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没人早点告诉我?》这篇文章引人深思。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探索了为什么重要的人生经验往往是被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忽略的。他提醒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要等到后悔时才意识到已经错过了太多。这篇文章让我深感我们应该更加关注自己的成长,及时寻求经验和智慧的指导,以充实自己的人生。
为什么没人早点告诉我?读后感(一)
我们内心的矛盾与冲突、害怕与期待,其实都来源于内在想要控制人生的渴望,面对事情不如预期时,焦虑、压力、失落…无法控制的负面情绪却会把事情变得更糟。
当你能够认清,人生中哪些事可以被改变,哪些事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改变的时候,你就已经完成了摆脱焦虑的第一步。
这本书的作者用简单易懂的方式教给我们很多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方法。从这本书中,我学会了如何在焦虑时平复情绪,如何走出情绪低落的恶性循环,如何应对内心的恐惧…分享书中关于焦虑的应对方法:
❓极度焦虑,整天忧心忡忡怎么办?
逃避不会让焦虑消失,久而久之还会加重焦虑。
想要减轻对某件事的焦虑,就反复做这件事
❓如何快速平复当下的焦虑感?
两个方法:
为什么没人早点告诉我?读后感(二)
这是一本自我疗愈心理学书籍,书中很多观点和《伯恩斯情绪管理法》相近,积极心理学的书籍都有共通之处。
人生中所有事情其实只分为两类,你能控制的,你不能控制的。我们能控制的是自己的行为、思考问题的方式、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和周末的安排等等,不能控制的事情有很多,如果总是纠结于这些不能控制的事情上,人就会不开心。心理治疗就是帮助你更好地控制那些你能控制的事。
这本书整体分为8个部分,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问题按需阅读,应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了解大脑思维和身体的工作机制,更好地适应它,用更有效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情绪,构建强大的复原力,是一本情绪问题工具书。
很巧的是,看完这本书后,正好去找朋友玩,在她家看《九号秘事》最新一季最后一集(这也是看《KILLING EVE》的契机)剧中在谈论伤心的五个阶段,正巧在前一日的书中看到hh 否认、愤怒、恳求(讨价还价)、抑郁、接受
书中有一段很喜欢:
与其希望未来会更好,不如让当下的生活变得有意义、有价值,根据对你而言最重要的事来安排生活。你依旧会拼尽全力去改变,去争取,而不是在等待有意义的生活的到来,因为你已经拥有了这样的生活。
“道路在迷雾中,这些障碍正是我的生活。”
为什么没人早点告诉我?读后感(三)
“经常自我怀疑怎么办?”
“就是开心不起来怎么办”
“悲伤得难以自拔怎么办?”
“做事提不起精神,没有动力怎么办?”
“压力大到濒临崩溃怎么办?”
“觉得人生没有意义怎么办?”
......
或许上面的这些“怎么办”依然没有囊括你我人生中千奇百怪的问题,但如果你知道这些困扰的背后是一条贯穿的锁链,而绳结的扣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你愿不愿意学会解开它们呢?
让我来推荐一本书,《为什么没人早点告诉我》。
这本书的作者是朱莉·史密斯,一位有十多年诊疗经验的临床心理学家,她有自己的私人诊所,并为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 NHS )工作了十年,在社交媒体上拥有超过400万粉丝,她发布的帖子收获了2000多万个赞,BBC 联系她制作了一个短片来帮助人们应对孤独,这段视频被发布在 BBC 的社交媒体上,仅在 Facebook 上就被观看了140万次。
作为2022年英国亚马逊年度畅销书冠军、《 Sunday Times 》榜首畅销书,这本《为什么没人早点告诉我》究竟有何神奇之处呢?
首先,不同于一般的心理自助式书籍,它的目录相当清晰,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问题按图索骥迅速找到应对之法。
其次,语言平实有趣,较少出现晦涩的专业术语,并不会令人心生畏难读不下去,相反很多贴近现实的案例能够迅速将读者带入生活场景感同身受。
最后,这本书的字里行间都体现了作者朱莉·史密斯的人格魅力,作为心理医生,她本身就是乐观积极和善良的。这本书的书名就是根据她问诊的一名女孩随口说的话而来, “我一直记得这句话,它时常在我的脑海中回响。她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跟我说这句话的人。”
让我被作者深深折服是她的下面这些话:
“我所掌握的方法并不能阻止糟糕的事情发生在你身上,它们只能帮助你导航、转弯、承受住打击、重新振作。你仍然会在路上迷失方向,只不过这些方法能帮助你发现这一点,并勇敢地转过身,重新朝着对你来说有意义、有目的的生活方向前进。这本书并不能保证你的人生一帆风顺。这只是一本帮助我和其他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书。”
是的,改变的催化剂不是作者朱莉·史密斯,而是她通过这本书介绍给我们的知识!
为什么没人早点告诉我?读后感(四)
这是一本真的书如其名的心理自助书——《为什么没人早点告诉我》。刚拿到这本书时,小伙伴还一脸微笑地说,这样的书名,不管是什么范畴的书籍都可以用这样的名字呀。确实,这个名字确实有些不太突出本书的重点,但是确实可能能让很多人都在读这本书的时候,都发出这样的话语——为什么没人早点告诉我?我为什么没有早点看到这本书!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没错,我也是这样的感觉,早点读到这本书,就可以早点看清一部份生活的真相,非常有助于我们的成长以及提升。
但是没关系,现在看到这本书也不晚。这本书是英国作家史密斯所撰写的心理自助书。作者把书籍份为了八个部分,而且每个部分的名称都是通俗易懂的。作为一本心理自助书,它没有太多的莫名其妙云里雾里的修饰,更多的就是实用的干货,让我们在阅读中可以感受到诚意满满的帮助。
第一部份开始,上来并不是离我们很远的悲伤抑郁怎么办,而是比较具有日常普适性的介绍——就是开心不起来怎么办?生活中,我们不可能天天开心,什么都称心如意。但是当我们遭遇不开心时,也是有很多办法可以去处理和缓解这些情绪失落的。怎样把糟糕的一天变为美好的一天,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一系列方法去做出这样的改变。第二部分,是做事就饿是提不起精神怎么办?没有动力怎么办。这就是一个驱动力相关的范畴,怎样可以让自己有动力去做成一件事情呢?在这本书中,作者给出了答案。第三部份就是更加严重的心理危机了——陷入痛苦怎么办。我们都知道抑郁症的一大特征就是陷入痛苦无法自拔,那么虽然悲伤都是需要一定时间来排解的,但是还是有一些办法可以让我们早点走出痛苦的泥淖,重新拥抱阳光雨露。其他的几个章节也都让人受益匪浅。其实,没有什么为什么没人早点告诉我不告诉我,拥抱生活就是要从现在做起。
为什么没人早点告诉我?读后感(五)
刚合上这本书,问了自己一个问题:这本书讲了什么?你从中得到了答案和方法吗?
这本书主要讲了八种常见状态下:不开心、没动力、痛苦、悲伤、自我怀疑、焦虑、压力、没意义等的具体应对之法。综合全书来看,面对不同的状态,有哪些通用的有效方法呢?
1.保持自我觉察:我现在是什么样的感受(情绪)?我现在的是什么样的想法?是我身体哪个部位感觉到的?你有哪些冲动/行为?这些行为是怎么影响情绪的?这些行为如何影响你的想法和当时的看法?——这不是和《当下的力量》不谋而合吗?
2、当你能觉察到自己当下的状态时,还要区分事实和想法/情绪,情绪本身没有意义,怎么去解读这种想法/情绪更为重要。感受情绪,允许和接纳各种情绪,将情绪化为助力(正念,感恩练习、运动、足够的休息、写日记等);
3.了解自己和自己的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一系列关于你如何生活,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你想坚持的原则。从价值观出发,你为什么这么做(将来我在回顾这些经历时,我做的哪些选择会让我感到自豪?一年后我会庆幸自己做了哪些事情?怎样才能从失败中学习进步?"让自己的行动不断地靠近价值观:价值观→目标→日常行为
4.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完美孕育者"法:想象你正在跟他分享你目前的问题、感受以及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花点时间具体想象下养育者可能会如何回应,并写下来。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会想到《当下的力量》、《正念》、《奇迹课程》、《事实》等书的内容,都要有些不谋而合的理念,当时脑海里出现这么句话“有些人懂得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换一换“有些人看了很多书,却依旧还是过不好这一生”。“懂得”与“做到”的差距在哪呢?行动,只有行动才能产生效果,也就是实践出真知。
那读完这本书,接下来我会做哪些行动呢?我想养成以下几个习惯
1.保持正念:每天早上醒来跟着”李冉在冥想“的课程来冥想,然后大致过一下今天要做的事情。其他时间也配合冥想,随时转换状态。
2.保持觉察:当发现自己走神或者状态不好时,把自我对话写下来“我现在是什么样的情绪状态?身体是什么感觉,我现在的冲动和想法是什么”,然后允许这种状态的存在,负面的情绪就想像往垃圾桶扔垃圾一样,把它丢走,然后去做应该做的事情(未来回想起来不会后悔的)
3.坚持每天写日记:1.记录三件让你心存感激的事情;2、记录自己自豪或者高兴的2-3件事情;3.想象自己的教练夸奖自己。
4.坚持每天运动:至少半小时以上(跑步、八段锦、打羽毛);
5.保持对外的连接:跟朋友有联系、写热点评价、网络上与他人正向互动
为什么没人早点告诉我?读后感(六)
1建立高质量的人际关系,是维持身心健康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2足够的睡眠也是心理健康的基石。
3主动察觉大脑的自动驾驶模式,可以故意去做与冲动相反的行为。
4对于反复出现的或者威胁大的危机可以提前写出预案。
5维持现状的代价是什么?想去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6仅仅是陪伴比一味地提供建议要有价值的多。
7自我接纳不会造成懒惰与自满,群体的无意识是错的,实际上自我接纳的人更不害怕失败,更自信也更坚定。
8压力并不总是敌人,你的身体在帮助你调整到最佳状态,不必对抗。
9环境引起的持续压力是有害的,身体会被不断地消耗得不到补充,最终进入越干状态越差的负循环,直到发生事故。
10游戏化思维,敬畏之心,社交,冥想,呼吸中拉长呼气的时间,都是降低压力的手段。
11运用更多视角重构体验,焦虑也可以是兴奋,压力让我们变得坚定,威胁也可以是挑战。
12是这本书最值得读的地方:维持爱需要双方有意识的选择和努力;即使是爱人,两个人也可以有不同意见,包容和接纳才是爱的终极;爱一个人并不需要时刻在一起,流行文化比如歌曲电视剧渲染的“时刻在一起”只会增加我们被抛弃的恐惧,实际上,爱中安全的感觉才是能让双方都进步的底色;结婚了也不一定会一路幸福,不必惊讶于磨难,携手面对吧;成功的关系不意味着不惜代价也要在一起,实际上,一段关系中我们追求的是对双方的积极影响,如果身心已经受到伤害,你有选择退出的权利,包容和接纳不是无底线的。
13幸福不是常态,人生中唯一需要坚守不移的是自己的价值观,她是我们灵魂的底色,帮助我们熬过痛苦的时刻,让我们知道自己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当然价值观会随着成长而变化,但不必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坚实的价值观来自足够深刻或是足够漫长的体验,大量的信息只是起到了加速作用,没有基石,加速的作用也并不大。
14史诗一般的经历是很诱人,伟大的目标也很诱人,但真正能让人产生身份认同的,是每天那些并不激进也不高调的微小行动,我们认知自己的身份,是从自己平常每一次微小的反应或者行动开始聚沙成塔的。
15理想的世界中,每个人都能在刚好需要帮助的时候获取帮助,可世界并不这么运作,互联网受制于每个人自我觉察以及搜索能力的限制目前也没法时刻给予我们需要的答案,所以,如果没有专业的服务,那就只能抓住一切值得学习的机会,拉文克劳。
16【充满力量】【热情】【专注】【好奇心+开明】【接纳】【坚定+持之以恒】基本的价值观由六个最基础的词组成,可以再加号后面对主要词语进行修饰。
为什么没人早点告诉我?读后感(七)
被批评时,我们是否会变得越来越不自信?面对压力,我们是否会觉得喘不过气?遭遇失败,我们是否会陷入痛苦无可自拔?生活有无数种可能,我们会经历许多的情绪,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处理这些情绪呢? 《为什么没人早点告诉我》是英国临床心理学家朱莉·史密斯的全新力作,作者的在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为我们介绍心理学知识和情绪应对的技巧,旨在帮助我们对自己的情感体验有更清晰的认知,并学会采用健康的方式来处理情绪。
作者在这本书的开头就说“每个人都有情绪低落的日子”。真的是这样啊,生活哪有那么多十全十美,又哪有那么多风平浪静,我们总是在起起落落中过着自己的日子。在那样的日子里,心情有好的时候,也当然会有不好的时候,当我们被情绪低落所困扰的时候,我们是那么渴望可以冲破头顶的那一片乌云,看到明媚的阳光。 这本书每一个章节的题目都是一个问题,而我们会发现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是我们曾经遇到过的问题。是啊,当我们步入困局,当我们被压力弄得身心俱疲,当我们未来充满怀疑,当我们找不到人生的意义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希望有人能够在我们身边,告诉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啊。作者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她能够把每一个问题都分析入微,让我们知道为什么我们会产生这样的情绪,并教会我们去接纳它们,正视它们,然后采用合适的方法去积极地应对。
当我们情绪低落时,我们不必自责,我们要给予自己更多的关怀,然后减少它们对我们的感受和行为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小小的改变开始,然后把这些改变变成习惯,并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为自己建立一道屏障,增强自己防御坏情绪的力量,选择对健康有益的运动、保持充足的睡眠、注意营养的摄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高质量的人际关系等都会给予我们身心有益的滋养。
学习心理学,让我们学会重新审视自己、觉察自己,变得更有力量,让做出积极的改变,去构建新的情感体验。而当我们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也就一点一点地更接近幸福。
为什么没人早点告诉我?读后感(八)
很多心理自助书都喜欢帮大家分析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比如原生家庭的问题、童年的创伤。这样的书读起来很痛快,你会感觉自己的伤口被看见了、被舔舐得麻丝丝的,好像享受了一场舒爽的心理按摩。但你也很快会意识到,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并不等于学会解决问题。甚至,你会很容易沉溺于心理按摩、把自己反复地浸入无辜的受害者视角、享受久违了的理直气壮之感。久而久之,你就会明白这种心理按摩并不能让脆弱的你强大起来、让无助的你找到力量、让原地踏步的你向前推进自己的生命。
所以我很喜欢本书作者的态度:
如果你压力很大、很焦虑,感觉心动过速、难以呼吸,这本书就教你怎么呼吸、怎么把过快的心率降下来——缓慢地呼气、让呼气的时间比吸气的时间更长、心率就会慢慢降下来,焦虑感会降低,人就不会那么难受了。作者甚至很贴心地帮你总结好了哪些自我调整方法不容易被周围的人发现,因而可以无压力地践行。
如果你觉得自己做什么都缺乏动力,懒洋洋的对什么都没兴趣,这本书就教你怎么让自我管理更有效率——当我们的压力水平低,心率变异性高时,自我控制的生理机能是最佳的。所以什么都别想,第一步我们只关注心率变异性,开始运动、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别的都先别管,先做最简单最直观的改变。
如果你觉得自己缺乏自信,总是感到很不安、很害怕——作者会告诉你其实自信并不意味着不害怕,畏惧的存在是正常的且是经常性的。我们所要做的是把自己的舒适区、延展区、恐慌区画出来,在它们之间反复横跳:
如果你总是感到不幸福,感到幸福遥遥无期,对不幸福的自己感到沮丧和失望——作者会告诉你,你没毛病,这很正常:
她的逻辑很清晰、方法落地性很高,不纠结于理论和为什么,只关注我们能做什么。这种干净利落同样反映在本书的篇幅上——每一章都很短,简单的说理,一目了然的练习和具体方法;每一章都以针对的具体问题为标题,便于立刻定位和执行。
很多真正囿于心理困境的人其实缺乏长时间专注的精神力,甚至很难看完一本书。作者采用的这种删繁就简、直击中心的方法论宛如心理自助中的速效救心丸——别多想,吞就完了。
为什么没人早点告诉我?读后感(九)
就在前几天,家里先后失去了两位亲人一个是62岁的堂兄,一个是73岁的大舅,俩个人几乎都是心脏骤停而去世。 堂兄晚饭后还散步,回来只洗了个澡,等躺下要休息时,浑身哆嗦,立马拉到医院,但上了呼吸机都不行了。 而大舅,感冒了十多天的一天夜里,前半夜还自己能去厕所,三点多时只是长叹一口气,三两分钟就咽气了。 这二人的家属,一个嫂子,一个舅妈,都没能听到老伴临终的一句话。 尤其是舅妈,自己连手机也不会用,平常就是靠大舅联系大家,舅妈只会接电话。 大舅这一走,舅妈需要学着独立了。 在《为什么没人早点告诉我》这本书里,正好有一章专门告诉我们“无法走出悲伤怎么办”。 本书的作者是英国的,具有多年诊疗经验的临床心理学家朱莉·史密斯。 本书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作者说,失去亲人后,首先,要知道悲伤是很正常的,不能回避。其次,悲伤要有几个阶段。有人失去亲人后,寻找原因,比如后悔“如果………就好了”,因此人们几乎都会经历否认、愤怒、拉扯、抑郁、接受这几个阶段。尤其是常常会抑郁。 在接受已经失去的事实之后,还要体验悲伤的痛苦,接下来要适应你爱的人,已经不在的新环境,最后是把那种失去融入生活,和失去的亲人建立一种持续的链接,同时找到一种方式继续生活下去。 作者说,要寻找一种力量做支柱,倾听自己的需求,慢慢对自己能够控制的事情和行为,一点点做出改变。 同时,关于多久走出悲伤,不要规定具体时间。 在这本书中,提出了解决人生八大困惑的心理自助办法,除了对无法走出悲伤提出了很好的办法,还有其余七个,那就是开心不起来;做事提不起精神,没有动力;陷入痛苦情绪;低自尊人格,经常自我怀疑;极度焦虑,整天忧心忡忡;压力大到濒临崩溃;觉得人生没有意义等。 本书中分享的方法,是作者经过多年实践经验得来的。适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帮助我们度过人生中的许多艰难时刻。
这本书就像是及时雨,正好让我去帮助亲人尽快走出悲伤。
为什么没人早点告诉我?读后感(十)
理性的人是不是比感性的人更容易开心呢?在看《为什么没人早点告诉我》时,冒出了这个想法。
当我们可以理智地分析情绪的来源,拆解困惑的缘由,用有效的工具应对,那么很多问题,大概率就可以轻松地迎刃而解,没有了那么多的难过与沮丧。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对这个问题好奇,那不妨一起看看《为什么没人早点告诉我》。这本书是一位有着十多年诊疗经验的临床心理学家朱莉·史密斯医生写的。因为她的来访者,通过书里提到的工具得到了治愈,总会发出“为什么没人要点告诉我”的感叹,于是乎,作者决定写作一本心理学工具书,来帮助遇到困惑的你我他。
书中分为了八个部分,分别对应了“人生八大困惑”:情绪低落、没有动力、陷入痛苦、沉溺悲伤、自我怀疑、焦虑忧心、压力山大、找不到人生的意义。每一个部分都可以单独来看,当你被某一个问题困扰时,不妨直接翻到那个章节,找到对症的方法。
这本书挺好理解的,对每一个想要寻求心理帮助的人都很友好,那些看似虚无缥缈的东西,可以被具象化。比如说价值观。在“觉得人生没有意义怎么办”这一部分里,就讲到了如何找到我们的价值观。
书里定义了价值观与目标的不同“目标是可以为之努力的、具体、明确的事情”,而价值观,是“一系列关于你如何生活的想法”。并给出了示例,以及价值观星形图和引导我们思考的问题,来让我们学会明确自己在某一个阶段的价值观,从而找到生活意义。书中有很多类似这样有实操性的工具,来让我们帮助自己解决困惑,治愈不开心。
作者朱莉·史密斯在导言里说的一个观点,个人感觉很受用。大致意思就是预防远胜于治疗。
我们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一样,并不是等到出现了问题才地去治疗,那个时候会非常的被动。我们应在日常就开始关心自己的心理健康,锻炼自我观察能力和储备复原力的相关知识,问题出现的时候,自己便能够及时进行干预,防止抑郁的来袭。所以不要只在困惑时才想起来了解自愈自我的工具,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多学一些。
曾经看过这样一句话,“能够自我治愈的人,就能好好地活在这个世界上”,我想,若我们多学些自愈自我的工具,一定会过得更开心。
为什么没人早点告诉我?读后感(十一)
如果你从未了解过身心灵领域的任何内容,这本书可以作为入门读物。
这几年身心灵的需求愈来愈旺盛,不管国内国外,心灵疗愈(或叫情绪疗愈)逐渐成为生活必需。因为西方人越来越“孤独”,而东方人越来越“焦虑”。
这个领域其实有很多学科的组成,心理学占大头。但是心理学的流派太多了,理论和假说也数不胜数。学习身心灵我个人最重要的出发点是:寻找能让自己变得更好(尤其是心灵),能使自己做出更好选择的内容。
至于什么流派、谁的理论、师从哪家都是不重要的。毕竟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情绪和行为动机的学问,一切的研究结论只能作为“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工具,而不是准则。
本书的几个重要启发:
1、你是不是越难过越要借酒浇愁诉说脆弱?越悲伤越要听着情歌袒露孤独?越痛苦越要不停琢磨往伤口上撒盐?
这一切的行为都是源于“思维反刍”,一种下意识折磨自己的思维惯性。如何避免思维反刍?先行动起来。问问自己“状态好的时候,我会做什么?”,然后直接去做就是了。
因为情绪恢复的基本原则是:行动先于感觉。有了正向行动,才能有正向感觉。所谓借酒浇愁愁更愁正是因为总是在做“负面的行动”。
2、在极大的自我否定感、无力感、焦虑感和低价值感的情境下,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
第一观察感觉,接纳感觉,命名感觉,放下感觉。
第二立刻开始一个最最最小的行动,正如第一条所说,假设你状态很好,现在去做一件小事,哪怕硬着头皮。
3、和负面情绪保持距离的方法:
第一把对情绪的感受写出来,这能帮你更好地接纳;
第二分清楚“自己的想法”和“自己”。不要说“今天的演讲我肯定会出丑”,而要说“我有个想法,就是今天我肯定会出丑,而我注意到,这种想法会引发焦虑”。
4、如何平衡掉被批评时的羞耻感?
我们要知道的是,一切能体现个人价值的事都可能引发羞耻感,比如,学历、职业、子女教育等等,让羞耻感复原的方法:
第一,明白我们的价值并不取决于我们会不会犯错,犯错才是常态;
第二,改变的起点就是接纳羞耻感,这事要印在心里;第三出现“自我批评、对比他人、设置阻碍、预测最坏”这四种思维时,及时与这些想法脱钩。如何做到脱钩?——觉察它,接纳它,命名它,放下它。
5、积累表达情绪或感受的词汇。
因为情绪是真实的,但它不是事实。只有更准确清晰地了解情绪,才能放下情绪换回平和。
所以开始积累表达情绪或感受的词汇,例如,悲伤的词汇有很多,无力感、脆弱、懊悔、被忽视、空虚、惭愧等等,这样做,不仅可以更好地命名感受让内心平和,还可以更细腻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
当你用来区分情绪的新词汇越多,你的大脑就能有更多选择来理解各种感受和情绪。
6、在意你的人只有你自己。
心灵疗愈是自己的课题,你需要也必要去自我学习和练习。
除此之外,让自己松弛下来,“聚光灯效应”告诉我们,所有人都只是在意自己,你的犯的错、出的洋相、做的蠢事等等,对其他人来说一点都不在意,而且一点都不重要。所以哪有什么“别人在看我”的包袱呢?那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过度揣测罢了。
7、一切关系的变好,本质上都因为你更了解你自己。
以上。
为什么没人早点告诉我?读后感(十二)
最近因为在学习心理学的原因,陆陆续续看了很多这些偏心灵鸡汤的书,个人觉得这一本还是有说很多很实用的东西,他可以说是比较基础的一些心理治疗,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读者理解一些简单的概念,从而可以适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所谓要理解一个事情的原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整本书一共分为八个部分,基本上是从情绪的各个类型进行分析,比如说低落,悲伤,焦虑,自我怀疑,迷茫,无助这些角度,来简单讲述这些情绪形成的原因,从而给出一些简单的小方法,让我们去减轻这些负面的情绪。其实很多人都没有正视过自己的情绪,多数人会选择忽视,逃避这些方法,但这个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将其积累在未来的某一天,因为一件小事,爆发崩溃。正如作者自己说的“这不是一本治疗指南,它更像一个装满了各种工具的工具箱,帮助你完成不同种类的工作。你不可能同时掌握所有工具的使用方法,所以我建议你不要贪多,你现在面对什么样的问题,就挑那一部分看,而且要花些时间,把方法付诸实践。”所以我们更应该从生活中的小事开始,注意自己的情绪,只有当你了解它以后,你才可以正视它,不会因为出现负面情绪而焦虑和崩溃。坦然接纳自己的情绪,理解他包容他,和情绪和解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在这本书的最后,作者提出了更深层的思考,就是关于对幸福和意义的理解。和大部分鸡汤的说法不太一致,是作者用更理性的角度分析了人的需求以及关系,她反驳了一些我们常见的观点,比如说“爱一个人就要时刻在一起,”“爱一个人不应该分你我”。她坚持我们依旧是独立的不同的个体,当我们在一段感情中感到安全时,我们就更自由的成为独立的人,不会时刻担心对方离开自己。另外一个角度,她也提出了找寻自己的价值观,找到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可以先从图上的词开始,找寻自己真正在意的东西。对于一个成熟的个体,是应该有思想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理性大于感性。所以这个都是在能够熟练的了解控制自己的情绪基础上,可以做到的事情。
为什么没人早点告诉我?读后感(十三)
通读完整本书后,对这本书感觉一般,有用处,但不多。但总归是做到了一本心理学的书籍该做的,基本的定义和知识都有,具体的过程还是要自己实践。
本书的第一第二章从情绪的定义出发,简要说明了情绪低落的成因,第二章则主要列举了几种思维偏差,我们知道,很多时候,想法不等于事实,所以及时地觉察自己想法的错误和偏差是很有必要的。
但真正意义上的干货还是从第三章开始,
首先,书中有个我很喜欢的应对思维偏差的工具,这个工具叫“元认知”,就是对你的想法,你的认知活动进行调节和监控。它能帮助我们与想法保持距离,而且是我们恰好需要的距离。
“我们不仅具备思考的能力,也有能力去思考我们正在思考的东西。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从自己的想法中后退一步,与其保持一定的距离,对行为、认知和思考进行观察、感知和评价的过程。如果我们采用元认知的方法,就能减轻消极想法对感受和行为的冲击,自主选择如何去应对,而不是被它们控制和驱使。”
元认知听起来很复杂,其实就是注意到你的脑海中出现了哪些想法,并观察它们给你带来的感受的过程。你可以试试暂停几分钟,注意一下你的思绪游离到了哪里,你是如何选择专注于某个想法的,你也可以让这个想法掠过,并等待着下一个想法的出现。
重要的是,与那些似是而非的想法保持距离。
第二,感恩练习。
感恩练习是另外一种培养转移注意力的习惯的简单方法。找个小小的笔记本,每天记录三件值得感恩的事情,既可以是关于你爱的人的重要事件,也可以是这一天中让你感动的小细节,比如当你坐下来工作时,闻到香醇的咖啡味道。你也许会觉得:这也太简单了,真的有用吗?实际上,每次你表达感激之情时,你的大脑都是在练习将注意力转移到创造愉快的情绪状态的事情上。你练习得越多,就越能熟练地在其他情况下运用这个方法。
具体操作:
1记录三件让你心存感激的事:可以是生活中有意义的大事件,也可以是一天中的小确幸。重要的不是具体的事情,而是锻炼自己有意识地转移注意力。
2花几分钟回顾一下这些事,让自己感受专注于感恩时的感觉和情绪。
3每天一次就可以。感恩练习是一种生活实践,有助于锻炼“心智肌肉”,让你学会有意识地把注意力集中于某个方面,并让你体验到它的积极影响。
这个工具我从看到的那天就开始在日记本上记录了,效果可以说是立竿见影。
本书第五章谈及了运动、睡眠、营养、人际关系等对情绪的影响,这里分享帮助睡眠的一些方法。
·醒来后的30分钟内要尽可能多地享受自然光。昼夜节律可以断我们的睡眠模式,而它又会受到光照的影响。室内光线有一定的作用但室外的自然光是最好的,即便是在阴天。早上起床后最好先到户么上10分钟。每天要尽可能地多出去走走。
·傍晚时,把灯光调暗。说到电子屏幕,研究表明,影响更大的不是屏幕光线的颜色,而是其亮度。所以晚上应尽量把屏幕亮度调低,并尽早关闭屏幕。
·重要的事在白天抓紧时间处理:做决定、订计划、完成待办清单上的任务。白天做的事情也会决定你是否能睡个好觉。白天解决问题的效率更高,如果我们把问题搁置,拖延处理,那等到晚上睡觉时,这些问题就会突然出现在脑海中。所以,睡觉前不但要把桌子清理干净,也要清空你的大脑。
·有些夜晚,你的头刚一碰到枕头,大脑的开关就好像被打开一样,你开始担心各种事情。我建议你把笔和纸放在床头,当脑海中突然出现第一件担心的事情时,你就把它写下来。只写几个字或要点。对其他担心的事也这样做。这就是你第二天要处理的事情的清单。你向自己保证,明天一定要抽出时间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你就可以暂时放下它们,心无旁鹜地入睡。
·人是无法强迫自己睡觉的。睡眠不是一件你可以自主选择的事。当我们创造出一个让身心感到安全和放松的环境时,就能很快入睡。所以,不要总想着得赶紧隧着,而应该专注于放松、休息和平静。剩下的工作就交给大脑来完成吧。
为什么没人早点告诉我?读后感(十四)
你有多久没有真正的开怀一笑了?
是否总是会不自觉地怀疑甚至否定自己?
做事总是打不起精神,感觉压力大到让人崩溃有没有?
更有甚者,甚至到了感觉人生没有意义与希望的地步。
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谁没有点烦恼呢?又有谁不曾感到过困惑与迷茫呢?
似乎每一个人的心理都或多或少的有一点点问题,而这其实也是一种疾病。
或许在一些人的眼中,心理疾病算不上是真正的有病,但是事实上这心理疾病的治疗是一点也不比身体疾病的治疗要容易,如果放任不管会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所以说有病就得赶紧治才是。
什么是心理治疗?或许在一些人看来,心理治疗就是半躺在沙发上,跟心理医生聊一会天,聊上几次就把这心理疾病给瞧好了。
其实这是一种非常片面的认知。
英国的心理学家朱莉·史密斯医生认为,人生中的事一共分为两类,一类是你能控制的,另一类是你不能控制的,心理治疗就是帮助你更好地控制你能控制的事。而她也将在她所著的《为什么没人早点告诉我?》一书中告诉你遭遇各种心理问题,应该如何从容的去面对。
你能控制的事是什么呢?那些来自于外界的因素是你所不能控制的,但你的行为,你的情绪,你的关注点等都是可控的。
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去处理自己的情绪,而作者在书中所讲解的正是告诉你面对各种心理问题时,应该如何调节自我的情绪,将这些问题一一化解掉。
朱莉·史密斯是一位临床心理学家,具有十多年诊疗经验,所以不用去怀疑她的专业性。在这本书中她把在职业生涯中所学到的知识与积累的经验拆分为了八个部分来分析讲解。不管你是没精神不开心,还是痛苦悲伤焦虑没自信,都能够从中找到解决的方法,甚至还能够帮助你化压力为动力,建立人生的意义。
作者在书中将各种心理问题的根源也分析了,解决的方法也讲述了,可谓是苦口婆心的告诉了你许多。虽然她不能够完全保证读完这本书的人能够完全一帆风顺,至少能够起到在人生道路上寻觅正确方向的作用。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这心药怎么用,决定权在自己。至于最终的效果如何,其实最关键的还是得看自己。
为什么没人早点告诉我?读后感(十五)
一头靓丽的黄发、标志性的针织毛衣搭配休闲牛仔裤,在一处安静而温馨的角落,朱莉·史密斯像一位亲切的朋友,等待你轻轻地叩开门。看一段视频像喝一席简单轻松的下午茶,如果觉得这时间不够,索性就来看看这本书吧。
零星读过几本鸡汤满满的畅销书,每天会被一句上万次转发的经典语录激励着,也日复一日不断吸收着来自朋友、亲人的建议与开导……
可每次遇到压力、遭受失败、内心受挫的时候,还是会似曾相识地感到不知所措,很难将积累这些「精神食粮」派上用场。然后我们会原地打转地寻求告慰,习惯性地忘记曾经听过的建议、学会的道理,挫败感持续涌现,直到下一次再被相似的情绪所困,不断重置、不断循环。 · 【不如授之以渔】
问题的根源不在于「为什么没人早点告诉我?」,更在于「我听不进去别人说的话」,但我们并不能过分归咎于他人或自己身上。 遭遇反复出现的心态问题时,我们缺乏的不是强大的内心,而是可靠的方法。是一颗立刻就能抓住的稻草,是一柄看得见摸得着的武器,去抵御负面情绪的侵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 【心理修复工具箱】
大家每天都很忙,所以我们很多人会偏爱用有限的阅读时间,去读一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书。这种做法的确是有些急功近利,可市面上的书籍种类如此之多,我们所剩的时间与精力又少得可怜,实在有些难以顾全。所以,与其告诉我这是什么,不如告诉我该怎么做吧!
接触这本的时候,我确实被封面上的「心理自助工具书」几个字所吸引。
作者也的确给我们准备了不少种类的的自助工具。比如「情绪低落」时可使用的自助分析象限,「感到迷茫」时拿出价值观表格/星形图……8种生活中常见的负面情绪,朱莉·史密斯给每一种情绪都配有一套解决工具,帮助读者亲身实践、立刻上手,这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Z世代心理学】
如今,心理咨询早已不再只是坐在一把板凳、和一位医生面对面进行昂贵而私密的「话疗」了。它和网络红人、搞笑的动物视频一样,成为了每个人唤醒手机、动动手指就能接触到的事物。原本有些束之高阁的、少数人享有的专业化服务、专业化知识,可以让普通人无门槛地接触并了解,成为了大势所趋。
作者朱莉·史密斯是一位社交媒体达人,她自制的、大量的60秒短片取得了惊人的播放量,这也让她深谙如今人们接受知识、听取建议时所需要的是什么——条理清晰的论点、高度概括的论据、阅后即用的工具,瞬时满足的内心需求。她也把这些技巧,应用到了自己的这本书之中。 ·【朱莉VS蛤蟆先生?】
这些年,我们越来越不仅仅依靠书籍来获取知识,然而社会科学、尤其是心理学领域的大众书籍还是每年都有爆作。
稍微早期的『非暴力沟通』、『少有人走的路』等书,都提及并剖析了心理学层面上的问题;而『心流』、『了不起的我』、『被讨厌的勇气』、『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以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则直接准确切入到心理学的范畴,用丰富多样的形式,带领普通读者去入门、去体验、去深挖大众心理学。
为什么没人早点告诉我?
8.3
【英】朱莉·史密斯 / 2022 / 中信出版社
在这些丰富的心理学、社会学畅销书中,朱莉·史密斯的这本『为什么没人早点告诉我』,有三个闪光点:
第一,扎根新冠蔓延的时代。结合人们在当下面对新冠、面对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遇到的、常见而具体的心理问题,展开针对性极强的交流和探讨,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指导价值;
第二,简单易读不过分「学术」。作者不是透过自身在心理治疗过程中的具体案例来进行科普,而是直接列举常见的、负面情绪的症结,做出细致的分类,并一一进行聚焦和解读。篇幅精炼,阅读难度小;
第三,自助工具即看即用。不仅提供了像正念疗法、情绪剥离与理性分析这样广泛而适用的工具,还针对不同的情绪特点,准备了好用的自助工具模板,给读者以抓手、和对症下药的配方,这点是很可贵的。 如今,心理学科普开始走进抖音、B站、心理学书籍越来越浅显易懂、心理学专家也出现在屏幕前、用几十秒的时间结合社会热点、进行知识普及……我们与心理学从未如此靠近过。不过,听过的道理很多,实践起来却并没有那么轻松,很期待今后会有更多好用的、有效的心理工具指南,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我们乐于分享的、讨论的、亲身实践的锦囊妙计。 文/新世纪腐银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