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2辑》经典读后感有感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2辑》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13 19:30:25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2辑》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05-13 19:30:25   小编: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2辑》是一本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书籍。通过阅读,我深刻感受到了历史的变迁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书中生动描绘了各个时期的政治斗争、战争与外交,让我更加了解了历史事件的背后。这本书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知识,也启发了我对现实社会的思考。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2辑读后感第一篇

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都集聚在《资治通鉴》这部史书里,就是这桌历史盛宴,让多少政客醍醐灌顶,在前人智慧的基础上,开创新的历史宏伟篇章。

然而,更多像你我这样终日忙碌的普通人,没法沉下心来研读这号大部头的历史巨著。最近读了《资治通鉴熊逸版》这套书,用白话把上千年的历史讲得深入浅出、妙趣横生,免去闷头读原著枯燥。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2辑读后感第二篇

去年出版的熊逸《资治通鉴》第一版,我就断定了此书是在割韭菜。没想到去年韭菜割爽了,今年还来。而且变着法子涨价割韭菜。

不但在豆瓣刷评论,还在知乎刷。

这个文宣可以啊,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好评!而且文案做得十分精美,要图有图,张张角度nice!

399元,而且是平装的书,书的内容我看了几章,不过尔尔,韭菜们,注意识别,豆瓣晒这书的都是托啊。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2辑读后感第三篇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因此,阅读并学习历史,不仅仅是统治者来说是学习治世之道的重要途径,对于普通人来说,也可以用历史指导自己的人生规划、为人处事等等。

这版《资治通鉴》的特别之处,首先在于它的装帧和设计。虽然书主要的价值在于它的内容,其本身也并不是艺术品,但是,好的设计体现了出版者的理念和态度,严谨和艺术性相贯穿在整个书籍的设计、装帧过程中。书的外壳以黑色和绿色为主,金色楷体的“资治通鉴”,颇有历史古籍的厚重感。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2辑读后感第四篇

俗话说,“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在汗牛充栋的历史著作中,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

《资治通鉴》开始叫《通志》,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因此定名为《资治通鉴。作为历代君王的教科书,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都不可以和《资治通鉴》媲美。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不管是历代帝王将相还是军事家文人墨客等都争读不止。它不仅是研究帝王思想的依据,也是现代管理者不得不潜心修习的好材料。

《资治通鉴》这样一部影响深远的史学经典,我们该以何种方式读懂它?

《资治通鉴.熊逸版》告诉了我们答案。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2辑读后感第五篇

十年前的人可能不会想到,现在人们会主动为知识付费。《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熊逸用两辑9+6册才讲完周纪五卷,讲完可能要三四十辑,一年一辑的速度可能不太够。总结历史上的成败,为政治环境研制“解药”,在罗振宇的提议下,他没选择去做短节目,也是家里没有闲书的机缘下诞生了这部作品。也许不及南明史的研究深入,现代人反观古代经典有着全新的视角,另外他确实让更多的人入门了解到这部史书,总还是没坏处的。

得到系列的书都是大规划,而且真正做到了设计上的简约与高级感,磁吸外壳偏软的覆膜触感很舒服,黑绿配色,且刚好露出了本辑的年代范围,九本书的页码是串联在一起的,第一册有总目录,每册还贴心的有单独的目录。

对历史,一要溯源,一要比较,尽量不出时代性的错误,花费大量精力去订正。他做到了让历史变得好读,不是像旁边的漫画团队一样,为了更易懂用搞笑的方式去讲述,我始终认为是有缺憾的。(未完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2辑读后感第六篇

都说读懂《资治通鉴》,就是读懂了大半个中国史,以前不敢读,就是因为怕读不懂。

但是,当我读《熊毅版资治通鉴》时,我并不觉得我是在读历史书,而是在读小说。

事件确实是历史,但是熊毅老师多维度、立体化的剖析,再用以现代化的语句展现出来,这就没有了跨越千年的鸿沟。也让读者既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当我一口气读完了“始皇帝十年”“始皇帝二十六年”这两本后,

我的愿望清单里又多了一项,既是

我一定要从头到尾读一遍《资治通鉴》。

不过,这是不是大部分中国人的愿望啊......

再看这套书的装帧

这一辑讲的是战国晚期和秦朝的历史,所以引用了兵马俑的主色,俑绿和俑蓝。而内侧底图用的司马光的手稿真迹,真可谓是用心之深啊!放在家里也是一件漂亮到哇塞的装饰!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2辑读后感第七篇

【一套高颜值高内涵的书籍,装帧漂亮,极具收藏价值】 提起经典巨作,《资治通鉴》肯定榜上有名!很多朋友一定有跟我一样的内心挣扎:这么经典的巨作我一定要读,但是内心又怂,怕自己读不懂!不用担心!这套《资治通鉴熊逸版》给出了一个令所有读者都满意的答案! 对于《资治通鉴》这样一部影响深远的史学经典,我们该以各种方式读懂它呢?面对这一项跨越数年的“读史大工程”,本套书的作者熊逸采用“串讲”的方式,为读者逐字逐句解读鸿篇巨制《资治通鉴》,他的解读并不仅仅局限于历史本身,而是从中生发出对社会、文化等多纬度、立体化的剖析,力求解读出现代人的大历史观。 这套书为第二辑,里面内容涵盖《资治通鉴》周纪三、周纪四、周纪五,以及秦纪一、秦纪二,以近260个问题为抓手,带领读者们“亲历”战国诸侯的土崩瓦解与大秦帝国的崛起! 这段历史也是我最感兴趣的,大秦帝国的纵横之术令人吃惊与敬佩!鸡鸣狗盗之徒如何管理?他们是否可以建功立业?开创的郡县制是超前的历史管理观还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这套书做的非常漂亮,每一本分册的装帧读起来特别方便,可平铺!大人孩子都适合看的历史通识书籍,阅读和收藏两相宜。 熊逸解读角度多维化,清晰好理解,通俗易懂却也不枯燥,想阅读《资治通鉴》却又不敢下手的,可以先从熊逸版本开始。帮助我们透过历史本身看到更多事物发展的规律!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2辑读后感第八篇

历史是我们汲取智慧的森林水池。离开学校后,大部分还给了老师。只剩下吉光片羽,拼凑不出完整的(更别提准确)的面貌。

站在浩瀚典籍面前,巨大的书柜里整齐划一站立着厚厚的书本。随便哪本都让人心惊胆战。很多书甚至过去经年,都没拆开过封塑。

熊逸先生这位世外高人(隐士)横空出世,带来了严谨又好读的《资治通鉴》。不知先生是怎样的存在,古今中外深耕了多久?只晓得,开篇了解他的“七把刀”,把所有顾虑瞬间打消。

——这,不就是我一直想寻找的去伪存真的可爱宝石吗?深入浅出,读起来爽,思起来逻辑严谨。

作者追本溯源,追踪出处,带我们了解演变;

竭泽而渔,去伪存真,审视存世文献;

跟进学术前沿,从地理到历史,把历史的坐标摆在现代的镁光灯下打量审视;

知人论世,以何立场,从何初衷?有何导向?

思想史的专用解剖刀,反复品评,不断从旧事中领悟新意。

古代意识,心存敬畏,怀着千万个小心给历史复盘。

现代意识,鉴古知今,指导今人今事。古代意识和现代意识不断切换,只为了给出一个更加全面中肯的思考空间……

书本小小的,装帧带了套盒,盒上印有书法古迹。在苍茫时光里,在浩渺烟书中,我们就这样猝然相遇,智慧的灯,忽然就亮起来,照亮了遥远来时路,驱散了那些浑浊与纠结。

站在巨人肩上,怎样?一起奔跑吧!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2辑读后感第九篇

2022-83、84 “开端只有在事后的反省中,才能呈现出它全部的意义。” 始皇帝十七年至三十七年的20年是秦国的光荣与梦想时代,也是嬴政个人的高光时刻:“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九年内灭六国,由秦王而始皇帝;再由东巡泰山封禅至始皇死而地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勃焉。 至此,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BC403)至始皇帝三十七年(BC210)的两百余年的周纪-秦纪(战国时代)完结。眼花缭乱的人物、事件你方唱吧我登场,从中我们能得到的“资治”是什么呢? 如果用人-事-物-理的框架来看,我们或许能看到不同的图卷: 若以当时的游士来看,人是两人,苏秦与张仪;事是两件,合纵与连横;物是一部《战国策》--记录了游士们最风光的时代;理是合纵派的必然失败-公地悲剧的逻辑使然。 若拉开一千年,在北宋纯儒司马光看来,人是关键一人,周威烈王--没有慎始;关键一事,BC403,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赐予三家分晋、犯上作乱的韩赵魏三家诸侯头衔,自毁君臣之礼,后来的战国纷争无非是此之余绪;物是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形势比人强;理是儒家正义观:名分是一切的核心与基础--“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再若拉开两千年,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关键一人,商鞅!他是是整个战国史的枢纽,也是两千年帝制中国的枢纽,在他之前的历史都是为了迎接他的到来而做的铺垫,在他之后的历史都是他的生命意志在惯性之下的自动存续;事只一件:变法;稳固之物:帝制中国;隐藏之理:制度自有其生命!其一经创设就自有其惯性。 百代都行秦政法!战国之后,我们的历史重复了上千年。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2辑读后感第十篇

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是指那些能提升你能力和价值的事情,比如学习,健身,早起,早睡,节食,友爱,悲悯等。 这些事情不是特别紧急,需要马上处理解决,但是却需要时时坚持,日积月累。 回顾今天一天,我做了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那就是阅读。《资治通鉴》熊逸版第二辑今天看了不少页。 合上书回顾一下,我还记得内容是: 苏秦,这个人在燕国时和别人媳妇私通,逃到齐国,本来是自己待不下去了,但是他跟燕国国君说我去齐国给你当间谍去,帮你搞垮齐国,燕国君很是感动。 他到那边之后,确实一直鼓动齐国兴建土木,想借此消耗齐国国力。因为他精于算计又口齿伶俐,很快得到齐国国君的器重,结果引来其他人的妒忌,就派刺客刺杀他。 临死前,他跟齐国君说,反正我也要死了,别浪费我的尸体,你直接车裂了,就说我通敌叛国,死的活该,要重赏刺杀我的人,你就可以抓到刺客了。 齐王这样做了,刺客一听说还有重赏,立马来领赏,齐王抓到刺客就地正法。 苏秦死后也报仇了。 这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 其余信息很乱,熊逸在解读时也说到很多资治通鉴是从史记或其他书籍里抄过来的内容,很多时间不对,人物事件也有对不上号的 。 这让我对历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历史是后入记载的,既然是后入记载就会多少有资料不全或者和实际状况有出入的地方。作为阅读者,不能尽信书,要有客观辩证的眼光看书中内容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2辑读后感第十一篇

虽然仅读到第三册,但忍不住又想搞个人崇拜了。

读史,我肤浅的只推荐三位作者:

张宏杰:通俗易懂,视角独特

罗新:精而专,窥一斑而知全豹

最后一位就是本套作品的作者,熊逸。很想听他开讲座,可作者本人大隐隐于市,真人不露相。

初读熊逸的作品是《正义从哪里来》, 逻辑严密,而作者把这份清晰的逻辑推理感带到了他的另一本《治大国:古代中国的正义两难》 ,非常欣喜的看到作者始终在进步,向更高、更远的地方攀登,视角多变,引用内容纷繁,始终处于创作的上升期。

话题回到这一套《资治通鉴》中来,作者非常擅长旁征博引,提供的素材丰富详实,使一套大部头建立在富有逻辑的科学的思考方式之上。

为什么反复提到“逻辑感”,因为中国古代各家思想本身就极富辩证思维,史书上从来没有一加一等于二这种非黑即白的问题,熊逸作品一个特征:不是带你阅读,不提前把观点塞到读者脑子里,而是让你自己读、自己想,熊逸会提出自己的观点,而且是非常独到、站在一定历史高度的观点,而这观点的推理过程读者与作者共同见证,真知灼见、水到渠成。

我已经很少带脑子读史了,常常看新闻把一切问题都归结于一个问题,把所有判断都变成一种价值的判断,感谢熊逸——一位优秀的史学界的领路人,本套书读的过程中,耐心思考、看到事情表象后不急于下结论的推理能力渐渐的又被唤醒。

本套书,从周慎靓王元年至始皇帝三十七年,长路漫漫,与作者一同,上下而求索。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2辑读后感第十二篇

不知从何时起,老板们背后的书架上,肯定会放上一套《资治通鉴》,有了它,仿佛就能把世俗的生意经融入到历史的深度和广度之中。如果是书香门第,必然也得有一套精美的《资治通鉴》,没了它,似乎就缺少了历史底蕴的沉淀。而领导们也喜欢夸夸其谈,“年轻人要多读书,读什么?我《资治通鉴》看了三遍!” 《资治通鉴》就是一个响亮的名片,可以在任何时候拿出来展现,但是作为记载了战国至五代期间1300多年历史的编年体史书,肯定不能简单的奉行“买了等于看了”、“看了等于会了”的精神满足大法,而要能够确实从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记住一些内容、读懂一些典故、领会一些精神、扩大一些格局、收获一些经验。《资治通鉴熊逸版》应运而生,几乎涵盖了普罗大众对《资治通鉴》的所有需求,作者熊逸采取串讲的方式,带读者回归课堂的模式,逐字逐句解读,逐篇逐段整理,将《资治通鉴》里晦涩难懂的古文转换成现代人易于理解的文字,毕竟之前老师讲课时,一首七言绝句都得几百字的分析,《资治通鉴》全书294卷300多万字,《资治通鉴熊逸版》确实也得匹配好多辑。 时隔一年,终于推出了《资治通鉴熊逸版》第二辑,本辑共9本,解读了周纪三、周纪四、周纪五、秦纪一、秦纪二5卷,虽然按照这个速度,全部出完可能还得好多年,但是历史的底蕴确实需要时间来消化吸收,而且,熊逸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翻译,不生搬硬套现有资料,不局限于历史本身,而是尝试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维度、全方面、立体化的展现《资治通鉴》对现世的作用。书中除了强调对史料真假的分辨和强调,也可以从中提炼出管理运营的经验和为官经商之道,既以古人的思维方式去解释他们的选择和判断,也尽可能带入到现代社会中融会贯通。都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通过熊逸的解读,了解历史的面貌,可以帮助到现实生活中的我们。 不得不说,《资治通鉴熊逸版》的横空出世可以让《资治通鉴》不再只是摆设,看完解读看看原文,也会再有一番感悟。毫无疑问,《资治通鉴》一直会是书架上C位,但试想,若是等《资治通鉴熊逸版》全部出齐,一圈圈围绕着《资治通鉴》,那绝对是《资治通鉴》的盛况,是历史的延续。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2辑读后感第十三篇

匡章是战国时期齐国人,发生在他身上有两件极端的事情。

第一件事,他父亲打死了他母亲,还草草埋在家里马厩地下。父亲死后,他安葬了父亲,但并没有把母亲的遗骸刨出来妥善安葬,任凭母亲含恨九泉之下。这一行为让全国人们都以他为耻,骂他不孝子。

但匡章在父亲打母亲这件事情上,是做了劝阻的,因为他的劝阻引来父亲的愤怒,从此不理他,不见他。这让匡章很苦恼,不能侍奉父亲,也是不孝。既然不能侍奉父亲,他把自己的妻儿也赶走了,理由是如果他不能侍奉父亲,却要享受妻儿的侍奉,那就是大不孝。

既然这样尊崇孝道的一个人,为什么不给自己母亲安葬呢?

匡章说:因为父亲临死时没有留下遗言说要和母亲合葬,所以,他必须尊重父亲,不能欺骗死去的父亲。

古人,是非常讲究诚信的,诚信不仅是指和活着的人之间讲究诚信,关键是对死去的人要讲究诚信。

这在我们现代人看来,觉得不可思议,甚至会觉得有点迂腐,但是那个时代,父权制,女人是没有任何地位可言的。无论对错,都是女人的错;男人做了什么都是符合社会规范的。

第二件事,齐王派匡章出征迎战秦国。匡章让侦察兵扮成秦兵去打探消息,有小人给齐王打小报告说匡章叛变了,说第一次,齐王没说话;第二次还是没说话。接二连三有消息传来说匡章叛变,齐王都不信。最后传来匡章胜利的消息。有大臣问齐王,为什么这么笃定匡章不会叛变?

齐王说,一个不背叛死去的父亲的人,有何理由背叛我呢?原来,在出征之前,齐王鼓励匡章,说你是英勇无比的大将军,等你胜仗归来,我会好好安葬你的母亲。匡章却说,父亲临时没有留下遗言说要重新安葬母亲,我不能欺骗父亲。

君王选将,必于孝子。当领导的选的不是孝子,而是忠臣。对父母忠臣的人必是诚信之人。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2辑读后感第十四篇

说到司马光,相信很多小朋友一定知道。因为在语文课本上,有一个关于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 那么除了这个故事,你还知道关于他的什么事情?也许就是他耗费了十九年时间写成一部巨作。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什么样的大风大浪没有没有经历过,也许在很多人看来,它就是过去式,但它的价值确实让聪明的人知道其中的知识和力量。 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很多记载历史的书籍,而《资治通鉴》却是一本连伟人都要看好几遍的书籍。

《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计三百多万字,是北宋司马光历时十九年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以时间为轴,讲述了各个时间线上的事件。 在很多人看来,史书写得都是文言文,让人很难看得懂,但熊毅老师写得《资治通鉴熊逸版第二辑》,就像是知道我们的心声一样。 针对我们的痛点,将《资治通鉴》这本书的每一句话进行解说,让这本史书不再那么晦涩,难以理解。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二辑》包含了周纪三、周纪四、周纪五、以及秦纪一、秦纪二,以近260个问题为抓手,带你“亲历”战国诸侯的土崩瓦解与大秦的崛起。 《资治通鉴》是按照时间叙述的,但熊逸老师却用“串讲”的方式,为读者逐字逐句解读。而且,他的解读并不局限于历史的本身,而是通过事件进行对社会、文华等多维度的剖析。 书中前文,就以厨师如何用七把刀烹饪大象为比喻,用来讲述熊逸老师写这本套书的方法,就像是职场中的小团队去拆解大项目的传统套路一样,每一个细节都缺一不可。 明白了熊逸老师的七把刀,那你对《资治通鉴》的认识也就多了一分。了解历史、认识历史、明白历史所讲,与现实相结合,你才能知道历史中前人的智慧是多么出类拔萃。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2辑读后感第十五篇

据说一位美国女士读了钱鍾书的书后十分敬佩,要登门拜访。钱鍾书在电话中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可是有时候,真的有很多人想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比如那只“母鸡”是熊逸的时候。 熊逸被视为中国当代重要的一位思想隐士,隐于市而专心著书,在解剖中国传统文化方面著述颇丰,但是识得他庐山真面目者却寥寥无几。 熊逸的声名始于天涯论坛的“煮酒论史”,曾用过多个笔名,为了照顾出版社的宣传要求,才将笔名固定为熊逸。 其已出版的著作涉及多本经典国学书目,我之前也读过几本,很为作者的文笔、思想和博学所叹服。这次《资治通鉴:熊逸版》第二辑九册在手,令我喜不自胜,这下可以好好过过瘾了。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二辑内容涵盖《资治通鉴》周纪三至秦纪二,通过近260个问题带你了解战国诸侯的土崩瓦解与大秦帝国的崛起。书中除了辨真伪的史料分析,还包括有启发的管理经验、有深度的专题研究、有对比的世界格局,这种多维度、立体化的剖析展现了作者的博学和大历史观。 历史类的书籍很不容易读,特别是咱们古代的史书,全是文言文,好多字都不认得。熊逸却以他独有的解读风格掀起了一股读史的浪潮,这股浪潮就缘于数万读者被他的《资治通鉴:熊逸版》种草。 他的解读风格充分体现在这套书第二辑的前言里,熊逸详细阐释了如何用七把刀解剖一头大象。对于历史事件,既追本溯源,又紧跟学术前沿,既理解古人的时代局限,又能用现代眼光汲取历史经验,从而引领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理解世界。 历史往往无法印证,熊逸更喜欢以旁观者的视角来分析历史,根据自己掌握的史料,表达对历史上某个时代的观念。也正是由于这种基于观念层面的分析,使得他的解读更自然,更有趣,也更容易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同和喜欢。 熊逸不是科班出身,他的解读未必经得起史学界专家的检验。然而,作者不愿抛头露面接受采访却能陶然自得于解读传统文化,这本身就是一种态度——他不是在解读传统文化,而是在享受阅读和玩味传统文化,这是他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也是他喜欢的人生道路。 所以,尽管我很想认识这只能下出好吃的蛋的“母鸡”,却更尊重他选择的生活方式。“母鸡”见不着,那就盼着这只“母鸡”下出更多好吃的蛋吧。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