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冰河与鲸》是一本描写北极环境和生物的非虚构作品。作者通过对科学家和当地人的采访,深入挖掘了北极地区的生态和文化,让读者深刻了解北极的重要性和受到的威胁。这本书揭示了我们需要保护和拯救北极的紧迫性,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
《森林、冰河与鲸》读后感(一)
2022之3。星野道夫循着渡鸦,鲸鱼和黑熊的指引探寻阿拉斯加这片充满灵性的土地。尝试去理解这片土地之上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如今与过去。穿插着酋长的教诲,被腐蚀的古老图腾柱,文物的归还……朴实的文字为我们展示了那片美丽的森林、冰川、河流,一切看见的以及看不见的但应当被理解的。文中的照片令人印象深刻。照片是一种视角,通过它你会发现,带霜的树叶如此静谧,诡异;被腐蚀的古老图腾柱仍旧具有震慑人心的力量;塔琴希尼河如此宽广与温柔;可以包容一切的满天星斗……
《森林、冰河与鲸》读后感(二)
真的很适合沉浸式的阅读,一本书真的可以带我看别人走过的路,渡鸦、森林、冰河......最神奇的是作者星野道夫的言语和亲身经历真的很打动我。我在意的一点是作者可以将一件对于我来说模糊不清或思考过后不断遗忘的感受,具象的语言帮我表达出了,为什么对博物馆感到不快的厌恶的原因,我最近也在不断的学习怎么把我真挚的情感和对事物的看想法,用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当然我不能用写下文字的来做逃避。最沉浸的一次感受是在一个人去的居酒屋里,通过配菜来搭配看我的书,在服务员上菜提醒的情境下,被狠狠地吓到了,真的就是应了作者对鮑勃的第一次见面的感受!“身在人世,心在别处”这一段文字也一直吸引着我不断往回翻看。惊吓的感觉才让我知道,我也在走那一条路,文中的一个情景星野道夫追随灰熊的脚印,我摸爬着文字附上星野道夫的眼睛。
《森林、冰河与鲸》读后感(三)
在除夕夜囫囵读完
读到全书4/5的时候意识到作者卒于1996年,解释了为何读起来有一种久违的温吞
25年过去了,世界运转的节奏越来越快,那些在书中已接近消逝的文明遗迹,如今或许已经灰飞烟灭
作者试图跳出更注重“肉眼能看见的东西”的社会而走入更注重“肉眼所不可见的东西”的社会。如今人们对神秘的敬畏之心已经消亡殆尽,太多“旅行”止步于“去过”,花哨的照片,精致的纪念品如同“到此一游”一般让人“看见”,而那些旅途的经历和感受,所谓“无法被看见的”亦无法被简单快速地获得,也难被证明有无。这本书分享了其中的一部分,我想这才是阅读游记的意义
新年快乐。
《森林、冰河与鲸》读后感(四)
- 读完之后,感觉非常的怅然。只有在面对自然的时候,人们才能直视自己的渺小。但人类已经离自然太远了,远得目所能及的只有人和人和人。当人只能看到人的时候,就无法避免的变得自大而傲慢。人们越来越远离一种原生态的东西,也许这也是发展的一种必然性,我们忘记了图腾,忘记了神话,我们拥有的技术越来越先进,而我们的灵魂有长进吗。 - 作者写:我总觉得,世上没有任何一个东西能像骨头那样深刻拷问生命的意义。最关键的是,骨头很美。不过此时此刻位于我面前的骨头经历了一段长达3.5亿年的旅程。我不禁在脑海里一遍遍反刍这个叫人眩晕的数字。而我们这个年代能给地层留下什么呢?大概什么也留不下来。 - 看这本书,看作者的文字和他记录下的文字,看那些摄影作品,内心感受到一种平静。虽然我此刻身处楼宇,温度被空调控制的非常的舒适。说说想想总是容易的,我离自然才是远的很。
《森林、冰河与鲸》读后感(五)
今天租的书到了,是星野道夫的«树林、冰河与鲸»。在星野道夫的镜头和笔下,阿拉斯加的森林和冰河沉寂、神秘、充满灵性,印第安人背负着失去和伤痛传递着自己的传说,在他们眼里,世界是渡鸦创造的。他们花去两年时间为逝去的人举办宴会,慎重对待死亡,并轻轻呼唤新生婴儿,“奶奶”。宴会几乎会耗尽家财,但家族会得到整个社会的支持。这无疑是十分集体化和温情的社会,但是我在想,他们会容忍同性情爱吗?有人犯罪的时候,会公正处理吗?最重要的是,他们是父权制文明吗? 我总感觉欧洲的森林不如阿拉斯加的有野性,可能因为旅游宣传不能显得太凶险吧? 但我又意识到,这种美感恰恰来自距离——活在其中的人不一定会如此痴迷,而自然以万物为刍狗,千钧之力不可忤逆,带走生命的决绝和滋养生命的慷慨并无差别,那里就像宇宙一样,进去需要层层防护且不宜久留。 这本书的装帧很好,封皮漂亮、顺滑,小小的正好可以放在手里,还是线装书、不打手。唯一的缺点是因为开页太小,摄影作品会割裂阅读过程中的理解。
《森林、冰河与鲸》读后感(六)
这本书中有一首诗我很喜欢,因为它让我想到了一个人。 “每一个温暖的夜晚,在月光下入眠。用一辈子的时间,让那光亮进到你体内。然后你就会发光,终有一天——月亮会觉得,你才是月亮。”(克里印第安人的诗歌) 我喜欢一个人就是这样,一点点地了解ta的过程中,慢慢地我就会被ta身上优秀的地方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我和ta是会越来越像的。 而我也希望我能和ta一样,可以给别人提供光亮。 也许我和作者对这首诗的理解不同,但又有什么关系呢~ 星野道夫,我是因为这本书认识他的,我最佩服他一点是:他是一个浪漫的人。 他明白自己在做什么,要做什么,并不顾一切实现它。他自己在书中也说了:“也许伊甸园与危险总是相生相伴的。”这意味着,他知道自己的这一份热爱是有蛮大风险的。但他不会因此退缩,而是继续喜欢,直到生命的尽头。 我不是一个浪漫的人,并不是说我把爱好看的太轻,而是我把物质看得太重。我怕生命流逝,我怕生活没有保障,我怕这怕那,所以,我很佩服那些克服得了这种“害怕”的人。星野道夫就是。我想我会继续买他的书的。
《森林、冰河与鲸》读后感(七)
这是一本游记,里面充斥着大量的阿拉斯加自然景观,人迹罕至的森林世界,广阔无垠的冰川天地,充满神话色彩的印第安人,在作者的视角里游览一番,顿时对这片天地充满了向往。
这是一本摄影作品集,星野道夫是一名野外摄影师,擅长拍摄野生动物以及自然景观,这本书里面有大量的插图,有灰熊、鲸鱼、北极熊、驯鹿、草原、森林、冰川、印第安人及手工艺品等等,每副作品都像在诉说着一个故事,让人流连忘返。
同时,这也是一部追溯印第安人的神话之旅,访遍每一个印第安人村落,踏遍每一处印第安先人的居住遗迹,打听每一个关于渡鸦的神话故事,试图挽回一些即将消逝的印第安神话。
书中描绘了大量无人踏足的神奇景观,一张张生动鲜明的大自然和动物插图,以及一个个逐渐消逝的印第安神话,像是把大自然放在我眼前一一展示,内心充满了平静与满足,引用一位好朋友留的言:脚步抵达不了的地方,书可以带我们去看看。
《森林、冰河与鲸》读后感(八)
图文并茂新奇好读。真正达到倒在森林中腐朽殆尽的图腾柱,观察到鹿在此地彷徨。竖起耳朵,捕捉冰川黑熊的动静。望向天空的黑熊,沙地上熊的脚印。约80年至100年前的浆,上面画着逆戟鲸和渡鸦。在爱斯基摩人的创世神话中,渡鸦最先创造的是熊。
鲸跃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也很想知道。寻找母亲墓地50多年的老人,在找到之后神情满是幸福。族人身心这些收集的白头海雕的羽毛有灵力。一个人是不能用某种方法治愈另一个人的,却能注视着心怀苦楚的人,陪伴着。突然很有共鸣的时刻。
所有的生命都在不断运动,都在无穷无尽的旅途中。就连看似静止的森林,甚至挂在天际的星辰,也不会停留在同一个地方。
过去的40年里,一直将特里吉特语封存在内心,无法说出口教别人的心路历程。波因特霍普村的墓地,鲸鱼骨林立。麝牛成群结队冲过雪原,身后就是白令海。读到最后由于作者被熊袭击中止的探索却在内心敬佩不已。
《森林、冰河与鲸》读后感(九)
把《森林 冰河 鲸》看完了,里面很多次说到了夜幕中的繁星闪烁,我想,星野道夫大概就是生来属于那个自然,就连名字都这么浪漫。在43岁的年纪遭遇棕熊攻击不幸罹难,无论从哪个角度说,生命的长度都不算长,但其深度和广度就如同广阔的星空一样,不见其边与其底那样迷人。这样的人生可真好啊,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与土地、与森林、与大海、与生物、与传说对话,并乐在其中。客观来讲,其实小小的一本书,也只能说是随笔而已,无论对于身份认知的追溯、还是对于未来时代的探索,都没有给出一个非常具有思考性的答案,但不能掩盖作者做的大量努力,包括探险以及寻找古老的一切,毕竟人家只是一个摄影师,而不是人类学家啊!同时,也正如书中所说,“然而,要是人类知道了终极问题的答案,我们是会得到继续走下去的力量,还是会丧失前行的动力呢?也许是'想要知道’的念头支撑着我们,而‘这些问题不可能有答案’给了我们一条生路。”无穷无尽的宇宙,保持敬畏、随之流动,人类渺如尘埃、生命白驹过隙,但追求永无止境,这是生而为人的幸福。
《森林、冰河与鲸》读后感(十)
读完了星野道夫的《森林,冰河与鲸》,这是摄影师星野道夫的田野笔记,也可以说是有趣味的旅行杂记:从阿拉斯加到西伯利亚。开篇《渡鸦氏族的后裔》即写到,“切记,大气与它孕育的所有生命共享同一份灵魂。为我们的祖辈带去第一次呼吸的风,也收下了他们的最后一缕叹息”,可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基调了。
作者用真诚质朴的语言去记录日渐消失的图腾柱森林,冰河时代的遗物及利图亚湾的悲剧,也记录鲍勃愿意去注视心怀苦楚的人,能用整整十年去打扰被人遗忘了半个多世纪的荒凉墓园,年轻人也渐渐将视线投向传统文化。文中就那些日渐消失的图腾也提出了一个很棒的思考,“他们(强国的博物馆)为什么要把图腾柱保存下来,以至于要把跟这片土地紧密相连的灵物搬去毫无意义的地方?”,这里一下子展现了“认为肉眼可见的东西才有价值”的社会和“能从肉眼看不见的东西里读出价值”的社会差别,后者对我来说也同样更有吸引力吧。这是本文化寻根之旅的小书,作者没有站在高处来悲悯,而是为这些颇有灵性东西所着迷。
“祖先的生命是风的赏赐。竖起指尖,我们便能知晓风的轨迹”
《森林、冰河与鲸》读后感(十一)
渡鸦、阿拉斯加、神话、自然、原住民、森林、熊、鲸、特里吉特、苔原 去年侯鑫和我说这过这套书,一直没买,最近想着给朋友送秋日礼物,想来想去想到了它,买来一读。 一些问题: 1.玄乎的通灵,万物之灵以及祖先的灵魂,书里的故事有多少文学渲染? 2.到最原始的地方,到最接近起点的地方,透出来的是探险与使命感,但如何体悟这种探险的心境? 3.读前三分之一时有种冲动,想将其作为可行生活方式的参考,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参考呢? 读后札记∶ 1.星野道夫更像是一个探险家 2.他追寻着特里吉特原住民的来源,渡鸦的传说是线索,希望循着能找到最古老原始人类的来源。 3.给我一种这样的体会∶他最深的动力不是热爱自然,而是追寻人类起源。 4.大学时考虑方言与少数民族文化消弭的问题,书里给了一个新的视角∶让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和文化自然消弭,土地承载着所有逝去万物的灵魂,会有新的文化生出来。灭亡也只是一种更迭,不必强行留下本该归于大地的古物与灵魂。 不多想文明发展的理想逻辑,只是留一个心灵的印象,算是在理性之下给灵性留一方地。
《森林、冰河与鲸》读后感(十二)
正如花鸟风月作为日本文学中的常见意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日本民族的精神品格和审美取向一样,森林、冰河、鲸也组成了星野道夫笔下阿拉斯加极地风光的底图,人类置身其中与自然同呼吸,任由几十年光阴化为瞬间。
另外,渡鸦氏族古老的歌谣穿插其中,简简单单,又饱含哲思,在口口相传中表达对世界的敬畏。世界不断变化,观念却被朴素地保留下来,或许是因为内心的世界观与艰深的知识无关,“关键在于这个人如何看待日常生活中的寻常小事”。
我们看到历经折磨的鲍勃回到故乡,十年如一日地投入到墓地的整理工作中,使特里吉特人的墓园得到恢复,甚至成为孩子们的游乐园。他不仅自己得到了治愈,也为他人带来了光明。这使我们理解了克里印第安人《灵魂归家》中的诗句,“每一个温暖的夜晚/在月光下入眠/用一辈子的时间/让那光亮进到你体内/然后你就会发光/终有一天/ 月亮会觉得/你才是月亮”。
《森林、冰河与鲸》读后感(十三)
提到神话传说,第一反应即落后的人类对于眼前世界的解释,是愚昧、是迷信、是固执、是夸张,是生活在21世纪的现代人用科学的眼光去评定远古人类的一无所知。 可渡鸦的创世传说,却让生活在世纪之交的作者,从日本飞越太平洋,从阿拉斯加东南海岸深入陆地,逼近白令海峡,最后飞越白令海峡落在西伯利亚的苔原之上。 是什么让作者在十六七岁的年纪如此痴迷,终其一生在阿拉斯加直至北冰洋一带寻找,最后到了不惑之年于梦中被黑熊夺去生命。或许是“灵魂”?!“灵魂"——在大自然漫长的演化中,万物有灵。印第安人在渡鸦图腾柱旁,回想祖先们代代口耳相传的渡鸦神话。用渡鸦之眼,看待阳光,雨露,风霜,森林。渡鸦即自然,是创造也是毁灭。因而,人要谦卑,守着与自然约定的界限,庆生和送葬自有渡鸦来引领。 从初看《永恒的时光之旅》到本书,几年时间被急躁填满。当翻开星野道夫的摄影图片,阅读随笔时——荒原上千里迁徙的驯鹿群、森林入口处的黑熊小径、长满绿色苔藓的木质渡鸦图腾柱、将冰川纳入其中的河流、暮色里和小须鲸母子同游、海边一排直指天空的鲸鱼肋骨、黎明微光点点铺开的远古石刻画、被苔原覆盖的上万年人类居住遗迹——时间像是迢迢春水"渐远渐无穷",空间里无涯一色却又留有“天地一沙鸥”。
《森林、冰河与鲸》读后感(十四)
《森林、冰河与鲸》写了星野道夫从阿拉斯加东南部开始向北行驶,跨过白令海峡,再向西,从阿拉斯加到西伯利亚,从美洲到亚洲的的旅程。途中他结识了印第安人“鲍勃”,鲍勃是这趟旅程中主要陪伴人物。锡特卡启动了某个项目工程,破坏了特里吉特族数千年历史的墓地,出土的宝贵工艺品被盗窃,骸骨都被破坏,鲍勃开始打扫墓园,没有工资,他凭一己之力干了十年,他也在打扫的这十年治愈了自己的心灵,他对白人的憎恶也渐渐消失了最后选择宽恕和同他们共生。这本书不仅有精美的摄影插图,让我体会到大自然之美更是体会到万物之灵和远古时期最纯净的美。作者也接触了不少族群里面的长老,很多族群都有几千年下来流传的歌谣,但是他们都面临着语言慢慢消失的无奈。大自然万物生灵人间草木还是应该根据它自己的规律去生长去凋亡。我始终相信大自然是还是有神秘的力量值得我们去敬畏去和它共同生活相互依存。就像书中说的“看到”和“理解”是两回事。即便我用食物把熊引了出来,那也不算是真的“看到”’。就算没有亲眼看到,我也能通过树木、若石与寒风感觉到它们,理解它们。在所有事物都被拽到我们眼前,所有神秘都被不断毁的当下,“看不到”这件事反而有了另一层深意。比起存放在博物馆的精美藏品,在森林中慢慢腐朽、慢慢消失的图腾柱拥有更神圣的力量,道理是一样的。
《森林、冰河与鲸》读后感(十五)
2022.8.25日去书店挑选的,原价52元买下,回家路上翻阅了前面四五页,因为心不静有点难以阅读的困难。
26-27日都带着它出门,喜欢小巧便携的尺寸,这是选择它的小小理由之一,能随时携带的安全感。但因为这两天特别忙碌,几乎没有翻阅,晚上睡前打开它就困了然后就睡了。
28号来医院陪护,下午的时间,除了小孩子的吵闹,大人们都抓紧抽空睡觉休息,估计午餐耗费了病患和家属的体力。病房内空调很足,特意穿了长袖长裤还是冷,只好拿起书本坐走廊慢慢看。
本以为是一本很快就能阅读完的书本,体积太小又是摄影师写的,配了很多照片,那文字应该不多。结果读了一个多小时,才看到69页,总页数322页。作者在大量宏伟、自然的照片中穿插着不多的文字,每一个字描述的内容都是我很久很久未曾接触到的世界。自然的神力,人与动植物的灵力,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人的生活方式千奇百怪,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色彩,这人长久以来忘记这个道理,一直在追随大众的生活方式中迷失、怀疑、自我否定的我,获得了很多的安慰。
今天写下大概的读后感,后面再来细细回味,然后添加新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