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从容的父母》这篇文章引发了我对父母教养方式的思考。作者提到了孩子的独立性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性,并呼吁父母们要以从容的态度引导孩子成长。文章中还提到了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性。我深刻认识到,作为父母,我们应该给予孩子自由探索世界的空间,同时也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做从容的父母》读后感(一)
我每次看到教育类的书并不是为了教育小孩 而是为了更好的解读我父母的教育和对教育本身的思考,正好这本书也是站在自己作为子女的角度 再次教育自己子女的过过程。看到这本书还是最近新出的 想看看最新的教育有什么变动。可能我对标题“用生命科学谈教育”期望过高,这本书是阐述了开明父母和年轻人一代对理想教育的阐述 仅是阐述而已,同时也没有让我看到与生命科学这个命题有紧密且逻辑的内在联系。这份阐述体现了我与作者有大部分的观点是融合的 ,总体来说并没有什么新颖或是有开拓的一面。
还有一点是我自己感受出来的,仅代表我个人观点。就是我能感受到作者是自信的,但是因为中国崇尚的是谦逊低调的文化氛围,而作者表现出来的是用这份谦逊压住了这份自信;不知道作者是因为了迎合读着的口味故意为之,还是受这样文化的束缚而不经意的流露。这让我对整本书的作者感受出不真诚 虚荣,正是这份虚荣让我感受到作者的自信是带着夸耀与炫耀。
若是自信或是谦逊都是美妙的,可谦逊而温润与包容 可自信而闪耀与特立独行,真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坚定 即使观点不被现在普遍社会价值观认可 或是受到非议的可能,正是这份坚定的自信是真诚的。但是作者用着谦逊的外壳用力包裹着自信 反而是拧巴的 不真诚的。既然作者要用生命科学这个宏观的角度就解教育,但是自己却被包裹着 没有跳脱出来,即使做不出开拓的一面 至少有这方面的提问与思考也行,但是我感受到的是被束缚
《做从容的父母》读后感(二)
书名:《做从容的父母》 作者:尹烨 出版社:广东经济出版社 雅思贝尔斯曾说过:“教育就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推动另一颗心。”没错,心与心的交流才是教育最重要的部分。了解孩子懂孩子,才能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作为父母,我们不是要再复制一个自己,也不是要把孩子培养成“别人家的孩子”,而是要按照孩子的特点,用一颗心灵去影响另一颗心灵。正如《做从容的父母》一书中所说,作为父母“莫向外求,反求诸己”。 我们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你想自己的孩子成为怎样的人,你自己就应该先成为那样的人。如果我们都做不到的事,千万不要要求孩子去做。 全书共分为五章: 孩子岂是工具,成才才是目的 好奇成就兴趣,事事皆可学习 万事莫要攀比,育儿必先育己 身教善于言传,童年治愈一生 重视科技创新,呼唤多元教育 作者从五个方面给我们阐述了自己的育儿观念,告诉我们父母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我特别喜欢作者说的多元教育,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培养,应该发觉孩子的兴趣与特长重点来培养。好孩子的标准不是唯一的,我们更应该注重孩子的全面培养。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作为父母我们应该细心陪伴,如果不能做到静待花开,也绝不能拔苗助长。 家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孩子最为亲密的人,只有温暖的家庭和父母亲切的照顾陪伴,才能给孩子提供安全的成长环境,才能助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正如书中所说:“孩子不是父母的工具,成长是他们唯一的目的”。让孩子有安全感和幸福感的成长比长才更为重要,让他们体验生命的美好,遇见真正的自己,过自己喜欢的生活,这才是来人间一趟的意义。
《做从容的父母》读后感(三)
6月27日读尹烨的《做从容的父母》
闲篇:我之所以看这本书完全是个意外,只是在购物网站上无意间看到这本书。一个非业内人士谈家庭教育。虽然在网络短视频中知道尹烨这个人的一些信息,看过他的一些谈话(知道这是一个很能说的人),他最有名的是在生物科技领域的成就。由于近期以来较多关注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就鬼使神差的买了这本书,由于这本书的体量真不大,利用端午假期中一天的时间看完了。
正题:这是果麦出品的新书,今年5月出版的,精装,轻型纸,32开本。这本书拿在手里没多大分量,全书167页,能在较短时间里看完。
作者是华大基因的CEO,他擅长的领域应该在生物科技,科普这一块,他一个非教育界人士谈论教育话题,能不能有所不同呢?这是我对这本书 的期待或者说好奇吧。
作者的口才很好,在网上看到视频中能感受到这一点。在这本书里说到了原因,因为从小父亲带他学说相声,作者的成长经历中自己父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里充分肯定了一贯以来的一种教育理念,这没什么新奇,不过是一种强调而已。
真正有意思的在于,作者谈过自己作为父亲想去复制自己小时候成长的那一套方法在自己女儿身上,但是目前来说效果并不明显。作者坦言女儿在学校的表现只能算中等,远远比不上自己小时候的出类拔萃。在这里作者提到了一个在书中强调了有5次之多的一个观点“我们必须接受自己的孩子极大概率就是个普通人”。
另有一个作者的观点可以介绍一下,作者提出了一个家庭藏书不少于300本的观点。如果有志于营造书香氛围的家庭,这个小章节可以看看。
从这里我能感受到作者的一种诚恳,同时在谈及作者能有今天的成就,也有很大成分的偶然性,作者并没有夸大自己如何如何神奇(他应聘到华大基因并留存下来这一段)。
其实这本书谈教育理念并没有什么高深之处,也不存在什么先进理念。全书唯一不同于传统教育书籍的地方,我觉得是适时的引入一些生物学的一些观点。
一些观点被作者反复提及,比如父母的“我执”,这一点是当今的一个普遍现象,大多数父母对孩子其实是有种执念的,根本上就是接受不了和自己预期有较大差距的现实。
结尾:这本书如作者所言,做父母的可以看,还没做父母的更可以看,有些理念,想法,如果能更开阔一些,做父母才能从容不迫。书不算厚,阅读速度快的人,其实可以看看电子版,我个人是偏爱纸质书的,但是看电子书或许会更好一些。
《做从容的父母》读后感(四)
《从容的父母》是一本从如何做父母角度切入的家庭教育指南。
本书作者尹烨,是全网粉丝600多万的生物界“名嘴”,也是华大集团的CEO、哥本哈根大学的生物工程博士及科普作家。长期致力于科普事业,已出版《了不起的基 因》、《生命密码》系列、《趣解生命密码系列》作品。
这本书汇聚他对教育的独到看法,从生命科学的视角去解读教育,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及与孩子的相处,总结一套可供父母学習借鉴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整本书分为五个章节,分别为孩子岂是工具,成长才是目的、好奇成就兴趣,事事皆可学習、万事莫要攀比,育儿必先育己、身教胜于言传,童年治 愈一生、重视科技创新、呼吁多元教育。
作者在书中指出,当下的教育焦虑根源在于父母永不知足的比较,从生命科学视角来看,应该把人本身当做目的,接受生命的多样性。
对孩子教育真正需要的是父母能多一些从容,少一些比较,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种子,有着不同的花期,不同的成长规律,不同的养分需求。
作为父母及家长,需要教导给孩子是未来的能力,是孩子自我成长的动力和终身学習的能力,将孩子看做独立的生命个体,来到地球的唯 一目的是体验自己生而为人的意义。
书中,有着引发引发千万网友共鸣的教育理念,从亲子交流到習惯养成,从安 全感搭建到自信心树立,从难题解惑到育儿新知,作者从缓解父母焦虑着手,强调教育孩子问题的反求诸己,用以理解为目的多元教育理念,帮助父母回归教育的初衷。
阅读这本书,你会里面的新颖视角所触动,从生物学来看你和孩子的缘分,从物种延续来看自身的进步,从人类基 因来看性格的多样,从物种生存来看習惯的养成。
书中,有着许多值得认真品悟的金句观点:
人蕞重要的不是凝视“暗”,而是寻找光。
教育的所在,是让孩子明白任何事物都有趣,都值得去思考和探求。
我们需要传承给孩子的是,把很多事情做到知行合一,都有可能活出和别人不一样的人生。
因此,这本书也被称为是高阶父母的家庭教育指南,它将让你明白“父母越从容,孩子越自信”的教养观点,将关注焦点从“结果”转到“过程”,把目光放得长远,从自己开始改变做教育型父母。
末尾,以作者的书中一句话彼此共勉:成长这件事,请让孩子自己来!可以走得慢一点,但这一路都应该是笑着的,和世界相处愉快。
《做从容的父母》读后感(五)
作者伊烨是500强企业CEO,小时候有过优越的成长环境,如今作为人父也有优越的物质条件,不是所有人都能跟随和模仿的,但这本书里提及的这五点教育理念还是值得家长朋友们学习的。
首先,他从生命科学的角度来理解孩子、理解生命,每个生命的出生都经过了千难万阻,经过了层层选择,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独特的存在。外向很好,内向也不差,哪怕患有残疾,也是我们也要接受这种特殊性。
其次,孩子不是工具,成长才是目的。父母应该提供一个安全幸福的家庭环境,而不是用权威压制,父母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就别期望孩子能做好。
第三,好奇成就兴趣,作为家长要保持学习能力,对世间万物保持好奇,跟孩子一起去大自然观察动植物,去博物馆看历史遗迹,去科技馆看星光未来。
第四、言传大于身教。父母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你天天看书他就会看书,你天天打麻将他就会打麻将。自己做对了,孩子自然就做好了。
第五、育人先育己。父母做一个终身学习者,家里放上图书,自己读起来,先让自己精神富起来,变得自信笃定,孩子才能变好。
另外,这本书里作者一再强调要去大自然、去博物馆、去名胜古迹,去实践,真正做到“绝知此事要躬行”,看书比刷手机好,要常出门探索。
此前过看《儿童创造力培养课》,写了和孩子一起完成了100件事情,比如一起看种子发芽,一起看蛋孵出小鸡,一起用望远镜观测星空,一起去博物馆学习等等,交流、培养、体会自然、体会生命。然后让那种爱由心而生,知识从好奇飞跃,这才是孩子需要的东西,才是孩子的未来。
《做从容的父母》读后感(六)
这本书,真挺有意思,看书名,妥妥的家庭教育题材,但和同类书简直太不一样——你看其他家教书上面的文案,一百字算少的吧,几百个字也很正常,而且大多一个劲儿强调自己的理念和功效,这本书倒好,除了书名,作者名,出版社名(也就是必备的出版三件套),竟然一个字文案都没有,对,你没看错,一个字都没有,别说和同类家教书比,就算和所有书比,说是文案最少的出版物也没毛病,对吧,一个字文案都没有,真没法再少了——这也太从容了吧。
好,这就是这本书第一吸引我的地方,然后我就要去琢磨,为啥封面上一个字文案都没有呢?是编辑忘了了吗?显然不可能?是编辑不会写吗?那更不可能,编辑其他活儿不一定会干,写点东西简直是本能,而且编辑的表达欲多强啊——那既不是忘了也不是不会,只能是一种情况——不想。
带着这个判断,我看完书,终于明白,不想无关其他,只是没必要,因为这本书所有要说的其实都已经在书名《做从容的父母》中了——这句话既是方法,也是承诺,少就是多,没有就是无穷,真真是一句顶一万句。
事实也正是如此,尹烨作为国内基因第一人(至少大众知名度上如此),这些年一直在不遗余力地科普生命科学知识,说实话,我们都是受益者,前阵子还看了他的《了不起的基因》,顿时解决了不少生活里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好,为啥他现在突然笔锋一转写家教了呢?这是想转行了吗?我用了两个小时翻完这本小书后(内容真的不长,非常好读)算是明白了,他其实依然在做生命科学的科普——如果说看了《了不起的基因》后可以更加平和地接纳自己,那么看了这本《做从容的父母》,就可以更加平和地接纳自己的孩子。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生命的奇迹,是父母双方基因斗争又合作的最好结果,既然我们生下了他(她),就一定能够接受他(她),也必须接受他(她)”(我简直太喜欢书中的这句话了,敲下来的时候竟然有些热泪盈眶),对,不但可以接受,而且必须接受,就是本书的主题,其底层逻辑依然是生命科学原理,而只要接受了,自然就会从容,再也无需更多解释和说明。
是不是很简单?太简单了,有没有道理?非常有道理,毕竟谁能去违背生命科学的意愿呢?想明白了这点,其实亲子家教问题真的没那么多事,难就难在道理都明白,但真的愿意去践行,属实不容易。
所以我更加钦佩尹哥(他似乎很喜欢别人这么叫他,我也是看他直播时学到的)的是,他身为专业人士,明明可以讲很多道理去阐述原理以增强自己观点的笃定,但他完全没有,取而代之的是自己的成长故事,以及自己教育自己孩子的故事。
为什么这书特别好看?主要因为他就讲了两个故事:他爹妈是如何道法自然地教育他,使他得以成为现在的他,然后他又是如何从容得教育自己的娃,然后也很好,妈呀,我身为两个孩子的父亲,看的时候啧啧惊奇:这也可以?对,这就可以,只要我们都放平心态,父母越是从容,孩子就越更快乐地成长,而快乐则是其他很多我们渴望的前提——这句话不是书上说的,也不是作者说的,是我看完书后想说的。尹哥已经知行合一去做了,也收获了,我们还有啥不可以?
最后还有一点很强烈的读后感,就是原来一直特别好奇尹哥是怎么成为现在的他的,啥意思啊?就是这哥们真的太牛了,岁数也不大(和我同龄其实,原来我一直以为他比我大个十岁八岁呢,知道真相后我立马不从容了),然后荣誉载身,知识渊博,管家还特别能说。好,这些都是结果,那过程是怎样的呢?查了很多资料,没怎么看到,反正很不全面,可在这本书里,哥们把自己从小到上学到求职到工作奋斗所有的过程全都交代了,哎呀,简直可以当成其自传,看得时候非常过瘾,而且看的时候我不止一次地想:哥们,身为同龄人,我是没法和你比了,但我们的孩子应该还有机会,毕竟做从容的父母这件事,真的没那么难,而且什么时候都不晚。
真心祝福这本简单又神奇的小书可以大卖,福泽更多的父母和孩子。
《做从容的父母》读后感(七)
自从成为了父母,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既有孩子给予了快乐,也有对未来的焦虑。“既想......又想......”成为了生活的主旋律。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育儿是一个“大项目”,从规划到实施充满了各种挑战,还要面对不可控的因素,如何保证“项目”能按照自己的预期顺利推进?如何确保过程中不会出岔子?......于是乎各种能想到的措施与手段轮番上阵,上各种兴趣班、请名师、请一对一,甚至辞掉工作全职陪孩子读书等。
关于育儿我们似乎走进了一个怪圈。作为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经常会面对父母(更多的是母亲)来寻求建议,却发现咨询后的家庭,有小半数在很短的时间里“打回原形”。
为此苦恼不已,也曾对自己有所怀疑。但尹烨在《做从容的父母》书中的一句话给了我当头一棒。他说:“绝大部分人在这个世界上能影响的人并不多,我也只能影响我能影响的一小部分人。”
作为男性,尹烨的家庭教育观为我打开了另外一扇认知的大门。书中的文字犀利,直击家庭教育的要害,又让人无法反驳。你能想象一位生物工程博士来讲家庭教育是怎样一种场景吗?
他会在书中告诉你,每个生命都是奇迹,孩子的出生实际上是母亲与孩子博弈谈判的结果,所以,孩子都是父母主动挑选的,而非随机性。如果他们不足够好,那么在母亲体内就已被干掉,既然能顺利出生就已证明孩子足够的好,这样作为父母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否定他们呢?
着实被尹烨老师的观点震撼了,书中他以自己的成长故事为主线,从生命科学的角度讲述教育的意义。我们会焦虑,会产生各种亲子矛盾,都源于我们没有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没有理解生命真正的意义。
来自生命科学的教育启发:
地球每个物种能延续到今天,并不是通过比较出来的,而是它们重新找到了自己新的位置。同样的,优秀的孩子不是对比出来的,也不是因为读了名校而变得优秀的,我们要做的是让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并在这里持续学习,并发光发热。
孩子所有行为习惯和认知,都是从父母那里印记和印随出来的,这个遗传和变异的过程,就是生命传承的本质。换句话说,想让孩子成为我们想要的模样,那我们就要自己先成为那个样子。
很多父母经常会抱怨孩子个性不好,总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扭转孩子。其实,觉得孩子个性有问题的父母,只是执着于孩子没有按照自己所期待的方向发展。
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残疾是人体的一种特点,个性也只是特点而已,对于孩子不同的个性,我们要接纳,并让他们向善和达观的方向发展即可。
这里举例的只是书中关于生命科学与教育的冰山一角,还有很多具有启发性,很硬核的内容,所谓做从容的父母,大概就是放下自己的作为父母的骄傲,允许孩子成为自己,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让他们自由成长,我们只需静待花开。
不要错过这本有点“另类”,又很有启发性的教育书籍,一定能让你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做从容的父母》读后感(八)
一开始我们认为,改变所有事情就会幸福,到后来会发现,改变自己才是幸福的开端。或者说,能改变的只有自己,只有自己变好了,所有事情才有可能变好。———摘自尹烨《做从容的父母》
华大基因CEO尹烨写书,与果麦的理念相当一致:“以微小的力量推动文明。”
尹烨所写的科普知识书籍,致力于科普事业,却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这一点非常值得推荐和赞赏。
《做从容的父母》一书即是特别成功的一例。
首先看书名,他没用“成功”,因为从基因的角度,是无法给成功完美的定义,相反,从容更贴切,更务实,更科学。
第二,尹烨,名字像韩国人,外加书名几个字,很容易联想到这是一本韩国教育专家的著作。
第三,作者生在完整幸福的家庭,人生没有缺憾和太多波折,这是他发自心底的著作和心里话,对读者是一种启发和鞭策。
本书影响我最深的居然是“自序”中的一段话:
这是一个中年成功男人历经无数世事磨炼,看透人间喜怒哀乐,最真切的顿悟。
因为,我亦有同感。
我没有他那样的成就和幸福的家庭,但我经过一个人打拼,自然向上向善生长,已经在从军24年后,每天早起做饭做家务,服务妻子女儿中,治愈了自己不幸的童年。
小书5章,分别讲“成长”“学习”“育己”“身教”“多元教育”入手,为我们解决来教育孩子的理念和方式方法。
例如:
每一篇都特具独创性,针对性!
去年,我有两个朋友孩子,一个高考,一个中考。一个勉强上个民办学院,专业不太感兴趣;一个没考上高中被分流上职高。
我们分析后发现,这对父母都忙于工作,疏于对孩子管理教育,孩子不笨,智商正常,为什么教育不好呢?
原来他们没用心!没有全身心投入,甚至不了解孩子的特长,包括性格。
他俩共同的特点是从不陪孩子,进行亲子交流!
他们没有时间陪孩子,思维没有及时转换,想想其中一个家庭更“以忙为由”居然从来不做早饭!
一个不给孩子做饭的父母肯定不是好父母,孩子如果考上重点大学,那是意外,考不上大学则属正常。
因为父母的懒造就了孩子的懒。所谓曾国藩名言“人生之败,非傲即惰。”
尹烨说得好:“学习的目的之一是摆脱愚昧。”
人都会做愚昧无知的事情,但要做到“大事不糊涂,小事不计较”,经营家庭教育孩子是大事中的大事,如果你不重视,不付出努力,孩子自然“有样学样”,假学习,假努力,后果当然不如人意。
我之前感到,谁会承认自己的愚昧呢!
写到这,我都感到汗流浃背,如坐针毡。
是的,当一个父母能够承认自己不如孩子,必须与孩子一起成长时,那么父母承认自己有时无知,有时愚昧,反倒是一种真实的体现,反而会赢得孩子的尊重。
我们“以身作则”目的是给孩子做个榜样,比如早起做饭,收拾家务,每天忙忙碌碌的工作,与人交往展现正直、平和、谦逊的一面。
这是一种对待生活的勇气和态度。相反,如果做错了,完全可以修正,以防掩饰给孩子误导。
罗翔践行的正是“大智若愚”。而我们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从不承认自己的“无知”,恰恰正是自己处于真正的“无知”状态。
最后一节“以身作则,静待花开”送给大家!
做从容的父母
7.0
尹烨 果麦文化 出品 / 2023 / 广东经济出版社有限公司
《做从容的父母》读后感(九)
这本书的作者是尹烨,华大CEO,哥本哈根大学生物工程博士,
一个在生命科学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研究者,科普作家。
市面上优秀的教育著作那么多,我为什么会选择一个非教育专业的人写的教育心得呢?
首先,因为我跟华大基因有比较特殊的缘分,我队友刚毕业的时候,是在华大工作的。
我还去过华大的总部(有一年的七夕情人节去华大总部领了一套护肤品),对华大的“感情”还是比较深的。
第二是我对作者尹烨比较好奇。
在直播间,他给我的感觉是知识非常渊博,口才很好,嘴皮子非常溜(这也是他自己在书中说的),我很欣赏他的才华。
最重要的是,尹烨是一位很优秀,很伟大,很有影响力的人。
在书中,他也讲到了2003年抗击非典的故事,他和华大的董事长汪建都是很值得尊敬的人。
向优秀的人靠近和学习,你也会变得更优秀。
01 为什么父母越来越焦虑?
回到这本书,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一本书呢?
作者在书中也阐明了原因,因为在大环境下,父母对教育越来越焦虑。
卷又卷不动,躺又躺不平,这是现代中国父母最普遍的真实状态。
为什么如今的父母越来越焦虑,教育越来越内卷?
本质上有两种原因:
内因是父母的永不知足和攀比心;
外因是大环境的影响。
无论是打开朋友圈、微信群还是网络上的信息,都可以看到别人家的娃多么优秀,
别人家的父母给孩子报了什么班,在孩子的教育上花了多少钱,付出了多少精力。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影院效应:第一排的人站起来了,第二排的人也必须站起来,即使你不焦虑也会被带着焦虑。
02 如何破解焦虑,做从容父母?
既然焦虑来源于社会层面,也来源于父母的攀比心,那如何破局呢?
1. 把“我执”变成“执我”
尹烨认为,家长对孩子的焦虑,本质上是一种“我执”,但实际上,家长最应该做的是“执我”。
意思是家长不要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家长应该先去成为那样的人。
所以,在教育孩子上,不要把孩子当工具,成长才是他们唯一的目的。
最简单来讲,就是通常说的“鸡”自己,而不是鸡娃。
如果不能做到静待花开,也绝不应该拔苗助长。
猫叔在《一年顶十年》里说:“让自己变得更好,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莫向外求,反求诸己。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就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推动另一颗心。”
所以,想要改变孩子,影响孩子。
首先父母要改变自己的内心,不断地去汲取知识,把焦虑转化成确定性的行动,一点一滴去改变。
比如,如果你希望孩子爱看书,你就不要整天拿着手机;
如果你希望孩子懂音乐,那就认真去研究音乐,让孩子从小沐浴在有音乐的环境中。
尹烨从生命科学的角度来分析,生物存在多样性。
每个孩子都是生命的馈赠,是父母基因博弈后诞生的奇迹。
因此,每个孩子有自己的内啡肽驱动,只要帮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内驱动力,孩子就能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2. 保持终身学习,做成长型父母
尹烨认为,父母需要进行再教育。
世上唯一不需要经过考试就能上岗的职位就是父母。
很多人毕业之后就终止了学习,我也是有了孩子之后,才又重新开始学习育儿知识,学习怎么做父母。
这里的“再教育”指的是你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无教育”了,所以需要进行“再”教育,也就是要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
实际上不只是做父母需要终身学习,应该是所有人最好的生活状态,都是保持终身学习。
那学习的路径只有读书吗?
其实不然,读书只是其中之一的选项,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高人指路。
向优秀的前辈靠拢,在自己的岗位上精进,反思,复盘等,这些都是在学习。
3. 身教大于言传,让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
尹烨在本书的开篇就说到:一个人如果觉得自己“混得还不错”,首先的感谢父母。
作者出生于辽宁丹东,父亲是记者,从小带他讲相声,教他写稿,
所以他嘴皮子很溜,也造就了他的好口才和好文笔;
母亲是会计,从小带他背古诗文,所以他记忆力很好。
母亲也是满族人,天生喜欢大自然,天天带他上山抓蚂蚱。
所以他后来喜欢上了生命,最终走上了生命科学的道路。
这就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尹烨的影响。
但他并不认为,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女儿,好能复制下一个“尹烨”。
他觉得女儿的成绩中等,甚至很多地方都比不上他。
他也欣然接受自己的孩子极大概率就是个普通人。
只要孩子今后能够热爱生活,找到自己和世界相处的方式,对自己能自洽,这样的达观心态,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这也是对孩子最好的文脉传承。
尹烨在书中还提到一个理念:孩子的阅读习惯与家里的藏书量呈正相关,一个家庭应该至少有300本藏书。
这一点我非常赞同。
想培养一个爱阅读的小书虫,家庭环境很重要。
这方面我自认为做的还是比较到位的。
去年双十一,我买了一个大书架,把家里的客厅改造成书房,电视柜和电视都撤了。
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读书的环境,让孩子随时随地都可以读到书。
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三个孩子都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尤其是大宝,妥妥的小书虫。
当然,我爱看书的习惯,自然也会感染到孩子,这也算一个加分项。
03写在最后
这本书很小巧,内容读起来也毫无压力,也没有什么高深的育儿理念。
唯一让我觉得新颖的地方在于,作者引入了一些生命科学的理念,融入自己的家庭教育中。
就如作者所言,做父母的可以看,还没做父母的更可以看。
因为无论做不做父母,让自己保持终生学习的习惯,是所有人最好的生活状态。
只有这样,你才会有更成熟的心智、更多的阅历,以及更开阔的心态,做从容的父母。
—END—
作者:【木子奕】
一个一手带仨娃,一手码字的90后宝妈,
爱阅读、爱写作,专研儿童发展心理学,
专注女性个人成长,希望我的分享对你有帮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