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香草美人读后感摘抄

香草美人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17 22:00:46
香草美人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06-17 22:00:46   小编:

《香草美人》是一部充满温情和感动的小说,故事以一个普通的女孩为主角,展现了她在成长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挫折与成就。小说中描写了生命的宝贵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让读者深刻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香草美人读后感(一)

《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也是以屈原为主导所搭建的一间馥郁旖旎的香草殿堂,因此有关“香草”的意象在《楚辞》中俯仰可见,如“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离骚》)、“采三秀兮於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九歌·山鬼》)、“故荼荠不同亩兮,兰茝幽而独芳”(《九章·悲回风》)……屈原的离愁别绪与深沉情思在这些纷繁的芳草叶间流露无遗。 然而,多少香花芳草迷失在历史的长河,或更名换姓,或分属不同的文化系统,让人陷入遍观群芳不能识的尴尬境地。在《红楼梦》第十七回中,宝玉喟叹道:“想来《离骚》《文选》等书上所有的那些异草,也有叫作什么藿蒳姜荨的,也有叫作什么纶组紫绛的,还有石帆、水松、扶留等样,又有叫什么绿荑的,还有什么丹椒、蘼芜、风连。如今年深岁改,人不能识,故皆像形夺名,渐渐的唤差了,也是有的。” 倘若你对世间那些不知名谓的芳草确有疑惑,《香草美人》或许是一张极为合适的解密图谱。在《香草美人》中,作者蓝紫青灰上下求索屈原搭建的香草之国,细数我国传统的植物文化。

香草美人读后感(二)

文图 / 左叔

曾经自认记忆力还行,但《楚辞》成了我读书时最大的心理阴影。但凡有《楚辞》的篇目需要背诵,我就有点慌了。我始终觉得那会儿的“小古文”还好,里面终究还有一些“浅白”的成分,摸到点规律的“门边”,凭着“本能”语感还能往里走走,《楚辞》则完全没有办法。

大量完全陌生的植物名称,特别繁杂的生字以及一大堆“兮”,用“聱牙诘屈”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即便是背下来了,基本上也是“生吞”下去的。

我总觉得在秦实现“大一统”之前,《楚辞》所用的语言应该距离我们更远。最早编撰的《楚辞》古本已散佚,现存的已经是南宋人编辑的“补注”。所以,我总在怀疑现在读起来近乎“译作”的生涩感可能是原因的。

读蓝紫青灰所著的这本《香草美人:楚辞芳草图谱》,这样的令人心有余悸的“生涩感”要淡掉许多。读书时接触到一丁点“训诂学”的皮毛,在我看来这本书基本上可以归类为一本以“考证”为基本“形式”的书,而“考证”所沿着的主轴便是“植物”。

《楚辞》里提及的大量现如今“面目模糊”的植物,穿越千年在现代城市生活中,人们都不太容易接触到原生植物的社会环境里,它们是谁?与我们有什么联系?回溯到千年前,它们为什么会在在《楚辞》中被前人赋予或好或坏的审美意象?

除了以近乎“科普”的方式来解释这些问题,我比较偏爱的是蓝紫青灰在某些篇章里面留下来的“个人印迹”,这些有切身感受的“个人印迹”会以非常微妙的方式中和掉科普的“干”和古作中的“涩”,同时也能唤起内心记忆处,与那些植物曾经共处同一时空的回忆。

童年乡间生活中接触到的“原生植物”、居家烟火生活里的“绿叶果蔬”以及故去亲人尚在时的温暖画面,会一同涌进心里来。读着读着,那些“聱牙诘屈”字句也柔顺了许多。人间草木,几许温柔。人类对于植物的依存,在解决温饱之后,便多了许多与之相关的审美的追求。

当历代文人墨客,将自己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赋予这些与我们同行的生命之后,会形成如考古土层断代一般的“沉积”。在这个问题,我对全书印象最为深刻的记忆点是“江枫”二字。从《楚辞》中化出来,又在苏州人都熟悉的夜色中、悠远的钟声里,渐渐地清晰起来。

读这本书期间,还去听了来自上海辰山植物园的刘夙,做的一场名叫《我从远方赶来,赴夏花一面之约》的讲座。每年春天辰山的樱花是件盛事,所以讲座里刘夙特意花了一点时间,详解了中国与日本在植物审美上的一些区别,因为审美上的区别也造就了植物在选育过程中各自精进和追求的方向不同。

这场讲座给了我一些触动,让我觉得我们现如今对一些植物的偏爱,一定是有“源”可溯的,而这个源头有据可考的大概率就是《楚辞》了。这些“香草美人”已经脱离了植物本身,是表达者精神世界的物化,然后借助传播的力量,化为了我们整个民族在植物审美上的价值追求。

香草美人读后感(三)

楚地多才俊,就连楚地的植物都格外引人注目。宋代书法家黄伯思曾说,《楚辞》“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楚辞》里记载的楚地的植物可不少。

蓝紫青灰的这本《香草美人<楚辞>芳草图谱》 就以细腻的笔触解读《楚辞》里的香草芳木。

《楚辞》里的那些香花芳草,因为时代久远,和现代的名称叫法有区别,就算是草木爱好者,也未必能一一对应得上,所以有这样一本芳草图谱可以让我们对《楚辞》里的植物有清晰的认识。

书中有对《楚辞》原文的摘录,撷取的楚辞中有关于香草芳木的文句。

让读者先知楚辞里哪些诗歌里有叙写芳草。反复诵读,体味楚辞诗歌之美。

以散文随笔式赏析叙写芳草的楚辞诗歌。结合风土人情、地理特点等对各种香草芳木进行细致科普,除了植物档案知识,还不乏传说、故事,读着饶有兴趣,此外,引经据典、博古通今,将各种芳草古今文人的赞颂、寄寓抒情等也在书中进行详解。

既解读了古典文学,又加深读者对各种芳草的认知、辨析。历史冷知识、美食史等也都融入到文中,有严谨的考证,也有茶余趣谈,营造了这个芬芳的香草芳木之国,吸引读者耐心探寻。

细腻古朴的插画,既与《楚辞》的古典韵味相辉映,又能让读者通过画清晰地辨识各种香草芳木。

画中的植物特征捕捉到位,绘制细腻,符合这《香草美人》的气质。

每幅画的边角都标注了植物名称以及知识小档案。不愧是图谱,识图鉴赏,看到了楚地芳草的丰繁多样。

植物是《楚辞》的重要元素。这些植物反映了楚地的植物生态,今湖北湖南及它们的东、南边基本都属于楚地范围,所以现在生活在这一带的人们看到此书中介绍的香草芳木,都还算熟悉的。

只是有些植物古今叫法不同,所以我等也存在误解。譬如:桂。《离骚》中曰:“杂申椒与菌桂兮”,还有《九歌》中有:“桂棹兮兰枻”、“援北斗酌桂浆”,这些诗句中所写“桂”均是指肉桂,而非我们现在说的桂花树,现在的桂花树是木樨,而肉,桂却是樟科樟属植物。用作香料的桂皮就是肉桂皮。

书中详解让我们增长了见识,认识了不少香草芳木,又如:薜荔,也称木莲;楚辞中所记“柘”,就是今天的甘蔗。也有些植物古今名相同,比如人们春天吃的野菜:马兰,做青团用的“艾”等,它们的身上有着古、今人赏识的香草精神。

《楚辞》中借植物隐喻,把香草比作君子,用恶草暗喻小人;引类譬喻,托物抒情,我们从这些植物的借喻中能理解诗人要表达的思想。赏析古典诗辞的巧妙之处,读懂古人的学识和心境。

作者蓝紫青灰,为我们解读了《楚辞》里的植物,让我们在这些芬芳馥郁中看到古人寄寓在植物中的那些美好向往。

香草美人读后感(四)

封面

宋人陈正敏曾说,《楚辞》所咏香草,有兰,有芷,有荃,有蘼芜,有杜衡等等,种类极多,最好能将这些芳草找来,种在栏槛间,造一座“楚香亭”,满目皆是芬芳馥郁的香草,可终日幽对,相看不厌。

不知道陈正敏的愿望实现了没有,挖几棵香草不难,难的是寻绎这些古老名字背后的香草真容。

只说“兰”吧。它从先秦起就是有名的香草。孔子称兰为“王者香”,屈原索性种了九畹(十二亩为一畹)。“兰”自那时起,就意味着芬芳高洁,成了一种精神象征。

然而,你知道吗,隋唐之前,“兰”和我们今天常说的兰花(兰科)没有任何关系。兰花在唐代之后才走出深山,成为国人爱重的名花。

屈原所大力种植并佩带香体的“兰”是佩兰或泽兰(菊科)。它们绝对称不上“空谷幽兰”,不过是山野之草,长势泼辣,蓬蓬勃勃一大片;花也谈不上清雅,或紫或白,像一捧乱丝,所以泽兰又叫白头婆,可以想象它一头银丝迎风凌乱的样子。

它们有别于众草的,不过是通体具浓烈香气。古人用它们煮水沐浴,为“兰汤”;浸泡油脂梳头,为“兰泽”;干燥后磨成粉,与苏合香、郁金香等多种香料混合,为“百和香”,放在博山炉中焚烧熏香——总之,它们的实用价值远胜过观赏价值。

然而自兰花出山,佩兰它们迅速衰落了。到了宋代,已经少有人知。诗人方回独爱古兰,种在盆里,不时赏玩,作了许多首诗,感叹道,当下已经没人认识这古之兰草了,人们改叫它“孩儿菊”(“今代无人识古兰”“时人误唤孩儿菊”)。

兰花

不只“兰”,稍加留意的话,你会发现,其他如“蕙”“薜荔”“木兰”等,都和今人的认知有区别,甚至风马牛不相及。

个人的记忆、民族的记忆都没那么牢固。时过境迁之后,许多事情都变了模样。名字会更新,很多植物在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名字,这很正常;名字被张冠李戴,也是稀松平常。梳理起来,“名”与“实”的历史,实在是纷乱得很。这给我们了解古诗词中的植物,造成了障碍。

是的,要造楚香亭,先得拨开重重迷雾,认得清古老名字后面的花花草草们。这是本项工程的难点。

这本《香草美人》,解决的正是这个难题。辨识植物之后,你会发现,造这座楚香亭并不难啊,因为这些植物,除了“扶桑”“若木”等少数仙界神木,渺不可寻之外,都不是什么名贵物种,不难寻到,所费也不会太多。

杜衡、白芷、杜若、蘼芜……这些美丽的名字,会让人生发许多美好的想象,想象它们是如何美丽绝伦、清雅脱俗的花草。如果读者怀有这种幻想,读完这本书,多少会有点祛魅。如果真造一座楚香亭,以今人看惯各种园艺植物的眼光来看,也许会疑惑道,这难道不是一座杂草亭?

那又怎样呢?俯下身子闻一闻,味香气馥,你可以想象薛宝钗居住的蘅芜苑。屈原所爱重的显然不是后人评判标准中的颜值,而是这草木清芬。在他的评判体系里,香不香似乎决定了植物的品质。香草为善,臭草为恶。香草比君子,恶草为小人。在他的反复渲染之下,香草美人这一影响深远的隐喻传统诞生了……

玉兰

辛夷

香草美人读后感(五)

文/望月听雪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诗经》的美是历经千年而愈发清新脱俗、亭亭玉立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可与《诗经》的风雅与浪漫相媲美的,当属《楚辞》。而《诗经》与《楚辞》中对于草木花卉的描写,已赋予了她们天地之灵气,采撷了那微风清扬里的芬芳,恍若美人飘飘欲仙,“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屈原的理想国满溢着草木清芬。草木可为服饰,可为香料,可为建筑材料,还可馈赠远人……他似要在笔下建造一个芬芳馥郁的香草芳木之国,与天下人共处其中。他用草木之名编织出复杂而精巧的隐喻系统。香草比君子,恶草喻小人;引类譬喻,托物抒情。他独立江畔,将对楚君的眷恋、对小人的愤恨,都寄托在眼前的草木之上了。这些草木虽名字高古,却并非虚造的仙葩、罕见的奇卉。它们就生长在荒野中、水泽畔、深山里,看似平凡无奇,却寄寓着无数仁人志士的美好向往。”那些古老诗句里的花草们是否无恙?《楚辞》美,这本小书亦美,美在草木扶疏的田园乡间,美在山川秀丽的风光无限,草木是有生命的,在风姿摇曳之间便看尽了人间沧桑,一缕花草芳魂,灼灼燃尽了千年万年,生生不息,“一片闲愁,芳草萋萋”。

——滋兰九畹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现在说的兰和蕙,是兰科的兰花和蕙兰。但在屈原的时代,兰、蕙和兰科一点关系都没有,隔着十万八千里,离得山长水阔。”“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如今的兰花,作为十大名花之一,因了其生于空谷,有高洁隐士之寓意,人品高雅之比方,它的香气如“幽灵”般,时有时无,时隐时现,时浓时淡,时远时近。飘荡在山谷中,在庭院居室内,给人们清新和愉快的感受,同时还有一种神秘莫测。而笔者从《楚辞》中,将一众花草行寻根追溯之旅,原来久远年代里的兰,即屈子说的滋兰九畹,“是菊科泽兰属植物,如佩兰、泽兰(又名白头婆),均为通体芬芳的香草。泽兰紫茎绿叶,多为白花,偶有淡紫和粉色,望之如白纱堆叠。佩兰与泽兰很相似,紫茎紫苞,开花一片红紫,丛生密植,远观如一片紫雾。”并不是如今推崇备至的“空谷幽兰”,它生于山路道旁,夹于荆棘杂草之间,蔓草丛生的芸芸众草之间,唯有它蓬蓬勃勃开出花团锦簇的小白花,香气四溢,八月白头,将山间风景点缀出盎然雅趣,清风徐来,吹不散一抹怡人香气。

树的年轮,一圈圈散开去,那是时光留下的印记,相比人的一生要漫长久远得多,草木千年前的样子,生生不息的山花烂漫,一季又一季的开了又谢,谢了又开,“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晋武帝太康元年,今湖南邵阳置都梁县,属邵陵郡。都梁县治下有一座山,山间泉清水冽,水边长满了兰草。生活在水边的人采了兰草煮水洗头,香气长久不消。久而久之,人们就把兰草叫作都梁香。”作者笔锋一转,由花草转至古时各地风俗,徜徉在山水之间沐浴,在那个时代是常态,所谓“一方山水养一方人”,随手采摘身边可用之花草,以其香气清洁肌肤,久而久之,便成为了当地一景致。而中国古代有焚香的习惯,大户人家,“居室、衣服、被褥自不必说,扇子、信纸等体现主人身份的日常琐物也要熏香,务必要未见其人,先闻其香。”“现在的兰花,花有香而叶无芳,采下就萎,稍碰即损,柔弱娇嫩。而古代的兰草通体芬芳,可刈可佩,晾干后香气愈盛。”这便是在杂草丛中亦能蓬勃生长的屈原之兰草了,“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多么美的意境与山水田园的乐趣闲适……

“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荃(今名菖蒲),有香气,屈原用来代称楚王。鲁迅诗句:‘寄意寒星荃不察’,即化用其意。艾,有浓烈气息,屈原认为是臭草,比作小人:‘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江离、秋兰、薜荔、杜衡、杜若、白芷……这些美丽名字的背后,并非虚无缥缈的仙葩奇卉。它们至今仍生长在荒野中、水泽畔、药圃里,甚至常见于厨房中。”“杂杜衡与芳芷”,芷即白芷,今多栽培供药用。“援北斗兮酌桂浆”,桂即肉桂,其皮为桂皮,今为常见调料。看屈原的《楚辞》,仿佛进入百草园。游历屈原的香草之国,以《楚辞》为依托,带你走进一座清香宜人的芳草园,花木扶疏间,读笔者这篇关于《楚辞》的植物志,领略“香草美人”的前世今生,以及屈原与楚辞间千年未果的羁绊。

“楚辞晦涩难懂?换一种思路,由植物入门,或许可以找到窥其鳞爪以至堂奥的路径。有时候,微末之物也许更接近内核。”两千年过去,很多植物早已改名换姓,面目全非。“屈原的木兰是现在的玉兰花吗?湘夫人的杜若是什么?兰是兰花?揭车又是什么古怪植物?本书带你寻找古楚国山川大泽里的芳草遗踪。”

不得不提的是此书封面,恬静风雅处着墨一株株花木,选用清画家恽寿平的没骨花卉作品,画的是射干和乌头。以精美古画配古词,相得益彰,在雅致文字中寻觅楚辞植物在古人笔下的样貌。臆想一番古人如斯之境界吧,“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香草美人读后感(六)

中国诗歌有两处源泉,一处发源于现实,劳动的悲喜在其间流淌,那里站着无数面目模糊却真实可感的人,一处发源于想象,离愁与别思充溢其间,那里矗立的只有一个高峰——《楚辞》,“香草”“美人”的譬喻,在不同的时代都深深影响了后世的人。创造了这美好意象的人是屈原,被贬黜的忧思难忘、受排挤的悲怆愤懑、遭诋毁的满腹愁思,在这家国风雨飘摇之际,搭建了一座馥郁芬芳、蓊郁旖旎芳草小屋,在这里徜徉许久的屈原,那深沉情思在纷繁花草之间表露无疑。这本《香草美人》引领我们追溯的不仅是那个香草的国度,更一一历数了我们千年历史长河里那些最具象征意义的传统植物文化。

毕竟是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在其间有无数芳华凋零,无人问津,也有许多花开花谢,后世遗落,或者在诗歌的领域被遗忘,在文化的领域里却恍如隔世,让人遍观群芳,仍未识得,那就是《楚辞》里的它。《离骚》中出现的香草共十八种:江蓠、芷、兰、莽、椒、菌、桂、蕙、茝(同芷)、荃(依洪兴祖补注“荃与荪同”)、留荑、揭车、杜衡、菊、薜荔、胡绳、芰、荷、芙蓉。《九歌》中有十六种:杜若、辛夷、蘼芜、女萝、芭、芷、兰、椒、桂、蕙、荪、杜衡、菊、薜荔、荷、药(“白芷”)、芙蓉。每一个熟悉的名字后面,其实都是一段游历,是诗人沿着长江缓缓前行,沿途采撷所见与所闻,而我们如今读《香草美人》,便是以此“上下求索”,寻得那些被历史掩盖了名字的芳草的真实姓名。

漫溯古今来辨析

以木兰为例,我们会发现,当代人所讲的木兰,和屈原的木兰是有区别的,“日出扶桑”篇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开篇,《离骚》里的各种名花异草逐一登场,我们看到了封面点缀的那种清新素雅的花,在原文附注里,便可以找到杜衡,扶桑这两处的花卉。然后,此处的“木兰”是秋季之花,“秋菊”落英缤纷的时节,与我们所知的“木兰”并不相同,我们熟悉的木兰花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喜肥沃、湿润而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明显这不是秋日当季的花卉。即使是“倚遍阑干愁似海,杜鹃啼过木兰花”,“木末芙蓉花, 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 纷纷开且落”、“一涧碧云流不去,木兰舟系木兰花”也多是春日的景象,所以诗人对木兰所说,确实让人疑惑。于是,作者在这里给予了翔实的考据,原来,屈原的“木兰”并不是我们现在的“木兰”,作者先从植物的特性开始,“楚韵香风寻辟芷”,分析了木兰的物理属性,兰花其实是在唐代之后才走出深山的,屈原所佩带芬芳的“兰”其实是佩兰或泽兰(菊科)或紫或白,芳泽类似,但是并非同类。古人洗澡常用兰草为浴汤,叫做“浴兰”,在《楚辞》中就有“浴兰汤兮沐芳”,然而兰花出山,自然迅速凋零,后世的人也无缘识荆,慢慢便别于时代。作者在这本书里引经据典,做足了功课,附带上唯美的图片,读来很有味道。

典雅文辞来铺展

毕竟是古典文学,也毕竟是中华诗词的源头,在这里,我们要读到的自然不是一本“诗歌读物”,也不是要一本“植物图谱”,我们其实更需要一部文辞典雅,知识准确,内容详实的文本,《香草美人》的笔触比较细腻,侧重于植物的描摹,而且其中有许多的冷知识,尤其是是花谱里我们常常忽略的那一些,在知识的王国里或许不怎么重要的,但是在我们生活中却随处可见。比如《香草美人·滋兰九畹》,宋代的时候经常也有用“焚香”的方式来做,而一开始的时候,焚香其实更重要的是一种仪式,比如明火必须禁止,但是香味却仍绕屋而来,这就很考究我们需要的究竟是什么东西了,所采用的植物就决定我们必须用什么方式来熏染我们的居所,即使是被褥、衣物也是如此,种种生活中的情景处处都讲究。作者将古代的时候,“佩兰气息芳香,是最早的药用植物,嗅之提神醒脑,薰之去秽辟味,煮水煎茶涤肺清肠,晒干悬挂除蚤赶虱,用处极多。现在吴地种植佩兰的极少,如非在植物园或草药园否则轻易不能见到,即使是周边乡村也少见。”叙述得十分生动

中外对比谈历史

除了我们中国常见的这些内容之外,作者还以植物的分布来谈世界上其他民族是怎么使用这些植物来装扮自己的生活的,比如像《离骚》里所讲的“桂”,西方人也常用桂皮入馔,不过那是产自香料群岛的锡兰肉桂,而中国则是制作成香料,在配饰上做足了功夫。像我们常见的一些西方电影里,《乱世佳人》里斯嘉丽总是在耳畔点缀的那小花,其实也是桂花的一类,“英美电影《真爱至上》里,“憨豆先生”扮演的百货公司售货员在包装礼品时,加了一根看起来像小树枝的东西,那就是锡兰肉桂皮”,不说还真的不知道,原来,在美的国度里,其实无论是什么时代,什么国度,大家都是一样的喜好,一样的美好。

从整个故事里看来,我们还是很欣赏这样的一本书,没有太多的说教,也不止单纯科普,而是有自己的想法,又可以用独特的方式来解读,这样的《香草美人》搭配上颜值很高的配图和封面设计,自然显得独特了。

香草美人读后感(七)

今人好古,从古装电视剧之多就可见一斑。广袖高髻,呼奴喝婢,争相演绎“祖上阔过”的场景。

场景之一是“兰汤沐浴”,美人解衣,奴婢们抬出一桶飘着花瓣的洗澡水……

打住,这号称“兰汤”的洗澡水里,飘的到底是什么兰?

如果想着要颜色艳丽画面好看,是不是要搞点娇艳醒目的热带兰花?

知道文人画里常见的是国兰,要不要对紫砂钵里的君子花下手?

要真这么干了,剧组就全是棒槌。精乖的,压根就不去细拍洗澡水里到底是什么花。不去较真,糊涂过去,才能皆大欢喜。

但是话说回来了,兰汤里到底用的什么兰?

能把这个问题考据出来的人,是真喜欢植物,也是真在意古人。

我们从小学的是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说的是生活中一草一木、一器一物都源远流长,追溯得到至少孔子的时代。在大面儿上,这么说没错;细看一眼褶子里,全是谬误。

因为许多流传下来的,只是一个“名”,而非其“实”。

蓝紫青灰在《香草美人:楚辞芳草图谱》考据了屈原笔下最有名的那两句:“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从屈原落笔的时代,写到后人的以讹传讹,以国兰夺泽兰之名,写到古籍里兰之一物的真实模样和气味,再写到自己与之在云南雨崩的偶然相逢,可以说由虚入实、返虚见实了:

最难得一句,是她笔锋一转写到母亲回忆幼时洗头的风俗,一句话把古人的风俗直接牵回了时下,告诉我们,历史并未真的抛我们远去,它就藏在记忆的角落里。

今人好古,已经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如果把“复古”、“好古”相关的教育、娱乐、服装、旅游等正经不正经的买卖统计一下,产值估计不下万亿。

但是再怎么好古,我没见过几个提出要“重学《楚辞》”、“重振屈夫子精神”、“重现屈原时代风情”的;让小儿背弟子规那种歪经的不少,让正经学《楚辞》这种正宗文学经典几未听闻;高中课本里能收录一篇两篇《九歌》或《天问》,已经是很注意兼收并蓄的地方教材。

好古的今人,怎么就对《楚辞》那样无感呢?

或者你可以归结为《楚辞》语句的佶屈聱牙,我们所受的普通话北方发音教育,使得我们无从领略它的音韵之美;

或者我们可以反思一下累积千年的中原上国意识,《诗经》可以作为儒家经典被赋予正统地位,《楚辞》就始终只停留在文学范畴里不越雷池一步。

文学殿堂里多得是后人不复拜读的经典,多一个《楚辞》少一个《楚辞》又有什么区别?

区别就在于,我们能不能真实地看到自己的内心,看到自己是真的深爱历史,还是闹着好玩而已。

闹着好玩不是不可以,但是常年累月地这样抱错牌位哭错坟,实质上还是看轻了自己的文化之根,难免对历史生出无法理解的隔膜之感。

当你以为“兰汤”就是拿国兰飘洗澡水的时候,真的不会觉得古人有点奇怪吗?

当你以为“兰舟”就是用木兰花树砍倒做的船时,真的没有诧异过为何这样美物,到唐宋之后就绝了踪迹?

隔阂之感既生,读者与作者,今人和古人,又岂能不离心。

所谓古人,不是旁人,是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我们的先祖,他们语言和风俗,经由时间这条长河留给了我们,造就了我们今时今日的面目。

抱错牌位哭错坟,我们又该把自己当成谁呢?一个虚无的孝子贤孙?

《楚辞》不易读,就有蓝紫这样愿意不辞劳苦、不怕麻烦的写作者认真考据,从形、意、用和讹变流传入手,还文字一个真实面目,给《楚辞》一个好读的角度。

虽以草木之微,不能舍弃一点求真之心。求真,才是求美的立足根基。

是为记。

香草美人读后感(八)

文/望月听雪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诗经》的美是历经千年而愈发清新脱俗、亭亭玉立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可与《诗经》的风雅与浪漫相媲美的,当属《楚辞》。而《诗经》与《楚辞》中对于草木花卉的描写,已赋予了她们天地之灵气,采撷了那微风清扬里的芬芳,恍若美人飘飘欲仙,“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屈原的理想国满溢着草木清芬。草木可为服饰,可为香料,可为建筑材料,还可馈赠远人……他似要在笔下建造一个芬芳馥郁的香草芳木之国,与天下人共处其中。他用草木之名编织出复杂而精巧的隐喻系统。香草比君子,恶草喻小人;引类譬喻,托物抒情。他独立江畔,将对楚君的眷恋、对小人的愤恨,都寄托在眼前的草木之上了。这些草木虽名字高古,却并非虚造的仙葩、罕见的奇卉。它们就生长在荒野中、水泽畔、深山里,看似平凡无奇,却寄寓着无数仁人志士的美好向往。”那些古老诗句里的花草们是否无恙?《楚辞》美,这本小书亦美,美在草木扶疏的田园乡间,美在山川秀丽的风光无限,草木是有生命的,在风姿摇曳之间便看尽了人间沧桑,一缕花草芳魂,灼灼燃尽了千年万年,生生不息,“一片闲愁,芳草萋萋”。

——滋兰九畹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现在说的兰和蕙,是兰科的兰花和蕙兰。但在屈原的时代,兰、蕙和兰科一点关系都没有,隔着十万八千里,离得山长水阔。”“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如今的兰花,作为十大名花之一,因了其生于空谷,有高洁隐士之寓意,人品高雅之比方,它的香气如“幽灵”般,时有时无,时隐时现,时浓时淡,时远时近。飘荡在山谷中,在庭院居室内,给人们清新和愉快的感受,同时还有一种神秘莫测。而笔者从《楚辞》中,将一众花草行寻根追溯之旅,原来久远年代里的兰,即屈子说的滋兰九畹,“是菊科泽兰属植物,如佩兰、泽兰(又名白头婆),均为通体芬芳的香草。泽兰紫茎绿叶,多为白花,偶有淡紫和粉色,望之如白纱堆叠。佩兰与泽兰很相似,紫茎紫苞,开花一片红紫,丛生密植,远观如一片紫雾。”并不是如今推崇备至的“空谷幽兰”,它生于山路道旁,夹于荆棘杂草之间,蔓草丛生的芸芸众草之间,唯有它蓬蓬勃勃开出花团锦簇的小白花,香气四溢,八月白头,将山间风景点缀出盎然雅趣,清风徐来,吹不散一抹怡人香气。

树的年轮,一圈圈散开去,那是时光留下的印记,相比人的一生要漫长久远得多,草木千年前的样子,生生不息的山花烂漫,一季又一季的开了又谢,谢了又开,“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晋武帝太康元年,今湖南邵阳置都梁县,属邵陵郡。都梁县治下有一座山,山间泉清水冽,水边长满了兰草。生活在水边的人采了兰草煮水洗头,香气长久不消。久而久之,人们就把兰草叫作都梁香。”作者笔锋一转,由花草转至古时各地风俗,徜徉在山水之间沐浴,在那个时代是常态,所谓“一方山水养一方人”,随手采摘身边可用之花草,以其香气清洁肌肤,久而久之,便成为了当地一景致。而中国古代有焚香的习惯,大户人家,“居室、衣服、被褥自不必说,扇子、信纸等体现主人身份的日常琐物也要熏香,务必要未见其人,先闻其香。”“现在的兰花,花有香而叶无芳,采下就萎,稍碰即损,柔弱娇嫩。而古代的兰草通体芬芳,可刈可佩,晾干后香气愈盛。”这便是在杂草丛中亦能蓬勃生长的屈原之兰草了,“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多么美的意境与山水田园的乐趣闲适……

“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荃(今名菖蒲),有香气,屈原用来代称楚王。鲁迅诗句:‘寄意寒星荃不察’,即化用其意。艾,有浓烈气息,屈原认为是臭草,比作小人:‘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江离、秋兰、薜荔、杜衡、杜若、白芷……这些美丽名字的背后,并非虚无缥缈的仙葩奇卉。它们至今仍生长在荒野中、水泽畔、药圃里,甚至常见于厨房中。”“杂杜衡与芳芷”,芷即白芷,今多栽培供药用。“援北斗兮酌桂浆”,桂即肉桂,其皮为桂皮,今为常见调料。看屈原的《楚辞》,仿佛进入百草园。游历屈原的香草之国,以《楚辞》为依托,带你走进一座清香宜人的芳草园,花木扶疏间,读笔者这篇关于《楚辞》的植物志,领略“香草美人”的前世今生,以及屈原与楚辞间千年未果的羁绊。

“楚辞晦涩难懂?换一种思路,由植物入门,或许可以找到窥其鳞爪以至堂奥的路径。有时候,微末之物也许更接近内核。”两千年过去,很多植物早已改名换姓,面目全非。“屈原的木兰是现在的玉兰花吗?湘夫人的杜若是什么?兰是兰花?揭车又是什么古怪植物?本书带你寻找古楚国山川大泽里的芳草遗踪。”

不得不提的是此书封面,恬静风雅处着墨一株株花木,选用清画家恽寿平的没骨花卉作品,画的是射干和乌头。以精美古画配古词,相得益彰,在雅致文字中寻觅楚辞植物在古人笔下的样貌。臆想一番古人如斯之境界吧,“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静妈新浪博客同文链接

金色琴弦微信公众号同文链接

Pauty Sheo豆瓣书评同文链接

香草美人读后感(九)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楚辞之祖”,更是被誉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外除了他的文学成就之外,在爱好植物的方面,他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大大促进了古代乃至现代人们对花草的认识,大大坚定了人们的人生志趣和大大提高丰富了生活情趣。

而最近 由蓝紫青灰作家出版的《香草美人》,就以《楚辞》的芳草图谱的形式,不仅图文并茂地展现了楚辞的古典文学的魅力,还简单易懂地科普了楚植物文化和中原植物文化的区别,从而带大家科普中华传统植物文化。

相信大家在求学阶段,都有和笔者一样的经历,虽然屈原的作品是优美和浪漫的,但是由于当时的文言文和诗句都是晦涩难懂而又佶屈聱牙的,因此在背诵上本来就难以理解词意,或者植物意象背后的深意,自然全诗文背诵下来就得是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的,但如今相当也都给回老师了,几乎全然忘却了。

一直以来笔者都认为文学的学习,不是应付各种考试,而是陶冶性情,提高生活质量的。而在这个文学给予生活化的层面,《香草美人》的出版就是可以成为我们的枕边书。此书是《楚辞》的芳草图谱,本书是作者采撷屈原在其的《楚辞》书中的各类芳草,加以瓣析,并详解与之相关的传统植物文化。全书非三大板块,分别是是离骚歌咏、九歌之音、招魂怀思。

第一板块,介绍了不少诗文出现的植物,如江离就是如今的川芎,这种香草的叶子是可以晒干而烹茶的,这种香草不但香气直冲脑门,还可以提神,作者还列举了曹操治头疼的方法,就是用了这种川芎。此外,也讲到了申椒(今为花椒)、菌桂(今为肉桂),花椒自然不必多说,它就是四川火锅不可或缺的佐料。而讲到肉桂,作者为了贴近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就举了一个“憨豆先生”的例子说明何为肉桂。影片中,说到一个百货售货员包装礼物时,会加了一根看起来像小树枝的东西,对的,那就是世界有名的锡兰肉桂皮。

然后就介绍了菖蒲,如今时值将要到了端午时分,这种植物就是成为额最大的主角之一了。根据作者的研究,在屈原之前,端午就已经存在了,不管是屈原之前的人们,还是如今的人们,都有着一种端午习俗,那就是人们将菖蒲叶悬挂门楣上,以辟邪驱毒,除了菖蒲的习俗作用,作者也为菖蒲正名,原来它不像古人说的那样是臭的,它是香草来的。当然,作者也结合苏轼的《石菖蒲赞并叙》,以此说明养菖蒲已经作为了古代文人雅士的高雅生活情趣。

而其中,体现最大的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差异的,就是数《楚辞》的离骚中出现的兰这种植物了。楚辞里的兰,如“纫秋兰以为佩”是一种佩兰,不是一般如今的兰科植物,而是一种菊科植物,佩兰是秋天开花的。屈原养这种佩兰,是用来沐浴和佩带的,这也是体现屈原之所以佩带佩兰就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德品好的人,以便配得上佩带佩兰,所谓“古之配者。各象其德”。这也使得他成为了浪漫诗人,和说明是他开启了香草美人的抒情传统的有力证据。此外,还讲到菊,楚辞里的菊是一种野菊,这种菊与大众熟悉的菊花不同,它的气温如艾篙,味道清苦的,像莲心,以此体现一种屈原的一种清高,和清苦的意义。

当然这第一板块还还讲到了扶桑,就是我们如今叫的朱瑾,也叫大红花,作者也借用了瑞典植物学家林奈的《植物种志》说这种植物是中国的玫瑰花,以此说明扶桑的美红形象。此外还将了艾、菱等。

而来到第二板块,就讲到了九歌中出现的花草,如讲到杜若,就是如今的高良姜,带出一个湘夫人对湘君痴心一片的中国最早的罗曼史,此外也讲到了水鳖、紫草、石兰等。而留个读者影响深刻想必就要数白芷了,这个名字也是楚文化和中原文化中植物名不变的一种植物,可见它的价值高,和知名度广泛的。它不仅是香草,它还是药材,也是端午节的一种熏药,它是可以熏死蚊子和虫卵的。作者也以身作则,列举了自己的外祖父用白芷等植物研成细末,涂在旧画的污迹上,是可以去污的,另外作者也举了《夷坚志》说明白芷也是可以解蛇毒的、这就说明白芷,不仅是香草,还很有大很多的药用实用价值。

说到九歌,就不得不说橘颂了,这里作者也介绍了橘,一方面作者是赞颂,屈原以《橘颂》表达他自己的楚国的那种坚贞不移的,“受命不迁”的高洁高尚爱国情操。而另外一方面就从植物研究的角度,去说明“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做法部不对的。而事实上,橘和枳是两种植物,和水土没有关系。而在该文尾,为了歌颂屈原的爱国情操,作者也回忆了起姐姐曾经出演的文艺表演,表演的就是《橘颂》的舞蹈,都是一种美如画卷和怀念屈原,表达爱国的情义和意象。当然还有讲到辛夷(紫玉兰),三秀(灵芝)等。

而在最后一板块,就是以招魂中出现的花草了,其中就讲到了柘,这就是如今的甘蔗。原来在屈原时代,当时的人们就是烧烤高手了,他们会用甘蔗汁来烤炮羊肉,其实这种烤肉刷糖产生的是一种美拉德反应,是烹饪界一种非常棒的做法,只是当时的人们没有这种科学解释,但这种古代的烹饪经验一直延续至今都是非常好使的。

而在招魂祭祀的习俗中,古代还有一种枫的植物,是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的。最有名当数“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枫是有典故的,战败的九黎部会让枫叶哭泣,化悲风。而在清朝的寒食文化中,广东的云浮人就会蒸乌米饭,用的叶子就是枫叶。而当今来到21世纪,周杰伦流行曲《枫》传达的一种失去爱情的思念,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借枫叶来一场聊以自慰的招魂寄托吗?而枫也是与鬼混挂扣的,书中的故事可以大家好好看看。这里就不剧透了。

当然在关于招魂的祭祀文化中,还有讲到了杜荆、马兰、款冬、射干等植物,都是通过一些祭祀典故,和该种植物的特征,以传达一种屈原在《招魂》中说体现的招魂怀思之情。

上海作家蓝紫青灰,连名字都那么香草美人,作为楚文化或者楚辞花草图谱的研究者,他文笔轻松洒脱,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用现代化的生活桥段和现代化的生动和浅白的语言,将那种苦涩难懂的植物名字和背后的科普知识、典故故事和意义娓娓道来,大大加深和丰富了读者对楚辞的理解。实为难能可贵。

我们每个读者都是可以通过作者在介绍《楚辞》中的那些植物中,读懂诗人的借喻,以及深刻理解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如果你是赏析古典诗辞的爱好者,不妨读读这种《香草美人》,领略诗人屈原的巧妙之处,也通过作者的诠释,去读懂古人的学识和心境。而通过此书走进屈原诗人的香草文化世界,更是可以学习到香草的科普知识,十分难得。

香草美人读后感(十)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楚辞之祖”,更是被誉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外除了他的文学成就之外,在爱好植物的方面,他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大大促进了古代乃至现代人们对花草的认识,大大坚定了人们的人生志趣和大大提高丰富了生活情趣。

而最近 由蓝紫青灰作家出版的《香草美人》,就以《楚辞》的芳草图谱的形式,不仅图文并茂地展现了楚辞的古典文学的魅力,还简单易懂地科普了楚植物文化和中原植物文化的区别,从而带大家科普中华传统植物文化。

相信大家在求学阶段,都有和笔者一样的经历,虽然屈原的作品是优美和浪漫的,但是由于当时的文言文和诗句都是晦涩难懂而又佶屈聱牙的,因此在背诵上本来就难以理解词意,或者植物意象背后的深意,自然全诗文背诵下来就得是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的,但如今相当也都给回老师了,几乎全然忘却了。

一直以来笔者都认为文学的学习,不是应付各种考试,而是陶冶性情,提高生活质量的。而在这个文学给予生活化的层面,《香草美人》的出版就是可以成为我们的枕边书。此书是《楚辞》的芳草图谱,本书是作者采撷屈原在其的《楚辞》书中的各类芳草,加以瓣析,并详解与之相关的传统植物文化。全书非三大板块,分别是是离骚歌咏、九歌之音、招魂怀思。

第一板块,介绍了不少诗文出现的植物,如江离就是如今的川芎,这种香草的叶子是可以晒干而烹茶的,这种香草不但香气直冲脑门,还可以提神,作者还列举了曹操治头疼的方法,就是用了这种川芎。此外,也讲到了申椒(今为花椒)、菌桂(今为肉桂),花椒自然不必多说,它就是四川火锅不可或缺的佐料。而讲到肉桂,作者为了贴近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就举了一个“憨豆先生”的例子说明何为肉桂。影片中,说到一个百货售货员包装礼物时,会加了一根看起来像小树枝的东西,对的,那就是世界有名的锡兰肉桂皮。

然后就介绍了菖蒲,如今时值将要到了端午时分,这种植物就是成为额最大的主角之一了。根据作者的研究,在屈原之前,端午就已经存在了,不管是屈原之前的人们,还是如今的人们,都有着一种端午习俗,那就是人们将菖蒲叶悬挂门楣上,以辟邪驱毒,除了菖蒲的习俗作用,作者也为菖蒲正名,原来它不像古人说的那样是臭的,它是香草来的。当然,作者也结合苏轼的《石菖蒲赞并叙》,以此说明养菖蒲已经作为了古代文人雅士的高雅生活情趣。

而其中,体现最大的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差异的,就是数《楚辞》的离骚中出现的兰这种植物了。楚辞里的兰,如“纫秋兰以为佩”是一种佩兰,不是一般如今的兰科植物,而是一种菊科植物,佩兰是秋天开花的。屈原养这种佩兰,是用来沐浴和佩带的,这也是体现屈原之所以佩带佩兰就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德品好的人,以便配得上佩带佩兰,所谓“古之配者。各象其德”。这也使得他成为了浪漫诗人,和说明是他开启了香草美人的抒情传统的有力证据。此外,还讲到菊,楚辞里的菊是一种野菊,这种菊与大众熟悉的菊花不同,它的气温如艾篙,味道清苦的,像莲心,以此体现一种屈原的一种清高,和清苦的意义。

当然这第一板块还还讲到了扶桑,就是我们如今叫的朱瑾,也叫大红花,作者也借用了瑞典植物学家林奈的《植物种志》说这种植物是中国的玫瑰花,以此说明扶桑的美红形象。此外还将了艾、菱等。

而来到第二板块,就讲到了九歌中出现的花草,如讲到杜若,就是如今的高良姜,带出一个湘夫人对湘君痴心一片的中国最早的罗曼史,此外也讲到了水鳖、紫草、石兰等。而留个读者影响深刻想必就要数白芷了,这个名字也是楚文化和中原文化中植物名不变的一种植物,可见它的价值高,和知名度广泛的。它不仅是香草,它还是药材,也是端午节的一种熏药,它是可以熏死蚊子和虫卵的。作者也以身作则,列举了自己的外祖父用白芷等植物研成细末,涂在旧画的污迹上,是可以去污的,另外作者也举了《夷坚志》说明白芷也是可以解蛇毒的、这就说明白芷,不仅是香草,还很有大很多的药用实用价值。

说到九歌,就不得不说橘颂了,这里作者也介绍了橘,一方面作者是赞颂,屈原以《橘颂》表达他自己的楚国的那种坚贞不移的,“受命不迁”的高洁高尚爱国情操。而另外一方面就从植物研究的角度,去说明“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做法部不对的。而事实上,橘和枳是两种植物,和水土没有关系。而在该文尾,为了歌颂屈原的爱国情操,作者也回忆了起姐姐曾经出演的文艺表演,表演的就是《橘颂》的舞蹈,都是一种美如画卷和怀念屈原,表达爱国的情义和意象。当然还有讲到辛夷(紫玉兰),三秀(灵芝)等。

而在最后一板块,就是以招魂中出现的花草了,其中就讲到了柘,这就是如今的甘蔗。原来在屈原时代,当时的人们就是烧烤高手了,他们会用甘蔗汁来烤炮羊肉,其实这种烤肉刷糖产生的是一种美拉德反应,是烹饪界一种非常棒的做法,只是当时的人们没有这种科学解释,但这种古代的烹饪经验一直延续至今都是非常好使的。

而在招魂祭祀的习俗中,古代还有一种枫的植物,是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的。最有名当数“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枫是有典故的,战败的九黎部会让枫叶哭泣,化悲风。而在清朝的寒食文化中,广东的云浮人就会蒸乌米饭,用的叶子就是枫叶。而当今来到21世纪,周杰伦流行曲《枫》传达的一种失去爱情的思念,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借枫叶来一场聊以自慰的招魂寄托吗?而枫也是与鬼混挂扣的,书中的故事可以大家好好看看。这里就不剧透了。

当然在关于招魂的祭祀文化中,还有讲到了杜荆、马兰、款冬、射干等植物,都是通过一些祭祀典故,和该种植物的特征,以传达一种屈原在《招魂》中说体现的招魂怀思之情。

上海作家蓝紫青灰,连名字都那么香草美人,作为楚文化或者楚辞花草图谱的研究者,他文笔轻松洒脱,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用现代化的生活桥段和现代化的生动和浅白的语言,将那种苦涩难懂的植物名字和背后的科普知识、典故故事和意义娓娓道来,大大加深和丰富了读者对楚辞的理解。实为难能可贵。

我们每个读者都是可以通过作者在介绍《楚辞》中的那些植物中,读懂诗人的借喻,以及深刻理解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如果你是赏析古典诗辞的爱好者,不妨读读这种《香草美人》,领略诗人屈原的巧妙之处,也通过作者的诠释,去读懂古人的学识和心境。而通过此书走进屈原诗人的香草文化世界,更是可以学习到香草的科普知识,十分难得。

香草美人读后感(十一)

今年的寒冬有些久,春季迈着姗姗来迟的脚步,迟迟不愿让莅临,齐齐让大众感受了一把久违的倒春寒。

尤其是东北,五月中旬,依然还秋裤缠身。

最近春姑娘终于露出真颜,有了点阳光的味道。

春天的第一个民俗节日就是端午节。一把香蒿,青竹棕子,龙舟赛事,都只为了纪念民族英雄屈原。

忆起屈大夫,那话题真是说也说不完。

郭沫若为他做《雷电颂》。

鲁迅称赞他“驰神纵意,将翱将翔,而睠怀宗国,终又宁死而不忍去也””

毛泽东评论他“屈原的名字对我们更为神圣。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

屈原以“香草美人”自居,自他以后,文人骚客欣然接受了这一隐喻。将“香草美人”的高洁视为终身追求的目标与品格信仰。

无论在文学史,还是文化史,都有其不可撼动的地位。

一年年过去,每年都有端午节,无论是孩子还是老人,都是品着屈原的故事成长。

那么“香草”到底是什么草?“美人”又是何样的品德呢?

一本蓝紫青来所著《香草美人》代我们解秘。

蓝紫青灰曾著《野有蔓草》,将《诗经》中的植物一一为我们解读。

这本《香草美人》又加深了难度,只将屈原的《楚辞》中的花草挑拣出来。

验证这些“香草”从古至今名称的变更,有理有据。

这些植物有哪些故事,和历史名人之间的纠葛。

喜欢花草的,可以拿此书当做植物典籍,对证寻找;喜欢诗词的,可以更深入地解读《楚辞》背后的故事;喜欢人物典籍的,对陶渊明、李白的诗词中生僻的地方能够加以了解;喜欢美食的,看看这些植物的花式吃法,让生活多一点情趣;喜欢文学的,多了解一些人文,雅事,甚至奇闻轶事,可以写在小说中,当做素材;喜欢绘画的朋友还可以欣赏到许多古人手记。

总之,这是一本集多种知识、趣闻为一体的植物汇总书。

屈原为了体现自己的精神高洁,在《楚辞》的《离骚》中用许多香草来形容人的品质,这在后世对文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那么诗中的香草和今天的香草同名吗?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我们就从最简单的兰花来说起吧。

屈原在《离骚》中写道“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士大夫所写的兰和当代的兰,并非一种植物。

当初孔子和屈原所说的兰,都是通体香气的香草,是小花朵,远看花开如紫雾。可用来沐浴佩戴。

在先秦还可以用来沐浴。没有肥皂的时代,人们可以将兰草采摘回来,晒干烧成灰放入水中,可以去污秽,或是将香草放在水里煮一下,便被古人秒称为兰汤。

以前的小说中常常听到兰汤沐浴,可治百病就是从这里得来的。

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美人入浴,要放入鲜花,拍出来的效果十分香艳,这都是为了戏剧效果,其实古人的兰汤并非如此,这样放花沐浴是没有效果的。

我记得小时候,皮肤痒,不舒服,母亲也会用香草熬热水洗浴,防蚊虫,还有淡淡香气,十分舒服。

可见古时的兰花和当今天用来赏鉴的兰是不同的,没有那么大,也没有那么珍贵,只是普通的菊科香草。

关于李白的诗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可谓是脍炙人口,写尽了他的狂,他的傲,也写尽了不与庸俗人为伍的品格情操。

可什么是蓬蒿呢?

我小的时候读这句诗,一直以为是蓬莱的代表,岂能和蓬莱的仙相提比论,将李白自身提升到了神的地位。

但看了这本《香草美人》才知道大错特错,如果这样理解,整个诗的意思都扭曲了。

想理解这句诗,先要说过一下屈原对于蒿草的看法。

屈原关于蒿草的诗句为“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

其实古代就有端午节了,那时候艾叶的香气要贯穿整五月,盖过了兰草。

屈原怒其明明幽兰之香要高洁许多,但世人就是把艾草看得更重。况且艾草初时芳香,到秋后长得老去,味更加浓,却只能当做柴火烧,长着长着就废了,有违他的香草精神。

艾蒿与蓬草为同属,只是叫法不同

虽然屈原不喜欢艾蒿,可到了东汉却有个高士,写得一手好诗,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屋子前的蓬草高过人头。

陶渊明为了纪念这位高士,写过一句诗:“甘彼藜藿食,乐是蓬莱庐”。因这两人的影响,后世隐士常称自己是蓬蒿人。

这样一传世,蒿草反而成了清高的代名词。

到了李白这里,要出仕做官了,所以就念着这句诗踏歌而行,颇有志得意满之趣。

我虽然误解了“蓬蒿人”的意义,但好在青莲居士的诗内含有过多的情绪,即便没理解这个典故,也毫不影响我对诗的感受,可见李太白的狷狂顺着诗词流传了千百年,后人也能感同身受呀。

看来,想要了解诗词,真正懂得古人的意思,真正流传千年的文化,真正地想找个能代表当下心情的诗句,显得有文采一些,多读些解析的书是很有必要的。

这本《香草美人》,集植物、诗、画、典故、好玩的轶事、美食美酒于一体,是业余时间增长文学素养的好书。

值得一看!

在这个春季,品着香棕,闻着艾蒿,念着李白的诗,我们也要踏青而行,熏得陶然醉意,追溯屈原的香草精神,抵挡现实中的污秽了。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