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生物你吃啥》是一部描写史前生物饮食习惯的科普读物。通过对恐龙、剑齿虎等史前生物的研究,揭示了它们的食物来源和饮食习惯。读后感叹史前生物的适应能力和生存智慧,也让人们对史前生物的生活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文章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史前生物你吃啥读后感第一篇
一本适合家长带着孩子一起读的科普书。 摊开这本书的时候,闻着印刷品独有的清香,恍惚间像回到小时候看十万个为什么、世界未解之谜的那会儿。 有多久没翻开一本这样的书了呢? 它并不试图教我做人,教我读懂别人或者自己的心理,也不想灌输给我为人处事的道理,不去解释社会运行的宏伟蓝图,也不是某些人的苦难回忆,它也不能教我赚钱让我发财,或者讲讲鸡汤打打鸡血。 这本书,表里如一,就为了回答一个问题:恐龙怎么吃,都吃啥? 想起来网上有个煽情的段子:别人都关心你飞得高不高,只有我心疼你一路上累不累。这本书的作者只关心恐龙们吃得好不好。 搞清楚这个问题不能帮我们解决任何现实中的困难,知道恐龙们吃啥这种知识点也几乎对我们的生活有任何影响,它甚至没法帮你在饭桌上吹牛皮。 你能想象酒过三巡之后,你突然生硬的打断大家的畅谈,然后说,我来考考你们,你们知道恐龙们吃啥吗?不,你们不知道,你们只关心你们自己。 大家可能的确回答不上来,但应该会在一瞬间达成了你脑子有病的共识,而且你要知道,卖弄学识被活活打死的概率很低,但绝对不为零。 这本书就是那种,单纯为了满足身为一个人,最纯粹的,最原始的,不带有任何功利的好奇心。 真正的好奇心永远都是从一个具体的问题开始的,好好回答这个问题,可能就是培养一个人探索精神的萌芽。 如今我们国家不缺硕士生博士生,但又有几个人对自己研究的课题、从事的项目感兴趣呢?我觉得科研人最可悲的不是研究失败,而是仅仅把科研当作饭碗,只是例行公事,失去了探索的乐趣,甚至觉得痛苦。 很多人都喜欢说自己已经失去了好奇心,我以为好奇心不会丢失,只是在沸沸扬扬的日子里蒙上一层灰尘,大家都喜欢听故事,就是最好的证明。 只要我们还喜欢听别人的故事,就不会放弃对生活的好奇和热爱。 翻开这本书,或者翻开任何一本满足好奇心的书,祝阅读愉快。
史前生物你吃啥读后感第二篇
食物,堪称世间一绝的奇妙议题。在经济学领域,它是生产与交易的商品,直至其被品尝的那一刻,这段经济旅程方才画上句号。而社会学家眼中,食物则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差异性与阶级变迁的微妙轨迹。与文化学家聚焦于食物如何构筑认同、界定社群不同,社会学家更热衷于探索食物在阶级中的演变历程。而回溯至史前时代,食物又承载着怎样的意义?作为生态系统的基石,它不仅是生物生态位的直观展现,更是生物习性的重要依据,这一课题无疑蕴藏着无尽的探索价值。
《史前生物你吃啥:恐龙时代的美食盛宴》就从这一议题出发,以独特的视角探索了恐龙时代的饮食习惯,将古生物学的研究成果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通过恐龙化石所呈现的嘴、牙齿、喙、爪、咬合力、胃内容物等,我们可以重建史前生物的生活习性,而通过这些饮食习惯的研究,我们又可以反推嘴、牙齿、喙、爪、咬合力的具体内容,形成相互印证:咬合力是肉食恐龙觅食的重要条件,而牙齿则是植食性恐龙的重要依仗,所以植食性恐龙换牙速度也比肉食恐龙快得多;特暴龙虽然是北美洲的霸王龙在亚洲的近亲,但他们的身体结构显示他们存在食性差异;梁龙的脑袋狭长,牙齿位于吻部前端,所以习惯将叶片从枝条上“撸”下来吃,迷惑龙的嘴巴宽大,或许会一大口咬下植物的枝叶,圆顶龙吻部较钝,口中有凿状牙齿,不仅前端有分布,嘴部的两侧也有,应该会用牙齿将枝条和树叶“剪”下来送入口中;来自不同家族的动物因为各种原因演化出类似的食性......
此外,食物这一话题除了可拓展的科学性和丰富性,更能将关于史前生物复杂的科学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生活元素,使得全书的科普内容更加贴近大众,提高了阅读的趣味性。
不过,在阅读的编排上个人感觉还需要调整:目录中的页码随着章节的标题位置走,但是章节标题写在开本的右侧(也就是章节的第二页),会导致内容混乱,读者分不清章节第一页的内容到底属于前一章节,还是这一章节。此外内容的编排也不是很合理,以白垩纪这章为例,《白垩纪的东北菜》这节是按区域写,但是《驰龙一家》却又是按种属写,《陪恐龙逛超市》却又是按食性分,写植食性恐龙,霸王龙又分了两节写,比较混乱。
史前生物你吃啥读后感第三篇
《史前生物你吃啥:恐龙时代的美食盛宴》的插画是由知名科普作家、插画师蔡沁所绘。
之前他的作品经常在某博发布,由于风格有趣,内容易懂有深度,无穷小亮看到后觉得他非常有才华,于是便把他介绍给博物杂志连载作品。在《博物》《十万个为什么》《我们爱科学》等科普杂志里的插画深受读者好评。
一般类型的插画想要得到读者好评,可能只需要颜色漂亮,或者是构思巧妙就行,但科普类插画则不同,不仅要好看有趣,还要尊重事实。
比如这本有关于恐龙的书,是给孩子看的科普作品,就要在画插画之前,去多方面查找历史资料,去看不同的恐龙的真实样子,以及在当时当地的真实环境,这样才能算得上是一本能给孩子学习知识的好书,否则就是误导孩子了。
但要做到专业,前期的准备工作可谓是非常的繁琐。借用张辰亮老师的一句话来说就是:这种作品形式使人轻松地接受古生物知识,读者有多轻松,作者就有多不轻松。
恐龙吃什么?看起来这个主题似乎很容易展现,不就是食草性和食肉性的区别吗?哪些恐龙吃草,哪些恐龙吃肉?一区分不就可以了吗?
但问题来了!
食草性恐龙吃的草是什么草?现在还生活在地球上吗?同一物种的草,从远古时期到现在又发生了什么改变呢?
食肉性恐龙吃的肉是什么肉?现在还有这一物种吗?谁吃谁?谁被谁吃?谁是肉食性恐龙的食物链顶端?……
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要区分不同时期的恐龙,有的恐龙是白垩纪时期才出现的,那就不能和三叠纪时期的恐龙一起出现。
所以专业,才是这本《史前生物你吃啥:恐龙时代的美食盛宴》最大的特点。
书里的内容分成了三个部分,分别是备菜、前菜、主菜。
第一个部分“备菜”介绍了一些恐龙自身的特点,比如嘴巴、牙齿、爪子等样子,这些器官决定了它们能吃什么样的食物,爪子锋利的可以紧紧抓住猎物、舌头灵活的能把树叶精巧地送进嘴里……
第二个部分“前菜”,则给我们介绍了部分恐龙的进餐特点,比如说腕龙的脖子长,所以它可以轻松地吃掉高处的叶子,而梁龙的牙齿位于吻部前端,采食地面的蕨类食物则比较方便……
第三个部分“主菜”,是给我们具体介绍了白垩纪时期恐龙的进食喜好。比如短冠龙喜欢吃肥美多汁的木兰花、恐手龙会吞食一些石头来促进消化,霸王龙非常喜欢三角龙的脖颈肉,而且它们还会吃同类……
这些恐龙生活在什么时期、吃什么、长什么样,以及科学家们是怎样发现恐龙们爱吃这些东西的,读完这本书,这些知识都能学到了。
不过假如作者能在这三个章节里再细分一下时期就更好了,从三叠纪到侏罗纪再到白垩纪,这三个时期的恐龙代表依次出现,这样孩子们看起来会更直观和系统。
如果家里有孩子也很喜欢恐龙,又不想让孩子学到不对的知识的话,这本书我非常建议让孩子去读一读,很有趣,内容也不生涩,孩子们在看漫画的同时就能边学有用的知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