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情感学习》经典读后感有感

《情感学习》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12 05:05:31
《情感学习》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06-12 05:05:31   小编:

《情感学习》是一本实用的书籍,通过讲述情感学习的概念和方法,帮助人们提高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它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情感智力的重要性,让人们认识到情感对生活和工作的影响。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理论性的著作,更是一本实践性的指南,能够帮助人们在各种情况下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感。

《情感学习》读后感(篇一)

对于成年人,情感学习涉及五个领域:(1)家庭生活,如对生育控制的态度、父母的角色和作用、婚姻关系等方面的意识;(2)职业生活,如处理好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关系,获得工作满意等;(3)政治、文化、经济生活,如赞成和接受法律和道德准则等;(4)个人发展,即培养对个人的学习潜力和发展可能性的积极态度;(5) 终身学习,即认识到学习是自身一辈子的需要,对学习持有积极态度。情感学习能提高个体参与和适应生活事件的能力。对于学生,情感学习与认知学习同等重要。在音乐、艺术和文学的教学中,教师一般比较重视情感学习, 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积极的评价和态度。在学校教育中,不应认为情感学习是认知学习的副产品而不予重视,应设立情感目标,加强情感学习。

《情感学习》读后感(篇二)

本书是一部分析我们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所感受、体现出的情感,还原当时的阅读情景与读者反应,儿童会与书中主人公一起体验成长,通过模仿与自我调整,学习各种情绪,并且将这些情绪转化成知识,也能通过阅读。来学习感受、认识情感。

让我们明白“儿童文学不是和成人读的一样,只包含些感情作用,而是带教育意义的。”在本书中,作者向我们阐明了儿童情感的研究在儿童教育的科学性与宗教性、儿童情感关系的塑型、儿童国民的塑造这三个方面均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选取从十八世纪到二十世纪将近六十本儿童文学著作与教养手册等研究资料,细读文本、史料分析,将阅读情感分成:焦虑、信任、虔诚、同情心、同理心、爱、羞耻、痛苦、恐惧、勇敢、思乡病以及无聊这十二个类别。

清晰的讲明了,在文学作品中,作者为何会塑造出这一形象与意象,以及期待读者在阅读之后会表达出某一情感状态,由此会呈现或是符合期待或者与期待不符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反馈。无论符合预付,期待儿童读者或家长在阅读之后,能够深入儿童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内心自我的深入探求。在深入阅读之后,读者朋友们也许不再会“聚焦”于某一段文字,因为在这样的背景下,语言文字显得似乎有些多余,探求的确是某座建筑物、情景下对于情感的触动。

十二类情感,十二种截然不同的阅读体验,它们之间各自独立,因此我们不再需要按部就班的来阅读,完全可以根据个人的阅读情绪来选择某一个情绪、某一主题阅读,比如,第一章“盖斯凯尔夫人的焦虑”,第二章“狄肯的信任”,第三章“阿斯嘉礼的虔诚”……无论阅读哪一个章节,哪一个故事都足以让我们与孩子对其进行不断的探讨。

《情感学习》读后感(篇三)

这本书的主编乌特弗雷伏特是马克斯.普莱克人类发展研究所所长及情绪,是研究中心主任等等,具有一系列的鲜鲜,所以他在心理方面有着很深的浅底,同样,这本书通过儿童文学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去感受儿童的情绪,认知是非常有意思的。

这本书的专业性其实是比较强的,首先,它包含很多一些著名的心理学家,以及他们对于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性研究,同样有一些在时间角度方面的研究,各种心理学派的研究,所以在阅读的时候,有一些心理学基础,可能在阅读方面不会有很大的困难。

其实没有相应的心理基础,也不用担心,因为这本书还是偏向于科普方面,他从历史的角度介绍了很多人对于儿童心理的研究,非常非常适合家长,静下心来去阅读一下,感受孩子情绪产生的原因,以及历史上对于儿童心理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所以他不仅仅是和专业人士去阅读,也适合作为科普的书籍去学习,同样,这本书在内容的编写方面也是非常有逻辑的,在一定程度上,她是有一种历史的,现在里面的介绍了一下,早期我们对于儿童心理的研究内容,以及后来行为学派的产生,对于儿童心理很重要的,在实践角度的研究。

你是在结构上,虽然没有鲜明的目录,去标注每一章讲述的内容,但是你只要顺着看下来,会非常的受益无穷,他的标题可能不能只指他的内容?但是每一章的题目都会吸引你去阅读下去,包括第一章的内容是盖斯凯尔夫人的焦虑,第二章的内容是肯迪的信任,这些东你如果不仔细去阅读每一章的那种,可能根本无法知道这一张在讲述什么,所以也是一个很好的标题,吸引力往下阅读。

同样在这本书分析可读性方面也是比较高的,因为这些章节都是很短的章节,你可以一个章节,一个章节的阅读不需要一下子全部读完,利用空闲的时间去阅读,然后也可以达到不断丰富你的知识,学会与儿童相处一个结果。

这本书从铁西艺上面看就不是一般普通的科普书,它相比于那些研究儿童心理的书,以及将会如何去教育孩童的书更为高级的一点,是他有非常丰富的理论知识,与一些实践内容方便的实践吸引着我读下去,就是这本书的高明的地方。

这本书内容其实是包容万象的,不仅仅是有关文学和心理,更重要的是还融入了很多宗教历史的元素,所以使得我们对于历史上对于儿童心理的研究着更深刻的了解和知晓,它为何如此的源头。

《情感学习》读后感(篇四)

不论是童年时代的我们,还是初为父母拥有孩子之后,阅读儿童文学总会有一种特殊的感受。这种“特殊”,既在于文学故事的完全虚构,也在于人类情感的真实表达。一虚一实、一假一真,充分体现了儿童文学的故事性与价值性的统一。阅读故事,就是在聆听千奇百怪的故事中学会思考生活、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不管是何种情绪,相信只要我们随便打开一本儿童文学故事,就可以从中明显感受到作者通过故事主人公言行举止传递出来的浓浓的情绪。比如《全世界最勇敢的山羊》,故事中的山羊热爱自由,不管是美食诱惑还是野狼威胁,都阻止不了山羊追求自由的脚步,尽管最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向往自由的心仍然值得肯定。故事中山羊对自由的渴望,对野狼的恐惧,对未来的义无反顾,都通过山羊的内心独白和实际行动表达出来。

众多儿童文学中蕴含的情绪当然不止这些,在《情感学习:儿童文学如何教我们感受情绪》这本书里,一群来自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发展研究所情感研究中心的历史学家、教育专家和心理学家们聚焦世界儿童文学经典,通过深入剖析故事中的角色扮演,梳理归纳涉及儿童之间以及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关系情感。

这些情感几乎包括了儿童可能萌发的全部,主要有焦虑、信任、虔诚、同情、爱、羞耻、痛、恐惧、勇敢、思念甚至无聊。对照这个情绪列表,回想一下你的童年或者你孩子的童年是否产生过以上哪几种情绪体验?是不是几乎每一样都曾有过?

所以,这也是我们阅读儿童文学,或者再小一点的孩子阅读绘本的意义所在。书中小小主人公的情绪体验,就是现实生活中真情实感的生动呈现。在阅读中体验情感,在现实中学会正确面对情感、消除负面情绪,最大限度激发正能量,是我们想要从书中汲取的,也是我们希望孩子们阅读之后收获的。

对于从事儿童心理情感研究或者儿童教育的专业人士来讲,这本《情感学习:儿童文学如何教我们感受情绪》的专业价值显得更加重要。书中每一篇的作者都来自心理、教育、艺术、社会等各个学科的专家学者,在各自研究领域都有很深的理论造诣,他们对儿童文学中的情感探究既有学术研究的深度,又有实践运用的针对性,简直就是一部儿童文学“情感史”研究的集大成者。

这本书固然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对儿童文学中蕴含的情感进行了专业分析,帮助我们理清每种情感的产生、酝酿与爆发,但如果你对其中的专业分析不太在意,甚至说不愿意阅读那些枯燥乏味的学术探讨,直接阅读相关故事、了解对故事中情感的分析也是十分顺畅的。

在书中,作者们列举了大量耳熟能详以及不为大众所知的儿童文学经典之作,每一种情感都由一个故事引入,通过分析故事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言行表现,深入探究种种情绪产生的根源,以及对儿童性格成长、塑形的重要意义。对于一般读者而言,了解一个故事的梗概,搞清楚故事中情感激励对于人物成长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正确运用书中故事教育启发孩子,培养孩子健康理性的情感,基本上已经达到了阅读本书的目的。

《情感学习》读后感(篇五)

情绪情感属于心理学的范畴,两者密切相关,又有所不同。 情绪更多的是初等层级,人和动物都有情绪,主要是对情境的直接的心理体验和相应感受。而情感是人类所独有的,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由意识到自己与客观事物的关系而后产生的稳定的、深刻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 如果说情绪是与生俱来的,那么情感则是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和发展出来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儿童教育机构,以及家庭也开始关注儿童社会情感(SEL)的培养,通过环境创设,积极情感体验,良好人际关系等方面,引导儿童形成健全人格,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发展自我。 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发展研究所所长及情绪史研究中心主任乌特·弗雷弗特及团队把探索视角放在“文化塑造对情感发展的影响”上,依据社会文化传习会随历史而改变,考察了百余种经典儿童文学与教育手册,从而展现出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情感的认知与学习的异同。他们的研究成果就收录在《情感学习》这本书里。 近期读了弗雷弗特的这本《情感学习》,里面收录了13位专家从儿童文学里分别解读焦虑、信任、虔诚、同情、同理、爱、羞耻、痛苦、恐惧、勇敢、思乡、无聊,这十二种情绪的百年发展史。 这无疑是对情绪认知很深入的探索,而儿童文学正是映照出了不同的作品年代在不同的历史烙印下的儿童情感水平,这样的立意和视角都是对我们了解儿童,了解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弥足珍贵。 其中作者弗雷弗特本人撰写的是第七章,《小猪的羞耻》。我们都知道西方是罪感文化,而东方才是耻感文化。看西方专家解读西方文化儿童文学里的羞耻情绪,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事实上,羞耻这个情绪往往联结着心灵深处的童年创伤。专家也提及,这种情绪取决于后天在生活里的认知能力,首要的先要能够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 自我从母子一体共生分化出来,大概是在儿童2岁前后,随着年龄增长与社会习惯与规则意识的习得,在童年期和青春期会继续发展。 在我们的文化里,青春期的孩子很敏感地觉察和捕捉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对身体发育、外表着装等与他人比较,在同伴之间互动而感觉自己不如别人而产生了羞耻感。这个情绪的发展东西方也基本是一致的。 弗雷弗特提到的“小猪”是将戈尔丁的小说《蝇王》里的人物,在羞耻这个情绪的剖析过程中,一众名家作品被提及,包括笛福的《鲁宾孙漂流记》、霍夫曼的《蓬蓬头彼得》、布林克的《野丫头凯蒂》、蒙哥马利的《清秀佳人》、格雷厄姆的《柳林风声》、史塔菲尔德的《芭蕾舞鞋》、斯陀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卡洛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凡尔纳的《十五少年漂流记》、佩尔戈的《纽扣战争》、卡斯特纳的《会飞的教室》等等。 众多的作品中的情节被提示出来,帮助我们理解羞耻这种情绪是如何产生,有哪些不同的来源,层次不同而处在不同的心理位置,给儿童带来怎样不同的感受体验,以及那些细化的情绪的变通是如何发生的,等等。 另外十一位专家同样选取不同的情绪进行剖析,用数部儿童文学佐证和阐释。一些很熟悉的文学作品因那些细节的解读而变得更加丰满起来,也变得更加可读,更加值得再读。 除此之外,《情感学习》帮助我们认识和识别不同情绪的产生、发展,也让我们更加理解我们的儿童,理解他们内在需要怎样被看见、被支持,理解每种情绪都有正性和负性的影响,但不分好坏,都是每个人身体里带有的一部分,因此可以包容和接纳那些不同的情绪。 借助于一部部的儿童文学,我们也得以看到那些不同情绪从何而来,向何处发展。学习感受、接纳甚至拥抱那些情绪,也是每位家长的必修课。从管理情绪方面成为孩子的榜样和引导人,也为更好地陪伴儿童成长而成为更加合格的父母。

《情感学习》读后感(篇六)

你有没有每天受你的情感所控制?即便带着口罩的你的喜怒哀乐依然会被娃随时捕捉到。

孩子的脸,六月的天。孩子的情绪更是多变,上一秒可能还在放声大哭,此刻可能已经在哈哈大笑。我们都说孩子就是一张白纸,家长在这张白纸上图什么,孩子就是什么样子的。但是孩子本身就有情绪,从呱呱坠地那一刻开始,就已经学会用情绪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情感学习:儿童文学如何教我们感受情绪》集结了十三位情感史研究专家,通过考察全球百余种经典儿童文学与教育手册,共同勾勒出十二种情绪的历史。这其中包括焦虑、信任、虔诚、同情、同理、爱、羞耻、痛苦、恐惧、勇敢、思乡以及无聊。

作者德国乌特·弗雷弗特是马普人类发展研究所所长及情绪史研究中心主任。译者黄怀庆为台湾台东大学儿童文学博士生,著有《儿童、文学与暴力》。

对于情绪和情感,一般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中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译者也特别在译序中说明,本书中某些句子里的“情绪”和“情感”互换你可能会感觉更顺畅,那就凭感觉就好了。

如果经常陪娃进行亲子共读你会发现,孩子特别容易融入到故事的情节之中,甚至把自己想象成为故事中的某一成员。更多的时候,我们为了解决孩子的某一焦虑或是恐惧的问题,与其讲大道理不如让他在故事中亲自感受来的更加容易。

不管是作为家长的我们,还是孩子都会不断的在阅读中提高处理情绪、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孩子更容易通过模仿的方式来进行处理问题。本书收集了许多儿童文学的经典作品,每个故事中都包含了丰富的情绪,每一个章节都值得我们深思。

《情感学习:儿童文学如何教我们感受情绪》共计十二个章节,但是各自独立,我们并没有必要像读普通书籍一样按部就班的来阅读,完全可以根据当时的阅读心情来选择某一个情绪的故事,每一个章节都分别介绍了其中一种情绪,比如,第一章为焦虑,第二章是信任,第三章阿斯嘉礼的虔诚……

无论阅读哪一个章节,哪一个故事都足以让我们与孩子对其进行不断的探讨。

《情感学习》读后感(篇七)

如何教养孩子成了每个初为父母的难题,就拿阅读来说,在人们越来越重视早教的当下,从孩子牙牙学语开始我们就注重如何培养阅读。好的阅读习惯是一种长时间提升个人思想深度和广度的方法,也为今后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能够终身受益。

我们在阅读时,到底在读什么?不管是儿童还是大人,我们阅读书籍,除了从中获取对于自身与所处世界的知识,同时,透过阅读别人的痛苦与快乐而获得情绪体验。有一种流行假设,孩子出生时是自带情绪的,我们也习以为常的把它自然化没有在意,然而事实研究发现,在婴幼儿时期的情绪培养,对他平衡人生以及今后的人际关系起着重要影响。

书是死的,故事是活的。还记得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我们总是声情并茂,一会模仿粗旷的男声,一会模仿小动物的声音,还带着动作和表情,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当孩子跟随我们的情绪走进故事里,身临其境也就能感受到故事的意义。

既然情绪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父母又该如何潜移默化的辅助孩子呢,光启书局出版的《情感学习:儿童文学如何教我们感受情绪》,带我们了解近百年来,我们是如何运用经典文学引导孩子认识感觉和学习情绪的,它不仅是一本教养手册也是一部情绪史。本书是十三位各有所长的历史学家共同执笔,包括来自人类发展研究所所长乌特·弗雷弗特,共同探讨论述儿童文学中最主要的十二种情绪,跨越多个国家时间长达百年的经典文学作品。这十二种情绪包括:焦虑、信任、虔诚、同情、爱、羞耻、疼、恐惧、勇敢、思念和无聊。看似独立的章节,但每一种情绪又是互相关联。本书引用了大量外国文献,一些专业术语,有些地方难免晦涩难懂。

每个章节都会引用突出表现一种情绪的代表作,比如勇敢这篇,主要引用了俄国谢尔盖·奥斯伦德《战斗的日子》和康斯坦丁·勃兹恩柯《小号手的冒险》这两本作品。不过勇敢是一种很少独立出现的情绪,首先要有恐惧和胆小,才会伴随出现对应的勇敢。这些作品能成为文学经典,跟当时社会背景环境有些密不可分的联系,本书也讨论了社会是如何构建、型塑个人情绪。在阅读或聆听故事感受种种情绪时,这些故事里的主人公形象成了孩子的榜样,提供了日后能够回忆的实践性知识。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娃不知道还有这么多学问。情绪史这一新兴的历史研究派流,在我国出现只有断断的六年。同样,我们引进外国儿童文学时间也不长,随着文化发展的多元性,越来越多的外国儿童文学被翻译引进。全世界的父母都一样,都是操心的爸妈,为了找到合适且有价值的书单简直不遗余力。哪些书能看取决于哪些书能被出版,随着社会包容性增强也使得一些大人读物逐渐低龄化,还有近年来流行的绘本。面对种类繁多的儿童文学,重点还是要看内容如何叙述以及被社会接受程度达成社会共识,从中挑选适合孩子的读物。

《情感学习》读后感(篇八)

直至今日,我还在思考是否换一种表达,让我生命的接班人能够正确面对他与家庭的关系。在我冷静的时候,也许是现在,黑夜宁静地可以听见孩子微弱的呼吸声。我曾经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想法,就是趁着黑夜的掩护,悄悄地进入孩子的梦境,就像我们曾经观看的电影,以无声无色的方式去弄清楚他是如何建构起自我印象——也许,我仍然在熬夜读完《情感学习》后,仍然相信“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孩子的成长有且只有一次。有幸作为他成长的陪伴者,我想我不是最深情的,但是在忙碌之余,我仍然不忘思考生命的意义,不在乎从哪儿出发,起跑线随着时光流逝,只能越来越模糊,模糊的不是它本来的模样,而是我赋予的意义。孩子,当下,肯定不会像我这样思考,我分明从他时而聪慧,时而麻木的表现中,发现《情感学习》中所强调的“养成“对我是前所未有的冲击。

回首我的成长史,其实是阅读史,阅读书本、阅读他人、阅读社会、阅读历史……反观今天的成功人士,我说的不是大富大贵,而是懂得安身立命的同行者。无论是在为人,还是在处事,我分明发现他们就是按照阅读的样子去行动,哪怕是陌生人擦肩而过,他们的眼神中有种肯定的意义,打量着我的穿着,倾听着我的言语,尽管数秒之后各奔东西、了无挂恋。 单身时,我很快乐,快乐的是我已经活了至少二十年,不仅走路而且过桥,不仅吃饭而且食盐。结婚后,我很苦闷,苦闷的是我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我能否完成父母、师长寄托于我的责任,甚至我想我这一辈子就这样了,不还有新的生命在成长,哪怕现在它很弱小,如同二十年前的自我。

作为经典,至少我们理解,它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间过客的检验。作为“存在即合理“的最大驳论,它只有合理,才能存在。我们不能回到过去,回到童年,对自我成长施加影响,但是我们还可以将这种小概率的改变投射到自己的孩子,相信”长江后浪推前浪“,更相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是,凡事都有例外,投射本身也是一种试验,谁也不能彻底地消灭不确定性,但是对于已经阅读并相信《情感学习》的读者,经过检验的投射总比拍脑门的做法要靠谱得多。

《情感学习》不是让我们知道自己“为什么是这样“,而是告诉我们”这样是什么“。表面看上去,这本书并没有增添任何阅读之前没有的知识,但是它却纠正了我们一贯而来的自以为是、胡作非为。标签总归是有的,只是对于具体的、而非抽象的孩子,如果它的标签上还是由我去书写,我们或许不应该在意去写什么,因为可以写的内容在基因传承时已经完成了百分之八九十,我们所能做的无非像组合积木一样,发挥可怜的想象力与同理心,去修饰它的包装,让它更大更美更可爱。

《情感学习》读后感(篇九)

自从在我们当地一个公益图书室做志愿者开始,我便掉进了儿童文学的坑。除了绘本,众多优秀的青少年文学作品也慢慢改变了我对儿童文学作品的看法。相较于成人的文学作品,我从这里可以感受到更多的希望和善意。

然而读过乌特·弗雷弗特等人的作品《情感学习:儿童文学如何教我们感受情绪》之后,我发现儿童文学的研究视野可以如此宽阔,研究角度也如此多样。在本书中,儿童受到书中迷人奇特的故事吸引,获得所处世界的知识,并且通过阅读他人的痛苦与喜悦而获得情绪体验,使得儿童的情绪成为一个值得挑战的研究课题。

《情感学习》从儿童文学与教养手册两种不同性质的文类出发,由12篇探讨儿童情绪的论文组成。其中讨论的情绪分别为:焦虑、信任、虔诚、同情心、同理心、爱、羞耻、痛苦、恐惧、勇敢、思乡病以及无聊,每一种情绪并不是单一体现在某个故事中,而是会连结到其他的情感,同时会放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中进行讨论。

通过种种对比,我们可以了解到,以前的概念是小孩子需要大人来教导如何感觉,甚至是情绪是可以与教养联系在一起的。而现在大人反而有时需要从孩子身上学习如何正确地感受事物的方式。儿童为自己的情感和自我发展承担着越来越大的责任。

虽然阅读此类理论性极强的作品非常有难度,但是书中所谈及的一些情绪在我所看到的儿童文学作品中作用很明显,也让我从理论的角度对作者的描述可以有深深的理解。

比如,我很喜欢路易斯·萨奇尔的作品《洞》,其中有一个细节印证了《情感学习》中的情绪之一——羞耻。这个故事时发生在一个名叫翠湖营的青少年管教所。这里所有的孩子都不使用自己的名字,反而以体现自己特点的绰号称呼自己,而且是负面的特点。

一个擅长偷窃的孩子,因为“勾勾手指头,东西就到自己手里”而称呼自己为“吸铁石”;一个很少开口说话整日严肃怒气冲冲的孩子被成为“零蛋”,因为他的脑子里什么都没有;在一个总是背地里下绊子,嫉妒小气的孩子叫做“锯齿”……

他们有自己的名字,但是在这个管教所中,父母给予的社会认可的名字被隐藏起来,而标签式的绰号成了他们行走江湖的门面和必备杀器。“儿童愈是远离文明与其明智的行为规则,他们就会抹上愈厚重的面具让自己能够诉诸纯粹、彻底的暴力。”

少管所应该带来的羞耻,期待透过遏制邪恶的行为或令他们对自己的恶行感到懊悔所发挥的道德目的,被这群孩子的绰号面具消解了。孩子们完全体验不到羞耻,仍然在偷盗、使用暴力、栽赃他人,靠着训导员与长官大人的强大压力才能迫使他们短暂地安守本分。

整个小群体中,名叫零蛋的孩子不仅遭受训导员等成年人的羞辱,还要受到其他孩子的羞辱,因为他是他们口中“脑子中什么都没有的人”,学习写字是会给他“带来压力的“。正如书中所说:”羞耻能够显现出一个人最好的一面,并促使人做出了不起的意志力行为;但羞耻也可能导致愚蠢与自我毁灭的行为。“

零蛋最终在所有人的羞辱下奋起反抗,逃出了翠湖营,“因为如果你一直生活在洞里,唯一的出路就是往上爬“。零蛋通过自己的反抗而不再遵守团体中的规则和标准,这里的成年人也不再是教导儿童的完美榜样。儿童只能通过勇于发声反对他人的要求和期望,遵循自己的人生轨迹并抵抗”假羞耻“。

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儿童文学中对羞耻的处理,不再是将羞耻打造成为规范的牢笼,而是抵制它,并将保护尊严感、自豪感以及自我价值感看作越来越重要的事情。

《情感学习》依托了不同时期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对情绪进行了阐释,我们亦可反其道行之,将陌生的理论运用到熟悉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可能会理解得更透彻。如此练习之后,我们再看儿童文学也许就不仅仅是看热闹了,还能看出些门道吧。

《情感学习》读后感(篇十)

情感需要学习吗?是的。人类的情感是一种文化建构,是社会化的成果。

童书在塑造儿童的情绪社会化方面有着独特与显著的功能。跟成人相比,儿童更明显是通过模仿、仿效与适应的方式来进行学习的。童书提供了大量的经验、表达与情绪实践数据库给读者,让读者在没有预设结果的情形下就很大程度上以模仿的方式学习到了。

马斯克·普朗克人类发展研究所情绪史研究中心的工作,就是研究人类情感的建构过程。这个中心由历史学家与教育专家、心理学家组成,并与人类学、社会学、音乐、文学与艺术领域的专家广泛合作。《情感学习:儿童文学如何教我们感受情绪》是他们的一项工作成绩。

该书具有前沿学术价值,遍考经典儿童文学与教育手册,跨越德、美、英、意、法、荷、挪、俄、瑞典等世界各国,深入探讨儿童文学里十二种情绪的百年(1870~1970)发展史。

在人类发展史上,儿童长期被视作“小大人”,到了晚近时期,特别是十九世纪,儿童才被当作独立的个体。家庭组织结构以孩子为中心而展开,社会和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给予了很大的关心,儿童文学脱离了成人书籍和儿童读物混淆的状态,儿童书籍参与到了儿童成长的过程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书写作时间起自十九世纪晚期,正是儿童文学的黄金时期。

十二种情绪包括:焦虑、信任、虔诚、同情心、同理心、爱、羞耻、痛、恐惧、勇敢、思乡病、无聊。讲述的方式是每章从一个关键文本切入,与其他文本做比较分析,结合文本所处的时代背景,讨论当时的教育观念及其对儿童行为的指导。

吉卜林的《吉姆爷》(1901)讲述白人男孩与印度男孩的友谊,这种友情关系到大英帝国统治的维系。《战斗的日子》(1926)讲述10岁男孩伊凡如何加入布尔什维克的地下组织并帮助红军取得胜利,旨在培养孩子对集体、国家的感情。《魔戒》、《纳尼亚传奇》包涵的“恐惧”主题在20世纪60、70年代非常流行,呈现了充满敌意的对立的世界局势带给人们的影响。《祝你好运,我的孩子》(1975)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无聊都市生活和青少年心灵的空虚感。所有文本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教育主义创作倾向的一度盛行有它的历史根源。儿童文学创作最初注重的是文学的教育性,宣扬道德,进行训诫,说教目的明显。这种儿童文学创作有它合理的一面,目的是为儿童提供成长范式和生活规则,让他们通过学习成为合格的公民。另外,还有一类以陶冶性情、潜移默化为宗旨,强调满足和激发儿童的天性,主张创作方法要充满想象力。从总的趋势来看,刻板的说教越来越不受欢迎,寓教于乐是大人孩子都喜欢的方式。

与儿童情感学习相关的文本分析,反映了比儿童教育更广阔的社会学考察成果。母爱被认为是正常儿童发展的关键要素,强化了母亲在社会意义上所承担的家庭教养责任,而父亲往往是缺席的,或者以简单粗暴的手段对待孩子,这些情形在早期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羞耻”作为一种社会情绪,特别是关于生理、性别的观念几乎都是后天植入的,这解释了为什么强奸的受害者总是难于启齿,从小接受的贞洁与秩序的法则让她们选择了逃避。儿童的社会化,即他们获得当前文化中已有的价值观和生活技能,主要是在其同侪群体中、与同伴的相处中获得的,父母的期望对他们而言几乎不奏效。顽童主题是儿童文学最爱的题材之一,作者笔下的坏孩子们往往只是一些敏感鲁莽,生命力活跃,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心的正常儿童,而社会意义上的“成长”,经常会把游戏、幻想、闲荡的价值统统纳入利益考量的范畴,以“有用”代替“无用”,以功利主义取代了人性的自由。

天性与教养之争永远不会落幕。“情感学习”揭示了儿童心智发展的关键,儿童不是有待塑造的一团胶泥,模仿不等于复制,不同个体在过程里各有差异。好的儿童文学在创作上以儿童为本位,好的教育也是如此。情感史的研究,关乎人的发展。

《情感学习》读后感(篇十一)

我们都知道情绪没有好坏之分,任何一种情绪都是人正常的生理反应。但情绪主导下的行为有对错,儿童所有的情绪都应该被成年人接纳,但是情绪产生的后果必须要还自己承担。那么我们是怎么样走到今天这样的一个育儿观点的呢?这本《情感学习》借由儿童文学来带领我们窥探不同时期的成年人是怎样引导儿童的情绪走向的。儿童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无法书写自己的情感,但是儿童文学引导了他们思考的方向,树立了他们关于情绪的是非观。

书中涵盖了大量的欧美儿童文学经典,相当多的一本书籍和故事我都只是听过书名,没有仔细阅读过其中的故事。所以对于书中所描述的故事情节还有一些陌生。但是这并不妨碍我阅读本书。这本书可划分到的书籍门类很多,可以是情感史,可以是欧洲儿童文学史,甚至可以归类到儿童心理发展领域。一本好书就是这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归类书籍。而本书行文也多次引用同一个儿童故事去讲述作者所陈述的不同情绪。

文学写作就是这样没有绝对唯一的正确答案,每一个故事都是立体的,不同的立场和视角见到的都是不一样的。我们承认这个事实,也接受这个事实。所以现在的成年人,并不会因为孩子一次的情绪崩溃就给孩子下定义。而这也是全球化视角下培养出来的多元认知。要知道在某一个时间段里,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很容易对事物形成刻板映像,如果一个小朋友做了坏事,那么他很有可能就被贴上了坏的标签一直坏下去。而在同期的儿童文学也总是单一的情绪和单一品德的宣扬——非好即坏。

以第九章的恐惧情绪为例。在20世纪60年代,社会普遍认为恐惧情绪是非常不好的,应该完全消灭儿童成长过程中产生的恐惧情绪。最著名的代表作就是《夏山学校》(1960)。而恐惧情绪在儿童文学里占主角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意味着成人开始认识到儿童恐惧情绪的存在,并认可该情绪容易让孩子产生不良的行为。与此同时的育儿手册和社会上的教育专家也都建议应该降低让孩子产生恐惧的频率。20世纪初的儿童文学中主要描述恐惧的主角。而到了20世纪50年代的德国出现了一本你以恐惧为主要特色的书籍——《米欧,我的米欧》。20世纪70年代起,恐惧的内化程度越来越高,人们接纳恐惧谈论恐惧都是毫无争议的。

没有哪一种情绪的社会地位是一成不变的。人类的情感随着历史的前进而前进。社会事件对成人世界的情绪有着重大影响,一如成人世界的变化容易读儿童造成影响一样。阅读儿童文学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在书籍中发现模范家长是如何做的,好让成人有一个学习的榜样,于此同时也给孩子提供一个模范儿童,让孩子弥补缺失的模范家长。在没有办法给孩子提供模范家长的情况下,让孩子阅读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也可以使得孩子形成正确的三观,成长为一个正直善良的成年人。

《情感学习》读后感(篇十二)

文/豌豆

情绪是我们人类与生俱来的,有人把情绪看作情感,不过严格区分它们并不那么重要,因为建构一个人的情绪、情感和感觉对于塑造一个人显得更为重要。《情感学习》就是一本由13位历史学家共同执笔来探讨儿童文学中12种情绪的发展历史的书籍,这本书对感兴趣于情感学习的读者来说,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研究表明阅读可以增强儿童的情绪能力,提升他们对他人情绪状态的意识,这恰恰说明了阅读可以提升儿童的共情能力,能够帮助儿童处理他们的问题和困境。在学校教育中,老师除了文化知识,几乎很少单独涉及到儿童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因此对儿童情绪的关注,更多的就落在家庭的教育身上。

情感学习

8.6

[德] 乌特·弗雷弗特 等 / 2021 / 上海人民出版社·光启书局

我有一个朋友,他在他儿子出生的时候就说,“我不希望他成为一个怎样成功的人,但我希望他能够管理自己的情绪,成为一个拥有幸福的人!”这代表了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因为正确的情绪管理代表了良好的心理调整能力,而一个拥有健康心理的人必定是能够获得幸福的人。

有些人被情绪所左右,他的行为因为情绪而牵动,生气的时候便怒发冲冠,事后往往又觉得自己当时过于冲动,但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的人,他的情绪常常影响身边的人,给周围人带来极大的负担。因此,身为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管理好情绪,从容不迫的生活,必定是一个明智的想法。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处理儿童教育中的情绪教育呢?这里瑞典教育家和与社会主义者,艾伦凯提出了一句格言:“而成人首先要了解儿童的性格,接着保持住儿童性格中的单纯。”因此父母在处理儿童情感教育时应该保持善解人意、仁慈和爱,足够的爱能够给儿童提供充足的幸福感,而幸福感是孩子安全感和良好情绪的基础。在英国创办了“夏山学校”的尼尔曾经说过:“问题儿童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幸福的。”不只是儿童,所有成人扰乱秩序的根源也是因为不幸福。那么,如何才能获得幸福?对儿童而言,就是要用适合他们的方式来严格控制他们的身体、欲望和情绪,以使他们的情绪与社会性相适应。

人的情感像一座大山,连绵起伏,又令人捉摸不定,当你妄想他却总有想要去了解走进的渴望。对儿童健康成长的期望也促使我们去了解儿童的情绪,感知人类的情感。《情感学习》这本书探讨研究了儿童情绪发展的百年历史,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总能让我们看得更高,走得更远。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本书很有阅读价值。他的12个章节各成体系,可以不用按照顺序,而是随意翻起其中一章就可以开始阅读,无论你是正在育儿的父母还是处在城市快节奏焦虑中的你,你的焦虑、信任、同情、同理心、羞耻、恐惧、勇敢、思念、无聊…在这里你都能找到共鸣。

学习情感,感受情绪,能够帮助你和身边的人成为一个有情绪自我管理能力的人,这是一种幸福的能力,愿你我都能习得!

《情感学习》读后感(篇十三)

尽管很不想套用、模仿村上春树的书名,但通篇读下来,《情感学习:儿童文学如何教我们感受情绪》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一个思考就是:当你在阅读时,你在读些什么?

道德与教育性故事在世界上有着悠久的传统,从19世纪起,儿童发展的研究重点就经常集中在情绪上。虽然很多家长越来越关注孩子的情绪,然而到了20世纪,学术辩论逐渐转向亲子的情感面向,家长们对以育儿和发展为主题的指南文学需求增大,这类书籍的市场也发展到令人意想不到的程度。

《情感学习》这本书中共有12篇关于儿童文学中情绪研究的论述,主要从19-20世纪一些最有影响力、发行量最大、最受欢迎也最适合儿童或青少年的作品当中,探讨社会如何构建、形塑个人情绪、情感与感觉。

本书的角度是从儿童文学的故事当中去分析故事的框架、故事的模式,揣摩故事发生的背景、人物的性格、心态,故事传达的寓意;从童书当中分析它的读者群体,分析它当时的阅读习惯和将整个故事串连起来的核心情绪。

作家往往在其作品里将故事主题与童年情绪发展理论结合在一起。儿童文学当中针对儿童的故事、情节、经验教训是能透过各种情境与主角传授给孩子的。本书以一些经典畅销儿童文学作品为样本,寻找不同年代童书中的重要线索、那个年代的教育思想体系、人们之间建立了怎样的情感联系,探讨各种情绪之间的关联,从中思索情绪实践与道德要求之间不断变化的作用,分析不同时期养育儿童的方式和同一篇故事里可以读出的不同情感,以及社会和家庭在这种相互作用中所扮演的角色。

一两百年前,读者们阅读那些书籍的理由是否出于教育,或是为了乐趣而读?书中描述的人物言行举止、其个人行为背后包含了怎样的情绪管理?那个时期特定的宗教与世俗的知识与情感色彩与生活情感之间有什么关联?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你都可以从本书当中寻找到答案。

童书是可以透过故事来教导小孩正确的行为与情绪的。相同的讯息和情绪在同一个时代、于不同的童书中仍会给人以不同的回响。《情感学习》是从情绪的角度来对儿童文学进行深层次研究和讨论,很有理论深度。这本书从儿童文学与情感学习这些方面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讲解和示范,它能给我们带来的启发也不仅限于儿童文学作品。在阅读态度和思维方式上它给予了我很好的启发,改变了我对阅读的一些想法和态度。对我来说学习书中探讨的论述和分析方式并在今后的阅读过程中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向和角度,是一种新的更深度阅读的尝试。

《情感学习》读后感(篇十四)

人的自我,是由大脑和身体两方面构成,这两方面并不是分离独立的,而是密切相连的。一般的史家通常注重描述人的活动,但对人的自身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探求。换言之,人在历史中“随处可见“,但实际上却往往是“视而不见”。这也催生了情感史的研究。情感史同时注重身体和大脑两方面,其研究的兴起本身就是跨学科的成果。而情感的研究,通常需要使用语言文字记述的材料,因此如何阅读、理解、解读也就十分必要。

书影

《情感学习》作为上海人民出版社光启书局情感史书系的第一本,就是以儿童文学作为切入点,来介绍阐述它们是如何教授我们感受情绪的。这本书由十三位各有所长的历史学家共同执笔,探讨儿童文学中十二种情绪的百年发展史,其研究足迹涵盖亚、欧、美等多大洲,对于广大儿童爱好者而言无疑是一座研究的宝库。

《长袜子皮皮》动画版

在鲁滨逊、长袜子皮皮、骑鹅的尼尔斯等故事中,都暗藏着或者明摆着丰富的情绪知识。研究者们选取了一套1870年至1970年左右的约100本畅销书组成的材料库。并从这些材料库中提取出来了书中所提到的十二种情绪,它们分别是:焦虑、信任、虔诚、同情、同理、爱、羞耻、痛苦、恐惧、勇敢、思乡以及无聊,每一种情绪都会连接至其他情感。在书中,这十二种情绪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

于我而言,印象最深的还是第六章“温迪的爱”和第十一章“海蒂的思乡病”,分别介绍的是爱和思乡这两种情绪。温迪这个人物来自《彼得潘》,彼得潘——一个不愿长大也永远不会长大的男孩——他的无知让每个心里带着不同爱意(包括但不限于慈母关怀、友爱、新娘情怀等等)接近他的人感到挫折。温迪对他的吻,是基于慈母关怀呢?还是新娘情怀呢?对于儿童而言,要弄清楚应该爱谁、如何爱对方以及爱到何种程度,都是让人头疼的问题。显然,亲密关系的重心首先从儿童与成人之间转移到儿童与同侪身上,从儿童与父母或者其他家长型角色的亲密关系上逐步转换到同龄人之间。而在这个过程中,沟通、协商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时代的推移,性别的刻板印象逐渐瓦解,部分童书已经倾向于多样性的描述。这种重构也反过来影响了彼得潘的构建。这些都对儿童学习爱的方式产生影响。这种爱的情感也同样适用于广大中国青少年,很多年轻朋友都面临上学防早恋,毕业就催婚的囧境,如何了解爱的过渡过程对于人生的大事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彼得潘》动画版

在第十一章中所提到的海蒂的思乡病是一种典型的不治之症,它是与分离的痛苦、悲伤、寂寞相关的情绪折磨的体现。当孩子们处于分离的处境时,他们总是会思念父母和故乡。校园故事通常也会描述思乡病,但这很快就被好奇心、兴趣、勇气、开心等情绪与冒险驱使孩子们离家以便学习独立。旅行癖和思乡病交织在一起,体现着孩子们的归属感、熟悉感和身份认同感。这种感觉也令我感同身受。由于工作原因,我面临着时不时离家的现状。而在离家的过程中,我既思念着家乡,也对目的地的风景名胜充满了兴趣。这种交织的感情会让我被自己的情绪淹没,也让我在远离家乡的同时更加明白家的意义。好奇心与冒险精神让我们踏上旅程,而思乡病又让我们回归故乡。

《海蒂》电影版

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忍不住重新审视我所阅读过的那些儿童文学,格列佛、爱丽丝、绿野仙踪、柳林风声等等栩栩如生的角色。通过这些作品,我可以学到什么?可以模仿什么?可以做到什么?如果我作为故事的一部分,我将会找到怎样的问题和解答?在书中得到共情,也许正是情感学习的关键所在。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情感学习》读后感(篇十五)

近些年来,儿童文学越来越受到家长们的关注。一方面,我们处于一个越来越卷的社会,孩子的学习自然是要从小抓起,语文阅读不容忽视;另一方面,如今的社会并非一个物质匮乏的社会,当物质需求得以满足,人必然要追求精神是的满足。阅读,便是精神追求其中之一。

那究竟应该读什么样的作品?许多家长为此犯难。也许很多人会说,学校有推荐读物,但那些真的就合适吗?前段时间,还和朋友讨论了这个问题,她孩子学校推荐的阅读书籍,似乎三观不正,书籍中对某些词语的解释完全不正确。很难想象,如果孩子读这类书长大,将来他们会怎样。

机缘巧合下,遇见了《情感学习:儿童文学如何教我们感受情绪》一书。这是一本研究百年来经典儿童文学如何引导孩童与青少年认识感觉、学习情绪的书,本书旨在关注儿童情绪,并将儿童情绪与儿童文学联系起来,探索儿童和青少年如何通过阅读来学习感受、认识情感。同时,书中聚焦于十二种情绪:焦虑、信任、虔诚、同情、同理、爱、羞耻、痛苦、恐惧、勇敢、思乡、无聊,通过十三位情感史研究专家的笔墨,勾勒十二种情绪的百年发展史以及他们对儿童阅读的影响。

十九世纪中叶,儿童文学蓬勃发展,儿童情感问题也逐渐被社会所关注,许多育儿书籍越来越关注儿童心理健康,譬如:本杰明·斯波克于1946年出版的《婴幼儿保健常识》被翻译超过四十种语言,至今仍在市场上销售。若说起儿童情感被关注的原因,还是要归结为当时的文学作品,着实令人很难选择,家长感到不安和焦虑。而自从儿童感情问题被关注以来,人类所关注的情感问题便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呈现。

本书针对于十二种情绪的讲述是结合儿童文学作品分析的,分析故事中人物的品格,故事发生背景以及所涉及的社会现状。这对于儿童阅读来说可算锦上添花,毕竟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人物性格以及情绪的形成也不尽相同。譬如史蒂芬妮·欧森在描述信任时,通过分析《秘密花园》中的信任的典范狄肯,来讲述有关于信任的历史背景,这就牵扯到宗教问题。在分析信任这个情绪时,作者认为:“为了学习信任,儿童得先学会如何成为值得信赖的人。信任的模范经常用来向儿童说明如何活的正正当当——学会明辨是非,区分良好与不良情绪。”

有关于信任是如此讲述,其他情绪亦是如此。又如:书中讲述爱这一情绪,主要分析了《彼得·潘》的主人公彼得·潘。彼得的一家彼此相爱,除了彼得并不真的爱谁,面对母亲的询问,他对母亲是怎样的情感,彼得的回答让母亲不满意。其实现实中,应该爱谁可以说是人类情感史上的永恒主题。到底应该爱谁呢?又该如何感知?书中探索了19世纪末儿童文学的转变,爱并不是生硬的字眼,也不是说起来那么简单。于是,童书开始转变方向,抛弃了冷淡的全知叙述,而是通过暖心的充满爱的故事,让儿童从阅读故事中去感知爱这种情绪。从这个角度来说,儿童文学的发展也离不开历史的发展与人类对于儿童情绪的探索精神。

对于提及的十二种情绪,书中都有一一讲述。每一种儿童情绪的发展都涌现出一大批适合儿童阅读的优秀文学作品。从书中,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儿童情绪发展的历史,同样也可以收获相关儿童文学书单。这对于发愁为孩子选书的家长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培养孩子的阅读来培养孩子的情感认知,甚至将“认知感受”付诸于实践。书中这样写道:“身体在阅读期间会有所动作,反之阅读也会造成身体产生动作,其迹象包括心悸、皮肤电流反应与吸气,还有因为感到无聊而发抖、嘴巴不由自主的张开,或是说到特别紧张之处时会打断故事开始涂鸦。”而这种实践性知识会在不同情境下被回想起来。

不过,现实又不完全与文学作品一样,因此,我们在培养孩子阅读时,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区分现实与故事。我想,这也是本书最有价值之处。不同时代会催生出不同类别的文学作品,譬如勇敢,故事中的主人公可以天下无敌,无所不能,但现实并非幻想的世界。《战斗的日子》伊凡所经历的战争以及他的勇敢,也不可能在现实中演绎;《小号手的冒险》的主人公遇见狼群,现实中孩子却很难遇见,也许此生都不会经历。但即使如此,儿童文学作品亦有它独特的价值,那就是情绪的感知,不管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背景下,都是类似的。

《情感学习》最后一章结语中,提到这个一个观点:“模仿是学习新情绪与感觉这些情绪的核心。”儿童文学作品只是感知情绪的手段之一,毕竟文字肢体语言或者行为表现不完全那么生动。因此,如果在现实生活中,儿童可以学会用情绪交流,这种感知情绪的方式或许会收获更多。

综上所述,有关于儿童阅读,的确是一件大事。好的文学作品能够带来温暖、爱与正能量,就如前段时间阅读的《银匙》一书,可以从中读到感恩、爱等等。因此,为孩子选择儿童作品十分关键,尤其在这样一个鱼龙混杂的儿童文学市场中,我们更应该亲力亲为的为孩子选择合适的文学作品,并针对孩子不同的性格选择不同的读物。

如果你还不知道选择什么儿童文学作品,不妨读一读《情感学习》这本书,书中提及的儿童文学作品十分经典,重点是,你还能从中了解关于儿童情绪发展的历史,也知道如何根据孩子的情绪选择合适的文学作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