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烦恼》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小说。故事以少女苏菲为主角,通过她与神秘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对话,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存在的哲学问题。小说以幽默的方式揭示了人们对于生命和宇宙的思考,引发读者对于自身存在的思考和思辨。
苏菲的烦恼读后感篇一
笔记
故事内容简单,讲述了一个知错想改的“坏”女孩苏菲的二十几个日常小故事。貌似是系列故事,这是其中一册。定价重在装帧和纸张上,区区十万字,又大又厚又重,堪比全彩绘本。插图精美,直接改编为图画书应该会很棒。
读者定位小女孩,我来阅读有点装嫩了。不过苏菲的妈妈、表哥对苏菲的教育和关爱倒是也蛮适合大人、男孩读之学之。
无
苏菲的烦恼读后感篇二
听说作者1799 年在圣彼得堡出生,1874 年在巴黎去世。作者塞居 尔伯爵夫人自身就是一个传奇。苏菲娅,也就是后来的塞居尔伯爵夫人,出 身沙俄名门,祖系蒙古金帐汗国(钦察汗国),有成吉思汗的高贵血统,父亲 是赫赫有名的费奥多· 罗斯托普钦伯爵,教父是沙皇保罗一世本人。她当了祖母以后,给孙辈们编写的童话故事,所以我猜这本书充满了祖母的爱。
所以这是一本亲子共读必备书籍,爸妈们万万不能错过这本好书。
苏菲的烦恼读后感篇三
《苏菲的烦恼》是一本适合小孩子的书,更是一本适合家长与小宝贝一起读的书。
塞居尔伯爵夫人的故事确实有挺重的说教意味,因为每次苏菲不听大人的话,总会闹出问题,最后还免不了吃苦头。但我依然很喜欢苏菲的小故事,因为曾经的我,也是那样成长过来,最后变成也有些喜欢说教的“大人”。
或许,尝试是一种天性,不管大人怎么说,孩子都可能去走一些“弯路”,在那些“弯路”上,是我们在成为“大人”的过程中所看过的,或美或糟的风景。现在我也有了闺女,我倒没有说希望她这一世不走弯路,重要的是,她最后走在一条对的路上。就像苏菲,会做错事情,不过她最后还是成为了更好的女孩。当然,这种“对”也没有绝对的定义,只是至少希望她是个坚强、善良而勇敢的人。
同为母亲,我特别佩服德·雷昂夫人,她对苏菲非常严厉,却不是无情的“棍棒底下出好人”,如果苏菲已经够为自己所做的错事感到痛苦,那还有什么惩罚比这个更严厉呢?毕竟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希望孩子知错能改,如果小朋友遇到了问题,因为害怕被责罚而不与父母沟通,那家怎么成为孩子的避风港呢?
看完整本书,我最强烈的感觉就是,要跟闺女一起再读一次。
苏菲的烦恼读后感篇四
常常有人说我长不大,我当然是是不信的,直到我看了这本书,苏菲的烦恼简直就是我的写照......
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宠物,但是又实在下不了养宠物的决心,曾经养过的兔子因为被我拎着出去逛超市,回来的当天晚上就拉稀暴毙而亡。曾经养过的小鱼有趁换水的时候逃生的,也有莫名其妙死掉的,最伤人的是之前一次搬家,有一只小壁虎,居然被误带进了新房,我兴高采烈的给它准备吃的,结果才一会就发现小壁虎四角朝天了,吓得我赶紧拿去花坛,期望地气能让它复原,但是它是否还活着,实在不得而知,而很多年以前,家里养狗的经历也让我觉得非常难过、所以成年后我也不敢独自承但养宠物的责任。
还有最让我觉得自己像苏菲的,是书里说苏菲并不算漂亮,因为苏菲有胖嘟嘟可爱的大脸,还有颜色特别淡的眉毛,我也总是纠结于我的眉毛稀疏,而且我也常常羡慕别人的卷头发,而最主要是我也常常干些苏菲那样剪眉毛的傻事……
苏菲一次次的被动物误伤,永远都没有一点保护自己的方法,而我也时常笨拙的像孩子一样无助的活着,可是苏菲至少有疼爱她的妈妈和表哥。还有疼爱她的保姆,当看到苏菲因为贪吃被小马咬伤手指的时候,她的保姆给她吃热面包和新鲜奶油,结果因此被解雇,真的让人太难过,而我大约十多岁的时候,都还常常吃撑,一度有过那种被撑得走不动的时候,为此还特地去医院拍片子看是不是有胃病.......
苏菲总是犯错,也总让人感觉不聪明,但是苏菲是可爱又善良的苏菲,是每个人的童年的过往,而苏菲的烦恼不高深、不难懂,但是却是单纯快乐的,我只希望能像苏菲一样天真浪漫的活着,当然如果能再聪明一点就更好……
苏菲的烦恼读后感篇五
提起法国儿童文学,你会先想到哪本书吗?我猜答案不外乎,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和塞居尔伯爵夫人的《苏菲的烦恼》。一个是小王子的故事,他勇敢、善良,住在B612号小行星上;一个是小公主的故事,她叫苏菲,刚满四岁,生活在法国乡村。如果说小王子的故事离现实还太遥远,那么小苏菲的故事则是那么真实,就好像发生在我们身边。或许,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曾有过苏菲的影子……
苏菲是个什么样的小姑娘呢?她并不是十全十美,也有她这个年纪的调皮和任性。她以前脾气暴躁,后来变得温柔乖巧;以前很贪吃,后来变得稳重;以前爱撒谎,后来变得诚实……总之,她以前像个坏孩子,后来变成了好孩子。
一本写给孩子的书
毋庸置疑,《苏菲的烦恼》首先是一部儿童文学,是一本写给孩子的书。塞居尔伯爵夫人不写仙境、探险、奇遇或者魔法,她在书里讲述的故事情节都是我们所见过的、所经历过的。比如小苏菲,她身上有不少缺点,她自作聪明、调皮捣蛋、撒谎贪吃、自私自利、和小伙伴打架斗嘴,她不听大人的劝告,弄坏了蜡娃娃,她偷吃蜜饯,却想骗妈妈是老鼠偷的,她偷拿了喜爱的针线盒却不敢承认,她用三叶草和喂狗的水泡了过家家的茶硬逼着小伙伴喝;但同时,她知错就改、真诚善良、努力想变得更好。塞居尔伯爵夫人用一幕幕熟悉、亲切的家庭场景拼贴出了这本令人百看不厌、爱不释手的童话书。孩子在阅读的时候,会跟着苏菲一起哭、一起笑、一起羞愧、一起自责,而书中一张张精美的插图,更是给了孩子无限的空间去浮想联翩、去编织出更多美妙的故事。
一本写给大人的书
小苏菲虽然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却不会让人觉得讨厌,大概是因为她每次犯错后总能立刻改正。她也会和小伙伴吵架,但当她意识到自己错怪保罗时,会赶紧跑去道歉,拥抱、亲吻保罗。尽管她也害怕妈妈的责骂,但当她发现需要别人来承担自己的过错时,她会勇敢认错,主动承担。知错就改的道理很简单,这个我们从小就知道。只可惜,随着一天天长大,我们越来越缺少勇气,明知错了,却不敢承认、不敢回头。也许,苏菲的故事可以帮助我们唤起童年的纯真,唤起那颗善良勇敢的心。与此同时,为人父母的大人在阅读《苏菲的烦恼》时,会不会勾起自己儿时的记忆?曾经的他们也调皮捣蛋爱闯祸,那么在教育下一代的时候,是不是可以不那么严厉,给孩子一个多彩丰富的童年生活?
一本写给自己的书
译后记中提到,塞居尔伯爵夫人的婚姻生活并不是很幸福,因而她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在孩子身上。她投入写作之中,决定为家里的每个孩子都写一本书,她也常用亲友的名字来给书里的主人公命名,比如“苏菲”,其实就是塞居尔伯爵夫人的名字。也许是遗传母亲的原因,也许是婚后家庭生活的影响,有的时候,塞居尔伯爵夫人沉默少言、不爱讲话。在这种情况下,写作成了她治愈心灵的一种方式,她可以恣意地徜徉在写作的海洋之中,那里五彩斑斓、温馨美好,现实生活中的伤心与失意都在童话世界里得到了宣泄与释放。小女孩苏菲或多或少是塞居尔伯爵夫人的缩影,苏菲的烦恼也是她曾经有过的烦恼,苏菲的故事也是她的童年故事,在一次次犯错与改正的过程中,让自己变得更好。
起初,塞居尔伯爵夫人编这些故事只是为了给孩子们解闷,本无意出版,没想到却一炮而红。她变成了法国儿童文学的开创者、“所有孩子的好祖母”,而她先后出版的童书也自成一套“粉红系列”,经由著名插画师配上插图,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苏菲的烦恼》这本“粉红系”、也是“治愈系”的童书,孩子们从中认识了一个叫“苏菲”的小女孩,沉浸在故事的乐园里;大人们从中看到了童年的影子,重新找回了那个丢失的自己,同时,也思考着如何更好地和下一代一起成长……
苏菲的烦恼读后感篇六
今天看了一本很奇妙的书《苏菲的烦恼》。 这本书最初吸引我下载它的是那个副标题——“与《小王子》齐名的法国儿童文学”,但开头的第一个故事便把我吓到了。 四岁小姑娘苏菲收到了爸爸买给她的蜡娃娃,娃娃非常漂亮,妆容也很精致,小苏菲开心的又蹦又跳。五岁的表哥保罗看到了,笑着说苏菲一定会把娃娃给玩坏,但苏菲没有理会。苏菲想让娃娃晒晒太阳,以让它的身上暖和起来,妈妈看到了,警告苏菲这么做会让娃娃被晒坏,苏菲不相信。当苏菲一段时间后去看娃娃时,娃娃的眼眶已经融化,眼睛掉进了大脑,看起来有点可怕。心灵手巧的妈妈帮娃娃取出了眼睛,并仔细用蜡把眼睛装到原本的地方。苏菲高兴的看到娃娃恢复了原状,并保证以后会听妈妈的话,但这句保证对一个四岁的女孩来说很明显并没有多少约束力。很快,一切不可避免的向更糟糕的方向倾斜。苏菲想给娃娃洗澡,却洗去了娃娃身上所有的颜色,妆容尽失;她想给娃娃烫个头,导致娃娃一头秀发变得焦枯而难看;她让娃娃锻炼身体,摔碎了一条手臂;给娃娃洗脚,融化了双脚。随着她对娃娃的细心照顾,娃娃逐渐变的丑陋,苏菲也越来越不喜欢它,终于有一天,娃娃从高高的树上跌落,摔成了碎片。但苏菲很开心——因为她可以以此为由,与朋友进行一场有趣的葬礼。 之后的章节延续了第一章的风格,不听话的苏菲一次又一次地把事情搞砸,并为之而付出代价——但有时付出代价的并不仅是她。 在其中一章中,贪嘴的苏菲让保姆给她一点黑面包尝尝——她的母亲并不让她吃这种粗糙的食物——疼爱她的保姆同意了,但出乎保姆意料的是,苏菲竟趁她不注意,把一长条面包吃了大半。因为吃了太多不好消化的黑面包,苏菲病倒了。病好后,她开始讨厌保姆,她的母亲也因为这件事不再信任保姆,最后将她辞退。 看到这一章,这个角色让我觉得可悲又可恨,她处处惹麻烦,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熊孩子”,因为无论做什么事情,她的本意都不坏,她主观上的想做一些对自己与别人都很好的事情,但发展却事与愿违——这不得不说比她本身就心怀恶意更显悲哀。 熊孩子很糟糕,他们为了自己自私的目的,不顾他人的利益与意愿强行施为,这让旁人感到很讨厌——但如果这些行为真的能让结果如熊孩子所愿,那么从某个角度来说他们做的事是成功的。看清自己的所求,并经过缜密的行为实现它,这是很关键的能力。 他们遭到他人的不喜,但也获得了相匹配的能力锻炼。 ——当然还有一些熊孩子,他们既熊又蠢,胡闹一番的结果仅仅只是自己被暴打一顿,这种家伙就没必要多说了。 苏菲的心性不赖,但与第一种熊孩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在做事能力上显得一塌糊涂,她愚蠢且不听劝,只有在残酷的结果发生后才如同受惊的小动物般躲闪到远远的地方,再也不做引发后果的那件事。 但即便是“再也不做”,她也只是因为害怕于结果,而不是明白那么做的坏处究竟是什么。 如果把意愿分成“好”与“坏”,把能力分为“强”与“差”,那么两两组合被分成四种的孩子中我们已经谈到了三种,而最后一种则是父母们最喜欢,也是他们的教育所希望能培育出来的——正直、善良,并且能力出众。父母们期盼如此,但如同其他事情一般,事情往往难如人愿。在教育资源以及最主要的,父母本人的阅历不足的时候,“心地”与“能力”间常被要求做出取舍,而这时,至少平民的家长们一般会选择前者,而且通常会将一般意义上的“善良”扭曲化:“吃亏是福”、“出门在外多忍让,少惹事”、“枪打出头鸟”。 而那些有意无意间在教育倾向中选择了后者的父母,他们也没能做的多好,“自私”、“拜金”、“唯利是图”,他们在无形间灌输给子女的不是让事情发展如己所愿的方法,而是狂热的追求事情向有利面发展后的结果,这种行为让社会多了几个可悲的小人。 这本书还没有看完,单从它自比于《小王子》的宣传来看,结果必定是苏菲改掉毛手毛脚,不听劝言的陋习,并希望借此来让它的小读者们自我反思反思——是否自己也如苏菲一样有那些毛病?如果有的话,恐怕该改一改了! 但如果换个角度来看,这个结局毫无意义,苏菲直到最后自然也没有在心性上变坏,但同时她也没有因为书中的经历而真正变得“聪明”,看似还好的结果只是因为她的愚蠢被掩盖在种种失败经历所构建的避害行为下——但如果出现了新的、不同种类的挑战,她恐怕还会一头栽入。 一个仅仅是因为“痛怕了”而不敢犯错事的人,这真的是我们所期望的吗? 一个仅仅学会了“听话”而不是独立思考的人,真的值得其他人去学习吗?
苏菲的烦恼读后感篇七
黄荭
一
或许是我一直都有些孩子气的缘故,所以就算到现在也常常能收到充满童趣的礼物。这本《苏菲的烦恼》是2003年圣诞节收到的,正是我做博士论文做到最关键、最黑天黑地的时期。法国朋友一家邀我去布列塔尼度假,住在海边,听黎明的涛声、修道院的晚祷,每天在乡间野道上暴走,看帆影、鸥鹭和南迁的大雁,下午在阳台晒着太阳,吃着松露黑巧,那只叫“李露”的英国短毛猫睡眼惺忪地趴在腿上,看小苏菲不是弄坏了蜡娃娃就是剪了自己的眉毛,不是偷吃蜜饯就是贪吃吃撑了肚子,不是把小鱼切了腌就是把蜜蜂大卸八块,的确是一件非常治愈的事情。
我当时就想,等博士论文做完,我一定要找个机会把这套“粉红系列”介绍到中国,因为小苏菲也是我们每个人的童年:愚蠢无知,好奇任性,调皮逞强,魔鬼和天使隔三岔五在心中大战三百回合……
苏菲有苏菲的烦恼,她总是太急切;长大有长大的烦恼,我越来越觉得自己多了一个很难改正的缺点:拖延。看时间的马蹄踏过头顶,一地落红成泥。
直到2012年的那个夏天,我就像经历了海难的苏菲一样,失去了母亲,时间裂开了一道缝,生活被彻底打乱,要一点点修补,一点点恢复,要很多很多的勇气。我开始翻译《苏菲的烦恼》,我用了一个半月时间,很少出门,很少说话,虽然笑的时候还会很想哭,但最终是苏菲和露台茂盛的花草治愈了我,人总要长大,就像季节荣枯。
二
1799年在圣彼得堡出生,1874年在巴黎去世,“粉红系列”的作者塞居尔伯爵夫人自身就是一个传奇。苏菲娅,也就是后来的塞居尔伯爵夫人,出身沙俄名门,祖系蒙古金帐汗国(钦察汗国),有成吉思汗的高贵血统,父亲是赫赫有名的费奥多•罗斯托普钦伯爵,教父是沙皇保罗一世本人。家中有地45 000公顷,农奴4 000名,曾任外交部长的父亲还请过苏格兰的农学家来庄园指导种地。小苏菲娅从小接受的是俄罗斯贵族家庭教育,会五种语言,法语自然不在话下。
1812年6月24日夜里,不可一世的拿破仑一世率领近60万大军进攻俄国,9月14日占领莫斯科,而当时的莫斯科市长就是费奥多•罗斯托普钦,他接受了总司令库图佐夫元帅的计策,下令焚烧莫斯科(和他的领地沃罗诺夫)为了不让它完好无损地落入拿破仑军队之手。在放弃莫斯科城的同时,罗斯托普钦下令撤离城里的消防设施,还释放了囚犯,条件是每个囚徒要负责去一个街区放火。大火整整烧了四天,莫斯科变成一座空城。10月13日,寒流袭来,气温骤减,大雪纷飞,拿破仑不得不决定撤兵,在饥寒交迫和俄军的不断袭击骚扰下,法军一路溃退,伤亡惨重。
以退为进、后发制人的计划成功了,但罗斯托普钦遭到了在莫斯科大火中失去家园的居民、贵族和商人的反对,也渐渐失去了沙皇的宠幸。伯爵被这一连串的打击搞得筋疲力尽、心灰意冷,1814年他向沙皇请辞,只带了一个仆人离家出走,先到了波兰,之后是德国、意大利,最后去了法国,所到之处都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1816年,伯爵举家迁往巴黎定居,从此,苏菲娅•罗斯托普钦娜的生活改变了。
在法国浪漫主义理论的奠基人斯塔埃尔夫人1817年去世前的那段时间,罗斯托普钦一家曾去过夫人在马图兰街40号的家中做过几次客,不知道这位沙龙女主人对年轻的苏菲娅(到法国之后,她的名字就入乡随俗成了苏菲)是否有过文学上的影响。
很快罗斯托普钦为女儿找到了门当户对的对象,1819年苏菲嫁给了欧仁•德•塞居尔伯爵,前法国驻俄罗斯大使塞居尔元帅的孙子,拿破仑的副官、差一点在莫斯科大火中丧生的菲利普•德•塞居尔的侄子。欧仁是个帅哥,一开始小俩口的婚姻生活也的确和美,但好景不长,欧仁是浪荡公子,衣着光鲜(有时他会去黎什留街110-112号巴尔扎克的裁缝布松的店里去做衣服),宝马香车,不仅在外头沾花惹草,还经常在家里和女仆偷情。婚后住的瓦雷恩街6号(今天的48号)成了苏菲的伤心地,因为很快丈夫就三天两头不着家了。
1820年,欧仁、苏菲和他们的长子加斯东到塞居尔一个亲戚家度假,住在尚岱城堡,期间参观了一个待售的城堡,城堡公园里的桦树让她想起家乡沃罗诺夫的桦树。1922年1月,已携家眷回俄罗斯的罗斯托普钦伯爵买下这座城堡送给远在法国的女儿,一来让女儿有个属于自己的安身之所,二来聊解女儿怀乡思念家人的愁绪。从此位于奥布乡间的诺埃特城堡成了伯爵夫人和子女常住的地方,直到1872年。
三
倍受丈夫冷落的季戈涅妈妈 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她的八个孩子,之后是她的那群孙子孙女。季戈涅妈妈/奶奶带孩子的一大技能就是讲故事,1855年,56岁的她写了第一本小说《新童话》,究其因无非是为了给两个跟父亲去伦敦生活的小外孙女卡米耶和玛德莱娜解闷。接下来的故事有两个版本:一种说法是塞居尔夫人在一次家庭沙龙时为了缓和聚会的紧张气氛,给朋友路易•弗约(Louis Veuillot)念了几段自己写的小故事,后者觉得不错就推荐她的书在阿歇特出版社出版;另一种说法是她丈夫塞居尔伯爵时任东部铁路公司主席,而出版商路易•阿歇特跟他联系想推出一套“铁路童书系列”并取得在车站销售的垄断权,不久伯爵顺便把妻子介绍给了出版商,1855年10月第一本书签约,只签了1000法郎,由居斯塔夫•多雷配插图的《新童话》于次年12月出版,一炮打红。
信心满满的伯爵夫人决定从此给家里的每个孩子都写一本书,随后出版的《苏菲的烦恼》(1858)、《两个小淑女》(1858)和《假期》(1859)都很畅销,出版社于1860年不失时机地为“季戈涅奶奶”量身打造了专属的“粉红系列”,先后20部童书均由名家配插图,成了阿歇特这块金字招牌底下经久不衰的经典系列。
写作并没有给伯爵夫人的日常生活带来太多改变:她每天把闹钟调早一小时,早晨4:30起床。梳洗完,写作一小时,然后做弥撒,早餐。叫醒家里人,孩子,孙子孙女……继续写作。午饭。读书。午睡和/或者散步。晚饭。写作。写作给她带来最大的改变或许是经济上的,很快她就要求出版社把版税直接付给她,从某种意义上说,她和乔治桑一样,成了第一批靠稿费生活的女人。在败家的丈夫不再负担家里的开销后,她在版税问题上和出版社更加锱铢必较。
四
塞居尔伯爵夫人的创作原则是:“只写你见过的”,这也是她和之前佩罗、格林童话还有同时代的乔治桑、安徒生童话最大的区别,其他人写的是仙境是奇遇是魔法,而“粉红系列”的基调是写实是琐碎是日常,是自己家、邻居家每天都在上演的故事,是每个孩子成长的烦恼:自作聪明、调皮捣蛋、撒谎贪吃、自私自利、和小伙伴打架斗狠、被父母教训打骂。她也常用亲友的名字给书中的人物命名,比如苏菲是伯爵夫人自己的名字,保尔是女婿的名字,玛德莱娜和卡米耶是两个外孙女的名字。与其说她写的是童话,不如说她开创了19世纪法国儿童小说的先河。融合故事、童话、短剧元素的“粉红系列”用简单清新、幽默风趣的笔触描绘了日常生活的许多细节,就像一个随时可以转出法国19世纪儿童生活和风俗世情丰富图景的万花筒,让人爱不释手、百看不厌,难怪马塞尔•提奈尔(Marcelle Tinayre)称伯爵夫人是“孩子们读得懂的巴尔扎克”。
《苏菲的烦恼》是塞居尔夫人童年生活的真实写照,正如她在书的开篇写给外孙女伊丽莎白的一段话里所说:
亲爱的孩子,你常对我说:“哦!外婆,我真爱您!您真好!”其实外婆并不是从小到大都那么好,她和很多孩子一样,小时候很坏,但和他们一样,后来改邪归正了。下面说的是一个小姑娘的真事,外婆小时候跟她很熟;小姑娘以前脾气暴躁,后来变得温柔乖巧;以前很贪吃,后来变得稳重;以前爱撒谎,后来变得真诚;以前会偷东西,后来变得诚实;说白了,以前她是个坏孩子,后来成了好孩子。外祖母曾经也像她一样,努力让自己变好。我亲爱的孩子们,也向她学习吧!这对你们而言并非难事,因为你们没有苏菲那么多的缺点。
在那个和她一样名叫“苏菲”的小姑娘身上,塞居尔伯爵夫人显然看到自己童年的影子:用三叶草和喂狗的水泡了过家家的茶硬逼小伙伴们喝,自己偷吃了蜜饯却想骗妈妈是老鼠偷的,为了臭美用熨斗烫布娃娃和自己的头发,好心放走关在笼中的灰雀结果鸟被猫吃了……而现实生活中有点歇斯底里的母亲卡特琳娜•普罗塔索娃更像是《两个小淑女》中那位凶巴巴气咻咻的继母菲西尼夫人,动不动就用不许吃饭和毒打的方式来惩罚她,苏菲变得叛逆,越来越不服管教,因为害怕挨饿挨打关黑屋,她学会了撒谎,成了自私顽劣又可怜孤独的孩子。小时候,在沃罗诺夫庄园盼着长大的苏菲或许无数次幻想过自己有一个温柔贤淑的母亲,或隔壁庄园有位好心的夫人来拯救她,用关爱和善良教育她、感化她,而她自己也可以成为像卡米耶和玛德莱娜一样乖巧懂事的小淑女。
据说塞居尔伯爵夫人平时的行为举止也有一点歇斯底里,可能是遗传了母亲的基因,也有人说是因为风流丈夫过给她的花柳病,她偶尔会发发神经,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愿意开口说话,所以和身边亲友交流有时是靠写的。我相信在某种程度上,写作可以治愈心灵,它为得不到宣泄的情绪提供了一条幽暗的通道,通道的尽头或许就会看到光明,就算这条道一直是黑的,但一直走就一直有希望,有光明的幻想。冷酷的现实在纸上有了温度,变成温馨团圆的样子,所有蓝调灰调都涂抹上五彩斑斓的糖果色,在梦中,在童话里,我们得到了补偿,拥有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和甜蜜。
所以说,“粉红系”也是“治愈系”,她治愈了塞居尔伯爵夫人,也治愈了曾经对生活失望过的我们。
五
“教育”是“粉红系”的关键词,也是19世纪塞居尔伯爵夫人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关键词。从拿破仑颁布的《关于公共教育的基本法》(1802)到《基佐法案》(1833)和《费里法案》(1881-1882)的出台,法国逐步确立了国民教育“义务、免费和世俗化”三原则。基础教育开始普及,女子也得到了上学的机会,随着报刊书籍和印刷出版业的繁荣,儿童文学和青少年文学蓬勃发展,尤其是1850年后,儿童文学更加关注儿童心理和教育方式问题。
“苏菲”的故事简单说是如何变成一个好孩子的故事,是塞居尔伯爵夫人作品经常涉及的主题,也是她常被后人诟病“说教”的原因。用蚂蟥吸血、在膏药上撒樟脑粉末、动不动放个血嗅个盐、用新鲜树胶和盐水治狂犬病、和父母严格用“您”称呼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了,但如何做(教)一个好孩子却是永远不过时的热门话题。在塞居尔伯爵夫人的小说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作用:坏榜样和压抑的环境会让孩子变得胆小粗鲁,而太宽容和溺爱又会让他们变得自私和骄纵。孩子做错事往往是因为受到了暴力和不公平的待遇,发脾气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要给孩子安静下来反省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要用耐心和爱去化解,最终让孩子自己意识到是非曲直和美丑善恶。
就像白天做错了事、晚上睡不安稳的小苏菲做的一个梦:
她梦到自己站在一个花园的门口,隔着一道栅栏;花园里开满了鲜花,结满了看上去很好吃的水果。她想方设法要进去;天使把她往后拖,忧伤地劝她说:“别进去,索菲;别尝那些看上去很好吃的水果,它们都是又苦又涩,还有毒。这个花园是恶之园。让我带你去善之园吧。”“可是,”索菲说,“去善之园的道路崎岖不平,有很多石头;而另一条道路却铺满了细沙,踩上去很舒服。”“是的,”天使回答,“但坎坷的道路会带你通往乐园。而另一条道路会带你去到痛苦伤心的地方。在那里,一切都是邪恶的;住在那里的生物都很凶狠残酷;如果你痛苦,他们非但不会安慰你,反而会嘲笑你,他们会亲自折磨你,让你更加痛苦。”
梦里苏菲犹豫了,她看了看满是鲜花水果、细沙绿荫的花园,又朝崎岖荒芜、仿佛没有尽头的道路看了一眼,扭过头挣脱天使的手走进花园。在邪恶的花园里,果真就像天使说的,花是臭的,果子是苦的,孩子们都欺负她,最后她想起一直等在栅栏门口的天使,她回到天使身边。天使带她走上那条崎岖的道路,一开始很难,但道路越走越平坦,越走越美丽,等待她的是真善乐国。
道理很简单,童话里,现实生活里,古今中外都一样: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而最可悲的,莫过于:明明知道自己错了,却没有勇气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