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另一颗星球不存在》读后感100字

《另一颗星球不存在》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24 16:55:57
《另一颗星球不存在》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05-24 16:55:57   小编:

本文介绍了作者在阅读《另一颗星球不存在》后的感受。作者认为,这本书非常有趣且引人入胜,书中描述的世界充满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让人思考人类文明的未来。这本书值得一读。

另一颗星球不存在读后感篇一

涉及到一些剧透,作者本身是天体物理学家,他设想存在这样一个世界,智慧生命生活在一个水球内部,他们以为的天空是星球核心他们以为的地下其实是星球内壁,是通向宇宙。他们已经有了化学能源,有了物理学,知道了重力,然后在探索过程中发现,其实向地下是通往他们这个世界的外面。设定很棒吧。可是有个小bug。

人类早就理解我们生活在球体表面,一个发现了重力的智慧种族,我不相信没有发现他们居住的球体内壁的曲率。愣是一致认为向上是出去的道路,这个无法合理解释。

另一颗星球不存在读后感篇二

1.《星海言灯》

作为开篇,这是一个略失望的开始,我可能完全没有被这个看起来很美的名字和设定之下的故事所打动。

作者应该是语言学背景,拿“语言学”来讲述科幻也似乎是个很独特的尝试,然而作者过于沉浸在“语言学对人类的伟大意义“之中,过高估计了它的存在和读者的接受度,导致逻辑关系崩塌而不自知。

例如,为了阐述“天赐事件”是个祸患,故事必须人为地加速人类的隔阂与战争,于是作者便简单粗暴地告诉你,“人类获得外星改造技术后”,便“五年内就产生了语言异化,几十年就变成了不同的物种”。这转的,我一头问号。恕我完全不能认同这种叙事模式。

事实上,人类的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语言从来不是交流的障碍,而反过来,语言和文化的交流也丝毫无力阻止双方的交恶和侵略(日本侵华抢文物)。这使得作者设定的故事的核心“站在宇宙中心以恢复语言来呼唤爱”变得幼稚…

此外还有一些小问题,属于我个人趣味上不太喜欢的点,例如借“姐姐”的思想倾向来阐述作者的保守主义情节,对语言变迁的恐慌,而语言在我看来只是沟通工具,过度害怕发展和演化,就像现代人早就无法理解古人“珍惜字纸”的想法一样,emm…dinosaur… 再例如,我个人,不太喜欢披着科幻外衣来讲一个亲情伦理故事… 即使在伦理领域,“姐妹情”也并不是一个共情度比较广泛的选项,不是所有读者都是“有个亲姐姐的小妹妹”,作者选了这个选项,就必然要接受很多读者无法产生强烈共情,例如小姐妹反复聊起的“YSL”,在我心中就只是一个莫名其妙且毫无必要出现的元素,我心中只是觉得“哦,知道你喜欢它,下次别往里面写了吧”…

这些硬伤,在阅读过程中严重影响了故事的成立性和/或可读性,简言之,让这个故事变得在我眼中——不迷人。

本篇评分:2星

另一颗星球不存在读后感篇三

喜欢《星海言灯》和《文明墓碑》,两篇都特别有人文意义。

《星海言灯》讲的是人类共同的基础,在这个短篇中,我们可以发现人类的连接点是如此的薄弱。千年前的文物,今日孩童也能念出上面的文字,这就是共同语境的力量。语言是一种认知能力,语言是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的一种交际策略。语言更是一种人类活动。而不是静态能力的附带现象。它的共性被认为是一种倾向性而不是绝对性,是一种普遍认知型而不是语言的自洽性和特定性。语法和词汇并非刻在人类大脑里的天生语料,要保持特定语言的传承,必须依靠特定的语境。

社群之所以稳定是因为这个社群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语言环境。一种语言使用者多,所以它活跃;一种语言使用者越相似,所以它坚固。该语境中,人们沟通无差别,人文环境一致带来的是紧密的联结。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人们在同一环境,却语言不通,只能听着不明白其含义的噪音。这种情况下,我们还能把对面的人当做人吗?当人们无法做到交流的时候,首先崩溃的应该是什么?如果只剩下一些群体,人们应该以什么为集结的标准?性别?肤色?不,一定是语言!然后将语言不通者排外。如果只剩下语言都不相同几个人会是如何,互不打扰吗?或是互相厮杀?如果有两个共同语言和一些单独不通语言者在一起,又会是如何。这些问题让人细思极恐……

如果说《 星海言灯》带来的是震撼,《文明墓碑》带来的就是叹息。有限的篇幅里,写下地球,使其证明存在过,你会如何表述它:用人类智慧所计算出来的公式?用我们的宗教信仰来证明于此?如何才算存在,这是一个问题。最后他们写下了

“地球文明:137亿减300万年——137亿年

孤立系统会自发地朝向熵值最大的状态演化。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如果是你,你如何证明其存在。而且,另一颗星球真的存在吗?

另一颗星球不存在读后感篇四

收到了未来事务管局的一本新书,也是科幻类型的文学作品。是一系列短篇组成,比较好读,大体上围绕星球、宇宙和生命的话题展开,都不长。

我最喜欢的还是其中的太空传票和文明墓碑这两篇。那就先谈谈这2篇罢了。如今火箭科学可不好找工作,资本可躲着太空呢让人莞尔一笑。好奇心是宝贵的,星空和现实那个距离真理和仁德本质更近一些,我们并不清楚,作者讲述了未来的极端的可能性。想象力十分丰富,充满了一种悖谬的感觉。但我们拿不到那张门票的时候会如何呢?谁也不知道?

科学进步使许多曾经被认为不可能的想法变为现实成为可能,而另一些则被证明是完全不一致的。不受我们技术甚至概念范围内的限制,科幻小说可以通过与我们与未知、无限、未来、危险,对于“完全不同”的东西。科学和科幻小说有什么关系?它的魅力秘诀是什么?

通过阅读这些短小精悍的作品都能得到一个你觉得比较满意的答案,但人类探索未知的追求却永远不会止步。这本不厚的小册子收录刘宇昆、罗伯特·西尔弗伯格、德里克·昆什肯、吴季、昼温等作者的作品,无论正着读还是倒着读挑选着读都很有意思。科幻小说是文学中最具创造性的体裁之一。科幻小说将读者带入从遥远的星系到海底世界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任何地方的冒险,一路向他们介绍超凡脱俗的人物和技术。详细了解这一迷人流派的历史。通过阅读冰期里的春天仿佛又触摸到冰雪里的浪漫和残酷气息。繁衍宇宙一文则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和矛盾。

无论未来这颗星球如何变化,科幻都是指引我们畅想未来、反思人类现实的一个有利的类型文学,这也是这本书的一点意义。总之,读下来,除了有篇幅比较大的不错的作品,也有甭管它篇幅长短但是妙趣横生的短篇中篇——因为有大量的想象力但瑕不掩瑜。

另一颗星球不存在读后感篇五

未来局“不存在”系列Mook第四本!前面三本《时间不存在》《未来人不存在》《猫不存在》都看过了,之前最喜欢的是《时间不存在》,现在《另一颗星球不存在》和《时间不存在》并列第一。毕竟,去往另一颗星球,简直可以说是科幻的初心。那代表着一种向外探索的精神,以及对无限可能性的畅想。从凡尔纳到黄金时代,从后现代到新浪潮,对外星球的想象未曾停止。

从2016年关注未来局,最突出的感觉就是,他们一直努力为大家带来全世界的好故事。而这本选集在宇宙和星球的主题之下,将“多元”方针贯彻到底。它可以是关于“去往另一颗星球”的道路,也可以是关于“改造另一颗星球”的方法;可以是“另一颗星球长什么样”,也可以是“另一颗星球上有什么”;可以融合中国古典元素,也可以加入天文地理语言等各个学科的专业知识;可以书写姐妹深情,也可以书写青涩的爱恋……总之可以说是包罗万象。

除此之外,作者的性别和国籍配比也很均衡。科幻这种东西,很难说什么才是正统,也不应该让一群人的声音应该大过另一群人。一本选集最重要的就是让所有人讲自己的故事,发出自己的声音。

具体到篇目的话,我最喜欢的一篇是昼温的《星海言灯》(好像很多人都是最喜欢这篇!)昼温的小说总是关于语言的,这篇语言学知识也堆得很扎实,又是双女主,情感细腻催人泪下。读完唯余一句话在脑海中回荡:当你听不懂对方说话的时候还会当对方是人吗?当人类的足迹遍布宇宙,语言如丝将我们紧紧相连。一旦细丝断开,人类就会走向分裂。姐妹俩最终选择将自己化作宇宙中的语言灯塔,为终止战争而努力。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局。

其他比较喜欢的还有刘天一的《有狐》(这篇好长!)小刘的《太空船票》(这篇好短!)(“多元”的证据又增加了!)等。

说实话,因为最近太忙还没有读完,但目前还比较满意,4/5。(待我后面看完了再回来继续完善书评➕打分(逃

另一颗星球不存在读后感篇六

1《另一颗星球上有生命吗》4星。类似科幻世界期刊的封二科普,水平也相当,这种科普多多益善。

2《星海言灯》1星。全员符号化,人物描写如同一团某一炽烈情感包裹的雾气,在只有NPC的世界里漂来漂去,没有一丝活人气息。情节从开篇每一步的推进都是生硬的为结尾的升华堆砌要素。明显是短篇的篇幅硬扩成中篇结果又文笔不畅的结果,这水平也能拿到那文尾罗列的那一大堆名头?

3《有狐》5星。表面是我最不喜欢的玄幻文,却以一个很硬的硬科幻设定做基底。充满想象力的情节让仙侠与物理相映成趣,很有意思。非常适合改编成动画电影。

4《投影》4星。软科幻,基于一个可想象空间无限的哲学设定。略有瑕疵。

5《冰期里的春天》3星。文笔青涩,但好在平实不卖弄,剧情简单,有点意思。

6《繁衍宇宙》5星。少见的伪科普文,满满的想象力,让人神往。

7《月球雨海旅店的故事》2星。近未来科普,文笔实在一般,适合在初中生读物上出现。

8《地下之上》5星。非常有趣的一段“向上”的旅程,文笔流畅,人物生动。

9《长跃号》4星。如同一个科幻短片,画面感塑造一流,情节马马虎虎。

10《动物星球》4星。设定有趣但是不算新鲜,文笔同样有趣但没那么让人印象深刻。

11《太空船票》3星。小刘的文笔依然流畅,不过故事太普通。

12《地球毁灭后》4星。非常不错的假想式科普。知乎上经常能看到同水平的科普文。

13《地球倒影》1星。看不下去,问题同2。隔着纸面都能感觉到作者迫不及待的摆弄着一个个面目不清的符号人,急躁的把情节推进到预设的升华点上。

14《死者星球》3星。设定有点意思,文笔比楼上强点。

15《文明墓碑》1星。问题同2。科幻世界期刊常见的符号人通病,人物完全站不住脚。

16《白色星球》4星。强烈的画面感,孤寂感贯穿始终,篇幅可以缩短一些。

另一颗星球不存在读后感篇七

我打小就爱看星星,记得上小学的时候,一到夏天的夜晚,各家各户背着竹床,躺椅,拿着小板凳,蒲扇到楼下占位置乘凉。 那会的空气污染没现在这么严重,躺在竹床上,可以轻易的看到漫天繁星,听着身旁的家人邻居闲聊打发时间,仿佛很遥远,常常眼里看着大大小小的星星,深深陷入对宇宙的无限的遐思之中。 那会特别爱看关于外星人,UFO之类的杂志,很想去看看金字塔,百慕大三角等这些科学都没能解释的奇迹现象。看《小王子》,羡慕他可以去到不同的星球,遇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经历,为B612星球着迷。看《三体》,想去三体世界看看,体验三体文化,渴望外星人的来临,却也害怕人类陷入黑暗森林里,遭遇降维打击,最终面临灭亡的命运。 宇宙空间无边无际,宇宙的边缘在何处?我们是否孤独?我们在茫茫的宇宙中,是否还有同伴?他们的文明又是怎样的?当我们抬头仰望星空的时候,或许也有很多类似的眼睛在仰望星空,在它们眼中的众多繁星中有一个就是太阳,或许在太阳周围的一颗普通行星上诞生了生命发展出智慧文明。 许多人认为,除了我们地球之外,肯定还有很多的更高级文明,然而,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基本上是零,我们的技术水平也不足以支持我们对宇宙的探索。 尽管如此,对于探索宇宙,我们人类从未停止过,星舰试飞,各国积极建造宇宙空间站,让我们看到了探索宇宙的希望,地球文明渴望与另一个地外文明的相遇,文明与文明的交融,智慧和智慧之间的交流,是我们所期盼的,因此,所有的假设都应该建立在我们有强大的技术能力的基础之上,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共同期待答案。 刘慈欣在《三体》里就有这样一段描述:人类在离我们几十光年远的三体星系发现了地球的方位,派出了一支庞大的舰队入侵地球,尽管这是科幻小说中的场景,但是没有人能否认,这种情形不会真实发生在我们现实世界中。 最近读了《另一颗星球不存在》这本书,收录了关于宇宙,星球的科幻短篇,再次打开所有封尘在心中对于星空的“胡思乱想”。 《太空船票》里说:“我要一张船票。即使它只能允许我在地球的重力井中爬升几百千米,即使我跟冥王星还是相隔数十年的旅途,即使我只能触摸天空几分钟时间。”也许有一天,我的幻想不再只是仰望星空的遐想,而是拿上太空船票,去星星上探寻遨游!

另一颗星球不存在读后感篇八

提及宇宙,再谈论人类或者生命,概念都过于狭隘了,文明最为恰当,无论是炭基还是硅基,无论是实体还是意识,无论是二维还是五维,我们一直在探寻的其实是文明,如同人类大航海时代,踏遍地球,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类互相碰撞,文明之火方才愈演愈烈。如今,我们打算把这把文明之火燃向宇宙。

可是我们引以为傲的地球文明在外星文明眼里又是什么样子呢?像《文明墓碑》那么不值一提么?还是像《动物星球》里,只是个样本呢?

《星海言灯》:用语言发展的脉络来构建未来历史的发展,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思考方向。我们自身所经历的是英国的全世界殖民和美国的一家独大导致的全世界都在讲英语,大家的语言趋于一同,这也是发展的必须,如同秦始皇统一语言。但是即使在全球化的今天,英语也形成了不同的发音体系,美式、日式、咖喱式。这个故事里提到了共同语言环境的概念,在浩瀚的宇宙中,如果通信技术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度,从可以实时通话的地球环境到信息不知道需要传播多久的宇宙,沟通不畅只会让语言的隔阂只会越来越大,“口条”就是个有意思的例子,有的地方是口才,有的地方是猪的舌头。统一是大势所趋,你懂的。

《有狐》:把希望留给下一个文明,愚公移山式的科幻精神故事有很多,但古言+科幻风格我是第一次读到,别搞错,如果不是戴森球和核子能这些名词,我差点以为自己看的是晋江。用科学来解构一个玄幻故事,用宇宙循环来描述一个爱情故事。幻想文学无需分家,无论是玄幻还是科幻,法术只是未曾被人类搞懂的科学而已。套用一句书里的词——愚民手段。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场景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些场景会不会也是循环呢?某个上帝之手给了我们一次又一次机会,给我们留下了残存的记忆,在这个时刻出现的时候,期待着我们做出不同的选择。

《投影》:如果天使被毁,对应的科目就会消失,甚至从人们记忆中消失,那么,“天使-消失“这套道理人类又是怎么会知道的呢?非常好的一个设定,也对这套设定进行了多角度的讨论,甚至还投射出了意念的产物,不同宗教的传说里都曾出现过依托人类共同且强大的信念诞生某种神明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的后篇起了个达尔文的头,却戛然而止了。

《冰期里的春天》、《长跃号》里的人类跑到宇宙里去努力繁衍,而《繁衍宇宙》、《地下至上》里描述的各类生态又在地球不断的上演。

《动物星球》:大灵异事件!飞船动力总是被离奇破坏,仅有的三人表示都不是自己做的?各类生物竟然和谐的生活在一起,都吃草?一切合理的非常不合理,真像大反转!

《太空船票》、《地球倒影》、《死者星球》:科幻可以探索宇宙、可以深入地球,也可以研究自身,但是人的内心呢?人类不停追逐,甚至死亡后都要再次上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为什么不停下来?如果停下来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另一颗星球不存在读后感篇九

在地球之外,有没有别的生命?如果有,为什么我们始终没收到讯息?费米悖论从提出开始,引来无数人竞相研究。在物理学家史蒂芬·韦伯于2002出版的《地外文明在哪儿?》一书中,列举了费米佯谬的50种解决方案,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宇宙中不存在别的文明。二、外星文明是存在的(或曾经存在过),但它们迄今为止还无法和我们接触。三、外星文明已经来到地球,只是我们不知道。

这么着迷的问题,自然也引起科幻界的注意。科幻圈内关于地外文明的畅想从未停止,《与拉玛相会》《路边野餐》《接触》《星之继承者》等,无不是经典之作。在未来局最新短篇集《另一颗星球不存在》中,收录了多篇关于地外文明的故事,引领读者摆脱地心引力,去浩瀚的宇宙中寻找知音。

这部作品的开头是十分惊艳的。第一篇作品《另一颗星球上有生命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作者刘茜为北京天文馆研究员,站在专业的角度去分析地外生命的存在性,并用如诗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宇宙的瑰丽。

读这篇的时候我想到了《银河边缘:002》同名作品《冰冻星球》,在那篇作品中,作者通过简化计算得出人要冷冻起来旅行到未来的成功率低到发指,但人类的创造依然义无反顾,这使得人类创造出许多不可能的奇迹。

这两篇作品传达出一个信息:谈科幻必须先讲科学,学会敬畏科学,才会在科幻的路上走得更远。

而这本短篇集,也让人见到了国内科幻的初步觉醒。比如吴季老师的《月球雨海旅店的故事》,其实是他之前的两本长篇《月球旅店》《月球峰会》的一部分,对月球旅店的选址进行了严肃讨论。当下国内科幻圈过于浮躁,喜欢抓住一个点去无限抨击,可以说,吴季老师是近些年来第一个从未来学角度创作的作者。

也有作者在思考科幻中国化的问题,刘天一在《有狐》中,从诗经《有狐》获得灵感,将唯美的神话与蒸汽朋克相结合,写成一篇柔情百转的科幻作品。

房泽宇的《繁衍宇宙》则对地外生命形态脑洞大开。在过去的科幻作品中,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全宇宙的人都说中国话?这本是《十万个冷笑话》中的一句吐槽,用来形容科幻作者思维受限于地球生命形态再合适不过。

《繁衍宇宙》中,一口气列举了数种外星生命的形态,包括“滴水穿石”这种奇葩存在。在科幻史上,即使是长篇也鲜有如此密集展示文明形态的作品,詹姆斯·冈恩老头的《超验》三部曲展示了十几种文明形态,虽然没超出地球生命的蓝本,但已经被惊为天人。而《繁衍宇宙》只能算是个小品趣文,但展示了国内科幻创作突破想象极限的野心。

在这本短篇集中,也收录了国外的几篇作品。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肯·沃顿的《地下之上》,作品从木卫二的环境开始构思,通过专业的演绎推理来构建生命形态,再通过木卫二生命的视角营造陌生化氛围,中间重力异常的现象紧紧抓住人的眼球。

这一篇安排在《繁衍宇宙》之后显然是别有用意,两者对比,可以看出国内科幻与国外还有很大差距,内核上严重不足。我一向认为,顶尖的科幻一定要有足够硬的科学内核,要实现这一点,必须从作者自身的专业性来入手,肯·沃顿天体物理学教授的身份是个极好的证明。国内的科幻要达到这一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另一颗星球不存在读后感篇十

宇宙究竟是什么,我们探索了那么久也不能够给出一个明确的回答。我们只知道生命从宇宙起点爆发开始,随后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小小的细胞逐渐演变成了地球上的人类,可是除了人类就没有其他的智慧生物了吗。人类虽然暂时没有在科技的领域探查到实际意义上的外星人,但是我们始终坚信,宇宙这么大哦,也许在宇宙的某处角落存在着另一个地球,而在那可星球之上或许会存在着同样的智慧生命。

虽然我们没有真实地找到其他的质疑生命,但是我们通过我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很多科幻小说,在这些小说中,我们通过各种方式见到了各种想象中的另一颗星球。在《有狐》中,我第一次感受到当古风修仙小说碰撞上科幻小说竟然可以这般奇妙。长生不老、不受伤害的仙人其实也应当是另一种外星人了,故事中的仙人一心求死,遇到了一只三尾狐狸,起初他以为这只小狐狸是可以修炼出人形的妖怪,可是后来发生的事情却出乎意料。

在古风奇幻的氛围中,不时从狐狸少女的口中蹦出一些高科技的词汇,原来在她们的世界需要抓获仙人,通过焚烧他们的金丹来给予世界能量。仙人寻死之时因为自己死不了,他不明白自己活着的意义,直到他得知小狐狸尾了自己身亡,他开启了宇宙循环。因为因果循环就如同潮水涨落,在涨落之间的细微差池也许就可以更改过去的命运轮回。

可是对于狐狸少女而言,她所选择的道路便是为了让宇宙之中的众人,余生都可以温暖地活着,而不是用一次次无谓的循环换自己回来。纵然我们经历的这个结局不是最好的结局,但是我们又如何得知怎样的结局会是最好的结局。我们只能漫无目的地前行,即便能够循环往复,我们也不一定能够完成最完美的结局。

宇宙是那么宽广,生活在宇宙之中的每个人都会感受到来自宇宙的孤独,我们在寻觅宇宙的奥秘的同时,也在探寻是否还有适宜人类生活的星球。在《地球毁灭后》一文之中,作者借助了假想的地球毁灭后探索了人类是否可以居住在母亲啊发现的星球之上。太阳并不能一直如同现如今一般持续稳定,总有一天能量会消耗殆尽,而目前我们发现的雨地球比较相似的活性并不能成为我们的居住之地。

我们在探寻宇宙的过程中,也是在探寻生命的奥秘,因为孤独所以我们想要寻找更多的同类。即便可能不存在另一个星球,但是我们依旧在努力寻找,即便机会只有万分之一,我们也不曾放弃,这才是宇宙想要教会我们的吧。岁月那么漫长,在前进的途中,我们总会明悟生命的意义何在,即便我们现在不知为何而活,我们只需慢慢等待慢慢寻找。

另一颗星球不存在读后感篇十一

不得不说,未来局出书的质量确实是越来越好了。本来这本集子的名字“另一颗星球不存在”对我已经有了足够的吸引了,但实际上里面收集的16篇无论是小说或是趣文本身都有着更独特的吸引力。

另一颗星球不存在

这本书做到了。书里的每一个故事,每一篇趣文都将一个独一无二的星球、世界,或是宇宙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十三篇小说《星海言灯》《有狐》《投影》《冰期里的春天》《繁衍宇宙》《地球倒影》《文明墓碑》《白色星球》《死者星球》《长跃号》《动物星球》《地下之上》《太空船票》每一篇都构建了一个有趣的世界,在这些世界里,我能拥有一些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体验。

三篇科幻趣文《另一颗星球上有生命吗?》《月球雨海旅店的故事》《地球毁灭后》也都能带来很不错的阅读体验。

《星海言灯》从语言学的角度设想构建了一个独特的未来世界。

这篇故事里的许多桥段都能引发我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同时这些桥段也为后面的情节作了铺垫。另外这篇故事的叙事方式也很巧妙,将现在发生的事情与回忆穿插进行。两条时间线的逐步交织慢慢将整个故事构建出来,将人类的矛盾与姐妹二人的情感纠葛交缠在一起,读起来很有意思。

《有狐》是一篇充满修仙文感觉的科幻故事。这些年,将这两者结合起来的尝试并不少,但大多数都并不出彩,要么是在一篇科幻里硬塞一些仙侠元素,要么就是单纯地给修仙文批了一层科幻地外衣。科幻和仙侠似乎水火不相容一样,但这篇《有狐》实现了一次成功的尝试。

除了独特的仙侠元素外,《有狐》这篇故事本身也是十分优秀的。故事中有爱恨情仇,有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也有对宇宙未知的探索……这些使得故事丰富而感人。

这篇故事中无论是独特的环境描写还是一些能引发情感共鸣的片段都为其添色不少。

为了防止透露过多情节而影响阅读体验,便仅以以上俩篇为引,这并不意味着其他的故事不够出彩。有趣的故事加上哲学升华的《投影》、如名字一样给人带来希望与温暖的《冰期里的春天》、纪录片口吻的《繁衍宇宙》……每一篇故事都给我带来了十分独特的阅读体验。

正如我的标题所说,这本书似乎给了我一张星际旅行船票,让我登上了宇宙飞船,带我去到不同的星球,见证不同的故事,体会不同的感动。

无论是在一天的工作之后抑或是枯燥的学习之余,这本书都能把你的大脑从疲倦的身体中带到另一个星球去度假,《另一颗星球不存在》这本书值得一读。

另一颗星球不存在读后感篇十二

有一个成语叫“居安思危”,不过对于以泱泱大国自居的国人,这方面的想法可能会差一点,不如邻国日本。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土面积狭小,能源也十分匮乏,还经常火山、地震等等。可能正是由于这样的地理原因造成了他们不一样的文化。他们也经常思考着自己国家的前途与未来,于是科幻小说就成为了一种很好的载体以及宣泄口。就比如说小松左京写的那部非常著名的《日本沉没》,就是以科幻的笔法讲述了日本未来的某一种可能性。

而作为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地球,很多人也有着这种“居安思危”的想法。如果真有一天,地球的环境不再适合人类生存,那么人类将何去何从?更多的科幻作家幻想着驾驶飞船去其他星球生存,其中离地球比较近的月亮、火星都是科幻作品的常用地。当然也有像刘慈欣这样的科幻大咖,想到了拖着地球在宇宙间寻找更适宜的生存环境,其家园情怀更加浓厚(〈流浪地球〉)。

有时我总在想,就算把地球上所有的人,甚至是地球整体搬到另一个地方,那还能回到原来吗?有一句话说的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果水土都变了,那人也就不是原来那些人了。这就像是我家乡的村子动迁了,村里人集中搬到了安置房当中,但是我现在回家已经找不到小时候的那种感觉了。

《另一颗星球不存在》这是一本很不错的科幻短篇小说集,书名的含义就确立了中心思想——就算最终人类能在其他星球生存,可也不再是我们理想的家园了。因此,〈另一颗星球不存在〉反向也在说,地球是独一无二的,是我们唯一的家园。

这本《另一颗星球不存在》是由“未来事务管理局”推出的“不存在”科幻MOOK系列的第四本,收录了三篇科幻趣闻,四篇外国名家的科幻作品,以及九篇国内作家的科幻作品。从这本集子里不只可以看到真实与虚构的差异,还能看到中外科幻对于同一主题的侧重点以及作品结构的不同。

三篇科幻趣闻并非推理小说,对于地球毁灭、月球生存、其他星球的生命一种畅想与假设。因为不是小说,是建立在更多科学基础上写成的趣闻,读来获益良多。

老外写的几篇与国人写的风格迥异,满满的外国科幻FEEL,想象力也突破天际。〈地下之上〉是某大学天体物理学教授所写下的科幻小说之一,以木卫二冰层下面的生物体的角度来叙述。

比较喜欢罗伯特·西尔弗伯格的〈动物星球〉,这让我想起了那句话“优秀的猎手往往以猎物的姿态出现”。在动物星球上,到底谁才是动物?结尾的真相有一种醍醐之味。

加拿大科幻名家德里克·昆什肯〈长跃号〉讲述的则是,一群人在星际旅行当中,在飞船中发生的故事。他们已经在宇宙中漂泊了两百多年,他们将何去何从?

刘宇昆的〈太空船票〉讲述的是下定决心奔向更广阔宇宙的故事。

再来看看国人的几篇——

昼温的〈星海言灯〉讲的是语言文字历经不断的演化,作者将之放到了宇宙这个大范围之内,不断的演化、裂变、断层之后,变得难以把控。

刘天一的〈有狐〉,通过平行宇宙、宇宙循环等科幻概念,讲出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主角迷失在无限循环与轮回当中。此时,如果你是主角,你是否能在无限次的循环当中保持初心呢?

提沙的〈投影〉,作者设定了一个假想的宇宙,在这个宇宙中探讨人类应该以何种方式繁衍的问题。

赵雪菲的〈冰期里的春天〉,讲的是逃离地球,在宇宙中寻找其它生存空间的这样一段孤独之旅。

房泽宇的〈繁衍宇宙〉,将小说的叙事性拉到最低,但是科幻的想象却抬高到了天花板。作者幻想了在宇宙中多种多样的生命体的繁衍方式,读来让人脑洞大开。

苏民的〈地球倒影〉讲述了所有人停止生长都定格在某一年龄点无法变化,在这种设定下的众生态。

咸菜的〈死者星球〉讲述的是人死后将尸体再度利用,以科幻故事的架构叙述了母爱的伟大。

赵佳铭的〈文明墓碑〉,给了我们一个很不错的反思:如果地球文明消失,那你应该用怎样的语言来概括曾经的文明?

沙陀王的〈白色星球〉讲述的是有人驾驶飞船坠落在一颗白色星球上之后,在残骸中发现了与自己一模一样的人,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故事有一种悬疑风格在里边。

这十几篇风格迥异的科幻作品,无论是讲宇宙探险还是讲平行世界,也还都是幻想,是否能够实现还有待证明。但地球上数千年来产生的历史、文明与文化,这才是真真正正独一无二的存在。就算在他处复刻了地球的生存条件,那仍然不是原来的地球,仍然差了很多意思。因此,我们也更应该珍惜现有的地球环境。

另一颗星球不存在读后感篇十三

之前读过未来局同系列的选集《时间》和《未来人》,第三辑《猫》虽然刚出就买了,但至今还没有开封(笑)。这本《另一颗星球》倒没有太拖延,到手后就立刻慢慢读完了。

和前两辑相比,这本在设计上变化很大,有了勒口,正文字体换成了宋体。从主观上来看,这样设计,阅读感受确实更舒服些。还有在目录上,这本大幅度缩减了杂谈类文章的数量,把更多的空间留给了小说。对于市场现状来说,这的确也是更合适的选择。

这本书的主题是“另一颗星球”,所收文章也多聚焦于我们宇宙中的那些“异世界”。

小说部分风格非常多样化,有传统“硬核”叙事的《地下之上》《长跃号》等,有偏向描写“异世界”环境下人们日常生活的《冰期里的春天》《太空船票》《地球倒影》等,有描述某种异样环境人类交流难题的《星海言灯》《白色星球》等,也有重述中国传统神话设定的《有狐》《投影》等。可谓是各放异彩,令人惊艳。

国内作家中,昼温的《星海言灯》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这篇小说文句优美、故事流畅,表现的主题又发人深省。这篇小说的切入点是语言,但其实和我们现在经常被提到的一个问题很相似,就是现在人类文化发展的速度远远跟不上科技发展的速度。摆在我们眼前的一个事实是,科技迅猛向前,人类个体却被拖动得不知所措。高节奏的现代生活将人与人之间逐渐填满了隔阂,甚至将过去的自己与现在的自己也割裂成了“陌生的物种”。这篇小说的设想则更加疯狂,作者将舞台放到了宇宙,指出在当前的文化环境下,人类一旦走出太空,将迅速分化为无数个互相无法理解的族群。在这里星际间各处的人类简直成了一个个陌生的物种,思维的壁障逐渐积累,究竟还是爆发了大型战争。但即使如此灰暗的现实下作者也没有放弃光明的希望,昼温是满怀着一种浪漫主义的色彩写作的,她并没有因此对人类丧失了信心,而是留下了一个充满爱与希望的结局。作者对文字的处理非常出色,这也让这个结局比单纯的悲剧要更高一个层次。

提沙的《投影》也是一篇值得注意的文章,小说里设计了一个非常独特的世界观,但在具体细节呈现上却用的是一种中国传统化的叙事。在这篇小说设定中出现了许多本土化的名词,如“仙人”、“天师”“神州”等,甚至里面的书籍起名也都非常讲究,如《洞玄道藏》《生灵典录》《天庭上使秘考》《穗庐笔记》等,给人一种古色古香的意味。但是这些东西其实都是“皮”,小说的内核却是作者重新营造的另一种新的东西,是属于全新的科幻幻想的,而非是和“皮”一样的中国传统叙事的。提沙在这里提供了一种新的创作思路,这套“皮”其实可以套用到任何一种奇异的科幻设定当中。这套传统化的叙事在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沉淀,已经相当完善了,而对于生活在这种叙事中的我们,显然对其的接受度要比那些西方那些舶来的陌生事物要多得多。在新时代的环境下,把科幻这一种比较前卫和流行的艺术的内核,同中国传统叙事的壳子结合起来,显然是诞生了一种新的、独特而又绮丽的表现风格。提沙的这种探索很值得注意。

在国外作家部分里,《地下之上》是一篇非常传统的“硬科幻”故事。肯·沃顿在这里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讲了一个被冰壳包裹的星球里面的水生文明探索世界的故事。小说完全异化了我们(人类)的日常体验,在故事里人物所说的“下面”其实是我们认为的上,他们说的“重力”其实是浮力,这个文明是利用浮力倒挂在冰层上的。开头主角爬向高处,引起了恐高症,在我们的视角其实是在深海向上仰望。

说完小说,再看杂谈部分。这本书杂谈比较少,只有三篇,但也各具特色。三篇的主题分别是“寻找地外生命”、“如何在月球盖一家旅店”、“地球末日时人类如何生存”,都很有趣味,其中最精彩的莫过于吴季那篇讲述月球旅馆设计的文章。吴季本人就是位科学家,身任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等职务。这篇文章所讲述也正是和他本职工作相近的内容,多方面的加成下,让这篇文章显得极其严谨可信。而这篇文章虽然硬核,但却不枯燥。吴季在这里摘下了本职工作时严肃的帽子,化身成了一位导游细心讲述,生怕读者不理解他所说的每一个细节。阅读这篇文章时,科学细节的严谨与宇宙奇观的壮丽让人感受到一种震颤的美,觉得人类在未来或许真的应该按文章所说的那种方案在月球盖一座旅馆。

另一颗星球不存在读后感篇十四

之前读过未来局同系列的选集《时间》和《未来人》,第三辑《猫》虽然刚出就买了,但至今还没有开封(笑)。这本《另一颗星球》倒没有太拖延,到手后就立刻慢慢读完了。

和前两辑相比,这本在设计上变化很大,有了勒口,正文字体换成了宋体。从主观上来看,这样设计,阅读感受确实更舒服些。还有在目录上,这本大幅度缩减了杂谈类文章的数量,把更多的空间留给了小说。对于市场现状来说,这的确也是更合适的选择。

这本书的主题是“另一颗星球”,所收文章也多聚焦于我们宇宙中的那些“异世界”。

小说部分风格非常多样化,有传统“硬核”叙事的《地下之上》《长跃号》等,有偏向描写“异世界”环境下人们日常生活的《冰期里的春天》《太空船票》《地球倒影》等,有描述某种异样环境人类交流难题的《星海言灯》《白色星球》等,也有重述中国传统神话设定的《有狐》《投影》等。可谓是各放异彩,令人惊艳。

国内作家中,昼温的《星海言灯》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这篇小说文句优美、故事流畅,表现的主题又发人深省。这篇小说的切入点是语言,但其实和我们现在经常被提到的一个问题很相似,就是现在人类文化发展的速度远远跟不上科技发展的速度。摆在我们眼前的一个事实是,科技迅猛向前,人类个体却被拖动得不知所措。高节奏的现代生活将人与人之间逐渐填满了隔阂,甚至将过去的自己与现在的自己也割裂成了“陌生的物种”。这篇小说的设想则更加疯狂,作者将舞台放到了宇宙,指出在当前的文化环境下,人类一旦走出太空,将迅速分化为无数个互相无法理解的族群。在这里星际间各处的人类简直成了一个个陌生的物种,思维的壁障逐渐积累,究竟还是爆发了大型战争。但即使如此灰暗的现实下作者也没有放弃光明的希望,昼温是满怀着一种浪漫主义的色彩写作的,她并没有因此对人类丧失了信心,而是留下了一个充满爱与希望的结局。作者对文字的处理非常出色,这也让这个结局比单纯的悲剧要更高一个层次。

提沙的《投影》也是一篇值得注意的文章,小说里设计了一个非常独特的世界观,但在具体细节呈现上却用的是一种中国传统化的叙事。在这篇小说设定中出现了许多本土化的名词,如“仙人”、“天师”“神州”等,甚至里面的书籍起名也都非常讲究,如《洞玄道藏》《生灵典录》《天庭上使秘考》《穗庐笔记》等,给人一种古色古香的意味。但是这些东西其实都是“皮”,小说的内核却是作者重新营造的另一种新的东西,是属于全新的科幻幻想的,而非是和“皮”一样的中国传统叙事的。提沙在这里提供了一种新的创作思路,这套“皮”其实可以套用到任何一种奇异的科幻设定当中。这套传统化的叙事在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沉淀,已经相当完善了,而对于生活在这种叙事中的我们,显然对其的接受度要比那些西方那些舶来的陌生事物要多得多。在新时代的环境下,把科幻这一种比较前卫和流行的艺术的内核,同中国传统叙事的壳子结合起来,显然是诞生了一种新的、独特而又绮丽的表现风格。提沙的这种探索很值得注意。

在国外作家部分里,《地下之上》是一篇非常传统的“硬科幻”故事。肯·沃顿在这里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讲了一个被冰壳包裹的星球里面的水生文明探索世界的故事。小说完全异化了我们(人类)的日常体验,在故事里人物所说的“下面”其实是我们认为的上,他们说的“重力”其实是浮力,这个文明是利用浮力倒挂在冰层上的。开头主角爬向高处,引起了恐高症,在我们的视角其实是在深海向上仰望。

说完小说,再看杂谈部分。这本书杂谈比较少,只有三篇,但也各具特色。三篇的主题分别是“寻找地外生命”、“如何在月球盖一家旅店”、“地球末日时人类如何生存”,都很有趣味,其中最精彩的莫过于吴季那篇讲述月球旅馆设计的文章。吴季本人就是位科学家,身任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等职务。这篇文章所讲述也正是和他本职工作相近的内容,多方面的加成下,让这篇文章显得极其严谨可信。而这篇文章虽然硬核,但却不枯燥。吴季在这里摘下了本职工作时严肃的帽子,化身成了一位导游细心讲述,生怕读者不理解他所说的每一个细节。阅读这篇文章时,科学细节的严谨与宇宙奇观的壮丽让人感受到一种震颤的美,觉得人类在未来或许真的应该按文章所说的那种方案在月球盖一座旅馆。

另一颗星球不存在读后感篇十五

“我要一张船票。即使它只能允许我在地球的重力井中爬升几百千米,即使我跟冥王星还是相隔数十年的旅途,即使我只能触摸天空几分钟时间。”

之前阅读过刘宇昆的作品,发现本书收录了他的一个短篇《太空船票》,真的是好惊喜!

这个短篇主要讲述了处于生命尾声的女主,在丈夫彼得病逝之后,购买了维珍太空的一张星际旅行通票,欲求实现儿时那个追逐繁星的瑰丽之梦!

女主与大她几岁的丈夫彼得曾经是儿时玩伴,后来当她从名校火箭科学专业毕业后,来到梦寐以求的理想之城参加工作面试时,再次偶遇彼得,两人再续前缘,成为夫妻。

女主完成面试后,与当时的面试官彼得之间的这一段对话,让我深有感触。尤其是在我们现代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消费者社会里,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确实如刘宇昆所言,随着时间腐朽的不是世界,而是我们。

我们的日常生活的琐碎构成了我们生命的总和,我们的欲望支配着我们的行动,渐渐地成为了时间齿轮上不停转动的陀螺。比如,麻木不仁的工作狂们,就像本篇故事的女主与其丈夫在疯狂的工作与生活节奏之间渐行渐远,逐渐地丧失了享受生命里那些真实快乐的机会,直至不幸病祸的降临,彼得在一个看不见星星的房间里停止了呼吸。

大多数人只有等到失去了,才会幡然醒悟,忘记了自己曾经的初衷与探索生命的乐趣与意义。等想要重拾儿时或年轻时的梦想时,却发现暮色将尽……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听着歌曲《小幸运》:也许当时忙着微笑和哭泣/忙着追逐天空中的流星/人理所当然的忘记/是谁风里雨里一直默默守护在原地……

想到了俄裔法国作家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的短篇小说《大卫·格德尔》里那个流着赌徒的血,为事业和家庭拼尽一生的犹太金融家,他赢得了金钱上的胜利,却输掉了整个人生,所以那样活着有什么意义呢?

阅读了这篇故事后,最大的感受是,活在当下,行在今日,知足常乐,不负韶光与美好年华;不念过往,不畏将来,不负余生,热烈且自由,爱之能爱,爱之所爱,就像日本小说家野坂昭在《萤火虫之墓》里面所言:“珍惜今天,珍惜现在,谁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