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一无所有,一无所惧 : 张幼仪传》读后感锦集

《一无所有,一无所惧 : 张幼仪传》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8-06 17:56:04
《一无所有,一无所惧 : 张幼仪传》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4-08-06 17:56:04   小编:

读完《一无所有,一无所惧 : 张幼仪传》,让我深受启发。张幼仪在逆境中坚强不屈,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展现出了无畏和坚定的品质。她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勇气和毅力,就能战胜一切。这本书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励志传记,让人深受鼓舞。

《一无所有,一无所惧 : 张幼仪传》读后感(篇一)

她活出了不一样的自己,张幼仪从小内心向往学习,不管是父母的不支持还是婚姻的束缚,丈夫的嫌弃,都没有阻挡她学习成长的脚步,这不才是真正令我们敬佩的地方吗。我认为,并不仅仅是她作为那个年代的女性所造就的事业和对家人责任的担负,而是她正真活出了自己,一路走来不仅成就了自己更成就了他人。

有人说张幼仪辛苦一生还不如陆小曼玩的潇洒,可这是一个世人非常世俗的评价,难道每个人活着就是为了身体得享受吗?虽然表面上看张幼仪一生经历了不少挫折,而陆小曼似乎坐享其成,但张幼仪是为自己而活,陆小曼甚至林徽因确打着爱情的旗号,诗人向往的浪漫令徐志摩迷恋,最后彻底把自己从一个独立浪漫有追求有才华的诗人变成一个整日为生活奔波的可怜人甚至从未得到陆小曼的体谅,因为自己的放纵导致后期生活都不能自给,这样活的快乐吗?

《一无所有,一无所惧 : 张幼仪传》读后感(篇二)

读了这本书对于张幼仪我有些失望。

没错,是失望!

她不是网友所说被徐志摩抛弃后,独立自主的大女主,她终身都没有摆脱中国传统女人思想的禁锢。

1900年出生,一个辛亥革命还没开始,西方新思潮只存在于少数人身上的时代。

父母传统迷信,几个哥哥只是受过西方教育的传统男人,他们爱着这个小妹妹,却又摆脱不了让她成为中国传统女人的希望。

从15岁到20岁,五年的婚姻/侍奉公婆/生下长子,20岁徐志摩有了书信来往的女朋友,向她离婚,她大着肚子从英国到法国,再到德国生子,同意离婚生下孩子。

一个人在德国养育孩子,每个月收到徐家的三百大洋,还没有后来陆小曼一半的花销多。孩子重病向徐家要钱无果,最后孩子死在三岁。

这时候徐志摩被家里安排陪她,张幼仪还抱有希望,直到丈夫欢天喜地的去和陆小曼结婚。

她23岁回国再到33岁送走徐志摩,这十年她和徐父徐母住前后院,照顾他的父母。

连徐志摩的母亲,都是她这个干女儿给办的丧失。她说她不懂爱情,拼了命的对徐志摩好又是为了什么。

她23岁成长成了徐志摩佩服的人,但是彼时徐志摩有了陆小曼。当徐志摩为了陆小曼的奢侈生活多方奔波,最后死在飞机上。

又是她料理一切!

33岁到53岁,徐志摩死后的二十年,有位医生向她求婚,她都要写信给二哥和儿子的意见。

可他二哥犹犹豫豫,劝她慎重。仿佛一个女人不为了男人守寡就是不守妇道,没有贞洁之名。

可是她的人生呢?

陆小曼一生背尽骂名,放浪不羁,活得如此自我。她却活得谨小慎微,从不肯说谁一句坏话。

怨林徽因,也只说她不该答应了徐志摩,最后徐和她离婚,林徽因又嫁了别人。

林徽因/张幼仪/陆小曼。

世人认为林徽因活得最成功,世俗意义上,她是建筑学家,是国徽设计者,是东北大学名师,是梁启超的儿媳,梁思成的妻子。

多么多的头衔。

评价张幼仪也多是好话。

可我宁愿张幼仪学学陆小曼,那么她的人生,或许没有那么多不幸。

《一无所有,一无所惧 : 张幼仪传》读后感(篇三)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徐志摩是众人眼中的大才子,而我对他大多数的印象都停留在《再别康桥》,感叹他拥有如此的才情,写出如此优美的诗。 只是,提起他的第一任妻子张幼仪,可能了解她的并不多。这位叫张幼仪的女子,虽然深陷命运绝境,被命运抛弃,但是,她却超越世俗的局限,华丽转身,惊艳世界,用尽一生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答案。 1900年,出生于江苏宝山县名门世家的她,从小备受父母兄长的宠爱,家中为她取的小名叫幼仪,“幼”是善良之意,“仪”则代表着正直与端庄。家人希望她成为一个谦恭、端庄、秀外慧中的女人。这个名字是一种祝福,但也仿佛是一种无形的枷锁,预言了她命运的走势。 出嫁前,张幼仪过着无忧无虑的少女生活,她性格温顺,知书达理,行为谨慎,善于察言观色,是一个典型的大家闺秀。 张家共有8个儿子,张幼仪和她的二哥最要好,她儿时对外面世界的了解,大多来自他的二哥。除了二哥外,跟她关系最好的还有她的四哥。 两位哥哥在他日后的生命中都给了她无尽的关怀。不同的是,二哥想给她自由,四哥则希望她回归传统。而且,她的丈夫徐志摩,那纠缠她一生的“劫”数,也是由四哥挑选来的。 张幼仪本人也曾说过:“我身在变动的时候,所以我有两副面孔,一副听从旧言论,一副聆听新言论,我有一部分停留在东方,另一部分眺望西方,我具备女生的内在气质,也拥有男性的气概。” 当时,她就读于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在那里接受着先进教育,成绩优异。但是,还没等张幼仪毕业,家人就把她接回家,她依照"父母之命"成了徐家大少奶奶。 用现在迷妹的话说,能嫁给如此风流倜傥、博学多才的徐志摩,该是人生多么幸运和幸福的事!然儿,事实并非如此。 徐志摩第一次见张幼仪的照片,就以一句"乡下土包子"给她定了型,再加上徐志摩从心底里反感父母包办的婚姻,所以无论张幼仪是何等端庄贤淑,再怎么聪明能干,都入不了他的眼。 婚后,徐志摩从没有正看过张幼仪一眼。到了第三年,张幼仪诞下一个男孩,徐家举家欢庆。徐志摩对这个儿子非常喜欢,后来,他到美国留学,与家人信中常提及幼子,但对孩子的母亲却只字不提。 1920年冬,张幼仪出国与丈夫团聚,之前大家都认为是徐志摩思念妻子,写了那封让妻子出国陪读的信。其实这封信是他极不情愿应张幼仪的二哥之请而写的。 后来,因徐志摩爱慕林徽因,在张幼仪怀孕两个月时,徐志摩决绝地提出离婚,见张幼仪不答应,便一走了之,把她一人撇在举目无亲的异国他乡,那段日子对张幼仪来说,无疑是在烈火中煎熬。 张幼仪想到了死,但她忽然想起"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句话,于是,她坚定地打消了死的念头。 我们试想一下,当张幼仪听到徐志摩离婚要求时,内心是多么的无助,多么的惊慌失措,一个人在异国他乡,又怀有两个月的身孕。 看到这里,我非常瞧不起徐志摩在面对婚姻时的自私与懦弱,自私到把怀有身孕的妻子丢在语言不通,人生地不熟的外国,懦弱到离婚时还要朋友在身边给他壮胆。 当他与张幼仪成功离婚后,就迫不及待地和朋友庆祝起来,甚至一回国就发表了离婚通告,一副小人得志的模样,为自己的懦弱行为冠上解放思想的名义,替自己找各种借口为自己开脱。 也许,正是徐志摩的这份多情,亦或是他的薄情,成就了他的才情,可能他和张幼仪注定无法成为一对很好的灵魂伴侣,或许,他们可以好聚好散,但他却选择了一个最糟糕的方式来结束这段婚姻。 1921年,张幼仪产期临近,无奈之际,她给二哥写信求救,辗转到柏林生下了第二个孩子。 当一个人被逼得走投无路时,只有两个选择,一是自我毁灭,一是重新来过。张幼仪选择了浴火重生,她带着一颗破碎的心辗转到德国,期间,她的第二个孩子染病夭折。 离婚后又经历丧子之痛,张幼仪咽下了所有的伤与痛,边工作边学习,终于,习得一口流利的德语,随后,她又进入学院,专攻幼儿教育,塑造了一个全新的自己,真可谓置之死地而后生! 回国后,张幼仪先是在东吴大学教德语,后来在哥哥的支持下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并将银行扭亏为赢,与此同时,她又出任"云裳"服装公司的总经理,她设计的服装当时曾在上海风靡一时。 1934年,张幼仪应邀管理党内财务,一时威风八面。可以说,此时的张幼仪事业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她已从跌宕起伏的命运中完成了人生华丽的转身。连徐志摩日后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都夸赞她是个有志气有胆量的女子。 从一定程度上说,是徐志摩的无情和决绝成就了张幼仪,如果没有他的离开,可能她就是一个相夫教子的标准的贤妻良母,但正因为徐志摩的离开,促使张幼仪努力学习,一步步成长起来,不仅把孩子教育得很好,也成就了自己的事业,成为了人生的大赢家。 不但如此,张幼仪还有一颗善良宽容的心,回国后照顾徐志摩的双亲,为徐父送终,在徐志摩妻子陆小曼穷困潦倒时还不时地接济陆小曼。 正是张幼仪的隐忍、坚强、善良、宽容,使她不仅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而且在五十几岁时又遇到了自己的真爱,从此,她幸福地活到八十八岁,在睡意中安然离世。 这个有着传统文化思想却又不止于传统文化思想的女子,确实令人佩服。 晚年的张幼仪曾说 :“我没有办法说什么叫爱,如果照顾徐志摩跟他的家人叫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的吧。” 其实,在我看来,张幼仪对徐志摩,与其说爱,倒不如说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张幼仪出身名门望族,家人在她小时候,给她灌输的就是三从四德这样的传统思想,这种思想深入她的骨髓,哪怕后来的她接受了新式思想,也无法将传统思想从她骨子里抹去,这也让我理解了为什么徐志摩死后她坚持给陆小曼汇生活费了。 可以说,徐志摩最幸运的是娶了张幼仪,可张幼仪最不幸的是嫁了徐志摩。但是不得不承认,如果没有徐志摩的无情,逼得张幼仪一无所有,一无所惧,不会成就后来涅盘重生的张幼仪。 也许,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一无所有,一无所惧 : 张幼仪传

6.1

林希美 / 现代出版社

《一无所有,一无所惧 : 张幼仪传》读后感(篇四)

世人提到徐志摩,会想起“人间四月天”林徽因,也会想起“一代才女”陆小曼,而对他的原配妻子张幼仪,知之甚少。

大多数人对她的印象,就是一个封建的女人,是徐志摩眼中的“tu包子”,是包办婚姻里的“牺牲品”,是在婚姻里低到尘埃的悲剧人物。

她的前半生,可以说是悲剧的,被困在婚姻的枷锁里,无法选择。但当她签下徐志摩的离婚协议之后,她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父母之命,成为徐志摩的妻子;怀孕时被出轨,生子后被离婚,她的前半生都是被推着走的。直到离婚后,她一无所有前往德国攻读幼儿教育,回国后成为大学讲师,叱咤商场的女强人......

作为徐志摩的前妻,她用了大半辈子,越过世俗的眼光,华丽转身,成为了张幼仪。

在《张幼仪传》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历经人生沧桑起伏,摆脱旧时代的禁锢,凭借自己的能力,活出了一个独立、自信、优雅的张幼仪。

张幼仪家世显赫,祖父为清朝知县,父亲则是上海宝山县巨富。尽管不是长女,但父母对她宠爱有加,为她起名为幼仪,“幼”有善良之意,“仪”则代表着正直与端庄。

这个名字是一种祝福,也是一种枷锁,预言了她之后命运的走势。

尽管家庭富裕,从小学习琴棋书画,但依然摆脱不了旧思想的教育。“孝道”,是张家对子女教育常挂嘴边的词。

出阁前,以父母为天;出嫁后,对待丈夫、公婆要恭敬伺候,不能说“不”。这种从小灌输的观念,深深地刻在张幼仪的骨子里。

张幼仪人生第一次挣脱传统的枷锁,是3岁那年,母亲要给她缠足,因为实在太疼了,张幼仪拼命反抗,一直哭了三天。

最后二哥听到她哭得太惨了,就对母亲说:“把布条拿掉,她这样太痛了!以后要是没人娶她,我会照顾她的。”

就这样,张幼仪成为了张家第一个没有缠足的女子。她摆脱了缠小脚的命运,却没有让她挣脱封建思维的禁锢。

张幼仪初见徐志摩,是父母给她看的一个银质相片盒。里面装着一张照片,照片中的男人长相斯文,戴着一副圆圆的金丝眼镜,她知道这就是父母为她相中的男人,只温顺地跟父亲说:“我没有意见。”

她可以为裹小脚挣扎,为读书的机会去求父亲。但在这件事上,她没有理由拒绝。

当徐志摩看到张幼仪的照片时,只用非常鄙夷的语气说了句:“真是个乡下的tu包子。”

1915年,两人在硖石举办了婚礼,张家十里红妆,徐家热闹接亲。当地很多人都来围观这场婚宴,一个商贾之家,一个名门望族,在所有人看来,这都是一桩美满的姻缘。

对于两位新人来说,一个满怀期待,一个想要逃离。这注定是一场不幸福的婚姻,正如当初,刚确定结亲的时候,张幼仪母亲给他俩合的八字一样,命中犯克。

哪怕张母将张幼仪的生辰八字改了,特地派人去欧洲采办了嫁妆,也改变不了张幼仪痛苦的婚姻生活。

婚后的张幼仪谨遵父母教诲,跟婆婆做女工,帮助公公理财,徐家父母对她十分满意。而对丈夫徐志摩,她唯命是从,言听计从,换来的却是徐志摩长久的“冷暴力”。

婚后第三年,张幼仪生下了儿子。徐志摩完成父母的心愿,如愿出国留学。

徐志摩出国两年后,张幼仪在二哥的帮助和公婆的应允下,漂洋过海去和徐志摩团聚。出发前,张幼仪满心欢喜,为自己添置了很多好看的衣裳,还请求公公为她请了家庭教师。

这一次做足准备的张幼仪,依然没有等来对她改观的徐志摩。坐了三周轮船达到港口的时候,张幼仪一眼就看到了人群中的徐志摩。

徐志摩忙于学业、文人社交,而张幼仪则充当了一个“老妈子”的角色,在这里为他煮饭洗衣。两人的关系,在异国他乡并没有得到改善。

尽管穿的衣服是张幼仪精挑细选的,徐志摩依然觉得她是“tu包子”;有时候和朋友交谈,徐志摩也故意排开她,用英文跟别人交谈。

在沙士顿生活没多久,张幼仪又怀孕了。当她跟徐志摩说这个消息的时候,徐志摩只冷冷地说了句:“把孩子打掉。”张幼仪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

可徐志摩只是说了句:“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从此,徐志摩不再问她怀孕的事情。

后来,因为一次在家宴请朋友,张幼仪说了句“小脚与西服不搭调。”徐志摩突然就离开了家,一周后,徐志摩的朋友传话来:徐志摩不要你了。

孤立无援的张幼仪,只能辗转巴黎、柏林,投靠二哥。直到儿子彼得出生,徐志摩才出现在她的眼前,而他此行的唯一目的,就是跟张幼仪离婚。

还在月子期间的张幼仪,被徐志摩催促着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了字。她成全了徐志摩,做中国离婚第一人。

当张幼仪独自在异国他乡愁生存的时候,徐志摩却在国内登报庆祝自己摆脱包办婚姻,成功离婚的消息。

经过这件事,张幼仪再也不依靠任何人。她需要为自己而活,靠自己的能力养活儿子。因为当时德币贬值,她带着小儿子前往德国开始了新的生活。

去德国前,她依附在传统的关系下,无法决定自己的人生。去德国后,她一无所有,无所畏惧,开始了新的生活。

张幼仪后来说:“我是感谢徐志摩,我要感谢离婚,若不是离婚,我可能永远都没办法找到我自己,在那样一个时代,也没有办法成长。他使我得以解脱,成为另外一个女人。”

这个人伤她最深,却也成就了她。如果没有徐志摩的步步紧逼,她可能还陷入在对婚姻的期待中,期待徐志摩可以对她回心转意。

22岁的张幼仪,成为了单亲妈妈。在德国的这段时间,张幼仪经历了人生中最痛苦的时期。

她将徐家寄来的生活费,一半用来负担生活开支,一半用来攻读幼儿教育。在生活稍微有点气色的时候,却没想到,命运又向她挥来了致命一击。

儿子彼得一岁多的时候,生了一场病,因为没钱医治,一直拖着。不到三岁的时候,不幸去世了。

离婚,儿子因病去世,这些让张幼仪的人生跌至谷底,也让她彻底醒悟了。张幼仪说:“现在,我一无所有,无所畏惧。”

因为徐志摩和陆小曼要结婚,徐家父母不同意,要张幼仪回国。离家5年后,张幼仪再一次踏上了回家的邮轮。

5年前,她满怀期待,希望能和徐志摩的关系更进一步。5年后,她依然满怀期待,期待和大儿子见面,期待为自己而活的生活。

和徐家父母说完离婚的事情,并表示不反对徐陆的婚姻后。张幼仪离开徐家回到了上海,开始了自己的生活。

凭借一口流利的德语,成功应聘到东吴大学教授德语。讲台上的她,言谈举止都流露着大家闺秀的气质。一口流利的德文,让学生都无比叹服。从此,她成为了东吴大学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

站在讲台上的张幼仪,独立且自信,不再是那个在婚姻里委曲求全,言听计从的女人。从此,她的人生,只由自己做主。

有一句话说:当你真正想做一件事,全世界都会来帮你。离婚后的张幼仪,遇到了一个又一个机会。

在东吴大学教了一学期,上海女子商业银行的人就找到她,想让她当副总裁。尽管这份邀约,是看在张幼仪四哥的面子上来的,但张幼仪却凭借自己的魄力与能力站住了脚。

当时,女子银行常年处于亏损中,借出去的钱收不回来,烂账一堆。在所有人看来,对银行业务一窍不通的张幼仪,完全没有能力扭转乾坤。

但不服输的张幼仪决定去尝试一把!请了老师,每天恶补银行业务知识。后来凭一己之力,将女子银行“救活”。

抗日战争爆发时期,银行在外的欠款要不回来,又有不少有钱人想取走银行中的存款,去其他地方避难。

最困难的时候,客户想从银行取四千元存款,如果银行少了这四千元,银行马上会破产。这个时候,张幼仪亲自出面安抚客户,和他签署了担保协议。如果银行破产,一定将这四千元预留出来,连本带息还给他。

张幼仪的真诚打动了客户,决定不签署取款合同。后来,张幼仪利用自己的各种关系,解决了银行周转资金的问题,并且推出了各种各样的银行业务。

银行业务的成功,肯定了她的地位与能力,让张幼仪越来越自信,之后,张幼仪还成为了上海云裳服装公司的总经理。做起了股票生意,赚得盘满钵满,成为了商界女强人。

后来,徐家父母与陆小曼相处不好,搬到上海跟张幼仪住了几年,直到徐母生病回硖石修养。

离婚后,张幼仪依然善待所有人。徐母去世,张幼仪以干女儿的身份为老太太料理了后事。徐志摩离世后,她还为徐父养老送终,在生活上帮衬着陆小曼。

这个原本被时代抛弃的旧式女人,在历经离婚,丧子打击后,转身为了自己,活成了张幼仪的姿态,自信且从容,优雅且大度。

对于张幼仪的评价,很多人都说她是被旧时代伤害的女性。在家服侍父母,出嫁后服侍公婆,对丈夫言听计从。

这些传统的思想,一直影响着张幼仪,也让张幼仪在那段包办婚姻里痛苦不已。但她不怨恨任何人,不怨父母包办婚姻,不怨恨徐志摩。

在张幼仪晚年的时候,她的侄女曾经问过她这样一个问题:你爱不爱徐志摩?

后来的张幼仪,能够成为自己,是她不屈服于命运的觉醒。她接受传统,也吸收西方思想,正是如此,她才成为了一个有尊严、自立自尊的女人,

她没有裹小脚,却始终被传统封建的思想禁锢。她也学过一些知识,但始终成为不了徐志摩心仪的“新式女性”。

在离婚丧子后,她才决心改变自己,为自己而活,不再是谁的妻子,也不用在乎别人如何评价她。

可以说,张幼仪是一个半旧半新的人。对旧式的尊重,让她前半生受尽折磨与痛苦。对新式的追求,让她可以逆风翻盘,重新活出自己的姿态。

梁实秋曾经这样评价张幼仪:她沉默地、坚强地过她的岁月,她尽了她的责任,对丈夫的责任,对夫家的责任,对儿子的责任。凡是尽了责任的人,都值得尊重。

我觉得是对张幼仪非常准确的评价。张幼仪的一生,坎坷不平,却又活出了令人羡慕的样子。50多岁的时候,在香港遇到了性情温和的苏纪之医生,两人结为夫妻。

后来,两人一起去了很多地方旅行。在英国沙士顿当初租住过的小屋前,67岁的张幼仪对丈夫说:“我现在真的没法想象我曾经那么年轻过!”

22岁的张幼仪,在这座房子里被徐志摩抛弃。如今,67岁的她,身边有良人相伴,成为了更好的张幼仪。

苏医生去世后,张幼仪被儿子接到了美国养老。在美国的生活,她依然过得充实,学习德文,偶尔搓搓麻将。

88岁的张幼仪,在儿孙的陪伴下,在睡梦中去世。她用自己坎坷又传奇的一生,告诉我们:人生,从来不靠别人成全,独立且优秀,是一个女人最大的底气。

足够优秀,才能赢得世人的尊重与欣赏;足够独立,即使遭遇不幸福的婚姻,也能凭借自己的能力,过出另一番出彩的人生。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