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对立之美:西方艺术 500 年》读后感摘抄

《对立之美:西方艺术 500 年》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21 06:30:39
《对立之美:西方艺术 500 年》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06-21 06:30:39   小编:

《对立之美:西方艺术500年》一书探讨了西方艺术史上的对立性美学,从文艺复兴时期到现代艺术,展现了艺术家们如何通过对比、对立、冲突和矛盾,创造出独特的美学风格。本书既是一本较为全面的艺术史,也是一本具有启示性的艺术哲学著作。

对立之美:西方艺术 500 年读后感(一)

二元对立超棒的好吗。作者的文字,还不错啦!这让本身有些枯燥的艺术史瞬间有了生命。这本书的图片排版,印刷得真好!图片大幅,值这个价格! 看完这本书会对西方艺术500年的历史有一个详细的的脉络,对怎么形成一种风格的背景社会环境,也会有一个具体的认知。包括了绘画,音乐,兼具介绍。这本书看完之后,我觉得可以接着看《现代艺术150年》这2本书,时间是能够接上的。 但是我看到后面我又觉得作者的一些观点会影响到我对于某些大师,作品的看法,会被作者带跑偏,但作者的一些大方向是不会有错误的。二元对立的方法刚开始的时候我会觉得它对于认识2位大师,风格,背景,有趣的。到了后期我又发现二元对立其实会让我产生一点混乱,这本书就是有这样的一个小问题。

对立之美:西方艺术 500 年读后感(二)

这本书,确实是畅销书的写法,也确实可以让人读完之后在博物馆就某幅画说一说。在西方艺术500年的进程中,严伯钧选了一个“对立之美”的视角进行介绍和解读。在艺术家、艺术派别、宗教和国家之间都会选择一个二元对立的框架进行历史叙述。很好理解,读起来也快,区别于其他人的写法,也许是因为作者是物理学博士,舍去了人文情怀的发散,紧紧围绕论点开讲。

就西方艺术史而言,总体论调上这本书的内容算是历史资料的合集,并无太多心意。就历史环境对艺术影响这一块,论调及材料大多是业界已知观点,甚至有意趋向二元脉络。就艺术作品分析来说,这本书是普及版翻翻就行了。毕竟在这本书的宣发上已经明确,看完就可以去美术馆侃侃而谈,谈恋爱也可以不仅仅只去咖啡馆。如果想要体验艰涩而震撼的阅读体验还是要读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

但其实,侃侃而谈总比一通拍照要好一点点。

对立之美:西方艺术 500 年读后感(三)

看到这本书的标题和封面时,“对立”和“艺术史”之间似乎并不会产生直接的联想。但如果你深入思考一下艺术发展中的种种流派和艺术作品,是能够隐隐约约地触摸到这其中的“对立”关系的。

作者通识美术,音乐等西方艺术500年来的发展历程,在他的心中有一条可以贯穿艺术史上下500年的“对立之线索”,通过他独有的“二元对立法”帮助更多喜爱艺术的人们建立一套有效的,记得住的艺术史线索。

但是,也没有局限于两个对象之间的“对立”,其背后的文化,历史,社会背景也都有很生动的介绍,读起来很容易上手,代入感很强。这其实离不开作者对艺术本身理解的“深入”,更离不开对当下用语和时尚潮流的“浅出”。

作为一个常年从事专业油画创作的人来说,我读到书中的文字,并没有觉得晦涩,反而带着轻松幽默,又学到了专业的艺术史知识。尤其是书中的选图,别有新意,部分画作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会有点儿陌生,但很贴合文本的专业需要。在这本近600页的书中,一直保持着专业性和普及性的平衡,很难得,更令人佩服。

对立之美:西方艺术 500 年读后感(四)

15年左右中信出版过《如何看一幅画》两册,曾经我觉得应该不会有比它们更阅读理解、缺乏时代背景和本身技术分析(虽然后两者这本书是有的)的艺术介绍书籍了,直到我看了这个……

本书作者对艺术的态度和观念都很“歪”。二元对立区分阶级搞这么多高下立判,就差给你分红黑了,不敢相信中信的科普书夹杂这么多意识形态(不知是否故意)。

开篇的宗教介绍就极其“上目线”,科普要活泼一点容易让人接受但不是俗啊,第一次看到书里说西斯廷大教堂是面子工程……

而且多处论据不严谨,简直就是我看的另一本《柏拉图和鸭嘴兽一起去酒吧》第二章某几节的生动案例。

我知道二元对立这种方法可以帮助记忆和理解,但是这种快餐式的科普文化是否不够科学合理过于简单、不够具备真实的层次、导致信息扭曲严重呢?或许每章单独拎出来发发微博科普互动,用户轻松刷着社交平台还能学到点什么还算不错,但是出版成科普书是应该有一个更高的要求的,出版物的这个门槛不能丢。再好看的装帧和质感丢失了内涵不是舍本逐末吗?

对立之美:西方艺术 500 年读后感(五)

今天读完了严伯钧的《对立之美》。

我个人很喜欢严公子,一开始是在罗胖的得到那买了严公子的西方艺术史的课,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以前也接触过西方艺术史的各种书籍,这是第一次让我感觉整体有了印象。一定程度上也与西方历史贯通了起来。严公子的课反复了听了很多次,有空就听听,也不用特地听,就是空耳听,或者开车时听个响,总比听歌好嘛

这本书是严公子后面整理后出来的书籍,很厚重的一本,拼夕夕搞活动时果断下手,能省一点算一点,一贯的严公子风格,轻松愉快读完,本来以为能很快读完,结果经历了人生中一段重大经历转折点,时断时续的才看完,这也算是重要人生节点上的书籍了,挺有纪念意义的。

从本书内容来看,提出的二元对立的二分法虽然不严谨,但是不失为一个便利的记忆点,就跟以前上学时学习复习必备的划重点一样,不完美但胜在容易记忆,听音频时其实严公子对音乐的修养挺好的,反映在树上则比较艰深,没有绘画雕刻艺术这样的介绍好懂,可能也跟我音乐素养缺缺有关吧,不是作者的问题,而是我的问题?哈~~~

总体来说值得推荐的一本书

对立之美:西方艺术 500 年读后感(六)

今天下午花了大概两个多小时把这本书翻了一遍。比速读法倡导的二十多分钟读一本书,相差太远了。下面从几个层次做个总结。 首先,是这本书使用的一个方法论,即“二元对立”,说的是找两个极端,设立一个坐标系,中间状态则可以在坐标中寻找自己的定位。比如达芬奇与米开朗琪罗,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两个风格的极端。 第二,是关于书中记载的一个内容的。生活在大师的年代,也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不幸。其他人很难做出成就。在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与米开朗琪罗这样的人物在自己的领域做的太牛逼了,树立了太多的丰碑,以至于同时代的人,以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后人都只能活在他们的阴影下。 第三,既然大师无法超越,那就干脆就另立门派,不在大师的框架下挣扎了。当然,这是需要一定的契机的,不是为了与大师不同而强行不同。话说回来,这也是我们现在反观历史时做出的一个总结。在当时肯定是因为各种因素、意外触发的风格的变化。 最后,算是一个小小的感慨吧。2000多年前的雕塑,放到现在还是那么“高级”。甚至相差1500多年的维纳斯与大卫雕塑,风格竟然差不多,看起来像是同一个时代的作品。这不禁让人好奇,2000多年前的人们是怎么做到的?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一个状态? 最后的最后,这本书比较厚,翻起来比较耗时,但是不是特别费脑子,因为思路比较清楚,就是前面提到的“二元对立”。

对立之美:西方艺术 500 年读后感(七)

这是一本非常值得一看的书。 学艺术的或者对艺术感兴趣的同学理应是它的受众群体。 因为这本书用通俗的语言和二元对立的写作方式很好的回答了,艺术或艺术家们到底是在干一件什么事情。 我想这对于一些对艺术感兴趣但又觉得艺术有些虚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你或许可以从中找到为什么在你对艺术还不了解也看不懂的时候你就愿意去关注它们。因为你可能也有这些艺术家们所遇到的困扰,你也有和这些艺术家想用艺术所表达的东西。 那些你可能没有意识到的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东西,都带领你走向了艺术,在艺术的领域你与他们相遇了, 同时这本书可以很好的提升我们的艺术底蕴及修养,它帮助我们系统的梳理了古典艺术、现代艺术、当代艺术每个时代各自的特点及其在该时代出现过的大师和每位大师的特点。 除此之外我觉得还有一类人群也非常推荐阅读:创作者。 所谓创作者,即设计人员(各种设计人员)、内容生产者(公众号、短视频等其它平台的)这类人。 一个好的创作者或者说有特点的创作者。 他创作的东西一定是有很强的自我风格的,而这种风格一般都指向了这个创作者最初想要回答的,想要解决的问题上,这是一个创作者的内核或者说是价值观。 这些东西会体现在创作创作的每一件作品里,也因此每一件作品也都有个灵魂。 而这本书汇聚了大量的顶级的艺术家们是如何面对创作这件事的。 他们是如何给每一件作品赋予灵魂的,最后又是怎么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格的。 这个过程是给每一位创作者指路的过程,也是给创作者们打基础的过程。 一个创作者如果没有自己核心的设计、生产理念,他未来也不会走的太远的。 没有过去的人,也不会有未来。 看大师们都是如何从过去,走向未来的,读它吧!

对立之美:西方艺术 500 年读后感(八)

《对立之美》并非一本严谨的艺术史教科书,但绝对是打开西方艺术大门的一把金钥匙。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找到看待问题的角度比解决问题或记住内容更为重要,把握主要矛盾、搁置次要矛盾是一种高明的认知策略。从这一角度来讲,作者理科的思维方式与深厚的艺术修养相互碰撞,着实为本书奠定了高明的基调。

评价这本书,无法绕开“对立”二字。在浩瀚纷杂的艺术名人与学派中,掌握了主要的矛盾对立——色彩与线条、古典与浪漫、理性与感性、宗教与世俗、局部与整体等,也就把握了艺术发展的大脉络。这本书在视角上的创新还在于贯通了美术与音乐,使读者看待艺术的视野更为开阔。尤为令人赞叹的是书中一段关于西方三位最伟大音乐家与文艺复兴三杰的对比。作者将巴赫与达芬奇、莫扎特与拉斐尔、贝多芬与米开朗基罗一一对应,将这三对艺术家分别称为各自领域的“缔造者”、“经营者”、“改革者”,作者说:“前辈们作为缔造者打地基、造外型,经营者添砖加瓦搞装修,最后来一批改革派,把旧楼推到重来,再造一座新的,更高更豪华。如此循环反复,该领域便不断演化进步。”这样精辟的总结绝非一知半解可以做到。

当然,正如毕加索所言“若能用语言表达,为何要进行艺术创作”,一切风格、主义都是后人站在当下对过往的评价,艺术家当下创作的动机大多无法言说。因而,对艺术的理解见仁见智,对立的视角未必普适。对于书中一些为对立而对立的分析不免稍显刻意,这是在限定的题目下论述庞大主题必然带来的弊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以某一角度切入,去理解艺术创作的动机、去欣赏不同艺术的带来的不同震撼。看作者自圆其说的过程未尝不是加深理解的方式?

对立之美:西方艺术 500 年读后感(九)

二元对立似乎是人们认识事物过程中的自然分类,不记得是谁说过,分裂和对立是人的天性,人们习惯,从严谨的学术角度来看或许学者会尽量避免将一件事物的属性仅分为两类,然而对于想要对某一学科或领域有初步的了解的人来说,简单的分类可以快速地让人领略到在抽象的定义名词下不同学派之间的本质区别。

这本书从时间的维度对不同领域的艺术从对立的角度进行了总结,就像书中所说的,古典主义、巴洛克这些名词其实只是后人在梳理艺术史时为了方便叙述而定义的,巴赫在创作哥德堡变奏曲时不会想着我今天要写一手巴洛克风格的曲子,莫奈在作画时自然也不会盘算着我得画的印象派一点。书中让人看得舒服的一点是较为生动地解释了各位大家所处的时代背景,能够让人比较浅显地明白不同时期艺术风格形成的来龙去脉,功利一点地来说以后去博物馆艺术馆看画展或许能减少一点云里雾里的感觉了。

书中最感兴趣的是巴赫的部分,之前只知道巴赫一生作品海量,但书中给予其“公务员”的代称倒是让当时教廷里一个兢兢业业的琴师形象跃然纸上,倒是有趣,巴赫的复调与亨德尔的主调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绝大部分的古典音乐作品,看到书中介绍了巴赫的曲子装饰音较多,去听了一下无装饰音的版本另有别样的美感。总体来说作为艺术科普书,看的过程中不会觉得乏味。

对立之美:西方艺术 500 年读后感(十)

不知道为什么作者这么执着于宣扬自己的“物理学博士”身份,或许是想炫耀自己的“跨界”身份?毕竟,一个连物理都能学下来的人,评论艺术这种学科,不应该是手到擒来吗?但是,这其实更凸显了作者本来就不怎么高的人文素养。

整本书的内容不会超过维基百科,更不用说流水账一般的行文和翻译腔一般的语气。若只是这样,这还算一本集网络资源于一体的科普书籍,倒也罢了。

然而,作者不断强调的“二元对立”,在我看来就是对于艺术的最大误读与侮辱。

全文只是搬弄维基百科上的事实与假装高明的术语。所谓“二元对立”,在本书中就是在每一节的小标题上放上一组反义词,然后罗列艺术家生平与作品,基本不作论证。偶尔出现的论据还会自相矛盾,可以看到作者为了圆“二元对立”这个说法有多么狼狈。

作为文化与哲学的艺术,生来就是繁杂的。传统的艺术史已然是对艺术的简化,而作者居然还要在艺术史上再简化,抽离出更加刻板的刻板印象。全文充斥着傲慢的评价,“艺术不过是……”、“也只是……”;然而在此之后并无任何高屋建瓴的评论,只是一句单薄的“二元对立”。用二元对立去理解艺术与人的精神世界,就像用牛顿力学去解释全宇宙,这是一种机械且无知的做法。作者自以为抓住了主干,其实是忽略了精华。

艺术和物理是不同的,企图简化一切是理科思维的陷阱,而艺术中蕴藏的真、善、美都是繁杂的——其背后或许并没有麦克斯韦方程组那样优雅的形式,但这正是艺术的迷人之处:多样,易变,并且生机勃勃。一千个人心中也只有一个麦克斯韦方程组,但一千个人心中的确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本好的艺术史(或者艺术科普书籍),给读者带来的应该是什么?是“艺术也就是这样了,没什么大不了的”?还是“艺术原来是这样的美”?

对立之美:西方艺术 500 年读后感(十一)

动机

用“二元对立法”理清自古希腊至今的艺术流派产生、发展、流变背后的逻辑。

建构

1. “二元对立法”是人类认知世界最基本的方式。找到两个最具有代表性的“点”,用一条逻辑线串联,就得到了一个“维度”。有了“维度”,就有了大小、强弱、先后等度量概念。

2. 从西方艺术的精神根源——宗教出发,理解天主教和新教之间的关系与差异,以及其对世俗生活、政治文化、精神审美等等的影响。

3. 以此展开西方艺术中的两极关系——意大利与德意志的个体与整体、达芬奇与米开朗琪罗的科学与神学、巴赫与亨德尔的艺术与技术、莫扎特与贝多芬的创造与颠覆、马奈与莫奈的知识与感官、毕加索与马蒂斯的达意与传情……

示例

艺术创作这件事,有些能教,有些教不了。能教的东西是那些被归纳、总结的知识性内容,如特定事物的画法、笔法,还有透视法、明暗法、解剖学等等。但艺术性的东西是教不了的……所以,以拉斐尔为代表的以“形”为主的画法成为学院派的主流……以“形”为主的画法是有边界的,相对理性、古典。“色先于形”这一派因为没有“形”的束缚,似乎不会迎来终结。除了基本的色彩理论之外,以“色”的维度为主观出发,可以有无限的发挥空间。所以、浪漫主义、印象主义、现代主义的画家,大多与学院联系不深,并遭到学院派的反对。毕加索有说:我14岁就同拉斐尔画得一样好,但我毕生都在追求如孩童般的绘画。

问题

1. 二元对立法的局限是什么?尝试建立一组艺术之外的二元对立系统?

2. 本书从艺术经典著作、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获得了什么启发?

3. 人类为什么需要艺术?

对立之美:西方艺术 500 年读后感(十二)

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这本书运用了二元对立的分析方法,使每一个章节都选取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内容形成反差对比,以此为我们讲解了西方各大艺术流派独具特色的美学特点。它的美,是书中文字和图表并存感官美,是作者笔字间各大流派艺术家手下作品表达的特点美,是图画中艺术家们通过不同光感差异表现出的思想内容美。对于一个从未接触过什么相关艺术方面的专业知识的小白来说,这不可谓是一本友好的艺术入门书籍,虽然只是试读,但书中的内容足以令人意趣盎然,豁然开朗,无论是三原色“颜料减法”和“光感加法”的使用差异,还是艺术上古典与现代、理性与感性、现代与原始等在追求思想内容表达上的碰撞……总之今日份收获还是挺多的。其中高更提出的“艺术应该是什么样”的问题值得深思,他说在人类文明发现的进程中,艺术被越来越多的技巧所制约,追求本能创造才是艺术的核心,那这个“本能创造”究竟怎样理解呢?小孩子乱涂乱画是出于本能,那它的画作是否是可以被理解为艺术呢?还没看完,希望能够继续阅读,为我解答疑惑,打call~

对立之美:西方艺术 500 年

暂无评分

严伯钧 / 2021 / 中信出版社

对立之美:西方艺术 500 年读后感(十三)

关注严伯钧好久了,刚玩抖音的时候就看他讲文艺复兴,后来又刷到一个讲物理的号,就愤慨道一个人怎么可以文理兼修到这种地步!再到后来,人家把物理知识做成畅销书;如今终于轮到艺术史了。

这本《对立之美》,装帧是喜欢的,内容是闭眼入的,就是书名,一时难以消化。我们摒弃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二元对立论已经多少年了,严老师这么厚重一本论著,逻辑线……挺古典啊。

浏览过全书,明白这本书对艺术史梳理的逻辑全仰赖人家文理兼修的优势,和同类艺术史书比,理科生扳回一局:先找到最具代表性的点,用线串联起来就得到一个维度。

“譬如在物理学中,把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再将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定为100摄氏度。有了低温和高温两个固定点以后,其他的温度就都有了参考标准,于是温度的概念就明晰了。”

细品起来,确实是这么回事。人类的进步之旅从来都是在正确—错误—矫枉—过正—正确……这种循环里不断调适,把误差渐渐调整到最小,把效果慢慢趋近最优的。

可是,艺术是有灵魂的啊,一个流派的衰落和另一个流派的兴起,必然是相对甚至相反的吗?

看到文艺复兴对艺术的影响,明白这个逻辑线确实是立得住的。文艺复兴在造型艺术上强调写实技法基础,好比提前发明了照相机。此后所有的艺术家都像在给文艺复兴拍出的照片加滤镜——巴洛克是增强对比度,洛可可是磨皮……

“毕竟大师们已经把精确、典雅的‘大路’走完了。这个时期(矫饰主义时期)的艺术家们只好另辟蹊径,在尝试阶段难免走出一些‘小径’来。”

对立就是这么来的。可贵的是,在艺术领域,怎么对立都不是错,都是美。哥特式风格在当时用来暗讽野蛮,今天再看也是美的一种。

用这种我姑且称之为“准物理学思维”来框定和辨识艺术史500年时间轴上的流派和代表作,就不难把零碎的知识变系统了,之前一提起西方艺术史,满脑子珠圆玉润;现在,我有一串珍珠项链了。

书的装帧真是花血本啊,除了封面对立而立体,内文用的也是有涂层的纸张,大幅油画中的玻璃杯都在我的台灯下反着脆亮的光——简直像看莫奈的画一样,自带光芒。

用二元对立的思维补充一句就是:敬告大家,这书不宜在台灯下夜读。

对立之美:西方艺术 500 年读后感(十四)

虽然我的专业并不是艺术,但我对艺术向来都有关注。因为真善美是人类都在追求的目标,而艺术和美有莫大的关系。

对于一些艺术家的名字,我们都耳熟能详。但是对于一个非专业的艺术爱好者来说,也很希望能够对艺术有一个系统的认知。如果翻开一本艺术专业教材,又觉得太官方,读不下去。最近,我读到了一本类似艺术史的书——《对立之美:西方艺术 500 年》,感觉十分有趣。

也有外国人写给孩子看的艺术史,但对成人来说又不屑于看小朋友的书。那么,不如就看这本《对立之美:西方艺术 500 年》吧!它就是写给成年人看的艺术史。

这本书的作者严伯钧是知名科普作家兼艺术研究者 。他写《对立之美:西方艺术 500 年》是因为他拥有 20 年西方艺术游学经验。另外,由于他的理科背景,所以他也用理性逻辑剖析美术与音乐作品,将西方艺术的流变与发展做出了独创性的清晰解读。

这本书采用的二元对立法,是在研究对象众多的领域中,首先找到其风格、特性最为典型却又互为对立的两个极端,并对其进行研究、归纳。

其实,“ 二元对立 ” 的分析方法在哲学思想中本来就很有名,它是人类认知世界最基本的方式之一。

没想到,严伯钧使用这种方法来解读艺术,这是一种创新。

《对立之美:西方艺术 500 年》的第三章写的就是达·芬奇与米开朗琪罗。

其实不只是第3章,这本书所有章节标题都是以“某某与某某”的形式,目的是帮助读者建立各个风格时期的“艺术坐标”。

为什么达·芬奇写在前面呢?并不是因为达·芬奇比米开朗琪罗更厉害,只是因为他出生在前面。早在米开朗琪罗成名之前,达·芬奇早就成名了。换句话说,米开朗琪罗是活在达·芬奇的阴影下的。所以,米开朗琪罗要想成功的话,必须和达·芬奇对立。

对立之美:西方艺术 500 年读后感(十五)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不同时代的艺术会按照自己的路径迅速发展起来,尤其东方艺术和西方艺术就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艺术体系。近几年国人的生活不由得变得丰富起来,对于艺术的追求也变得丰富起来。对于很多有名的艺术家以及作品,都能知晓。比如中国有名的吴道子、齐白石、徐悲鸿,外国有达芬奇、梵高、毕加索等等……

但是对于这些艺术家我们又能了解多少呢?对于这些艺术家的作品我们又该如何欣赏呢?

在中西方艺术文化中有着明显的差异,例如在绘画中,东方突出的是意境,而西方更注重于写实。在国外的众多艺术作品中大多运用的二元对立,二元对立我们普通人是无法理解的,正是二元对立的存在,而赋予艺术不一样的美,但是这种美表现在哪里?我们又该如何去欣赏,那就要请专业人士给予分析。

今天我带来的这本由严伯均所写的《对立之美:西方艺术500年》,就是用“二元对立”的方法,带领我们欣赏了西方200多名家的300多件作品,真正的领略西方艺术之美。

严伯钧,著名科普达人,不仅理科天才,又博览全书,现在他又跨业爱上了艺术,以自己独特艺术角度介绍艺术,从不同画作的对比,不同时期画家进行对比,不同国家之间进行对比,不同艺术之间进行对比,书中的目录也很有趣:“科学与神学”,“正道与邪道”,“太阳与月亮”,“水与火”等等,了解一下艺术与艺术之间的八卦,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让我们可以记住并欣赏这些优美的艺术作品。

但是艺术史还要靠艺术品来说话,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把欧洲艺术史500年浓缩成两百多个人物,他们都是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作者在这些人物的对比中进行了流派的分析,比如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是文艺复兴的两位重要先驱人物,开创了后世整个西方艺术的源头,他们分别代表了理性和感性、古典和浪漫两种截然不同的流派并影响了西方几百年。而文艺“复兴三杰”的另一位天才艺术家—拉斐尔,他吸收了前辈的艺术灵源,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而广泛流传。所以说西方艺术体系即是一个相互独立,也是成为一体的艺术流派。

最后

对于《对立之美:西方艺术500年》一书,我们对西方艺术的领域有了初步的框架认识,再去看他们的艺术作品,又是另外一种不同的体验,更能了解艺术家的心境,更能获得心灵上的交流。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