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等的樣貌》透过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深入分析,揭示了不公正的根源和对弱势群体的影响。文章指出,贫富差距、教育机会不均等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唯有通过改革制度、加强社会包容性,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与公正。
《不平等的樣貌》读后感(篇一)
从新加坡旅游回来等飞机的时候买的书,踩了个大坑,浪费了时间。在读书的过程中,我经常会想,作者写的穷人的问题(比如女性想照顾小孩,但必须要工作;有些人饥不果腹;居住环境差)哪个亚洲国家的穷人、甚至是中产没有在经历呢。每个地方都在发生的、财富不均的问题,但是作者只提出大众都知道的问题,没有提出方案。单纯呈现一些田野调查的结果,没有挖掘新加坡特有的穷人的问题。不平等的样貌到底是怎么样的,我读完书也没有发现更多。我觉得这个书能火,可能是因为没有人话这么就的时间去记录这些田野调查?
《不平等的樣貌》读后感(篇二)
给这本书打四星。是我感兴趣的议题,作者的写作风格很谨慎,我也很欣赏这种飞速发展的宏大叙事下回望的学术眼光,但论述不够深,也不够丰富,因此在我心目中离这本书本可以达到的水平还差一颗星。
本书的大概内容,可概括为:肯定新加坡的不平等,剖析它,并展望解决的一天。坦白来说,本书的民族志部分并不丰富(但可以理解,毕竟关乎访谈对象的隐私),也没有给出方法论上的建议和指引,然而其分析中富有人文主义精神的审慎和巨大社会影响力是其优点。
“富有人文主义精神的审慎”是我想了很久的一个词,用来形容本书写作中透露出的价值观,我认为它很可贵。研究低收入者人群的学者,不仅应该关心他们的收入有多低、为什么、如何解决,更应该关心他们的“尊严与肯认”,体会到自身作为既得利益者,究竟从不平等里获得了什么。有了这一切种种之后,真正的尊重才可能存在。很可惜,正是在这一点上,国内很多社科研究者从他们的文字中体现出他们自身的匮乏。
这本书作为畅销书的成功也值得称道。首先,作者作为一个大学教授,写这本书的时候就是想写一本面向大众的书;其次,这本书还真的卖得很好。以上两点需要一个很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才能成立,我很羡慕。希望新加坡越来越好。
《不平等的樣貌》读后感(篇三)
不知道从何时起,新加坡这座小城,被描绘出一番“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样子。
而以我对那地方居住了解,则完全不然。在那里充满了紧张,纪律和惩罚。是个压迫感十足的集权国家,没有福利。并且在当地这个华人占比很高的国家,却崇洋以欧美为先。当然,这也可能跟他们的英式教育有关。
本书角度是放到了新加坡的另一面,对呀他们占比很高的底层进行纪录。不过我觉得不全,因为这并不是实际意义的底层,不包含新加坡著名的劳工、菲佣、陪读妈妈。虽然这些人,确实不算新加坡人。
本书在叙述中,还记录了大量反对声音,把新加坡不愿意“家丑外扬”的心底淡然的跃然纸上。
本书写的很不错,逻辑清晰,论据齐全,行文完全按照社会学论文方式,读起来很是舒适。
不过这本书成文在疫情之前,如今这座小城面临的挑战将会更大,因为他们那些真正的底层极度短缺,所以现在新加坡人做好准备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