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探讨了乡村儿童教育的重要性及影响力量。作者认为,教育是改变乡村孩子命运的关键。通过教育,他们可以拥有力量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家庭。文章呼吁社会各界关注乡村教育,为乡村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让他们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是什么带来力量——乡村儿童的教育读后感(一)
文/岸晓风
说到乡村教育,的确是一个人人都可以发言而且也人人都有想法的话题。一方面,现在的城乡教育差距和以往相比,不是小了,而是大了。很多人都记得,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北大清华,来自农村的新生能占到30%,但是曾几何时,这一比例已经超不过10%。这说明,乡村教育应该一如既往地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那么社会各界到底关注了没有?答案是肯定的。就拿支教来说,国家就花费了很大的力气,也想了很多的办法。每一所大学都有支教项目,很多名校的毕业生就是通过支教认识了农村,也认识了农村的教育。这这方面,近年来也有不少的著作问世,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但是,当我读到德国的卢安克先生撰写的关于中国支教思考的《乡村儿童的教育带来力量是什么》时,我还是被深深地震撼到了,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广西农村支教,还做了如此深刻的思考,提出了若干建设性的意见,是我没有想到的。当然,也促使我认真的阅读这本书。
在书中,作者的一段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认为,留守儿童缺少的不是钱,不是被接到一个发达但陌生的世界,而是缺少一个属于自己的、像一个熟悉的家一样的地方。更缺少的是一个长久、稳定、只属于自己或自己班级的、比哥哥更有权威的大人在身边。应该说,没有对乡村教育深刻的洞见,是没有这样的见解的。
作者在广西东兰县一个山村的小学支教10年,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淋漓尽致的展现在了这本书中,全书共分为八章,分别是“真实”“感觉”“活动经历”“意识的发展”“意志与意识”“创作会带来什么”“归属”“寻找内在的自然”,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对自己的定位不仅仅是一个观察者,更是一个参与者,一个对中国乡村教育作出了贡献并进行了深入系统思考的人。
写到这里,不由得的想到了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他于1927年南京郊外的晓庄创办了一所师范学校。在开业典礼上,他写了一幅对联:“和牛马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粱菽麦稷棉下工夫。”卢安克的教育理念与陶行知先生不谋而合,乡村教育,不仅仅是要养成学习知识的能力,更要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世界观。
是什么带来力量——乡村儿童的教育读后感(二)
说实话,看完《是什么带来力量——乡村儿童教育》,我的内心非常震撼。
这种震撼来源于作者的身份。作者卢安克是一位德国人,来中国做扶贫、支教工作。他毕业于汉堡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1990年作为交换生首次来到中国,1997年开始在中国的支教工作。这对很多人来说是不可以思议的。放弃在大城市发展,去中国偏远农村和一帮孩子在一起,生活条件差,教育设备落后,这不是自讨苦吃吗?
这种震撼来源于作者的坚持。他不仅选择到贫困山区的小学到老师,而且一干就是20多年,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真的很让人佩服。这可不仅仅是靠勇气就能做到的,“他们必须学会如何面对困难,如何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点上,卢克安找到了自己的方法。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自然环境的小学教育生活中,以极大的耐心和教育者的思考来践行自己的教育理念,并在教学相长中不断总结、前进。
这种震撼来源于作者对教育的认真思考和总结。卢克安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兰县一个山村的以所完小给学生上课10年,他与学生共同创作并在其中做了最细致的观察,最深刻的思考,并把自己的教育感受记录总结了下来,结集成书。因为是作者的真实经历和体验,所以,结论也就非常有说服力。卢安克用一颗赤子之心扎根乡村教育,他认真备课,详细写出上课的安排,和学生们同住一个宿舍。他引导学生画画、唱歌、创作电视剧,并让孩子们参与到改造自己生活环境的行动中来。这种我们极力提倡的素质教育,在卢安克这里得到了最好的实践。孩子们在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审美能力、合作精神、对生死的理解等等,都得到了提高。
卢安克在教学中充分认识到了教师言传身教的重要性,以及教师心态对学生的影响。他在书中毫不避讳自己的失败,比如《我最失败的活动》一章就讲述了他带领学生纪念在游泳池中失去生命的牙东云时的失败,并总结了活动失败的教训:学生并不缺少可承受的东西,反而在农村要承受的已经太多。没有大人来安慰他们或跟他们分享。但小孩要追求的是进入生活和热爱生活。这是由于不同的物质条件和特殊的成长环境决定的。所以,这时候,老师教学方法的“因地制宜”就非常重要。
书中最让我震撼的还是作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思考。其实他执教的村子的很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全书都有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但作者还是用了一节来专门讨论这个问题。在“留守儿童的归属”这一节中,作者指出了现在的留守儿童越来越难以管教的原因,认为最好的解决办法不是让家长回到孩子身边,也不是让孩子跟家长去完全陌生的大城市,“更实际的解决办法是通过教育,通过我们能跟学生做的事情和创作来起作用”,进而让孩子有归属感,不论物质还是精神都能得到满足。当然,这个方法在实际中推行起来可能需要考虑各种细节,需要更完善的制度,但确实是一个思路和方向。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卢克安虽然在中国人,但他用实际行动把这句话践行到了自己的教育生涯中,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值得我们中国教师学习!
是什么带来力量——乡村儿童的教育读后感(三)
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说过“卢安克”这个名字,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是在中央电视台的一个节目中看到的。
图片来自网络
在百度上搜卢安克的信息不是很多,百度百科上是这么介绍卢安克的:“卢安克是德国人,1968年出生在汉堡,是一对双胞胎中的弟弟,做过帆船厂的工人、帆船教练,当过兵,后进汉堡美术学院读工业设计。1990年夏天为期3个月的中国之旅,改变了这位德国青年的人生。在广西的大山里辗转多处山村,进行义务支教。 据2012年10月28日央视播出的《看见》栏目,卢安克由于家人的反对离开中国回到越南等待。”著有《是什么带来力量》和《与孩子的天性合作》两本书,在2022年的4月《是什么带来力量》进行了再版,我带着对卢安克的尊敬和好奇在这本书刚出版不久就开始阅读这本书了,但是断断续续看了好久才看完这本书。
在《是什么带来力量——乡村儿童的教育》这本书中主要介绍了卢安克2003-2013年在广西板烈小学任教期间的经历,在与孩子们互动过程中的经历和感悟。
《是什么带来力量——乡村儿童的教育》
作为一本教育人文类的书籍,这本书有一些比较专业的内容,对于一些不从事教育行业的人来说,可能部分内容有些枯燥或是说没有那么有趣,但是这本书的确是一本非常值得读的书。我们对教育的关注一直很关注也很重视,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有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我们在新闻上看到很多啼笑皆非的父母和孩子之间因为教育而发生的事情,其实可能是我们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出现了问题。
如果大家看到《是什么带来力量》的封面就会知道,这本书还有一个副标题“乡村儿童的教育”,所以在书中会提到很多有关留守儿童的教育。在书中结合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以点带面的提到了我们现在教育的问题。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书中提到想要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最好的方法不是让留守父母回到孩子身边,而是让孩子有归属感。这里说的归属感不是说物质上的归属感,因为很多留守儿童家里的物质条件并不差,甚至非常好。我们要做的是通过教育让孩子通过创作来起作用。让孩子有归属感,归属感主要有物质归属、精神归属和心理归属,这三个归属感相互作用,才能让孩子能够正向、健康的成长。
图片来自网络
对我来说,《是什么带来力量——乡村儿童的教育》是一本值得多读两遍的书,除了能让我了解教育更深层次的意义之外,对人的想法和人生态度都有新的启发和改观,人生未必能够完全和纯粹,但学会坦然接受也是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