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与自己和解》这本书,我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局限性。作者娓娓道来,将自己的成长经历与读者分享,引领我们走向内心深处,找到真正的自我。书中的故事和体悟让我感到启示,让我更加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
与自己和解读后感篇一
关怀自己的内心感受 学会与自己和谐相处 向内解析了各种情绪的诞生以及调节 并且面对这些情绪去接受它的存在 不要抵触 自愈本身的力量远远大于外界给予的各种帮助 内心的安静的力量很大 卸下包袱 去听听的呼吸声一吸一吐 感觉世界都安静下来了 去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爱惜自己 好好吃饭好生活 不要熬夜 不要做让自己不开心的事 回归生活本质 无关年龄无关职业无关性别 我们都有权好好爱自己
与自己和解读后感篇二
这本书开始时调子起的很高,说市面上的愤怒控制类型的书都是一个类型,没有什么可行性,说自己这本书和大家都不一样。
然后,接着往后一翻,很失望,没啥不一样的,至少在我看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心理学/心灵鸡汤/冥想/正念大杂烩,教你如何管理情绪,与人相处的,整书的逻辑体系一般,不算很清晰,翻译一般,要么原文就这样,要么翻译的水平一般,反正读起来也不流畅。
整体评价,不太推荐。
与自己和解读后感篇三
翻译的文字理解起来总觉得跟原文有点差别,所以整本书读起来不是很顺口。有些道理,书里解释起来又不太深刻,显得浅尝辄止。标题很诱人,但读完整本书也并不是“和自己和解”的攻略。理解自己是一条漫长的路,不仅需要阅读,更需要阅历、交流、思考。
此书给了一些如何做冥想的tips,还是比较有用的。希望能用起来。冥想这事也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和接受。每每我在家里准备冥想,总会有人轮流来问在干嘛、不停打断。帝都蜗居一家老小,家里没有个安静的空间可以短暂属于我。
与自己和解读后感篇四
《与自己和解》看了一天,一口气看完了。
很像一本研究成果,从现象讨论定性然后给你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其实标题起的很虚,我觉得主要内容还是围绕着如何正视现实生活并且走向快乐人生。
首先就是不能逃避:
一旦逃避现实,就无法拥有开阔的视角,而绝望和焦虑等等负面情绪的根源都在于视角太过狭隘,只关注到了片面的自我,而没有留意广阔的人生。
其次就是要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这个人生目标不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光鲜亮丽,符合他人心中的期待。而是寻求自我真正想做的事,是心灵导向的,而不是活在他人的期待中。
(这个好难,感觉现在大家焦虑的原因之一也是这个)
然后就是管理情绪:尤其是愤怒的情绪。
愤怒是因为感到对自己的生活失控了,愤怒源于恐惧,人们以为可以通过愤怒改变现状重新获得控制,但是愤怒只会让人无法理性思考,而情感占了上风,最后会更加失控。于是这本书推荐了一些方法,比如冥想,按时锻炼,放松肌肉等等。
但是这些跟过上快乐人生有什么关系呢?
私以为,可以游刃有余的控制情绪,就会在危机时用理智而不是情绪解决问题,就不会逃避现实。
正视现实就会用广阔的视野看待人生,不会陷入为了满足他人期待而活反而不敢正视自己想要的东西的困局。
遵从内心的选择,内心充实,很难不快乐。
这一切的正循环,都要从控制情绪开始。
与自己和解读后感篇五
勒紧情绪的缰绳… 新年伊始,自己读完的第一本书居然是关于情绪管理的,其实话说回来,自己去年一年已经有意识无意识的将情绪管控作为自己的一个年度习惯养成目标。 这本与自己和解,前面章节中关于情绪由来的追根溯源,情绪管控的原理,情绪管控的意义论述的个人觉得十分单位,可以帮助我们在做情绪管理之前首先明白,日常情绪失控的原因是什么,失败的情绪管控结果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情绪管控,作者引经据典,选择了不少最新的研究成果,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讲述了情绪和心理对于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和日常生活的影响,其中随随便便举的几个例子就可以让人十分受用,因为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而书中的分析可以说让人醍醐灌顶,忽然明白了其中的原理和关窍… 情绪管理不是"情绪焦虑",目标不是让我们永远不出现负面情绪,因为这本身就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要时时刻刻枕戈待旦,监控自己是不是要出现负面情绪了,那么反倒是本末倒置,这样反而会让我们陷入更加严重的焦虑之中,所以,承认每个人都会有负面情绪的时刻,承认这个是自己要做情绪管控的第一步。 负面情绪的出现并不是你情绪管理失败的象征,因为只要是人,情绪就有好有坏,情绪管理的目标不是让我们永远开心放松积极乐观,而是让我们在负面情绪出现的时候,也可以及时发现,及时应对,不会让其对自己影响太多… 允许自己短暂的沉湎于负面情绪也不是失败的情绪管理,相反的,承认自己会有高潮,会有低估,而对于在低谷时候可以平常心对待,辅助以适当的方式方法,去调节,去解决,这才是情绪管控的目的… 从根本上解决我们情绪上甚至心理上日积月累的,根深蒂固的,由来已久的"顽疾",这些可能会让我们不由自主的重走老路,也可能会让我们故态复萌,也可能会让我们时不时瞻前顾后,那就要分析自己的过往,找到我们这些情绪"顽疾"的根源,是童年,是过往,是心理,是记忆,然后对症下药,与自己和解… 书籍后面几个章节提出了切实具体的方法帮助读者去解构自己的过往,帮助读者去分析自己的情绪,帮助读者去应对我们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当然,方法论的东西还是那句话,因人而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效就去坚持,觉得作用不大就再想其他办法… 总的来说,个人觉得这本书对于个人处理情绪积郁,调节管控个人情绪,从情绪发生的原理,到管理情绪的意义,再到管理情绪的方法,讲述的深入浅出,有理有据,较为浅显易懂,和自己和解,原谅自己,理解自己,知道自己如何去掌控自己的过去,自己的当下,自己的未来,还是值得一看的,个人评分9.1分,推荐指数五颗星。
与自己和解读后感篇六
第一部分 愤怒是怎么来的?
愤怒是自我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时,所采用的战斗或逃跑的本能反应。生气并不是对方的行为本身,而是我们对此事的主观看法。我们有的看法也可能是狭隘的,过于绝对的。
自尊心是受过去和现在人际关系质量的影响,同样自尊心也会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的质量。
心理健康的标志是在自己情绪低落或身体不适时仍然能对别人有同理心,能够关心别人,耐心的回应他人的需求。
第二部分 怎么调整
自尊心的增强需要自我认可和爱自己,而不能通过外界寻找。自尊心是我们对自身内在价值的认可度,以及我们是否认为自己应该得到幸福和好运。不以自我为中心,会增强自尊心,减少自卑感。
在乎对方的感受,而不是只在乎自己的。经过客观分析后讲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面带微笑,语气平和,以表扬开始,对事不对人。
攻击和逃跑不是好的应对方式,面对问题接受冲突,负起责任,理解问题和挫折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并不是生活的全部。作出的选择越是负责任,我们的自尊心就会越强,"自我"就会逐渐萎缩,视野也会更加开阔,能获得更远的前景,并获得意义。让我们获得了与他人共情的能力,能够给别人爱,并且得到别人的爱的能力。
重新定义过去,记忆是可以重新塑造的,与童年和解,父母给孩子的爱受到他们自身局限性的影响。把过去的遗憾转化为以后行动的经验,让它变得有积极意义。
保持界限,并不是把他人拒之门外,而是界定我们的空间和个人责任感。如果对方越界,需要告诉他需要承担什么后果。
第三部分 如何培养新的反应模式
受到威胁后,我们会不再思考而选择战斗或逃跑是本能反应。通过练习,当我们感到自己没有受到尊重时,焦虑或失控时,试着平静,然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成为一种新的无意识行为。
在脑海中演练,锻炼自我控制的能力
冥想 尝试以第三视角回忆过去
运动 减压,预防怒气积累,不要在生气时运动
健康饮食 精制糖,富含复杂碳水化合物,健康脂肪和蛋白质
找到自己的位置,目标,负责任的生活
学会感恩
与自己和解读后感篇七
私认为本书可以作为人际交往的方式技巧指导手册。而最大的技巧就是——摒弃自我,接受现实。这也是全书的核心思想。 书的前半部分讲的是要摒弃“自我”,接受真实的自己。让我们首先明白“自我”会在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中做什么祟,我们该如何放下它。 后半部分同样从“自我”出发讲述人际交往。简单来说就是在人际交往中要剥离“自我”,同时要考虑到自己的行为会否触发别人的“自我”,以便采取合适的方法削弱他人的“自我”,从而实现友好的交流,以达到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 那么“自我”究竟是什么?或许你可以试着理解这两句话: “悲伤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否定、愤怒、沮丧和接受。前三个阶段都是基于「自我」的。只有放下「自我」,我们才能放下过去,坦然接受现实。” “一个人如何对待你,正是他的自我价值感的写照,与你的内在价值无关—— 除非你(你的「自我」)觉得这与你有关。” 我的解读是“自我”就是“太把自己当回事儿”。迎合别人,扭曲自己,是太注重自我形象;自怨自艾,沉浸痛苦,是太以自我为中心。 书中说到,生气、悲伤、恐惧、紧张、焦虑、痛苦等消极情绪其实都是“自我”在作祟。比如别人侮辱我,我生气;上台演讲怕讲不好,我紧张。假如我们都不把自己当回事儿,你侮辱我是你的事,与我无关;演讲传达了我要传达的思想就行,出不出丑的无所谓。如此,我们还会生气?还会紧张吗?答案肯定是不会的。因为我们已经不把自己(自我)当回事儿了。 摒弃自我唯一的解决之法就是接受自己,接受现实。比如:就算你不喜欢我,我也是这样的;就算过去很痛苦,日子还是一样过,我还是我;我就是写作的料,不是画画的人。 我们要忠于自己,就像黑夜忠于白昼。 「一个人必须首先充分感受、了解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然后才能认识到他有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且看到所有摆在自己面前的选择。」 「要想放下过去,继续美好的生活,我们必须勇敢地面对自己。如果想要去爱,去接受自己看到的一切,我们就必须直面过去。」
与自己和解
7.5
[美] 大卫·J·利伯曼 / 2021 / 中信出版社