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电影中的精神病学》读后感精选

《电影中的精神病学》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24 03:15:21
《电影中的精神病学》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05-24 03:15:21   小编:

《电影中的精神病学》读后感: 这篇文章探讨了电影中呈现的精神病学主题,并分享了一些对于这些电影的观点和感悟。作者认为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生动地展现出人类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痛苦。通过对电影中的精神病学描绘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关注心理健康问题,以及给予患者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电影中的精神病学》读后感(一)

《焦虑》——描绘别样人生,角色暗合精神障碍

(本书出版中,一些影评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被删去了,为了弥补缺憾,特地放在书评中)

1.对精神症状的解释

该片中文名叫《焦虑》,不仅不准确,还具有误导性,如译成《颤栗》会更好,因为该片讲的是一个迷恋杀人的人在杀人前和杀人中的激动心情。这是一个典型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患者,虽然关于其症状的表现大部分来自于内心独白和回忆,但其在杀人过程中的一些心理比较传神地反映了该障碍的特点。虽然许多电影中都出现了罪大恶极的恶人形象,但几乎都是将其作为电影中的一个陪衬元素来使用,极少有对这些恶人的正面和直接的描写。列举片中出现的症状如下:

(1)不能遵守与合法行为有关的社会规范,表现为多次做出可遭拘捕的行动(因为伤害自己的母亲和杀人,多次被判刑入狱)。

(2)欺诈,表现为为了个人利益或乐趣而多次说谎,使用假名或诈骗他人。

(3)冲动性或事先不做计划(枪杀老太太就是随机挑选的,准备在车上勒死女司机也是临时起意)

(4)易激惹和攻击性,表现为重复性地斗殴或攻击(他渴望杀人,并在一次闯入私宅中连续杀死三人)

(5)鲁莽地不顾他人或自身的安全(他在高速行驶的车上试图勒死驾驶员,他开着载着尸体的车在街上横冲直撞)

(6)一贯不负责任,表现为重复性地不坚持工作或履行经济义务。

(7)缺乏懊悔之心,表现为作出伤害、虐待或偷窃他人的行为后显得不在乎或合理化(他在狱中也没有对自己罪行的后悔或自责,出狱后更是因为想要享受杀戮的快感而再次犯罪,而且对自己的罪行洋洋得意并炫耀)

2.人格形成原因

他在杀人当中的一些内心独白,提供了一些解读他思想人格形成原因的信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常有一个破碎、扭曲而充满暴力的成长环境,他是私生子,母亲把他带到继父的家中,继而违背他的意愿强迫他到修道院去,他被母亲和继父虐待和讨厌,被母亲引以为耻辱。该类患者常常在成年前就有品行障碍,表现为频繁违纪和暴行,他也是因为母亲喜欢妹妹且不喜欢他而仇视妹妹,在童年便试图伤害妹妹,在修道院里杀猪和虐杀天鹅。他在杀人中想起往事,用现实中的杀人行动来作为对童年所受伤害的虚拟复仇,所以他在杀人时有一些特别的安排,比如要让母亲亲眼看到儿子被杀死,这样能让母亲对凶手产生“尊重”、让女儿慢慢看着母亲死去等。这类患者不仅是缺乏道德感,而且是喜爱杀戮本身、能从杀戮中获得快感,比如主人公无缘无故地为了杀人而杀人、在餐厅中看见美女就产生了杀戮的欲望并为这种欲望感到激动兴奋、在杀人之后把尸体装在后备箱等待被众人围观等。

片中被杀的智力障碍者,是智力发育障碍的极重度。虽然戏份甚少,但却非常准确传神,而且各方面的低下是平均的。他在极重度这个水平,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只能说极简单的词语,不能辨认亲人和自卫。其眼神和表情也非常到位,是一种茫然的、童稚的眼神,甚至电影都能注意到选择一个皮肤白皙的演员。

该片有大量杀戮场面的直接描写,观后令人反胃。主人公作为刚出狱的人却为了享受杀戮的快感而立即杀人,有一个反人类的内容。大概不能用欣赏普通院线电影的方式来评判这类小众的作者电影。在艺术上,其优点在于高度写实地“记录”一个极端的人在极端事件中的心理行动,具有一种“把人性放在解剖台上”的犀利态度,并运用高超的摄影和配乐去揭露主人公的心理。

《电影中的精神病学》读后感(二)

《忧郁症》——以患者生活为主轴

(本书出版中,一些影评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被删去了,为了弥补缺憾,特地放在书评中)

1.对精神症状的解释

本片分为有对照关系的上下两篇,上篇是写实的热闹婚礼场景,讲的是一个新娘强颜欢笑但难抑内心的忧郁、无力和破碎感,历经挣扎最后还是把婚礼搞砸;下篇是有隐喻色彩的奇幻故事,讲的是一颗名为“忧郁”的行星将要撞上地球,那些光鲜亮丽、自信从容的人们要么自杀,要么慌乱逃离。从精神障碍电影的角度讲,本片最漂亮的地方在于成功地把观众带入精神障碍者的世界,办法是用行星的来袭来创造出忧郁到来时人的无处可逃的处境。上篇想要引起人们对抑郁者的不解和反感,人们走不进抑郁者的世界,理解不了他们为什么“开心不起来”,片中的亲人们理解不了妹妹的忧郁,就像姐夫的屡次叹气“unbelievable”和姐姐对她说“有时候我真的恨你”;妹妹不顾亲人的用心操办屡次搞出幺蛾子,最终使婚礼惨淡收场,也引起了观众的反感情绪。而在下篇,观众和姐姐、姐夫一起被笼罩于地球毁灭的灾难阴影下,都像抑郁者那样陷入到绝望、紧张和慌乱中,这和上篇的隔岸观火形成强烈对比,令人有“顿悟”之感。艺术作品的魅力常常体现在能不能将观众带入新的精神场境中,该片用一颗名为“忧郁”的行星让大家都经历了一回抑郁发作。

片中对抑郁障碍的描绘也能分为隔岸观火和无处可逃两方面:外在能被观察到的症状如开心不起来(在婚礼上面露沮丧,家人多次鼓励她仍然开心不起来,在小侄子床上打盹后自称“这段路我走的步履维艰”)、心烦不想见人(多次离开热闹的婚礼现场,独自跑到室外或单独的房间)、兴趣减退(丈夫为她买下一颗苹果树苗作为惊喜但她提不起任何兴趣)、人们一般不容易想到的抑郁发作中的精神运动性激越(在婚礼上情绪失控直接辱骂上司)、认知缺损症状比如无望感(下篇中对姐姐说“我们注定会孤独,地球上的生命不会长久了”)和无价值感(对姐姐说“地球是邪恶的,所有生命都是邪恶的,没有人会怀念”)、食欲下降(下篇中妹妹对于最喜欢吃的烤肉卷也不再喜欢并觉得毫无味道)、睡眠过多(婚礼进行期间在小侄子床上竟然打起了盹、下篇中在姐姐的家中睡得过多)、精力不足(姐姐抱着她要给她洗澡时她都动不起来)、精神运动性迟滞(姐姐一家为灾难来临而忙乱时,妹妹多数时候是无精打采地坐着)

以上是外在观察到的抑郁症状,而让观众感同身受的抑郁内在体验,是绝望感、无力感和无处遁逃感,片中姐姐和姐夫的一些表现也能和症状对得上号,如惊恐发作(姐姐在夜观星象时突发惊恐呼吸急促)、焦虑症状(姐姐反复查看天文资料和用望远镜看星空)、自杀(姐夫偷走姐姐的药自杀),但电影根本上是用“人与即将撞来的行星”这个艺术构思来逼迫人们直面忧郁,就好像片中全家在夜凉中看着海上行星共潮生,就好像妹妹在荧荧星光下袒露身体,就好像三人在树枝棚下牵手默坐等待行星撞上。

2.抑郁障碍的积极作用

在灾难很有可能到来之际,那些在上篇中理性、生活轨迹稳定、把自己生活“打理得很好”的正常人们,要么像姐夫一样用各种科学家说法自欺欺人,要么像姐姐一样焦虑不堪、一遍一遍地查找资料;要么像姐夫一样承受不了压力懦弱地自杀,要么像姐姐一样惊慌失措地乱跑。而在上篇让人觉得不可理喻的妹妹,反而没有那么大的痛苦反应,有点漠然(这其实是典型的抑郁症状“无望感”,认为前途无望、坏事一定会发生)。这就是精神病学和文艺发生的有趣的碰撞——一个从一般意义上看的典型精神症状,在某个特定场景下却是睿智从容的表现。抑郁障碍对人类生存具有保护作用,患者在长期的抑郁中提高了韧性和承受痛苦的能力,在心理上做好了应对巨大灾难的准备,他们比普通人更能挺过充满各种风险和灾难的时代。生活中的例子也能佐证,总有一些学生在成绩揭晓之前总是说自己发挥不好、要考砸了之类的话,这种“心理预防针”能帮助释放心理压力、抵御失利带来的心理冲击。就抑郁症对人的积极作用的这点认识,很多精神科医生的见解还比不上该片导演,那是因为医生仅满足于捕捉症状,而艺术家为了艺术构思去用心品味各种极端精神体验,反而有出乎意料的深刻见解。精神科医生致力于救治人的精神痛苦,而有些痛苦的根源在灵魂,所以说精神科医生不可以推开人文学科单干。

《电影中的精神病学》读后感(三)

《闪亮的风采》——精神障碍名人传记片

(本书出版中,一些影评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被删去了,为了弥补缺憾,特地放在书评中)

1.对精神症状的解释

这是关于著名钢琴家大卫·赫夫考的传记电影,片中出现的精神症状包括:在被邀请去美国时,受到父亲的训斥,开始出现口吃,在英国留学的初期也有口吃,同时神情紧张慌乱。出现怪异的行为如不穿裤子走下楼道、和猫一起吃猫粮等。住进精神病院后,口吃加重,还出现了言语不连贯(说话不能完整成句、插入无关的短句,这些反映的都是思维障碍)、口中不停地念念有词、情感淡漠(妹妹来道别,没有眼神交流也没有情感流露)、行为紊乱(和护士一起走时蹦蹦跳跳、在医院的浴缸里自言自语、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在浴盆里大叫玩耍、在影响别人的情况下弹琴、在雨中狂奔、只穿着风衣在蹦床上跳了一个小时、穿着内裤和敞开的浴袍向爱人吉莉安告白和道别、在演出前乐谱散落在水中而他在游泳)、生活疏懒(主要表现在离开芭洛后的住所里衣着邋遢、房间脏乱)。

根据以上表现、接受电抽搐治疗,以及护士的评价“在他最好的年华他是迷惑的,这是个复杂的病,他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判断他大概率患的是精神分裂症。

与父亲的关系是该片的一条主线。该片似乎暗示着来自父亲的严格、高期待、不认可和控制是大卫精神紧张和最后患病的原因,这在大卫在医院内的浴缸独白中得到传神表现。这是为了剧情的需要,其实社会心理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中并不占有主要地位,但在该类电影中,似乎都喜欢给患病的主人公找到一个现实中的不良心理因素,并形成“不良心理因素—患病—克服不良因素而康复并获得成就”的套路,这具有一定的误导性。真实情况是,主人公的原型大卫在10年中多次发作反复住院,在演出获得认可后也有残留症状。电影在主人公的好转过程中,没有表现治疗经过、发病时的危害和服药情况,给人一种“患者单靠音乐和爱情就能被拯救”的印象。

另外,父亲这个角色值得单独分析。虽然够不上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诊断,电影似乎也没打算把父亲当作患者来塑造,但他却是本书中所提到所有精神病学电影中唯一把该病的核心症状演活了的角色,这就是“对亲密关系的依赖和对他人的控制”。能看到父亲对大卫寄予厚望、倾尽心血来培养,但这种爱并不健康。他反复以自己小时候小提琴被毁来向大卫强调“你是一个多么幸运的孩子”,是为了用孩子的成就来弥补自己的遗憾;反复向大卫强调自己是多么爱他、甚至是“世界上唯一爱他的人”,在大卫打算去英国留学时威胁称“这会毁了这个家庭”,这是为了用爱来控制他;有着不稳定的紧张的人际关系,有时在床头爱抚,但又情绪激动、动手打大卫;对大卫进行贬损和攻击,称自己为了大卫付出了所有,并指责他“是个冷酷无情的孩子”。他为大卫做的安排更多是为了自己的偏执和颜面,并非真心为了大卫好,比如他让大卫在不适合的学琴阶段学“拉三”并阻止他去英国留学。父亲的这些症状十分典型,这样教养环境下容易培养出患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孩子。

2.如何利用精神症状的建议

对精神障碍的痛苦状态以及和艺术追求之间的关系表现不足:为患有精神障碍的名人拍传记片,精神障碍常常会作为主题、围绕精神障碍展开对主角精神历程和伟大成就的描绘。该片有些部分只是抓住表面的症状,如大卫·赫夫考的行为紊乱和念念有词。因为主角的原型确实患有某种精神障碍,所以电影在反映这点时应该要准确深刻,不像别的类型电影可以用“达成某种艺术构思”来作为借口。这里并不是要求导演要照着精神病学教科书来拍,而是说如果导演对传主的精神障碍有深刻的了解,便能够把精神症状在传主的艺术追求历程中的影响表现出来,而更加深刻地表现出传主的痛苦和伟大。例如,导演如果能认识到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主要与生物因素有关,核心症状是人与现实的脱节,那么在拍摄时能强化传主沉迷练琴而忽略周遭、分不清现实虚幻而感到十分痛苦、被社会所排斥误解、如何从音乐中汲取力量而一步一步克服症状(比如音乐使其能够平静和忘却烦恼、从前辈音乐大师的事迹中获得启发等。电影中音乐给大卫带来芭洛的友谊、爱情和恢复自信这几点是表现得不错的),爱人是如何用陪伴复查、督促服药、承受患者带来的种种苦恼等方式来支持患者走向康复(有资料称其妻并不支持他服药),那么会更好地把主人公的强大的精神力量表现出来。

对精神症状的表现不充分:电影似乎是想要用念念有词和言语不连贯来表现思维散漫这个症状,但是在妹妹来医院看他、初次看芭洛弹琴、在餐馆弹奏后父亲来探视、和吉莉安在房间中看信的几场戏中能发现,他的不连贯的短句之间还是围绕着一个主题,是勉强能够交流的,并没有从中看到和现实的明显脱节,没有把“怪”的特点拍出来。而且也没有将病重和病轻进行区分,住院期间的症状并没有显得更重,出院后也是类似症状但却回到正常的生活轨迹。也有拍的好的地方,比如大卫在弹奏时全神贯注继而在弹奏后病倒这一段,很好地运用了电影语言将人物全神贯注、忘我、癫狂、脱离现实的状态描绘出来,配合着音乐和镜头的快速转换,十分具有冲击力。另外,将主角搞得满脸是汗显得十分浮夸,如果改成泪流满面、鼻头发红会更好。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