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物哀三书》读后感精选

《物哀三书》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17 14:35:23
《物哀三书》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06-17 14:35:23   小编:

《物哀三书》是一本描写人与自然关系的经典文学著作。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揭示了人类对于自然的依赖与破坏,以及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读完这本书,不仅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文学魅力,更可以对自然和人类的关系有更深刻的认识。

物哀三书读后感篇一

《山月记》记录“中岛敦”12篇代表作,每个故事都是古代历史名人传记,每篇代表作看完,都有不一样的感悟,作者用细腻的笔法来刻画各个人物复杂的内心,让人很顺畅的读起来,甚至一口气读完。 中岛敦,日本作家,其祖父及父亲都是汉儒学者。自幼即受熏陶的他被称为消化吸收了伦理思想的“诗人、哲学家和道德家”。

“我唯恐自己并非珠玉,不敢刻骨钻研打磨;却又半信自己是珠玉,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 此句来自书中第一篇“山月记”,其主要以李徵为主线人物,他正直孤傲、自恃才高,后因同窗蓬勃发展,自己碌碌无为,自尊心受挫,最后化身为虎,躲在山林中。当朋友在月光当照的夜晚遇到他,互相谈心才领悟自己的错误。有的时候需要放下身段,放下身心无做事,一味地孤傲自恃,换来是年老的懊悔。就如文中所说 世上有很多才能不如自己的人,但是当其专心致志的磨练自己,终有出头之日。我们也要认清自己,世界本来就有诸多不公平,但是慢慢提升自己,自己变强,等机会来临才不会让它溜走。 “谦恭谨敬就可以慑服勇士,宽厚真正便可以让强者归顺,慈爱仁恕则可以容纳困苦的人,温和果断即可以抑制奸邪” 此句来自书中一篇“弟子”,主要人物是关于孔子和其弟子子路的之间发生的故事。子路是曾经也是一名自视甚高、果断直接的人,因孔子的才学拜他为师,追随几十年,默默追随师傅,学习知识,学习儒雅礼貌,学习温和慈爱,子路当初可是认为学习知识是浪费时间的事情,儒雅的人是容易被欺负的人。其实社会中还是有很多认为“读书无用论”的人。但是通过这本书,通过孔子和子路的故事,学识会在潜移默化的改变你,它需要时间慢慢的磨练,它不是一蹴而就的。 《山月记》书里的每一篇佳作都适合细细品读,感受他们的历代名记人物的故事。

物哀三书读后感篇二

《山月记》一书,已经加入我必读书单许久,由于种种缘由配以自身懒散缘故,始终不曾翻阅起,恰逢五一假期,《物哀三书》系列的《山月记》让我得以打消这迷茫的劳动节。看过诸多日本作品的我,深知日本作家几多是男性,特别擅长也那些细枝末节,细思极恐的人性世界,他们对人的内心深处揣摩的无比强烈,此点也是我从一无所知到痴迷日本文学作品的缘故,文学无国界,何况中日文化中有如此多相互关联之处。 《山月记》一书中共12个故事,借用了中国古典壳子描绘了系列故事,哀伤至极,以无能为力,何其伤感,又何其不是人间真态。每一个故事都能让读者思索万千,试问我们又怎会不深爱其。介于榜首的是《山月记》这一篇,话说李徽,,天资聪明且博闻强识,可是因为自身自尊心过强,壮志难酬且不愿意随波逐流,最后突发狂疾,成为山间一只老虎。偶遇友人,将自己内心苦楚细数说出。 人生在世,似乎总是不能尽如人意,李徽的经历,像极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与他人格格不入,最终要么不得不妥协,要么就成为异类。成为老虎之后的李徽,在跟友人叙述之时,说到:“我为人时总是竭力避免结识他人,人人道我李徽桀骜不驯,妄自尊大,却无人知晓我所谓的狂妄不过是出于羞耻之心”。恰似我们从小到大的真理,明明懂得了那么多道理,却最终没有人奉行,我们是否应当坚持自我,亦或是顺其自然。 不知为何,这样的志怪故事像极了我们的《聊斋志异》,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身影。就像李徽一样,虽然因为他,他的妻儿从此就要穷困潦倒,可是对他而言,究竟为人畏畏缩缩好,还是成为野兽,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是驯兽师,而野兽只不过是我们的性情,究竟谁被谁控制,是命运也罢,是罪该如此也罢。李徽他最终被自己的性情掌控了,这在我看来,也不忘为一件美事,至少他成为了自我,不再需要去奉承他人,可是没有了人的思想,似乎也就不会意识到好与坏的力度。 短小的故事,原来讲述了这样一个人间俗世,虽然借用中国志怪背景,却阐释了一个别样的故事,中岛敦的文笔着实不凡。看着中国文化被日本的作者如此别有深意的阐释出来,虽然总能从文字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然而那种细思极恐,内心憋屈的无法言说的感觉,也确实是日本作家最擅长的。 或许,我们所有人生存于世,都是在孤独中自我消遣完余生,哀伤至极,可是却也心愿沉溺与其中,那种探讨俗世万物的心理除却让我们心痛之外,亦能令我们明白自己真正想要之物。孤独的尽头是重生,重生过后是坚韧,经历了最残忍的孤独之后,还有什么能够抵挡住强韧风骨。这是《山月记》12篇经典代表作留给后人的瑰宝,因此我也能对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之间的练习与差异更加明了!

物哀三书读后感篇三

我并不能完全读懂并理解此书,你说让我给大家介绍的话,我对作者中岛敦也是陌生的,看他的简历、经历以及他生活背景的话,我们对《山月记》里的文章应该更好理解或者说理解的会更深入一些。

我非常佩服一个日本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了解,特别是那些人物和故事,作为一个中国人我首先表示汗颜,自己对我们民族的文化还是了解的太少了,研究的更少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真的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词语。

概括起来,这本书里许多故事,我觉得是作者思想的映射,甚至是作者本人生活状态的和思想的一种直观表达,无论是《山月记》、《李陵》还是《悟净出世》、《悟净叹异》都在反映思想的纠结,这是人生的常态。我们总想既这样有那样,想拥有全部,同时拥有黑暗和光明,同时拥有温暖与凉爽······正如书中那些引人思考的句子,“若一事无成则人生太长,若有所作为则人生太短。”、“我唯恐自己并非珠玉,不敢刻苦钻研打磨,却又半信自己是珠玉,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我们打底都是如此纠结,想竭尽努力往上攀爬,却把失去享受生活;想超然自我随心所欲,却又无法抛却世俗羁绊。其实,纠结贯穿于人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在,就看我们什么时候能找到遏制纠结的人生准则,让原则约束甚至降服纠结。

但作者的文章中依然充满着对美好事物的执著,如司马迁、如子路等,我们身为凡人,我们面对艰难与困苦,我们能够直面世事的变迁,直面自己犯下的错误与无法撼动的骨子里的执拗,但需要成长,成长为那个我们向往的样子。司马迁、子路并非完人,但他们是真实的人,他们有“同在逆境,慷慨之士迎来的是激烈、悲壮的痛苦,而软弱之徒则会面临缓慢痛苦的煎熬。”之认识,有鄙夷尊师孔子之执拗。但最终,他们为自己心中那个原则和美好去做了自己能做的所有。

作者很多文章,都是在思考,在借人物思考,无论这些人物是现实的还是虚构的,是传说的还是历史上的,思考这世界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思考作为生活中的一份子我们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把《文字祸》放在最后,我觉得别有深意。“文字精灵一旦捕获到一个东西,就将自己的形态赋予该物,那么这东西就拥有了永不消逝的生命。相反的,如果一个东西没有被文字精灵那充满魔力的双手触碰,不管它是什么,必将走向消逝。”历史长河,浩浩荡荡,只有文字留下了清晰的痕迹,其他的均已消逝。反观我们,如果你忙忙碌碌一生,追求外在的东西(财富、名利、女人等),最后你什么都没有留下,而只有文字表达的思想会一直留传。

物哀三书读后感篇四

物哀,并不是颓废,它的实质是倡导人要爱惜万物有灵,善于感受,欣赏美,赞叹美,又惋惜美,往往于最绚烂之时看到零落之后的悲凉,因此有一种物哀。《人间失格》作为物哀三书中的一本,也是最广为人知的一本,书中散发出来的丧让人不寒而栗,而这本书又可以看做是太宰治的自传,从书中可以看出太宰治的一生都在和自己斗争,同这个世界斗争。太宰治出生于一个富豪之家,从小就独自在外读书,把芥川龙之介作为自己的偶像,芥川自杀的消息给了太宰治很大的打击,他的一生也自杀了很多次,由此可以看出他完全是以自己的生活为蓝本,借由叶藏的嘴说出了自己的故事。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叫叶藏的男孩子,家庭环境的压抑,使得他从小就不敢表达自己,他不了解人这种生物,不理解这个社会,由此产生了恐惧和不安,只能借由扮丑出糗去讨好他人,外出读书之后,认识了酒肉朋友崛木,因为他可以使得我不用与人接触,由此可以让我摆脱对人类的恐惧,在一定程度上救赎了我,可是他也带领我走向了无尽深渊。

“这群画家被人类这种怪物伤害和恐吓后,最终他们选择相信幻影。他们大胆描绘出了鬼怪的画像。”在太宰治眼中,人这种生物都是扭曲的画像,就像抽象画中的人物一样,每个人的内心都是扭曲的,被太多被人的想法所干扰,就像叶藏一样,不敢表现自己的阴翳,只能以小丑的面具伪装自己,装作对一切都漠不关心,实际上是没有办法融入集体,不知道如何才能很好的和人相处。

在我看来,叶藏本身也是很软弱的,在他妻子被人侵犯的时候,他没有勇敢的上去制止,反而是崛木大声咳嗽,而我跑上了屋顶。这件事情发生后,我想的不是如何安抚妻子,让她走出心理阴影,而是慢慢的开始怀疑妻子是不是和其他人也发生过这种事情。这个我个人认为和日本的女性地位有很大的关系,叶藏这样一个软弱的男人,对于自己的妻子也是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并没有前面对于面对其他人的那种忐忑的不安,由此可以看出妻子在一个家庭中的地位之低。

在本书的另一篇《维庸之妻》中,作者以妻子的角度讲述一个家庭的故事,丈夫偷窃被人发现后,丈夫每天来店里喝酒,蹭吃蹭喝,妻子带着孩子去店里打工,除了弥补亏空还能挣一些小费补贴家用,妻子想办法拯救了整个家庭后,对于丈夫依旧很尊重,甚至依旧很崇拜,丈夫心中没有丝毫愧疚,甚至觉得自己偷了五千是为了让妻子和孩子过个好年。但是那一晚上孩子发烧,他都没有那这些钱领孩子去医院看病,这种人在社会上也可以混的很好,让我有点不理解日本这个社会的传统。

物哀三书读后感篇五

因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而初识太宰治,我在想,这是一个有多少情感的人,才会这般深深的愧疚。于是,我看到书中“物哀”,那是一个符号,也是孤独的尽头,见万物悲,感万物哀,即使见到太阳,即使感受到温暖,却也无法将孤独驱散。在我的理解,孤独就是自由,孤独就是自己,自己在某种程度上就达到了自由。可读完《人间失格》我像在后面加一个开始,就是孤独是自由的开始。

虽然是太宰治的半自传小说,但多少也投射了些作者的理想和设计吧。叶藏是书中的主人公,他的经历可以用求而不得来概括。儿时得不到父爱,长大后得不到别人的爱,得不到社会的爱。得不到,就需要别的东西填满,想获得更多的关注,想迎合别人,获取更多的注意,慢慢的,卑微渴求的背后,是带着面具的自己。让人很多时候都是求的一份认可或者是关注,可我们难道一定要通过别的的看法和评价,去衡量自己的价值吗?叶藏就这么消沉下去,堕落下去。但祝子出现了,她是叶藏的救赎,是他为数不多的温暖,若是一直下去,那叶藏的人生倒也算苦尽甘来,但,令人难过的是,堀木来了,他像一个冰冷的掘墓人,将叶藏心底最深的裂痕剖开......物是人非,一切都会过去的。是啊,叶藏选择让时间治愈,可太宰治选择了终结。《人间失格》里有很多真实的感受的最大原因是,书中人物心理的表露,事出有因,但心理理解或许就不是人云亦云,它会给读者文字理解的同时,加上读者本身的领悟,让这份“独白”更有“故事”,这样的感受“很舒服”,不像侦探小说,真相只有一个,书里的感受,你得自己悟。

但对于他的遗作《Goodbye》却少有认知,相比较而言,我会觉得这篇让我有些“意外”,这和《人间失格》的感觉不太一样,会有点“轻松”的意味~可能每个人生来都是对立面共存的吧,在极度的消极之外,还有着那仅存的精神自由。

也许有意,亦或无意,在和爱慕者投入玉川上水,有些好奇,是否这份再见之有意为之,还是让再见永远不见~

唯有尽力自持,方不致癫狂。若我失序,若我存在,若我消失,这也许是他最后的清醒吧。

物哀三书读后感篇六

“物哀三书”包括《人间失格》,《柠檬》,《山月记》。其中《人间失格》,凭借“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及丧之风广受传读。但今天我们来说一下《山月记》。

“物哀”在日本文化中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象征,所代表的意义,是孤独的尽头。“热闹是他们的,与我无关”,才是人间真实。曾几何时,才发觉,原来孤单,孤独,一个人涵盖人生大多时刻。

《山月记》虽是日本作者中岛敦所著,却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中国文化,中国历史研究之深,无处不有一种文言文之感。

全文十二章节,《山月记》,《李陵》,《名人传》,《悟净出世》,《悟净叹异》,《弟子》,《牛人》,《盈虚》,《狐凭》,《妖氛录》,《南岛谭》,《文字祸》。

《山月记》主人公李徵由人变为老虎,藏匿于深山中,思绪逐渐混沌,每日为人的思绪逐渐减少。与多年老友重逢,只能躲藏在石头后。将自己钻研的诗文朗读给有人,只期盼自己这些无用,唯一梦想能被看见。

李徵就如我们大多数人一般,认为自己还是有点才识的。但又怕,自己付出全部努力后,又得不到回报,终泯灭众人中。不努力,抛弃作为,又觉得万一自己努力了,是不是就不是现在这样的局面......怯弱,怯弱的自尊心,害怕在他人面前暴露出自己的不足。

司马迁在受酷刑后,一心撰写历史,忘记心中悲痛,不论发生什么,只专心自己研究。苏武被抓,不卑不亢,从容不迫。孔子一生到处奔走,从未停下脚步,只为在各国宣扬自己的思想.....

全书无关一字中岛敦先生,却无不在他的文字中体会到“物哀”,孤独。看似是一个个故事,但每一个故事中都有中岛敦先生的影子。

“我唯恐自己并非珠玉,不敢刻苦钻研打磨,却又半信自己是珠玉,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

“若一事无成则人生太长,若有所作为则人生太短。”

“其实,任何人都是驯兽师,而那野兽,无非就是各人的性情而已。”

世人都像有所作为,成为自己,打破平庸,但少有人做到。如何成为美玉,被看见?一直努力,朝着自己的方向,从未停止。这其中哪怕会失去很多,付出很多,但那又怎样,只要一直在路上。

《南岛谭》中男子白天努力工作,在晚上就能得到幸福,贤惠美丽的妻子,丰足的环境,受人尊重。“幸福”就这样。男子夜晚多快活,到白天还是谦卑,认真劳作。

幸福不就是这样嘛,认真工作,好好生活,总会拥有想要拥有的一切。

“喧闹任其喧闹,自有我自为之,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做好你自己,一步步朝着前迈进,不打扰他人,不被他人打扰,做着自己的事,远方总有一天到达的。

物哀三书读后感篇七

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人们在追寻自我、生存的意义时,给予了不同的答案。

最近,有幸读到天地出版社的“物哀三书”,其中日本作家中岛敦通过小说集《山月记》也向人们展示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山月记》收录了《李陵》、《名人传》、《悟净出世》、《悟净叹异》等中短篇故事共十二篇,均以中国著名的传说或神话为蓝本,进行哲学地再创作,展现了不同人生境遇,不同人生阶段,面对不同的人或是事,引发的人生思考,是世人在生活中挣扎与彷徨的写照。

《山月记》

尽管全书由十二个故事组成,有变成野兽老虎的李徵、困于匈奴的汉人李陵、孔子的著名弟子子路、西天取经四人组的沙悟净……实际上,所有故事的本质都是一样,生活中不时出现问题,身陷其中的主人公不得不面对生命的探询,这种探询或需自身的思考,或得到他人的教导。但宥于自身的局限性,或是不同人对于事物的不同思考,主人公们往往得不到透彻的、完全的人生答案,因而一再困于人生的问题,心无所依,一生彷徨挣扎。

可以说,在《山月记》中,子路是李陵、悟净是李陵、李陵也是子路、悟净,他们始终没有成为篇中对立的苏武、至圣先师孔子、取到真经的金身罗汉。以李陵为例:李陵为名将李广之孙,自恃射艺也得。在汉军与匈奴的对阵中被俘,导致家族被残害。虽然李陵多次想通过获取敌军首领的首级换回汉王室的信任,但却与匈奴王子结下了友谊。他在彷徨中一面担任了匈奴高官,一面又不肯与汉室为敌,结果,将汉室与匈奴的矛盾转变为自己内心的矛盾,这个矛盾无法在内心自恰。同时,李陵还听闻汉室司马迁与苏武的经历,他内心震荡并映射了自己,更是不知道该如何自处,是义无反顾返回汉朝,还是安心留在匈奴了却余生。围绕着这个难题,一旦出现两方的纷争或是能引起纷争的事情,李陵便要内心剧烈挣扎一遍。而且,内心的软弱与不明确让他无法做到决断,这样的彷徨挣扎伴随李陵的一生。

其实,关于人生探询主题的文学作品很多。在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通过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表明,一个人只有在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而在黑塞的《悉达多》中,主人公悉达多经过几乎一生的追求,终于体验到万事万物圆融统一、所有生命不可摧毁的本性,并最终将自我融入了瞬间的永恒之中;《西西弗神话》则显示了加缪对荒诞人生本质的看透以及对荒诞人生的反抗……他们与李陵最大的区别就是突破了那种彷徨挣扎的境地,找到一条出路达到内心的圆融。但是,这种出路的找寻何等艰难。老鱼精就对思考的悟净说过:

物哀三书读后感篇八

中岛敦出生于日本东京,祖父及父亲都是汉儒学者。1993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文学系。曾任教于横滨高等女子学校。 中岛敦的作品题材独特,格调高雅,精炼雄劲,擅长借用中国古典素材,表现出一种凄婉,背时的哀怨,却透出不可冒犯的强韧风骨。本书收录了中岛敦《山月记》《李陵》《名人传》等12篇享誉后世的代表作。 李衛,陇西人氏,天资聪颖且博闻强识。后变成一只老虎,袁参与不见其人只闻其声的李衛对谈。李衛说,“我不知道自己为何会沦落至此。然而,思前想后,却也并非全然没有线索。我为人时总是竭力避免结识他人,人人道我李衛桀骜不驯,妄自尊大,却无人知晓我那所谓的狂妄不过是出于羞耻之心。我过去也是乡党中的俊杰秀才,不可能没有自尊心。只是,这是一种怯懦的自尊心。我一心想凭借诗作成名,但又不曾下苦心去拜师学艺,更不曾结识诗友以求切磋交流,且又不甘心与污浊世俗为伍。这一切都源自我怯懦的自尊心和傲慢的羞耻心。我唯恐自己并非珠玉,不敢刻苦钻研打磨,却又半信自己是珠玉,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这一切都使自己渐渐远离尘世人情,任凭满心的愤懑与羞愧豢养怯懦的自尊心。生而为人,人人皆是驯兽师,这野兽正是每个人的性情。于我而言,这傲慢的羞耻心便是洪水猛兽,而我最终成了虎,正是因我自损才情,连累妻儿,伤及友人,最终外形也变成与内心同样可怕的野兽模样。如今想来,我仅有的才能全空费了。我时常念说,若一事无成则人生太长,若有所作为则人生太短。其实,我不过是畏惧在他人面前暴露自己才能不足,又厌倦刻苦用功,一味怠惰罢了。世上不乏才能远不如我之人。只因其专心致志磨砺自己,终成一代诗歌大家。只可惜这道理却是我在变成老虎后才领悟到的。想到这些,如今我的心头也如烈火灼烧般难忍悔恨之情,可我早已无法再重回人的生活了”。 李陵时年不足四十,血气方刚,认为运送辎重一职对他而言有些屈才。于是,李陵对武帝请命:“臣在边境训练的兵个个是以一敌千的荆楚勇士,臣恳请陛下让臣率这一队勇士出征,从侧方牵制匈奴。”汉武帝也予以首肯。然而,由于各方纷纷调兵,李陵军中可以调度的骑兵所剩无几。这的确没有胜算,但李陵不愿运送辎重,思量了一番,他说:“纵使如此也无妨,臣愿与麾下五千精兵一同赴汤蹈火,以身犯险”。李陵又说,“臣定能以寡敌众。”这一番话说得好大喜功的汉武帝满心欢喜,欣然允了他的请求。 即将胜利时,汉军队伍中一个名叫管敢的军侯临阵逃脱,投诚匈奴。 到十一月,九月出兵北上的五千汉军,受了重创,只有不足四百败兵得以重返边塞。兵败的消息迅速经由驿站通报到了都城长安。 佞臣酷吏极尽口舌之快,痛骂诽谤李陵。从这些恬不知耻的达官贵人。再到完全可以识破这些官吏的谄媚之言却情愿听信谗言的天子,都让司马迁感到不可思议。不,也并非不可思议,以他的阅历,他早就明白,所谓“人”,向来如此。尽管这样,他还是表达了他的不悦。他是一名士大夫,就如何处置李陵一事,天子垂询了他的意见,他直言不讳褒奖李陵。 群臣哗然大惊。谁也没能料到竟有人敢说出这番话。他们畏畏缩缩望向因盛怒而青筋尽显的武帝。被那下大夫称为“全躯保妻子”的臣子们,一想到等待这胆大之徒的命运,不禁奸邪一笑。 最可笑的是,汉武帝在降罪于李陵家眷前,竟然先给司马迁定下了罪名——翌日,司马迁被施以宫刑,交由廷尉处置。

物哀三书读后感篇九

《人间失格》是太宰治创作的经典半自传体小说。小说用叶藏的三篇手记讲述了其幼年、青年和壮年时代的经历以及叶藏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失格”的道路的。 开篇就写到对叶藏的外貌贬低——若是一个拥有些许审美意识的人,只需看上一眼,或许就会立刻颇感不快地嘟哝一句“什么呀,这孩子真寒碜”,继而像掸落身上的毛毛虫那样,将这张照片甩在地上。 对自己外貌的不认可往往能反映我们对自己的自我认同感比较低,也是自卑的一种表现。 在叶藏的手记中,第一句便是——“回首往事,只觉得人生充满耻辱。”只是这简单的一句话,就足以让我们感到非常的震撼与同情,也非常好奇他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事情。 “不吃饭就会饿死——这句话在我听来只是一句令人生厌的威胁之语。”叶藏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是独特的,也可以说是某种程度上的扭曲。 但他也发现,画坛巨匠们能凭借主观的力量,从平淡无奇的事物中创造出美。丑陋的事物或许也会令他们作呕,但不会掩盖他们的兴趣,他们依然沉浸在创作的愉悦中…… 在极度恐惧人类的同时又无论如何也无法对人类彻底死心,因此只能通过取悦他人与人类保持着一丝牵连。表面上他笑逐颜开,内心却惴惴不安,如同被逼入面临渺茫选择的穷途未路,实在是令人止不住地冷汗直流。 从童年的时候他就学会了讨好他人,但即便如此,也承受了非常多的痛苦与迷茫。觉得深知世上始终存在着不公平,说到底,向他人诉苦都是无用功,因此他决定隐瞒真相,一直忍气吞声。 有时候他也会觉得人们尔虞我诈,但奇妙的是,没有人因此受伤,似乎甚至连尔虞我诈这件事都没有发觉一样。 在家庭中,他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和关爱,没有办法拒绝别人,让他也开始去接触一些不太合适的场所。他朋友很少,自认为算得上是朋友的那个人,后来也发现不过是互相利用而已。 他感叹道,“唉,人类彼此之间毫无理解,对他人的看法也常常错得离谱,但居然能以对方的挚友自居,甚至一辈子无法发现真相,倘若对方死去,或许还会在葬礼上眼泪汪汪地为他致辞呢。” 他看过了太多人的虚伪,心机,做作,丑恶,也不否认自己承受过的每一次耻辱。他觉得世上所有人的说话方式,总是像这样拐弯抹角,隐晦而曲折,暗含着一种难以隐喻的,试图逃避责任的复杂感。 因为一向对这种徒劳无益的话语和不计其数的小心思感到头痛不已,最后只好任其自然,用耍宝的方式蒙混过关,或是默许别人的一切行为,摆出一副所谓失败者的态度。 当看着自己的妻子小良被别人玷污,他也没有勇气做出反抗。他感受到的最强烈的情绪,只有愤怒。这件事情对他的打击也非常的大。 后来因为长期注射激素,导致严重的上瘾症,又被朋友欺骗,送进了精神病院……内心的混乱让他觉得自己不配为人,感慨道——一切都不过是过眼云烟…… 后来,他认识的一位老板娘回忆说,“我们眼中的阿叶一向直爽坦率、聪明机灵。要是没喝那么多酒,不,即使喝了酒……他也依旧是个像神一般的好孩子。”难免让人唏嘘。 看完这个故事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可该怪谁呢?压抑的家庭环境,不懂得关怀孩子的父母,心机很深,自私自利的长辈,顽劣贪婪的朋友,还是不思进取的主人公呢? 好像谁都有责任,又该如何翻然悔悟,如何拯救一个孩子呢? 这是敏感灵魂的自白之书,胆小鬼的生存宣言,让我们体味孤独的尽头,酣畅淋漓的人生体验。

物哀三书读后感篇十

在日本美学中,有四大美学概念。这四大美学概念分别是物哀、幽玄、侘寂、意气。这套丛书是以“物哀”为主题,《人间失格》是物哀三书系列的其中一本。

究竟什么是物哀呢?

物哀是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大家本居宣长提出的文学理念,日文是—もののあわれ。“物哀”可以说是他的世界观,这个概念简单地说,是“真情流露”。

借助本居宣长的“物哀”概念,加上我个人的理解。物哀就是在人看到某物时,由此物而产生的个人情绪想法。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谈到“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我认为,这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间失格》这本书包括了《人间失格》、《斜阳》等七篇文章,最新收录了太宰治的遗作《Good Bye》和太宰治年表,是一本了解太宰治的好书。

提到太宰治,大家最能想到的是“丧”这个字,我有段时间还常把“人间不值得”这句太宰治的至理名言挂在嘴边,这确实很丧啊!有一次听播客,听到一期讲太宰治的嘉宾说,太宰治是给这个世界兜底的人,没有人会比他更丧了。大部分轻生的人是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不想生活下去了,但太宰治是真的没有任何理由,就是那样。

太宰治的作品都包含了太宰治的“丧感”,唯一例外的那几篇也是因为人逢喜事文风略有改变。太宰治的人生也很坎坷,多次和认识的女人轻生却没有离开,直到最后一次才结束。在这之中,因为和自己轻生的女人去世自己却好着被大家谴责。这在《人间失格》这本书中也有被写到。

我最开始读太宰治的是《女生徒》,当时觉得怎么会有一个男人这么了解女生的内心,有的想法简直将女生内心的所思所想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真的是值得一读再读的书呀!《人间失格》是在高中时就听过的书,当时被它的盛名所折服,没有读完。同学们都说读了这本书之后就会很压抑很难受,最近才真正意义上地去了解了《人间失格》。

《人间失格》的主角叶藏的影子下藏着太宰治,你能从这个角色中看到太宰治的人生。叶藏是一个富家的少爷,他从小就觉得自己与其他人格格不入,但凭借自己可以很好察觉他人的想法意图,一直伪装着自己。在叶藏的世界中,只有能够发现他真正面目的人,他会感到害怕。成为成年人之后,他觉得只有那些女人会知道自己的内心世界,能够走近自己的内心。

在《人间失格》中,你可以看到叶藏在不断放逐自己,直到最后,被当成精神有疾病的人送到乡下和一个年纪大的女仆生活,这个女仆甚至还侵犯了他。太宰治的结尾是和女人一起赴死,结束了三十九年的生命。据说尸体被打捞上来时,脸上是平和的表情,没有痛苦。

人间失格,看见那个很丧的太宰治。

物哀三书读后感篇十一

看梶井基次郎的《柠檬》让我体会到了日本文学中极致的物哀之美,那是一种发自内心地对外部事物的感触,或喜悦,或愤怒,或恐惧,或悲伤,或低徊婉转,或思恋憧憬。

物哀是一种生死观,其主体追求“瞬间美”,不惜在美的瞬间“求得永恒的静寂”,是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大家本居宣长提出的文学理念,简单来概括物哀即是真情浪露。梶井基次郎的《柠檬》透露出的物哀之美或许和他自身经历有莫大的关系,梶井基次郎自幼便身染肺结核,满三十岁生日后即因肺结核撒手尘寰,生前作品仅有二十余篇,且都是近似散文诗的小品文,同时也是少数生前无名、死后却得到价值肯定的日本作家。

川端康成曾说:梶井是位艺术家,他的程度我是连边儿都沾不上。三岛由纪夫、吉行淳之介、开高健、庄野润三、安冈章太郎等都曾赋文公表基次郎的作品带给他们的影响,可见梶井基次郎在日本文学界的影响之广。

由天地出版社再版的梶井基次郎的《柠檬》中收录了他的《柠檬》《樱花树下》《太郎和街》等19篇作品,相当于梶井短暂的一生中优秀作品的回顾。看他的文章你会发现特哀之美于他的作品中发挥到了极致,也会在他如泣如诉的行文中感受到一个身患重疾者构建出的带着淡淡忧郁的理想国。

因为身患肺结核,他在有限的生命中总会有一种不可名状的不祥之感始终萦绕在心头,因为疾病的困扰,他的感官世界总是比其他人来得更加敏感且多情,所以他总是能在一些外表破旧的事物中发现别一番美感的东西,如同看不见世界的盲人一般,他们的听力会异于常人的灵敏,而梶井则是能在如他一般衰败的事物中发现美、感知美。

同样我们也可以在文章中看到梶井表露出的日本“丧”文化,例如他在街道漫步时会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之中,幻想着自己逃离至一个安静的某个旅馆的空房间中,就在那里躺上一个月,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喜欢凋零萧条的街道,喜欢烟火上俗气的色彩,喜欢舔尝玻璃弹珠的味道,这些都表明作者的嗜好与俗世健全的价值观完全脱线。如果不是因为自身所受疾病的困扰,或许他便不会幻想如此丧的幻境,也不会在行文中透出一股忧郁之感。

美丽的东西——但一定要是那种能够触动我死气沉沉的神经的东西。这种东西总能自然而然地给我以慰藉。

读梶井的文章无处不在的物哀之美让你的心情会随着他的阴郁之美变得沉静,他用生命中不可知的时间里探索一种超越理性的纯粹精神性的感情,表达着一种隐隐约约的有时甚至是极深极痛的哀情。

也正如《柠檬》后书封所述:梶井基次郎的作品多以心境为主,内容近似散文诗,他擅长以象征的手法及幻想构织出忧郁的世界及理想。梶井基次郎的行文优美流畅,凝结着淡淡忧郁,如和风细雨般沁入人心。

《柠檬》描写的不仅仅是一个宿疾缠身的青年之心像,更是日本极致之美物哀的充分体现。

物哀三书读后感篇十二

生命是有颜色的吗?生命是有厚度的吗?生命是有感觉的吗?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它独有的轨迹,它被身边的事物感染,也感染着其他事物。当生命与文字交融,会谱写出怎样的一首歌?

“物哀三书”包括了太宰治的《人间失格》、中岛敦的《山月记》和梶井基次郎的《柠檬》。“物哀”是日本一种文学理念,我想,要读懂这些经典的文字,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物哀”。“物哀”是对万事万物的一种敏锐的包容与体察,“心有所动,即知物哀”,那些心为之所动时产生的细腻、沉静的感受让文字变得美好而动人。

《柠檬》是日本近代作家梶井基次郎的作品集,收录了《柠檬》《樱花树下》《太郎和街》等19篇代表作,他的文字里忧郁中带着美好,幻想中又交织着理想,那些或喜悦、或恐惧、或悲伤、或幸福的文字如和风细雨般沁入人心。

作者说“那段时间常常被外表破旧却别有一番美感的东西所吸引。就算是去看美景,也会选择那种萧条破旧的街”,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是否也会产生一种油然而生的共鸣。你是不是也有走到有亲切感的小弄堂里的经历,看旧旧的房子、看被风雨侵蚀的小巷,有时候我在想,在这样的镌刻着时间的小巷里漫步,我们体味的仅仅是这里的破旧吗?我想我们在漫步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在品味这里生活的痕迹。当时间流经的脚步踏在我们的心头,当岁月的痕迹展现在我们的眼前,那种沉淀的韵味才是吸引我们的地方吧。而街道中那些古树,那些绿草,那盛开的向日葵或怒放的美人蕉,不但给这看似破旧的景象增添一点鲜活,也让看的人感受到生命里的那一丝生机。这样的环境是否总是会吸引我们的停下脚步,找一间小屋住下,听风声,看月色,感受宁静中的那些温柔。

当生活被现实吞噬的时候,总会有太多的消沉默然、随波逐流或不知所措吧,但也总会有一丝意外的欣喜。在大街小巷徘徊、游荡,每一次的驻足是否都会有停下的理由?水果店里色彩鲜艳的水果被排列得像一首清脆悦耳的歌。最吸引人的柠檬,它色彩是那样的单纯,它的形状是那样的可爱。当它那鲜亮的颜色,不知不觉间轻而易举地化解心底丝丝的忧郁,当它的清爽消除了心中的灼热,当它的芳香带来生命的气息。那简单的柠檬变得不再简单,它给人注入活力,让灰暗的生命也在一瞬间变得鲜活起来。

有时候有些不可思议,生命的重量在那一刹在一个柠檬身上体现,压抑与轻松、忧郁与兴奋、死寂与幸福交织在一起。如果把柠檬假想为一颗炸弹,炸碎的是现实的世界,还是看不到尽头的人生?在忧郁的生命中投入一颗柠檬炸弹,生命会有怎样的变化?是毁灭还是重生?

简单的柠檬为何这样特殊?盛开的樱花树为何这样绚烂?海水的颜色为何这样斑斓?疲劳和忧愁、明媚与活泼,有时候就是这样循环往复,又交织融合,谱写出生命中最真实又最梦幻的一首歌。

物哀三书读后感篇十三

近几年,“他者”这两个字是网络上各类学术讯息的热点词汇,最经典的是《哈佛中国史》在序言中,把中国比作一间屋子,我们在屋里面看着窗外的世界,窗外人也在外面通过窗户观察屋里的人,想要了解完整且真实的中国,两个视角缺一不可。因此,“海外看中国”等系列书籍深受国内读书人好评,大家都想了解一个更客观更理性的中国,探究时代发展的轨迹。

不过我觉得,欧美国家看中国,虽然有一定的道理,可毕竟文化传统和体系不同,观点未必中肯。其实,有一个现成的“他者”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一衣带水的日本。这个国家近现代积极“脱亚入欧”,可毕竟曾经身处中华文化圈,传统文化的烙印特别明显,是东西方文化交汇之处,他们的眼光对于我们特别有参考价值。

日本作家中岛敦出生于1909年,父亲和祖父都是汉儒学者,他自幼受家庭熏陶,熟悉中国古典文学,长大后又积极摄取西欧文学营养,其作品有强烈的伦理、哲学和道德意味。

以1942年发表的《山月记》为例。故事的主人公李徵出身陇西,天资聪颖且博闻强记,唐天宝末年出仕为小吏,但由于自视甚高不肯媚俗最终辞官隐居,后因不堪贫苦怏怏不乐以至于丧失理智而失踪,当同僚偶遇时,已经异化为猛兽老虎。

整篇通过李徵之口,反思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异化的心路历程,并没有责怪社会的不公,而是警示了“傲慢的羞耻心”。因为它,李徵不肯刻苦钻研打磨自己,以至于远离尘世人情,最终导致内心失控,外形变成与内心相同的模样,人内心深处原始的兽性被激发了出来。

从异化的角度来说,陇西李徵这个角色堪比《儒林外史》中的范进,范进是用来批判明清体制对人的戕害,而中岛敦对中国士大夫阶层的观察入微属于借古讽今,对现代人也具有强烈的批判和警示意味:人总归要通过不断坚持磨砺自己,才能有所作为,至少在名利面前保持一颗平常心,这样才不会迷失自己,坦然接受被安排好的命运。

这种掌控命运的主动性,在中岛敦的作品《李陵》中也体现得淋漓至尽。和“李广难封”的悲情色彩类似,李陵也是一个悲剧人物,完不成军令状中的KPI,又被俘,虽然没有和汉朝为敌但却背上了“叛徒”的名号,又因为全家因他而死背上了“不孝”的骂名,且在苏武这个忠臣“标杆”前处于道德劣势,再加上点头之交司马迁的遭遇,李陵在后世背负了太多的道德议论。

和中国传统史学家以李陵为悲情人物而偏重于作为负面教材不同,中岛敦在小说中站在李陵 他的角度,对他的心路变迁做了细腻的分析与刻画,不同于以当权者为本位的视角,更显得富有人文情怀。

爷爷李广因为终生没有封侯,最终却因为迷了路恐怕被刀笔之吏侮辱而自尽,想必骑射世家李家内部对大汉朝廷的派系暗斗以及官场穿小鞋都是愤恨的,面对汉武帝死后霍光的使者,李陵一句“归易耳,恐再辱,奈何”道尽了看透中央集权体制的沧桑。毕竟霍光等好友掌权时能护住他,可以以后呢,万一死后又被扒坟扬灰呢?

在中岛敦笔下,李陵的悲剧并不是第一无二的,他的遭遇是从古至今“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文人武士们都可能面临的遭遇,有的人在忠君爱国的思想下,被迫失去了生命,也有人失去了灵魂。李陵不同于陶渊明,他最初的选择是主动的,中间是被动的,最后是好死不如赖活着,以亲身经历演绎了“活着”这种状态。

中岛敦笔下的故事,很多取材于中国的史书或者古典文学,让沉浸在传统观念中的我们,阅读后获得了一个全新的现代体验。死亡很容易,活着却很艰难,这是体制的对人的束缚,但中导读用司马迁的遭遇告诉世人:好好地、甚至苟活,只要能做出有意义的事情,就算过程中有屈辱又算得了什么?这是对世人的慰藉,告诫世人不论身处哪里的狂风骤雨,坚韧地做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这就是我们的邻居日本的视角带给我们的启示,西方太遥远,日本很近,“他者”就在身边,不一定在欧美,让我们能看清楚自己,做更好的自己!

物哀三书读后感篇十四

《柠檬》

引言:

作为日本文学的爱好者,看的日本小说、诗集,也能堆成墙壁的一个角落了。

日本的文化,总给人一种弥漫在骨子里的哀伤,一种繁华到极致,随时会倾覆的惶惶不可终日之感,就像樱花,盛开之时,就是凋落之期。

接触到这本《柠檬》,这种感觉就在文字里展示得淋漓尽致,我像是被作者指引,走到了孤独的尽头,那里除了我自己,什么都没有,到最后,连我自己,都没有。

《柠檬》

看这本书之前,我个人建议先了解一下作者的生平经历,再阅读,这样体验感更好,更容易代入情节,但是如果太痴迷,也容易走进心灵禁区,各有利弊吧。

作者梶井基次郎,只活到了31岁,从出生时就不顺利,父亲迷恋酒色,母亲不堪其苦携子跳楼未遂,八岁身患疾病,差点人没了,15岁时弟弟过世,20岁又重病,反反复复高烧再加咳血,31岁病重不治,撒手人寰。

而就是这样命途多舛的人,笔耕不缀,把内心的烦闷苦楚都幻化成文字,让想象插上翅膀,行文优美流畅,凝结着淡淡的忧郁和哀伤,如和风细雨,沁人心鼻,用散文诗的形式,讲述那些在我们普通人看起来平平淡淡,于他却是人间难得的故事。

《柠檬》

于我们自己,如果我的生活和作者一样,病痛和苦难交替出现,我能有作者的心境吗?

很显然,我不行,这样的日子,我们可能一天都过不下去,选择一了百了了。

而作者苦苦坚持了31年,身体或许在疼痛里,而灵魂却如自由飞翔的鸟儿,可以去往任何想去的地方。

不喜欢闹市街巷,那就去萧条破旧的街道,不喜欢一尘不染的商业街,偏爱些有亲切感的小弄堂,那些被风雨岁月侵蚀的背街小巷,那些摇摇欲坠的倾斜屋房,那些杂草丛生的地方,让人流连忘返。

不是刻意的标新立异,作者在描述这段文字的时候,我很能理解其意,我们每个人都有想要逃离人群的瞬间,特别是在身体极度不适的时候,这种感觉越强烈,甚至会想把自己的肉体都抛弃,让灵魂自由。

而一切故事的转机,是作者遇见了一间特别的水果店,囊中羞涩的他,用身上仅存的钱买了一个梦中柠檬,而这个柠檬可以指代任何带给我们治愈的事物。

它不仅仅是一个柠檬,它是我们的救赎。

对于作者来说,或许是写作这件事,他把他的文字最终留了下来,出版成书,作为他来过的证据,给我们一段属于柠檬的时光。

而我们的人生,何尝不像品尝柠檬的滋味,起先是酸涩,不忍入口,中间是苦涩,令人感叹,而等到岁月走到尽头,我们能从中感觉到甜蜜的回甘,希望还能从头来过。

可是人生哪里有从头再来的机会呢。所以请好好珍惜每一个时间阶段,酸也好,苦也好,甜也好,都是历练,等旅途结束,哪怕有遗憾,也不仅仅只是徒留遗憾。

End。

物哀三书读后感篇十五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网易云歌曲成为了大家的网抑云阵地,在“抑郁重镇”一首叫做《人间失格》的钢琴曲的留言竟高达5万多条。每一条留言都很负能量,但又都相互支撑相互依偎搀扶。 而这首钢琴曲的灵感,正是来自同名小说《人间失格》,这本书则一直以来被称之为丧文化的典型代表。《人间失格》是物哀三书的第一部,这是日本作家太宰治的作品,总的来说《人间失格》是史上第一丧书,因为这本半自传小说是太宰治的绝笔之作。他在写完这本书之后,就和情人山崎富荣在玉川上水投河自杀了。

书封设计

但是这本书是名著,它广受欢迎,同时也一直被列入各种版本的“人生必读书目”之中。那这本书的神奇之处究竟在哪里呢? 其实这本书更像是作者的自传,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人间失格》的主角大庭叶藏,出生于大户人家,从小衣食无忧,生活富足,但家庭氛围却与之截然相反,刻板压抑的习惯时常令他感到不适。

太宰治自画像

同时,周遭人不断凸显的虚伪自私也导致他始终心怀恐惧,胆战心惊,觉得没人可以相信,以至于他觉得自己身陷地狱,连对生活都产生了怀疑。 性格懦弱自卑的叶藏,没有勇气和胆量面对现实,为了显得自己合群,他绞尽脑汁想到了一个办法——用滑稽的言行讨好别人。在长时间的伪装和扭曲之下,他不由得开始习惯性的讨好别人,以取悦别人为自己的做事宗旨,但是越是这样却让他愈加难受。因为伪装让他无所适从,难以选择。他的不会拒绝,成为他不幸的根源。

电影人间失格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我的不幸,恰恰在于我缺乏拒绝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绝别人,便会在彼此心里留下永远无法愈合的裂痕。” 这种恐惧,让他不堪重负,心力交瘁以至于彻底崩溃。最终,他觉得自己人间失格,选择放弃生命……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因为阿叶自始至终都是个可怜之人,他小心翼翼的讨好每一个人,原以为会收获不一样的天地却把自己推入了无尽的深渊之中。

电影人间失格

电影人间失格

《人间失格》里讲述的心灵困境,每一个的成长过程中多多少少都会遇到,但只有太宰治用最直白赤裸的语言将它们写了下来,让每一个人看到,他直逼我们每一个人的灵魂,让我们看到我们惧怕的一面。 这本书不断逼问着我们, 你坚持在做真正的自己吗? 你有因为迎合他人而感到痛苦吗? 你知道什么才是自己的内心真正想要的吗? 你知道在孤独迷惘失去自我时应该如何自处吗?

电影人间失格

如果你也经常感到失落沮丧需要找个情绪的宣泄出口;如果你也是个过于敏感经常面临内心挣扎的年轻人:如果你也在探寻人生真正的意义,不妨到《人间失格》中寻找答案!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