的幸福,但我相信始终有一根无形的线牵绊着彼此,如果一方相唤,无论天涯海角,对方必来赴邀。

小说就说到这了,还想提一嘴,故事采取插叙方式,阅读中可能有点时空错乱的感觉,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另外不知道作者是否对中国人的外貌有什么误解,眼睛小小的,这莫不是棒子国吧。

再来,因为我很早就看过一些非同性间的电影和故事,随便举几个:断背山,霸王别姬,春光乍泄,暹罗之恋,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等等,对这类小众文化接受度挺高,也认为世上只有一种性向,那便是心之所向。

所以你若崆峒,你可以装作没看到,但不要去随便嘲讽他人哦,互相理解

以上

丹麦女孩读后感第十四篇

性别的决定放在以前可以说是每个人一出生就已经决定了,后天是没办法改变的。如果你的心理是女性却拥有一具男性的身体的话,可以说这对于你或者你以后的家庭都是比较悲剧的,当然这是一般人的想法。而随着变性等医学技术的发展,给了那些心理性别与生理性别不合的人一个二次选择的机会。当然这里面所面临的风险也是相当大的,反观社会上关于男同女同的负面评价可谓是相当多的,所以真正要迈出变性这一步的话,可以说不仅仅是生理上要承受巨大的痛苦与风险,在心理上也会受到社会上一集自己家庭中的各种压力,可以说比起变性者本人来说,其身边的亲人可以说受到的考验也是相当大的。

这本由美国作家大卫·埃贝尔舍夫所著的《丹麦女孩》就是这样一个题材的小说,当然小说原型主人公也是存在的,在这个小说中作者就通过了格蕾塔与其第二任丈夫埃纳尔之间发生的情感故事一集其丈夫的心理转变历程来为我们揭开变性者心理的发展历程以及身边亲人的矛盾心理。

作者在情节展开过程中并不是一开始就直接将所有的线索直接鲜明的提出来,而是透过大量的细节描写来隐晦的展示小说里面人物的内心活动,例如在开始写到格蕾塔让自己的丈夫埃纳尔替代一下模特安娜完成腿部的绘画造型,在这个过程中在写到格蕾塔帮自己的丈夫埃纳尔洗脚的时候,作者在形容埃纳尔的反应时用到了'娇羞'的形容词,可以说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女性色彩,还有在喝格蕾塔站在一起的时候,埃纳尔有时的感觉是:“觉得自己很矮小,彷佛两人是母子关系',可以说这些描写就已经揭示了埃纳尔内心相对其他男性更加柔弱的一面,更加女性化的一面,而就在后面的试穿裙子之后,妻子与安娜开玩笑的将埃纳尔取名莉莉,可以说这一个插曲正是将埃纳尔内心深处那个不为人知的那个'她'唤醒了。

可以说当莉莉出现之后,在埃纳尔看来还不感觉到什么,但是在我看来其妻子格蕾塔所收到的视觉以及心理冲击可以说是相当强烈的。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说不仅仅埃纳尔德心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格蕾塔也发生了很多的改变,这其中也考验了有关婚姻中的忠诚以及夫妻之间的相互责任。

我相信阅读本书的读者不仅仅可以了解到变性人的心理转变历程以及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所受到的各种难以想象的压力,在这里面我们也可以看到格蕾塔对自己丈夫埃纳尔那种深深的爱,可以说如果没有格蕾塔的背后支持,埃纳尔是没有办法真正面对他自己并且实现自我的解放。

丹麦女孩读后感第十五篇

花了几天断断续续读完的书,读罢还是不舍得放下,回味着结局里莉莉感到的迫切的孤独感,和她意识到前路要自己面对和承受的决心。翻着后记和作者手记,才了解了作品的背景,原来是莉莉易贝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上第一位变性人,瞬时间故事就像被注入了新鲜血液一般,在我心中的地位变得更加重要,我更加为莉莉所做出的决定,Gerda的理解与奉献,和可以作为局外人的汉斯和卡莱尔的陪伴感到敬畏,真是一本让人回味无穷的作品,每个独立的人格都是迷人的。

读过书之后去微博里面搜了《丹麦女孩》这个关键词,首先pop出来的是大V们对于电影的评价,我不知道电影的突出重点是否和原著一致,但是比较一致的言论是“不是很喜欢莉莉,反而很心疼老婆Greta”,我读书时的想法和这些评论大相径庭......首先Greta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女性,一个从加州出生的“野孩子”,从小就追求着独立与自由,梦想着搬到丹麦沉溺在创作中的她被困在加州,经历了痛苦的丧夫。终于来到丹麦和她吻过的男人相聚了。她爱埃纳尔,支持他做出选择,从一开始发现苗头之后让他试穿小裙子。

而莉莉(埃纳尔)所经历的一切都是煎熬挣扎的。他一直都觉得自己是一个分裂的人格,生理上的流血与疼痛,更多的是心理上的迷失与模糊,永远不知道下一秒自己会是以哪个人格出现,不敢与他人有亲密的接触,怕自己陷得太深,他甚至有过如果不能把烂摊子解决掉就要自杀的念头。那是20世纪30年代啊,哪怕是现在变性人都是绝对的少数,在社会上收到各种偏见与歧视,更何况那时候,我都能想象得到她的孤立感,因为当你处在少数的时候,哪怕有一个和你有相同经历的人都会带给你宽慰,就像发出特殊频率的鲸鱼。可莉莉是她所知道的唯一一个,她遇到困境的时候都无人经历过这些,她无可是从不知道如何处理。她有时些许偏执,有时沉默,那都是那个脆弱孤独的她在向世界抗争呀。书的后记里面有提到,我们从现在来看她是lgbtqia+群体的先锋者,是极度勇敢的人,可是如果时光倒转,回到那个时候,她只是一个每日挣扎的灵魂,面临着一生中最大的选择,迫切地想知道自己到底发生了什么,想要逃离痛苦。所以不喜欢她的人让我感到困惑,因为似乎我们对莉莉的态度不该是喜欢或者不喜欢,最基本的同理心都会让我们去努力理解她8。

莉莉和Gerda的爱情炽烈,美好又不寻常。他们的故事像我前两日刚刚读完的《只是孩子》里面Patti和Richard的故事,从爱情开始,一方的性别认同发生了改变之后变成最亲密无间的友情。这两个可敬的人的结合是美好而更加可敬的,灵魂互相缠绕,好像交叉的树枝,越来越紧,情绪和感情微妙得变化着,从好奇,到无助,再到理解与扶持,莉莉去做手术的时候,因为害怕不敢叫格雷塔一起,可是她还是好希望她也在那里啊,这真的太感动了w。还有最后莉莉要结婚时Gerda的再次无助,可哪怕嘴上说着“我做不到.....”,她的心里还是会想着他,他也会希望她在。

她终于变成她自己了,接下来的一切就要独自面对了,结局真的好伤感,说不出什么,就很想叹气。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