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日常生活的现象学读后感精选

日常生活的现象学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12 12:00:30
日常生活的现象学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05-12 12:00:30   小编:

《日常生活的现象学》是一篇引人深思的文章。作者通过现象学的视角,探讨了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他指出,我们常常忽视了生活中微小的细节,而往往正是这些细节构成了我们的生活。文章提醒人们应该关注并珍惜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因为这些瞬间才是我们真正存在的证据。

日常生活的现象学读后感(一)

为自我存在和为他人存在的冲突,尽可能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循环。 经验作为一次性事件,会沉淀下来,成为先验的,即作为使将来的经验得以可能的条件。先验的视域或条件是新经验的基础,新经验总是在对上述先验程序的重复的基础上展开。 让时间成为流动的有机时间需要两个东西:以崇高的理念为指引,用强大的凝聚力去整合生命经验,以朝向某个富有意义的目标。同时又需要足够的宽度和广度去接纳经验的丰富性和异质性。

网只能网到符合网眼大小的鱼,人只能看到他愿意看到的东西,一切意义都是主体赋予给对象的意义;当对象不能被规定,即当有不符合网眼的“预先被给予”时,我们会修正视域,主体调整自己以符合对象。在主体与对象、既有的理论视域和超出该视域的不可解释之物之间(触发),就有一种“辩证”的相互作用,在这种辩证的相互适应、相互修正的过程中,人的认识向前推进,人的视域越来越广,能够解释、预测和支配的现象越来越多。

日常生活的现象学读后感(二)

今天读了一部分,我更好的理解了开端与死亡的意义。每一个当下都是一个诞生,是赠予和奇迹,增添这种认知是一种奇妙的体验。同时对于活在当下的人生态度我有了更加辩证的思考,一味的活在当下确实会造成及时行乐的局面,对于采取合种生活态度仍需自己去学习感悟。

第二点,我理解了关于时间的体会。时间是一种赠予,代表了可能性和未知。将自己的时间交给外界去摆布是不负责的,主观能动性的丧失会让人陷入“半生半死”的生存状态,时刻关注对自己的掌控感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

第三点,我意识到可以在无所事事的情况下毫无原因的感到幸福是一种能力,以前还会因此而羞耻。尽管追求充实是正确的,但是让快乐的到来如此容易多好呀!为什么总是要觉得快乐必须有个原因啊!

第四点,我对广告和商业相关媒体的信任度降低了,我意识到很多小韭菜都被工作和消费收割掉自己的时间和金钱。那么如果工作是生存所需,消费或许可以避免,不要再受人鼓吹把钱交给那些老板了,购买具有性价比的,自己真正需要的以及喜欢的东西就好啦。

日常生活的现象学读后感(三)

刚读完内篇,迫不及待来留个评论。以下观点可能会随后续的阅读而改变。 1.整体观感挺好的,对日常生活的哲学解读,有些观点非常具有启发性。开头几篇(用具,死亡,时间),海德格尔的味道十足。中间几篇(速度,遗忘,孤独),切中了技术时代异化表现形式的要点。最后几篇(疯癫,闲暇,灵感),大概是技术时代,不被科学化,也不被学科化(尽管它已经这么做了),文学艺术的最后一分自留地了。 2.对于高赞豆友的评论,我同意一半。作者的行文的确或有意或无意地流露出海德格尔式的,对常人之沉沦生活的批判色彩,从而给人以尼采式的,高傲的文化精英主义的印象。但在具体的书写中,"批判"更侧重于揭示,辨析和澄清,而非二元对立式的高下之分。看到作者本人自己的解释,我认为是诚恳的。 3.除了传统现象学的诸位外,我还看到了德里达的不在场/延异/解构,斯蒂格勒的社会批判/,伽达默尔的视域/阐释,对于和现象学有学理关联的一些思想家的挖掘,还是比较到位的。 4.本书的部分章节结构感很强,且用词仍难逃既定概念和专业术语"窠臼"。这大概是长期论文写作所导致的习惯。显然,和面对公众读者的受众定位,会稍显出入。

日常生活的现象学读后感(四)

全书分内篇、外篇,不知道是不是从《庄子》得到的灵感,但不同于《庄子》内外心法,本书的内篇是对自我、自我情感和经验的反思,外篇更为外向,虽然也没脱离自我,但更多是讲自我与公共的连接。

作者试图用现象学讨论日常生活问题,消解教条的、流俗的看法,用反思的态度如其所是地重现出生命本来面貌,重新审视那些在日常生活中习焉未查的面相。另外,用日常经验去解读胡塞尔、海德格尔、德里达等人的思想,也让很多晦涩的概念更加清晰明白。特别是对本雅明那句“相爱的两个人在一切之中最眷恋的是他们的名字”的解读,认为本雅明意图把个人从抽象和贫乏中解脱,让人惊艳。

但作者现象学的方法似乎用得过于彻底,总是作者出现并自己在说话,读起来有一种在看作者日记的感觉。且作者的中庸思想或调和主义屡屡出现在论证中,很难不让人怀疑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多大程度上采取了公共的视角,又在多大程度上是为了激发读者思考而不是传递教诲。更像是随笔集而非专著。

不过,总的来说,作为一本现象学的书,通俗易懂,还很有趣,作者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了。

日常生活的现象学读后感(五)

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23/05/30/%e5%86%99%e7%bb%99%e5%a4%a7%e4%bc%97%e7%9a%84%e9%80%9a%e8%af%86%e8%af%bb%e7%89%a9/

《日常生活的现象学》(黄旺,拜德雅,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子扉我 2023年小满 芙蓉之巅

原载风之回响RESONANCE微信2023年6月3日,发表时有改动

日常生活的现象学读后感(六)

这是一本让我特意注册豆瓣来评论的高质量好书。开头的序言就面面有重点(例如:学术霸权再生产;例如:为何有些人只敢蜗居于哲学文本而不让哲思进入生活)确实如作者所说,这书同时是科普入门又是哲学现象学本身的“前沿”研究。

当然,我并不判断这是本好的入门书,因为并不突出概念解释和理论体系的介绍,这点不如罗伯特的《现象学导论》,我觉得更适合给本身有理论基础者提供理论实践的指南或启发。因为全书重点俯拾皆是,我指的就是用现实生活中必然面对的话题把散落于各哲学家各著作里的理论串起来做理论实践的这种重点,而非理论研究的那种重点。 终于有人把各种“招式”怎样运用于现实话题的思考分析批判反思“实战”给我看了,其观点和运用思路我未必都认可,但正因此就有了非常大的理论实践启发性,且在理论研究上也非常有助于理清现象学一脉的体系。(前提是本身已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不然只会觉得又简单又浅显)只有真正把握了哲学的思之根本,才知道并不增加理论新知识新广度的理论实践方面和提出新理论一样重要,如书中所言:你表达不清不是没有找到好词,而是压根就半懂不懂。

我更进一步(根据Gadamer《真理与方法》:理解=规定=运用):你不会用,不会用之与现实本身进行实时对话,不会用之分析现实问题。那么文本研究得再清晰,体系概念背得再张口就来,那也是不懂的。因那只是文本符号的逻辑推理(从文本开始的所谓思考只是你的幻觉,推理≠思考),而根本没本事把其用于思考当中,这就不是真懂。

或者用Wittgenstein的意思:怎样判断一个说话的人懂了?我们只能看他使用语言是否符合语言规则。就像现在“可以与你对话”的AI一样,它“说的”话也很符合语言规则,而且能“互动”,但它本质上照搬资料就是懂了吗?它会逻辑推理(这本质上还是遵守一个游戏规则)就是懂了吗?AI就是我们最好用的现象学直观的素材,我想你很难承认AI能做这些比活人做得好就是“真懂”,毕竟AI能很好的掌控能指和所指的运算关系,但人觉得AI没有灵魂,根本立足不到那沉重的深渊般的原物性,只是一堆比人高效的依据某规则(算法)漂浮于概念体系中的电回路。但是,那么,你,也会查资料,也会记忆“存储”,也会逻辑推理,你能不能算是“真懂”了呢? 至于有人对作者提供的“调和式的解决方案”即对“课本式”辩证法嗤之以鼻……只能说自己去看看三H及后继者的原著,看看大佬怎么玩辩证法的,和教材里的多不同多相同,也可对比一下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之间的理论进路。

至于还有人用阿多诺批海德格尔的本真性霸权,来批判这种精英主义对常人的高傲的独裁的批判。简直是半罐水最晃荡。某群人对某群人的对立关系、“鄙夷”、批判,就是有独裁倾向了?这是在追求一种无立场的、“科学的”、“客观的”、所以“公正的”——“立场”(?不还是一种立场)吗?他阿多诺自己是什么立场?不知道?虽然他搞悲观,也不至于看不出吧。温和派的伽达默尔的效果历史也表示没有这种滥觞的相对主义调和派的“客观公正科学”吧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