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列之末》是一部关于生活、友情和希望的电影。影片讲述了一群因为各种原因被边缘化的人们在队列中相遇并建立起深厚友情的故事。他们在困境中互相扶持,最终在希望的引导下迎来了新的生活。影片感人至深,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温暖。
队列之末观后感第一篇
S对C在剧里被评价得非常精准,S对C只有折磨没有爱,S永远是个自私的交际花。
还说V小三上位?S结婚前夜还在找男人,还私奔,无数的男人都是她的姘头,整C等等,S就是一个绝对绝对的烂人!C说话永远是说半句S就要打断,从来没有真心关注过C想什么。V和C无论是灵魂还是学时还是思维都是如此的契合,并且还是在S跟孩子亲生父亲上床之后才在一起
无法理解所有共情S的人,S就是一个烂人,绝对的烂人
1/10页队列之末观后感第二篇
我一直都在想,克里斯托弗拿着西里维亚的睡衣闻味道是为什么?听西里维亚表白以后的激吻是为什么?
一个视别人孩子为己出,心疼受伤的马的绅士,心软这个特质难道不明显吗?
所以心软过后知道是把戏,终归i am sorry…终归不爱
当初第一遍看的时候,喜欢S,怎么也不明白V的魅力在哪里,年近40再看,竟然懂了V。这是一种透过演员演技,脸,魅力的看懂,无论谁来演,底层逻辑是soulmate,无关于演员。
2/10页队列之末观后感第三篇
2013年的时候第一次看,当时觉得C和S是有感情的,为他们没在一起感到可惜。2023年再度重温,感觉完全不一样了,C对S没有爱,只是为了救赎S,就像他会为了别人舍弃自己的一切,财产、声誉。S对C只是得不到又想征服的感情,我不认为这是爱。C对V是爱情,V是C的知己,是灵魂伴侣,两人精神契合,从他们久别重逢,言语紧张,句句是爱。 整部剧的时候总感觉心里堵着一口气,难受。C不肯离婚,既是对S的惩罚,又是对自己的惩罚,两个人都深受其扰。而且这次看的时候我对S是怎么也爱不起来了,甚至觉得她有点讨厌,最后C对她的点评很中肯,就是唯恐天下不乱。她太负能量了,把C能量都吸走了,每次出现都会给C带来不幸。C和V就相得益彰,战争结束后归来,C和V还有军队里的朋友,相聚在C的公寓,一切祥和而美好,这样才是生活。 被丢进壁炉的格罗比木头象征着C的原始信仰结束,也标志着C要开始新的生活。
3/10页队列之末观后感第四篇
正直,隐忍
聪明,深情
即便被辜负
也仍然保持着自我
在不堪的时光里
一点也不怨天尤人
他值得西维娅,
也值得小温,
我希望他两个都能拥入怀抱,
这该死的一夫一妻制。
卷福好像一直在演类似的角色,
第一就是聪明,包括那条吐火的小龙,
还有图灵,还有福尔摩斯
第二是木讷而内秀
就是那种我知道你们大家看我是个木头,
然而我不在意,我知道我有自己的喜欢,
情到深处我也会忍不住说出来,
今晚做我的情人好吗?
看到这里我笑喷了
这是那个经历过交际花妻子的老公吗?
俨然一个初涉尘世的少年,
又笨拙又热烈
让人叹息又让人喜欢。
4/10页队列之末观后感第五篇
这个剧情真的很别扭,拧巴绅士充满了整个婚姻,被当冤大头,找一个放荡的人走一场形式婚姻,把过去的行事准则放到当下环境,真是害人不浅,帝金斯的拧巴真的很让人怎么说呢,从开始的傻,到最后欣赏,真的很意外,西维亚确实是婊,爱装爱演,没有底线的男人在她面前是守不住的,当然你也不要以为她跟你睡是便宜你,无谓是当一个乐子,从情感层面她从被抛弃的那一刻,她看不起所有示好的男性,一场意外和帝金斯走入婚姻,无论她在行为上对帝金斯产生多少的伤害,对方依然不为产生报复行为,忍耐到无视,结尾那一刻,帝金斯的情感终于得到了释放,或许吧,从现实角度,ta们保持着形式婚姻,但从情感层面他们内心早已各自为政,这么看来情人关系是这场精神虐恋的最优解,至于婚姻的那种忠贞再也不见,坚守只会让你更好吃而已。
英国文学让我体会了爱情彻骨的样子,也审视了婚姻最苟且的仪态,唯有欲望,有就是有,没有也不会觉得它会怎么样。
5/10页队列之末观后感第六篇
第一次看已全部释出的剧,没全看完就停下来写东西。
看这部剧我真的很痛苦,太痛苦了。看一会就得停下来缓缓。
1908年,你是Christopher,一次火车艳遇的意外怀孕,娶了自己不爱的女人,深色长发。在婚后不幸遇上真爱,沙色短发。你恪守传统礼教,尊重一夫一妻制,认为与妻子离婚是对她的侮辱。这样老派的绅士。
2014年,你是Benedict,对方未婚先孕。婚礼上读了《The Eighth Of September》,这首并不出名的诗。诗名恰好是他的生日。
给孩子起名Christopher,你说是这部剧中男主角的名字,这部什么都没带来,在演艺生涯中什么都不算的剧。恰好是他的中间名。
I can't take it any more.
6/10页队列之末观后感第七篇
如题
即是剧中当三的小表贝一直吊着男主不跟男主好的原因。
虽然三看起来做法很有道理,不主动等着对方出招,加强自己的金钱/身份/各方面的待遇。所以这跟三和男主是真爱有什么关系啊?通篇只是演示了现代一种情感竞争理论:如何让对方加大投入而已。那男主婚也离了,也来找三说话了,请问三是有多(到底)看不起男主啊,莫非嫌弃本尼脸太长了,联想他老婆脸也长,必有渊源,然后把二人气笑了彻底放松了?
剧的最后男主都回来了,三还自己跑开(excuse me?)不和男主说话,跑洗手间从门框的爱心图案找蓝天找能量,你是觉得男主有多负能量,你和他正正常常的你去看看人家当个人说句话是影响你表现拉低你人格了吗?
所以你是只能远距离,远离男主然后吊着对方,引发对方对你的资产遗传吗请问?恕我直言你这么吊着远距离三年你唯一的目的只能是你贪他们家全部财产。
你不会真的觉得你很美吧?
你和他老婆比起来差的不是一星半点,随便的像个古代亚洲人,一点儿也不像贵族,请问他是贪你什么啊,贪你随便吗,随便到你的心你的情感可以不问缘由随便给呗。
7/10页队列之末观后感第八篇
刚刚看完,用了2天,我这么急着看完,完全是因为中间有转折出现,S去找C,S终于对C说了一些事实或者她自己真正的想法,我贼激动,坐在食堂一下午没有动过,把剧看完,我现在满衣服的饭的味道,自己堵着一口气,很委屈,应该是很为S委屈,可能是因为从心底对第三者的排斥,对第三者的不接受,不管什么原因,V陪着C迎接他的战友们的时候,我感觉那几幕真的真的好恶心。但回头一想,C做了那么多好事,隐忍了那么多,最终他获得他想要的陪伴也是应该的(但还是很恶心)。S,多么漂亮的女人,她的结局为她之前找老实人接盘和私奔,付出了一些代价,我感觉很遗憾,明明有机会的,明明已经开始破冰了,明明C活着回来了,明明她为C已经改变了,但是,还是砍掉了那棵树。我的想法有一丢丢和她一样,就是凡事,往最坏得想,这样真正发生的时候,起码还是会有一个缓冲,虽然这件事情98%会发生,虽然自己有多不希望发生,S在最后一集给许多人说C不会回到她身边了,C会会去找他的mistress,心疼,真的好心疼。我一直以来,认为人与人之间,维系一段感情,沟通最重要了,S和V除了在基地附近宾馆里沟了那么一丢丢,就没有了,我想朋友之间的沟通应该和夫妻之间的沟通是不一样的吧,或许更加无比的困难吧,所以他们之间的沟壑永远不会被填满。C真的好好,或许,恋人之间,还是心灵之间可以沟通最重要,适合自己的最重要,所以,结局和V在一起了,他的爱人,尽管我还是意难平,真的虐,不是像直接冲击一般的虐,而是为S和C之间而惋惜,他们已经成为了夫妻啊。
8/10页队列之末观后感第九篇
首先从情感表达上我不认同这个结局,其次以下观点与言论仅以剧情为主。原著有原著作者的表达,剧作上的二次创作,是编剧和导演的表达,两者不必混为一谈,完全可以切割来看,看似相同的故事,不同的表述方式,已经让故事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我认为谈论情感纠葛之前,应该先思考一个问题:绅士精神或者说骑士精神,这种绝对的荣誉感,这种处处维持的体面,在旧时代瓦解,新时代滚滚而来的时刻,到底是需要坚持的,还是必须要面对现实,重新校正的。毕竟时代的洪流不会给任何人喘息的机会,与其说是一个人的悲歌,不如说是时代的悲歌。
我们先抛去剧里那批更虚伪的顺流而下的人的品格,谈一下所谓正面的绅士精神。绅士精神,真的是绝对正面的吗?这种精神是否是虚假的,刻意的,不本真的,压抑人性的,当这种精神时刻贯穿你的情感的时候,你所作出的改变,还是不是你真正的选择,是你选择,还是时代力量让你如此选择。
全剧看完,面对精神上的体面与行为上的自由,孰是孰非?骑士精神,到底是值得称颂的,还是需要批评,或者是只为了缅怀。可从结局来看,如果缅怀下的仅是一个旧时代虚伪的失落的贵族精神的话,又何必这么大篇幅,如此费力不讨好。
绅士精神不仅定义了那个时代,那个阶层,还定义了一个人的本性,如果从头到尾都没有露馅的绅士精神,我们也不能够称之为虚假,换一种方式说,绅士精神早已经对这个人完成了人性最后的时代教化(这种教化也可以是两极分化的)。
本尼这个角色整个剧里都像是处于被虚伪的贵族精神裹挟中,他讨厌妻子私奔、出轨,又不得不压抑自己保持绅士的体面,处处维护妻子就如同是在维护自己和自己的家族的荣誉与尊严。压抑中他好像是理所当然的爱上了那个激进的女人,他尝试着走出那套虚假的规矩,变得不体面,他走进战场,他处处挣脱,最后和这个激进女在一起,打破了这套“虚伪”的绅士枷锁。看似如此,真是么?
在这段感情中要弄明白的,是男主到底对妻子抱有一种怎样的情感,是碍于妻子风流的情史,在面对一个这样放浪的妻子保持一个绅士的尊严和体面不敢爱,事实上很想爱,还是这段婚姻只剩宗教信仰的捆绑和厌恶。从男主偷偷嗅着妻子的睡衣,面对妻子坦荡的质问,迫不及待的抱住他,显然很想爱。这样一来骑士精神中的虚伪更体现的淋漓尽致。
剧里总是通过妻子的话暗暗感叹这个角色是英国硕果仅存的绅士了,是个无比真诚正直的人,并且用周围人的暗度陈仓来衬托男主对荣誉与体面的一丝不苟,来凸显绅士精神。再看看这种绅士精神给了他什么,他以为对方嫁给自己并不是因为爱,而是利用自己,所以处处忍让拒绝,让妻子活得舒适体面,表面看他在维护荣誉,事实上更像爱而不得的挽留,就像妻子后来说的,她认为总有最后一丝机会让两人重新爱上,这个想法,应该不止妻子有,两人应该都在互相期待吸引又不甘着,那些体面的虚伪的拒绝,更像是一种日后动情的借口,这也是为什么,明明是妻子,却总有一种情妇的感觉。丈夫虚伪的克制忍让,妻子又因为这种克制忍让带来的麻木感,使得她疯狂的向丈夫进攻,想要让丈夫原形毕露。看吧,这时候,你觉得绅士精神真的好吗?它不掺虚假吗?假设没有这些体面的考虑,男主大方的告诉妻子自己的愤怒,无所顾忌的表达爱意,争取和占有而不是又想爱,又迫于自尊、体面和荣誉像块木头。这种绅士精神未尝就是如此正面的。而与激进女雾中若即若离的吻,草地上的交谈,显得更像是平衡妻子出轨的手段,一种心理补偿。
结局如能与妻子在一起,显然辩证价值要更高。即可表明绅士精神对人本性上的打压,使得相爱的人也要带着体面的面具麻木的相处,不得自由,又能够单独把绅士精神虚伪的面具剥离开,不伤害故事本身,“我迫于体面的绅士精神忍着剧痛包容你,最终我又抛弃这种绅士的体面重新爱上你”。
这样的结局处理,文学价值和逻辑性都显然比与激进女在一起的结局更好,更正常。不是莫名其妙的对妻子的深情告白动情后又虚假的跑去迎合激进女,况且妻子无时无刻不在嫉妒的和赤裸裸挑衅想要获得丈夫关注的神情,我不认为一个如此博学的,文学功底如此深厚的知识分子,一点点都没有明白自己妻子炙热的眼神,这正常么?这种虚伪的无视并不是一种体面。
那次深夜坦白之后,妻子吃醋他要在战争后倒向激进女,不管是吃醋还是误解,一怒之下砍了树,这棵树,就像英国贵族戴在脸上根深蒂固的面具,这种民族文化深深扎根破坏着地基,砍了,扔进了火炉里,付之一炬,随之而去的是主角对旧时代幻想的破灭,他一头扎进新的时代洪荒里,可这是否就代表着从前的就变得一无是处。
假如结局他再次爱上迫于时代精神而不敢正视的妻子,本质上,并不是旧时代绅士精神虚伪的一面困住了他,恰好是脱颖而出的新时代绅士精神逐渐教会了他——摆脱虚伪,面对自己真挚的心。无视并不是体面,正视这一切才是真正的体面。这样的结局不仅保持了对绅士精神的辩证,剧情上还更正常合理。而不是这样一个虚伪的为了摆脱旧时代束缚而强行在面对心动的妻子后而又选择了激进女。为了摆脱虚伪而又重新陷入另一种虚伪。
最后总结一下所有的质疑:剧里结局如果是对绅士精神的认真批评,那为什么要时刻通过妻子的嘴说出主角绅士真诚的一面,时刻以主角的实际行为打脸那些顺着时代潮流而下选择放飞自我的人们?如果是认真赞颂,那为什么最终让主角与激进女在一起,这样一来,以前面对妻子的种种岂不是变成了虚假可笑的绅士伪装,选择与激进女在一起岂不是正式抛弃了他耿耿于怀的旧时代绅士的体面与荣誉,选择了新时代的自由?如果是辩证性的缅怀,那岂不是只有跟妻子在一起才能够合理的完成?
就这么看,剧里的结局对我而言只是一地鸡毛!
最后的最后,想要了解英国人根深蒂固的性格面具的,那个时代,那个时代教化下所塑造的人到底有多么深邃和克制,去看石黑一雄的长日留痕吧。
英国人的绅士风度与中国人的克己复礼,都是时代的遗留,一番修整后所存留下来的柔软细腻,正是我认为人性中能够春风化雨的东西。
2021.5.22 晚
9/10页队列之末观后感第十篇
《队列之末》推出时是想对标《唐顿庄园》,收视率非常乐观,只不过这部迷你剧只有五集。这样短小的篇幅想要放进一部由四部曲汇成的小说集《队列之末》,非常考验主创的功力,且加上英剧惯有的隐晦表达,这部剧确实不比《唐顿庄园》接地气。但如果有心性看,你会发现其中有很多关于绅士风度、战争和英国历史的写照。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在这部迷你剧中的演绎是非常精彩的,他用表情、语气、动作展现这位绅士面对一切的无奈,他嘴角抽动、眉间上扬、和双手颤抖都是内心的写照。黎贝卡·豪尔对希尔维亚的演绎也很贴切,本剧获得BASTA电视奖最佳服装奖多半也是来源于希尔维亚的礼服设计,她把希尔维亚塑造的勇敢、自信。这部剧还更出彩的是全篇标准的英国口音,标准口音和地方口音相结合,演员们的抑扬顿挫配合精心雕琢的台词都让观众享受并忍不住模仿他们言语的优雅,毕竟现在制作精良的剧也是比较少见的。非常推荐好好品品剧中的措辞,感受一下英式英语的高雅哈哈哈。
以下含轻微剧透,可选择看完剧回来继续看,或看看分析如果有兴趣再深入地看。
克里斯托弗是位彻头彻尾的绅士,坚守着十八世纪骑士时代的道德准则,他之为“parade”。他在知道希尔维亚腹中胎儿可能不是自己的时,跟希尔维亚奉子成婚,还把孩子视如己出,哄孩子入睡后又暗叹自己心软。婚后的希尔维亚依然不克制自己,在公众场合与情人跳舞,克里斯托弗作为绅士并不发难希于尔维亚。可惜他不知道自己越隐忍和纵容希尔维亚,希尔维亚便越想得到他的关注。她也许认为他的漠视是对自己的羞辱,所以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可她非但没有惹恼克里斯托弗,反倒给了旁人借口羞辱克里斯托弗的婚姻。克里斯托弗的挚友劝他离婚时,他给出了否定的回答,说 “For a gentleman, there is such a thing as, call it parade”,随后便接受了与旧情人私奔的希尔维亚回府。
而后克里斯托弗机缘巧合认识了瓦伦汀,在一次驾车夜行时两人吟诵着罗密欧与朱丽叶,无比浪漫。克里斯托弗似乎明白了什么是“爱”,以至于旅途结束时他悔恨的喊“怎么这就到了,瓦诺普小姐!”只可惜碍于他自己的坚守,他绝不会在这段友情中再迈前一步,因为即使他不在乎自己的名声,他在乎的是瓦伦汀是否会因此遭人诟病。
在这一点上,他始终如此。上流社会的家庭都想要维持完美的形象,无论表象之下多么不堪,在公众场合一定表现得无可挑剔,偷情也一定要隐瞒得密不透风,不然整个家庭都被蒙羞,沦为笑柄。克里斯托弗在希尔维亚私奔时谎称其在照顾住院的母亲,以保护希尔维亚的名誉;同时他又情愿自己隐忍着爱的冲动,不让身为女权主义者的瓦伦汀做他的情妇,保护瓦伦汀的清白。
除此之外,克里斯托弗会无条件地资助自己的好朋友,也绝不会做出诋毁同伴的行为。克里斯托弗坚信清者自清,因此他从没有回答过任何关于他与瓦伦汀、与挚友情妇、及希尔维亚出轨的传闻。他信奉君子之间互相的信任,因为“缄默的”、“不言而喻的”默契是他认为绅士该有的准则。这也导致他与哥哥和父亲之间的缺乏沟通,以至于自己被诋毁家人起疑也从未解释过,最终酿成悲剧。他甚至还对自己的哥哥和父亲会怀疑自己而感到气愤,认为他们背叛了绅士之间的默契。
他固执的坚守着自己认为的绅士风度,然而二十世纪的英国早已不在十八世纪的教条,在希尔维亚和别人眼里,他不过是个固执的保守派罢了。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克里斯托弗,就这样一面被误解,一面承受了所有的恶意。
而战争,改变了他。
即使是见多识广的克里斯托弗也被炸弹的威慑力震慑,他向希尔维亚倾诉两军为了杀死对方,动用了威力如此迅猛的武器,这时的战士们是有多么无助又渺小啊!
战争笼罩下的英国社会,上流人群中即使是做样子也要表现爱国。希尔维亚家的神父因拍海岸线的照片被以叛国罪处绞刑,却因其神父的身份不敢公开报道死讯。希尔维亚和克里斯托弗稍微有措辞和行为的失误就被大家判定亲法。大家每天的交谈满是战争,战争爆发前没有人听克里斯托弗的对战争的预警,现在却个个都是评论家。
军营生活对克里斯托弗的守旧发起挑战。在目睹了士兵在自己面前死去、士兵思念情人而盼望归家、下属因妻子与别人相好愤怒无比后,他愈发想念瓦伦汀。瓦伦汀于他而言是情人也是灵魂伴侣,两人在知识上的交流远超他与希尔维亚,别人又怎能理解两人没有肉体上的亲近也可有真挚的爱情。他实在是太想念瓦伦汀了。
克里斯托弗真正放弃坚守,始于哥哥对他的发问。当多愁善感的他抱着两块被希尔维亚砍倒的老宅旁的老树去找哥哥时,哥哥是又气愤又惊讶的问克里斯托弗怎么有胆把瓦伦汀带着?哥哥大概是在暗讽克里斯托弗的矛盾,守着两个木头就是守着自己对旧道德的坚持,带着瓦伦汀却又是对新准则的接受。克里斯托弗似乎也明白是时候该放下他自己的道德框架了,回家看到瓦伦汀对峙希尔维亚会心一笑,终于说出了一句对希尔维亚不满的话,“瓦诺普小姐的意思,是你唯恐天下不乱啊”。希尔维亚看懂了克里斯托弗的放弃,只得转而祝福二人,剧终。从头至尾,这是她第一次放弃,希尔维亚于二人就像鱼鹰于鱼群一般,盘旋在二人的关系上空,扰的二人不得安生。
克里斯托弗的放弃,应证了标题“Parade’s End”,他是最后一个坚守这荣耀的绅士,他的失败象征着英国的失败,在这些礼数尽数消散后,英国多少也受到了浮躁文化的侵蚀。
总之这不仅是一部爱情剧,其背后对战争、英国社会的描绘都值得再深入探讨。克里斯托弗·蒂金丝代表的绅士风度有好有坏,只能说他生不逢时才导致这样的好人被欺负。可最终他得以与瓦伦汀两情相悦,终于开始享受爱情,但愿他能获得内心的安静吧。
原著《队列之末》是一个四部曲构成的小说集,由于作者福特·马多克斯·福特(Ford Madox Ford)个人的风格,对历史的描写非常详尽;也出于作者个人参军的经历,描述战争的文字也十分动人,已超过了言情小说的规格,如果有兴趣可自行拜读。
笔:Kim
参考:
Ford Madox Ford's Parade's End: The First World War, Culture, and Modernity,BRILL,2014.ProQuestEbookCentral
10/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